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下若讀惹訂正本

關燈
注解人無名無住僧 讀者須知 閱讀金剛經者。

    而非看小說之流。

    看小說者、需從頭至尾看下去。

    看時以諸識别、而分析情趣。

    所謂情趣越濃、而生死越深。

    實因多善、即是人天。

    多惡則為、三塗與異類。

    是故善惡兩途、為人自造。

    倘千佛出世、亦不能更其義也。

    當知善惡不無、弗能出世間、而至於彼岸。

    學佛兒、當深參而細谛。

    勿可疏忽其真心、而迷失於本性。

    當知疏心迷性之人。

    劫盡之時、亦不能正悟。

    何況證道乎 其二 閱讀本經之注。

    勿可分别卷上、與卷下者。

    倘能得其一偈、或一義者。

    能徹而用之、其人受用、永無窮盡也。

    偈義者何。

    佛說。

    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生相。

    無壽者相。

    此四句、亦為一偈也。

    其二。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這兩句亦為等者。

    當知大般若中偈義無窮、得其一者、無所不得也。

    倘能深明一偈義者。

    不須閱讀通本注也。

    亦不需深參話頭、更入禅堂也。

    明者悟也。

    行者證也。

    若悟證者。

    行者真心本性中、與大般若。

    一印而印之。

    能符其印者。

    即如來之真子。

    亦名六祖之胞弟也 偈雲 能明其義名為悟明徹其名為摩诃 能用其悟即名證大用無方非凡夫 倘有一塵人我相是名仍然是凡夫 無無悟證無諸有何須再讀金剛經 彼岸非遙非弗遙無是無非在目前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注 1、 須菩提?更進一步、闡明前義2、以要言之?掇其主要而言之3、是經有不可思議?此金剛經、意義之中、奧妙甚深、一切天人、無法思議4、不可稱量、無邊功德?不可用稱衡、與鬥量、此經無邊無際、功德之數量5、如來為發大乘者說?佛向、已發大乘心者、而說。

    大乘者、喻汽車與電車6、為發最上乘者說?佛向、已發最上乘心者、而說。

    最上乘者、猶如火車能力、運載多節而不累7、若有人?倘若有人?、能受持讀誦?無我執曰能、無苟且曰受、無反覆曰持、無凡情曰讀、無雜念曰誦9、廣為人說?行住坐卧、無失經義10、如來悉知是人?佛心我心、猶如深潭印月11、悉知是人?如發射台、與電視機12、皆得成就?凡能受持讀誦者、均得其果、而證道13、不可量?能受持讀誦者、均不可量其功德14、不可稱?真法界性、不可稱量也15、無有邊?真心本性、無邊無際也16、不可思議功德?其人功德猶如虛空、無法思其議17、如是人等?能受持讀誦之人也1?、即為荷擔如來?此人心性、與佛無異也19、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提大道、一肩荷擔、一擔到底、亦無荷擔到底之相、之執之想也 解 佛喚須菩提者、是自心自喚自性、谛視妙識也。

