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若讀惹訂正本

關燈
妄母生斬妄除生見親娘 無妄即無一切相一體同心念摩诃 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是名為九類、衆生相 注 1、 若卵生?無名為殼。

    虛妄作鳥。

    陰沉魚鼈2、若胎生?雜欲成胎。

    橫相畜類。

    豎想人仙3、若濕生?陰謀暗算。

    心性辣毒。

    蠕中蠢類4、若化生?惡化毒蟲。

    善化天仙。

    橫豎有别5、若有色?橫沉精明。

    豎色界天。

    善惡兩途6、若無色?陰險沉散。

    無貪升天。

    自心成就7、若有想?邪想下堕。

    正想歸天。

    一切心造耳?、若無想?曲性精靈。

    正直上仙。

    均是自作9、若非有想非無想?橫沉下類。

    豎升金仙 偈解 橫沉豎升善惡自造以善治惡猶如良藥 既無諸病不需服藥惡如煩惱病如客塵 棄之舍之是如如佛無善無惡無九類相 無智無得無一切相無挂無礙無一切類 無無無盡諸佛境界無窮無竭常住世間 複解 本經由若卵生、至若非有想非無想、為九類衆生。

    衆生有别。

    (一)按楞嚴經、世間業生十二類衆生(二)按華嚴經三界報生、十類衆生。

    二經所說、均合本經、九類衆生之義。

    通釋附之。

    於下 抄楞嚴經中、業生十二類衆生、一節之義 佛說。

    阿難。

    雲何名為。

    世界颠倒。

    是有所有。

    分段妄生。

    因此界立。

    非因所因。

    無住所住。

    遷流不住。

    因此世成。

    三世四方。

    和合相涉。

    變化衆生。

    成十二類。

    是故世界。

    因動有聲。

    因聲有色。

    因色有香。

    因香有觸。

    因觸有味。

    因味知法。

    六亂妄想。

    成業性故。

    十二區分。

    由此輪轉。

    是故世間。

    聲香味觸。

    窮十二變。

    為一旋複。

    乘此輪轉。

    颠倒相故。

    是有世界1、卵生2、胎生3、濕生4、化生5、有色6、無色7、有想?、無想9、若非有色10、若非無色11、若非有想12、若非無想。

    阿難1、由因世界。

    虛妄輪回。

    動颠倒故。

    和合氣成。

    八萬四千。

    飛沉亂想。

    如是故有。

    卵羯邏藍凝滑質流轉國土。

    魚鳥龜蛇。

    其類充塞2、由因世界。

    雜染輪回。

    欲颠倒故。

    和合滋成。

    八萬四千。

    橫豎亂想。

    如是故有。

    胎遏蒲昙受精成胎流轉國土。

    人畜龍仙。

    其類充塞3、由因世界。

    執著輪回。

    趣颠倒故。

    和合暖成。

    八萬四千。

    翻覆亂想。

    如是故有。

    濕相蔽屍軟物質類流轉國土。

    含蠢蠕動。

    其類充塞。

    4、由因世界。

    變易輪回。

    假颠倒故。

    和合觸成。

    八萬四千。

    新故亂想。

    如是故有。

    化相羯南1、魄力2、硬殼流轉國土。

    轉蛻飛行。

    其類充塞5、由因世界。

    留礙輪回。

    障颠倒故。

    和合著成。

    八萬四千。

    精耀亂想。

    如是故有。

    色相羯南魄力、硬肉流轉國土。

    休咎精明。

    其類充塞6、由因世界。

    銷散輪回。

    或颠倒故。

    和合暗成。

    八萬四千。

    陰隐亂想。

    如是故有。

    無色羯南。

    流轉國土。

    空散銷沉。

    其類充塞7、由因世界。

    罔象輪回。

    影颠倒故。

    和合憶成。

    八萬四千。

    潛結亂想。

    如是故有。

    想相羯南。

    流轉國土。

    神鬼精靈。

    其類充塞。

