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若讀惹訂正本

關燈
2、度世間有情。

    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

    是假若有、如是數量、珍貴寶物之财富。

    持用布施、即持着如上數字、掌握如是寶物。

    用於普施普濟、一切有情之人、以及施於衆生之類。

    若複有人。

    如有正知、正見正覺、無相之人。

    知一切法無我者、是人深知諸法、因相而生、倘無相、我妄冰釋、其真我湛然、而照明世間、大地山河、以及一切萬物、無有不是、微妙真法、顯現於目前。

    得成於忍之人、妄心亦已消失、其心而無畏縮、即無恐怖、颠倒夢想。

    倘見五蘊與六欲如見道路兩邊之閑草。

    而無取舍之心、在無取舍中、能用草作藥、治一切有症。

    是名得成於忍。

    此菩薩是、得成於忍者。

    勝前菩薩即越過七寶布施之人。

    所得功德、其功德越出珍寶布施者之上。

    結論。

    如來時而說有相。

    俄而說無相。

    時而說有功德。

    俄而說無功德。

    學者不可生執著心。

    生兩邊心。

    當秉性大慈、無我普施。

    而不受福德相。

    即是真佛之子 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注 1、 何以故?佛問得成於忍、雲何解2、須菩提?佛呼菩提、而自釋3、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佛說不受福德、即是得成於忍4、須菩提白佛言?菩提請佛、再示意5、世尊?請示前言6、雲何菩薩、不受福德?菩提問佛、不受福德、雲何解7、須菩提?如來答複前言?、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菩薩者、内斷心中、貪瞋癡、外無身相、殺盜淫、内斷外無、即是菩薩、所作福德。

    心不貪圖、果報相、名為不應貪著9、是故說、不受福德?既無貪心、即無受相。

     解 何以故。

    如來防止、今後有人、不明得成於忍。

    故呼菩提、作達道布義之人。

    佛說、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即不貪著、福德相、如來解義至此。

    然菩提大慈、以備今後、有發菩提心者、不明其義、而白佛言。

    故啟請世尊而說、雲何菩薩、不受福德之義。

    佛答、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所謂諸地菩薩、所作福德、皆不應貪著、福德有報相。

    菩薩者、内斷心中諸妄、外斷世間諸相、内外二斷、亦無二斷相。

    即真福德。

    即是得成於忍竟。

    即是不應貪著、一切法塵相。

    不貪著者。

    不應貪著五蘊、十八界、與諸有相、亦不應貪著、福德果報相、即名菩薩不受福德故、亦名、得成忍地、忍者、非勉力也。

    秉性如是也、地者心也。

    如是者、此菩薩、以不貪不受故、即為摩诃薩。

    是故佛說、不受福德、如是也。

    能斷貪心者、瞋癡亦在其中矣、能斷殺性者、盜淫亦複斷也。

    所謂、内外三三、合而為一、能斷其一、五則不斷亦斷矣。

    有人說我無殺心、乃至蝼蟻亦無傷。

    某答非此。

    汝若貪、名利欲一則、即有殺無生。

    複問、斷殺盜淫者、有無殺性耶。

    答、斷有即無、斷無即有 須菩提?若複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作?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注 1、 須菩提?佛向須菩提說2、若有人言?如有人說3、如來若來?如來似乎來否4、若去?如來似乎去否5、若作?如來似乎坐否6、若卧?如來似乎卧否7、是人不解我所說義?此人不能闡明、佛說法性、如來之道義?、何以故?雲何解9、如來者?法性佛也、亦名法身佛10、無所從來?無處所來11、亦無所去?無處所去12、故名如來?姑且其名為如來 解 如來向須菩提言、若有人、不見本性、不明真心之人、即不可見如來、法性身、所以真法性佛、無相亦無窮、無相者、無四大色身之相、無窮者、塵劫有盡、其性無窮也。

