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若讀惹訂正本
關燈
小
中
大
動念之時5、如來悉知?如上衆生之數、所生諸心、如來悉知悉見6、何以故?怎麼講7、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佛說一切衆生、舉心動念、皆是九類妄想之心、而非真實?、是名為心?姑且為心吧。
按世法從權而言、如來心中有六通(1)、天眼通見三世(2)、天耳通聞十方(3)、他心通知九類(4)、宿命通覺始終(5)神足通無障礙(6)漏盡通如意足。
六通如覺鏡、用則彰、不用則藏。
而非魔鬼他心通、而能可比也 附公案與附言 往昔唐代宗時、西方來一比丘、自号為大耳三藏。
自言有他心通、代宗天子、請國師試之、國師即南陽忠禅師。
國師問大耳言、老僧心現在何處。
大耳答、在西川看競渡。
少頃複問、老僧心現在何處。
大耳複答言、在天津看猢狲。
國師寂少頃、更問、老僧心現在何處。
大耳答不知矣。
師呵曰、他心通現在何處。
解。
國師先回憶二妄心、而探之、後以無妄真心、而試之。
此類他心通者、面對生妄心人通也。
其他均不通、是為魔鬼之術、九類中邪類也。
劫盡時、亦難了生而脫死。
是故凡夫、驚奇好讀号異者、不鮮。
往往堕彼之類者。
有之。
附言。
予於一九五七年、在古山學戒時。
見丈室中有對聯一副 其聯曰 任汝神通廣大、雨寶彌空、總是鬼家活計 不若一事無能、尋草作藥、坐令天下太平 其二大寮下其聯曰 燒火煮飯明祖意擔柴運水真功夫 這兩副對聯甚妙。
凡看即凡。
聖看即聖。
得果證道看、即得果證道義。
學者當參這兩副對聯。
字字句句中、有妙谛 解 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者。
猶如電視、發射台、比喻衆生心相、而動蕩。
如來悉知者、如各落各處、電視機也。
所謂何台何事、電視機中、一目了然。
即為如來悉知悉見、如用則彰、即開何台即見。
無用則藏、即關即無。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者、如發射台、刹那刹那、不停而過、電視片上、亦複如是、所過之處、既無迹相、亦無迹形。
所以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者。
非心者、悉皆是妄、生滅無常之心。
豈有得失、與是非耶。
是名為心者、姑且暫作、之名也。
電視喻者、如用指标月、切不可、講指當月、應當以指方向、而觀空之月。
真月當空、不悟證者、即不可見、何謂也、惑雲妄霧、重疊故。
不可将指當月者、不可執四相、握法塵、當作是真如。
欲悟證者、聰明伶俐之人、勿能者、為何、見相是相也。
所謂佛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 偈雲 若有我佛衆生相三世妄心不停留 倘能無相亦無得摩诃般若波羅蜜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注 1、 所以者何?前言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如來加以闡述2、須菩提?汝當谛聽3、過去心不可得?過去心已熄4、現在心不可得?現在心虛誕5、未來心不可得?未來心未至
偈雲
三心名虛妄故名不可得真心本如如即為如來心
解
所以者何、如來反複闡明、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者。
複喚菩提、是喚醒讀者、當修去諸妄、而顯本來、菩提涅槃、之妙心、靈性之大道。
所謂過去心、悉皆荒誕、泡謝而影沒、故名為不可得。
現在心、刹那刹那、遷化而無停、故名為不可得。
未來心、緣諸妄想、無際而無生、故名為不可得。
所謂三心、均不可得。
然而諸心是妄、倘若息妄、全心即真。
在不可得中、得見本來之心矣。
所以凡夫觀心、全心是妄、以妄投妄、妄妄弗止。
皆不真常、諸妄之心、偏於何類、故生何類。
所以得果觀心、見諸塵相、猶若泡影、於泡影内、悉見真如、故棄諸塵幻、鋪道修筏備入於彼岸。
所以證道觀心、見諸色相、非妄非真、在非非中、卻見真心、妙湛不動、清淨無為、待常住於覺地。
故本經從五眼、直至未來心、不可得者、皆是權教、所謂如來大慈、以權而顯實、即教之以權、由權而轉入於實也。
權者、舟筏也。
實者、覺地也。
既至覺地已、舟筏亦當舍之。
所謂妄心、偏於何類、故生於何類者、所以性随心轉、形随性生、緣駝馬之形、由自性負重而生、故雞鵝之相、從本心好财而成好讀号是故凡夫、欲出生死、需修無我之心、養成了道之性、即可入賢聖域矣。
何謂棄諸塵相、鋪道修筏、備入於彼岸者、舍諸有相、入無生忍、為棄諸塵相鋪無诤之大道、修無我之舟筏、備儲無相、覺王之岸也。
何謂妙湛不動、清淨無為、待常住覺地者、精明妙徹、如如不動、在不動中、放大光明、無所不照明也。
真如清淨、在無我中、無不是我、他日下生、成具足覺。
故凡夫見十八界、生情欲心、聞二十五、有憎愛性。
所以見聞二惑綿綿無期、五陰無可遏止。
是故善者、染住於善、惡者染住於惡。
倘染住善惡二相、即生死永無了局。
所謂得果之人、都不染住、何況生道性之人、而修菩提無我之相乎。
所謂龐居士、過江而沉寶、不作有相之施、其意義與道性、善莫大焉、其本末無可衡量與比。
有人問予、某可能得果證道耶。
答未也、予喻無足之人、端坐於四衢道中、有人來問、前途之方向、予答曰、向某方是、三塗之處、向某方、是三善之處、向某方、是三界天處、向某方是、稱性菩提彼岸。
然予因無足、故緣弗可前進、隻能端坐是處、作指路之明人。
複問予修何行讀恒、答、見諸色聲、無糾纏心、别無所能、何足道哉 偈雲 三心皆是妄是故不可得能無人我相即是不動心 心潔性亦淨性淨體亦真體真六根利五蘊轉五力 稱性滿十方遍恒沙三世無比亦無相無相心無邊 若無三心相處處見如來有人來問我我知我不知 知與不知相皆是生死緣無緣無生死無無證菩提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注 1、 須菩提?佛向菩提說2、於意雲何?其意義解於下3、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比喻有大施主、布滿大千世界、七種無價珍寶4、以用布施?全部托出、施佛及僧、與諸人民5、是人以是因緣?此大施主、所得因緣、與果報6、得福多否?此大施主、所得福報、多而大麼7、如是世尊?須菩提答、這麼這樣布施者、佛耶?、此人以是因緣?此大施主、布施這麼、廣大之因緣9、得福甚多?須菩提答佛言、此大施主、所得福德之相、甚多耶10、須菩提?如來複向菩提言11、若福德有實?佛複向須菩提、解釋說、此施主、沒有得到、真實福德性12、如來不說得福德多?此大施主、所得到之福德、是幻夢無常、有相之福德、而非得到、真常無我、無相、無有言說真心妙慧、湛福德性13、以福德無故?此施主、所得之福德相、如在夢中、所得諸相耳、醒悟之時、方知夢中福德相、皆是無常無我之相耳14、如來說得福德多?佛說此施主、是夢幻福德、而非真實、更非真常、非本性無我、非真心無相、之福德性也。