    ?、由因世界。

    愚鈍輪回。

    癡颠倒故。

    和合頑成。

    八萬四千。

    枯槁亂想。

    如是故有。

    無想羯南魄執力流轉國土。

    精神化為。

    土木金石。

    其類充塞9、由因世界。

    相待輪回。

    僞颠倒故。

    和合染成。

    八萬四千。

    因依亂想。

    如是故有。

    非有色相。

    成色羯南。

    流轉國土。

    諸水母等。

    以蝦為目。

    其類充塞10、由因世界。

    相引輪回。

    性颠倒故。

    和合咒成。

    八萬四千。

    呼召亂想。

    如是故有。

    非無色相。

    無色羯南。

    流轉國土。

    咒詛厭生。

    其類充塞11、由因世界。

    合妄輪回。

    罔颠倒故。

    和合異成。

    八萬四千。

    回互亂想。

    如是故有。

    非有想相。

    成想羯南。

    流轉國土。

    彼蒲盧等即小蟲類異質相成。

    其類充塞12、由因世界。

    怨害輪回。

    殺颠倒故。

    和合怪成。

    八萬四千。

    食父母想。

    如是故有。

    非無想相。

    無想羯南。

    流轉國土。

    如土枭等。

    附塊為兒。

    及破鏡鳥。

    以毒樹果。

    抱為其子。

    子成父母。

    皆遭其食。

    其類充塞。

    是名衆生。

    十二種類 其二、參華嚴、報生十類衆生、其義如下 1、 若卵生。

    惡毒成性。

    雞鴨鴿鵝。

    鵬鳥鶴鳳2、若胎生。

    善人惡畜。

    牛馬人仙。

    仙有多類。

    四聲兼備3、若濕生。

    毒辣無善。

    蠕蟲蛇龍。

    蛇龍四生。

    有良有毒4、若化生。

    德升天界。

    惡化微蟲。

    鬼神怪物。

    多兼化類5、若有色天。

    多善多德。

    福祿壽命。

    勝於世間6、若無色天。

    見諸色相。

    無貪愛心。

    超有色界7、若有想天。

    大福大德。

    壽命境界。

    勝無色天。

    ?、若無想天。

    斷見聞惑。

    思惑無多。

    界淨壽長9、若非有想10、非無想天。

    三界極頂。

    三惑皆斷。

    微細藏識。

    非有非無。

    二天無界。

    壽命極長。

    世界壞時。

    兩天不壞。

    藏識盡時。

    即出三界。

    上升兜率。

    十九重天。

    見當來下生。

    彌勒尊佛。

    菩提本性。

    觀自在等。

    華嚴九類。

    非有非無。

    此天無界。

    亦無邊際。

    分為十種。

    合為九類。

    分亦無阻。

    合亦無礙。

    心中衆生。

    十類九類。

    一類皆無。

    是為滅度。

    三界諸天。

    每界六重。

    共為十八。

    合根塵識。

    本來是一體具足 再解 貪名缺德。

    多生珍禽、異獸之類。

    如骅骝孔雀、名鳥等形。

    貪利缺德。

    多生守财、生息之形。

    如犬鶴雞羊、驢馬之身。

    貪色缺德。

    多生淫鳥、色魚之類。

    如鴛鴦金魚、淫鴿之徒。

    貪惡多入三塗。

    貪善多生人天。

    以此類推、九類衆生。

    貪於何類、必生何類。

    楞嚴十二、單說世間。

    華嚴十種、多表人天。

    本經九類、橫豎具備。

    橫盡十方、豎窮三世。

    九類衆生、亦複有二。

    心内衆生、妄想是非。

    世間衆生、九幽十類。

    悟則一體、不悟兩般。

    曲為衆生、直心是佛 偈雲 惑因識别轉無識即無因無因無明盡見聞思果明 果明即覺照覺照自光明光明無識相無窮亦無竭 參學 予於三十年前。