    以要言之、截其煩惱枝節、而發揮本性、如如也、如如者、真常也。

    是經有不可思議、即真心平平也、平平者、無念也。

    不可稱量、無邊功德者、受持讀誦人、其心無妄、其性無相。

    無妄無相者、所有功德、而不着功德相。

    既無妄想、其功德、等若虛空之量。

    虛空之量、無可稱量、亦無邊際。

    故名為、不可稱量、無邊功德量。

    倘若有、毫發善惡之相、必堕於九類矣。

    故為善、入諸人天、作惡者、堕於三塗。

    如來為發大乘者說、大乘者、大車也、亦名大慈也。

    大車廣載、大慈普度也、即内度諸妄、外度諸相。

    欲度妄相者、當修諸忍、忍者納也。

    如大海、能納萬川之流、其海之水、不增不減。

    修菩提道、亦複如是。

    度一切衆生、而不見衆生得度、之義也。

    甚至法忍、亦複如是、何為法忍、欲說正法、不得其時不說、時未至故。

    不得其人不說、其人福大慧鮮故。

    不得其緣不說、因緣未熟故。

    是故正法、尚且不可濫說、何況非法耶。

    倘能時至、人善、因緣足、這時如來。

    當為發大乘者說。

    如來者、受持讀誦者、能荷擔如來菩提也。

    為發最上乘者說、為發如來所發之心者說。

    發最上乘者、非發為發、非乘為乘、非說為說、稱性為乘。

    乘無我乘、乘歸覺地。

    佛心大慈、普覆一切。

    覆者度也、而非度我、不度彼也。

    故名為、發最上乘者說。

    說者、作也、當作如是義者。

    若有人者、即受持讀誦之人。

    廣為人說者、所見所聞、以及五蘊、六欲、十八界、與善惡之處。

    處處無有不是、受持讀誦之處。

    咦。

    汝能見麼、聞麼。

    汝能如是見聞、即名為徹悟真常、是名為廣為人說。

    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能受持讀誦人、是人本心真性、與如來符合。

    如空谷傳聲、清潭印月、非一非二也。

    皆得成就者、成就受持讀誦之人。

    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

    能受持讀誦之人、其有功德、猶若虛空。

    是故虛空、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

    其功德之量、亦複如是義。

    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人。

    之人者、能受持讀誦之人也 偈雲 真心若無一切相受持讀誦亦是非 無貪無受功德大是則名為最上稱 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注 1、 何以故?明上釋下2、須菩提?聆音察理3、若樂小法者?若樂諸見法門、而修持者4、著我見?著我見相5、人見?著人見相6、衆生見?著九類衆生性情相7、壽者見?著壽命長短相?、則於此經?必於此金剛經。

    本經對於、即、則、二字、很多本、有很多處不同。

    希讀者、不要起分别心、的确是一意9、不能聽受讀誦?因為此人、著樂小法、粘貼四相、故於此經、不可聽受讀誦10、為人解說?既不能聽受讀誦。

    即不能明本經之義。

    不明其義之人、何能為他人解說耶 偈雲 著相都是九類相聽見無著非凡情 見聞無著見聞相無著見聞即聖谛 解 何以故、怎麼講。

    須菩提汝當知道。

    若樂小法者、倘若求諸欲望、用種種法門。

    修持苦行、執著諸有見相、而修煉之。

    甚至身雖出家、心仍見欲、見名見利。

    貪權顯德、外若大德、内實邪見。

    見取六欲、五陰熾盛、諸見取心、無法解脫。

    求生大有、欲取諸樂、賜壽一劫。

    故名為樂小法者。

    問出家兒如是否。

    答、汝自反審、隐藏識中、倘若清淨、無見取心、非賢即聖。

    是故八識不清、六塵颠倒、五陰不平、人我見高。

    所以佛言、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所謂因見著相、故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所以諸相不無、所見所聞、以及嗅嘗觸覺、微細隐藏、皆名邪見。

    甚至滲透、二十五有之中、無一不是、邪見之處。

    所以有一邪見、能生無量邪見。

    而不是不見、不聞。

    所見所聞、心無污染、意不動搖。

    仍然是真常、即名見覺、亦名覺照、複名見佛。

    所以邪見不無、真心不見。

    不見真心、則於此經、即不能聽受讀誦、為他人說者。

    猶如重雲遮日也。

    重雲者諸邪見也。

    遮日者迷失本來、清淨心也。

    不能為他人說者、不能降伏、邪見心也 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注 1、 須菩提?提醒菩提義、其二、人人必須、發菩提心2、在在處處?各落各處、其二、此人無妄、其心無所不遍、無處不明3、若有此經?本經所在之處、其二、無妄之心、所在之處4、一切世間?非單獨我娑婆世界、是十方、一切、世界中、所有世間。

