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佛明宗答問 中
關燈
小
中
大
患得患失也。
問:密宗以定慧交資為主,則戒豈可以不修耶? 答:戒定慧三德,缺一不可,密宗最重戒,惟修法與他宗不同,以定慧中已得戒也。
學人當知戒者有因地戒,使心之不惑不流,自離于惡也。
有果地戒,警過去之惡行而忏悔之也。
若以定為體,慧為用,體用一如,則心自空寂,空則自定,定則慧生,定慧交資,念不妄發,無惡可戒,此真戒者也。
如手結印,不能再作殺盜淫矣,此身戒也,口持咒,不能行口四惡矣,此口戒也,心無妄緣,貪嗔癡念自止矣,此意戒也。
三業齊修,既已清淨,更有何惡之可現,惡既不有,戒亦何用,不戒之戒,不修之修,證得于自然,而非他人可見,小乘偏于有相而重威儀,此所以真實者少,虛構者多耳。
問:念佛之法自不專重口念,但如何方為究竟? 答:念佛有數義,口持名号,心知有佛,一也;由願心出發,敬仰贊歎,不覺流露于口念,心口同一稱揚,二也;明彌陀者,乃三身圓滿之義,此表性與相之兩合,三也;如證入無生之體,光明之用,則動靜語默無一非佛,四也。
四者全備,方名究竟,若徒知口念,且以多為勝而不從心行,此是唱佛,非念佛矣。
問:何謂不念而念,又何謂不持而念? 答:不念而念者,不必定欲口念而自然心念者也,不持而念者,以未證三昧之人,于正念時,一有外境,即被牽攝而移去,自然念斷,再欲念時,又必重行提起,此必再持而方可念者也,若已證三昧之人,于正念時,雖有外境前來,非不見聞覺知,然不被其引,仍可接念,即口中斷而心未嘗移也,不勞再持而起,此即綿綿不斷,距打成一片時不遠矣,故曰不持而念。
問:修禅淨密,三者孰難孰易? 答:無難易之分也,當随根器而轉,因緣而定,今不得已而分之。
則密比較為易,禅次之,淨土則最難,凡方法越簡,得力越小,成就亦不易。
淨土法,于表面說,但種善根,自然容易,若求往生,非證到阿裨跋緻不可,必平日一心不亂者,臨終方不颠倒,一為因,一為果,未有因未就而果可成者也。
若淨土以廣義論,即成就門,無論何宗不到淨土,不名成就,豈非難而又難,彌陀經佛說五個難字,尤以信為最難,從可知矣,今言易者,欲作方便接引耳,我今說了義者,為最上乘說,非立異也。
問:修禅宗者,每若狂放不持戒律,豈亦以定慧為義耶? 答:禅宗攝念觀心時,正是持戒,戒者,對治于惡也。
世人作惡不外不知與惑二種,不知者,如嬰兒之不知火,以手執熱也;惑者,明知其不可為而心被境奪,主見不定,不能自恃也,若既覺矣,決無再做之理,惟小過往往輕忽,不覺流露,為對治故,遂持于戒,以戒其心也。
禅宗為最上乘法,自難與初學者并論,彼以根本初明,如子覓母,數十年辛苦,一旦忽見,喜極而泣,手舞足蹈,亦屬恒情,非病也,況禅宗時時在練心,有時舉動,非人可測,遂以狂放目之,不知彼自有不惑主見也。
學人往往不自用功而妄測他人意境,故有此見。
問:或謂居士未可弘法,不知何意? 答:保持佛制威儀,原當推尊比丘,時至今日,比丘居士,當同生慚愧心,更不應有此分别诤論也。
佛門以法為重,而不以人為重,佛雲,人入黑暗險道,有人以燈引路,不可以引者為非人而棄拒之也,古之維摩居士,近世之楊仁山、王宏願居士,亦皆弘法者,又何疑乎,小乘中不得不保持名相,遂失其真,正法之堕,即基于此。
即如心中心法,非不傳于比丘,奈無人肯出而擔負,豈可坐視不顧,又此法最微密處,比丘中極少參究,現尚未有此經驗人繼起,諸山長老,德望自可欽敬,但以所修不同,于此法之密要,方便力尚不足以啟發學人,當推當仁不讓之義,勿立此小見可也。
問:時至今日,佛法衰落,一切破敗,不可諱言,不知何宗為最危險? 答:惟禅宗為最危險,風雨飄搖,正似殘年風燭,因時代不同也。