    見上海版、宏化月刊。

    戴龐居士、公案一則。

    略憶些、寫之於下。

    欲詳、可看傳燈錄……龐居士在京作官。

    年老告退雇舟回鄉。

    渡江時、居士将積餘俸金與珍寶。

    全部投入江心中。

    其二、居士草堂聚。

    居士言。

    難難難。

    十擔芝麻枝上攤。

    夫人言。

    易易易。

    百草頭上祖師意。

    女兒慧靈言。

    也不難、也不易。

    渴來茶、饑來飯。

    其兒無言。

    其三、居士坐草堂。

    喚慧靈。

    汝去堂外觀日可當午耶。

    慧靈觀日而回言。

    日正當午、差一點兒。

    居士離座去觀日。

    慧靈坐父座、而遷化。

    居士見靈遷化已。

    自坐次座而遷化。

    夫人見已、到田間呼兒去。

    汝父與妹、均遷化已。

    其兒雙手荷鋤、而立化。

    夫人托鄰裡、坐再次座而遷化遷化即離世間 略解 難難難。

    曲心轉直心難。

    直心轉無诤難。

    無诤轉無我難。

    其二殺盜淫、轉戒定慧難。

    身口意三業、轉三清淨難。

    凡夫斷見取難。

    初果斷聞思難。

    二果斷識别難。

    三果斷微細難。

    十擔芝麻、即具足煩惱。

    枝上、即十八界。

    攤即妄想。

    難舍難離難斷滅。

    易易易。

     偈解 見難非難即是易易難皆是替名詞 倘識百草能治病煩惱本來是菩提 唯慧靈所答最徹。

    故坐首座而遷化。

    其兒無言甚善。

    故不入諸座、之下而立化、其他、希自參自悟、而自得。

    所謂說食、而不能充饑 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注 1、 我?是佛自稱2、皆?指九類衆生3、令入?使九類衆生入覺地4、無餘?無有剩餘、生死習氣5、涅槃?涅即不生、槃是不滅6、而滅度之?而滅九類衆生、有餘習氣。

    度之、度衆生、無相無住、住覺地 解 我者、真我無邪之我也。

    皆令、能度即度。

    能令即令。

    一體即全身全心能仁、無能仁相。

    令諸衆生、斷有情、滅有為。

    同入無為域。

    是故衆生習氣。

    偏於何類、即入何類。

    如犬偏貪、如貓偏饞。

    如鼠偏偷。

    惡性偏熾者、必堕其類。

    鮮諸惡性、其心偏良者。

    非人即天也。

    習氣無餘、無一切相。

    即得滅度。

    滅度者、透三界。

    超諸有、入無餘。

    即名涅槃之道也。

    亦無入證相。

    所謂常樂我淨。

    而不是死木槁灰。

    問。

    世間衆生、滅之無窮。

    生之無盡、何時度盡。

    答。

    衆生本來沒有。

    是某甲心中造成。

    倘無一切相。

    即是滅度衆生已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注 1、 如是滅度?滅掉某甲心中、煩惱妄想2、無量無數無邊衆生?是某甲心中煩惱習氣。

    人我衆生、諸相之數也3、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既無有煩惱習氣、衆生相。

    度什麼…… 偈解 所謂滅度者愚來智慧度煩惱菩提度十惡十善度 無常真常度有相無相度漸漸漸度盡更無滅度相 無量無邊數都是妄所作倘息一切妄既無度生相 無無無再度其名曰滅度當用金剛鏟鏟除一切相 當用智慧力攻破善惡妄當用無人我照破世間相 當用滅度力成就大智慧既已滅度盡更無再度相 智慧煩惱相無二亦無别世間衆生相無妄即無相 亦無傷害心更無污染妄人法二俱空其名曰滅度 大圓智慧鏡分明在目前若無人我妄更無度盡相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1、 何以故?是反問自釋2、須菩提?佛呼其名、使彼谛聽3、若菩薩?倘我弟子中4、有我相?皮肉骨血脈、執著是我相5、人相?男女老少物、執著分别相6、衆生相?攀緣幻泡電、執著有情相7、壽者相?軀殼住世間、執著壽命相?、即非菩薩?我弟子中、有四相者。

