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若讀惹訂正本
關燈
小
中
大
所說之義?、佛於然燈佛所?如來往昔、在然燈古佛道場中9、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偈明其義
偈雲
菩提深解塵勞法是故無有得法相
法塵何能為正覺無法無相即菩提
解
佛言須菩提、是指前節所說、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如來恐其、未來衆生、有發菩提心者、難明其義也。
今複以身作則、開示我等於未來、發菩提心之義也。
於意雲何、問於讀誦之人、能明其菩提道義也。
如來於然燈佛所者、以身作則、使未來之人、明其義也。
複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否。
是反複開示、當前讀誦之人也。
開示者何、當無執著心、當知菩提、無有定法、亦無諸法相也。
無定法者、無有規定、某種法門、為菩提法門也。
無諸法相者、無執著發菩提心、之法相也。
須菩提答言、弗也、此之謂也。
複稱世尊者、凡是能發菩提心者、世出世間、皆尊敬此人也。
如我解佛所說義、當解如來所說之義也。
此義者、發菩提心之義也。
菩提心者、猶如虛空之中、慧日當中之時、即是得、菩提心之時也。
若執著發菩提心之相。
即喻空中、出現一片、白雲之相。
遮於日面、而使慧日之光芒、不得明晰而發輝。
如忘失發菩提心者、即如空中、出現一重霧障、障於一切、雖有耳目、而不得見聞、慧日之真體也。
初發菩提心之人、不可執著、亦不可舍棄、當晝夜六時、即華言、二十四小時、以及刹那刹那、應回光反照、照明其心。
凡有舉止、是乎忘失、與無忘失、菩提之心耶。
當自審之、其如舉止行住、能暗合菩提心、之道貌者。
其時即真心明而、本性見也。
既明心而見性、此人在無意、發菩提心中、刹那刹那、無有不是、菩提心之處。
即為全心菩提、全性菩提、以及全身菩提、而所謂、無求無得心中、而證其、菩提之道性。
佛於然燈佛所、如來往昔在然燈如來道場中。
其如某甲、一時見聞、金剛妙義者。
某甲他日、即言某於往昔、在釋迦如來道場中。
是故三世十方、一切如來、如是如是。
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是無有定法、而得菩提也。
是故菩提、無相無言、亦無執著。
猶如電視台、放射什麼、見什麼、無放射時、空空如也。
亦如渡人舟、既到碼頭、當舍舟就岸、取路回鄉、而不可負舟而回歸。
舟喻菩提、取路回鄉、喻歸覺地。
此喻即為、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也 佛言?如是?如是? 注 1、 佛言?記者見語2、如是如是?即是如來、贊許菩提前節意、其義是、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如是如是者、彿說我如是、汝須菩提、亦複如是也 解 如是如是者、過去諸佛如是、現在學佛如是、未來成佛如是。
是故菩提、深契佛心、故如來贊言、如是如是。
佛與汝心、如合符印、如如是是。
無妄真心、亦複如是如是 偈雲 欲解如是奧妙義當學菩提契佛心 如修一切福報相諸天人爵為後天 一切相作一切形一切心作一切身 一切業相一切報一切心轉一切輪 我心若是如是心是則名為菩提心 我心分别九類相是則名為諸衆生 如是信持如是解如是讀誦如是音 如是斷妄入法界如是絕欲世間希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注 1、 須菩提?複喚須菩提者、複歎菩提、深入其義也2、實無有法?實實在在、沒有菩提之法門3、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沒有什麼方法、能得無上正等正覺義。
菩提二字者、佛也 解 須菩提前言、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者、即如來深贊其義也。
其義者何、菩提深明其義、知其法意甚濃、而津津有味、其道義而無窮。
然而衆生、無明其義、嫌其重三疊四。
恰格格不入、則莫名其妙、莫知其義。
所謂已悟者、瀝瀝分明。
未悟者、沉沉煩悶。
而非外道外授、一世終身、不明一滴之義也。
或有用諸魔術魔力、通他人心、障人耳目、自謂為道為妙。
現諸怪事、迷惑衆生、他日三塗、不堪設想、實為魔鬼附體、其罪累、無窮而無極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注 1、 須菩提?接二連三、說明其義2、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那時如來、若知道有方法、能得到菩提者3、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我若知道、何日當得菩提者、即不需我師而授記4、汝於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因其那時、我在然燈、佛所之時。
即我未得菩提之時。
故不知來世、當得菩提、成正等覺。
為何不知耶、因未得菩提、未成正覺、故未得佛眼、因無佛眼。
即不知、當來下生、而成佛。
因此而授記 解 所謂未得菩提、不明諸佛事。
如初果不明、二果事。
二果不明、三果事。
三果不明、道性事。
道性不明作佛事。
是故、然燈授記與釋迦。
釋迦授記、與彌勒。
然彌勒授記、與受持讀誦人。
是三世綿綿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注 1、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我、真實沒有、秘密法得菩提2、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我未得菩提時、故不知、來世當得作佛、因此、我師然燈、為我授記、使我得知其義3、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我師然燈說我、再來世間、當得成佛、其号為釋迦牟尼4、何以故?怎麼講5、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諸法如義者、即常住六塵、善於分别、而無染住。
