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佛明宗答問 下

關燈
問:如何而能對境可不驚不怖,是否解空,抑或另有法門耶? 答:對境而生驚怖者,其先已有得失心,總以順我者喜,逆我者惱,驚怖者,惱之始也,颠倒之初也。

    若平時解空力強,則一切都無可怖可驚者,臨時更不必對治之矣,故用功宜在平時,以覺為主要,若不能覺,此時縱不驚怖,将來必仍歸入驚怖而颠倒,倘能覺悟,或其力未充,雖有一時之驚怖,于大體究亦無疑耳。

     問:外道所修,自異正法,但如何引度之耶,以我既不遷就恒順,而正法彼又不信,不知有方便法否? 答:度外道,當先就外道而近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但不可怕罵也,我行我素,不求名聞,方可度彼。

    因佛教團體,真慈悲者少,不以謗人,即怕受謗,甯可守法,不與往來,或故示守正,拒人于千裡之外,而外道經此拒絕,益不肯虛心受教,門戶之見轉深,互相水火,雲何度哉。

    況為師者,于外道所學,自己毫無門徑,先不能折之使服,如何引彼入勝,菩薩度生,最難同事,不真慈悲者,不肯身入火坑也,恒順二字,法無定義。

    餘俟因緣成熟時,當道冠道袍溯江而上,一遊青城,或往青島崂山上清宮中一托足也。

     問:恒順衆生之義,于子弟之不肖者,亦恒順之耶? 答:恒順者,非就字義言,一味以順為是也,子弟或而恒順其惡,是為姑息,害之非愛之矣,菩薩于子女,當大愛,不當小愛,逆度與順度,同一慈悲。

    若子弟非逆度不可,則逆度亦恒順也,不應順度而亦順度者,是名颠倒,非恒順矣。

    菩薩所行,非人可測,求在我者耳,何關外人事耶。

     問:修密以何為主? 答:以信為主,故有五信: 一者信大日心王遍一切處,一切處無非大日如來,但愚人必以為他而非我,不知大日王即指佛性,我與衆生,無不具足,無不遍滿,是以禅密二門,同一八識起修也。

     二者信一切法,不離體相用三義,然當知三義即屬假名。

     三者信一切無非六大所造成,六大者,地水火風空識也,然當知一切不離六大,無自性也。

     四者信即生決定成佛,但當知成佛是刹那間之開悟,因地開朗,即生者,此生也,言此生定可忽然囫地也。

     五者信心色是一,一切有情,齊成佛道。

    此名五信,但密宗以信師為尤切,與前五門,同一深信不疑,故能專一勿退,證入亦易。

     問:何謂密宗四蔓? 答:即四種蔓荼羅之簡稱也,一者大蔓荼羅,指十法界一切有情衆。

    二者三昧耶蔓荼羅,指一切器與非情之物,悉不離佛性而平等。

    三者法蔓荼羅,乃一切有情無情之音聲色塵文字諸法,皆以铨表物義者。

    四者羯摩蔓荼羅,乃一切事業之動作。

    融此四者而會合之,故蔓荼羅者,圓輪具足義也。

     問:雲何三密加持? 答:轉身口意三業使空淨也,手結印契,身密也,口持咒,口密也,意合瑜珈,觀證菩提,意密也,合此三法,證入秘密莊嚴心,是為佛地,此三密義也,瑜珈此言三密,秘密者,自知之謂,莊嚴者,清淨果德也,在密曰秘密莊嚴,在禅曰歸宗,貴在自己覺知,非他人可測。

     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義作何解? 答:阿字,一者短音,菩提心義,為一切字之首。