    以智慧眼、照明法界、非法界、亦非非法界、然在非非中、如來真法性身。

    遍十方、周三世、無有不是、如來行藏之處、於行藏處中、無有不是如來、行住坐卧之處。

    如來者、能證即來、非證即去。

    若心無住所、其人即是如來。

    其義弗可違、不悟者弗見、不證者弗明。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若未悟證者、可能觀心、自心自性、合於某類之則相同者、來生必生於同情者。

    所謂衆生、随心所轉、随性而生、随業而成、其類之則。

    倘若劫盡之時、莫可更變其道義。

    若心無諸相、秉性大慈、其人未悟證者、必當悟證也。

    何者、若心無諸相必悟、秉性大慈必證。

    學佛者、勿可外求、倘若外求、窮劫莫能證其道。

    倘有邪見之人、觀想憶念、如來色身形相好、若見者、亦是邪。

    猶如病目、見空中華相、其人億劫、亦不可證、菩提之正道。

    若說解經人、可能悟證否。

    答未也、解經人、如住深山參作樵夫參若有人在此山中參迷失方向參問道於予參予答參由此道向此道參由此道而出此山參歸入於大道參予尚未出此山參焉能歸入於大道而至覺地耶參、句句禅悟證者、勿可求。

    求即法塵相。

    倘無法塵相即得。

    亦無得相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 注 1、 須菩提?如來問義前言2、若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之人3、以三千大千世界?比如用百億世界4、碎為微塵?倘若用百億地球破碎為灰塵之末5、於意雲何?含理性、以真而問妄6、是微塵衆?若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之數7、甯為多否?可為多耶?、須菩提言?菩提以妄答言9、甚多?很多10、世尊?含理性、一時反妄歸真11、何以故?菩提自問自釋義12、若是微塵衆實有者?微塵衆無常、故名非實、凡有、終必無13、佛即不說是微塵衆?菩提常見佛說微塵非微塵、世界非世界、所以菩提、率真其義、而言之14、所以者何?如實之語15、佛說微塵衆?如來所說諸灰塵相16、即非微塵衆?如實而言、諸微塵相、無有常性、故名非微塵相17、是名微塵衆?以凡情而言、姑且之名、為微塵衆耶 解含本性意 (一) 須菩提。

    如來一時呼誰者、定時即入菩提室。

    室者、心性識常住之處、當作主人、不可作奴(二)若善男子善女人。

    男女二性、内純外潔、而無凡情、雜念差别相。

    善者、至善之道、非五蘊六欲之善也。

    善於五六之善、即得有漏、福報之相。

    五六者、非單獨五蘊、六欲、而包括甚廣、以參而自明、自徹為妙。

    之善者、無作無為、無得無相。

    見慧性無漏、即稱其名、為至善至道之人(三)以三千大千世界。

    喻其多也、六祖雲、三千大千世界、貪瞋癡、三業所造也。

    倘無三業相、諸界即幻夢泡。

    是故佛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多者、衆生三業、如是多、無業即無世界(四)碎為微塵。