    其二、無所不遍、無所不及之處5、天人阿修羅?一切世間中、一天、二人、三修羅。

    其二、某甲心中情意識也6、所應供養?諸世界中、一切三善道者、皆當供養有經之處。

    其二、本覺心中、一切情意識處、皆當供養、本覺慧命之真心7、當知此處?當知有經之處。

    其二、當知無妄真心之處?、即為是塔?有經之處、即是我佛釋迦牟尼、舍利之塔。

    其二、無妄真心、即是如來舍利之靈廟9、皆當恭敬?一切世間、三善道者、皆當恭敬持經之處。

    其二無妄真心、亦複如是10、作禮圍繞?所有世間、諸三善道、皆應頂禮而圍立。

    其二、某甲心中、情意識别、皆向本甲、無妄真心、禮拜而常侍11、以諸華香、而散其處?諸三善道、用諸華香、而雨持經之人之處。

    其二、無妄無念人轉六欲為六華、轉五蘊為五名香、而熏散本甲真心、本性妙識之處 解 喚須菩提者、自他不二、亦名、佛我衆生、三無差别。

    在在處處。

    非在為在、非處為處、是則名為、在在處處。

    若有此經、此經非經、非經是經、兩邊不立、中道無見。

    在無見中、而見此經。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者。

    無有不是、一切世間。

    無有不是、天人阿修羅之處。

    無有不是、所應供養者。

    當知此處。

    當知真心之處。

    即為是塔。

    真心為塔、亦名靈廟。

    皆應恭敬、作禮圍繞。

    無妄真心、凡有靈識者、皆當恭敬、作禮圍繞。

    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識轉智為華。

    煩惱轉菩提為香。

    而散無妄、真心之處。

    真心遍一切、故名而散、一切之處。

    何謂、識轉智為華。

    本識無妄、其智若雨華。

    何謂、煩惱轉菩提為香、真心無相、煩惱無着、本性菩提、猶如香檀、供養本覺、如如之慧命。

    真心如如、覺性為香、而熏散、無妄之真心、之處。

    修證之人、當明其義。

     複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堕惡道?以今是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注 1、 複次須菩提?是佛連續向須菩提解說2、若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有善心、性别人3、受持讀誦此經?淨心宣讀、奉行金剛經、旨者4、若為人輕賤?如果受到、别人輕視賤待5、是人先世罪業?此人前世、所作罪障6、應堕惡道?當堕入三塗7、以今世人輕賤故?因為現時、遭遇他人、慢态慢待?、先世罪業?過去所作罪障9、即為消滅?以金剛慧力、徹底消滅10、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遭輕賤心無分别、無分别故、真心本性、放大光明、放光明者、名為得正菩提 解 如來繼續向須菩提說者、确是向、能受持讀誦、此經之人而說也。

    善男子善女人者、諸天世間、有善性男女也。

    受持讀誦此經者1、受者、受其正義、而不可、受一切相也2、持者、持其道性、而不可持執著相也3、讀者、讀其無我、而不可讀九類相也4、誦者、誦其離欲、而不可誦貪瞋癡相也、其二、受無受相、持無持相、讀無讀相、誦無誦相。

    兩邊不立、中道亦不住、是名為受持讀誦此經也。

    此經者、真心本性也。

    真心本性、人人具足、實因罪業、二障所遮、而不能現前。

    若為人輕賤者、因其累劫善根深厚、故於今世、遇此經典、而能受持讀誦。

    然而善根、雖深而厚、累劫之中、仍含着不善、罪業之相。

    應該受諸罪累、因其今生持此金剛妙力、先世罪業重則輕報、故於今生、遭其輕賤、而免累劫、之重罪之果報。

    經雲、即為消滅、消滅罪業果報耳。

    因為罪業、消盡無餘、必當得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得菩提法者、到彼岸也、到彼岸、非中下根人、所能所知也、非最利根者、莫可能明、莫可能至也。

     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複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術?譬喻所不能及?分作份字 注 1、 須菩提?呼須菩提、即呼當前人2、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佛說我憶念過去無量、即很遠、阿僧祇、譯無央數、劫、譯時間、中國古學、數目字為、一、十、百、千、萬、億、兆、下位予、記憶不清、如無量數、無央數、等、均是數目單位、劫為時分、劫字有小劫、中劫、大劫、短劫、長劫、遭劫、免劫、甚至三大阿僧祇劫。

