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佛明宗答問 下
關燈
小
中
大
義是究竟否?
答:非定欲棄富貴也,不貪著耳,富貴是人之因緣法,真修道者,必善處富貴者也。
世人貪著富貴,二乘厭惡富貴,菩薩不廢富貴,亦求富貴,但方便取得為利他故,佛則無可不可,富貴貧賤,如一而已。
故能享大富貴者,惟佛為能。
四兄季亮雲,處困苦惟有福人處得,今日不能處困苦者,即他年不能享福者耳。
問:何以學佛必以發大心為主? 答:佛說一部華嚴經,隻重大心凡夫一句,蓋成佛必以法器為主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可見器局要弘通,意志要剛毅,因毅則每近于偏執而不大,弘則雖廣大而少規範,互相調劑,方可任重而緻遠,曾子以死而後已為遠,不知弘毅者,果是何物,雖死而不昧也。
世間一切學問,除開慧明心一事外,餘均生滅不實,費卻有用時光心力于無用之地,甚可惜也。
金剛經以十方虛空為喻,正說一個弘字,以割截身體時,尚未忘忍辱度生之願,是說一個毅字,是知成佛亦以弘毅為根本。
問:學佛唯心,與科學唯物之理有礙否? 答:科學亦唯心所緻,絲毫無礙也,人為物欲所蔽,非物之咎,乃人之自愚,自科學昌明後,佛學益見光大,有相得益彰之妙。
近代西方科學進步,已可敬佩,惜誤用于殘賊一途,彼謂萬物皆有電子,而電子相距間,都屬空間,若縮小而去其空間,電子相并,可使一駱駝巨物縮變為至微至小,過一針孔雲,此已漸臻法界無礙之理矣,故使須彌山納于芥子,非不可能,惟此以喻心,彼乃言物理也,他日科學發達,必更使佛學智明,執我見者,可以止矣。
問:釋家但言心性,而儒言魂魄,其義雲何? 答:魂魄者,心之幻化也,以肉身為生滅無常,而本性屬恒常不變,人死則性離,飄流于外,其悠然蕩然者魂也,魂亦觸境而覺,若有所著。
其魄也,其實皆心也,魂每上升,魄從下降,非二物也。
又魂屬于主,名曰神魂,必有所歸,魄每有著,著離則奪魄。
凡生前無修持主宰之人,其魂魄亦如死後之飄流不定,甚感怖苦。
及死于非命,或不甘早死者,其魄下降而為厲,或著于靈位,或依于屍體,或附于他人,或依諸卉木,竟有動作變化等事。
初死者其力壯,久則萎弱,新鬼大,故鬼小,即此理也,外道有三魂七魄等語,乃附會三性七情而言,非究竟也。
問:雲何名三大阿僧袛劫? 答:阿僧祗者,言不可說之多也,或一世,或百世千世,都無定義,學佛修行,每不知修者何物,修為何事,若能自知修者為心,是超第一阿僧祗劫矣。
修證至心不可得,是超第二阿僧祗劫矣。
更進至習氣掃淨,非空非有,中邊不著時,是超第三阿僧祗劫矣。
又修至空外境為第一阿僧祗劫,空内心為第二阿僧祗劫,再空色心之餘習,功行已圓,此名超第三阿僧祗劫也。
世人動言必經三大劫,若問其由何時算起,則不知也,佛明說不于一佛二佛種善根,可見早已算起,何得以今世初學論也,又劫之不可以長短定義雲者,譬如行道,道不必有遠近之分,而行有遲疾先後之别也。
阿僧者,言多也,随因緣而長短,不可說定有何多時也。
問:如何得安身立命去? 答:把安身立命的東西尋到了,即是安身立命。
問:如何而得法眼淨? 答:此淨其見也,淨者非斷絕之謂,不著而已。
學者當知見屬于心,心空則見淨,佛性非有,莫作空見,佛性非無,莫作有見,若雲非空非有,亦莫作法見,然必如何而可,曰如是知,如是見,不執能,不執所,則法眼淨矣。
