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若讀惹訂正本

關燈
?心平等3、無有高下?心無分别4、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實非虛 偈解 複次複次呼菩提誰呼誰應誰入谛 誰是菩提誰非是是是非非作菩提 無住善惡法平等無著四相平等法 無生心時性平等無著法時是法王 無有高下無人我無得無求心即平 高下皆是妄心造無妄高下及時平 菩提人人無缺餘誰無客塵誰菩提 得菩提已無得相是名自心得菩提 菩提大道無見相是名三藐三菩提 若求菩提求不得無求無得見菩提 河清海宴無閑事是則名為妙菩提 若解菩提真實性非去非來證菩提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注 1、 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即是無妄心2、修一切善法?本心如如、真性湛湛、妙識融融、無有不善之處、即是修一切善法3、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提是真心、故有、而無相。

    得從何處而來、是故是名為得者。

    當知菩提、就是真心。

    真心即是菩提 解 以無我之心、轉貪瞋癡、為戒定慧。

    用無我之性、轉殺盜淫、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将無我之識、轉見聞思三惑、成大智慧、到彼岸。

    以無我之觀、所見所聞、無有不是菩提之大道。

    無我者、非無真我也、真我者、菩提也。

    真我者、非色身妄想、識别是非之心。

    倘能以色身、所見所聞之心、無染而無住、即為真心。

    能無動搖、此色身心、即非色身心、是名為、如來本覺慧命心。

    無人者、見諸男女老少、親疏恩怨之人、無有分别心、無有瞋恨心、無有愛欲心、無有挂念心、無有見取心、無有回憶心、即得無染住之心。

    而非無見於人也。

    能見如未見、聞如未聞、六塵無能、染住其心、迷於性識、即不被塵緣諸相而轉。

    是名為得不動三昧、亦名證不動地。

    以慧眼觀、見諸人相、皆是業緣而生、業緣而成。

    凡夫者、猶如夢幻泡影也。

    若業緣報謝、即非凡夫。

    倘有一絲半縷之業緣、生死仍然無了期。

    若無業緣之相、即名為證菩提。

    無衆生者、真心無妄、本性無邪、妙識當空、見諸世間、諸衆生類、無生諸相。

    知諸衆生、是業所造、倘無業緣、即非衆生。

    心盼業緣、人我不無、即名衆生。

    身心放盡、無是無非、即非衆生。

    如大圓寶境、心生何類、其寶境中、即見何類。

    學佛者、若無九類相心、即名非衆生。

    是故佛說、無衆生者、是心無衆生相也、而非無世間衆生也。

    無壽者、無執我壽、他壽、物壽之相也。

    諸壽之相、無常無我。

    非無真我、無相者壽、無相者壽、無窮無盡也。

    亦非無世間、萬物性别、幻壽者。

    是故書雲、人是萬物之首、亦名萬物之靈。

    無壽者相、萬物如如、身心如如、虛空如如、常住而無滅。

    無壽者、非無其壽也。

    其壽無窮、等虛空而無盡。

    無壽者、無此假名相也。

    是故佛說、無壽者、有壽必有終也。

    無壽者、無始無終也。

    修一切善法者、即修盡一切、諸塵相網也。

    修一切善法者、不住不遷、亦不泥於善法也。

    而非修於世間、福德福報、善法之相也。

    凡是有相、皆為塵相。

    無法無塵、即為修一切善法之道也。

    修一切善法、不生心、不動念、無是非、即善法。

    諸妄喻病、諸法喻藥、無病之人、不需服藥。

    無修而修、是名為修。

    無我人衆生壽者、為善法。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得者、即無得相、亦無非得相。

    菩提者、無言無說、亦無形相也。

    本心正直、即是菩提。

    其心歪曲、即為衆生。

    本心者、本來無妄真心也。

    妄心者、歪曲其心、被妄所遮也。

    心無妄、即本心明。

    心生妄、即本心蔽。

    倘若用金剛尖刀、剝盡層層妄膜與邪見。

    其人本心及時放大光明、照破一切、邪妄之見相、無有剩餘之處。

    即名、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注 1、 須菩提?如來喚名解義也2、所言善法者?上節所言也3、如來說、即非善法?依法身如來、諸法是空相、不可執著、善法是善法4、是名善法?如筏喻者、姑且為善法也 解 如來向須菩提言、以無相、修一切善法者、即得菩提。