亦無分别之相、其名為諸法。
如如不動、圓融湛潔、心週三世、性遍十方、其名為如義。
所以初果不知二果事。
如來者、上覺無始、下覺無終。
亦名無所不知、無所不覺 解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重複付囑讀者、勿可着四相也。
如有法、能得菩提者、即着我人衆生壽者。
是故然燈古佛、與我授記。
經雲、初地不知二地事、乃至九地不知十地事、以及、十地不知如來事。
故法華會上、五百授記、三千退席。
退席者、非如來驅出、而是自退。
當參。
所以授記方知、來生當作佛。
作是言、然燈言也。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指釋迦來生、當得菩提、号為釋迦牟尼也。
釋迦翻能仁、牟尼譯湛潔也。
能仁大慈無方、湛潔清淨無為也。
釋迦授彌勒記、亦如是也。
何以故、總結意。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也。
如出世間、有為無為、燒火煮飯、以及大小便處、無處不是、如來諸法如義之處。
是故凡夫、觀諸法是凡夫相。
賢聖觀諸法、是賢聖相。
佛觀諸法、無相無執、猶如幻夢泡影。
然而幻夢泡影中、無有不是如實相之處。
是故名為諸法如義者。
學佛兒、勿可自誤而誤他。
當知在在處處、皆是如來授記之處。
行者、能無我相、我執、人、衆生、壽者、相執。
即無記之處、而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已矣。
當心參。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注 1、 若有人言?倘若有其他人濫言2、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賴說、佛得作菩提之法3、須菩提?呼名解義4、實無有法?其實沒有、規章制度之法門5、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可執著如來、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義
解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當知真心本性與智慧、非從外來、亦非由某處而來。
本自故有、不明曰得、此論正義也者。
菩提者1、真心2、本性3、智慧。
此三者、人人具足、隻因三業二障。
遮於真心本性、故有智慧、為妄識所迷惑、故不能現於目前。
是故在凡為三魂、即邪心、頑性與妄識。
在聖為真心本性、與智慧。
在佛謂無上正等正覺、到彼岸。
是故在凡、心性為識所轉、九類相不無、故生死不了。
在賢心性識、覺而不透、故名為初二三果、亦名為、初地至九地。
在聖心性識、覺透而不清淨、故名為道性、亦名為十地、複名為摩诃薩。
在佛為無上正等正覺、亦名到彼岸、複名為大覺世尊。
七魄者1、見2、聞3、思4、覺5、觸6、法7、藏識。
法即意。
藏識即覆藏是非相也。
修菩提者、當轉妄想、為真知。
當轉九類相、為實相。
當轉分别識、作大智慧。
當轉色聲香味觸法、藏識作無四相。
在無四相、無執著性中、能大用。
大用時、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知、無所不覺。
是故如來、覺十方、覺三世、覺一切故、故名大覺。
學佛兒、當參密宗大忏悔文内、五十二字。
其文曰。
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終、略解最後一節。
法界衆生、即本性衆生、同得菩提、當無得相。
解此兩句、非禅而外、無有這樣解法。
學佛兒、當參。
涅槃經中、最後雲。
當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是也 偈雲 菩提得與非得義皆是凡情妄所為 無相菩提無言說無言說中當自參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注 1、 須菩提?呼菩提者、前言未盡也2、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自謂言、我所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3、於是中、無實無虛?在此中間、不真亦不假也
解
如來複向菩提言、如來所得菩提者、於菩提中、不可有得相、亦不可無得義。
前節言、實無有法、得菩提者、是斷見取二惑也。
若執著、實無有法、得菩提者、即是斷滅諸法相也。
是故見取二相、不可不斷、然而亦不可斷滅諸法耳。
所以不斷見取、不可得菩提。
倘若斷滅諸法、亦不可得菩提。
當如長河水、流而不息為菩提 譬喻偈 今日不可無今日是故今日不可得 今日有無皆非非非非之中有菩提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注 1、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佛說、世間法、與出世間法。
有為法、與無為法。
以及舉心動念。
灑掃除糞。
舉手投足。
皆是佛法、亦無執無執二字、含多義…… 解 法者治也、治諸邪妄、與諸執也。
如百藥治百病、如愚來智治、蠢來慧治。
六欲無常無我治。
淫如毒蛇、能吞慧命、用白骨觀、無相執治。
若生諸相執、當用無法相治。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若凡夫、見一切法、即住一切相、而生一切、執著邪見心、即随相而轉、随邪而住、所以生死、而不停。
是故佛見諸法、無情無欲、無諸妄執、如如不動。
在如如不動之中、轉大法輪、雨大法雨、普潤一切、亦無法輪法雨相。