學佛兒、當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解 須菩提、於意雲何。
是如來問於菩提、其意、雲何也。
其二、某甲本心、本性問於本識、於意雲何也。
何為本識者、本識無妄也。
即見聞六塵、不被六塵、污染而迷惑。
倘見六塵、遭六塵污染、而迷惑者、即名為妄識也。
其本心本性、亦複如是。
所謂有妄無覺、心性識、為三魂、即名六道也。
故有覺無妄、心性識為三身、即如來是。
何為七魄者、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覺觸、意識别、與意思妄、為七欲、是故凡夫有欲無覺、為七魄。
故如來有覺無欲、為七覺支分。
所以衆生魄力妄、為妄所轉、其名為自轉生死輪回也。
是故、如來魄力覺、不為妄轉、而能轉妄成覺、故名為、大覺世尊也。
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者。
假若有大施主、将大千世界之内、所有物質等類、皆化為七種、奇珍異寶、上施諸佛、下濟衆生。
是人以是因緣、得佛多否。
佛問菩提、此大施主、有這樣因緣力故、其施主、所得福報多麼。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答佛、如是世尊、即是耶佛耶、此人以是因緣、即施主、有這樣因緣力故、得福甚多、即此施主、所得有相福報、多而大耶。
如來複呼菩提言、若福德有實。
如來複呼菩提者、舍權就實義。
若福德有實者。
含義即是沒有福德。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者。
真德無相、多者塵相多。
以福德無故。
此施主着相布施故、名曰無。
如來說、得福德多。
多者、幻泡多、非真實也。
無名人、略加譬喻、而寫於下、以明其義。
若有一大施主用無量無邊七寶等物、向大千世界之内、上施諸佛、下濟諸有情類。
施之無窮、亦無竭止。
如饑與食、渴與飲、冬與暖、夏與涼、行與車船、住與屋舍。
所有用具、以及行住之間。
果林浴池、花圃魚塘、娛樂場所、如是等處。
皆以七寶、配合而造成、此大施主、因緣力故、卻有一座、無盡寶藏、儲存無盡靈丹。
大千界内、凡是人類、皆與一粒、其人若服、此粒靈丹、能延壽命、五百餘歲、在五百歲内、不生一切、諸疾病苦、快樂一世。
此大施主、因緣力故、大千界内、諸類人等、欲見何樂、即見何樂、欲聞何聲、即聞何聲、香味觸法、亦複如是。
如不欲見聞之時、即不見聞、與見聞人、兩無妨礙、大千界内、人人具足、某愛某樂、某人由心、而現某樂、人人自娛、各有各得、互不妨礙。
插題。
另有他人、祈求福報、造塔修廟、塑像裝金、禮佛拜忏、度衆齋僧、求五福樂、消災延年、悉諸欲望、順心而從願、如是等類、就是所求皆得、然而、終必有期、所以佛說、一切有為、如幻夢泡、用慧眼觀、如飲毒酒而取樂、何足道哉。
插言終。
接上。
此大施主因緣力故、本身壽命、可能住世、三千餘歲、在三千歲中、無有諸疾、痛苦之病、亦無不如意之處、三千歲後、無病無惱、離别世間、善魂福魄、得生於福報天上、住壽千劫、此大施主、福報可為大否。
然而。
福報雖大、必有終期。
可惜不如、一寶也無、須陀洹果、八反之畢、永無再反已。
住三果天、待至補處、到補處已、與彌勒菩提等聖、同侶共參。
入無為覺、報期圓滿、及登覺地、見如如佛。
學佛兒、當舍有執、捷登無為峰。
其二、佛呼本甲須菩提、當谛聽、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此節經文、是如來扭轉本甲、從無始至今、認妄為真、即生死不了、以貪為親、劫盡也不能、見本覺之慧命。
所以如來大慈、首說著相、普施之事、而比喻、然後即說、以無相至要之言、扭轉於本覺。
由劫始至今、貪妄之心、歸納於真如、實相之性海。
即名為、轉貪瞋癡、而成戒定慧、轉六欲、為六波羅蜜也。
附參學一則、猶如本覺須菩提、忽然給如來一口、咬破本甲皮肉、方見破處之血、非從外來、亦非他有、即是本身之鮮血、所謂不悟則不見、能悟則能見。
見什麼、見福德性、非多非少、非有非無、其福德性、在其中矣。
附傳燈錄、有大德言、超毘盧、賽釋迦、方為真佛子、是故未悟證時、不可說、已悟證時、不需說。
後學者當精進。
參參參 偈雲 佛呼菩提無别相於意雲何問真心 七寶皆是妄心造無作無為本性天 若擁珍寶三千界用以布施是妄心 其人因緣如是大總歸有相必有終 得福甚多有何用布施因緣頃刻中 不若無為虛空地無得無求第一施 七寶堆成三千界妄心塵相更無窮 妄塵卻是生死種無塵無相主人翁 七寶屠刀何時放名利苦海那日回 倘能無人無我相大千世界一口吞 有相福德總有報無相功德量比天 當斷三世福報種善惡皆無第一參 無人無我無諸相罪福齊無究竟天 無心能斷三世業無我捷足證菩提 性遍一切無性相心周三世不見心 無遍無周無諸相是則名為覺世間 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注 1、 須菩提?如來繼續向持經人開導2、於意雲何?汝能離妄合覺否3、佛可以具足色身見否?如來說、汝等能見到佛、具足三十二大人相耶4、弗也?須菩提答、不可執著、見相、不見相5、世尊?佛與菩提、本是一體、答世尊者、口與心契也6、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我等不應該、以諸塵相當如來7、何以故?怎麼講?、如來說具足色身?佛說、三十二相、八十種随形好、是度未明人9、即非具足色身?凡是有相、皆是虛妄10、是名具足色身?無名無相、其名為具足色身
解
佛呼菩提、自他不二、我亦是從。
於意雲何、問本心、應谛聽其義。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否1、如來問菩提、見如來三十二種色身相、八十随形好、是如來法性身耶2、問我等、能見本覺法性身麼。
