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若讀惹訂正本
關燈
小
中
大
卷上若讀惹訂正本
注解人、無名無住僧
1、 金剛?如五金中煉成純鋼。
制成金剛刀。
亦如金剛石2、般若波羅蜜?翻智慧到彼岸。
智慧在凡為靈魂。
在賢為智慧。
在聖為大智慧。
在佛為到彼岸。
亦謂大覺。
到彼岸、謂到佛地3、經?如大道。
亦如指南針 解 用金剛刀、能斷一切、情絲愛縛、貪枷欲鎖。
用金剛心、能降伏諸相。
用金剛石、能鑽透生死路、到靈山會。
用金剛石、能鑽通九類相、見如如佛。
用金剛力、能攻破有為關、到涅槃鄉。
用金剛杵、能馴化五陰歸大道。
用金剛琢、能降伏十八魔頭成正果。
用智慧力、能轉煩惱 證菩提。
用智慧力、能明本心、見本性、妙用真常。
用智慧力、能超化佛世界。
即出世間、見如如佛。
到彼岸、是到如來地、入如來室坐如來座。
經、如到彼岸、大道上、指路明燈。
亦如到彼岸、碼頭之車船。
偈雲 金剛智慧到彼岸無比無喻亦無雙 人人居足無缺餘彼岸本來在故鄉 譬喻解 金剛、智慧喻虛空。
虛空、不變不易。
虛空、非空非不空。
到彼岸喻如來。
如來非來非不來。
如來智慧、遍十方。
非遍非不遍。
遍三世。
非遍非不遍。
遍法界。
非遍非不遍。
遍一切處。
非處非不處。
心有障礙、處處是衆生。
心無障礙、處處見如來。
到彼岸、喻虛空。
虛空、喻如來。
如來智慧、喻日月。
智喻月、慧喻日。
虛空喻本性。
本性喻真心。
真心遍華藏。
遍十方、遍三世。
遍法界、遍一切處。
有智慧眼者。
界界處處、見如來 喻月解 智月常住虛空。
喻真心常住。
無障礙喻無我相。
智月常圓無缺。
喻無共業。
時時智月常照。
喻無見感。
智月慧日、人人具足。
喻本來面目。
有清淨水處。
無有不印、即心。
印如是月即佛。
與虛空月、無二無别。
無諸障礙、心即是佛。
佛即是心。
無挂無礙、十方虛空。
無有不見。
即是明心見性。
清淨污染、自心自性。
自有差别。
差别大小、自作自受。
因因果果、毫發無差 智月偈 智月無缺圓亦無日與夜空中智月朗常住無生滅 識心分晝夜智心常見月無智亦無得智月常圓潔 日日中秋夜時時皓月潔莫說白日内日夜月圓寂 仁者見惑深自作自分别無見無着相光明照十方 無污染即佛無相即世尊無我佛常住着相是衆生 真空再進步法門亦也無無挂亦無礙色色皆菩提 喻日解 慧日當空之時、空中喻本性。
空中無雲即無迷。
無霧即無惑。
無風即無嗔。
無雨即無貪。
無飛沙即無煩惱。
無揚塵即無世界。
無高山即無貢高。
無深海即無陰謀。
無波濤即無怒吼。
無森林即無邪見。
無須彌即無妄想。
無大地即無此岸。
無我相即無障礙。
慧日常駐虛空。
有目之人、即是徹悟。
有智慧眼、即是真常。
無有不見、即是明心。
無有不覺、即是見性。
明心見性、即是到彼岸 慧日偈 慧日空中住無年無日月無我無人相慧日放光明 陰雲有情相慧日即如來世界衆生造無界是毘盧 空中慧日朗照破世間妄慧眼常見日無相放毫光 慧日照十方無動亦無搖着相須彌轉妄說十二時 無相無晝夜亦無四季節雙手齊放下慧日心中明 境界感 法身如來喻慧日之真體遍照十方喻清淨佛 報身如來喻慧日之光明受用真常喻自在佛 化身如來喻慧日之功能成就一切喻稱性佛 應身如來喻慧日之太慈普度有情喻感應佛 慧日四喻、本來是一體。
如來一體、具足四身。
如來者應緣而來、而本無來。
緣熟而去、而本無去。
即是心有障礙而去。
心無障礙即來 悟證感 悟是知道、證是行道。
悟而能行曰證。
證者證其道也。
孔子雲。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可離者非道也。
道者舉心動念。
以及行住坐卧。
吃飯喝茶大便小解。
燒火煮飯、擔柴運水。
拔草放牛、掃地除糞等類。
皆是妙菩提。
妙菩提、即道也。
能悟能行則轉煩惱成菩提。
取證如反掌、本經雲。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
發而能、正知正見者、曰悟。
悟而能正覺正用者、曰證。
正者、中道無邪也。
悟證之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
悟而不透當參。
不會者不悟也。
不會理解也。
問、人人都有、行住坐卧等。
哪人人皆是妙菩提耶。
答不可。
世俗之人、舉心動念、都是為我着想。
悟證之人、舉心動念、都是無有我相、而生其心。
問、何為此岸、何為彼岸。
答曆劫迷惑而為此岸、突然大悟、是彼岸。
大悟者、悟道證到、亦名悟透證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 注阿難見聞語 1、 如是?即這樣2、我聞?我見聞3、一時?這時4、佛在舍衛國?
佛住在舍衛國
集句
一時佛在舍衛國如是我聞如是音
閱讀感
閱讀金剛經應發菩提心既發菩提心當信受奉行
信受奉行者見經如見佛谛觀微妙法如是聞佛音
解義偈
如是真妙理我聞如是音反聞聞自性常聞解脫音
佛在舍衛國佛在真法界佛在三世中佛在一切處
有人善受持佛即在目前睜眼合眼時時時見佛面
其二
打開寶卷聞妙法見經即見佛音聲
眼觀十方如如佛耳聞三世妙法音
寄水行舟名舍衛已到彼岸不需舟
一時機熟緣亦熟如是我聞如是音
在在處處名舍衛刹那刹那熟緣機
昨日如是今如是如如是是妙法音
見聞無住即見道無取無舍見世尊
閱讀無著功德相信受奉行無住心
若求此偈真妙理一字皆無薩婆诃
無病莫須服妙藥既到彼岸不用舟
無有衆生得度者是名大悲度衆生
色即空兮空即色生無住心是佛心
涅槃經中摘義
佛欲涅槃時涅是永不生槃是常不滅化身欲涅槃
阿難啟世尊他日諸經首當立何名詞佛答阿難者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雲
偈雲
如是聞妙法如是我聞音自聲聞自性如是聞佛音
一時遍法界時時佛聲音處處舍衛國在在祗陀林
如是遍三世我聞滿十方具足清涼地俨然在目前
問。
誰能見聞耶。
答。
當開智慧眼。
一切在目前 祗樹給孤獨園? 注阿難演 1、 祗樹?是祗陀太子的樹苑2、給孤獨園?給孤獨是宰臣外号。
園是樹木花果之園 緣起 祗樹園是舍衛國。
波斯匿王太子、遊樂花園。
太子名祗陀、故名衛祗樹花園。
因樹木較多於花果。
簡稱為祗樹園。
給孤獨是人名。
他是波斯匿王的宰臣。
原名須達拿、因他經常給濟、孤獨的窮人。
故稱他外号為給孤獨長老。
他到王舍大城、護彌長老家。
代兒求親。
見他家設備、香花諸品、嚴肅清潔。
給孤問護彌、有何大事。
護彌答、明日請佛、來舍說法。
給孤聞說、心中有疑。
因他深信外道。
至明日間、聞佛說法。
心開意解、他自覺自願。
向佛啟請求佛至他國說法。
佛說汝同我弟子。
大迦葉同去汝國。
選一清淨住地、營造精舍。
營造方法、由大迦葉頒布。
至完整時、我與諸弟子。
去汝國安住。
給孤獨同迦葉至舍衛國。
尋求駐地、隻有祗陀樹園、最佳而賢秀。
給孤求太子、讓給他、造精舍事。
祗陀雲、你用黃金鋪滿這園與你。
給孤運金鋪園、其園方廣八十頃。
給孤家中、黃金搬盡、仍然不足。
太子見他這樣輕金重法。
感動太子、發心、願舍金獻園。
給孤用這金營造精舍。
方法由佛弟子、迦葉指導。
精舍造成。
祗陀給孤、二人至佛所。
請佛到精舍安住、複請佛立園名。
佛說以二人名、為園名。
故号為祗樹、給孤獨園。
葉讀協、精舍即為寺院祗樹給孤獨園即寺名 解 祗陀與給孤獨二人、於多劫種諸善根。