問:諸同參每喜分高下,固屬是病,但不如是,則無所觀摩,恐亦近于退廢矣,揆諸當仁不讓之義,亦應有所比較,究竟如何而可? 答:分高下以資觀摩,原無不可,但人器局總小,易生嫌怨,切切不可。
修行總在自己,不問他人,所貴者,法眼正,因地正,遲速與勝劣,乃一時之因緣,不必計較也,況為力不同科,隻要同一向西,不走錯路,到之早晚,又有何礙。
彼時間相未破,先執有我,遂有此病。
昔餘修法時,發願諸師兄先我成就,亦恐有此劣見耳。
問:在印心精舍之淨、禅、密三法合修法門,與其儀規,可公開否? 答:佛法無私,有何不可,但信入者少,而成見太多,未必肯依法修持耳,茲開示如下: 一、先禮佛三拜,香、花供奉如儀。
二、會坐一堂中設一首位,餘圍坐,如禅堂趺坐式,但不可飽後,或有風處坐。
三、由首座誦念彌陀經一卷,餘人息心靜聽。
四、誦經畢,首座焚香插爐内,擊木魚三下,入靜。
五、大衆同時手結彌陀印,持南無阿彌陀佛聖号。
甲、金剛持,口不出聲而唇動,口不停念,手不解印,心不著意。
乙、不取觀想,不取勝境,不緣外境,不守死定,萬念紛起時,隻一句彌陀,當下掃蕩淨盡,随來随掃随掃随空。
丙、念時不疾不徐,不屏氣,不計數,不執能念,不取所念。
丁、有時似睡非睡,口未停念而忽而念其他經咒者,覺即改正,毋庸謂悔,此靜中定相現前之境,亦不可妄執為是。
戊、見光見佛,或聞大聲,或見接引等象,皆屬幻相,切勿執取,凡從前念佛貪著接引者,八識中已具此幻影,此時因靜極而流露,非屬聖境,萬勿執取。
當以解空而勿理為第一義,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滅也。
己、腿酸時,可以換腿,身勿動搖,上座前,先小便淨手。
庚、腹内氣動而鳴,均可随便,切勿壓制,使之不通。
六、一枝香滿,首座先徐徐出聲念佛,十數聲,聲由小而大,然後擊木魚三下,大衆不起于座,即自起參,自問即今我念佛者是誰,約十分鐘。
七、首座開示淨土要義一段,與禅密三法合修之理,講畢同念回向下座。
八、如坐七者,亦隻開示一次,香則六枝(上午四下午二)至八枝(上午五下午三)十枝(上午七下午三)為度,夜無課,經亦隻一卷,最後往生咒廿一遍而已。
九、如是修法,有四人以上,即可稱僧(比丘亦必四人以上稱僧,居士亦然,成為一組),如是結社虔修,每日坐香三枝(每枝約一小時),依此規矩行之一年,無有不得三昧定者。
十、此修法比較舊法為勝,而不同者如次: 甲、不出聲念,則心歸一,用三密加持法,容易得定,而慧由定出,且易啟發。
乙、不傷氣,無彼此雜亂之擾。
丙、無禅宗枯坐昏沉之弊。
丁、不勞走香繞佛,而自入無念之境。
戊、下手以先證入三昧,得阿裨拔緻,成就十方淨土為旨,西方自在其中矣。
此時加以願力,更見堅強,故名立地往生法。
己、不先取觀想者,以三密合持,易得定也,此法合禅淨密三法而修,由心中心密法中化出,法最勝妙,證得者已有多人,倘一試之,必有奇效。
庚、開示語錄,可參觀本會出版各書,庶與此修法相印。
問:經雲衆生本來是佛,實有所疑,請即開示? 答:此當注意本來二字,衆生之所以為衆生者緣,一念之妄動,根本由于無明,若論本來,于一念未起前,一念正放下時,兩頭亦都是寂然空淨,湛然不動,與佛不二,惟雖寂然湛然,始終不明所以,故是衆生。
衆生是一秒鐘,但除此兩頭外,還向什麼處見個佛境。
問:經雲不假方便,即可頓悟如來地,此理究竟如何理解? 答:此言當下即是,論本體,衆生本具佛性,絲毫無缺,一覺即慧開,一放下即佛境現前,不勞再事故作,若稍故作,即又失本來矣,此乃明心後,除習氣之最簡要法門。