菩提答弗也、即弗可。
弗可者、不可将身相當覺性也。
所謂身相可見、是非常。
覺性、雖不可見、而是常。
猶如樹梢風相當知真風、非是樹梢。
所謂樹梢風、塵相也。
當知塵相、非真風、非不真風。
所以真風、雖不可見、亦不可言其無。
覺性者、亦如是也。
覺性者、如來也。
複稱世尊者、釋其意也。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釋曰。
如來說具足色身。
佛說三十二色身、八十種随形好。
當知身相、是生滅無常、如幻泡影。
故言即非、具足色身。
是故如來、身相住世、僅八十年、以佛眼觀、一刹那間。
用慧眼谛、如及時雨、救度旱苗。
既救度已、雨止複晴、當知雨晴二相、悉歸真如。
佛說、即非具足色身。
複說、是名具足色身者。
既不可有、亦不可無、二邊不立、中道不停也。
本來圓滿、何需假名、即為是名、具足色身。
然而具足色身、法身中非無本來人人具足。
如修十八界、空五蘊、無九類相、合為具足、三十二相身。
亦可轉化為三十二應身。
如八識中、識識無十惡、合為八十化智、故名為、八十随形好。
如來三十二相者、度中下根、之人也。
欲明三十二相者、已寫於本解前、一百五十七頁中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注 1、 須菩提?如來向本覺言2、於意雲何?本覺當明其義3、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否?汝能見到如來、一切諸妙、光明相耶4、弗也?不可以見諸色身相好、當作是如來5、世尊?心敬而口言6、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不應以諸妙形相、當作如來正法身7、何以故?自釋其意?、如來說、諸相具足?佛說諸相具足、是權乘法9、即非具足?凡有形相、皆如長河之水、流而不住、凡不住者、即非真常10、是名諸相具足?化佛諸相具足者、雖是無常、然而法身中非無
解
佛呼菩提者、即是能受持、此經此意之人也。
於意雲何者、問過去未來現在、持此金剛、之義之人也。
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否、即是化身如來、而問覺者、可能見我法身中、具足諸色形相乎。
弗也、即是肉眼不可見如來法性中、具足色身諸相好。
稱世尊者、因其世間、凡夫、不易化度也。
而非智深慧熟之人、焉能出世間、而稱大雄、作世尊耶。
稱世尊者、心生敬仰、自他不二、真心如如也。
亦是自心自種一粒智種靈苗、即長讀掌即大、即為菩提覺樹。
以待他日、坐於此樹之下、成正等覺。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覺者當知、如來者、法身佛也。
所謂法身、無形亦無相、然而、無形無相之中、無不具足、諸色形相。
所以肉眼能見、住世化佛、諸色形相好。
法眼能見、無邊法身如來、諸色形相好、雖見是一、而凡聖卻是兩般。
何以故、覺者入其、覺性境也。
如來說、諸相具足者、佛指化身、形色諸相也、是故化身如來、色色無一不湛其妙者。
其二、化身如來、色身具足、三十二妙相、八十種随形好。
覺者、能無二十五有、無生七情心、即得三十二具足妙相。
能八風不動、八識不轉、五蘊不住、真心如如、妙性湛湛、即得八十種随形好。
八風者1、利2、衰3、毀4、譽5、稱6、譏7、苦?、樂、為八風。
八識者1、眼識色2、耳識聲3、鼻識香4、舍識味5、身識觸6、意識法7、思識别?、隐藏微細識中、暗含種種、識别種子。
八風八識之中、一一均含着五陰之相、覺者、能空五陰時、即轉五陰、成為八十種、随形好、所謂菩提具足、無不具足、無不具足。
覺者當知、菩提人人具足、隻要内省、不需外求。
倘内心無相、菩提即在目前。
若心外求佛、千劫亦莫可、能見於菩提。
見菩提時、即名見法身。
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者。
如來色身住世、具足諸相、僅僅八十年。
以慧眼觀之、一呼吸之間。
是故佛說、即非具足是也。
是名諸相具足者、凡是有形有相、皆為是名。
然而是名之中、在無我無相、真心之内、常見法身如來、無量妙身、諸色形相好。
不悟、不證、不徹、不透之人、強以肉眼、欲見法身如來、諸色形相好、魔也。
已悟證者、睜眼合眼、無處、無時、無有不見、如來法身、諸色形相具足好。
雖如是見、亦無見執二相。
其心性識、不染不住、一微塵許。
在在處處、其心浩浩然、其性蕩蕩焉、其識兀兀乎、其覺境如是。
是名為諸相具足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注 1、 須菩提?佛說須菩提哪2、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汝不可說、佛能說、許多妙法3、莫作是念?汝不可有這樣想法4、何以故?汝想得通哪5、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倘若有人說、佛以說法為宗旨6、即為謗佛?即是诽謗於佛7、不能解我所說故?即是不能明了、如來所說之道義
解
須菩提三個字、雖是替号、的确是正義。
勿可推阻心性識、弗可弗明也。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
作念說法、是生滅相。
我當有所說法、即我塵相。
真法性中、一塵無染、說法之相、從何而來。
是故佛說、莫作是念。
即莫可謂如來說、佛當有所說法之念。
何以故、究竟怎麼解。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若有人言、三藏十二部經、非佛說耶。
答、譬喻小兒、在樹下啼哭不止、其父在樹下、拾片樹葉、給小兒說、此葉是寶、正好玩笑、小兒見葉、即止啼、執葉而笑。
略解。
小兒喻遮蔽於真心、假名為小兒。
在樹下啼哭、喻十八界、迷惑於本心、生諸有為相。
不止、喻十二因緣、周轉不停。
其父在樹下、喻佛色身相好、坐菩提樹下、演說無言、無相之真诠。
拾片樹葉、喻說三藏十二部契經。
給小兒說、喻佛說法、四十九年。
此葉是寶、喻能聽是法聞此經、即能了生死而脫險。
正好玩笑、喻能徹悟真常而證無法相。
即得明其心、而見其性、證得無為、大道之義也。