故於今劫遇佛、得果而證其道。
得果者、樂舍祗園與多金也。
證道者、成就如來道場聖地也。
或問餘、将得果證道、解錯耶。
答非也、世間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間法。
離世間法、即離佛法。
具足世間法、即佛法、所解非錯也。
祗陀與給孤、於今劫得其果、遇佛而證其道。
因多劫善根、於今成熟之時也。
善根者、布施财物、因也。
欲聞正法、而得聞者、果也。
多劫者、生生死死無量次也。
次雖多、而善根種子、不變不滅也。
雖然不變不滅、生生死死、仍然不可了。
故二人於多劫、種諸有漏之善因。
而今劫遇佛、共得無漏之果。
無漏者、聞法悟道而能證。
悟而能證者、了生脫死也。
故因果不可污染。
污滅因果、當堕三塗。
染住因果、不離世間。
以慧眼觀、祗陀與給孤。
現太子、宰官身、而為衆生說法。
說法有二。
1、以身作則、向九類衆生而說法2、耳見目聞、本覺向本心、慧命而說法。
耳見目聞、是六根互用、而非誤筆。
成就有二1、成就世間衆生智慧2、成就本心衆生成菩提 偈雲 祗樹周法界孤園在目前當開智慧眼道場正俨然 何期本來地不動亦不遷識心千山阻無相在目前 我今欲掉淚不識當前人名相功德相是仇是冤業 痛恨妄心賊如鸩如砒霜口沾與舌試其毒入心房 當用智慧力摧毀盡無餘無見妄賊相在世出世間 反聞聞自性回照照本心正法常在此不隔半毫分 當知佛道場常住在世間慧眼時時見本來在故鄉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注:阿難記錄語 1、 與大比丘衆?與大德高僧、同在一法會上2、千二百五十人俱?
千二百五十人。
佛弟子人數。
俱即全 解 佛成道時首度橋陳如等五人。
次度三迦葉等、一千人。
複度耶舍利、目連等、二百人。
複次度、耶舍利子等、五十人。
實數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計整丢零、故言千二百五十人。
皆得果證道之人 參楞嚴經片斷 如是我聞一時。
見前 佛在室羅法稱。
是舍衛國的都城 祗桓精舍。
祗是祗陀太子。
桓翻樹精舍即是道場是祗樹給孤獨園别号 與大比丘衆。
比丘譯乞士上乞佛法成慧命、下乞食物度衆生士即無婚亦名助理人 千二百五十人俱。
見前 皆是無漏。
皆是。
即千二百五十五人。
無漏。
即無漏器。
佛法如水。
身心如器。
無破戒律。
清淨完整。
其水無漏。
大阿羅漢。
解於本經之下。
阿羅漢道中 佛子住持。
佛子即佛真子。
與佛同心同德同修持。
住字心不動。
意不搖。
不搖即不外馳。
持字。
持菩提心。
不放不逸、不退轉 善超諸有。
無住善行。
超越世間。
諸有為法。
一切之上。
行讀恒 能於國土。
能在一切世間。
諸境界中。
無量國家領土内 成就威儀。
成就一切莊嚴。
具足巨細威儀 從佛轉輪。
跟從如來。
轉妙法輪。
猶如車輪。
旋轉前進。
使諸有情。
到於彼岸。
如轉輪渡。
度諸衆生。
出貪愛識别之河 妙堪遺囑。
妙是奧妙。
奧妙是智慧。
不是智識。
奧妙用智識來解永遠解不開。
奧妙是悟。
而不是學。
堪是難忍能忍。
難行能行。
難舍能舍。
難斷能斷。
佛地重擔。
難擔能擔。
有為有相。
難放能放。
遺囑是由佛成道時。
至今日與未來時。
佛陀付囑。
一切妙法。
堅持不舍。
一持到底。
無有遺失。
信受奉行 嚴淨毘尼。
嚴淨是嚴肅清淨。
毘尼是1、戒2、律3、威儀。
根本戒是十惡。
十惡者。
1、殺2、盜3、淫4、妄5、绮語6、兩舌7、惡口?、貪9、嗔10、邪見。
邪見即癡。
反轉過來。
就是十善。
欲求詳細。
具備於毘尼日用中。
綱領是将。
淫怒癡。
轉為戒定慧。
淫欲戒。
是根本的根本。
是諸戒中。
綱領之綱領。
沒有出家之人。
善男子、信女人。
切不可犯邪淫戒。
夫妻切不可。
淫無度 弘範三界。
弘是弘揚。
範是戒律。
依戒律為模範。
三界者。
甲。
上三界天1、欲界天2、色界天3、無色界天 乙。
中三界人1、惡人2、善惡雙兼之人3、商人 丙。
下三界塗1、世間地獄2、世間惡鬼3、世間畜生 丁。
鬼三界中1、罪累鬼2、散漫鬼3、福祿鬼。
弘範是。
能使各三界衆生。
轉惡從善。
種智慧種 應身無量。
能在天上人間。
地獄鬼畜生中。
應一切身。
現一切形。
說一切法。
度一切相。
度一切衆生。
轉惡向善。
生功德智慧之芽。
度脫衆生。
能度脫如上諸類。
一切衆生。
脫諸苦惱。
得安然樂。
到智慧地。
其二。
能度自 心本性中。
一切煩惱妄想衆生相 拔濟未來。
能用無量妙法。
提拔救濟。
現在未來一切衆生。
離苦得樂。
種福慧種 越諸塵累。
越字。
能超越諸塵累。
塵累者。
是眼見色思色。
耳聞聲思聲。
與鼻舌身意。
為六根六塵。
眼為根。
見為塵。
耳為根。
聽為塵。
鼻舌身意。
亦複如是。
越者。
眼見色。
不被色迷惑。
耳聞聲。
不被聲污染。
等&hellip。
為越諸塵累。
負塵累即污染。
污染即被纏縛。
污染塵累是衆生。
無污染是佛。
亦無作佛像 其名曰。
大智舍利弗。
摩诃拘絺羅。
富樓那。
彌多羅尼子。
須菩提。
優波尼。
沙陀等。
等字。
即千二百五十人俱。
皆是得果證道之人。
偈雲 根深本亦壯枝勝葉也榮果熟千二百嫡系是一根 參學藏經中片段 佛說。
我往昔為燒窯者。
有古釋迦牟尼佛。
知我善根成熟時。
至我窯 所、與我寄宿。
我生大歡喜心。
供養彼佛、清理宿處。
我心中發願雲。
我他日作佛時。
與彼佛同願同行。
同一名号。
現我作佛。
故号為釋迦 牟尼佛行讀恒音聲 解 汝等當知成佛二字。
在願行上用功。
願字是成佛之種子。
行字是修持 人、基本之功夫。
包括戒律和稱性大慈。
與無相大舍悲感無住。
稱性 二字、而不是勉強。
是本性 偈雲 心無挂礙燒佛器稱性大慈古佛來 無人無我佛常住無修無得歡喜足 難舍能舍舍諸有難擔能擔擔無生 古今釋迦本一體我當參透佛是誰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飯食訖的食字。
讀似音。
已字讀野。
此節是阿難記錄語 注 1、 爾時世尊?這時間佛2、食時著衣持缽?佛在臨午之時。
身披著袈裟。
手托住缽盂3、入舍衛大城乞食?佛從祗樹給孤獨園。
走進舍衛國、王的大城。
乞讨午齋4、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佛在城内按照戶次。
向前乞讨午齋。
讨成5、還至本處?佛回歸原地6、飯食訖?佛從城中、讨來的妙味。
投入大鍋之中。
與諸大弟子、平等吃飽吃畢7、收衣缽?佛與諸大弟子。
将袈裟疊好把缽盂洗淨。
收在原處?、洗足已?佛與諸大弟子。
把雙足洗淨洗畢9、敷座而坐?佛與諸大弟子。
将座位理妥理善。
盤膝而坐 解飯食訖的食字。
讀似字音聲。
飯食二字。
是佛與諸大弟子。
同食一味 爾時者。
是過去、未來、現在之時也。
世尊者。
世間九有、與出世至聖、皆尊而敬之。
九有即九類、至聖是道性也。
世尊即佛号。
佛是佛陀、亦名大覺。
大覺者、覺十方、覺三世。
覺一切、合稱為。
大覺世尊。
食時行動、不失其時。
著衣不失威儀。
持缽不失應器。
不失世間法、即是佛法。
入世間法、不離不即。
是真佛法。
入舍衛大城者。
因城中緣深而果熟。
待佛應度而度之。
如來悲願而成之。
乞食者佛作乞食身。
即事顯於理。