諸法如掃帚、妄執喻糞穢、既除妄穢已、當放下掃帚。
諸法亦如是 偈雲 若見諸法無法體無舍無取轉法輪 如如不動亦無相是名為說一切法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注 1、 須菩提?反複之義2、所言一切法者?如來所說諸法者3、即非一切法?所有諸法、皆不真實4、是故名一切法?幻夢耳
解
佛對須菩提說、如來前言、一切法、皆是佛法、是故且之詞。
即非一切法者、不可無法、亦不可執著、諸法塵相。
是故名一切法者、法喻筏也、既過識河已、法亦是塵勞、即當舍之。
是故真心本性、智慧之妙力、悟則見、證則徹、而非凡夫俗子、所能知見之 所謂偈 夢中三千界覺來六尺軀六尺軀亦夢再覺即真如 一切諸佛法亦是夢所為當體真如義而非凡所知 知者常自覺不知恒不知欲知真法味無識即成智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注 1、 須菩提?佛向須菩提言2、譬如人身長大?倘若有人、身高體大3、須菩提言?記者見語4、世尊?敬詞5、如來說人身長大?須菩提重複佛語6、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解義答佛身大身小皆是幻泡影兒。
非真實相 解 佛向須菩提言、比如人身、高而且大者。
須菩提答言、佛耶、世尊說、人身高壯、且大之義。
按弟子解、其身大如山王、小若微塵、均為有相有執、甚至壽命千劫、終歸於盡、如大地山河、大而且堅、以佛眼觀、若晨星暮日、轉瞬則無、是故、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之義 偈雲 身大如山終有盡凡屬有為皆假名 心性無礙智慧足覺滿一切身徧天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即不明菩薩? 1、 須菩提?如來繼續向須菩提言2、菩薩亦如是?如上所說、複明於下3、若作是言?行菩薩行人、若如是言4、我當滅度無量衆生?我應該見衆生、度衆生5、即不名菩薩?見相不無四相齊彰、執著諸有、故非菩薩
解
佛繼續向菩提言、修菩薩行者、亦如是。
即上章所言、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之意。
有符合、修菩薩行者之義。
倘修行菩薩行之人、自謂我當滅度、無量衆生者。
即不名為菩薩。
即不明衆生為妄所造、當息妄。
菩薩者、普度有情也。
雖然普度有情、亦不作、普度有情相、仍無普度想。
雖度盡心中、一切妄想煩惱盡、亦不著度盡相。
雖見世間、無量衆生、亦不可生、諸見相、複不可生、無見相。
仍不可生、度相與非度相行讀恒、行讀形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注 1、 何以故?如來自問自釋意2、須菩提?當心聽3、實無有法名為菩薩?真心本性、大智慧中、一塵無染。
所謂有法、即是塵相。
是故佛說、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菩薩者、斷諸有也 解 法喻晨光旭日、普照一切。
凡是衆生之類、生死業報、均在其中、日至夜中、猶如一劫、是故諸法、無常無我。
佛喚菩提、非我是誰。
實無有法者、切不可、執著法塵、當至寶。
是故佛說、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菩薩者、普度有情也、度者滅也。
滅一切相、即生一切智慧。
故名為菩薩、亦名覺有情。
覺有情是苦、是苦集、即當滅道。
滅道者、即滅法也、滅法者、無相也。
亦名、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菩提薩埵、即摩诃薩、更名補佛之處也。
是故、初二三果、為信悟證覺。
道性為已覺。
如來為大覺世尊、大覺者、真心本性、大智慧中、塵塵世法。
亦無塵法之相。
是故佛說、實無有法、名為菩薩、世尊者、無有不尊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注 1、 是故佛說一切法?所以佛說、實無有法、名為菩薩2、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佛說一切法、使諸有情無四相。
以無四相已、亦無一切法 解 是故二字、即表前言、佛說一切法。
舉心動念、皆是一切法。
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能無四相之人、一切法、無有用處。
所謂無四相、即無業緣、無業緣、即無生死。
倘若無相、色身雖存在、其心性慧命、已登覺地矣。
所以世間與法、是四相業緣、所造成。
倘無業無相、即無世間。
亦名出世間 偈雲 一切法治一切業無業無緣亦無法 世間确是衆生造無業無相世間空 無法無相空一切空中确有大法王 空色皆無名正覺正覺處處說正法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注 1、 須菩提?佛命聽其意2、菩薩若作是言?倘若修菩薩道之人說3、我當莊嚴佛土?我當莊嚴、心中佛土、與世間佛土4、是不名菩薩?以意識心而莊嚴、是不名菩薩
解
倘若真心、修菩薩道者。
當依定慧至寶、而莊嚴心中、清淨之佛土、而不以為功、亦莫欲人知、人見之。
而非凡夫、以金銀七寶、莊嚴諸相為佛土。
自以為功德、而自豪、與求福求報者、此類之人、非我弟子、即不名為菩薩。
故妙定經言、若人造作、白銀精舍、滿三千大千世界、雖有無量、布施福德、謂心有能所、即非菩薩、不如一念、無能所心、所得功德、勝前福德、百千萬倍。
心有能所者、四相也。
猶如本經所言、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而莊嚴心、為清淨佛土。
亦無莊嚴之相、即名為菩薩。
其二、若菩薩常生清淨心、即名為莊嚴佛土竟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注 1、 何以故?如來自問自釋前意者2、如來說莊嚴佛土者?佛自解、莊嚴佛土義3、即非莊嚴?不可執著莊嚴相4、是名莊嚴?如着相莊嚴、為非莊嚴、若心無能所、而生清淨心、在非莊嚴佛土中、而名為真莊嚴佛土成。