小兒見葉而止啼、喻諸相已無、萬物由我而轉、真常而光明、捷登於覺地。
執葉而笑、喻徹悟是葉、非真非幻、非有非無。
無執葉相、亦無非執相。
其二希自悟自解、其名為止兒啼。
如佛從案邊取花執手而微笑、迦葉微笑而接花。
以心而傳心、即為始祖。
學者當審之。
插言。
予略記憶、春秋大義一節。
簡寫於下。
某君、與弱弟、及臣、在桐樹下、君從樹下、拾一片桐葉、與弱弟言、封汝到某處為王、其臣向弱弟言、當謝君恩、弱弟及向君、叩首而謝恩、君言、戲言耳、其臣言、君無戲言、其君即命、備諸車馬、從事人員、令弱弟、到彼接王位。
學者當知世法、尚且如此、何況如來、無相出世之法耶。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者、是人執著法塵相也、法塵者、著相念經、拜佛、念佛、求佛者、以及莊嚴、世間種種諸佛相。
何謂耶。
是人以執著心求五欲樂。
五欲者1、色聲香味觸2、五蘊3、五福等。
求佛加被而攝受、雖得其願、其性是有為、即名為謗佛也。
不能解我所說故。
我字佛也。
謗佛者、謗佛真實義也。
真實義者、倘無執著心、念經拜佛、無希求意、無加被想、而莊嚴世間佛土、與心中清淨無為佛土、亦無莊嚴之相。
無求、無貪、無住、無染、五欲諸樂之妄心。
而真心如如、妙性湛湛。
然說法聞法從何而來、從何而生。
所謂一塵無染、萬緣萬法、通同放下。
如是者、其名為、非謗佛也。
能如是、即名為、能解如來、所說義也。
所說義者、真實義也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注 1、 須菩提?如來續向須菩提、闡明其義2、說法者?談經說法3、無法可說?凡有言說、皆是虛誕4、是名說法?姑且名為說法者
解
如來反複闡述、有無之法之道義。
佛向須菩提說。
說法者、即是有法可說也。
無法可說者、即是沒有法、可以能說也。
是名說法者、即是非說、非不說也。
至理之要道、非反複而弗可至也 偈雲 有無皆是客塵悟中道亦是寄宿亭 說與未說亦如是如如是是有真谛 有塵卻是無生客已入無生主亦遷 其主遷至何處去何處莫非覺性天 如如不動轉三際湛湛無說演真經 濟公吞鴿明法性二祖末後拜佛心 行船走馬見大道舞台劇場說法廳 倘能無智亦無得是是非非盡菩提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不作否 注 1、 爾時慧命須菩提?是阿難敬愛菩提語2、白佛言?是阿難見須菩提向佛言3、世尊?是菩提、向佛敬語4、頗有衆生?是菩提向佛請示題、頗有衆生、是指很多、信佛之人、而不明中道、之義者5、於未來世?是指那時、現時、未來之時、之世也6、聞說是法?是指佛說法意、其義是、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即如來所說、反複之義7、生信心否?菩提顧慮於未來世、頗有少慧之衆生、能生是法、之信心乎
解
爾時者、菩提啟請如來、開示之時也。
亦是某甲、受持讀誦、此經之時。
慧命者、須菩提也、然而慧命、人人具足、因其衆生、從無始而至今、遭六塵所迷惑、受五陰、而污染、所以不能、見於慧命也。
然而阿難、稱菩提為慧命者、因菩提曾向佛言、所得慧眼以來、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眼者、命也、亦性也。
是故阿難、記憶最明、凡有見聞、入眼耳根、永無忘失。
所以阿難記言、爾時慧命、須菩提者、是也。
白佛言、是阿難見菩提、向佛請示語。
請什麼示。
世尊耶。
頗有衆生。
是頗有分别心、偏差性、多識少慧、信佛之人。
於未來世、即現時與後世。
聞說是法。
指佛所說法者、是有法有說也。
無法可說、是無法無說也。
複說是名說法者、即非有法可說、亦非無法無說也。
如來所說、轉而複反。
於未來世、即於今後、少智無慧衆生、頗多而甚繁。
聞說是法、即聞如是三反之法。
生信心否、何能不生疑謗心耶。
其二、彼等無慧之衆生、焉能而知、如來說是。
三反至要之禅乎 偈雲 有智無慧不見法有慧無智見法深 智明慧朗無挂礙歡聚一堂樂佛心 無法無說玄妙極無求無得法最尊 無去無來佛境界無生無滅常樂天 頗有衆生見惑深執著未來衆生根 根塵無著衆生相是則名為度衆生 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注 佛言?阿難見語2、須菩提?佛答菩提前言3、彼非衆生?佛闡彼言、頗有衆生、佛說、彼非衆生、是實無衆生4、非不衆生?亦不是無有衆生5、何以故?佛自問自釋其奧6、須菩提?佛呼名而解意7、衆生衆生者?其人心有衆生相、即是衆生。
其人心無衆生相、即非衆生?、如來說非衆生?以佛眼觀、如來境界中、無有衆生相9、是名衆生?衆生者、自業自障、自造衆生相。
倘無諸業、既無諸障、無業無障、諸相冰釋。
既無諸相、衆生相、從何而來。
故名為是名衆生 解 佛言須菩提者、佛答菩提前言也。
前言者、頗有衆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否。
佛言彼非衆生、何以故。
衆生者、自業自障、自蔽於自心也、故名為衆生。
倘無我執我相者、諸業即冰消、諸障而自釋、所謂佛我衆生、三無差别、一切為心自造耳。
比如大海、諸妄如波濤、煩惱如怒吼、衆生如水中漚。
是故、由諸妄而生煩惱、由煩惱心中、而出生諸衆生相。
倘無諸相、即漚謝而成水。
漚者、衆生相也、水者諸佛之心也。
漚即無常、水即真常。
有大德言、海不揚波、其義即如是。
所謂佛言、彼非衆生、非不衆生是也。
何以故、如來慮其當前、與未來、發菩提心者、有悟而不證之處、而複呼、自他不二須菩提、複闡其要也。
衆生衆生者、即有衆生相、與無衆生相、之人也。
如來說非衆生、真心本性、無妄相、妙識無染、亦無得、衆生即是佛。
是名衆生者、有污染心、即是衆生、無污染心、即是如來、其人污染心、未曾清淨時、姑且為衆生。
倘若清淨心中、無污染相、即不名為衆生、是故佛說是名衆生 偈雲 凡有言說皆是衆生相無言無說無執無想相 無挂無礙無得無善惡真心耿耿性納虛空藏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 注 1、 須菩提白佛言?記者記錄語2、世尊?菩提敬語3、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提說、佛得無上正等正覺義4、為無所得耶?菩提複說、如來雖得菩提、然無所得相5、佛言?佛答6、如是如是?佛說、我如是、得無得相、汝如是、證無證相。
