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關燈
小
中
大
僧伽提婆也是北印度罽賓人。
他出家以後,遠訪名師,學通三藏,尤精于《阿毗昙心論》。
又經常誦習《三法度論》,奉之為入道的要典。
苻秦建元年間(公元三六五至三八四年),提婆來到長安,宣流法化。
僧伽提婆在中國佛教史上的貢獻主要有兩大方面:第一,作為第一個來中國弘傳毗昙的學者,開南北朝毗昙學的端緒。
第二,作為《中阿含經》的最後定本者,為小乘經典叢書四阿含在中土弘傳做出了貢獻。
⑨ 毗昙學是南北朝時期以研習說一切有部論書“阿毗昙”而形成的一種學說。
其學者被稱為“毗昙師”。
前曾言及,僧伽提婆在罽賓出家後就精于“毗昙”,故他來華後,于建元十九年(公元三八三年),就應道安的同學法和的邀請,譯出了《阿毗昙八犍度論》三十卷。
僧伽提婆在洛陽住了四五年,研講經論。
随着漢語水平的提高,知道自己前譯多違失本旨,于是重新校勘了《阿毗昙八犍度論》的譯本。
後他渡江南遊,被當時東晉的佛教領袖慧遠請到廬山。
東晉太元十六年(公元三九一年),提婆于廬山般若台譯出《阿毗昙心論》四卷、《三法度論》兩卷。
慧遠在前者序文中言:“罽賓沙門僧伽提婆,少玩茲文,味之彌久。
……會遇來遊,因請令譯。
提婆乃手執胡本,口宣晉言,臨文誡懼,一章三複。
遠亦寶而重之。
”提婆深受慧遠的重視,其在匡廬譯出的毗昙兩部論書,經慧遠推重提倡,在廬山的諸名僧都相從研習。
由此,毗昙學大興,僧伽提婆被公認是第一位來中土弘傳毗昙的學者。
隆安元年(公元三九七年),僧伽提婆東遊京師建康,受到王公和名士們的尊敬。
尚書令王珣本曾建立精舍,廣招學衆,準備譯經。
至此就專門請提婆在其精舍講《阿毗昙心論》,一時名僧雲集,鹹來聽受。
僧伽提婆既精熟毗昙論旨,又能極為明晰地講解詞旨,振發義理,故聽衆悅悟,頗受歡迎。
此次提婆開講《阿毗昙心論》,遂開南地毗昙學的端緒。
“毗昙學”的研究在南北朝曾頗為興盛,其主要提倡者是道安與其高足慧遠。
道安在長安期間組織譯經道場,贊助護持西域沙門譯經。
僧伽提婆應道安的同學法和之請譯出《阿毗昙八犍度論》後,道安曾親為之作序:“其身毒來諸沙門,莫不祖述此經……雖欲從之,未由見也。
”所以說,“毗昙”至道安時而始來中國,其始譯之功,即屬僧伽提婆。
而後慧遠繼承師之衣缽,重視毗昙學的研究,特意邀請僧伽提婆入匡廬專門翻譯“毗昙”。
提婆不負厚望,所譯的“毗昙”,被慧遠徒衆鑽研,風靡一時。
僧伽提婆将“毗昙”傳入中國,第一次将“天竺義學”輸入華地,其翻譯之功可謂大也。
到後來他在建康精講“毗昙”,又推動了毗昙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中阿含經》是四部“阿含”中的重要一部。
前已言及,昙摩難提曾于戰亂動蕩中譯完此經,但是當時正值苻堅将覆國之際,故是在圍城之中倉促殺青,故“譯人造次”,“違本失旨,名不當實”,屬粗糙之作。
而就在這燕秦交戰、關中大亂的時刻,道安謝世,“良匠背世,故以弗獲改正”。
⑩直到隆安元年,僧伽提婆在建康精舍開講“阿毗昙”,其年冬,王珣認為昙摩難提在長安所譯的《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文義不盡,未得校定,故召集義學沙門慧持等四十人,組織譯場,專請僧伽提婆重譯《中阿含經》六十卷,提婆得從罽賓新來的僧伽羅叉的幫助,終于完成了《中阿含經》的重譯。