其危險處有五,一者佛門自相疑謗,幾以禅宗一門為可廢,尤以不幸而出于佛子之口。
二者師資乏人,日見缺少,再一二十年,宗下但存皮相。
三者人之生活艱難,不能一切放下,用功二三十年,而時不我待。
四者環境不容其死修死參,而政府又不明此法關系之重要,不予提倡,非有特殊因緣,終難維持矣。
五者宗門中接引方法,不知稍事變通,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可不哀哉。
問:佛教如何而可使普及? 答:普及一事,是為甚難,因教育事,社會委諸學校,自身完全放棄,不如田野之間,口頭傳語,父以傳子,子以傳孫,簡單扼要,牢不可破,民族精神,潛伏于此。
自風氣一變,民德日薄,人心根本動搖,富者淫奢而懶,中等人鄙啬而小,平民作僞而橫,輕重不分,是非颠倒,貴賤随利而定,廉恥道喪,此最反背佛教而大可憂者也。
當知世間一切人事教育,即是佛法,是在政府之提倡,至少限度,取人在才德并重,教育應重于政事,本來政是輔教行之不及,不是施教以助政也。
佛教如欲普及,宜多編佛教教科書,而于一切小說電影,于因果之理,宜多所闡揚,嚴禁誨盜誨淫,即此可以深植佛教根基,久久自然同化。
此次世界大亂後,種種反應發現,如武力不足恃,強權終不敵公理,漸漸回頭,改弦更張,佛法自然光大而普及也,然亦在有心人之提倡耳。
問:凡人死後,焚燒錫箔等,或謂迷信,或言有用,二者究應何擇? 答:凡人死後,以意念為主,其識神中如有此物,彼自信人,如其人生前本來不信,則焚燒絲毫無用,彼如信為有用,則自然愛取矣。
又其人死後入于鬼神道,往往需此,否則亦無所用矣。
總之此等作為,全由生前彼此貪财觀念所起,根本即是迷信,然乃生前之迷,非死後而迷也。
見理明達者,既不入于鬼道,亦不樂有此幻物也。
至于生人所用之鈔票,又與錫箔何異,忽而可用,忽而作廢,皆随幻心而轉,觀于廢票,則亦勿譏笑于錫箔矣。
問:大士尋聲救苦,是救于果者也,何以世間仍有許多苦惱,不蒙垂救耶? 答:佛菩薩之垂訓,在使衆生自己明白苦因,都從心起,心明則不惑,惡業自除,苦果自滅。
倘自作業,佛亦無可奈何也。
至于尋聲救苦,乃大士慈悲願力,亦必人一心稱名,至心皈依,方得相應,正其一心稱名時,全乎是善,未有善心與惡事可相應也,故能免予苦難矣。
又凡人有苦難,是前因今果,倘不能安分忍受,乃複怨天尤人,是難上加難,重添惡業,變為今因後果,苦無盡期,況尋聲救苦者,乃一時方便之力,并可使他人之見聞者,同發信心,由是而皈佛,依佛所教,慎因斷惡,歸入正道而得善果。
今世間所以苦惱多者,由于平日太無信心,臨時亦不起忏悔之念,安得與佛相應乎,非不蒙大士之垂救也。
問:經有四依四不依,曰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文,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是否可作定論? 答:義即不定,論即非義,依與不依,同屬幻法。
依法不依人者,此對師言,佛門以法為重,苟其人所傳者,為如來正法,則依止于法,不必問其人之如何,雖其人行有不足取法者,系屬其個人問題,于正法無關,不得因人廢法而自誤也。
依義不依文者,此言讀經時,不可拘執文字,以譯筆有不同,抄寫有筆誤,古今字解,亦有變更,當注重全經要義而融會之,勿拘于一文一字,及其音句也。
如金剛經: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菩提句,此當字,論文可讀平聲,作應當之當;但通達般若妙義,無時間前後來去諸相,當下即是,宜讀作去聲,此依于義者也。