未來者、亦複如是 解 須菩提向佛言、是自向耳目之前、與本來未生心時、之先之時而言之。
世尊者、菩提合閱讀之人、無妄無相、無見世間執、無尊相。
無尊而不尊、故名為世尊。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這兩句。
是菩提在金剛會上、将自悟自證、自示於自心佛前。
恐其現未衆生、不明學佛之道義、寄此機緣、而啟請於世尊、以明其道義、使現在與未來。
我合衆生、得入無為、徹悟證道之正法。
而能直至於覺地。
然而佛得菩提、亦無所得相。
是故佛說、為無所得耶。
耶者、得無得相、亦無非得相。
猶如明日、是定有、然而今日、故不可見明日、當知今日、明日非一、亦非二也。
所以佛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其義如如也。
所謂得與不得、均不可說。
得菩提者、得其道義也。
何謂也得菩提者、隻能自知、他人弗可見也。
雖然菩提、無相無執、然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他人弗可能明也。
菩提說、為無所得耶。
非得其形、而得其心也。
若得形相、終歸滅亡。
若無得相、其菩提形、如如不動、永無生滅、常在目前。
所謂菩提、含於慧命。
然而慧命、即是菩提。
所謂菩提、問於佛者、故意也。
故意者、作現在未來、之耳目也。
而非菩提不明、此道義之義也。
佛言者、心無塵相而言也。
如是如是者、現過未來、諸佛修悟、證道之義也。
以及今後、諸類衆生、得入覺地、應如是、修悟證解也。
解字者、解脫九類相也。
能解脫九類相者。
佛也 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注 1、 須菩提?提名使其凝神者2、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提覺性、本空而寂3、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本來無有得到處4、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名如是如是
解
佛向菩提複述前義、我於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以及無有、一塵許所得之處。
何謂也、菩提心光、人人具足、本來故有、非從外來、亦非内得。
所以者何、是諸衆生、菩提心光、無有不具足之處。
然而衆生、從無始至今、遭遇四相、而迷惑於本心、故不得、見於菩提、之心光。
如失目之人、處於自家、寶藏之中、而不得見、七寶與六珍。
倘能悟徹真常、即為開智慧。
照明菩提、是我本來真面目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注 1、 複次須菩提?佛繼續對須菩提說2、是法平等
按世法從權而言、如來心中有六通(1)、天眼通見三世(2)、天耳通聞十方(3)、他心通知九類(4)、宿命通覺始終(5)神足通無障礙(6)漏盡通如意足。
六通如覺鏡、用則彰、不用則藏。
而非魔鬼他心通、而能可比也 附公案與附言 往昔唐代宗時、西方來一比丘、自号為大耳三藏。
自言有他心通、代宗天子、請國師試之、國師即南陽忠禅師。
國師問大耳言、老僧心現在何處。
大耳答、在西川看競渡。
少頃複問、老僧心現在何處。
大耳複答言、在天津看猢狲。
國師寂少頃、更問、老僧心現在何處。
大耳答不知矣。
師呵曰、他心通現在何處。
解。
國師先回憶二妄心、而探之、後以無妄真心、而試之。
此類他心通者、面對生妄心人通也。
其他均不通、是為魔鬼之術、九類中邪類也。
劫盡時、亦難了生而脫死。
是故凡夫、驚奇好讀号異者、不鮮。
往往堕彼之類者。
有之。
附言。
予於一九五七年、在古山學戒時。
見丈室中有對聯一副 其聯曰 任汝神通廣大、雨寶彌空、總是鬼家活計 不若一事無能、尋草作藥、坐令天下太平 其二大寮下其聯曰 燒火煮飯明祖意擔柴運水真功夫 這兩副對聯甚妙。
凡看即凡。
聖看即聖。
得果證道看、即得果證道義。
學者當參這兩副對聯。
字字句句中、有妙谛 解 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者。
猶如電視、發射台、比喻衆生心相、而動蕩。
如來悉知者、如各落各處、電視機也。
所謂何台何事、電視機中、一目了然。
即為如來悉知悉見、如用則彰、即開何台即見。
無用則藏、即關即無。
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者、如發射台、刹那刹那、不停而過、電視片上、亦複如是、所過之處、既無迹相、亦無迹形。
所以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者。
非心者、悉皆是妄、生滅無常之心。
豈有得失、與是非耶。
是名為心者、姑且暫作、之名也。
電視喻者、如用指标月、切不可、講指當月、應當以指方向、而觀空之月。
真月當空、不悟證者、即不可見、何謂也、惑雲妄霧、重疊故。
不可将指當月者、不可執四相、握法塵、當作是真如。
欲悟證者、聰明伶俐之人、勿能者、為何、見相是相也。
所謂佛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也 偈雲 若有我佛衆生相三世妄心不停留 倘能無相亦無得摩诃般若波羅蜜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注 1、
複喚菩提、是喚醒讀者、當修去諸妄、而顯本來、菩提涅槃、之妙心、靈性之大道。
所謂過去心、悉皆荒誕、泡謝而影沒、故名為不可得。
現在心、刹那刹那、遷化而無停、故名為不可得。
未來心、緣諸妄想、無際而無生、故名為不可得。
所謂三心、均不可得。
然而諸心是妄、倘若息妄、全心即真。
在不可得中、得見本來之心矣。
所以凡夫觀心、全心是妄、以妄投妄、妄妄弗止。
皆不真常、諸妄之心、偏於何類、故生何類。
所以得果觀心、見諸塵相、猶若泡影、於泡影内、悉見真如、故棄諸塵幻、鋪道修筏備入於彼岸。
所以證道觀心、見諸色相、非妄非真、在非非中、卻見真心、妙湛不動、清淨無為、待常住於覺地。
故本經從五眼、直至未來心、不可得者、皆是權教、所謂如來大慈、以權而顯實、即教之以權、由權而轉入於實也。
權者、舟筏也。
實者、覺地也。
既至覺地已、舟筏亦當舍之。