不假方便者,即不必再用其他對治之法,隻一放下可耳。
世人貪著富貴,二乘厭惡富貴,菩薩不廢富貴,亦求富貴,但方便取得為利他故,佛則無可不可,富貴貧賤,如一而已。
故能享大富貴者,惟佛為能。
四兄季亮雲,處困苦惟有福人處得,今日不能處困苦者,即他年不能享福者耳。
問:何以學佛必以發大心為主? 答:佛說一部華嚴經,隻重大心凡夫一句,蓋成佛必以法器為主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可見器局要弘通,意志要剛毅,因毅則每近于偏執而不大,弘則雖廣大而少規範,互相調劑,方可任重而緻遠,曾子以死而後已為遠,不知弘毅者,果是何物,雖死而不昧也。
世間一切學問,除開慧明心一事外,餘均生滅不實,費卻有用時光心力于無用之地,甚可惜也。
金剛經以十方虛空為喻,正說一個弘字,以割截身體時,尚未忘忍辱度生之願,是說一個毅字,是知成佛亦以弘毅為根本。
問:學佛唯心,與科學唯物之理有礙否? 答:科學亦唯心所緻,絲毫無礙也,人為物欲所蔽,非物之咎,乃人之自愚,自科學昌明後,佛學益見光大,有相得益彰之妙。
近代西方科學進步,已可敬佩,惜誤用于殘賊一途,彼謂萬物皆有電子,而電子相距間,都屬空間,若縮小而去其空間,電子相并,可使一駱駝巨物縮變為至微至小,過一針孔雲,此已漸臻法界無礙之理矣,故使須彌山納于芥子,非不可能,惟此以喻心,彼乃言物理也,他日科學發達,必更使佛學智明,執我見者,可以止矣。
問:釋家但言心性,而儒言魂魄,其義雲何? 答:魂魄者,心之幻化也,以肉身為生滅無常,而本性屬恒常不變,人死則性離,飄流于外,其悠然蕩然者魂也,魂亦觸境而覺,若有所著。
其魄也,其實皆心也,魂每上升,魄從下降,非二物也。
又魂屬于主,名曰神魂,必有所歸,魄每有著,著離則奪魄。
凡生前無修持主宰之人,其魂魄亦如死後之飄流不定,甚感怖苦。
及死于非命,或不甘早死者,其魄下降而為厲,或著于靈位,或依于屍體,或附于他人,或依諸卉木,竟有動作變化等事。
初死者其力壯,久則萎弱,新鬼大,故鬼小,即此理也,外道有三魂七魄等語,乃附會三性七情而言,非究竟也。
問:雲何名三大阿僧袛劫? 答:阿僧祗者,言不可說之多也,或一世,或百世千世,都無定義,學佛修行,每不知修者何物,修為何事,若能自知修者為心,是超第一阿僧祗劫矣。
修證至心不可得,是超第二阿僧祗劫矣。
更進至習氣掃淨,非空非有,中邊不著時,是超第三阿僧祗劫矣。
又修至空外境為第一阿僧祗劫,空内心為第二阿僧祗劫,再空色心之餘習,功行已圓,此名超第三阿僧祗劫也。
世人動言必經三大劫,若問其由何時算起,則不知也,佛明說不于一佛二佛種善根,可見早已算起,何得以今世初學論也,又劫之不可以長短定義雲者,譬如行道,道不必有遠近之分,而行有遲疾先後之别也。
阿僧者,言多也,随因緣而長短,不可說定有何多時也。
問:如何得安身立命去? 答:把安身立命的東西尋到了,即是安身立命。
問:如何而得法眼淨? 答:此淨其見也,淨者非斷絕之謂,不著而已。
學者當知見屬于心,心空則見淨,佛性非有,莫作空見,佛性非無,莫作有見,若雲非空非有,亦莫作法見,然必如何而可,曰如是知,如是見,不執能,不執所,則法眼淨矣。
問:諸同參每喜分高下,固屬是病,但不如是,則無所觀摩,恐亦近于退廢矣,揆諸當仁不讓之義,亦應有所比較,究竟如何而可? 答:分高下以資觀摩,原無不可,但人器局總小,易生嫌怨,切切不可。