    大千世界、以如是多、況百億世界、碎為微塵之數耶。

    是諸塵相、是諸衆生、無名煩惱、妄想三惑、而造成也。

    若無三惑、即三昧。

    三昧者、轉惑成真。

    真者、明心見性、八識皆善、光明無窮(五)於意雲何。

    佛問菩提者、自問本覺、慧命也。

    自問自釋、以心問心、不可不明其義也(六)是微塵衆。

    是諸衆生、從無始至今、諸塵勞相、以及三惑、與四有、而化作、諸微塵相耳。

    能無相、無惑、即無微塵相(七)甯為多否。

    甯者可也、疑問之詞也、佛問其意、使初發菩提心者、深明此義也。

    猶如以桶聚沙、用雙手提起、将桶底反上、桶口往下、其沙自出、沙歸納地、其桶一沙也無、空空如也、學者參(八)須菩提言。

    覺者所言、色空無二、非空非色、非不空色、真如空相、而在其中、亦無其中之相耳(九)甚多。

    以凡情觀、其塵無量、凡情窮時、一塵也無。

    雖是一心、真妄二途、若能反照、何勞他佛(十)世尊。

    菩提稱世尊、即我等見世尊、何者、反迷為覺之時也。

    反者何、以微塵轉真如時(十一)何以故。

    覺微塵即實相、無相真如在目前(十二)若微塵實有者。

    迷見微塵是微塵、悟見微塵非微塵、何以故、迷見諸相、執著是相、悟見諸相非相、諸佛見諸塵相、非相、非非相。

    當參(十三)佛即不說、是微塵衆。

    凡是有相、皆是塵相、佛即不說、如來無相無說、亦無有見相、故名不說(十四)所以者何。

    諸說法相、猶如舟筏、至彼岸已、當舍舟筏、不可負舟、而至寶地、是故說法如是(十五)佛說微塵衆。

    佛說塵相、向未徹者而言。

    未徹之人、不可離諸塵相、倘離塵相、寸步難行。

    猶如周歲兒童、初能行走、非父即母攜手耳前進。

    至十歲時、何勞父母、而攜兒手而行耶。

    如來說法亦複如是。

    至法王所、當甩手搖臂、而升堂(十六)即非微塵衆。

    凡是有相、皆是虛僞、即非者、非真常也。

    微塵衆者、妄想飛騰也。

    猶如我佛如來、仰面而觀星、忽然大悟、明星亦是塵相也。

    然而未悟之前、當依秀師言、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悟已即見、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為入室(十七)是名微塵衆。

    故凡夫以塵相而生、以塵相而死、所以生死不了。

    倘若見塵非塵、即名至聖、皆一心造。

    凡不能聖者、業障本心故。

    無業即聖。

    欲無業者、當無四相也。

    能無四相者、諸業不釋亦釋矣 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注 1、 世尊?稱世尊者、菩提繼續解其要也2、如來所說、三千大 千世界?世尊所說、大千世界微塵義3、皆非世界?真心本性、谛觀一切大千世界、非真常性4、是名世界?塵土山河、及七寶聚、而為世界相5、何以故?菩提自問、而自釋其要6、若世界實有者?倘若世界常住而不滅7、即是一合相?即是慧命與虛空、合而為一也?、如來說一合相?本心慧命、與靈覺識者、無可能見、亦無名字9、即非一合相?本性遍虛空、盡法界、無頭無尾、無言說、是故名即非10、是名一合相?本性無窮、亦無竭止、以凡情而立名、且名一合相11、須菩提?如來呼名插義12、一合相者?如來疊用菩提語13、即是不可說?真法無言、即不可說14、但凡夫之人?但凡夫執著識心相15、貪著其事?凡夫不明其道義、以六根貪六塵、為虛旦一合相、而不明本心與虛空、真常一合相、所以佛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即為凡夫、六根貪六塵事 解 (一) 稱世尊者、菩提複解前意也(二)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者、菩提發揮其要也(三)即非世界者、凡有名相、皆是虛僞、而無真常性(四)是名世界者、業相聚合而成也(五)何以故者、其義究竟解耶(六)若世界實有者、若世界是真常性(七)即是一合相者、真性與虛空、本來是無相之體、若言合者、是頭上安頭、世界是幻也(八)如來說一合相者、而凡夫不能無也、所謂凡夫、眼見色與色合、耳聞聖、與聲合、以及情與意合、識别與是非合、是名苟且一合相、亦名一合執(九)即非一合相者、凡是有相皆是虛旦、虛旦者、易變而無常、故名即非(十)是名一合相者、凡夫貪著苟且、強立虛名耳(十一)須菩提者、既說至此、如來呼名而插意、使諸後學、明其至要之道(十二)一合相者、佛說汝須菩提、所說一合相之義(十三)即是不可說者、倘若說破、而凡夫、不能明其義、得其道性、故如來大慈、使諸學者、自悟而自得其義、若得者、即非凡夫也、即得初二三果也(十四)但凡夫之人者、凡夫見色合色、聞聲合聲之人也(十五)貪著其事者、即貪著、色聲香味觸、意識之事、即貪著名利雙輝、五蘊諸欲之事、所謂凡合凡情、而為相執。

