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心語錄
關燈
小
中
大
日熟,道力日生,将本覺圓明之如來藏,攪亂于色相之中,枉受諸苦,真是苦賤之像。
大丈夫意氣不凡,特具超塵出世之志,開金剛眼,洞見生死之本空,亟謀徹了,原非等閑事業。
但如何是道力,卻颟顸不得,籠統不得。
于千忙百亂中,若無事人去;于靜默無事時,若春冰虎尾。
初見道時,即于提起時練放下,于放下時練提起,久久無所謂提起放下,連提起放下的東西,畢竟不可得,才是真放下。
斷欲易,斷愛難,斷法愛更難,非真到無我時法愛不斷也。
此是佛位,聖人其猶病諸!欲斷法愛,先從不求名聞下手。
本淨禅師雲:修道人第一莫向道,以向道即取于法,遂立法見,見即成愛,非道也。
故曰無心是道,更無欠缺,恒沙妙用,盡從此出。
莫怕落空,隻怕不空,果能真空,大機大用自備也。
有屬因緣有,空屬本來空,參本來二字,是劍客的劍,不能離手。
三藏十二部教義,與禅法密法淨法,及諸古德語錄,乃至一切法用,都是我日用之品;如櫃内衣,廚中飯,室中器具,案上文房四寶,不過備我所需,有沒有,全不相幹,有了亦不過方便而已。
實是主人要緊,倘物物齊備而無人享受,又與靈供冥器何别!即靈供冥器,亦得以靈為主,諸多死物,畢竟無用。
故曰莫著佛求,然亦不廢一切,常禮如是事,亦隻借用而已。
不明此義者,便是本末倒置,不達因果。
在家人修道,較比丘得力且二十倍,此語惟大慧杲禅師能說。
欲修最上乘,塵勞為資糧,冤家一齊到,莊嚴此道場。
我初作此語,人不敢信。
故人于不幸時,莫辜負了這倒黴,就此著力,便證菩提。
不是有心,不是無心,亦無有無之量,是為直心,處處行直心,便是道場。
用此功夫,并無别法,莫求真,莫求玄妙,但隻息下一切心看,看心息下時,無心可心,無念可念時,是什麼光景?即此超然無著現量之景,便是你安身立命處也。
這一點,切莫看得尋常。
能常常如是否?能千忙百亂中,一凜即如是否?這叫做什麼,肯承當得否?一切定力慧力戒力,八萬四千功德,恒沙妙用,全由此一點中啟發,莫看輕了他。
刹那别境現前,便又忘失了,貴在擒拿得住。
但一著意,又落能所比量,心又不息下,又非是也。
是以功夫有兩頭難,一是下手必專一而咬定實在難,一則末後勿忘而活潑化解難。
自必千練百練,使其純熟而不死執。
須知原本如是,不是我硬做成如是,所以極現成尋常的,卻不可看輕他。
然亦是極奇特,不易得到的,卻不可執取他。
不是一件物品,有得失成敗的。
然隻壞在容易忘失,難以純熟,難以老實,難以靈活,無他妙法,無他道理也。
當慈悲于人,勿慈悲于己。
對己不可原諒,不可放松,常見自己過,但亦勿太緊也。
衆生如失線風筝,随風而流,不知落向何處,隻緣著有,所以如此。
修道人又怕著空,不知怕即不曾空得,因此死得不透。
故不到大死時,不得翻身活轉來。
其時法見未淨,又恐執于勿著,又堕入坑中,翻身不得也。
做官宦的人,時時把個功名心放在頂門上,做商賈的人,時時把個發财心放在頂門上,原屬可笑。
但今日之事,亦要如彼時時把個生死可怖心放在頂門上,方有少分相應處。
但生死不是一怖即了事,莫在恐怖上打主意。
當先了達生死者畢竟是什麼?如何而有生死,如何而出生死,再進而明白本無生死。
以無生死,遂亦無涅槃,漸漸脫卸淨盡,自成佛道。
無法可說,是有二義:一者、此非言說可表,以心行處,當體寂滅,更叫說個什麼?心尚不有,口何能表,筆何能動,以法本緣起為幻也。
二者、假有言說,亦得對人而施,如行路至何種程度,前進不能再進,于是請問為說;今路亦未走,前途究竟如何,全然不知,既無可問者,又叫說個什麼?近來學人問法日少,為無所疑耶?抑毋庸問耶?不可知也。
至初學者請示法要,所問不是太稚,亦多無用,引之入道,忽又滑去,真無可如何也。
以彼不識貨,不肯痛切,悠悠一世矣。
宗下種種裝模作樣,如棒喝,舉拂子,作女人拜,又說庭前柏樹、麻三斤,以及呈詩說偈等等,都是應一時之機,非賣弄玄虛也。