    得菩提者、是實中之權也。

    比喻是人、已坐天安門、城樓之上、不需再問、北京在何方。

    善法者、空空如也。

    而非世間、以七寶彌滿虛空、而行於布施、為善法。

    當以慧眼照明、權實二法、非非非。

    是故佛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

    如來者、非來非不來、心有塵相非來、心無塵相、非不來。

    欲見如來、千劫莫能見、無欲無見、本地風光即如來。

    慧眼未開、不可見如來、慧眼者、非師能授也。

    善法者、心如巨海、性不揚波、是名善法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 注 1、 須菩提?佛複召喚他、當心聽2、若三千大千世界中?假若於百億世界中3、所有諸須彌山王?諸世界中、所有諸大山王4、如是等七寶聚?如有百億世界中、諸大山王、數量之七寶、聚者集聚也5、有人持用布施?假若有人、持七寶聚、普施一切、諸有情者 解 呼菩提者、自讀自聞自性自解也。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即我釋迦一佛土也。

    大千者、如一千為小千、千小為中、千中為大也。

    所有諸須彌山王、諸世界中、諸須彌山王、須彌翻妙高。

    如是等七寶聚、大千世界内、七寶如山王聚。

    有人持用布施、若有大施主、持此七寶聚、普施諸有情者。

    其人慧眼未開。

    當知七寶聚、即七情聚。

    聚集生死種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注 1、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若有人、能受持讀誦、此般若波羅蜜經2、乃至四句偈等?甚至單獨、受持讀誦、般若經中、某四句偈等、或隻持般若經中一詞句等3、受持讀誦?受為接受、持為執持、讀到無邪、誦到無妄4、為他人說?向善深緣熟之人、而演說5、於前福德?於前用大千世界、七寶山聚、所施福德而比之6、百份不及一?如用大千界内、百份七寶、聚山之珍、而行布施、與諸有情、不如能持、四句偈等、一份之甚7、百千萬億份、乃至算數譬喻?如是譬喻、無量數之數?、所不能及?仍然不及、持四句偈之人、功德之甚。

    是故有為、其福德如恒沙、亦不及、無為一塵許 解 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

    若有人、以智慧到彼岸之信心。

    用智慧力、在此岸大道上、能受持即前進、能讀誦即至渡口。

    即乘四句偈等之寶筏、直至於彼岸。

    寶筏者、能受持讀誦、四句意志也。

    此節經文、不用金剛二字者、是廣泛淩虛之義也。

    廣泛者、大藏般若部、達六百卷、可能随從、本心性識、選而用之、故名為廣泛。

    淩虛者、雖廣六百、猶不及四句、能持用、若徹底放下、其心無相、性識如虛空、其真常覺性、放大光明、亦無放光明之相、故名為淩虛。

    乃至四句偈等、甚至行住坐卧、心不颠倒、等者、舉止如如也。

    受持讀誦、為他人說、非單獨、受持讀誦本經、與大般若中、四句等。

    然本覺心中、有無邊量、般若覺、故用之不竭、不用則藏密。

    為他人說、以無說無相之心、用般若力、證般若道、即名為他人說。

    於前福德、所用七寶布施者。

    百份不及一、即用七寶、布施百份、而不及一份持經者。

    百千萬億份、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甚至用、無量數份七寶施、仍然是有漏之福、終歸於盡。

    不及持經功德、無漏而無竭。

    其覺種靈苗、當來作大雄 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注 1、 須菩提?如來召喚我等者2、於意雲何?問本心3、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等勿可說、如來有念相4、我當度衆生?我等勿可概念、說佛有度生相5、須菩提?如來付囑我等意6、莫作是念?莫可依賴他佛、度我等心中、有生歸無生7、何以故?當無生其心?、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自當有相歸無相。

    無相之中證菩提。

    弗可說、如來能度我等、心中相。

    其名為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解 如來召呼須菩提者、召呼金剛會上、須菩提也。

    然而我等、開卷受持之處、以慧眼觀、本經即是如來。

    受持人、即是須菩提。

    讀誦者、自讀自誦、而自聞其音聲、即是聞佛音。

    於意雲何、我等真心實意、神怡而心曠、即是得聞如來音。

    我等者、三世十方、平等而無相。

    如來真我與諸佛子、無分别相、是名為我等。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佛指汝等即我等也。