依智不依識者,以世人随識神流浪,枉作許多苦惱,若依于智,則智者不惑,聖凡之别,在此一點。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者,佛法貴得究竟,不了義者為方便,了義者為徹底,以何者為究竟,則不辨自明矣。
此四義也,雖然亦非了義者,仍屬方便之談,餘以為于法亦當依人,蓋非其人而傳之,非其師而從之,非其根器而妄授之,最是兩誤,此不可不圓者一也。
經固以義為重,但文即義,義即文耳,是在人之活看,不在文義之強分,通則一切通,不通則雖文義兼全之至理,彼終不能融會,此不可不圓者二也。
智與識非一非二,無識則智不啟,愚人不解,分之為二,離識求智,從何下手,以佛觀之,智識不二,非可強分,此不可不圓者三也。
了義固是究竟,但究竟亦屬假名,畢竟亦不可得,方便以為究竟者,言一切法皆如幻化,知方便則無可不可,其義斯圓,此即了義也。
不了義者,義之未盡者也,了義者,義雖有盡,終亦不可得也,至不可得時,無所謂了義不了義矣,此不可不圓者四也。
世人膠執我見,必以為佛說法切切不可變更動搖,不知佛正要衆生之變化善用,不獨善用,并也不可執取。
以如來之法,尚不可執取,況我之法耶,如是其病自除,如醫生下藥,原為除病,病去藥留,又轉他病,遂并藥亦去之。
其防弊之周密圓到,用意之慈悲廣大,真不可思議,不善解之,誠有負于佛之苦心矣,其慎之哉。
問:佛門善書,發心人普遍印送,如是廣行化度,而信者仍屬寥寥,何也? 答:世人之看輕佛法,正中此病,蓋世人專重外相,以書坊發行誨盜誨淫之書,尚代價數元數角不等,而如此重要之書,可以不費分文,輕視之心,油然而生矣。
今必反其道而行之,凡真發心者,必不吝此小費,且因出費關系,必不漠視而輕棄,反可用心一閱,引之入勝矣。
又書切不可太厚,使人先見而生畏,故度化法門,亦當随時代而變通,無定法也。
問:佛門比丘何以堕落至此,不知如何補救? 答:比丘者,無上士也,人天師表,豈可輕視,論者歸咎比丘之自取,自無可諱言。
不知為法者,亦不當坐而餓斃也,比丘自身救死之不暇,奚暇于弘法哉,其辦經忏者,所以謀生也。
政府先輕視佛教,原有之産,尚不予保護,而比丘之守産,上也者用之以整理塔殿,中也者維持十方堂舍,敷衍挂單,下也者資其酬應,年節送禮于施主,更下者則盜用以謀酒肉,如是堕落至可傷感。
安得有力者,一改其風氣而正其弊,庶可補救于萬一,是在社會法之改良,如供養比丘,為亡人作功德,不求經忏鐘鼓之熱鬧,而重于講論經義,請之上座,豐厚供養,于亡者既有利益,于比丘亦自尊重,其不識經文,不明佛理之比丘,自然淘汰,而真人才出矣。
政府先為提倡,一面嚴禁送殡等事,以尊其人格,而比丘戒律,尤當注意,先使世人知比丘究為何物,弘揚佛法究為何事,比丘不是廢人,佛法不是迷信,不獨利于亡者,且亦利于生人。
各學校中,亦可延請比丘主講,互相尊重,世道人心,自可大化。
所苦者,近數十年來,社會重大事業,政府尚無暇及此,輿論比丘之改進,将掩口而笑其迂遠矣,嗚呼! 問:雲何是出限量之勇猛? 答:此取法乎上之意也,以始勤終惰,人之恒情,不超出限量,如用兵之進攻,義無反顧,中途必退縮也。
初學以痛切為主,隻有猛進而無退,及至明白根本,越狠越好,認識要深切,半點含糊不得,如開門非開足不可,不可姑息,及入正修行路,反不宜性急求速,用毅力以守其恒,等至水到渠成,自然成就矣,所謂猛狠恒等四字訣也,精為專一,進為不退,波羅蜜門,如斯而已。
問:初學以至成就,自有次第,究不知以何者為最難? 答:此有二,一首一尾而已,首者,初入手明本來也,如破竹然,第一節最難開,不獨要劈開,又必正而勿斜,尾者,至最後微細微細處,易于渾合,白鹭與白雪,驟視之,不可分也,然絕對不同。