理現於事。
事理不二、度一切緣。
於其城中、佛在應度化之處。
以身作則、以法成就。
化諸有情轉悭貪作喜舍。
度諸衆生、更惡而為善,如來自性大慈。
現色相身、度無量緣。
次第者、應化圓滿也。
還至本處、如來本末究竟。
仍歸真如、覺地之道場。
飯食訖、佛将化來佳品與妙味。
和其他飯食、合在一起。
與諸大弟子、同食且畢。
除佛而外、其他之人。
沒有這樣行動。
更沒有這樣的心腸。
本經雲、無我相、無人相。
是佛說道做到。
而沒有一絲、半毫之苟且。
而非世俗凡情。
推食與愛妻嬌子。
積金寶、遺留給、兒孫。
著諸相業、堕情欲海。
永無出期、猶如玩石。
焉能比青天。
所謂弗足道也。
收衣缽、是将袈裟與缽盂。
收到原處。
洗足已、洗去雙足污垢。
而顯本來、無始清淨。
故有福慧、仍然具足。
敷座而坐、是如來悲願喜舍。
入無上禅。
在言語道斷之中。
護念諸菩薩摩诃薩。
摩诃翻大。
如來一行一止、皆是正法。
無慧眼之人。
不得其門而入也 其二 佛是王太子出家。
苦修六年而道成。
道成時、就有皈依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一時增加、不在少數。
世俗來看、諸弟子向佛。
應當八擡八托。
八擡八托、是中古時代。
帝王座的大轎。
用八個人擡着。
再加八個人托着、兩邊的轎扛。
佛不是這樣的看法。
更沒有這想法。
仍然披起袈裟。
用手托着缽盂。
赤着雙足、走進王城。
平等化度、稱性大慈。
普度衆生、是本願力。
使諸有情、種讀仲此妙種讀腫。
生諸善根、發功德智慧之芽。
如來悲心慈願。
是無可比喻。
無能衡量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長讀掌 注開始即指示 1、 時長老須菩提?這時年高德隆須菩提2、在大衆中?須菩提在一千二百五十人。
佛子中、跏趺而坐3、即從座起?須菩提這時從本人座位上起身4、偏袒右肩?右肩露出左肩披着袈裟5、右膝著地?右膝跪在佛前。
左腿彎膝蹲着6、合掌恭敬?須菩提雙掌合胸前。
身心嚴肅、向佛恭敬7、而白佛言?須菩提、向佛請開示。
偈雲 偏袒即露肉袈裟是佛衣右膝離左道合掌契佛心 恭敬舍我慢嚴肅戒律清菩提觀稀有啟請演真經 解 佛飯食訖、收衣缽。
洗足已、敷座而坐時。
須菩提、慧眼谛視如來。
行動住止、異於尋常。
佛面放光、現諸怡然。
欲轉法輪之妙相。
已現於金容矣。
一時須菩提、機悟雙熟。
須菩提、欲以法布施於九類。
使諸有情、登無為峰。
欲為衆生鑿開。
生死枷鎖、渡戀愛河。
故起座披衣着地。
合掌恭敬、請佛開示。
是急不可待也。
須菩提、請佛開示。
是真法供養、三世諸佛。
是真法布施、三世衆生。
寶卷是諸佛、真如法身。
意義是、斷有情、證實相。
由此岸、到彼岸。
是佛稱性大慈而造成 偈雲 菩提大道無人識欲識大道是妄僞 當解大道真實義無來無去第一禅 千句萬句須菩提菩提确是自性天 人人徹悟真妙理回光返照在其中 參北祖偈其義為大乘法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按義改寫雲方為最上乘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偈解其義 菩提樹非亦非非明鏡非台非不非 時時本來非非造惹與非惹從何來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降讀祥 注 1、 希有世尊?希罕少有佛陀耶2、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如來亦是佛号。
如來者、諸法如義也。
善護念諸菩薩。
稱佛真心善於護佑。
與懷念我等。
菩薩者、普度有情也。
普度有二(一)度世間有情(二)度本性有情3、善付矚諸菩薩?稱佛真心實意。
善於開導與叮咛。
使我等得正智慧4、世尊?啟請詞5、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女有二(一)指在家有善心善意諸男女人(二)指九類有善心善意、諸男女人6、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譯中文為發無上正等正覺心。
略稱發菩提心7、雲何應住?是請佛開示、用什麼方法。
将菩提心住在真心中。
不外馳、不放逸?、雲何降伏其心?是請佛指導、用那宗法門。
将妄心降伏住。
馴服為菩提心耶 解 這是須菩提見如來。
舉止行動中、與敷座而坐。
有護念、與付囑之悲心。
須菩提、從真心性海中。
稱如來、為希有世尊。
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菩提複将、自悟、自證、之真谛。
獻於如來座前。
請佛開示和印證。
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所謂善護念、無護念相。
善付囑、無付囑想。
是名真護念、真付囑。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不住相發心相。
雲何應住。
不住善、不住惡、不住分别相。
雲何降伏其心。
用智慧力。
照破無明。
用無我心、降伏妄心。
諸菩薩1、千二百五十人2、三世諸佛弟子。
凡是行菩薩道者。
均可稱為菩薩。
善男子善女人1、在家男女衆2、九類男女衆。
能發菩提心者、均為善男女人。
金剛寶卷、即是如來真法身。
持經人即是須菩提化身。
須菩提、三個字。
是須知須要、發菩提心。
菩提翻正覺、正覺即世尊。
雖然發起菩提心。
而不作發菩提心想。
亦不作發菩提心相。
是名真發菩提心。
化身二字、如某甲某乙。
發起菩提心、發而能悟。
悟而能解、解而能證。
與須菩提、同心同德、同無诤。
誰也不可說他、不是須菩提化身。
本經雲、須菩提。
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
須菩提、如是深解。
如是信受奉行。
确是持金剛經者、榜樣人。
須菩提、這一啟請。
是真法供養三世諸佛。
而無有供養諸佛相。
須菩提、請佛說金剛經。
是真法布施、三世衆生。
亦無有布施衆生相。
是名無相供養、無相布施。
須菩提自雲。
我從曠劫已來心得無礙。
這兩句詳楞嚴經。
按照這義解說、須菩提久等彼岸。
今同佛在一法會上。
是一人成佛、千人扶持。
亦名應以何身得度者。
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即須菩提、現佛弟子身。
而為衆生說法。
令諸衆生、得果證道。
若問念金剛經人很多。
為何不能得果證道耶。
答、念字是念到行不道。
持字、是念到行道。
行道即是得果而證道。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自知即是徹悟真常。
問、般若波羅蜜、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何不翻呢。
答、這兩句是本經中、綱領句。
意義很深、奧妙無窮。
持經人、持這兩句。
倘能徹底放下、其功德、無可比喻。
猶如密咒、翻則不靈。
亦如應聲感。
應聲感、如收音機。
收什麼音。
收反聞聞自性。