所謂妄心、偏於何類、故生於何類者、所以性随心轉、形随性生、緣駝馬之形、由自性負重而生、故雞鵝之相、從本心好财而成好讀号是故凡夫、欲出生死、需修無我之心、養成了道之性、即可入賢聖域矣。
何謂棄諸塵相、鋪道修筏、備入於彼岸者、舍諸有相、入無生忍、為棄諸塵相鋪無诤之大道、修無我之舟筏、備儲無相、覺王之岸也。
何謂妙湛不動、清淨無為、待常住覺地者、精明妙徹、如如不動、在不動中、放大光明、無所不照明也。
真如清淨、在無我中、無不是我、他日下生、成具足覺。
故凡夫見十八界、生情欲心、聞二十五、有憎愛性。
所以見聞二惑綿綿無期、五陰無可遏止。
是故善者、染住於善、惡者染住於惡。
倘染住善惡二相、即生死永無了局。
所謂得果之人、都不染住、何況生道性之人、而修菩提無我之相乎。
所謂龐居士、過江而沉寶、不作有相之施、其意義與道性、善莫大焉、其本末無可衡量與比。
有人問予、某可能得果證道耶。
答未也、予喻無足之人、端坐於四衢道中、有人來問、前途之方向、予答曰、向某方是、三塗之處、向某方、是三善之處、向某方、是三界天處、向某方是、稱性菩提彼岸。
然予因無足、故緣弗可前進、隻能端坐是處、作指路之明人。
複問予修何行讀恒、答、見諸色聲、無糾纏心、别無所能、何足道哉 偈雲 三心皆是妄是故不可得能無人我相即是不動心 心潔性亦淨性淨體亦真體真六根利五蘊轉五力 稱性滿十方遍恒沙三世無比亦無相無相心無邊 若無三心相處處見如來有人來問我我知我不知 知與不知相皆是生死緣無緣無生死無無證菩提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注 1、
學佛兒、當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解 須菩提、於意雲何。
是如來問於菩提、其意、雲何也。
其二、某甲本心、本性問於本識、於意雲何也。
何為本識者、本識無妄也。
即見聞六塵、不被六塵、污染而迷惑。
倘見六塵、遭六塵污染、而迷惑者、即名為妄識也。
其本心本性、亦複如是。
所謂有妄無覺、心性識、為三魂、即名六道也。
故有覺無妄、心性識為三身、即如來是。
何為七魄者、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知味、身覺觸、意識别、與意思妄、為七欲、是故凡夫有欲無覺、為七魄。
故如來有覺無欲、為七覺支分。
所以衆生魄力妄、為妄所轉、其名為自轉生死輪回也。
是故、如來魄力覺、不為妄轉、而能轉妄成覺、故名為、大覺世尊也。
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者。
假若有大施主、将大千世界之内、所有物質等類、皆化為七種、奇珍異寶、上施諸佛、下濟衆生。
是人以是因緣、得佛多否。
佛問菩提、此大施主、有這樣因緣力故、其施主、所得福報多麼。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
須菩提答佛、如是世尊、即是耶佛耶、此人以是因緣、即施主、有這樣因緣力故、得福甚多、即此施主、所得有相福報、多而大耶。
如來複呼菩提言、若福德有實。
如來複呼菩提者、舍權就實義。
若福德有實者。
含義即是沒有福德。
如來不說得福德多者。
真德無相、多者塵相多。
以福德無故。
此施主着相布施故、名曰無。
如來說、得福德多。
多者、幻泡多、非真實也。
無名人、略加譬喻、而寫於下、以明其義。
若有一大施主用無量無邊七寶等物、向大千世界之内、上施諸佛、下濟諸有情類。
施之無窮、亦無竭止。
如饑與食、渴與飲、冬與暖、夏與涼、行與車船、住與屋舍。
所有用具、以及行住之間。
果林浴池、花圃魚塘、娛樂場所、如是等處。
皆以七寶、配合而造成、此大施主、因緣力故、卻有一座、無盡寶藏、儲存無盡靈丹。
大千界内、凡是人類、皆與一粒、其人若服、此粒靈丹、能延壽命、五百餘歲、在五百歲内、不生一切、諸疾病苦、快樂一世。
此大施主、因緣力故、大千界内、諸類人等、欲見何樂、即見何樂、欲聞何聲、即聞何聲、香味觸法、亦複如是。
如不欲見聞之時、即不見聞、與見聞人、兩無妨礙、大千界内、人人具足、某愛某樂、某人由心、而現某樂、人人自娛、各有各得、互不妨礙。
插題。
另有他人、祈求福報、造塔修廟、塑像裝金、禮佛拜忏、度衆齋僧、求五福樂、消災延年、悉諸欲望、順心而從願、如是等類、就是所求皆得、然而、終必有期、所以佛說、一切有為、如幻夢泡、用慧眼觀、如飲毒酒而取樂、何足道哉。
插言終。
接上。
此大施主因緣力故、本身壽命、可能住世、三千餘歲、在三千歲中、無有諸疾、痛苦之病、亦無不如意之處、三千歲後、無病無惱、離别世間、善魂福魄、得生於福報天上、住壽千劫、此大施主、福報可為大否。
然而。
福報雖大、必有終期。
可惜不如、一寶也無、須陀洹果、八反之畢、永無再反已。
住三果天、待至補處、到補處已、與彌勒菩提等聖、同侶共參。
入無為覺、報期圓滿、及登覺地、見如如佛。
學佛兒、當舍有執、捷登無為峰。
其二、佛呼本甲須菩提、當谛聽、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此節經文、是如來扭轉本甲、從無始至今、認妄為真、即生死不了、以貪為親、劫盡也不能、見本覺之慧命。
所以如來大慈、首說著相、普施之事、而比喻、然後即說、以無相至要之言、扭轉於本覺。
由劫始至今、貪妄之心、歸納於真如、實相之性海。
即名為、轉貪瞋癡、而成戒定慧、轉六欲、為六波羅蜜也。
附參學一則、猶如本覺須菩提、忽然給如來一口、咬破本甲皮肉、方見破處之血、非從外來、亦非他有、即是本身之鮮血、所謂不悟則不見、能悟則能見。
見什麼、見福德性、非多非少、非有非無、其福德性、在其中矣。
附傳燈錄、有大德言、超毘盧、賽釋迦、方為真佛子、是故未悟證時、不可說、已悟證時、不需說。
後學者當精進。
參參參 偈雲 佛呼菩提無别相於意雲何問真心 七寶皆是妄心造無作無為本性天 若擁珍寶三千界用以布施是妄心 其人因緣如是大總歸有相必有終 得福甚多有何用布施因緣頃刻中 不若無為虛空地無得無求第一施 七寶堆成三千界妄心塵相更無窮 妄塵卻是生死種無塵無相主人翁 七寶屠刀何時放名利苦海那日回 倘能無人無我相大千世界一口吞 有相福德總有報無相功德量比天 當斷三世福報種善惡皆無第一參 無人無我無諸相罪福齊無究竟天 無心能斷三世業無我捷足證菩提 性遍一切無性相心周三世不見心 無遍無周無諸相是則名為覺世間 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注 1、