二者相較,還以首為難,因為末後關之不破,仍由根本不認透而起,是以從初學乃至成就,無刻不應拿住本來二字,本來面目不清,萬般
問:密宗以定慧交資為主,則戒豈可以不修耶? 答:戒定慧三德,缺一不可,密宗最重戒,惟修法與他宗不同,以定慧中已得戒也。
學人當知戒者有因地戒,使心之不惑不流,自離于惡也。
有果地戒,警過去之惡行而忏悔之也。
若以定為體,慧為用,體用一如,則心自空寂,空則自定,定則慧生,定慧交資,念不妄發,無惡可戒,此真戒者也。
如手結印,不能再作殺盜淫矣,此身戒也,口持咒,不能行口四惡矣,此口戒也,心無妄緣,貪嗔癡念自止矣,此意戒也。
三業齊修,既已清淨,更有何惡之可現,惡既不有,戒亦何用,不戒之戒,不修之修,證得于自然,而非他人可見,小乘偏于有相而重威儀,此所以真實者少,虛構者多耳。
問:念佛之法自不專重口念,但如何方為究竟? 答:念佛有數義,口持名号,心知有佛,一也;由願心出發,敬仰贊歎,不覺流露于口念,心口同一稱揚,二也;明彌陀者,乃三身圓滿之義,此表性與相之兩合,三也;如證入無生之體,光明之用,則動靜語默無一非佛,四也。
四者全備,方名究竟,若徒知口念,且以多為勝而不從心行,此是唱佛,非念佛矣。
問:何謂不念而念,又何謂不持而念? 答:不念而念者,不必定欲口念而自然心念者也,不持而念者,以未證三昧之人,于正念時,一有外境,即被牽攝而移去,自然念斷,再欲念時,又必重行提起,此必再持而方可念者也,若已證三昧之人,于正念時,雖有外境前來,非不見聞覺知,然不被其引,仍可接念,即口中斷而心未嘗移也,不勞再持而起,此即綿綿不斷,距打成一片時不遠矣,故曰不持而念。
問:修禅淨密,三者孰難孰易? 答:無難易之分也,當随根器而轉,因緣而定,今不得已而分之。
則密比較為易,禅次之,淨土則最難,凡方法越簡,得力越小,成就亦不易。
淨土法,于表面說,但種善根,自然容易,若求往生,非證到阿裨跋緻不可,必平日一心不亂者,臨終方不颠倒,一為因,一為果,未有因未就而果可成者也。
若淨土以廣義論,即成就門,無論何宗不到淨土,不名成就,豈非難而又難,彌陀經佛說五個難字,尤以信為最難,從可知矣,今言易者,欲作方便接引耳,我今說了義者,為最上乘說,非立異也。
問:修禅宗者,每若狂放不持戒律,豈亦以定慧為義耶? 答:禅宗攝念觀心時,正是持戒,戒者,對治于惡也。
世人作惡不外不知與惑二種,不知者,如嬰兒之不知火,以手執熱也;惑者,明知其不可為而心被境奪,主見不定,不能自恃也,若既覺矣,決無再做之理,惟小過往往輕忽,不覺流露,為對治故,遂持于戒,以戒其心也。
禅宗為最上乘法,自難與初學者并論,彼以根本初明,如子覓母,數十年辛苦,一旦忽見,喜極而泣,手舞足蹈,亦屬恒情,非病也,況禅宗時時在練心,有時舉動,非人可測,遂以狂放目之,不知彼自有不惑主見也。
學人往往不自用功而妄測他人意境,故有此見。
問:或謂居士未可弘法,不知何意? 答:保持佛制威儀,原當推尊比丘,時至今日,比丘居士,當同生慚愧心,更不應有此分别诤論也。
佛門以法為重,而不以人為重,佛雲,人入黑暗險道,有人以燈引路,不可以引者為非人而棄拒之也,古之維摩居士,近世之楊仁山、王宏願居士,亦皆弘法者,又何疑乎,小乘中不得不保持名相,遂失其真,正法之堕,即基于此。
即如心中心法,非不傳于比丘,奈無人肯出而擔負,豈可坐視不顧,又此法最微密處,比丘中極少參究,現尚未有此經驗人繼起,諸山長老,德望自可欽敬,但以所修不同,于此法之密要,方便力尚不足以啟發學人,當推當仁不讓之義,勿立此小見可也。
問:時至今日,佛法衰落,一切破敗,不可諱言,不知何宗為最危險? 答:惟禅宗為最危險,風雨飄搖,正似殘年風燭,因時代不同也。
其危險處有五,一者佛門自相疑謗,幾以禅宗一門為可廢,尤以不幸而出于佛子之口。
