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佛明宗答問 下

關燈
問:心中心密之法意如何? 答:如實知自心一語,乃密部《大日經》主要經文也,簡釋之,則曰明心見性耳,心中心密,又為密部第四真如門,直證心田之妙法,非其他三部密可比。

    紅教黃教中,另有白教一宗,即直證白淨識,即九識法界體性智者,以由真如之體,啟般若之用,故與禅宗相合,非其人則不傳,蓋密證于心,誤用則害,密宗守之甚嚴,幾亦如中土顯教者,不敢談禅,視為危險,同一因噎廢食者也。

     心性相貌,在禅宗以制伏妄心而參得之,以幻心制幻心,極難捉摸,是以參究多年,了無消息,因拿緊則呆闆而死,流弊為讀話頭矣,放松則流浪逸去,更無從下手,參久而疲,又昏沉入睡,或落無記,或落偏空,其靈機反不活潑,此仗自力之所以千難萬難,非上上利根人,能離話頭而借徑直入者不能也。

     心中心密則不然,餘之不願早說者,正恐學人修密時,因我言而轉生知見,反不得定,故不說也,此惟已修心中心法過百座者,能因我言而肯再修者,可以示之。

    此貴在自悟,若早告之,于彼無益耳,此印心密之又密者也。

    茲将心中心特異之點,擇出如下: (一)禅宗以起疑起參為入手,認識本心既透,即無所疑。

    心中心法,則一切不管,隻如法而修,即鈍根人,修過三百座,無不得定者,過一千座,即不必再修矣。

    以體力以具,引之得法,自己肯用心,無不得個入處。

    故上座時,不許起疑起參,也不許夾雜他課,以分其力,得定自速,此根本不同處也。

     (二)禅宗隻意密一門,淨土隻口密一門,此則三密加持,鐘點又長,克期以求證者也。

     (三)律宗為初學人入手法門,由戒而定而慧,此則戒定慧三法同修,以手持印為身密,戒殺盜淫也,口持咒為口密,戒口業四惡也,意無所染,湛然明淨為意密,戒貪嗔癡三毒也,此寓戒于密者也,以戒體具足,故得定亦易,未有能戒定而慧不起者也。

     (四)心中心法,不外由定生慧,然心難制一,今得三密,由戒以制之于自然,故不許其有所思議,及既得定,則于下座後,師以般若引其機,再教之起參,反證在座上所得之定相,移用于起參時,故啟發極易。

     (五)禅宗怕心有外馳;此則三密合力,不許不定,亦不會不定。

     (六)禅宗怕昏沉,此則不會昏沉,以有咒印也。

     (七)禅宗怕落無記空,此則有咒印在,常翻種子,雖有時意念紛起,然可刹那止于無形。

     (八)心中心法修至深入時,忽然入于寂滅,但不入于斷滅,以咒未停,手印不散,見聞了了,而意則寂寂也,故無倚輕倚重之弊。

     (九)禅宗以強制力過強,氣體不易調伏,必走香以濟之,此則雖日坐十二小時,亦無不調之病,惟至多許坐四七日。

    上上根人,經三七日苦行,無有不得三昧者。

    其所不許多坐者,恐其貪著寂滅之樂,反使慧機不靈活耳。

     (十)禅宗坐久,劣慧人往往死執成颠,此則多坐無病,至多不起用而已,至于初開般若者,不免有驕慢之病,但兩家同有此病,于法無關,乃人之咎也。

     (十一)修心中心密,于已得三昧定後,師必用法以啟其般若,必借用宗下語錄諸書,此時于心中心法,已脫離關系,以坐亦可,不坐亦可也,惟坐多則力量亦增,隻不許過多,以一千座為限耳。

     (十二)心中心法,包括淨土一門,因修證初步,即阿裨跋緻,譯言不動地,惟修此法,方有往生西方之望,再加上願力,則行得其全,此法中第四印,即有入成就門,往生極樂之望,佛說如是,何可疑也。