    於一刹那間、能納一切劫。

    一刹羅間、比一秒鐘、快於多少倍。

    學佛者、不可執著、劫數3、於然燈佛前?佛說、我在然燈古佛之先4、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佛說、我以佛眼而觀、如在目前、那時我供養、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那由他、是一萬萬5、悉皆供養承事?佛說我皆供奉、随侍6、無空過者?無有奉侍不周到之處7、若複有人?倘若複有其他之人?、於後末世?在末法時中9、能受持讀誦此經?倘若有人、能受持讀誦、明此金剛經意義10、所得功德?是人所得功德11、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如我所供養承事、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所得之功德、而比較者12、百份不及一?佛說、如我供養、如上之數、諸佛如來之功德、在一百份中、趕不上那人、能受持讀誦者、所有之功德一份之真實13、千萬億份?就是我供養承事、千萬億份、諸佛之功德14、乃至算術?甚至比較15、譬喻所不能及?推算比較、我供養承事、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如來所有功德、亦趕不上、那人能受持讀誦者、所有無漏之功德、一份之極 解 佛言須菩提者、謂讀者之人、必須聚精會神受持是經也。

    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彼時如來、開始學佛之時也。

    彼時如來、猶如現代我等僧衆、身雖出家、心未入道之時也。

    於然燈佛前、彼時如來、尚在然燈古佛之前之時也。

    彼時如來心燈未然、性光未明之時、故名為、在然燈佛前。

    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者。

    得值是得遇也。

    八百四千萬億、藏數也。

    得遇藏數諸佛者、即是執著妄相、當作如來也。

    八萬四千諸妄之中、一一妄中、複生八萬四千諸妄、故名為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也。

    諸佛者、著相為妄、無妄即佛也。

    若見諸相是相、即是著諸妄相。

    故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悉皆供養承事、即是執著塵勞、當作功德相也。

    無空過者、四相不無也。

    若複有人、能受持讀誦之人。

    於後末世、此人年老多病、在世無幾、故名為、於後末世。

    能受持讀誦此經者、此人能無一切相、而名為能受持讀誦此經竟。

    所得功德者、能受持讀誦之功德也。

    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者、凡是能受持讀誦此經之人、比我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所有功德、多值無量若幹倍。

    何謂供養承事者、如造塔建廟、以香華燈燭、供養承事、其或念經拜佛、忏悔祈求、諸佛加被護佑等情、均屬供養承事之類。

    何謂百份不及一者、於後末世之時能受持讀誦、此經功德、一份者、比我供養承事諸佛功德、百倍之上、甚至千倍萬倍億倍、乃至無量、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倍之上。

    乃至算術譬喻、所不能及者、譬喻我供養承事、恒沙數諸佛如來亦不及能受持讀誦之人、一沙數、之功德之甚。

    我所供養承事、諸佛功德者、是有漏之功德也。

    彼能受持讀誦之功德、是無漏之功德也。

    有漏者、福報雖大、終必有盡。

    無漏者、慧根雖小、一定成佛也。

    問如來為何自走彎路、而不早持此經何也。

    答彼時如來、尚未見然燈古佛、故不明此經。

    今我等得見此經、即是彼時、如來而遇然燈之時。

    彼時如來依賴然燈、而成菩提。

    此時我等、當依賴此經、而證菩提。

    是故如來将舍彎就直大道、明示我等。

    舍彎者、悉者供養承事、就直者、受持讀誦也。

    所謂供養承事諸佛、與受持讀誦此經者。

    現實繕寫於下。

    予虛齡八十、而知七十九年之非、予於一九八八年某日、至付食品商店、買兩聽煉乳、問價每聽、兩元零八分、予交五元、彼找予、兩元八角四分、即多找予兩元、予明知而故犯、遂收下、予至别處、買點零物、複至彼店、複買一聽煉乳、問價兩元零八分、予交彼四元零八分、彼言、多兩元、予言剛才您、多找予兩元。

    予回憶、三十年前、買米買布時、多給予拾斤、與一丈、予回憶後、均退回。

    确實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予經過三十餘年、未曾進步、予今将邪妄、識别之醜、布施於閱讀之人、審之判言、收後複退、即名為、供養承事諸佛、功德之一。

