2 阿蘭那經——人命甚短暫,行善修梵行

關燈
⑾受生清淨:佛典有“七種不淨”,其二為“受生不淨”,指父母交媾赤白和合之不淨。

    “受生清淨”該與此相反。

     ⑿總持:梵語Dhārani(陀羅尼)的意譯。

    據東晉僧肇《注維摩經》卷一:“肇曰: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忌謂之持。

    ” ⒀戲:此句“戲”有“借用”之意。

     ⒁摩納磨:為梵語Mānavaka的音譯,也作“摩納婆”“摩納縛”等。

    意譯為儒童、少年、人、長者等。

    此處譯作弟子、學生。

     ⒂“諸摩納磨……無家學道”一段與前重複意同,故譯時略。

     ⒃“爾時,尊師阿蘭那為弟子說法……無為無求”一段與前重複意同,故譯時略。

     ⒄至少少味:這該是譬喻用法,指生命剛開始形成。

    佛教認為人生痛苦的直接原因是有“生”,生是苦的開端,生命是受苦的實體。

    人生的過程,可劃分為許多部分,這些部分互相結合為無止境的痛苦鎖鍊。

    所以生命一開始,痛苦也就随之而來。

     ⒅瓦杅:宋、元、明本《大藏經》作“瓦盂”,即瓦盆。

     ⒆标:通“镖”,古代武器之一種,形狀像長矛的頭,投擲出去可殺傷人。

     ⒇:宋、元、明本《大藏經》作“駛”,迅速義。

     (21)無明:梵文Avidyā的意譯,也譯作“癡”或“愚癡”。

    “十二因緣”之一,“三毒”之一,“根本煩惱”之一。

    也泛指無智、愚昧等。

     (22)泥犁:梵文Niraya的音譯,意譯為“地獄”。

     (23)诤:通“争”。

     (24)嗔恚:也簡作“嗔”,梵文Pratigha的意譯。

    “三毒”之一,指仇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

     (25)睡眠:也簡稱“睡”,梵文Middha的意譯。

    指心處于昏迷而不由自主的狀态。

     (26)調悔:調通“掉”。

    掉也稱“掉舉”,梵文Auddhatya的意譯。

    煩惱之一,指能使心躁浮不靜的作用。

    掉悔即掉舉與追悔的合稱,因同為使心躁浮不靜之煩惱。

     (27)慈:即“慈無量心”,“四無量心”之一。

    四無量心指:(一)慈無量心:思惟如何為衆生做好事,給以歡樂;(二)悲無量心:思惟如何才能拯救衆生苦難;(三)喜無量心:見到其衆生離苦得樂,感到喜悅;(四)舍無量心:對衆生無憎無愛,一視同仁,平等對待。

     四無量心也稱“四無量”“四等心”“四梵住”“四梵堂”“四梵室”等。

    下文“悲喜心與舍”即其之三,故在此一并釋。

     (28)梵世:也稱“梵世天”“梵世界”。

    色界諸天,總稱梵世界。

    為離淫欲之梵天所住處。

     (29)四王天:也稱“四天王天”,“六欲天”之一,即四大天王所居之天。

    據印度佛教,須彌山腰有一山名犍陀羅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之,各護一天下,故名。

    四大天王即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30)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

    佛教謂在須彌山頂中央為帝釋天,其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

     (31)焰摩天:梵文Yāma的音譯,多作“夜摩天”,“六欲天”之一,在三十三天之上十六萬由旬,永為白晝。

     (32)兜瑟哆天:梵文Tusita的音譯,多作“兜率陀天”或“兜率天”,“六欲天”之一,在夜摩天之上三億二萬由旬,一晝夜,相當于人間四百年。

     (33)化樂天:梵文Nirmānarati的意譯,也作“樂變化天”“化自樂天”等。

    “六欲天”之一,在兜率天上十六億四萬由旬,居于此者做種種樂具,娛樂随意,變化自在,故名。

     (34)他化樂天:梵文Paranirmitava?avartin的意譯,也作“他化自在天”“他化天”等。

    “六欲天”之一,在樂變化天上十二億八千由旬。

     (35)四梵室:即“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因修“四無量心”,死後可生“大梵天”,故稱。

     (36)增上慈:更進一層的慈心。

     (37)晃昱天:又作光音天,為色界二禅之頂天。

     (38)白淨:即清淨。

     (39)出世:指佛如來為度脫衆生而出現于世。

     (40)如來、無所着、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禦、天人師,号佛衆祐:這一句基本都是佛的尊号。

    “如來”為釋迦牟尼佛“十号”之一,乘“如”實之道“來”而成正覺之意。

    “無所着”為佛“十号”之二,因佛不執着于世俗塵染。

    “等正覺”為佛“十号”之三,也作“正遍知”,能夠正确遍知一切事物。

    “明行”即“明行足”,為佛“十号”之四,指具有能知過去的“宿命明”,能知未來世的“天眼明”和斷盡煩惱、得大解脫的“漏盡明”。

    “善逝”為佛“十号”之五,指佛入涅槃。

    “世間解”為佛“十号”之六,指能了解世間的一切,從世間獲得徹底解脫。

    “無上士”為佛“十号”之七,指佛為世間最尊貴者,至高無上。

    “道法禦”蓋即“調禦師”,為佛“十号”之八,也稱“調禦丈夫”,善于說教并引導世間修行者(“丈夫”)通往涅槃。

    “天人師”為佛“十号”之九,即人、天的導師。

    “佛衆祐”即“佛世尊”,佛“十号”之十,佛即世尊,兩個名詞合而為一。

    “世尊”是新譯,表世間之尊意。

    “衆祐”是舊譯,有衆德助成或衆福助成之義。

     (41)正說:真實、正确的說法,相對邪說和傍說而言。

     (42)時:季節。

    這裡認為一年有三季:春、夏、冬。

     (43)七萬二千食:以壽長三萬六千日的人來計算,七萬二千食者,即每天吃兩頓。

     譯文 我曾聽佛這樣說過: 有一次,佛遊化于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當時,諸位比丘用過齋食以後,一起坐在講堂裡,議論這樣的事:“衆位賢者,真是太奇怪了!人命短暫,想要再到後世的話,就應做善事,修習梵行,有生必有死。

    但當今的世俗之徒對于法事、有義之事、善事、妙不思議之事,卻既不做也不求。

    ” 當時,世尊正在白天遊行教化之處,以其清淨天耳聽力超出常人,聽到了諸位比丘齋食之後的如此議論。

     世尊聽完後,在下午申時(三時至五時)時分,從靜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