一般還認為僧伽提婆還校改了《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
所以,僧伽提婆作為北傳佛教四部阿含中其中兩部的最後定本者,其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的地位是應該得以肯定的。
僧伽提婆氣度開朗,舉止溫和,又洞察物情,誨人不倦,在罽賓時就很受信衆歡迎,樂于親近。
來華後,逐漸精通漢語,備悉方俗,加之他為人從容機警,善于談笑,所以在江南名盛一時。
作為“三藏”和“小道”的論師在當時堪與弘揚大乘的鸠摩羅什齊名,可見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
然而這位為人溫和、氣度爽朗,道化聲譽響徹一時的罽賓高僧,其結果竟與另一位《中阿含經》的譯者昙摩難提一樣,最後不知所終。
即使今日,我們學研《中阿含經》也會為此而深感遺憾。
注釋: ①參見《長阿含經序》。
②參見宋·法雲《翻譯名義集》卷四。
③參見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十四。
④梁啟超《說四阿含》,載梁啟超著《佛學研究十八篇》,中華書局一九八九年版。
⑤同④。
⑥見梁·釋慧皎《高僧傳》卷一《晉長安昙摩難提》。
⑦同⑥。
⑧梁·釋慧皎《高僧傳》卷一《晉廬山僧伽提婆》中附“僧伽羅叉”,但也隻有“罽賓沙門僧伽羅叉執梵本,提婆翻為晉言,至來夏方訖”一句。
⑨也有學者認為《增一阿含經》的譯者也是僧伽提婆。
⑩見道慈《中阿含經序》。
道慈曾參加僧伽提婆的譯場,亦為《中阿含經》的助譯者。
他出家以後,遠訪名師,學通三藏,尤精于《阿毗昙心論》。
又經常誦習《三法度論》,奉之為入道的要典。
苻秦建元年間(公元三六五至三八四年),提婆來到長安,宣流法化。
僧伽提婆在中國佛教史上的貢獻主要有兩大方面:第一,作為第一個來中國弘傳毗昙的學者,開南北朝毗昙學的端緒。
第二,作為《中阿含經》的最後定本者,為小乘經典叢書四阿含在中土弘傳做出了貢獻。
⑨ 毗昙學是南北朝時期以研習說一切有部論書“阿毗昙”而形成的一種學說。
其學者被稱為“毗昙師”。
前曾言及,僧伽提婆在罽賓出家後就精于“毗昙”,故他來華後,于建元十九年(公元三八三年),就應道安的同學法和的邀請,譯出了《阿毗昙八犍度論》三十卷。
僧伽提婆在洛陽住了四五年,研講經論。
随着漢語水平的提高,知道自己前譯多違失本旨,于是重新校勘了《阿毗昙八犍度論》的譯本。
後他渡江南遊,被當時東晉的佛教領袖慧遠請到廬山。
東晉太元十六年(公元三九一年),提婆于廬山般若台譯出《阿毗昙心論》四卷、《三法度論》兩卷。
慧遠在前者序文中言:“罽賓沙門僧伽提婆,少玩茲文,味之彌久。
……會遇來遊,因請令譯。
提婆乃手執胡本,口宣晉言,臨文誡懼,一章三複。
遠亦寶而重之。
”提婆深受慧遠的重視,其在匡廬譯出的毗昙兩部論書,經慧遠推重提倡,在廬山的諸名僧都相從研習。
由此,毗昙學大興,僧伽提婆被公認是第一位來中土弘傳毗昙的學者。
隆安元年(公元三九七年),僧伽提婆東遊京師建康,受到王公和名士們的尊敬。
尚書令王珣本曾建立精舍,廣招學衆,準備譯經。