    餘初亦有輕視淨土法門之罪,今始自信堪以修淨土矣,知我者,其惟自己乎。

    故心中心法者,集律宗禅宗密宗淨宗諸法而合修者也,以各宗無不以印心為主也。

    先證入華藏法界以為體,起妙法蓮華以為用,運般若以會通世法,通佛心而無法我,其理至微,其用至廣,立場又與各宗不同。

    此佛最後之法,如香之法界普薰,雖領會各各不同,而受熏則一,豈劣慧人所可淺測哉。

     問:淨土宗之法意如何? 答:淨土修法,已于《淨土印心法要》一書詳言之矣,茲不再述,所欲補言者如下: 不明心地,決不知淨土法之微妙,惜今之修淨土者,皆不合法,故難明奧妙。

     今之弘揚淨土法者,隻可雲提倡念佛法,不得雲弘揚淨土法也,以何謂淨土,何謂極樂,如何往生,皆未向行人開示,則因地先已草率,果地可知矣。

     淨土為西方成就門,成就雲者,已證入大圓智之體,而起六識妙觀之用者也,以妙觀故,不必定欲離相,當即相以離相,是以彌陀經有許多妙相莊嚴,而以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為結論,該土行修,由五根五力修起,前數品即不用,則其意境可知,且特意由有相以引入無相,此唯明心眼者,乃可會通之耳。

     光明無量,是其體;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其用。

    照即妙觀智之大用于法音宣流處,自能随意境而各自變化,如阿彌陀佛之廣長妙舌,遍覆大千,而以十方佛之廣長舌以反顯之,欲衆生于自己心行中求之信入之贊歎之也,且阿彌陀三字者,三身圓滿義也,此表性與相之兩合,亦即八識與六七識之互通,由根本智起後得智之用者也,故曰一門而入普門。

     阿彌陀為佛,此表體也;觀音為入微之妙,以大勢之力,乃可至于普門,此表用也,仍二而一也。

     證入淨土者,必在禅定之後,是以古來大德,如憨山蓮池等,皆由禅宗而轉淨土,非特意分家者也,因非由禅宗證入法界體性智者,不能了悟淨土之微妙耳,且以在家居士修禅宗不易,特開此法門以為方便耳。

     晉遠公之提倡淨土,亦為居士方便也。

    何也?因彼時正值世亂,各處有兵事,雙方主将,無不推崇遠公,各相禁戒,不許軍士入其境,地方周數十裡,賴以保全,于是皈依遠公而避難者,不可勝數,如今之租界地者。

    遠公遂以至簡之念佛法門教之,蓮宗之盛,實由于此,原為居士方便種善根也。

    故居士而修此方便法尚可也,比丘則地位不同,豈可不由禅定觀心入手,若亦貪此便利,則不可也。

    至少當禅淨合修,加諸苦行。

    然衣食無着,辦道之資糧不具,不得已而經忏焰口,以維生活,此又誰之過欤。

     各經本已難講,彌陀經則難之又難,以此經全在意境,于諸妙相莊嚴,說實不得,說輕不得,又如法音宣流等句,非可言表。

    是以本會于第三年,始兼弘淨土法,蓋以心中心法為入密之始基,啟發般若,藉禅宗以練其機,再明掃蕩習氣諸法以達其用,然後歸證淨土,以通普門之旨,其餘持咒等法,用以為輔,以下再言觀心法與除習氣法,乃已明心後,超于禅密淨而言者也。

    此時,于法已無關,全在自心矣。

    然有一班人,不肯承當登岸,死執在船上,尚紛議船之快慢,法之高下,自生情見,我又奈之何哉! 問:心中心密法,與佛教如來關系如何? 答:佛法者,心法也,以世人不知心地,長此沉淪,佛遂由三昧起,住世八十載,說法四十九年,為此一大事因緣故,世間任何重大事業皆不足與之比拟,故曰大事。

    蓋宇宙間一切,以人為主,稱為萬物之靈,其靈者,佛性而已,靈之未發者曰性,其已動者曰心,是心性為一切之祖,佛于四十九年中,專說心地法門者,垂三十年,不獨此也,即過去無量諸佛,開無量道場,亦莫不說此心地法也。

    所謂律相淨密諸宗諸法,亦莫不引接至心地,以啟般若,可謂巨矣。

    由各宗而歸其極,見淨法空,無可名狀,乃曰禅宗。

    以淨密律相諸法,為初修人轉輾方便,引入心地者也。

    惟禅宗則直指直證,令其自見自覓者也。

    其坐參走香,亦皆前方便耳,自非最上根人,不能頓悟。

    古來大德,往往苦行二三十年,始識本分,或可罷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