    即執著影中事。

    非我弟子也 解 何以故、須菩提。

    若菩薩、有我相。

    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這節經文是解答。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其意義是。

    能度無邊、自性衆生。

    即是度世間、無邊衆生。

    雖然自度、自性衆生。

    不作能度相。

    亦不作度生相。

    仍無度盡相。

    更無功德相。

    倘若有相。

    即堕於四相之中。

    滅度者涅槃也 偈雲 慈心不作人我相戒律清淨度有情 度盡亦無度盡相是則名為度衆生 戒定慧度貪瞋癡無四相度殺盜淫 無我普度一切相無污無染真金剛 度盡一切善惡性實無衆生善惡心 悲心慈性轉金剛無住其心見金剛 無欲即無九類相無作無為出世間 念念心空無空相無得無求世間希 無無亦無無無盡是則名為轉金剛 欲求真法真供養放下提起再放下 放下世法提正法正法再放法中尊 見無見相玄妙法放無再放遍十方 衆生度盡已無餘莫須再度諸衆生 喻人舍舟登覺地是故莫須再用舟 倘若執法即九類無人無我解脫僧 無染無住色聲相無貪無求見世尊 無妄即是佛大道布施亦無布施心 本性常明無阻礙無去無來覺地明 倘能全盤都放盡萬法萬物皆菩提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 注 1、 複次須菩提?是記述者叙言。

    即佛繼續向須菩提說2、菩薩於法?菩薩是佛指諸弟子等。

    於法、即悲心慈性之法3、應無所住?雖發起慈悲喜舍心。

    而不住慈悲喜舍相4、行於布施?内舍貪瞋癡愛惱。

    外舍殺盜淫怒争。

    是為行於布施。

    亦無所住布施相 解 佛接連對須菩提說。

    汝等發心行於布施。

    應無住布施相。

    是名真布施。

    布施有二1、财布施2、法布施。

    财布施者、金銀國币。

    器具衣服。

    飲食藥物等。

    以及功名房地、妻子兒女。

    甚至頭目生命等。

    是為财布施2、法布施者、向人演說金剛經義。

    使諸有情、信受奉持。

    入無生忍。

    布施中、法布施最甚。

    布施者、無住布施相。

    亦無功德相。

    是名應無所住。

    行於布施者 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注 1、 所謂?是所以2、不住色布施?不沾染色相、行於布施3、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不沾染聲香味觸法相、行於布施。

    布施救濟也。

    法意識分别也 偈雲 不住色布施布施無彼相亦複無我相仍無财法相 聲香味觸法亦複亦如是無着無污染無住功德相 施與受施者财物與法施不住施與受不住諸分别 行履顧爬類舉止護衆生有情與無情普施一慈力 有人奪我财或劫諸物類當學須菩提無诤最第一 甚至滅色身應學於世尊忍辱大金仙五百世作佛 猶如長河水無浪流不息布施亦如是無住無修息 不住色布施見色無住相無污染分别無我行布施 聲香味觸法亦當如是施無我無人相無施無不施 将玄奘法施譯本中抽摘一節 不住於色、應生其心。

    不住非色、應生其心。

    不住聲香味觸法、應生其心。

    不住非聲香味觸法、應生其心。

    都無所住、應生其心。

    諸有所住、則為非住。

    是故如來、說諸菩薩。

    應無所住、而行布施 偈解 色與非色空非空不住生死涅槃中 聲香味觸法如是都無所住是正宗 無住布施功德相生相布施生死中 都無所住住覺地應生其心生慧心 三字三局偈其名為。