    勿謂如來作是念、然而法身、無念亦無相。

    我當度衆生、我當覺悟、如來無相、亦無度生相。

    若有一相、即非如來、亦非為佛子。

    須菩提者、過未現在諸佛子、無有不是須菩提。

    因業遮而障蔽故不得見於菩提。

    希見菩提心者、當無四相。

    莫作是念、莫作如來能度某甲、心相念。

    何以故、某甲心相、需自覺自悟而自度、假若佛能度者即堕於四相之中。

    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者、應緣而來、若有緣熟之人、迷於大道之間。

    如來用一手指、向某方指一指、其迷人、當依指點方向、而歸於家園。

    切不可以、如來一手指、當為是故鄉。

    學佛兒、當依本經為方向。

    是故佛說、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 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 注 1、 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倘若、是諸衆生、如來能度彼、而至覺地者2、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佛即有、我人衆生壽者、四相矣 解 如來複言、若有衆生、如來度者。

    衆生者、因妄而生緣、因緣而生相、是故心生何相、壽命斷時、其人心力、即投何類之相、而生其類。

    所謂心光不亂、毫發無差。

    諸類本無生相、因諸衆生、各自本性、各有差别、造成諸衆生相。

    欲度者、自心無相、即覺地光明。

    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指讀者意、若以佛度我、如來及我、皆堕落於四相中。

    如來者、本心慧命也。

    即有我人衆生壽者、即有者、心生四相也、生者何、有我即生妄想、有人、即生憎愛、有衆生、即生雜念、有壽者、即生恐怖。

    四相不清、即名凡夫、無四相、即賢聖、四相明、即為大覺。

    明者、非有非無也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注 1、 須菩提?佛向發菩提心者言2、如來說、有我者?是法身之我3、即非有我?莫可以色身當為是我也4、而凡夫之人?不明無四相者5、以為有我?妄認色身四大為我者。

    以慧眼觀之、為最憐憫 偈解 如來不斷呼菩提喚醒慧命放光明 我佛常說無我相真我非無遍大千 真我無假亦無相覺性如如覺性常 即非有我亦非無過量之人徹底明 癡心認賊是我相慧劍斬除海底魔 凡夫舉止皆落相得果證道相亦遷 正念非相非非相無相相光滿十方 無我盡時即真我真我無相亦無邊 莫道真我無四相物物相相在目前 能悟能證是道理在在處處盡菩提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注 1、 須菩提?接上2、凡夫者?迷失正念之人也3、如來說?佛說4、即非凡夫?從迷鄉歸覺地之人也5、是名凡夫?未悟證時、且名凡夫。

    他日悟證、即非凡夫 解 須菩提、喚起本性意。

    凡夫者、凡是有情識、有憎愛、有六欲八識、諸有者、皆名為凡夫。

    如來說、即非凡夫。

    佛說、諸有是、生滅無常性。

    忽然徹悟、本來面目是誰。

    證得諸有、是空相。

    即能轉貪瞋癡、為戒定慧。

    其心湛潔、妙性如如、本識無妄、諸有無無。

    即是他日之如來、法王之補處。

    然色身未謝、須待報終。

    方能出三界、入兜率、證菩提、而待成正覺。

    是故佛說、是名凡夫。

    是名者、姑且之詞也。

    倘能徹悟徹證。

    身相雖然、住於世間、而覺性、已超出於、諸有諸無、諸天之上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注 1、 須菩提?代表性2、於意雲何?問本心3、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否?汝等谛觀、如來三十二相身、是真如來耶4、須菩提言?菩提答5、如是如是?如是谛、如是觀6、以三十二相觀如來?應如是谛、應如是觀、如來三十二相、妙色金身 解 佛呼須菩提、即呼現在、未來諸讀者。

    於意雲何、汝等度量下。

    可能以三十二相、觀如來否、即汝等可能、谛視如來、三十二色身相好麼。

    須菩提答、如是如是。

    我如是、愛觀妙相好、現未衆生、亦複如是愛。

    當知愛觀、如來相好者、未入聖階、之道之人也。

    菩提如是答者1、度中下根人、以此而發心2、依冀如來、深說至要之道也 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注 1、 佛言須菩提?如來向菩提說2、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汝等若以三十二相身、觀憶是如來者3、轉輪聖王即是如來?轉輪聖王是三界天、天主。