清淨心者、無四相也 解 前言、我當莊嚴佛土者、我當二字、是能所之心、故不名為菩薩。
今複言、如來說莊嚴佛土者、若無能所之心、即名為莊嚴佛土。
即非莊嚴者、凡夫以莊嚴、當功德相、與福報相、即為非莊嚴。
若菩薩莊嚴者、自心清淨、本性妙湛、覺慧光明。
以清淨妙湛、光明為莊嚴、是名莊嚴佛土竟、亦無清淨妙湛、光明之相、猶如虛空淨月、無一切障礙、普照大地、亦無普照、大地之相、即名菩薩、無相、莊嚴佛土成、是名為莊嚴佛土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注 1、 須菩提?如來繼續啟發2、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倘若修菩薩道者、能覺悟我法皆空、生滅無常3、如來說名?佛說此菩薩4、真是菩薩?是真修菩薩道者
解
須菩提者、如來續向、讀經人言也。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通即悟、 達即證也。
無我法者、我因業生、法緣人立、業如種子、是故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得生人天、惡當入三塗。
善惡具遷、當登覺地。
是故我因業生、無業即是真常。
法者、喻人口渴當取水、喻人腹饑當用飯。
喻人貪淫、當說白骨觀、喻人圖利、當說幻泡影。
喻人學佛、當說無四相。
是故我即是相、法本是空。
緣人而立法。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心無能所也。
心無能所者、一事無能、亦無所住也。
住者貼也 偈雲 若悟佛喚須菩提莫推莫挪卻本來 若名菩薩仍是相無名無字見真谛 通達本來是通達隻因業阻與障遮 無我無法真面目妄說多少假名詞 若無人我法何用無妄無真法亦空 若空一切人我相塵塵刹刹見世尊 如來本無來去相因我而去無即來 說有說無皆是妄無我無說是佛陀 有名皆是虛僞夢無名無字遍十方 真是亦有三千相無是無非即真诠 諸法猶如門隙光光本故有門屋遮 悟法即是開門相證道出門見故鄉 勿貪勿染莊嚴相勿求勿希是佛心 信步疾當歸大道大道之間見親娘 我本親娘身所生非一非二是如如 如來覺性本自有欲求覺性隔千山 勿求三藏十二部勿貪佛說五大宗 若識本心無識相如來真法在其中 以上九偈通嚼碎一口吞入在腹中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注不讀否亦作否 1、 須菩提?代表性2、於意雲何?怎麼講3、如來有肉眼不?佛言、如來有肉眼麼4、如是世尊?菩提答有耶、佛耶5、如來有肉眼?菩提複言、如來有肉眼、有色身
解
如來有肉眼者、如來至上達下、五眼齊彰也。
而非凡夫、隻有肉眼、能識世間、有相之人物。
更非牛眼識草、狗眼識糞、甚至雞眼識蟲、蟲眼識污泥濁水、非可推比。
然善知識之間、肉眼識别、很有差别。
當知眼為六根之首、亦是覺性智慧、真心之根源。
恰是發菩提心之綱領。
故眼明而心朗、心朗而性潔、心性明朗而純潔、其智慧自然而生長。
是故智成而慧足、即菩提成、而弗可疑也。
猶如欲登五層之塔、弗由地面起足、弗可至上層、以及至頂。
肉眼者、基層也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注 1、 須菩提?當知2、於意雲何?當解3、如來有天眼否?當答4、如是世尊?當言5、如來有天眼?當有.
解
佛有天眼者、普觀諸界、遍察十方、以及三世、無所不知、無所不覺。
天者、大數三界、一十八重、每重之間、其天界、與名号甚繁。
每一天界、均有三世十方、如層越高、其天與界越甚、筆難盡書。
越三界上、非一兜率、其天名号、超三界之甚。
如世間大德、大福大職之人、亦屬諸天人類。
是故天眼、超諸肉眼之上。
然而天眼、差别很大、世人若有智慧與定力、亦可得其、分證之天眼。
是故如來五眼齊彰、他人莫及。
然彌勒菩提、雖登補處、四眼具足、而佛眼有而無多。
必須待到、當來下生、作佛之時、方才具足。
諸天雖繁、一心所造耳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注 1、 須菩提?佛呼持經者2、於意雲何?能解麼3、如來有慧眼否?佛問受持讀誦者、佛有慧眼否4、如是世尊?我佛衆生、三無差别如是知見、當有慧眼、故名為世尊5、如來有慧眼?自他不二、一視同仁、其名為、有慧眼
解
讀者當知、如來問於菩提者、如來有慧眼否。
如來以身作則、使諸讀者、明其義也。
佛問於菩提者、是問讀者也。
有慧眼否、希讀者、勿可推三阻四、且非問我、而是問於菩提者。
當知菩提是誰、誰受如來所問意。
然而菩提答言、如來有慧眼。
當知所答、如來有慧眼者、實是根性、本心與慧源、一眼所周轉耳。
一眼者、真心也。
周轉者、如是轉也。
慧眼者他人莫知、亦莫能見也。
故有慧眼者、視諸一切、與凡夫同見、而不同得、得者用也。
如來有慧眼者、讀者當知、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即知世間、是業所造、知九類是心所成、知大地山河、萬物諸相、與諸衆生、因障而有、因報而成、知諸衆生、颠倒是非與真僞。
凡是有情、均是認幻為真、認賊作子、以緣識心而生情。
猶如蠶吐情絲、自愛自縛、自繞自纏、百千萬圍、自為得計、希望享受於千劫、然而一旦、投入湯鍋、即為泡影。
其慧義無期、窮劫莫能盡宣、無名人、略言其意、希諸後學、自悟而自得。
勿可貪諸多聞、是故多聞者、難入其妙悟。
慧眼者、是萬法之首、亦是諸波羅蜜之上也。
慧眼者、如無漏之器、而非天肉二眼、确是有漏之具、無漏者、喻金剛寶器、盛諸慧水、甚至劫盡、永無遺失、有漏者、天肉二眼、業力所成、業為無常、即漏。
所以慧眼名悟、法眼名證、悟而少證、名為散仙、散仙者、七趣也。
七趣者、亦在三界之中、是六道、而非六道也、然而生死、弗能了也。
慧者、明其道也。
如慧靈言、渴來茶、饑來飯、灑掃應付、心表無邪也。
空無四相、慧命即在其中矣。