    真空含妙有。

    複名為。

    非空非色義 不住色眼常觀真實相不住聲耳常聞妙法音 不住香鼻常嗅戒定香不住味舌常知真法味 不住觸身常覺徧十方不住法意常識三世佛 複偈雲 舍東棄西行中道中道亦是寄宿亭 如到彼岸登覺地放手搖臂入禅那 東西本是客塵霧中道如同渡河舟 在世出世本一體兩邊中道皆非非 世間本是非非造非非非極轉非非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 注 1、 須菩提?佛召喚他、注意聽之2、菩薩應如是布施?佛子應該這樣布施3、不住於相?不能執著諸相、含著世情而布施 解 事。

    如來面對須菩提。

    呼名叫号、令他入神聽。

    理。

    讀者一時打開寶卷。

    面對真經、念到須菩提時。

    參心得。

    即 聯句 用慧眼觀回光反照照明本覺無二須菩提 得利耳根自性常聞聞徧法界唯一如來音 再解 菩薩應如是布施。

    真佛子應按照、上章如來說。

    所謂不住色布施。

    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

    即是不住於相。

    布施時、不住一切相。

    不落一切階級施。

    無惦念施。

    無回憶施。

    施無施相。

    亦無功德相。

    不求福報壽者相。

    不落入色聲香味觸法相。

    如禅河清靜之水。

    流而不住、亦無斷竭。

    即清無雜念、靜無妄想。

    亦如大圓寶鏡。

    來而有影。

    去而無形 佛呼菩提偈 低聲若雷喚菩提覺者當前覺法音 誰是被呼菩提者誰是聽佛妙法聲 口口聲聲喚自性字字句句入真谛 我佛悲心虛空願當生智眼識菩提 無人無我無諸相度盡一切諸有情 有生度盡無生相不生不滅住世間 智者常觀如如佛慧眼常聞妙法音 六根六識随我轉大用無方在目前 倘若識心無識相慧日常住空中明 智水慧山平如掌九類衆生一浮漚 萬緣皆是真如地群妖頂禮妙菩提 能識本來無一物色與非色盡法身 刀山火海離垢地十八獄中獄獄空 界界處處如如佛邪魔外道拜觀音 猶覺佛音猶在耳谛聽谛聽微妙音 能識衆生皆是佛盡虛空界一法音 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注 1、 何以故?怎麼講2、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倘若行菩薩道之人。

    無 執著心、無我相、行於布施3、其福德不可思量?若無相布施。

    其人福德果報。

    是無窮無盡亦無滅 解 何以故。

    是佛自問自釋意。

    即行菩薩道之人。

    布施不着布施相。

    亦不求福德果報壽命相。

    其人福德性。

    猶若虛空之量 偈雲 舟移岸轉地亦遷住相善惡性三千 布施求福随心住不出九類十二因 無相功德無窮竭虛空無盡壽無窮 無中真我遍三世大用無方無窮滅 見聞思識怪力深七轉八反九斷決 無诤無我無識相悟到證道第一施 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注 1、 須菩提?佛呼其名2、於意雲何?汝意若何3、東方虛空可思量否?佛向須菩提說。