    此王亦有、三十二、大福德相、而非如來、是三十二福慧之相、可能比者。

    所謂、福大齊天、仍有漏。

    慧性一塵、永無竭 解 佛言須菩提者、解答前言也。

    如是如是者、非耶是耶、究竟如何解耶。

    應知佛與菩提、誰是誰非。

    善學者、當悟徹其義。

    菩提言、如是如是者、度門外漢也。

    如來說、即轉輪聖王者、即九類周轉之王也。

    其王福德深厚、故有三十二、大人相也、其二、著相觀相之人、生死弗可了、涅槃弗能得也。

    所謂凡有諸相、皆是虛妄。

    當知佛與菩提、所問與答、於世出世、無所不及、無所不周、明眼之人、當明其義也。

    當知三十二相者、從因果地來也。

    所謂善因福、惡因罪。

    無一切相佛也。

    倘問、若無一切相。

    因果有無耶。

    答、所問者、亦是相。

    無相者、無善無惡、善惡皆不作、因從何處而來。

    既無因、即無果。

    無相者為善。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注 1、 須菩提白佛言?菩提向佛說2、世尊?敬意3、如我解佛所說義?我菩提已解開如來所說之道理4、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可用、觀想憶念、化身佛相、當作是、如來法性身 解 須菩提白佛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是須菩提、在金剛法會上、見佛說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義。

    是故菩提說、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某問汝等、究竟是菩提說、如我解佛所說義、而是讀者、聽者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耶。

    汝等當答、是菩提言。

    汝等當知、菩提在楞嚴會上、自言、我從曠劫以來、心得自在等等。

    而不明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耶。

    汝等當知、須菩提、是現大阿羅漢身、依冀如來、解其至要之意義。

    使諸現未、諸讀與聽者、能明至要、之道義也。

    轉輪聖王者、是十二類、衆生之主也、故稱為王。

    王者、我等若愛、諸色相好者、即被輪王所轉也、學者當心參。

    讀者與聽者、倘若執著、三十二、塵法相者。

    生死從何了、菩提焉能成耶。

    菩提說、如是如是者、是寄託如來、徹底解開、讀聽之人、執諸迷相者。

    所以十二類、衆生心相、而自轉而不停。

    是故俄而、為天人、俄而作畜類、皆是行者、自心自造也。

    故名自心、轉輪王是也。

    倘能湛然不動、自心如如、即名為佛、然而三十二相、亦在其中矣。

    行者即為、自心為王、自生九類相心。

    行者倘能、徹底放下、而不是當前菩提、吾不信也。

    菩提與我猶如用電處、與發電處、非一非二也。

    三十二相者、自作自證也、六祖說、是三十二、清淨行者。

    於五根中、修六波羅蜜、於意識中修無相、無為、是名三十二相、清淨行也。

    但愛著如來三十二相。

    自不修悟而證之、終不可得。

    當知如來、與菩提、一問一答、讀聽人、當領悟其意。

    否則即辜負如來、與菩提、無相大慈之深恩。

    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如以手指、而标月、而不可說明月在手指中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注 1、 爾時?這時、那時、他時2、世尊?他佛、自性、法、報、化、應、諸如來、皆當稱世尊3、而說?三世說、十方說、劫始至劫終、無說而說、為說4、偈言?長偈、短偈、有言偈、無言偈、為偈言。

    其偈雲、於其下 (一) 若以色見我?不可以用眼根、見佛法身、之妙相(二)以音聲求我?不可以用、念經念佛、諸音聲相、而求佛(三)是人行邪道?不可以用、六根六塵、識别如來心相(四)不能見如來?不可以用、見聞四相心、而能見本性自心佛 附玄奘法師、所譯一節於下 是故、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

    如是應以、諸相非相、觀於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諸以色觀我以音聲尋我彼生履邪斷不能當見我 應觀佛法性即導師法身法性非所識故彼不能了 注 1、 是故不應以、諸相具足、觀於如來。