    比喻、如來未見然燈之前、心燈未明之時、倘能稱性能仁、無須回憶、當場即退、即名為、能受持讀誦此經已久見然燈、即心燈常明之人也。

    是故六祖言、直心是佛。

    問當場即退就是佛耶。

    答末也、非本也。

    本者、十八界、二十五有、皆清淨也。

    故不可分别、與不分别、一心所造也。

    末若不清、本必搖動。

    修證之人、弗可弗知、弗可弗明也。

    我等當心、石頭路、滑滑滑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此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注 1、 須菩提?讀經人2、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善性慈心男女者3、於後末世?在年老欲終時4、有受持讀誦此經?能信受奉行金剛義5、所得功德?即得菩提心6、我若具說者?我若說透7、或有人聞?倘聞此經義?、心即狂亂?無慧性人、聞必驚慌失常9、狐疑不信?猶如狐狸多疑、邪不入正10、須菩提?聽斷語11、當知是經義?當徹悟真常12、不可思議?真常之義、難解難說、難悟難證13、果報亦不可思議?如同電視機、發射什麼、見什麼。

    問見麼…… 解 佛言須菩提。

    是提醒讀者意。

    若善男子善女人。

    遍十方裹三世、亦有某甲焉。

    於後末世。

    其人内心多障、外境多逆、其地其人、窘迫之謂也。

    而非教相所言。

    離佛較遠、正當末法之期、作諸法相、法執之謂也。

    然而諸經所言、是以相法、度諸中下根之人也。

    倘能無一切相、諸後末世、無有不是如來常住之心地。

    其人行住坐卧、吃飯喝茶、大便小解。

    無有一處、不是如來說法之處。

    能見即名見性。

    問有污佛法否。

    答弗也、汝是門外漢。

    傳燈錄中。

    有大德言,佛字、吾不忍聞、倘若會見他、一棒打死、與狗子吃。

    能麼、能者、見性之人也。

    有受持讀誦者、能無四相之人也。

    此經者、本心也。

    所謂功德者、無功德相也。

    我若具說者、真心而無邪也。

    或有人聞者、少智無慧之人也。

    心即狂亂者、識心熾盛之人也。

    狐疑不信者、業深障重之人也。

    須菩提者、當發菩提心也。

    當知是經義者、邪則無明正則明其義也。

    不可思議者、無可言說、無可比喻也。

    果報亦不可思議者、善惡二途、為人自造其所也。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注 1、 爾時須菩提?此時須菩提2、白佛言?向佛而言3、世尊?佛耶4、善男子善女人?世間上有敬信心人5、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彼已發起菩提心之人6、雲何應住?怎樣能将菩提心、住在真心中7、雲何降伏其心?怎樣能降伏、一切妄相心耶 解 爾時者、開卷讀經之時也。

    須菩提者、讀經之人也。

    白佛言、閱讀之人、白其正義也。

    世尊者、遍諸世間、無有不尊、自性自正自覺也。

    善男女者、善者、無有不善之處也、男女者、本心慧命也。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發者能也。

    能心無妄想、無雜念、無諸有無一切相是。

    雲何應住、不住人我相也。

    雲何降伏其心、不生是非心也。

     其二 菩提複請世尊者。

    若讀者說、此節重複也、答言。

    猶如琢玉、非一時而能、琢成佳器也。

    亦喻幼兒、依賴乳食、而能生長成人、而非一日二日三四五日、而能成其壯年也。

    千喻萬譬、而不可在、竹木二筏之間、分别何筏能渡也。

    試問汝心、能住清淨處麼。

    汝心能降伏五陰六欲諸妄麼。

    倘若不能、不可說菩提、重複而啟、如來之義也。

    倘能在無住其心中、而能常住其心。

    在無降伏其心中、而能常降伏其心。

    汝倘若能者、此經此解、莫需讀也閱也。

    怎麼講。

    即汝能轉此經也。

    不需再轉他佛之經也。

    其名為如如佛心亦名到彼岸 偈雲 雲何應住住覺地降伏其心降妄心 雲何應住住無相降伏其心魔歸真 雲何應住住法界降伏其心境界深 雲何應住住無诤降伏其心慧命生 雲何應住住無為降伏其心不動尊 雲何應住住妙湛降伏其心總持人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注 1、 佛告須菩提?記錄見聞語2、善男子善女人?無惡性男女二性者3、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能發無上正等正覺心之人4、當生如是心?此人應當生菩提心5、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我應者、真我應該也、滅度一切衆生者、滅掉一切衆生相也。