於意雲何、問本心、應谛聽其義。
佛可以具足色身見否1、如來問菩提、見如來三十二種色身相、八十随形好、是如來法性身耶2、問我等、能見本覺法性身麼。
菩提答弗也、即弗可。
弗可者、不可将身相當覺性也。
所謂身相可見、是非常。
覺性、雖不可見、而是常。
猶如樹梢風相當知真風、非是樹梢。
所謂樹梢風、塵相也。
當知塵相、非真風、非不真風。
所以真風、雖不可見、亦不可言其無。
覺性者、亦如是也。
覺性者、如來也。
複稱世尊者、釋其意也。
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釋曰。
如來說具足色身。
佛說三十二色身、八十種随形好。
當知身相、是生滅無常、如幻泡影。
故言即非、具足色身。
是故如來、身相住世、僅八十年、以佛眼觀、一刹那間。
用慧眼谛、如及時雨、救度旱苗。
既救度已、雨止複晴、當知雨晴二相、悉歸真如。
佛說、即非具足色身。
複說、是名具足色身者。
既不可有、亦不可無、二邊不立、中道不停也。
本來圓滿、何需假名、即為是名、具足色身。
然而具足色身、法身中非無本來人人具足。
如修十八界、空五蘊、無九類相、合為具足、三十二相身。
亦可轉化為三十二應身。
如八識中、識識無十惡、合為八十化智、故名為、八十随形好。
如來三十二相者、度中下根、之人也。
欲明三十二相者、已寫於本解前、一百五十七頁中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注 1、
於意雲何者、問過去未來現在、持此金剛、之義之人也。
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否、即是化身如來、而問覺者、可能見我法身中、具足諸色形相乎。
弗也、即是肉眼不可見如來法性中、具足色身諸相好。
稱世尊者、因其世間、凡夫、不易化度也。
而非智深慧熟之人、焉能出世間、而稱大雄、作世尊耶。
稱世尊者、心生敬仰、自他不二、真心如如也。
亦是自心自種一粒智種靈苗、即長讀掌即大、即為菩提覺樹。
以待他日、坐於此樹之下、成正等覺。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覺者當知、如來者、法身佛也。
所謂法身、無形亦無相、然而、無形無相之中、無不具足、諸色形相。
所以肉眼能見、住世化佛、諸色形相好。
法眼能見、無邊法身如來、諸色形相好、雖見是一、而凡聖卻是兩般。
何以故、覺者入其、覺性境也。
如來說、諸相具足者、佛指化身、形色諸相也、是故化身如來、色色無一不湛其妙者。
其二、化身如來、色身具足、三十二妙相、八十種随形好。
覺者、能無二十五有、無生七情心、即得三十二具足妙相。
能八風不動、八識不轉、五蘊不住、真心如如、妙性湛湛、即得八十種随形好。
八風者1、利2、衰3、毀4、譽5、稱6、譏7、苦?、樂、為八風。
八識者1、眼識色2、耳識聲3、鼻識香4、舍識味5、身識觸6、意識法7、思識别?、隐藏微細識中、暗含種種、識别種子。
八風八識之中、一一均含着五陰之相、覺者、能空五陰時、即轉五陰、成為八十種、随形好、所謂菩提具足、無不具足、無不具足。
覺者當知、菩提人人具足、隻要内省、不需外求。
倘内心無相、菩提即在目前。
若心外求佛、千劫亦莫可、能見於菩提。
見菩提時、即名見法身。
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者。
如來色身住世、具足諸相、僅僅八十年。
以慧眼觀之、一呼吸之間。
是故佛說、即非具足是也。
是名諸相具足者、凡是有形有相、皆為是名。
然而是名之中、在無我無相、真心之内、常見法身如來、無量妙身、諸色形相好。
不悟、不證、不徹、不透之人、強以肉眼、欲見法身如來、諸色形相好、魔也。
已悟證者、睜眼合眼、無處、無時、無有不見、如來法身、諸色形相具足好。
雖如是見、亦無見執二相。
其心性識、不染不住、一微塵許。
在在處處、其心浩浩然、其性蕩蕩焉、其識兀兀乎、其覺境如是。
是名為諸相具足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注 1、
勿可推阻心性識、弗可弗明也。
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
作念說法、是生滅相。
我當有所說法、即我塵相。
真法性中、一塵無染、說法之相、從何而來。
是故佛說、莫作是念。
即莫可謂如來說、佛當有所說法之念。
何以故、究竟怎麼解。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若有人言、三藏十二部經、非佛說耶。
答、譬喻小兒、在樹下啼哭不止、其父在樹下、拾片樹葉、給小兒說、此葉是寶、正好玩笑、小兒見葉、即止啼、執葉而笑。
略解。
小兒喻遮蔽於真心、假名為小兒。
在樹下啼哭、喻十八界、迷惑於本心、生諸有為相。
不止、喻十二因緣、周轉不停。
其父在樹下、喻佛色身相好、坐菩提樹下、演說無言、無相之真诠。
拾片樹葉、喻說三藏十二部契經。
給小兒說、喻佛說法、四十九年。
此葉是寶、喻能聽是法聞此經、即能了生死而脫險。
正好玩笑、喻能徹悟真常而證無法相。
即得明其心、而見其性、證得無為、大道之義也。
小兒見葉而止啼、喻諸相已無、萬物由我而轉、真常而光明、捷登於覺地。
執葉而笑、喻徹悟是葉、非真非幻、非有非無。
無執葉相、亦無非執相。
其二希自悟自解、其名為止兒啼。
如佛從案邊取花執手而微笑、迦葉微笑而接花。
以心而傳心、即為始祖。
學者當審之。
插言。
予略記憶、春秋大義一節。
簡寫於下。
某君、與弱弟、及臣、在桐樹下、君從樹下、拾一片桐葉、與弱弟言、封汝到某處為王、其臣向弱弟言、當謝君恩、弱弟及向君、叩首而謝恩、君言、戲言耳、其臣言、君無戲言、其君即命、備諸車馬、從事人員、令弱弟、到彼接王位。
學者當知世法、尚且如此、何況如來、無相出世之法耶。
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者、是人執著法塵相也、法塵者、著相念經、拜佛、念佛、求佛者、以及莊嚴、世間種種諸佛相。
何謂耶。
是人以執著心求五欲樂。
五欲者1、色聲香味觸2、五蘊3、五福等。
求佛加被而攝受、雖得其願、其性是有為、即名為謗佛也。
不能解我所說故。
我字佛也。
謗佛者、謗佛真實義也。
真實義者、倘無執著心、念經拜佛、無希求意、無加被想、而莊嚴世間佛土、與心中清淨無為佛土、亦無莊嚴之相。