二者師資乏人,日見缺少,再一二十年,宗下但存皮相。
三者人之生活艱難,不能一切放下,用功二三十年,而時不我待。
四者環境不容其死修死參,而政府又不明此法關系之重要,不予提倡,非有特殊因緣,終難維持矣。
五者宗門中接引方法,不知稍事變通,獅子身中蟲,自食獅子肉,可不哀哉。
問:佛教如何而可使普及? 答:普及一事,是為甚難,因教育事,社會委諸學校,自身完全放棄,不如田野之間,口頭傳語,父以傳子,子以傳孫,簡單扼要,牢不可破,民族精神,潛伏于此。
自風氣一變,民德日薄,人心根本動搖,富者淫奢而懶,中等人鄙啬而小,平民作僞而橫,輕重不分,是非颠倒,貴賤随利而定,廉恥道喪,此最反背佛教而大可憂者也。
當知世間一切人事教育,即是佛法,是在政府之提倡,至少限度,取人在才德并重,教育應重于政事,本來政是輔教行之不及,不是施教以助政也。
佛教如欲普及,宜多編佛教教科書,而于一切小說電影,于因果之理,宜多所闡揚,嚴禁誨盜誨淫,即此可以深植佛教根基,久久自然同化。
此次世界大亂後,種種反應發現,如武力不足恃,強權終不敵公理,漸漸回頭,改弦更張,佛法自然光大而普及也,然亦在有心人之提倡耳。
問:凡人死後,焚燒錫箔等,或謂迷信,或言有用,二者究應何擇? 答:凡人死後,以意念為主,其識神中如有此物,彼自信人,如其人生前本來不信,則焚燒絲毫無用,彼如信為有用,則自然愛取矣。
又其人死後入于鬼神道,往往需此,否則亦無所用矣。
總之此等作為,全由生前彼此貪财觀念所起,根本即是迷信,然乃生前之迷,非死後而迷也。
見理明達者,既不入于鬼道,亦不樂有此幻物也。
至于生人所用之鈔票,又與錫箔何異,忽而可用,忽而作廢,皆随幻心而轉,觀于廢票,則亦勿譏笑于錫箔矣。
問:大士尋聲救苦,是救于果者也,何以世間仍有許多苦惱,不蒙垂救耶? 答:佛菩薩之垂訓,在使衆生自己明白苦因,都從心起,心明則不惑,惡業自除,苦果自滅。
倘自作業,佛亦無可奈何也。
至于尋聲救苦,乃大士慈悲願力,亦必人一心稱名,至心皈依,方得相應,正其一心稱名時,全乎是善,未有善心與惡事可相應也,故能免予苦難矣。
又凡人有苦難,是前因今果,倘不能安分忍受,乃複怨天尤人,是難上加難,重添惡業,變為今因後果,苦無盡期,況尋聲救苦者,乃一時方便之力,并可使他人之見聞者,同發信心,由是而皈佛,依佛所教,慎因斷惡,歸入正道而得善果。
今世間所以苦惱多者,由于平日太無信心,臨時亦不起忏悔之念,安得與佛相應乎,非不蒙大士之垂救也。
問:經有四依四不依,曰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文,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是否可作定論? 答:義即不定,論即非義,依與不依,同屬幻法。
依法不依人者,此對師言,佛門以法為重,苟其人所傳者,為如來正法,則依止于法,不必問其人之如何,雖其人行有不足取法者,系屬其個人問題,于正法無關,不得因人廢法而自誤也。
依義不依文者,此言讀經時,不可拘執文字,以譯筆有不同,抄寫有筆誤,古今字解,亦有變更,當注重全經要義而融會之,勿拘于一文一字,及其音句也。
如金剛經: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菩提句,此當字,論文可讀平聲,作應當之當;但通達般若妙義,無時間前後來去諸相,當下即是,宜讀作去聲,此依于義者也。
依智不依識者,以世人随識神流浪,枉作許多苦惱,若依于智,則智者不惑,聖凡之别,在此一點。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者,佛法貴得究竟,不了義者為方便,了義者為徹底,以何者為究竟,則不辨自明矣。