自性聞佛音 偈雲 能持能放真妙理色空不二正法門 有為無為皆客語十方三界亦不真三界二字非是誤筆 住於正念邪亦正住於邪念正亦邪 無污染心魔即佛住污染心佛即魔 心動大地山河動意搖虛空日月搖 無得無證真妙理菩提大道在目前 希有世尊世間希如來善護護無生 善付無有付囑相世尊無相稱世尊 雲何護念念無相雲何付囑囑本心 雲何應住心無住雲何降伏妄不生 善男善女生凈信發菩提心無住心 應觀下節如如理應住下句如如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注 1、 佛言?是阿難見聞語2、善哉善哉?佛贊歎須菩提、啟請之義。
是最妥善。
最完善3、須菩提?是佛當面呼名答義4、如汝所說?佛言、如來與汝同一心眼5、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如來是佛自稱語。
善護念諸菩薩。
佛說我是念念不忘。
慈悲喜舍使汝等、離妄歸覺地6、善付囑諸菩薩?佛說我從真心性海中。
無言無語境界上。
付囑汝等無我相7、汝等谛聽?汝等當觀如來、奧義與妙理?、當為汝說?如來悲心慈力、稱性開示汝等9、善男子善女人?佛說善男女、與九類性别。
應當歸依覺10、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當依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發字是發起。
阿耨多羅翻無上、無上為最高。
三藐翻正等、無邪、等無比。
三菩提翻正覺。
正不偏執十方。
覺三世覺一切。
心字直心無曲、真心無相。
簡稱為發菩提心11、應如是住?佛說已發起菩提心。
應當将菩提心、住在覺心之中12、如是降伏其心?佛說能将菩提心、住在真心中。
就是降伏一切妄心。
按六祖說覺即是佛。
直心即是真心。
真心即佛。
六祖話應當學。
學而能用即是佛 解 須菩提向佛啟請。
兩節妙文中、於兩句奧義内。
佛改五個字。
須菩提說、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佛言、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這一改、猶如仙筆畫龍、點睛即飛。
亦如觀棋、多活一眼、全盤具勝。
複如萬擔幹草、付一星火、燒盡無餘。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這兩句、天不能覆、地不可載。
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千魔合掌、萬邪皈依。
這兩句、非須菩提不徹。
而是須菩提、現大阿羅漢身。
而為衆生、請佛說這妙法 偈雲善現是須菩提别号 初善哉者贊須菩提谛視透頂徹悟真常 與佛同流同一法印印於世間為世間眼 無相護念無言付囑諸菩薩衆一體同仁 後善哉者歎善現詞心入華藏性裹大千 悲心護念諸善男女使諸群類捷登覺岸 雲何應住住正覺心雲何降伏降九類相 住無住相降無降形無相無形本地風光 應如是住住菩提心如是降伏降伏識心 複偈雲 法性本常住菩提目前人隻因我相重仍勞他世尊 狂妄兩隻怪何期降伏心離狂離妄相是名常住地 不住曲直相不住功德林不住福報想即是降伏心 離即與離非即是過量人煩惱菩提至不住亦不遷 他佛與自性本是一根生無佛無欲性淨性徧十方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注 1、 唯然?須菩提應諾。
唯然即是2、世尊?(一)菩提敬意(二)欲請佛示義3、願樂欲聞?願望如來繼續解說。
我與大衆樂意聽從 解 唯然二字、是須菩提領悟佛奧義語。
稱世尊者、内心省悟也。
願樂欲聞。
真心願聞、至要之正法也。
省悟什麼、省悟佛說。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汝今谛聽、确是緊要語。
非常緊要。
當為汝說、是反複叮咛。
善男子善女人(一)男性女别(二)真心本性。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本經綱領語。
應如是住、住無我心。
如是降伏其心、降九類相。
發菩提心是主。
其他心是賓。
主者、喻彼岸。
賓者喻渡舟、亦如寄宿亭。
其他心者。
應無十惡、當生十善心。
十惡者1、殺2、盜3、淫。
善男女邪淫4、妄5、惡口6、兩舌7、绮語?、貪9、瞋10、癡。
癡者、邪見也。
其名為十惡。
能無一惡、即一善。
能無十惡即十善。
邪見者、自心自造邪見外界感染邪見、以邪為正邪見。
執著諸相邪見、能無我相、諸邪冰釋。
應如是住、住六波羅蜜心。
無住三六妄想心。
六波羅蜜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禅定、六般若。
三六妄想者、一六是1、眼2、耳3、鼻4、舌5、身6、意、為六根。
二六是1、眼見色2、耳聞聲3、鼻嗜香4、舌嘗味5、身著觸6、意思法、為六塵。
三六是1、眼見色住色2、耳聞聲住聲3、鼻嗜香住香4、舌嘗味住味5、身著觸住觸6、意識别住塵、為六識。
根即根本。
塵即污染。
識即分别。
法即塵勞。
塵勞即妄想。
妄想不無、即生死不了。
應住菩提心。
菩提即本來面目。
無住煩惱心。
煩惱即客塵妄想。
應如是降伏其心。
應用菩提心降伏邪魔外道心。
應用菩提心、降伏七情六欲心。
七情者1、喜2、怒3、哀4、懼5、愛惡惡讀誤7、欲為七情。
六欲者1、眼欲見色2、耳欲聞聲3、鼻欲嗜香4、舌欲嘗味5、身欲著觸6、意欲住塵、為六欲。
應發菩提心、降伏衆生雜念心。
衆生有二1、心内衆生、即妄想2、世間衆生、即九類相。
雜念有二1、善念2、惡念。
善惡都不作、是名度衆生 偈雲 唯然解脫意即得無得心契佛真義理唯佛奧力深 本是如如體如來世間尊世尊覺世間無有無不覺 九類皆頂戴十方至心聽願佛宣慈力大悲度衆生 遷我六塵相釋我住識心願佛開微密廣度諸情識 我與諸有情願佛續開示我及衆生等唯願佛嘗說 佛說甚深義我樂衆生樂願諸有情相悉發菩提心 樂持如是理樂解如是義樂修如是因樂得如是果 我等有情衆願佛施法音普施普救濟普解一切縛 千二百五十會内與會外十方及三世常願佛常說 複偈雲 願樂欲聞真法味菩提本是過量人 隻因衆生多不悟現身啟請度癡愚 我佛不失我願望普施甘露潤我心 有情與我同一體菩提古樹複生芽 枝肥葉榮花果實果熟如是獻世尊 獻與非獻即一體無獻而獻是真谛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注 1、 佛告須菩提?佛對須菩提說2、諸菩薩摩诃薩?一切菩薩與大菩薩3、應如是降伏其心?應當降伏、衆生之類之心4、所有一切衆生之類?凡有性靈、魄力含識者。
皆是衆生之類也 解 佛告須菩提。
是佛答複、須菩提請示意。
即願樂欲聞義。
諸菩薩、是佛指一切菩薩。
非單獨指祗樹法會上諸弟子等。
菩薩翻斷有情、是斷一切情欲義。
其他翻法甚多。
能符合本經、意義者為善。
摩诃薩翻為大菩薩。
亦是指、一切大菩薩。
一切者、十方一切佛土中。
以及過去未來、現在、諸大菩薩。
然而我等、開閱寶卷、讀誦金剛經之人。
能行能證者、亦是現在摩诃薩。
修證之人、當生歡喜心。
其名曰、證歡喜地。
摩诃薩者、是斷三惑、無四有。
斷三惑者1、斷見聞惑2、斷思想惑3、斷識别惑。