心者、真心無妄也、表者、身相也、無邪者、無相也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注 1、 須菩提?如來使受持人、應發菩提心、當谛聽2、於意雲何?問受持人、能無識心相麼3、如來有法眼否?受持人、能徹悟真常、即得法眼之義4、如是世尊?受持人倘能、真心無妄、即為如是世尊5、如來有法眼?法眼者、人人具足、世間之人、因業所遮、故不可見法眼、如來有法眼者、無業所遮也、故名有法眼、世間人、若無業遮、亦名有法眼
解
如來有法眼者、有無皆是客語、而非真常。
寄有而明其義也。
法本無相、以眼而顯法也。
法本是塵、寄塵而入其道也。
如來言、有法眼者、如筏喻也。
法眼者真心也。
有大德言、當睜一隻智慧眼、照天照地照世間。
一隻智慧眼者、真心明也、照天照地照世間者、本性見也、大徹大悟也、亦名法眼、見而能用也。
倘能大用、即名到彼岸也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注 1、 須菩提?如來召喚當前人2、於意雲何?問當前人、其意若何3、如來有佛眼否?問當前人、佛有佛眼麼4、如是世尊?當前人答、本心如來、如是有、我等未來時、亦當如是有、世尊者、佛我如如也5、如來有佛眼?如來現在有佛眼、我等未來亦當有佛眼
解
如來有佛眼者、包括法慧天肉四眼、在其中矣。
所謂如來、五眼齊彰、普照一切、上至無始、下達無終、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知、無所不覺。
所謂自覺覺他、覺性圓滿、亦名覺行圓滿。
橫遍豎徹、無有不是、如來行藏之處。
藏即住也。
甚至補處、尚且不知、佛眼之徹、何況注解人耶。
予所注解、是按照大乘經義、而發揮者。
予隻有父母、所生之眼、其他一眼也無、希讀者、知而諒之信之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注 1、 須菩提?發言詞2、於意雲何?問意3、如恒河中所有沙?喻恒河中、所有之沙4、佛說是沙否?如來說是沙耶5、如是世尊?菩提答佛說、是沙、佛耶6、如來說是沙?菩提複答佛言、是沙、我菩提說亦是沙
解
恒河者、是印度主要流域、仿佛中國長江形。
佛問五眼者、而以有相顯無相。
複問河沙是河沙、故菩提答是河沙、亦是有相、顯無相之道耶。
譬喻、欲登無為峰、必由山坡而上、方可至覺地。
欲渡識别海需用舟艦、航行才能到彼岸。
故山坡舟艦比有相。
無為峰到彼岸、喻無相。
其二、所以凡夫、以凡眼見、處處是見取相。
法眼人、用法眼觀、處處是解脫知見。
是故、凡法同見、而不同用。
河沙者廣泛也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為多不?甚多?世尊? 注 1、 須菩提?佛接連向菩提啟發2、於意雲何?汝心得耶3、如一恒河中所有沙?如千裡恒河、水中兩岸、以及河底、所有之沙4、有如是沙等恒河?比喻恒河中沙、所有沙數、一沙一恒河5、是諸恒河、所有沙數?如沙數恒河之中沙數6、佛世界?如上所說、一沙一佛世界7、如是甯為多否?這樣可算多耶?、甚多?須菩提答佛言、很多9、世尊?菩提接稱世尊。
是敬意。
複請解其義 解一大千世界即名三千大千世界 本地球、及日月星辰大地山河、萬物衆生等、為一小世界、千小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千中世界、為一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世界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千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注 1、 佛告須菩提?佛對須菩提言2、爾所國土中?即恒河沙數之恒河中之沙數、佛土中3、所有衆生?是河沙數河、之沙數佛土中、所有衆生之類4、若幹種心?即無量無數衆生、悉皆舉心、
如來恐其、未來衆生、有發菩提心者、難明其義也。
今複以身作則、開示我等於未來、發菩提心之義也。
於意雲何、問於讀誦之人、能明其菩提道義也。
如來於然燈佛所者、以身作則、使未來之人、明其義也。
複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否。
是反複開示、當前讀誦之人也。
開示者何、當無執著心、當知菩提、無有定法、亦無諸法相也。
無定法者、無有規定、某種法門、為菩提法門也。
無諸法相者、無執著發菩提心、之法相也。
須菩提答言、弗也、此之謂也。
複稱世尊者、凡是能發菩提心者、世出世間、皆尊敬此人也。
如我解佛所說義、當解如來所說之義也。
此義者、發菩提心之義也。
菩提心者、猶如虛空之中、慧日當中之時、即是得、菩提心之時也。
若執著發菩提心之相。
即喻空中、出現一片、白雲之相。
遮於日面、而使慧日之光芒、不得明晰而發輝。
如忘失發菩提心者、即如空中、出現一重霧障、障於一切、雖有耳目、而不得見聞、慧日之真體也。
初發菩提心之人、不可執著、亦不可舍棄、當晝夜六時、即華言、二十四小時、以及刹那刹那、應回光反照、照明其心。
凡有舉止、是乎忘失、與無忘失、菩提之心耶。
當自審之、其如舉止行住、能暗合菩提心、之道貌者。
其時即真心明而、本性見也。
既明心而見性、此人在無意、發菩提心中、刹那刹那、無有不是、菩提心之處。
即為全心菩提、全性菩提、以及全身菩提、而所謂、無求無得心中、而證其、菩提之道性。
佛於然燈佛所、如來往昔在然燈如來道場中。
其如某甲、一時見聞、金剛妙義者。
某甲他日、即言某於往昔、在釋迦如來道場中。
是故三世十方、一切如來、如是如是。
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即是無有定法、而得菩提也。
是故菩提、無相無言、亦無執著。
猶如電視台、放射什麼、見什麼、無放射時、空空如也。
亦如渡人舟、既到碼頭、當舍舟就岸、取路回鄉、而不可負舟而回歸。
舟喻菩提、取路回鄉、喻歸覺地。
此喻即為、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也 佛言?如是?如是? 注 1、
如是如是者、彿說我如是、汝須菩提、亦複如是也 解 如是如是者、過去諸佛如是、現在學佛如是、未來成佛如是。