    6、滅度一切衆生已?既然滅掉一切衆生相7、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衆生喻水上漚、漚謝仍然是水。

    滅掉一切衆生相時、即全漚謝盡為全水。

    水喻本來、漚喻衆生相。

    既無漚相、即名為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解 佛告須菩提、佛答須菩提、前言啟請意。

    即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之義。

    其二。

    佛告須菩提、這一句、讀者、應當回光反照。

    照明其心、盡諸法界、塵塵刹刹、無有一處、不是須菩提、耳觀目聞。

    如來說法之道場。

    汝見麼聞麼、倘能見聞已、更當再進步。

    修其果、而證其道。

    勿可停於、旅遊園中、當作是故鄉。

    耳觀目聞、是六根互用 偈雲 何謂旅遊圓莊嚴我相堅求名利求福幻緣當故鄉 汝能徹麼。

    善男子善女人、凡是無惡性、天人阿修羅、均可稱為善男子善女人。

    其二、某甲真心本性中、無有一處、不善之處、是為真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發者能也。

    阿耨多羅者、最上也。

    三藐者、正足也。

    三菩提者、正慧也。

    者字、真心明也本性見也。

    其二、發者、善根已熟之時。

    阿耨多羅、無貢高心也。

    三藐無邪見心也。

    三菩提、無迷惑心也。

    是究竟歸覺地也。

    其三、發者、生也、無貢高心、即生無上心。

    無邪見心、即生正等心。

    無迷惑心、即生正覺心。

    者字、其道成也。

    其四、能發菩提心、菩提者、人人具足、個個無差、在凡無減、在聖無增、凡夫不見菩提者、隻因我執堅固、由於諸妄而迷惑真心。

    是故而不能、得見於菩提。

    其五、是諸衆生、從無始以來、由於二業三障、所遮於本心、而不能得見於菩提。

    二業者、共業與别業也。

    共業者、人人共同有貪瞋癡、三障、障於菩提心也。

    别業者、人人各别、有貪瞋癡三障、障於菩提心也。

    三障者1、争奪取2、貪瞋癡3、邪怒妄4、殺盜淫5、見聞思等。

    若初發菩提心之人問、名字甚多甚難修持。

    答弗也、五句十五字中、能有一字清淨者。

    其他十四字、自然冰消、所謂一含多義、多即一義。

    亦名法門雖廣、得其一者、可證菩提心也。

    若淺學而言、某無殺性、當得菩提心耶。

    答、如見聞思中、有瞋愛二相心者、即含有殺性義、汝能無瞋愛二相心耶 複以譬喻觀牛、而明菩提心之義 一喻凡夫、欲見其牛、耳目之前、見有八尺高牆、遮於耳目所視、故不得見牛之身、亦不得聞牛之義。