無四有者、無四相也。
三惑已斷、四有也無。
仍有藏識未盡之處、隐藏於八識之間。
故稱為摩诃薩、倘能藏識斷盡時。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雖得亦無所得相。
是名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八識者、眼、耳、鼻、舌、身、意、為六識。
微末意為七識。
隐藏意、為八識、是名八識心田。
應如是降伏其心者。
應當用斷三惑、無四有之心。
來降伏所有、一切衆生之類之心。
能修心養性者、當渴來茶饑來飯。
一切平平常常、無有不是微妙法。
世間法、是真正佛法。
故一舉一動、一勤一執、一默之間。
皆是幻夢泡影。
應當依賴幻夢泡影、成就佛法。
幻夢泡影中、有無量微妙法。
能修悟行證之人即見 偈雲 佛告菩提莫推他菩提确是咱自家 途中多年妄草相迷失中途莫見家 降伏亦是客塵妄無妄降伏亦當遷 衆生卻是
制成金剛刀。
亦如金剛石2、般若波羅蜜?翻智慧到彼岸。
智慧在凡為靈魂。
在賢為智慧。
在聖為大智慧。
在佛為到彼岸。
亦謂大覺。
到彼岸、謂到佛地3、經?如大道。
亦如指南針 解 用金剛刀、能斷一切、情絲愛縛、貪枷欲鎖。
用金剛心、能降伏諸相。
用金剛石、能鑽透生死路、到靈山會。
用金剛石、能鑽通九類相、見如如佛。
用金剛力、能攻破有為關、到涅槃鄉。
用金剛杵、能馴化五陰歸大道。
用金剛琢、能降伏十八魔頭成正果。
用智慧力、能轉煩惱 證菩提。
用智慧力、能明本心、見本性、妙用真常。
用智慧力、能超化佛世界。
即出世間、見如如佛。
到彼岸、是到如來地、入如來室坐如來座。
經、如到彼岸、大道上、指路明燈。
亦如到彼岸、碼頭之車船。
偈雲 金剛智慧到彼岸無比無喻亦無雙 人人居足無缺餘彼岸本來在故鄉 譬喻解 金剛、智慧喻虛空。
虛空、不變不易。
虛空、非空非不空。
到彼岸喻如來。
如來非來非不來。
如來智慧、遍十方。
非遍非不遍。
遍三世。
非遍非不遍。
遍法界。
非遍非不遍。
遍一切處。
非處非不處。
心有障礙、處處是衆生。
心無障礙、處處見如來。
到彼岸、喻虛空。
虛空、喻如來。
如來智慧、喻日月。
智喻月、慧喻日。
虛空喻本性。
本性喻真心。
真心遍華藏。
遍十方、遍三世。
遍法界、遍一切處。
有智慧眼者。
界界處處、見如來 喻月解 智月常住虛空。
喻真心常住。
無障礙喻無我相。
智月常圓無缺。
喻無共業。
時時智月常照。
喻無見感。
智月慧日、人人具足。
喻本來面目。
有清淨水處。
無有不印、即心。
印如是月即佛。
與虛空月、無二無别。
無諸障礙、心即是佛。
佛即是心。
無挂無礙、十方虛空。
無有不見。
即是明心見性。
清淨污染、自心自性。
自有差别。
差别大小、自作自受。
因因果果、毫發無差 智月偈 智月無缺圓亦無日與夜空中智月朗常住無生滅 識心分晝夜智心常見月無智亦無得智月常圓潔 日日中秋夜時時皓月潔莫說白日内日夜月圓寂 仁者見惑深自作自分别無見無着相光明照十方 無污染即佛無相即世尊無我佛常住着相是衆生 真空再進步法門亦也無無挂亦無礙色色皆菩提 喻日解 慧日當空之時、空中喻本性。
空中無雲即無迷。
無霧即無惑。
無風即無嗔。
無雨即無貪。
無飛沙即無煩惱。
無揚塵即無世界。
無高山即無貢高。
無深海即無陰謀。
無波濤即無怒吼。
無森林即無邪見。
無須彌即無妄想。
無大地即無此岸。
無我相即無障礙。
慧日常駐虛空。
有目之人、即是徹悟。
有智慧眼、即是真常。
無有不見、即是明心。
無有不覺、即是見性。
明心見性、即是到彼岸 慧日偈 慧日空中住無年無日月無我無人相慧日放光明 陰雲有情相慧日即如來世界衆生造無界是毘盧 空中慧日朗照破世間妄慧眼常見日無相放毫光 慧日照十方無動亦無搖着相須彌轉妄說十二時 無相無晝夜亦無四季節雙手齊放下慧日心中明 境界感 法身如來喻慧日之真體遍照十方喻清淨佛 報身如來喻慧日之光明受用真常喻自在佛 化身如來喻慧日之功能成就一切喻稱性佛 應身如來喻慧日之太慈普度有情喻感應佛 慧日四喻、本來是一體。
如來一體、具足四身。
如來者應緣而來、而本無來。
緣熟而去、而本無去。
即是心有障礙而去。
心無障礙即來 悟證感 悟是知道、證是行道。
悟而能行曰證。
證者證其道也。
孔子雲。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
可離者非道也。
道者舉心動念。
以及行住坐卧。
吃飯喝茶大便小解。
燒火煮飯、擔柴運水。
拔草放牛、掃地除糞等類。
皆是妙菩提。
妙菩提、即道也。
能悟能行則轉煩惱成菩提。
取證如反掌、本經雲。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
發而能、正知正見者、曰悟。
悟而能正覺正用者、曰證。
正者、中道無邪也。
悟證之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
悟而不透當參。
不會者不悟也。
不會理解也。
問、人人都有、行住坐卧等。
哪人人皆是妙菩提耶。
答不可。
世俗之人、舉心動念、都是為我着想。
悟證之人、舉心動念、都是無有我相、而生其心。
問、何為此岸、何為彼岸。
答曆劫迷惑而為此岸、突然大悟、是彼岸。
大悟者、悟道證到、亦名悟透證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 注阿難見聞語 1、
誰能見聞耶。
答。
當開智慧眼。
一切在目前 祗樹給孤獨園? 注阿難演 1、
園是樹木花果之園 緣起 祗樹園是舍衛國。
波斯匿王太子、遊樂花園。
太子名祗陀、故名衛祗樹花園。
因樹木較多於花果。
簡稱為祗樹園。
給孤獨是人名。
他是波斯匿王的宰臣。
原名須達拿、因他經常給濟、孤獨的窮人。
故稱他外号為給孤獨長老。
他到王舍大城、護彌長老家。
代兒求親。
見他家設備、香花諸品、嚴肅清潔。
給孤問護彌、有何大事。
護彌答、明日請佛、來舍說法。
給孤聞說、心中有疑。
因他深信外道。
至明日間、聞佛說法。
心開意解、他自覺自願。
向佛啟請求佛至他國說法。
佛說汝同我弟子。
大迦葉同去汝國。
選一清淨住地、營造精舍。
營造方法、由大迦葉頒布。
至完整時、我與諸弟子。
去汝國安住。
給孤獨同迦葉至舍衛國。
尋求駐地、隻有祗陀樹園、最佳而賢秀。
給孤求太子、讓給他、造精舍事。
祗陀雲、你用黃金鋪滿這園與你。
給孤運金鋪園、其園方廣八十頃。
給孤家中、黃金搬盡、仍然不足。
太子見他這樣輕金重法。
感動太子、發心、願舍金獻園。
給孤用這金營造精舍。
方法由佛弟子、迦葉指導。
精舍造成。
祗陀給孤、二人至佛所。
請佛到精舍安住、複請佛立園名。
佛說以二人名、為園名。
故号為祗樹、給孤獨園。
葉讀協、精舍即為寺院祗樹給孤獨園即寺名 解 祗陀與給孤獨二人、於多劫種諸善根。
故於今劫遇佛、得果而證其道。
得果者、樂舍祗園與多金也。
證道者、成就如來道場聖地也。
或問餘、将得果證道、解錯耶。
答非也、世間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間法。
離世間法、即離佛法。
具足世間法、即佛法、所解非錯也。
祗陀與給孤、於今劫得其果、遇佛而證其道。
因多劫善根、於今成熟之時也。
善根者、布施财物、因也。
欲聞正法、而得聞者、果也。
多劫者、生生死死無量次也。