是故菩提、深契佛心、故如來贊言、如是如是。
佛與汝心、如合符印、如如是是。
無妄真心、亦複如是如是 偈雲 欲解如是奧妙義當學菩提契佛心 如修一切福報相諸天人爵為後天 一切相作一切形一切心作一切身 一切業相一切報一切心轉一切輪 我心若是如是心是則名為菩提心 我心分别九類相是則名為諸衆生 如是信持如是解如是讀誦如是音 如是斷妄入法界如是絕欲世間希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注 1、
菩提二字者、佛也 解 須菩提前言、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者、即如來深贊其義也。
其義者何、菩提深明其義、知其法意甚濃、而津津有味、其道義而無窮。
然而衆生、無明其義、嫌其重三疊四。
恰格格不入、則莫名其妙、莫知其義。
所謂已悟者、瀝瀝分明。
未悟者、沉沉煩悶。
而非外道外授、一世終身、不明一滴之義也。
或有用諸魔術魔力、通他人心、障人耳目、自謂為道為妙。
現諸怪事、迷惑衆生、他日三塗、不堪設想、實為魔鬼附體、其罪累、無窮而無極 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 注 1、
即我未得菩提之時。
故不知來世、當得菩提、成正等覺。
為何不知耶、因未得菩提、未成正覺、故未得佛眼、因無佛眼。
即不知、當來下生、而成佛。
因此而授記 解 所謂未得菩提、不明諸佛事。
如初果不明、二果事。
二果不明、三果事。
三果不明、道性事。
道性不明作佛事。
是故、然燈授記與釋迦。
釋迦授記、與彌勒。
然彌勒授記、與受持讀誦人。
是三世綿綿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号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注 1、
亦無分别之相、其名為諸法。
如如不動、圓融湛潔、心週三世、性遍十方、其名為如義。
所以初果不知二果事。
如來者、上覺無始、下覺無終。
亦名無所不知、無所不覺 解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重複付囑讀者、勿可着四相也。
如有法、能得菩提者、即着我人衆生壽者。
是故然燈古佛、與我授記。
經雲、初地不知二地事、乃至九地不知十地事、以及、十地不知如來事。
故法華會上、五百授記、三千退席。
退席者、非如來驅出、而是自退。
當參。
所以授記方知、來生當作佛。
作是言、然燈言也。
汝於來世、當得作佛、指釋迦來生、當得菩提、号為釋迦牟尼也。
釋迦翻能仁、牟尼譯湛潔也。
能仁大慈無方、湛潔清淨無為也。
釋迦授彌勒記、亦如是也。
何以故、總結意。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也。
如出世間、有為無為、燒火煮飯、以及大小便處、無處不是、如來諸法如義之處。
是故凡夫、觀諸法是凡夫相。
賢聖觀諸法、是賢聖相。
佛觀諸法、無相無執、猶如幻夢泡影。
然而幻夢泡影中、無有不是如實相之處。
是故名為諸法如義者。
學佛兒、勿可自誤而誤他。
當知在在處處、皆是如來授記之處。
行者、能無我相、我執、人、衆生、壽者、相執。
即無記之處、而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已矣。
當心參。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注 1、
當知真心本性與智慧、非從外來、亦非由某處而來。
本自故有、不明曰得、此論正義也者。
菩提者1、真心2、本性3、智慧。
此三者、人人具足、隻因三業二障。
遮於真心本性、故有智慧、為妄識所迷惑、故不能現於目前。
是故在凡為三魂、即邪心、頑性與妄識。
在聖為真心本性、與智慧。
在佛謂無上正等正覺、到彼岸。
是故在凡、心性為識所轉、九類相不無、故生死不了。
在賢心性識、覺而不透、故名為初二三果、亦名為、初地至九地。
在聖心性識、覺透而不清淨、故名為道性、亦名為十地、複名為摩诃薩。
在佛為無上正等正覺、亦名到彼岸、複名為大覺世尊。
七魄者1、見2、聞3、思4、覺5、觸6、法7、藏識。
法即意。
藏識即覆藏是非相也。
修菩提者、當轉妄想、為真知。
當轉九類相、為實相。
當轉分别識、作大智慧。
當轉色聲香味觸法、藏識作無四相。
在無四相、無執著性中、能大用。
大用時、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知、無所不覺。
是故如來、覺十方、覺三世、覺一切故、故名大覺。
學佛兒、當參密宗大忏悔文内、五十二字。
其文曰。
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終、略解最後一節。
法界衆生、即本性衆生、同得菩提、當無得相。
解此兩句、非禅而外、無有這樣解法。
學佛兒、當參。
涅槃經中、最後雲。
當依了義、不依不了義、是也 偈雲 菩提得與非得義皆是凡情妄所為 無相菩提無言說無言說中當自參 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注 1、
前節言、實無有法、得菩提者、是斷見取二惑也。
若執著、實無有法、得菩提者、即是斷滅諸法相也。
是故見取二相、不可不斷、然而亦不可斷滅諸法耳。
所以不斷見取、不可得菩提。
倘若斷滅諸法、亦不可得菩提。
當如長河水、流而不息為菩提 譬喻偈 今日不可無今日是故今日不可得 今日有無皆非非非非之中有菩提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注 1、
有為法、與無為法。
以及舉心動念。
灑掃除糞。
舉手投足。
皆是佛法、亦無執無執二字、含多義…… 解 法者治也、治諸邪妄、與諸執也。
如百藥治百病、如愚來智治、蠢來慧治。
六欲無常無我治。
淫如毒蛇、能吞慧命、用白骨觀、無相執治。
若生諸相執、當用無法相治。
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