    二者長音,乃行義,以四智印瑜珈,修行速疾,方便證入菩提正因。

    三者去聲,等覺義,四者入聲,涅槃義,由斷煩惱所知二障,得四種涅槃,一自性清淨涅槃,二有餘依,三無餘依,四無住涅槃。

    總表生不可得,證無生忍而已。

     耨字,言一切法譬喻不可得義,如來萬德,難可比喻也。

     多字,言一切法如如不可得義,證得本覺如如也。

     羅字,言一切法清淨無垢染義,以智慧火,燒妄執塵勞以盡故。

     三字,言一切法,一切谛,不可得義,如實谛觀,一切諸法,性相平等故。

     藐字,言一切法吾我不可得義。

     三字同上,但又有入現前降沾大雨,般若波羅蜜門,悟一切法時,平等性不可得故。

     菩提字,言一切法無縛義。

     若知自身中菩提心成就,三世平等,猶若虛空,離諸前象,則知一切有情心、諸佛心,同一清淨,生同體大悲,将種種方便,令一切有情,皆離苦趣,此字義也。

    佛對菩薩為無上,對二乘為正等,對凡夫為正覺,簡言之,成佛而已。

     問:密宗何以又名真言宗,義作何解? 答:密宗又名真言宗,乃教主法身大日如來之密語。

    密語者,心語也,此語能顯諸法實相之妙谛,又名陀羅尼,或名明,或名神咒,或名密号。

    陀羅尼者,總持也;明者,如來智慧光明輪也,持之可滅無明;神咒者,能顯不思議之六通及五神通,故如天之有自在悅意咒,一唱即得是也。

    密号者,與他不共,惟自家眷屬能測,如軍行密令是也。

    以三密加持,故又稱瑜珈宗,表行法也。

    《大日經》雲,此法随順衆生,如類開示真言教法。

    而金剛頂經謂是一切如來秘奧之教,自覺聖智修證法門,故與顯教二乘宗意,證無為空理者不同,行者當取密宗實義之事修,以證顯教圓義之空理,則兩得之矣。

    又真言宗教主為毗盧遮那如來,一切如來,無不由此化身,此如來,常于秘密法界心殿,開演自證三密門,度諸眷屬,大悲業用,三世常恒,無有暫息。

     問:孟子曰吾善養我浩然之氣,如何是浩然之氣? 答:此孟子一生得意自負語,在孔子則不肯直說,不識者遂目之謂狂,然當時實無第二人,孟子亦不作第二人想也。

    餘初亦以為養氣未足,故有此語,後見其語曰萬物皆備于我,此一語,真見道已至極圓融,非真能善養浩然之氣者不能也。

    浩然之氣者,即遍滿法界之體性也,體性既滿法界,則萬物皆在我包羅之中,無一而不備。

    可見其悟入之浩大,與真體内充之力量矣。

    養者,保持而勿失此浩然之氣也,尊為亞聖,允無愧色。

     問:儒釋道三教是否可以合一? 答:法有三門,我心則一,能融其義,道斯光大,餘意當以佛道為宗,孔道為教,道則與儒本合。

    今之道教,術而非道,但正不必廢棄,取之為用可矣。

    佛教則體用皆全,得一可貫于萬,一門達于普門。

    惟在初學宜分列之,防其混雜無宗也。

    至已開悟,則宜融會之,亦方便多門之意,佛言一切法皆是佛法,固執者,難與言道也。

     問:如何而可降魔? 答:降魔之法,在先明魔為何義,魔字從麻從鬼,言陰森之鬼,足使心亂如麻可見魔由心起,我心若空,魔不乘便。

    佛入慈心三昧,魔自遠引,三昧者,一切不受之正定也,心與相對,即有所受,既受于魔,乃言降伏,今能降之我既空,則所降之魔又安在哉?此最上降魔法也,又如大悲咒,人人知為可以降魔,然則名曰降魔咒可耳,何又名大悲咒也,須知心能大悲,則同體平等之念,油然而生,既平等矣,魔與我,兩皆空寂,不複再有人我勝負得失之見,魔自遠引。

    又心縱不能大悲平等,而悲憫之心既起,如父之于子,子受父慈,子自俯伏,此亦降也,倘與之逆,即為對峙,先自居于敵對地位,魔心安肯俯伏,故有降魔之見者,即動魔念,自且成魔,又将如何降伏之耶。

     問:孔子與老子之意境,在佛教是何地位? 答:孔子老子,乃東方先來之佛也,在佛門為辟支佛。

    雖未聞佛法,而意境則與佛相合也,老子告孔子曰,爾齋戒,澡雪而精神,掊擊而智。

    夫道難言矣,古文而與爾同,此真悟道語,尤妙在掊擊而智一語。

    雖然,此尚在功用地,以此智尚屬世智,故必加以掊擊,若言佛智,則不可得者是,而能掊擊者亦是也,佛固不取世智,而亦不廢世智,是在明悟,不在掊擊耳。

    至于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語,亦為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