次雖多、而善根種子、不變不滅也。
雖然不變不滅、生生死死、仍然不可了。
故二人於多劫、種諸有漏之善因。
而今劫遇佛、共得無漏之果。
無漏者、聞法悟道而能證。
悟而能證者、了生脫死也。
故因果不可污染。
污滅因果、當堕三塗。
染住因果、不離世間。
以慧眼觀、祗陀與給孤。
現太子、宰官身、而為衆生說法。
說法有二。
1、以身作則、向九類衆生而說法2、耳見目聞、本覺向本心、慧命而說法。
耳見目聞、是六根互用、而非誤筆。
成就有二1、成就世間衆生智慧2、成就本心衆生成菩提 偈雲 祗樹周法界孤園在目前當開智慧眼道場正俨然 何期本來地不動亦不遷識心千山阻無相在目前 我今欲掉淚不識當前人名相功德相是仇是冤業 痛恨妄心賊如鸩如砒霜口沾與舌試其毒入心房 當用智慧力摧毀盡無餘無見妄賊相在世出世間 反聞聞自性回照照本心正法常在此不隔半毫分 當知佛道場常住在世間慧眼時時見本來在故鄉 與大比丘衆?千二百五十人俱? 注:阿難記錄語 1、
佛弟子人數。
俱即全 解 佛成道時首度橋陳如等五人。
次度三迦葉等、一千人。
複度耶舍利、目連等、二百人。
複次度、耶舍利子等、五十人。
實數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計整丢零、故言千二百五十人。
皆得果證道之人 參楞嚴經片斷 如是我聞一時。
見前 佛在室羅法稱。
是舍衛國的都城 祗桓精舍。
祗是祗陀太子。
桓翻樹精舍即是道場是祗樹給孤獨園别号 與大比丘衆。
比丘譯乞士上乞佛法成慧命、下乞食物度衆生士即無婚亦名助理人 千二百五十人俱。
見前 皆是無漏。
皆是。
即千二百五十五人。
無漏。
即無漏器。
佛法如水。
身心如器。
無破戒律。
清淨完整。
其水無漏。
大阿羅漢。
解於本經之下。
阿羅漢道中 佛子住持。
佛子即佛真子。
與佛同心同德同修持。
住字心不動。
意不搖。
不搖即不外馳。
持字。
持菩提心。
不放不逸、不退轉 善超諸有。
無住善行。
超越世間。
諸有為法。
一切之上。
行讀恒 能於國土。
能在一切世間。
諸境界中。
無量國家領土内 成就威儀。
成就一切莊嚴。
具足巨細威儀 從佛轉輪。
跟從如來。
轉妙法輪。
猶如車輪。
旋轉前進。
使諸有情。
到於彼岸。
如轉輪渡。
度諸衆生。
出貪愛識别之河 妙堪遺囑。
妙是奧妙。
奧妙是智慧。
不是智識。
奧妙用智識來解永遠解不開。
奧妙是悟。
而不是學。
堪是難忍能忍。
難行能行。
難舍能舍。
難斷能斷。
佛地重擔。
難擔能擔。
有為有相。
難放能放。
遺囑是由佛成道時。
至今日與未來時。
佛陀付囑。
一切妙法。
堅持不舍。
一持到底。
無有遺失。
信受奉行 嚴淨毘尼。
嚴淨是嚴肅清淨。
毘尼是1、戒2、律3、威儀。
根本戒是十惡。
十惡者。
1、殺2、盜3、淫4、妄5、绮語6、兩舌7、惡口?、貪9、嗔10、邪見。
邪見即癡。
反轉過來。
就是十善。
欲求詳細。
具備於毘尼日用中。
綱領是将。
淫怒癡。
轉為戒定慧。
淫欲戒。
是根本的根本。
是諸戒中。
綱領之綱領。
沒有出家之人。
善男子、信女人。
切不可犯邪淫戒。
夫妻切不可。
淫無度 弘範三界。
弘是弘揚。
範是戒律。
依戒律為模範。
三界者。
甲。
上三界天1、欲界天2、色界天3、無色界天 乙。
中三界人1、惡人2、善惡雙兼之人3、商人 丙。
下三界塗1、世間地獄2、世間惡鬼3、世間畜生 丁。
鬼三界中1、罪累鬼2、散漫鬼3、福祿鬼。
弘範是。
能使各三界衆生。
轉惡從善。
種智慧種 應身無量。
能在天上人間。
地獄鬼畜生中。
應一切身。
現一切形。
說一切法。
度一切相。
度一切衆生。
轉惡向善。
生功德智慧之芽。
度脫衆生。
能度脫如上諸類。
一切衆生。
脫諸苦惱。
得安然樂。
到智慧地。
其二。
能度自 心本性中。
一切煩惱妄想衆生相 拔濟未來。
能用無量妙法。
提拔救濟。
現在未來一切衆生。
離苦得樂。
種福慧種 越諸塵累。
越字。
能超越諸塵累。
塵累者。
是眼見色思色。
耳聞聲思聲。
與鼻舌身意。
為六根六塵。
眼為根。
見為塵。
耳為根。
聽為塵。
鼻舌身意。
亦複如是。
越者。
眼見色。
不被色迷惑。
耳聞聲。
不被聲污染。
等&hellip。
為越諸塵累。
負塵累即污染。
污染即被纏縛。
污染塵累是衆生。
無污染是佛。
亦無作佛像 其名曰。
大智舍利弗。
摩诃拘絺羅。
富樓那。
彌多羅尼子。
須菩提。
優波尼。
沙陀等。
等字。
即千二百五十人俱。
皆是得果證道之人。
偈雲 根深本亦壯枝勝葉也榮果熟千二百嫡系是一根 參學藏經中片段 佛說。
我往昔為燒窯者。
有古釋迦牟尼佛。
知我善根成熟時。
至我窯 所、與我寄宿。
我生大歡喜心。
供養彼佛、清理宿處。
我心中發願雲。
我他日作佛時。
與彼佛同願同行。
同一名号。
現我作佛。
故号為釋迦 牟尼佛行讀恒音聲 解 汝等當知成佛二字。
在願行上用功。
願字是成佛之種子。
行字是修持 人、基本之功夫。
包括戒律和稱性大慈。
與無相大舍悲感無住。
稱性 二字、而不是勉強。
是本性 偈雲 心無挂礙燒佛器稱性大慈古佛來 無人無我佛常住無修無得歡喜足 難舍能舍舍諸有難擔能擔擔無生 古今釋迦本一體我當參透佛是誰 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飯食訖的食字。
讀似音。
已字讀野。
此節是阿難記錄語 注 1、
身披著袈裟。
手托住缽盂3、入舍衛大城乞食?佛從祗樹給孤獨園。
走進舍衛國、王的大城。
乞讨午齋4、於其城中。
次第乞已?佛在城内按照戶次。
向前乞讨午齋。
讨成5、還至本處?佛回歸原地6、飯食訖?佛從城中、讨來的妙味。
投入大鍋之中。
與諸大弟子、平等吃飽吃畢7、收衣缽?佛與諸大弟子。
将袈裟疊好把缽盂洗淨。
收在原處?、洗足已?佛與諸大弟子。
把雙足洗淨洗畢9、敷座而坐?佛與諸大弟子。
将座位理妥理善。
盤膝而坐 解飯食訖的食字。
讀似字音聲。
飯食二字。
是佛與諸大弟子。
同食一味 爾時者。
是過去、未來、現在之時也。
世尊者。
世間九有、與出世至聖、皆尊而敬之。
九有即九類、至聖是道性也。
世尊即佛号。
佛是佛陀、亦名大覺。
大覺者、覺十方、覺三世。
覺一切、合稱為。
大覺世尊。
食時行動、不失其時。
著衣不失威儀。
持缽不失應器。
不失世間法、即是佛法。
入世間法、不離不即。
是真佛法。
入舍衛大城者。
因城中緣深而果熟。
待佛應度而度之。
如來悲願而成之。
乞食者佛作乞食身。
即事顯於理。
理現於事。
事理不二、度一切緣。
於其城中、佛在應度化之處。
以身作則、以法成就。
化諸有情轉悭貪作喜舍。
度諸衆生、更惡而為善,如來自性大慈。
現色相身、度無量緣。
次第者、應化圓滿也。
還至本處、如來本末究竟。
仍歸真如、覺地之道場。
飯食訖、佛将化來佳品與妙味。
和其他飯食、合在一起。
與諸大弟子、同食且畢。
除佛而外、其他之人。
沒有這樣行動。
更沒有這樣的心腸。
本經雲、無我相、無人相。
是佛說道做到。
而沒有一絲、半毫之苟且。
而非世俗凡情。
推食與愛妻嬌子。
積金寶、遺留給、兒孫。
著諸相業、堕情欲海。
永無出期、猶如玩石。
焉能比青天。
所謂弗足道也。
收衣缽、是将袈裟與缽盂。
收到原處。
洗足已、洗去雙足污垢。
而顯本來、無始清淨。
故有福慧、仍然具足。
敷座而坐、是如來悲願喜舍。
入無上禅。
在言語道斷之中。
護念諸菩薩摩诃薩。