    汝見東方虛空可能思量邊際麼4、弗也?須菩提答。

    弗可思量5、世尊?須菩提連續稱世尊。

    是敬意6、須菩提?佛續呼其名7、南西北方?佛複說。

    南方西方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四維即四周維。

    是東南方、東北方。

    西南方、西北方。

    上下虛空。

    上方與下方真空。

    連前東方、合計為十方虛空9、可思量否?佛說、如見十方虛空。

    可能思量邊際否10、弗也?須菩提答、不可思量11、世尊?須菩提複稱世尊12、須菩提?佛連續呼名、是憐惜意13、菩薩無住相布施?行菩薩道者。

    倘能無住形相、行於布施14、福德亦複如是、不可思量?其人福德亦如虛空之量。

    故名不可思量15、須菩提?如來連續呼名者(一)愛惜心(二)叮咛意12、菩薩但應如所教住?行菩薩道之人。

    應當聽如來教導。

    其心如虛空之量。

    而行布施。

    行布施時、亦無布施相。

    是名真菩薩 解 佛連續呼喚須菩提者。

    使彼谛聽、至理之義也。

    於意雲何者。

    而使須菩提、領會下文也。

    須菩提者。

    人人必須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行者、即是落實無我相。

    既無我相、其心即如虛空。

    既如虛空之心、其心即不可思量。

    不可思量者。

    無邊無窮無盡也。

    佛向須菩提、而呼其名者。

    以心傳心、以印而授印也。

    須菩提連續答弗也。

    是領會妙義也。

    續稱世尊者。

    即佛心與我心、一印而印之也。

    印者何哉。

    四方四維、上下虛空。

    福德等量、純一真心也。

    純一真心者。

    無一切相。

    無污染心。

    無人我之執也。

    菩薩無住相布施者。

    慈心化為慈力也。

    如日大慈、普化一切。

    而無普化之想。

    布施者。

    外施普覆、内施無我。

    禀性圓成、而真我大用也。

    福德不可思量者。

    在凡明智慧見本來。

    得入悟證之道義。

    在聖得其窮也。

    窮者無生無滅也。

    其福德無福德相、心若虛空也。

    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常住虛空也。

    常住虛空、非死木槁灰。

    而是大用無窮。

    常樂我淨也。

    無生無滅者。

    無生諸妄、無滅真心、而光明無竭也 偈雲 名揚海外無我份利達全球無盼心 胭花隊裡無污染六欲天中無住心 斷情滅欲透三界斬關落鎖出牢門 無生住心心常住無我相覺覺世間 連續呼喚續菩提連續弗也稱世尊 當知誰是須菩提當知誰是應呼聲 千鈞重擔當自負莫推菩提與世尊 參透行透即見道拍手哈哈笑殺人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注 1、 須菩提?佛呼他名2、於意雲何?汝意若何3、可以身相見如來否?如見我色身是如來耶4、弗也?非也5、世尊?敬詞6、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不可以将色身、當作如來真身7、何以故?反問自釋?、如來所說身相?如來所有色身形相9、即非身相?不可說是真相。

    怎麼講10、佛告須菩提?佛接着、須菩提的說法。

    加以闡明11、凡所有相?肉眼所能見道的形相12、皆是虛妄?皆是無常生滅相13、若見諸相非相?若見一切諸相沒有識别心14、即見如來?即時見到、本覺慧命佛 解 佛喚須菩提是喚醒喚起義。

    於意雲何、是問須菩提領會如何。

    可以身相見如來否、是試問、使須菩提、答複其義。

    弗也、是須菩提略答正義。

    世尊是心中尊敬言之於口。

    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

    是須菩提含義。

    含義者何。

    即皮肉筋骨血、四大假和合。

    一切諸色相不可作如來。

    何以故是須菩提反問義。

    既知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須菩提已悟至此為何又迷也。

    非也為恐後學、難明其義。

    故依冀如來闡明其要。

    佛告須菩提是佛對須菩提解答問義。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即世間上一切諸相。

    如色聲香味觸意識。

    甚至一言半句一字一筆。

    以即演如來法、皆是有相。

    凡是有相、皆有生滅故名虛妄。

    虛而不真、妄而不實、故名虛妄。

    見相著相、即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倘若見到諸色聲相。

    無染住心無執著心。

    無貪無瞋、心若虛空。

    如如不動、一刹那間即見法身佛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 注 1、 須菩提白佛言?阿難見聞語2、世尊?須菩提啟請前言3頗有衆生?有相當地、四生九類4、得聞如是言說章句?有人聽到金剛經、一節或幾句5、生實信否?其人能生、真實信心耶6、佛告須菩提?阿難見聞語7、莫作是說?佛言、不可說?、如來滅後?佛說我色身滅後9、後五百歲?經過五百年之後10、有持戒修福者?倘若有人能戒惡從善者11、於此章句?對此經、能持一偈一句者12、能生信心?能有堅定信心13、以此為實?以此經意義、為真實者 解 須菩提向佛啟請。