無求、無貪、無住、無染、五欲諸樂之妄心。
而真心如如、妙性湛湛。
然說法聞法從何而來、從何而生。
所謂一塵無染、萬緣萬法、通同放下。
如是者、其名為、非謗佛也。
能如是、即名為、能解如來、所說義也。
所說義者、真實義也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注 1、
佛向須菩提說。
說法者、即是有法可說也。
無法可說者、即是沒有法、可以能說也。
是名說法者、即是非說、非不說也。
至理之要道、非反複而弗可至也 偈雲 有無皆是客塵悟中道亦是寄宿亭 說與未說亦如是如如是是有真谛 有塵卻是無生客已入無生主亦遷 其主遷至何處去何處莫非覺性天 如如不動轉三際湛湛無說演真經 濟公吞鴿明法性二祖末後拜佛心 行船走馬見大道舞台劇場說法廳 倘能無智亦無得是是非非盡菩提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不作否 注 1、
亦是某甲、受持讀誦、此經之時。
慧命者、須菩提也、然而慧命、人人具足、因其衆生、從無始而至今、遭六塵所迷惑、受五陰、而污染、所以不能、見於慧命也。
然而阿難、稱菩提為慧命者、因菩提曾向佛言、所得慧眼以來、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眼者、命也、亦性也。
是故阿難、記憶最明、凡有見聞、入眼耳根、永無忘失。
所以阿難記言、爾時慧命、須菩提者、是也。
白佛言、是阿難見菩提、向佛請示語。
請什麼示。
世尊耶。
頗有衆生。
是頗有分别心、偏差性、多識少慧、信佛之人。
於未來世、即現時與後世。
聞說是法。
指佛所說法者、是有法有說也。
無法可說、是無法無說也。
複說是名說法者、即非有法可說、亦非無法無說也。
如來所說、轉而複反。
於未來世、即於今後、少智無慧衆生、頗多而甚繁。
聞說是法、即聞如是三反之法。
生信心否、何能不生疑謗心耶。
其二、彼等無慧之衆生、焉能而知、如來說是。
三反至要之禅乎 偈雲 有智無慧不見法有慧無智見法深 智明慧朗無挂礙歡聚一堂樂佛心 無法無說玄妙極無求無得法最尊 無去無來佛境界無生無滅常樂天 頗有衆生見惑深執著未來衆生根 根塵無著衆生相是則名為度衆生 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注 佛言?阿難見語2、須菩提?佛答菩提前言3、彼非衆生?佛闡彼言、頗有衆生、佛說、彼非衆生、是實無衆生4、非不衆生?亦不是無有衆生5、何以故?佛自問自釋其奧6、須菩提?佛呼名而解意7、衆生衆生者?其人心有衆生相、即是衆生。
其人心無衆生相、即非衆生?、如來說非衆生?以佛眼觀、如來境界中、無有衆生相9、是名衆生?衆生者、自業自障、自造衆生相。
倘無諸業、既無諸障、無業無障、諸相冰釋。
既無諸相、衆生相、從何而來。
故名為是名衆生 解 佛言須菩提者、佛答菩提前言也。
前言者、頗有衆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否。
佛言彼非衆生、何以故。
衆生者、自業自障、自蔽於自心也、故名為衆生。
倘無我執我相者、諸業即冰消、諸障而自釋、所謂佛我衆生、三無差别、一切為心自造耳。
比如大海、諸妄如波濤、煩惱如怒吼、衆生如水中漚。
是故、由諸妄而生煩惱、由煩惱心中、而出生諸衆生相。
倘無諸相、即漚謝而成水。
漚者、衆生相也、水者諸佛之心也。
漚即無常、水即真常。
有大德言、海不揚波、其義即如是。
所謂佛言、彼非衆生、非不衆生是也。
何以故、如來慮其當前、與未來、發菩提心者、有悟而不證之處、而複呼、自他不二須菩提、複闡其要也。
衆生衆生者、即有衆生相、與無衆生相、之人也。
如來說非衆生、真心本性、無妄相、妙識無染、亦無得、衆生即是佛。
是名衆生者、有污染心、即是衆生、無污染心、即是如來、其人污染心、未曾清淨時、姑且為衆生。
倘若清淨心中、無污染相、即不名為衆生、是故佛說是名衆生 偈雲 凡有言說皆是衆生相無言無說無執無想相 無挂無礙無得無善惡真心耿耿性納虛空藏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 注 1、
未來者、亦複如是 解 須菩提向佛言、是自向耳目之前、與本來未生心時、之先之時而言之。
世尊者、菩提合閱讀之人、無妄無相、無見世間執、無尊相。
無尊而不尊、故名為世尊。
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這兩句。
是菩提在金剛會上、将自悟自證、自示於自心佛前。
恐其現未衆生、不明學佛之道義、寄此機緣、而啟請於世尊、以明其道義、使現在與未來。
我合衆生、得入無為、徹悟證道之正法。
而能直至於覺地。
然而佛得菩提、亦無所得相。
是故佛說、為無所得耶。
耶者、得無得相、亦無非得相。
猶如明日、是定有、然而今日、故不可見明日、當知今日、明日非一、亦非二也。
所以佛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其義如如也。
所謂得與不得、均不可說。
得菩提者、得其道義也。
何謂也得菩提者、隻能自知、他人弗可見也。
雖然菩提、無相無執、然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他人弗可能明也。
菩提說、為無所得耶。
非得其形、而得其心也。
若得形相、終歸滅亡。
若無得相、其菩提形、如如不動、永無生滅、常在目前。
所謂菩提、含於慧命。
然而慧命、即是菩提。
所謂菩提、問於佛者、故意也。
故意者、作現在未來、之耳目也。
而非菩提不明、此道義之義也。
佛言者、心無塵相而言也。
如是如是者、現過未來、諸佛修悟、證道之義也。
以及今後、諸類衆生、得入覺地、應如是、修悟證解也。
解字者、解脫九類相也。
能解脫九類相者。
佛也 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注 1、
何謂也、菩提心光、人人具足、本來故有、非從外來、亦非内得。
所以者何、是諸衆生、菩提心光、無有不具足之處。
然而衆生、從無始至今、遭遇四相、而迷惑於本心、故不得、見於菩提、之心光。
如失目之人、處於自家、寶藏之中、而不得見、七寶與六珍。
倘能悟徹真常、即為開智慧。
照明菩提、是我本來真面目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