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苦陰經——知欲無有樂,不為欲退轉

關燈
種情欲。

    下文有釋。

     ⑥族姓子:也作“族姓男”,即所謂“善男子”,為對信佛、聞法、行善業者之美稱。

    印度有四姓階級,生于四姓中之婆羅門大族之子弟,乃于諸姓中為最勝,故稱族姓子。

    此外,族姓子一般指在家信男,然亦有用于對比丘之稱呼。

     ⑦唐:徒勞、空、白白。

     ⑧苦陰:也作苦蘊,指人身。

    佛教認為人身是由三苦、八苦等所集而成的,故亦稱“苦蘊”或“苦陰”。

     ⑨矟:同“槊”,古代兵器,杆兒比較長的矛。

     ⑩塢:小型的城堡。

     ⑾鉾戟:鉾,頭盔,戰時以禦兵刃。

    戟,古代的一種兵器。

     ⑿脔割:分割,切碎。

     ⒀火爇:爇,焚燒。

    火爇即用火燒。

     ⒁高标:樹的高枝上。

     ⒂枭其首:一種刑罰,把人頭砍下并且懸挂起來。

     ⒃舍樂及無上息:“舍樂”,指舍二禅的喜、三禅的樂;“無上息”,息即止息一切諸苦,亦是佛所證得的寂滅境界。

     ⒄鞞哆邏:也作“鞞跋羅”(梵語Uaibhāra),山名,在王舍城。

     ⒅尼犍:也作“尼揵”“尼虔”等,為“尼犍陀”(梵文Nirgrantha)的音略。

    古印度六大外教之一,即“耆那教”。

    因其創始人名“尼乾陀若提子”,故也稱此派為“尼犍陀”或“尼犍”等,常稱其門徒曰“尼乾子”“尼乾陀子”等。

     ⒆不坐行:尼犍陀出家做沙門,專修苦行。

    “不坐行”蓋為其中之一。

     ⒇親子:即尼乾陀若提子。

    尼乾陀的母親叫“若提”,意譯為親友。

    故尼乾陀可稱“尼乾陀若提子”,也可叫“親子”。

     (21)頻鞞娑羅王:也作“頻毗娑羅王”“頻婆娑羅王”等,佛在世之時摩揭陀國的國王。

     譯文 我曾聽佛這樣說過: 有一次,佛遊化于釋羁瘦,在迦維羅衛尼拘類園。

     那時,釋摩诃男在中食以後,一路遊蕩,前往佛陀之所。

    到後,他頂禮佛足,然後退到一邊坐下,對世尊道:“世尊,我如此知解佛法,本應使我除去心中三穢:貪欲之心穢、嗔恚之心穢、愚癡之心穢。

    世尊,我如此知解佛法,然而我心中卻又産生了貪欲、嗔恚、愚癡三毒。

    世尊,我這樣想:我還有什麼法未曾滅除嗎?以緻使我心中又生貪欲、嗔恚、愚癡三毒。

    ” 世尊告訴他:“摩诃男,你有一法還不曾滅除,即你還住在俗家,沒有誠心至意地離開家庭,無家學道。

    摩诃男,如果你要滅除此一法的話,你一定不能住在家中,必須誠心至意地離開家庭,無家學道。

    你因為有此一法不曾滅除,所以住在家中,不能誠心至意離開家庭,無家學道。

    ” 于是,釋摩诃男立即從座位上站起,偏袒着衣,合掌向佛陀道:“隻盼世尊能為我說法,從而使我心淨,解除疑惑,獲得道法。

    ” 世尊告訴他:“摩诃男,有五欲功德讓人覺得可愛、喜歡、念念不忘,能與人們的欲心相應而令人快樂。

    那麼,是哪五欲呢?即眼能視色,耳能聽聲,鼻能嗅香,舌能嘗味,身有所觸。

    由此能使王以及王之随從眷屬得以安樂歡喜。

    摩诃男,這是塵欲之極,再沒有能超過此的了,為害很多。

     “摩诃男,欲患是什麼呢?摩诃男,那些族姓子們,靠着他們的技術而得以生活、生存。

    他們有的從事農業,有的經商,有的學習文字,有的懂得算術,有的會工匠手藝,有的能巧妙地篆刻印章,有的會寫一手好文章,有的造筆做紙,有的通曉經書,有的勇猛為将士,有的為臣事王。

    冬天來時,他們覺得冷;夏季到時,他們感到熱。

    又饑又渴,勞累疲乏,被蚊蟲牛虻等所叮咬,如此勞作,是為了圖錢謀财。

    摩诃男,這些族姓子們,用這樣的方法,做這樣的工作,為了這樣的目的。

    如果得不到錢财的話,就生出許多憂愁、痛苦、煩惱。

    就會變得愚癡,就會這麼說道:‘全都白做了,白白辛苦一場,結果一無所有。

    ’摩诃男,那些族姓子們,用這樣的方法,做這樣的工作,為了這樣的目的。

    如果得到許多錢财的話,他們就會十分愛惜,小心守護,把錢财秘密地藏起來。

    這是為什麼?因為他們這樣想:可别讓我的這些财物被大王給奪去,被強盜給搶走,被火燒了,或者腐爛壞掉,或者丢失不知所在,總之,把财物放在外面是沒有好處的,不管做什麼,都不行。

    他如此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