摩诃翻大。
如來一行一止、皆是正法。
無慧眼之人。
不得其門而入也 其二 佛是王太子出家。
苦修六年而道成。
道成時、就有皈依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一時增加、不在少數。
世俗來看、諸弟子向佛。
應當八擡八托。
八擡八托、是中古時代。
帝王座的大轎。
用八個人擡着。
再加八個人托着、兩邊的轎扛。
佛不是這樣的看法。
更沒有這想法。
仍然披起袈裟。
用手托着缽盂。
赤着雙足、走進王城。
平等化度、稱性大慈。
普度衆生、是本願力。
使諸有情、種讀仲此妙種讀腫。
生諸善根、發功德智慧之芽。
如來悲心慈願。
是無可比喻。
無能衡量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衆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長讀掌 注開始即指示 1、
佛子中、跏趺而坐3、即從座起?須菩提這時從本人座位上起身4、偏袒右肩?右肩露出左肩披着袈裟5、右膝著地?右膝跪在佛前。
左腿彎膝蹲着6、合掌恭敬?須菩提雙掌合胸前。
身心嚴肅、向佛恭敬7、而白佛言?須菩提、向佛請開示。
偈雲 偏袒即露肉袈裟是佛衣右膝離左道合掌契佛心 恭敬舍我慢嚴肅戒律清菩提觀稀有啟請演真經 解 佛飯食訖、收衣缽。
洗足已、敷座而坐時。
須菩提、慧眼谛視如來。
行動住止、異於尋常。
佛面放光、現諸怡然。
欲轉法輪之妙相。
已現於金容矣。
一時須菩提、機悟雙熟。
須菩提、欲以法布施於九類。
使諸有情、登無為峰。
欲為衆生鑿開。
生死枷鎖、渡戀愛河。
故起座披衣着地。
合掌恭敬、請佛開示。
是急不可待也。
須菩提、請佛開示。
是真法供養、三世諸佛。
是真法布施、三世衆生。
寶卷是諸佛、真如法身。
意義是、斷有情、證實相。
由此岸、到彼岸。
是佛稱性大慈而造成 偈雲 菩提大道無人識欲識大道是妄僞 當解大道真實義無來無去第一禅 千句萬句須菩提菩提确是自性天 人人徹悟真妙理回光返照在其中 參北祖偈其義為大乘法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六祖按義改寫雲方為最上乘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偈解其義 菩提樹非亦非非明鏡非台非不非 時時本來非非造惹與非惹從何來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降讀祥 注 1、
如來者、諸法如義也。
善護念諸菩薩。
稱佛真心善於護佑。
與懷念我等。
菩薩者、普度有情也。
普度有二(一)度世間有情(二)度本性有情3、善付矚諸菩薩?稱佛真心實意。
善於開導與叮咛。
使我等得正智慧4、世尊?啟請詞5、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女有二(一)指在家有善心善意諸男女人(二)指九類有善心善意、諸男女人6、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譯中文為發無上正等正覺心。
略稱發菩提心7、雲何應住?是請佛開示、用什麼方法。
将菩提心住在真心中。
不外馳、不放逸?、雲何降伏其心?是請佛指導、用那宗法門。
将妄心降伏住。
馴服為菩提心耶 解 這是須菩提見如來。
舉止行動中、與敷座而坐。
有護念、與付囑之悲心。
須菩提、從真心性海中。
稱如來、為希有世尊。
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菩提複将、自悟、自證、之真谛。
獻於如來座前。
請佛開示和印證。
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所謂善護念、無護念相。
善付囑、無付囑想。
是名真護念、真付囑。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
不住相發心相。
雲何應住。
不住善、不住惡、不住分别相。
雲何降伏其心。
用智慧力。
照破無明。
用無我心、降伏妄心。
諸菩薩1、千二百五十人2、三世諸佛弟子。
凡是行菩薩道者。
均可稱為菩薩。
善男子善女人1、在家男女衆2、九類男女衆。
能發菩提心者、均為善男女人。
金剛寶卷、即是如來真法身。
持經人即是須菩提化身。
須菩提、三個字。
是須知須要、發菩提心。
菩提翻正覺、正覺即世尊。
雖然發起菩提心。
而不作發菩提心想。
亦不作發菩提心相。
是名真發菩提心。
化身二字、如某甲某乙。
發起菩提心、發而能悟。
悟而能解、解而能證。
與須菩提、同心同德、同無诤。
誰也不可說他、不是須菩提化身。
本經雲、須菩提。
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
須菩提、如是深解。
如是信受奉行。
确是持金剛經者、榜樣人。
須菩提、這一啟請。
是真法供養三世諸佛。
而無有供養諸佛相。
須菩提、請佛說金剛經。
是真法布施、三世衆生。
亦無有布施衆生相。
是名無相供養、無相布施。
須菩提自雲。
我從曠劫已來心得無礙。
這兩句詳楞嚴經。
按照這義解說、須菩提久等彼岸。
今同佛在一法會上。
是一人成佛、千人扶持。
亦名應以何身得度者。
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即須菩提、現佛弟子身。
而為衆生說法。
令諸衆生、得果證道。
若問念金剛經人很多。
為何不能得果證道耶。
答、念字是念到行不道。
持字、是念到行道。
行道即是得果而證道。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自知即是徹悟真常。
問、般若波羅蜜、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為何不翻呢。
答、這兩句是本經中、綱領句。
意義很深、奧妙無窮。
持經人、持這兩句。
倘能徹底放下、其功德、無可比喻。
猶如密咒、翻則不靈。
亦如應聲感。
應聲感、如收音機。
收什麼音。
收反聞聞自性。
自性聞佛音 偈雲 能持能放真妙理色空不二正法門 有為無為皆客語十方三界亦不真三界二字非是誤筆 住於正念邪亦正住於邪念正亦邪 無污染心魔即佛住污染心佛即魔 心動大地山河動意搖虛空日月搖 無得無證真妙理菩提大道在目前 希有世尊世間希如來善護護無生 善付無有付囑相世尊無相稱世尊 雲何護念念無相雲何付囑囑本心 雲何應住心無住雲何降伏妄不生 善男善女生凈信發菩提心無住心 應觀下節如如理應住下句如如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谛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注 1、
是最妥善。
最完善3、須菩提?是佛當面呼名答義4、如汝所說?佛言、如來與汝同一心眼5、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如來是佛自稱語。
善護念諸菩薩。
佛說我是念念不忘。
慈悲喜舍使汝等、離妄歸覺地6、善付囑諸菩薩?佛說我從真心性海中。