    故華嚴經雲、離諸和合相、是名無上覺、其義即如是 偈雲 三千大千均是執無執亦無三大千 是名世界即是限若無凡情限亦無 世界非有亦非無非非之中有真如 貪著即是凡夫相無著無貪第一禅 凡夫執著一合相非凡無執為解脫 一塵無染何為界萬象如如複如如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注 1、 須菩提?須要發菩提心2、若人言?佛言、倘有人說3、佛說我見?如來曾說、有我見我相4、人見?有人見人相5、衆生相?有衆生見衆生相6、壽者見?有壽者見壽者相7、須菩提?如來向發菩提心人說?、於意雲何?汝真心慧性、有何感覺9、是人解我、所說義否?指初發菩提心之人10、弗也?不能解也11、世尊?以心問心12、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此人不能、解開如來、所說正義13、何以故?自問自釋14、世尊說?如來曾言15、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我佛常言、四見與四相義16、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凡是有見、有相、均不真常17、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諸見聞相、泡影兒 解 略集其要、所謂本經說、第一個無四相、即是、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是我等、當滅度、如是妄想塵勞相。

    即為滅度、如是衆生已。

    其二、無四相是、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是我等、當解脫心中、即是即非、即非即是義。

    其三、無四相、即此人無我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我等能無相、即為反惑。

    能見相離相、即名歸真、亦無反惑歸真相、其四、如我昔為哥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應生瞋恨 偈解含理性 哥利名色無動意割截恩愛情欲身 截耳割鼻除塵相斷骨節節滅識心 其五、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學者當知、過去即根深、五百即五陰、世、即身相、忍辱者、難忍能忍、辱無辱相、仙人、為進修之義、其他希自參。

    其六、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學佛兒、當知為人解說者、本覺真心、而向妄心解說也、若向身外解說者、心光滿足、内外無二也、其七、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即非菩薩 偈解其義 無我無相盡即度衆生已以度衆生已諸相亦也無 其八、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此節無四相、是破我法二執、其九、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所謂無相修善法、無修善法相。

    其十、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

    其意必自度、勿可依賴他佛。

    自度者、無四相也、其十一、即本章所說 須菩提、佛問菩提言2、若人言、是人不明道性之言。

    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是人若說、如來有見有相者。

    須菩提、於意雲何。

    佛問菩提、其意若何。

    理。

    真心問於本性義。

    是人解我所說義否。

    佛指不明道性之人言。

    菩提答弗也、即不明道性人、弗能解也。

    稱世尊者、菩提續解其要也。

    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

    指未悟未證之人也。

    何以故、為何不能解耶、凡情熾盛故。

    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四見者、凡夫執著也、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者、苟且也有四相者、生死因也、四見者、見相住相也、能無四見者、萬物如如也。