    所以不用、三十二相、與諸法身相、觀於如來2、如是應以、諸相非相、觀於如來。

    應當見諸色身、微妙形相、非真非色、猶如泡影、而不真常、當觀自性、與佛無别、即名常見於如來3、爾時世尊?這時如來4、而說頌曰?即說偈雲 (一) 諸以色觀我?若諸衆生、以三十二相身、觀憶是如來(二)以音聲尋我?若念經念佛、以及用諸法器、祈禱於佛(三)彼生履邪斷?彼若生邪見與斷滅二執(四)不能當見我?不可見到、如來法性身(五)應觀佛法性?應當空無法性執、即名佛法性(六)即導師法身?法身佛性、不可尋求、回光返照、即在其中(七)法性非所識?空識與空有、法性放光明(八)故彼不能了?識海不幹、諸相不無、即不可見於法性、不見法性、即生死不能了。

    問、佛說四句偈、為何玄奘法師翻為八句呢。

    答、當知梵文、每字含多義。

    玄奘譯八句者。

    易懂其意也 解本經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如來說偈者、向我等而說也、勿可推他阻我也。

    而妄說、向菩提而說也。

    1、若以色見我。

    我等不可以、執著色相而求見於如來、所以色相與求見、皆是法塵累也、其二、我等見諸色相時、不生染住心、不生周旋心。

    其心寂寂然、兀兀乎、是則名為見如來。

    若以色相、當作如來者、劫盡之時、亦弗可見也。

    2、以音聲求我。

    若以無常音聲、尋求真常無相佛、是名邪中邪。

    若以識心、求佛念佛、則名妄中妄。

    無希求、無着相、是名履聖階。

    若一塵無染亦無住、無挂半絲、亦無礙、是名見如來。

    3、是人行邪道。

    倘若識心、執著影中事、妄心貪著、怪神奇、以及、以妄執妄、妄妄不休、皆名為、邪中邪也。

    倘若真心無邪性、諸識亦真如。

    倘無法塵相、其心蕩蕩無波迹、其性騰騰性識天。

    是名為法性、見世尊。

    4、不能見如來。

    而非見三十二相、色身如來、是故佛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所見者、真心本性之如來也、亦名明本心、見本性也。

    未悟徹、未證透、弗能見、若見亦是邪。

    悟證者、常見也。

    所謂、行住坐卧、無處不是、如來行藏之處 解玄奘法師所譯八句頌。

    餘於每句下、附頌八句 1、 諸以色見我 色如空華幻卻是生死根如來真法性不染一塵埃 若以根塵識妄用五蘊心不明夢中夢何能見世尊 2、 以音聲尋我 音聲無常性尋佛是相執相執即邪見無尋即見真 若用身口意識别心尋佛尋至阿僧祇不見法性身 3、 彼生履邪斷 不履邪見相不斷真常法六根常清淨融融見法身 不斷亦不染不離複不即處處法性佛在在法報身 4、 不能當見我 着相何見性斷滅亦是邪無相無斷滅如來在目前 有見皆是幻無見見性佛有無皆無執我當見如來 5、 應觀佛法性 當觀如來身無相遍一切本心無邪斷法性放光明 佛法本無相佛性亦無形然而遍十方三世無窮竭 6、 即導師法身 無着相塵法法身遍十方清淨心常現着相無可尋 無見無聞識六根心湛潔五蘊空即明當見法性佛 7、 法性非所識 有識即衆生無識正遍知反照無相法覺地放光明 倘有八識心卻是凡夫相能證其道義的是天人師 ?、 故彼不能了 執着色聲相不明法性佛心染塵色相故彼不明了 識心熾盛時故不見法性不見佛法性故彼不能了 集頌 玄奘譯八句每句複解八皆是治邪藥無邪藥亦遷 何者謂之邪略說少許份嚴戒於後學速登於覺地 身口意三業殺盜淫為邪無慈開殺戒邪性生盜心 貪瞋癡為淫如堕一塵相六道三塗中三大阿僧祇 若說諸邪見萬劫說不窮無邪亦無相無證證菩提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注 1、 須菩提?佛急呼菩提與我等、必需谛聽2、汝若作是念?汝等倘若、以我所說前言之意之念3、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如來不需有三十二相色身好4、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能成無上正等正覺故5、須菩提?付囑意6、莫作是念?不可有如是念7、如來不以具足相故?不可說如來莫需有、三十二福德、應化色身相?、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得無上正等正覺義9、須菩提?反覆叮咛義10、汝若作是念?汝等莫可用、如來前言之意之念11、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初發無上正等正覺心人12、說諸法斷滅?對初發菩提心之人、莫可說、無有一切佛法相13、莫作是念?如來再三教導我等、勿可說、如來無相亦無形14、何以故?怎麼講15、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初發菩提心之人16、於法不說斷滅相?對初發菩提心之人、切不可說、諸法無見、無念、亦無相。