無言無語境界上。
付囑汝等無我相7、汝等谛聽?汝等當觀如來、奧義與妙理?、當為汝說?如來悲心慈力、稱性開示汝等9、善男子善女人?佛說善男女、與九類性别。
應當歸依覺10、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當依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發字是發起。
阿耨多羅翻無上、無上為最高。
三藐翻正等、無邪、等無比。
三菩提翻正覺。
正不偏執十方。
覺三世覺一切。
心字直心無曲、真心無相。
簡稱為發菩提心11、應如是住?佛說已發起菩提心。
應當将菩提心、住在覺心之中12、如是降伏其心?佛說能将菩提心、住在真心中。
就是降伏一切妄心。
按六祖說覺即是佛。
直心即是真心。
真心即佛。
六祖話應當學。
學而能用即是佛 解 須菩提向佛啟請。
兩節妙文中、於兩句奧義内。
佛改五個字。
須菩提說、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
佛言、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這一改、猶如仙筆畫龍、點睛即飛。
亦如觀棋、多活一眼、全盤具勝。
複如萬擔幹草、付一星火、燒盡無餘。
應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這兩句、天不能覆、地不可載。
天上天下、惟我獨尊。
千魔合掌、萬邪皈依。
這兩句、非須菩提不徹。
而是須菩提、現大阿羅漢身。
而為衆生、請佛說這妙法 偈雲善現是須菩提别号 初善哉者贊須菩提谛視透頂徹悟真常 與佛同流同一法印印於世間為世間眼 無相護念無言付囑諸菩薩衆一體同仁 後善哉者歎善現詞心入華藏性裹大千 悲心護念諸善男女使諸群類捷登覺岸 雲何應住住正覺心雲何降伏降九類相 住無住相降無降形無相無形本地風光 應如是住住菩提心如是降伏降伏識心 複偈雲 法性本常住菩提目前人隻因我相重仍勞他世尊 狂妄兩隻怪何期降伏心離狂離妄相是名常住地 不住曲直相不住功德林不住福報想即是降伏心 離即與離非即是過量人煩惱菩提至不住亦不遷 他佛與自性本是一根生無佛無欲性淨性徧十方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注 1、
唯然即是2、世尊?(一)菩提敬意(二)欲請佛示義3、願樂欲聞?願望如來繼續解說。
我與大衆樂意聽從 解 唯然二字、是須菩提領悟佛奧義語。
稱世尊者、内心省悟也。
願樂欲聞。
真心願聞、至要之正法也。
省悟什麼、省悟佛說。
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善男子善女人。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汝今谛聽、确是緊要語。
非常緊要。
當為汝說、是反複叮咛。
善男子善女人(一)男性女别(二)真心本性。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本經綱領語。
應如是住、住無我心。
如是降伏其心、降九類相。
發菩提心是主。
其他心是賓。
主者、喻彼岸。
賓者喻渡舟、亦如寄宿亭。
其他心者。
應無十惡、當生十善心。
十惡者1、殺2、盜3、淫。
善男女邪淫4、妄5、惡口6、兩舌7、绮語?、貪9、瞋10、癡。
癡者、邪見也。
其名為十惡。
能無一惡、即一善。
能無十惡即十善。
邪見者、自心自造邪見外界感染邪見、以邪為正邪見。
執著諸相邪見、能無我相、諸邪冰釋。
應如是住、住六波羅蜜心。
無住三六妄想心。
六波羅蜜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禅定、六般若。
三六妄想者、一六是1、眼2、耳3、鼻4、舌5、身6、意、為六根。
二六是1、眼見色2、耳聞聲3、鼻嗜香4、舌嘗味5、身著觸6、意思法、為六塵。
三六是1、眼見色住色2、耳聞聲住聲3、鼻嗜香住香4、舌嘗味住味5、身著觸住觸6、意識别住塵、為六識。
根即根本。
塵即污染。
識即分别。
法即塵勞。
塵勞即妄想。
妄想不無、即生死不了。
應住菩提心。
菩提即本來面目。
無住煩惱心。
煩惱即客塵妄想。
應如是降伏其心。
應用菩提心降伏邪魔外道心。
應用菩提心、降伏七情六欲心。
七情者1、喜2、怒3、哀4、懼5、愛惡惡讀誤7、欲為七情。
六欲者1、眼欲見色2、耳欲聞聲3、鼻欲嗜香4、舌欲嘗味5、身欲著觸6、意欲住塵、為六欲。
應發菩提心、降伏衆生雜念心。
衆生有二1、心内衆生、即妄想2、世間衆生、即九類相。
雜念有二1、善念2、惡念。
善惡都不作、是名度衆生 偈雲 唯然解脫意即得無得心契佛真義理唯佛奧力深 本是如如體如來世間尊世尊覺世間無有無不覺 九類皆頂戴十方至心聽願佛宣慈力大悲度衆生 遷我六塵相釋我住識心願佛開微密廣度諸情識 我與諸有情願佛續開示我及衆生等唯願佛嘗說 佛說甚深義我樂衆生樂願諸有情相悉發菩提心 樂持如是理樂解如是義樂修如是因樂得如是果 我等有情衆願佛施法音普施普救濟普解一切縛 千二百五十會内與會外十方及三世常願佛常說 複偈雲 願樂欲聞真法味菩提本是過量人 隻因衆生多不悟現身啟請度癡愚 我佛不失我願望普施甘露潤我心 有情與我同一體菩提古樹複生芽 枝肥葉榮花果實果熟如是獻世尊 獻與非獻即一體無獻而獻是真谛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 注 1、
皆是衆生之類也 解 佛告須菩提。
是佛答複、須菩提請示意。
即願樂欲聞義。
諸菩薩、是佛指一切菩薩。
非單獨指祗樹法會上諸弟子等。
菩薩翻斷有情、是斷一切情欲義。
其他翻法甚多。
能符合本經、意義者為善。
摩诃薩翻為大菩薩。
亦是指、一切大菩薩。
一切者、十方一切佛土中。
以及過去未來、現在、諸大菩薩。
然而我等、開閱寶卷、讀誦金剛經之人。
能行能證者、亦是現在摩诃薩。
修證之人、當生歡喜心。
其名曰、證歡喜地。
摩诃薩者、是斷三惑、無四有。
斷三惑者1、斷見聞惑2、斷思想惑3、斷識别惑。
無四有者、無四相也。
三惑已斷、四有也無。
仍有藏識未盡之處、隐藏於八識之間。
故稱為摩诃薩、倘能藏識斷盡時。
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雖得亦無所得相。
是名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八識者、眼、耳、鼻、舌、身、意、為六識。
微末意為七識。
隐藏意、為八識、是名八識心田。
應如是降伏其心者。
應當用斷三惑、無四有之心。
來降伏所有、一切衆生之類之心。
能修心養性者、當渴來茶饑來飯。
一切平平常常、無有不是微妙法。
世間法、是真正佛法。
故一舉一動、一勤一執、一默之間。
皆是幻夢泡影。
應當依賴幻夢泡影、成就佛法。
幻夢泡影中、有無量微妙法。
能修悟行證之人即見 偈雲 佛告菩提莫推他菩提确是咱自家 途中多年妄草相迷失中途莫見家 降伏亦是客塵妄無妄降伏亦當遷 衆生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