    所謂、見如無見、聞如無聞。

    非過量人、莫能及也 偈雲 佛說疊疊無四相意義差别複差别 上慧無相無差别中下聲聞差别深 普度三乘最上乘四眼觀義有差别 航空艦與車船渡緩急各有各性别 若解最上心無相慧心如如性大千 自悟空實本一體無是無非說真經 解與不解無二性百尺竿頭亦不空 當證石頭大道滑無見石頭滑什麼 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無執亦無想 無絲無毫無挂礙無見諸相見世尊 無染無住見聞相色聲香味亦真如 過量方明過量義何須隻字作分别 餘寫至此、因病住院 插住院偈 适因解未必心肺兩病臨啟請住院治故筆作此偈 住院如住市可喜不可言區區有電視室室收音機 談笑如暴雨勿可亂禅心時年八一歲肺疾五十秋 壓高心遍滿正在住院期自知如幻夢非執亦非空 塵塵本無相執著真亦僞入院未七日心縮肺亦安 醫囑繼續住期望雙全愈吾當參到底無處不菩提 何選何擇處何處何不禅當解當前義無處不安然 天上天下處皆是自心禅本心若無相處處自在天 無住自在相自在樂無窮誓願速出院生死從何來 随緣心不變不變性随緣諸病諸業造無業病亦無 ‘續’住院四十日回寺病亦安當知諸緣幻不住亦不遷 淋浴感 一時作偈坐院床來男與女笑中揚 所喜真心無染住此偈留於未來參 色身清潔非清潔慧性清潔真清潔 無見潔與不潔相無名無字最清潔 若言潔與不潔相非非非非證菩提 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注 1、 須菩提?自心自問自性意2、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凡發菩提心之人3、於一切法?是世、出世間、有無萬行之法4、應如是知?應知諸法、非空非色、亦非有無5、如是見?當見無見相、法無法執6、如是信解?信生死即是菩提、解生死中、有大涅槃7、不生法相?未生法相時、法法真常?、須菩提?無相無執、即名菩提9、所言法相者?真法無相、亦無言說10、如來說、即非法相?真心向本性、說一切法、亦無一切法相11、是名法相?如智渡識、度已即無無 解 如來常喚須菩提者、幾番驅妄邪、如是見真谛。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以譬喻解、而明其意。

    比如以鋼鐵錠、投入大冶火爐之中、加以炭火人工。

    用百煉千捶之功夫、制成利刃、複以琢磨、而成金剛之寶器、行者持此寶器。

    斬戀截愛、斷情割欲、殺盡天上人間、一切諸相、複用金剛之真心、削妄山、平色海、滅心相、得真如、證覺性、如是行、如是住、如是坐、如是卧、其名為、得菩提。

    亦無所得相。

    複釋其義雲。

    比如以鋼鐵錠。

    比如以、譬喻也、鋼喻真心、鐵比本性、錠喻堅固妄識相也。

    所謂本甲、從無始至今、自執妄識相、自蔽於本心、所以真心不能明、而本性弗可見也。

    投入大冶、火爐之中者、投入者、妄識偏於何類、符合何類、即投入、於何類、而生之。

    所謂劫始至終、亦弗能、更其自識、自投其類之相。

    大冶者、即大千三界、 自心自造也、火爐之中者、法華言者、三界猶如火宅。

    火宅者、諸煩惱相也。

    煩惱相能、自作自受其類。

    倘無諸相時、即轉無明煩惱、為光明無上、正等正覺、到彼岸。

    加以炭火人工者、以智慧火、煉真心本性、成菩提。

    用無四相功夫、消滅一切、有相有執、諸見聞思。

    所謂轉三惑成三昧、轉殺盜淫為戒定慧。

    用百煉千捶之功夫、即百逆不驚、千差不變。

    其意真心如如、本性湛湛、而妙識、猶如山王、即五陰八風無所動搖。

    功夫者、行者修持功夫也。

    制成利刃者、以無為功、制成無相之利刃。

    複以琢磨、而成金剛之寶器。

    即見聞二惑已盡、複斷粗細二思之相也。

    行者持此寶器者、某甲、以金剛之妙慧。

    斬戀截愛、斷情割欲。

    用無四相之利刃、來一斬一、來雙斬雙、斬盡殺絕、寸絲無挂、亦無斬盡殺絕相。

    殺盡天上人間、一切諸相、心無殺盡斬絕相、亦無想、即名為殺盡一切相。

    複用金剛之真心、無相無得、名為真心。

    削妄山、無貢高、平色海、無陰謀。

    滅心相、無生其心。

    得真如、無得真如相。

    然而真如亦非無。

    證覺性、無所不知、無所不覺。

    亦無知覺相。

    如是行、如是住、如是坐、如是卧、在如是中、無有不是、本來面目、不徹不覺之處。

    其名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亦無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