修行總在自己,不問他人,所貴者,法眼正,因地正,遲速與勝劣,乃一時之因緣,不必計較也,況為力不同科,隻要同一向西,不走錯路,到之早晚,又有何礙。
彼時間相未破,先執有我,遂有此病。
昔餘修法時,發願諸師兄先我成就,亦恐有此劣見耳。
問:在印心精舍之淨、禅、密三法合修法門,與其儀規,可公開否? 答:佛法無私,有何不可,但信入者少,而成見太多,未必肯依法修持耳,茲開示如下: 一、先禮佛三拜,香、花供奉如儀。
二、會坐一堂中設一首位,餘圍坐,如禅堂趺坐式,但不可飽後,或有風處坐。
三、由首座誦念彌陀經一卷,餘人息心靜聽。
四、誦經畢,首座焚香插爐内,擊木魚三下,入靜。
五、大衆同時手結彌陀印,持南無阿彌陀佛聖号。
甲、金剛持,口不出聲而唇動,口不停念,手不解印,心不著意。
乙、不取觀想,不取勝境,不緣外境,不守死定,萬念紛起時,隻一句彌陀,當下掃蕩淨盡,随來随掃随掃随空。
丙、念時不疾不徐,不屏氣,不計數,不執能念,不取所念。
丁、有時似睡非睡,口未停念而忽而念其他經咒者,覺即改正,毋庸謂悔,此靜中定相現前之境,亦不可妄執為是。
戊、見光見佛,或聞大聲,或見接引等象,皆屬幻相,切勿執取,凡從前念佛貪著接引者,八識中已具此幻影,此時因靜極而流露,非屬聖境,萬勿執取。
當以解空而勿理為第一義,所謂見怪不怪,其怪自滅也。
己、腿酸時,可以換腿,身勿動搖,上座前,先小便淨手。
庚、腹内氣動而鳴,均可随便,切勿壓制,使之不通。
六、一枝香滿,首座先徐徐出聲念佛,十數聲,聲由小而大,然後擊木魚三下,大衆不起于座,即自起參,自問即今我念佛者是誰,約十分鐘。
七、首座開示淨土要義一段,與禅密三法合修之理,講畢同念回向下座。
八、如坐七者,亦隻開示一次,香則六枝(上午四下午二)至八枝(上午五下午三)十枝(上午七下午三)為度,夜無課,經亦隻一卷,最後往生咒廿一遍而已。
九、如是修法,有四人以上,即可稱僧(比丘亦必四人以上稱僧,居士亦然,成為一組),如是結社虔修,每日坐香三枝(每枝約一小時),依此規矩行之一年,無有不得三昧定者。
十、此修法比較舊法為勝,而不同者如次: 甲、不出聲念,則心歸一,用三密加持法,容易得定,而慧由定出,且易啟發。
乙、不傷氣,無彼此雜亂之擾。
丙、無禅宗枯坐昏沉之弊。
丁、不勞走香繞佛,而自入無念之境。
戊、下手以先證入三昧,得阿裨拔緻,成就十方淨土為旨,西方自在其中矣。
此時加以願力,更見堅強,故名立地往生法。
己、不先取觀想者,以三密合持,易得定也,此法合禅淨密三法而修,由心中心密法中化出,法最勝妙,證得者已有多人,倘一試之,必有奇效。
庚、開示語錄,可參觀本會出版各書,庶與此修法相印。
問:經雲衆生本來是佛,實有所疑,請即開示? 答:此當注意本來二字,衆生之所以為衆生者緣,一念之妄動,根本由于無明,若論本來,于一念未起前,一念正放下時,兩頭亦都是寂然空淨,湛然不動,與佛不二,惟雖寂然湛然,始終不明所以,故是衆生。
衆生是一秒鐘,但除此兩頭外,還向什麼處見個佛境。
問:經雲不假方便,即可頓悟如來地,此理究竟如何理解? 答:此言當下即是,論本體,衆生本具佛性,絲毫無缺,一覺即慧開,一放下即佛境現前,不勞再事故作,若稍故作,即又失本來矣,此乃明心後,除習氣之最簡要法門。
不假方便者,即不必再用其他對治之法,隻一放下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