此四義也,雖然亦非了義者,仍屬方便之談,餘以為于法亦當依人,蓋非其人而傳之,非其師而從之,非其根器而妄授之,最是兩誤,此不可不圓者一也。
經固以義為重,但文即義,義即文耳,是在人之活看,不在文義之強分,通則一切通,不通則雖文義兼全之至理,彼終不能融會,此不可不圓者二也。
智與識非一非二,無識則智不啟,愚人不解,分之為二,離識求智,從何下手,以佛觀之,智識不二,非可強分,此不可不圓者三也。
了義固是究竟,但究竟亦屬假名,畢竟亦不可得,方便以為究竟者,言一切法皆如幻化,知方便則無可不可,其義斯圓,此即了義也。
不了義者,義之未盡者也,了義者,義雖有盡,終亦不可得也,至不可得時,無所謂了義不了義矣,此不可不圓者四也。
世人膠執我見,必以為佛說法切切不可變更動搖,不知佛正要衆生之變化善用,不獨善用,并也不可執取。
以如來之法,尚不可執取,況我之法耶,如是其病自除,如醫生下藥,原為除病,病去藥留,又轉他病,遂并藥亦去之。
其防弊之周密圓到,用意之慈悲廣大,真不可思議,不善解之,誠有負于佛之苦心矣,其慎之哉。
問:佛門善書,發心人普遍印送,如是廣行化度,而信者仍屬寥寥,何也? 答:世人之看輕佛法,正中此病,蓋世人專重外相,以書坊發行誨盜誨淫之書,尚代價數元數角不等,而如此重要之書,可以不費分文,輕視之心,油然而生矣。
今必反其道而行之,凡真發心者,必不吝此小費,且因出費關系,必不漠視而輕棄,反可用心一閱,引之入勝矣。
又書切不可太厚,使人先見而生畏,故度化法門,亦當随時代而變通,無定法也。
問:佛門比丘何以堕落至此,不知如何補救? 答:比丘者,無上士也,人天師表,豈可輕視,論者歸咎比丘之自取,自無可諱言。
不知為法者,亦不當坐而餓斃也,比丘自身救死之不暇,奚暇于弘法哉,其辦經忏者,所以謀生也。
政府先輕視佛教,原有之産,尚不予保護,而比丘之守産,上也者用之以整理塔殿,中也者維持十方堂舍,敷衍挂單,下也者資其酬應,年節送禮于施主,更下者則盜用以謀酒肉,如是堕落至可傷感。
安得有力者,一改其風氣而正其弊,庶可補救于萬一,是在社會法之改良,如供養比丘,為亡人作功德,不求經忏鐘鼓之熱鬧,而重于講論經義,請之上座,豐厚供養,于亡者既有利益,于比丘亦自尊重,其不識經文,不明佛理之比丘,自然淘汰,而真人才出矣。
政府先為提倡,一面嚴禁送殡等事,以尊其人格,而比丘戒律,尤當注意,先使世人知比丘究為何物,弘揚佛法究為何事,比丘不是廢人,佛法不是迷信,不獨利于亡者,且亦利于生人。
各學校中,亦可延請比丘主講,互相尊重,世道人心,自可大化。
所苦者,近數十年來,社會重大事業,政府尚無暇及此,輿論比丘之改進,将掩口而笑其迂遠矣,嗚呼! 問:雲何是出限量之勇猛? 答:此取法乎上之意也,以始勤終惰,人之恒情,不超出限量,如用兵之進攻,義無反顧,中途必退縮也。
初學以痛切為主,隻有猛進而無退,及至明白根本,越狠越好,認識要深切,半點含糊不得,如開門非開足不可,不可姑息,及入正修行路,反不宜性急求速,用毅力以守其恒,等至水到渠成,自然成就矣,所謂猛狠恒等四字訣也,精為專一,進為不退,波羅蜜門,如斯而已。
問:初學以至成就,自有次第,究不知以何者為最難? 答:此有二,一首一尾而已,首者,初入手明本來也,如破竹然,第一節最難開,不獨要劈開,又必正而勿斜,尾者,至最後微細微細處,易于渾合,白鹭與白雪,驟視之,不可分也,然絕對不同。
二者相較,還以首為難,因為末後關之不破,仍由根本不認透而起,是以從初學乃至成就,無刻不應拿住本來二字,本來面目不清,萬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