    於一切法、於世出世之法、與有為無為、及諸法塵相、以及一舉一動、行止之間、甚至諸塵影類、皆名為、於一切法。

    應如是知、應了了知、分明知、亦無了了分明相。

    如是見者、亦如是。

    若六根見六塵、於諸識中、無分别心、無染住相。

    於五蘊中、不住亦不遷。

    如是信解。

    當信本覺慧命與諸如來、無二無别。

    若以諸識相、分别人我是非、即堕入於三世九類之中矣。

    應當無識别相、無人我是非之執、即為證菩提。

    不生法相者、不生如是知相、不生如是見相、不生如是識别相、不生一切有無相、於不生相中、真心如如、本性湛湛、於一切法、如長河水、流而不住、亦無流住相、是名不生法相。

    須菩提者、反複示其意。

    所言法相者、佛說三藏十二部、有三乘無四相、有無諸法相。

    如來說、即非法相者、以法身義、凡是有相、有執之法、皆是虛妄。

    所謂虛妄之症、必用虛妄之藥、是故以妄治妄、妄心即滅。

    所以無妄真心、不需服藥。

    所謂如來說、即非法相。

    是名法相者、法相不真亦不假。

    喻到彼岸之舟、未到不可舍、已到不可不舍。

    是故是名法相者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注 1、 須菩提?必需無一切相2、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倘若某甲、用無量無邊、諸世界中、諸寶物具3、持用布施?持如是寶而施如是有情者4、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倘有某乙、能至之於善5、發菩提心者?生無我大慈心也6、持於此經?能奉持本經之道義7、乃至四句偈等?甚至單純、持一偈義?、受持讀誦?無生法相9、為人演說?智向識說10、其福勝彼?無福德相、無勝彼想11、雲何為人演說?無人無我、無演說相、是名演說12、不取於相?無取無舍、無是無非、無得失相13、如如不動?猶如海底、若是山峰、無動搖相、亦喻真空本不動搖、所動搖者、皆是妄識中、塵相也 解 佛呼須菩提者、是呼法會之中、四衆弟子也、其二、即呼某也。

    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者、喻某甲、用無量無邊世界中、所有珍寶财富。

    持用布施者、用如是寶、施諸人類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者、另有某乙而完善。

    發菩提心者、能發正等正覺心是。

    持於此經者、持此心也。

    乃至四句偈等、無我之義也。

    受持讀誦者、無受持相、無讀誦執。

    為人演說者、自他不二、無演說中、為人演說。

    其福勝彼者、某乙、能持無相之義、即超越某甲、用無量寶、施無量諸人類、百千萬億、無量無數倍而倍之、之甚。

    何謂者、施寶得福、終必漏盡。

    無相福慧、滿十方、續三世、無竭亦無洩、道性永無窮、即勝施寶人之上。

    雲何為人演說者、内說無相、外說無執。

    不取於相者、無取無舍、無染一塵相也。

    如如不動者、諸相莫能動其心、諸妄不可奪其性也 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注 1、 何以故?雲何解2、一切有為法?凡是有相有執者、皆是也3、如夢幻泡影?譬喻生滅無常、諸相無我4、如露亦如電?比如榮辱得失、如風吹光5、應作如是觀?常覺常照、凡是有相有執、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解 何以故、如來複向諸弟子、解釋其意。

    即是前言、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之義。

    諸弟子者、須菩提與金剛會上、四衆弟子也、以及過未現在、所有信受奉行之人也。

    何以故、如來自問自說也。

    說者何、若非真心、向本性所說、是誰向誰說耶。

    所謂、凡有言說、皆是虛妄、無得無說、而是真說者(甲)一切有為法、即八萬四千、諸法門相也、以及自想、自執自行、自作諸法塵相、皆名一切有為法、倘若有求、有得、有取、有舍、有染、有住、諸無為法、亦名有為。