    凡夫者、少智失慧之人也。

    欲觀其牛者、欲見菩提心也。

    耳目之前者六根六塵六識不能淨也。

    見有八尺高牆者、諸妄之中、現有八識、與貢高邪見之心也。

    牆者、三業二障遮於本心、而不得見於菩提性也。

    遮於耳目所視者、根塵識遮於、菩提心也。

    故不得見牛之身者、識心分别故、不得見於菩提之道也。

    亦不得聞牛之義者、妄心不可能、得聞菩提之真性義也。

    是故凡夫、不得明於菩提之真心、亦不得見於菩提之本性也。

    其二、複喻初果之人、欲觀其牛、耳目之前、見有六尺籬笆所遮。

    雖不見牛之身、而從籬笆空隙之間、已見牛影、知定是牛、而不明顯。

    其三、複喻二果之人、欲觀其牛、耳目之前、見有六尺、竹籬所遮、竹籬之間、卻有橫三豎六分寸空隙。

    於空隙中、窺見其牛、仍有竹籬所障、而不得透也明也。

    其四、複喻、三果之人、欲觀其牛、前無所遮、後無所礙、見大白牛、在大道上、自由行動、三果之人、恭立道旁、而觀其牛、行動住止、而不能橫跨豎騎其牛之背、遊於四方。

    其五、複喻、大阿羅漢、道性之人、常見是牛、純白無雜、且高其大、身壯而步穩、曾常跨是牛、穩步而回鄉。

    參千家詩、兩句雲。

    牧童歸去騎牛背、短笛無聲信口吹。

    此所謂、得菩提、用於菩提是也。

    諸佛如來、於此白牛、非見非不見、非騎非不騎、非得菩提、非不得菩提。

    在非非中、常見菩提、亦無常見之相、在無相無見中、常住菩提、亦無常住之相。

    所謂無相菩提、能吞一切相。

    所謂北祖 偈雲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按義改寫曰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予希有大德、将予之注解之義。

    改寫下。

    予當然心香、而頂禮、是予之願也。

    其二、予喻初二三果、道性至如來。

    予未加解。

    希有大德加解附於此注之後。

    其三、若有其他錯處誤處希其更正為盼。

    予之願望焉。

    應當生如是心當生滅度心、當生無相心、當生無住心。

    我應滅度、一切衆生者、即我當用真心本性、滅盡一切、衆生相心。

    滅度一切衆生已、滅盡九類心、即是滅度、一切衆生已。

    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能無一切心相、既無衆生心、能無諸心相、亦無滅度心。

    衆生者、世間衆生、為共業所造、心中衆生、由别業而成。

    倘無二業、即無三障、既無業障已、即本性無礙、真心放大光明。

    照天照地、照於世間、所照之處。

    無見心内心外、有一衆生相、亦無滅度相。

    其名為、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偈雲 當生如是滅生相我應滅盡諸是非 無見滅生滅諸相亦無滅度是非心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注 1、 何以故?是解前提意2、須菩提?聽着3、若菩薩?若我弟子4、有我相?執著肉身、就是我5、人相?執著某人、就是某人6、衆山相?執著某類、就是某類7、壽者相?執著生死、就是生死?、即非菩薩?執著外僧内俗、諸相諸有者、是假冒佛子也9、所以者何?究竟怎麼講10、須菩提?呼菩提者、是可憫衆生、執迷、而不悟也11、實無有法?實無有為之法、實無着諸相法12、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其心、而無執著、所發相、亦無已發相、是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凡是有法有名相、都是渡名詞、倘有發心相、亦複亦如是 解 何以故。

    為何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須菩提聽着。

    若菩薩、如我弟子中。

    有我相、認賊作父。

    人相、認魔為子。

    衆生相、認假為真。

    壽者相、認幻當實。

    即非菩薩。

    我弟子中、如将一具軀殼當作我。

    二業當作人。

    三障當作衆生。

    四大和合、當作壽者。

    是人非我弟子也。

    所以者何。

    用何種方法、能稱為佛子耶。

    須菩提、佛召呼我、當聽至要之綱領。

    實無有法。

    以偈解之 偈雲 欲出生死域無許執諸法執法求他佛迷中尋迷徑 依靠諸法相夢中說夢緣倘能大徹悟無相見菩提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以偈而解之 偈雲 若解發心相即是度人舟渡至覺岸地舟空人亦遷 菩提本無相來去亦無邊無相無邊處心量包全遍 若明菩提義無不在覺中欲求永無見無求無不遍 何為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

    以偈而解之 偈雲 非虛非實義是名度衆生有相衆生相無相無衆生 衆生非有無相亦非非相倘能盡放下無非非菩提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注 1、 須菩提?複解其意2、於意雲何?問菩提3、如來於然燈佛所?佛說我往昔、在然燈佛道場中4、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否?彼時我有法門、得到菩提道義麼5、弗也?菩提答沒也6、世尊?先答其意、而複解題7、如我解佛所說義?菩提言、以我所解、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