    附公案一則。

    有秀才張拙夫、參西堂禅師。

    問、山河大地、三世諸佛、是由是無。

    藏師答、有。

    拙夫言錯。

    藏曰、先輩曾參誰說者。

    拙說、參徑山來。

    拙問徑山、皆言無。

    藏曰、待先輩、得似徑山時、即得皆言無。

    終。

    凡未見性者、不可言無。

    見性者、悟而能證也、能證者、當言無。

    悟證雙徹時、有無并遷、中道亦不停、其名為補處、亦名為大覺 述意 如來複呼菩提者、掉轉前言也、掉者何、所謂導師、問於菩提言。

    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耶。

    然而菩提答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

    佛言、菩提耶、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

    其意即不可也。

    菩提聞其意、而掉轉曰。

    導師耶、如我解佛所說義。

    不應以三十二相、觀於如來、是如來與菩提、一體而轉。

    複說其偈雲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是證轉。

    方轉之間、而複轉其意雲。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說於法不說斷滅相。

    即不可滅法相。

    如是反覆、複轉其道義。

    令人莫測、當在莫測中、深明其道義 偈雲 於法不說斷滅相前言後語差别深 先後與中如是義義義義中有妙谛 三别其意方見道三别其中破諸疑 能破如是三重惑無為大道在目前 如是菩提巧安排安排我等無住遷 無住遷中心灑脫灑脫性包千大千 以偈解其句義 須菩提 反聞聞自性自讀讀本心倘能回光照佛即在目前 欲見法身佛五蘊清瑩中色聲與具足亦複亦如是 汝若作是念 若作有無念即名兩邊邪中道亦不住是為世間希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 如來本無相亦非無具足諸相非有無慧者見一切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提具足道人人皆亦然本來本具足得字從何來 然無非得相含義得非無邪轉正為得無邪亦無得 須菩提 複呼須菩提複呼某名字誰呼誰見聞見聞者是誰 勉力見聞者即是佛作魔無見無聞相真空萬法然 莫作是念 莫作具足念莫作非具足二作具非非非非作菩提 如來不以具足相故 如來以具足不以具足相初發菩提心不明妙義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得與非得義皆是正遍知得無見聞故亦非無見聞 須菩提 菩提卻是我無我即菩提有無雙不住确為法菩提 汝若作是念 我若作是念菩提是菩提我相仍是我是為作是念 無我無菩提亦名念菩提念念非非相無相證菩提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初發菩提心有無生迷惑聞有執著我說無作槁木 說諸法斷滅 初學菩提心不明有無義不見空即色不明色即空 妄說有無相狂識說斷滅倘若無識相光明在目前 莫作是念 莫作是念有莫作是念無作有無達道作無滅有情 何以故 真法無說相亦無無相說為度初發心假說諸和合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凡發菩提心當悟有無相皆是度生船而非究竟岸 若至彼岸地棄渡登大覺有無中皆非大慧破諸暗 於法不說斷滅相 無法斷滅相有法即生滅不說有無中其中有真谛 偈說心經義 五蘊空時苦厄空色空非二亦非一 倘能解透玄中妙萬法如如盡菩提 諸法空相無生滅不生一法即菩提 無老死盡為得果滅道方名證菩提 須菩提?若菩薩?以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 注 1、 須菩提?如來教導前言2、若菩薩?善者之義3、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喻用恒河沙、數量世界中、所有之珍寶4、持用布施?以諸寶物、普施於有情者、而使諸有情之類。

    滿諸欲望之心、而得六欲之諸樂、享受於世間5、若複有人?若有其他之人6、知一切法無我?知諸法無常無我、知諸相、如泡影7、得成於忍?倘見五蘊、其心如住海底、若聞六塵、性識猶如山峰?、此菩薩?即是得成於忍之人9、勝前菩薩?勝過用無量寶物、普施有情之人、之上10、所得功德?施寶是有漏之功德、其福終歸於盡、得成於忍、是無漏之慧、即永無遺洩、直至證菩提、而成法性之大道。

    忍者無诤。

    勝者超越也。

     解 須菩提是召呼讀者意。

    若菩薩、即善男子、善女人等。

    菩薩翻度有情1、度心内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