若凡夫、見一切法、即住一切相、而生一切、執著邪見心、即随相而轉、随邪而住、所以生死、而不停。
是故佛見諸法、無情無欲、無諸妄執、如如不動。
在如如不動之中、轉大法輪、雨大法雨、普潤一切、亦無法輪法雨相。
諸法如掃帚、妄執喻糞穢、既除妄穢已、當放下掃帚。
諸法亦如是 偈雲 若見諸法無法體無舍無取轉法輪 如如不動亦無相是名為說一切法 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注 1、
即非一切法者、不可無法、亦不可執著、諸法塵相。
是故名一切法者、法喻筏也、既過識河已、法亦是塵勞、即當舍之。
是故真心本性、智慧之妙力、悟則見、證則徹、而非凡夫俗子、所能知見之 所謂偈 夢中三千界覺來六尺軀六尺軀亦夢再覺即真如 一切諸佛法亦是夢所為當體真如義而非凡所知 知者常自覺不知恒不知欲知真法味無識即成智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 注 1、
非真實相 解 佛向須菩提言、比如人身、高而且大者。
須菩提答言、佛耶、世尊說、人身高壯、且大之義。
按弟子解、其身大如山王、小若微塵、均為有相有執、甚至壽命千劫、終歸於盡、如大地山河、大而且堅、以佛眼觀、若晨星暮日、轉瞬則無、是故、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之義 偈雲 身大如山終有盡凡屬有為皆假名 心性無礙智慧足覺滿一切身徧天 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衆生?即不明菩薩? 1、
即上章所言、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之意。
有符合、修菩薩行者之義。
倘修行菩薩行之人、自謂我當滅度、無量衆生者。
即不名為菩薩。
即不明衆生為妄所造、當息妄。
菩薩者、普度有情也。
雖然普度有情、亦不作、普度有情相、仍無普度想。
雖度盡心中、一切妄想煩惱盡、亦不著度盡相。
雖見世間、無量衆生、亦不可生、諸見相、複不可生、無見相。
仍不可生、度相與非度相行讀恒、行讀形 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注 1、
所謂有法、即是塵相。
是故佛說、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菩薩者、斷諸有也 解 法喻晨光旭日、普照一切。
凡是衆生之類、生死業報、均在其中、日至夜中、猶如一劫、是故諸法、無常無我。
佛喚菩提、非我是誰。
實無有法者、切不可、執著法塵、當至寶。
是故佛說、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菩薩者、普度有情也、度者滅也。
滅一切相、即生一切智慧。
故名為菩薩、亦名覺有情。
覺有情是苦、是苦集、即當滅道。
滅道者、即滅法也、滅法者、無相也。
亦名、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菩提薩埵、即摩诃薩、更名補佛之處也。
是故、初二三果、為信悟證覺。
道性為已覺。
如來為大覺世尊、大覺者、真心本性、大智慧中、塵塵世法。
亦無塵法之相。
是故佛說、實無有法、名為菩薩、世尊者、無有不尊 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注 1、
以無四相已、亦無一切法 解 是故二字、即表前言、佛說一切法。
舉心動念、皆是一切法。
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能無四相之人、一切法、無有用處。
所謂無四相、即無業緣、無業緣、即無生死。
倘若無相、色身雖存在、其心性慧命、已登覺地矣。
所以世間與法、是四相業緣、所造成。
倘無業無相、即無世間。
亦名出世間 偈雲 一切法治一切業無業無緣亦無法 世間确是衆生造無業無相世間空 無法無相空一切空中确有大法王 空色皆無名正覺正覺處處說正法 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 注 1、
當依定慧至寶、而莊嚴心中、清淨之佛土、而不以為功、亦莫欲人知、人見之。
而非凡夫、以金銀七寶、莊嚴諸相為佛土。
自以為功德、而自豪、與求福求報者、此類之人、非我弟子、即不名為菩薩。
故妙定經言、若人造作、白銀精舍、滿三千大千世界、雖有無量、布施福德、謂心有能所、即非菩薩、不如一念、無能所心、所得功德、勝前福德、百千萬倍。
心有能所者、四相也。
猶如本經所言、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
而莊嚴心、為清淨佛土。
亦無莊嚴之相、即名為菩薩。
其二、若菩薩常生清淨心、即名為莊嚴佛土竟 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注 1、
清淨心者、無四相也 解 前言、我當莊嚴佛土者、我當二字、是能所之心、故不名為菩薩。
今複言、如來說莊嚴佛土者、若無能所之心、即名為莊嚴佛土。
即非莊嚴者、凡夫以莊嚴、當功德相、與福報相、即為非莊嚴。
若菩薩莊嚴者、自心清淨、本性妙湛、覺慧光明。
以清淨妙湛、光明為莊嚴、是名莊嚴佛土竟、亦無清淨妙湛、光明之相、猶如虛空淨月、無一切障礙、普照大地、亦無普照、大地之相、即名菩薩、無相、莊嚴佛土成、是名為莊嚴佛土 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注 1、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通即悟、 達即證也。
無我法者、我因業生、法緣人立、業如種子、是故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善得生人天、惡當入三塗。
善惡具遷、當登覺地。
是故我因業生、無業即是真常。
法者、喻人口渴當取水、喻人腹饑當用飯。
喻人貪淫、當說白骨觀、喻人圖利、當說幻泡影。