至此就專門請提婆在其精舍講《阿毗昙心論》,一時名僧雲集,鹹來聽受。
僧伽提婆既精熟毗昙論旨,又能極為明晰地講解詞旨,振發義理,故聽衆悅悟,頗受歡迎。
此次提婆開講《阿毗昙心論》,遂開南地毗昙學的端緒。
“毗昙學”的研究在南北朝曾頗為興盛,其主要提倡者是道安與其高足慧遠。
道安在長安期間組織譯經道場,贊助護持西域沙門譯經。
僧伽提婆應道安的同學法和之請譯出《阿毗昙八犍度論》後,道安曾親為之作序:“其身毒來諸沙門,莫不祖述此經……雖欲從之,未由見也。
”所以說,“毗昙”至道安時而始來中國,其始譯之功,即屬僧伽提婆。
而後慧遠繼承師之衣缽,重視毗昙學的研究,特意邀請僧伽提婆入匡廬專門翻譯“毗昙”。
提婆不負厚望,所譯的“毗昙”,被慧遠徒衆鑽研,風靡一時。
僧伽提婆将“毗昙”傳入中國,第一次将“天竺義學”輸入華地,其翻譯之功可謂大也。
到後來他在建康精講“毗昙”,又推動了毗昙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中阿含經》是四部“阿含”中的重要一部。
前已言及,昙摩難提曾于戰亂動蕩中譯完此經,但是當時正值苻堅将覆國之際,故是在圍城之中倉促殺青,故“譯人造次”,“違本失旨,名不當實”,屬粗糙之作。
而就在這燕秦交戰、關中大亂的時刻,道安謝世,“良匠背世,故以弗獲改正”。
⑩直到隆安元年,僧伽提婆在建康精舍開講“阿毗昙”,其年冬,王珣認為昙摩難提在長安所譯的《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文義不盡,未得校定,故召集義學沙門慧持等四十人,組織譯場,專請僧伽提婆重譯《中阿含經》六十卷,提婆得從罽賓新來的僧伽羅叉的幫助,終于完成了《中阿含經》的重譯。
一般還認為僧伽提婆還校改了《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
所以,僧伽提婆作為北傳佛教四部阿含中其中兩部的最後定本者,其在中國佛經翻譯史上的地位是應該得以肯定的。
僧伽提婆氣度開朗,舉止溫和,又洞察物情,誨人不倦,在罽賓時就很受信衆歡迎,樂于親近。
來華後,逐漸精通漢語,備悉方俗,加之他為人從容機警,善于談笑,所以在江南名盛一時。
作為“三藏”和“小道”的論師在當時堪與弘揚大乘的鸠摩羅什齊名,可見其在中國佛教史上的地位。
然而這位為人溫和、氣度爽朗,道化聲譽響徹一時的罽賓高僧,其結果竟與另一位《中阿含經》的譯者昙摩難提一樣,最後不知所終。
即使今日,我們學研《中阿含經》也會為此而深感遺憾。
注釋: ①參見《長阿含經序》。
②參見宋·法雲《翻譯名義集》卷四。
③參見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十四。
④梁啟超《說四阿含》,載梁啟超著《佛學研究十八篇》,中華書局一九八九年版。
⑤同④。
⑥見梁·釋慧皎《高僧傳》卷一《晉長安昙摩難提》。
⑦同⑥。
⑧梁·釋慧皎《高僧傳》卷一《晉廬山僧伽提婆》中附“僧伽羅叉”,但也隻有“罽賓沙門僧伽羅叉執梵本,提婆翻為晉言,至來夏方訖”一句。
⑨也有學者認為《增一阿含經》的譯者也是僧伽提婆。
⑩見道慈《中阿含經序》。
道慈曾參加僧伽提婆的譯場,亦為《中阿含經》的助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