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苦陰經——知欲無有樂,不為欲退轉

關燈
行,口意惡行,在前覆障,彼作是念:我本惡行,在前覆我,我本不作福業,多作惡業。

    若使有人作惡兇暴唯為罪,不作福,不行善。

    無所畏,無所依,無所歸,随生處者,我必生彼。

    從是有悔,悔者不善死,無福命終。

    摩诃男,是謂現法苦陰,因欲緣欲,以欲為本。

     “摩诃男,複次,衆生因欲緣欲,以欲為本故,行身惡行,行口意惡行。

    彼因身口意惡行故,因此緣此,身壞命終,必至惡處,生地獄中。

    摩诃男,是謂後世苦陰,因欲緣欲,以欲為本。

    摩诃男,是故當知:欲一向無樂,無量苦患。

    多聞聖弟子不見如真者,彼為欲所覆,不得舍樂及無上息⒃。

    摩诃男,如是彼多聞聖弟子因欲退轉。

    摩诃男,我知欲無樂,無量苦患,我知如真已。

    摩诃男,不為欲所覆,亦不為惡所纏,便得舍樂及無上息。

    摩诃男,是故我不因欲退轉。

     “摩诃男,一時,我遊王舍城,住鞞哆邏⒄山仙人七葉屋。

    摩诃男,我于晡時,從宴坐起,往至廣山,則于彼中見衆多尼犍⒅,行不坐行⒆,常立不坐,受極重苦。

    我往問曰:‘諸尼犍,汝等何故行此不坐行,常立不坐,受如是苦?’彼如是說:‘瞿昙,我有尊師尼犍,名曰親子⒇。

    彼則教我作如是說:諸尼犍等,汝若宿命有不善業,因此苦行故必當得盡。

    若今身妙行護,口意妙行護,因緣此故,不複作惡不善之業。

    ’ “摩诃男,我複問曰:‘諸尼犍,汝等信尊師無有疑耶?’彼複答我:‘如是瞿昙,我等信尊師無有疑惑。

    ’摩诃男,我複問曰:‘尼犍,若爾者,汝等尊師尼犍,本重作惡不善之業,彼本作尼犍死,今生人間,出家作尼犍,行不坐行,常立不坐,受如是苦,如汝等輩及弟子也。

    ’彼複語我曰:‘瞿昙,樂不因樂要因苦得,如頻鞞娑羅王(21)樂,沙門瞿昙不如也。

    ’ “我複語曰:‘汝等癡狂,所說無義。

    所以者何?汝等不善,無所曉了,而不知時,謂汝作是說:如頻鞞娑羅王樂,沙門瞿昙不如也。

    尼犍,汝等本應如是問:誰樂勝?為頻鞞娑羅王,為沙門瞿昙耶?尼犍,若我如是說我樂勝,頻鞞娑羅王不如者,尼犍,汝等可得作是語:如頻鞞娑羅王樂,沙門瞿昙不如也。

    ’彼諸尼犍即如是說:‘瞿昙,我等今問沙門瞿昙,誰樂勝?為頻鞞娑羅王,為沙門瞿昙耶?’我複語曰:‘尼犍,我今問汝随所解答,諸尼犍等于意雲何?頻鞞娑羅王,可得如意靜默無言,因是七日七夜得歡喜快樂耶?’尼犍答曰:‘不也,瞿昙。

    ’‘六五四三二,一日一夜,得歡喜快樂耶?’尼犍答曰:‘不也,瞿昙。

    ’複問曰:‘尼犍,我可得如意靜默無言,因是一日一夜得歡喜快樂耶?’尼犍答曰:‘如是,瞿昙。

    ’‘二三四五六,七日七夜得歡喜快樂耶?’尼犍答曰:‘如是,瞿昙。

    ’我複問曰:‘諸尼犍等,于意雲何?誰樂勝?為頻鞞娑羅王,為是我耶?’尼犍答曰:‘瞿昙,如我等受解沙門瞿昙所說,瞿昙樂勝,頻鞞娑羅王不如也。

    ’ “摩诃男,因此故知欲無樂,有無量苦患。

    若多聞聖弟子不見如真者,彼為欲所覆,惡、不善所纏,不得舍樂及無上息。

    摩诃男,如是彼多聞聖弟子為欲退轉。

    摩诃男,我知欲無樂,有無量苦患。

    我知如真已,不為欲所覆,亦不為惡不善法所纏,便得舍樂及無上息。

    摩诃男,是故我不為欲退轉。

    ” 佛說如是,釋摩诃男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選自《中阿含經》卷二十五《因品·苦陰經》第四) 注釋 ①釋羁瘦:地名。

    也作“釋氏瘦”“釋翅搜”等,為梵文Sākyesu的音譯,迦毗羅城的别名。

     ②加維羅衛尼拘類園:加維羅衛為“迦毗羅婆蘇都”(梵文Kapilavastu)的音略,也作“迦維”“迦毗羅”“迦維羅越”等多種形式,城名,為悉達多太子降生之處。

    尼拘類也作“尼拘律”“尼拘陀”等,為梵文Nyagrodha的音譯,樹名,即榕樹。

     ③釋摩诃男:屬印度迦毗羅衛城釋迦種。

    《大智度論》卷三,梵文大事等載其為甘露飯王之子。

    于其弟阿那律入佛門出家後,即治理家事,重佛之教法,常布施湯藥、衣食等予僧家。

     ④染心:愛着之心、淫欲之心。

     ⑤五欲:為追求色、聲、香、味、觸“五境”而起的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