    見一切法、無求無得、無取無舍、無染、無住、諸有為法、亦名無為。

    法者心也(乙)如夢幻泡影、喻變易無常、生滅迅速之急、以此之喻、而喚醒喚起、無始至今、迷醉真心、之人之義。

    是故真法、無名無字、亦無頭尾、無形容、無言說、無相貌、其意義是、以此喚醒某等、本性妙識之真心。

    某等若不醒悟之及、即為辜負如來、深恩之厚德。

    某等、切不可、認妄為子、認有為父、當深參之(丙)如露亦如電、喻諸執相、生滅無常、而無我、變易迅速之道義。

    露電之功能、與其德性、莫大無窮、如是功能與德性、露電亦無、莫大功能、與德性之想相。

    人為萬物之靈、以此無常、生滅之觀、能成就、無為道性之功德、如是道性與功德、亦無道性功德之相執。

    當明其義而觀之(丁)應作如是觀、應觀本偈之道義、是名為正觀。

    應觀三業轉三昧、雲何轉。

    應觀四相、五蘊、六欲、七情、八識、九類、十善惡、雲何徹、雲何證真常。

    應觀心經中道義、雲何解。

    應觀九類心相、與本甲心性識、有合處、無合處。

    應觀華嚴會上、善财童子、參某善知識、其善知識、端坐烈火中、時善财入此烈火中、其身心、而得清涼、獲諸安樂、當得其義、非得其相也。

    應觀華嚴會上、覺林尊者、得聞、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半偈之意、下半偈、複經尋求、無量無數劫、最後方得聞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之義、當參造什麼。

    應觀法華會上、佛說三界、猶如火宅、宅外有三車、羊鹿非真、白牛雲何義。

    應觀八歲龍女、出海獻珠、誰獻誰得、誰證法身。

    所謂千喻、莫如得一、得一者難、亦無得難二相。

    是名證菩提、亦無證得菩提相 偈雲 當解何以故何故問本心心若無諸相萬法亦如如 一切有為法一切無為法有無二皆遷是名真無為 如夢幻泡影泡影亦如如無染無執相泡影亦真如 如露亦如電無常與真常有無皆非真非真亦非無 應作如是觀無觀為正觀正觀亦如如是名如是觀 觀亦非正義正義亦非非雙遷雙不住其名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賽?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注 1、 佛說是經已?佛說經畢2、長老須菩提?德重曰長、年高曰老、須菩提、當機之人也3、及諸比丘?及僧衆4、比丘尼?尼衆5、優婆賽?男持五戒者6、優婆夷?女持五戒者7、一切世間?諸世界中8、天人阿修羅?諸天天王、天人、諸世間、人王、人民、諸護法者9、聞佛所說?聞而能悟能徹者10皆大歡喜?能悟徹者、無有不善11、信受奉行?徹悟而能、證其道性者、即名為、信受奉行竟、此節經文、是記者言 解 佛說是經已、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此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完成之時。

    長老須菩提、長者、佛弟子中、其年紀最高、老者、諸德莫能及、故名長老、須菩提者、是啟請如來、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之首者。

    及諸比丘、男性已受具足戒者。

    比丘尼、女性已受具足戒者。

    優婆賽、在家男子已受五戒者。

    優婆夷、在家女人、已受五戒者。

    一切世間、指諸世界、非單獨我娑婆世界、界間是一義。

    天人阿修羅、即一切世間中、三善道者、而三惡道中衆生、即地獄、餓鬼、畜生、彼因業重、遍覆於真心、障深埋沒於本性、故無福德性、得聞是經之義。

    聞佛所說、某等見聞是經之道義。

    皆大歡喜、凡有善根者、無有不生、大歡喜心。

    信受奉行者、凡是明心見性之人、無有不信受奉行、是經之道義。

    無有不般若覺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無名無住僧、注解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