倘對面無此機緣而作此語此态者,豈不成為笑話?凡諸大德,隻老老實實,不肯随便打出,
大丈夫意氣不凡,特具超塵出世之志,開金剛眼,洞見生死之本空,亟謀徹了,原非等閑事業。
但如何是道力,卻颟顸不得,籠統不得。
于千忙百亂中,若無事人去;于靜默無事時,若春冰虎尾。
初見道時,即于提起時練放下,于放下時練提起,久久無所謂提起放下,連提起放下的東西,畢竟不可得,才是真放下。
斷欲易,斷愛難,斷法愛更難,非真到無我時法愛不斷也。
此是佛位,聖人其猶病諸!欲斷法愛,先從不求名聞下手。
本淨禅師雲:修道人第一莫向道,以向道即取于法,遂立法見,見即成愛,非道也。
故曰無心是道,更無欠缺,恒沙妙用,盡從此出。
莫怕落空,隻怕不空,果能真空,大機大用自備也。
有屬因緣有,空屬本來空,參本來二字,是劍客的劍,不能離手。
三藏十二部教義,與禅法密法淨法,及諸古德語錄,乃至一切法用,都是我日用之品;如櫃内衣,廚中飯,室中器具,案上文房四寶,不過備我所需,有沒有,全不相幹,有了亦不過方便而已。
實是主人要緊,倘物物齊備而無人享受,又與靈供冥器何别!即靈供冥器,亦得以靈為主,諸多死物,畢竟無用。
故曰莫著佛求,然亦不廢一切,常禮如是事,亦隻借用而已。
不明此義者,便是本末倒置,不達因果。
在家人修道,較比丘得力且二十倍,此語惟大慧杲禅師能說。
欲修最上乘,塵勞為資糧,冤家一齊到,莊嚴此道場。
我初作此語,人不敢信。
故人于不幸時,莫辜負了這倒黴,就此著力,便證菩提。
不是有心,不是無心,亦無有無之量,是為直心,處處行直心,便是道場。
用此功夫,并無别法,莫求真,莫求玄妙,但隻息下一切心看,看心息下時,無心可心,無念可念時,是什麼光景?即此超然無著現量之景,便是你安身立命處也。
這一點,切莫看得尋常。
能常常如是否?能千忙百亂中,一凜即如是否?這叫做什麼,肯承當得否?一切定力慧力戒力,八萬四千功德,恒沙妙用,全由此一點中啟發,莫看輕了他。
刹那别境現前,便又忘失了,貴在擒拿得住。
但一著意,又落能所比量,心又不息下,又非是也。
是以功夫有兩頭難,一是下手必專一而咬定實在難,一則末後勿忘而活潑化解難。
自必千練百練,使其純熟而不死執。
須知原本如是,不是我硬做成如是,所以極現成尋常的,卻不可看輕他。
然亦是極奇特,不易得到的,卻不可執取他。
不是一件物品,有得失成敗的。
然隻壞在容易忘失,難以純熟,難以老實,難以靈活,無他妙法,無他道理也。
當慈悲于人,勿慈悲于己。
對己不可原諒,不可放松,常見自己過,但亦勿太緊也。
衆生如失線風筝,随風而流,不知落向何處,隻緣著有,所以如此。
修道人又怕著空,不知怕即不曾空得,因此死得不透。
故不到大死時,不得翻身活轉來。
其時法見未淨,又恐執于勿著,又堕入坑中,翻身不得也。
做官宦的人,時時把個功名心放在頂門上,做商賈的人,時時把個發财心放在頂門上,原屬可笑。
但今日之事,亦要如彼時時把個生死可怖心放在頂門上,方有少分相應處。
但生死不是一怖即了事,莫在恐怖上打主意。
當先了達生死者畢竟是什麼?如何而有生死,如何而出生死,再進而明白本無生死。
以無生死,遂亦無涅槃,漸漸脫卸淨盡,自成佛道。
無法可說,是有二義:一者、此非言說可表,以心行處,當體寂滅,更叫說個什麼?心尚不有,口何能表,筆何能動,以法本緣起為幻也。
二者、假有言說,亦得對人而施,如行路至何種程度,前進不能再進,于是請問為說;今路亦未走,前途究竟如何,全然不知,既無可問者,又叫說個什麼?近來學人問法日少,為無所疑耶?抑毋庸問耶?不可知也。
至初學者請示法要,所問不是太稚,亦多無用,引之入道,忽又滑去,真無可如何也。
以彼不識貨,不肯痛切,悠悠一世矣。
宗下種種裝模作樣,如棒喝,舉拂子,作女人拜,又說庭前柏樹、麻三斤,以及呈詩說偈等等,都是應一時之機,非賣弄玄虛也。
倘對面無此機緣而作此語此态者,豈不成為笑話?凡諸大德,隻老老實實,不肯随便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