喻人學佛、當說無四相。
是故我即是相、法本是空。
緣人而立法。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心無能所也。
心無能所者、一事無能、亦無所住也。
住者貼也 偈雲 若悟佛喚須菩提莫推莫挪卻本來 若名菩薩仍是相無名無字見真谛 通達本來是通達隻因業阻與障遮 無我無法真面目妄說多少假名詞 若無人我法何用無妄無真法亦空 若空一切人我相塵塵刹刹見世尊 如來本無來去相因我而去無即來 說有說無皆是妄無我無說是佛陀 有名皆是虛僞夢無名無字遍十方 真是亦有三千相無是無非即真诠 諸法猶如門隙光光本故有門屋遮 悟法即是開門相證道出門見故鄉 勿貪勿染莊嚴相勿求勿希是佛心 信步疾當歸大道大道之間見親娘 我本親娘身所生非一非二是如如 如來覺性本自有欲求覺性隔千山 勿求三藏十二部勿貪佛說五大宗 若識本心無識相如來真法在其中 以上九偈通嚼碎一口吞入在腹中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 注不讀否亦作否 1、
而非凡夫、隻有肉眼、能識世間、有相之人物。
更非牛眼識草、狗眼識糞、甚至雞眼識蟲、蟲眼識污泥濁水、非可推比。
然善知識之間、肉眼識别、很有差别。
當知眼為六根之首、亦是覺性智慧、真心之根源。
恰是發菩提心之綱領。
故眼明而心朗、心朗而性潔、心性明朗而純潔、其智慧自然而生長。
是故智成而慧足、即菩提成、而弗可疑也。
猶如欲登五層之塔、弗由地面起足、弗可至上層、以及至頂。
肉眼者、基層也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 注 1、
天者、大數三界、一十八重、每重之間、其天界、與名号甚繁。
每一天界、均有三世十方、如層越高、其天與界越甚、筆難盡書。
越三界上、非一兜率、其天名号、超三界之甚。
如世間大德、大福大職之人、亦屬諸天人類。
是故天眼、超諸肉眼之上。
然而天眼、差别很大、世人若有智慧與定力、亦可得其、分證之天眼。
是故如來五眼齊彰、他人莫及。
然彌勒菩提、雖登補處、四眼具足、而佛眼有而無多。
必須待到、當來下生、作佛之時、方才具足。
諸天雖繁、一心所造耳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 注 1、
如來以身作則、使諸讀者、明其義也。
佛問於菩提者、是問讀者也。
有慧眼否、希讀者、勿可推三阻四、且非問我、而是問於菩提者。
當知菩提是誰、誰受如來所問意。
然而菩提答言、如來有慧眼。
當知所答、如來有慧眼者、實是根性、本心與慧源、一眼所周轉耳。
一眼者、真心也。
周轉者、如是轉也。
慧眼者他人莫知、亦莫能見也。
故有慧眼者、視諸一切、與凡夫同見、而不同得、得者用也。
如來有慧眼者、讀者當知、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即知世間、是業所造、知九類是心所成、知大地山河、萬物諸相、與諸衆生、因障而有、因報而成、知諸衆生、颠倒是非與真僞。
凡是有情、均是認幻為真、認賊作子、以緣識心而生情。
猶如蠶吐情絲、自愛自縛、自繞自纏、百千萬圍、自為得計、希望享受於千劫、然而一旦、投入湯鍋、即為泡影。
其慧義無期、窮劫莫能盡宣、無名人、略言其意、希諸後學、自悟而自得。
勿可貪諸多聞、是故多聞者、難入其妙悟。
慧眼者、是萬法之首、亦是諸波羅蜜之上也。
慧眼者、如無漏之器、而非天肉二眼、确是有漏之具、無漏者、喻金剛寶器、盛諸慧水、甚至劫盡、永無遺失、有漏者、天肉二眼、業力所成、業為無常、即漏。
所以慧眼名悟、法眼名證、悟而少證、名為散仙、散仙者、七趣也。
七趣者、亦在三界之中、是六道、而非六道也、然而生死、弗能了也。
慧者、明其道也。
如慧靈言、渴來茶、饑來飯、灑掃應付、心表無邪也。
空無四相、慧命即在其中矣。
心者、真心無妄也、表者、身相也、無邪者、無相也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 注 1、
寄有而明其義也。
法本無相、以眼而顯法也。
法本是塵、寄塵而入其道也。
如來言、有法眼者、如筏喻也。
法眼者真心也。
有大德言、當睜一隻智慧眼、照天照地照世間。
一隻智慧眼者、真心明也、照天照地照世間者、本性見也、大徹大悟也、亦名法眼、見而能用也。
倘能大用、即名到彼岸也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 注 1、
所謂如來、五眼齊彰、普照一切、上至無始、下達無終、無所不見、無所不聞、無所不知、無所不覺。
所謂自覺覺他、覺性圓滿、亦名覺行圓滿。
橫遍豎徹、無有不是、如來行藏之處。
藏即住也。
甚至補處、尚且不知、佛眼之徹、何況注解人耶。
予所注解、是按照大乘經義、而發揮者。
予隻有父母、所生之眼、其他一眼也無、希讀者、知而諒之信之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 注 1、
佛問五眼者、而以有相顯無相。
複問河沙是河沙、故菩提答是河沙、亦是有相、顯無相之道耶。
譬喻、欲登無為峰、必由山坡而上、方可至覺地。
欲渡識别海需用舟艦、航行才能到彼岸。
故山坡舟艦比有相。
無為峰到彼岸、喻無相。
其二、所以凡夫、以凡眼見、處處是見取相。
法眼人、用法眼觀、處處是解脫知見。
是故、凡法同見、而不同用。
河沙者廣泛也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為多不?甚多?世尊? 注 1、
是敬意。
複請解其義 解一大千世界即名三千大千世界 本地球、及日月星辰大地山河、萬物衆生等、為一小世界、千小世界、為一中千世界、千中世界、為一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世界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千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 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