    是顧慮未來衆生故。

    倘若衆生離佛較遠。

    恐失佛智正覺故。

    如來先以較近而答之。

    我去色身之後、後五百歲。

    若有衆生、有持戒修福者。

    持字持十善。

    戒字戒十惡。

    修字修去妄想。

    福字得無為福。

    因持戒修福、故能解此經章句也。

    因得章句妙義、而生無我相之信心。

    因生無我相信心、即得無我相之實體。

    十惡者。

    1、殺2、盜3、淫。

    善男女邪淫。

    4、妄語5、绮語6、兩舌7、惡口?、貪9、瞋10、邪見。

    十善者、無十惡、即十善也邪見亦名癡 偈雲 菩提悲心慮未來讀經應當知佛心 去惡完善向前進大步踏破世間智 直心無妄善根熟無着無為菩提心 一章一句即佛體一字一筆是法身 華藏無量世界海一塵一滴包大千 無我無人體量大心包太虛性裹天 五百五百止兒啼無啼無相第一禅 信心确是諸佛母以此為實即佛心 大悲本是智慧種善惡皆無世間希 當知是人?不於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注 1、 當知是人?當知以此為實之人2、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不但在一佛所、二佛所、三四五佛所3、而種善根?而且種下持戒修福善根4、已於無量千萬佛所?是人已經在、無量千萬佛所世界内5、種諸善根?種下持戒修福善根。

    種讀仲。

    一佛所者。

    一世界也。

    仍有其他解法。

    不可執著 解 當知是人、是接上章句。

    即須菩提言、頗有衆生得聞如是章句。

    生實信否之人。

    世尊僅答。

    如來滅後、後五百歲而已。

    佛恐須菩提餘疑未盡。

    故複言之、當知是人。

    是人者、能信是經章句也。

    能信是經章句者。

    由持戒修福而能也。

    持戒者、持十善、戒十惡也。

    修福者、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也。

    十惡十善者1、殺性心、轉大慈心2、盜性心轉大悲心3、淫性心轉大喜心。

    問何謂淫性心轉大喜心 偈答 自心無淫性當生大歡喜無淫即無生無生永無滅 4、妄性心、轉大舍心5、绮語性、轉真如心6、兩舌性、轉實相心7、惡口性、轉三業為三昧心?、貪性心、轉财法二施心9、瞋性心、轉煩惱成菩提心10、邪見性、轉無上正等正覺心。

    其名轉十惡成十善心性也。

    當知是人轉十惡、成十善者、難也。

    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

    能轉具足也。

    弗經無量千萬佛所。

    弗能具足也。

    當知是人戒十惡由少而至多。

    由一而至十。

    由淺而至深。

    轉十善者、如是轉也。

    倘能具足者即得道性、而證十地焉。

    當、知是人由無量千萬佛所中。

    所種善根。

    一點一滴、積聚至今方能生實信心性也。

    生實信者、信此經章句無疑也。

    當知種諸善根之人。

    刹那刹那生、刹那刹那成。

    生者、生信是章句、無疑也。

    成者、由信是章句、而成菩提之道也 偈雲 菩提施妙法不著施法相假裝未解透問汝知不知 承佛威神力令我冰釋消禅河生覺性慧海發道心 本來無言說實因衆生癡如來須菩提确是指路人 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注 1、 聞是章句?當知是人、見聞此經章句2、乃至一念生淨信者?至於一念之間、生起淨信心者3、須菩提?佛提名叫号4、如來悉知悉見?如來自稱、知透見透5、是諸衆生?當知九類衆生、略說當知是人6、得如是無量福德?是人當得無量無邊、福德果報 解偈雲 能有見聞者如是金剛經一節或一句生實淨信心 須菩提當知佛悉知悉見當知如是人得福報無邊 見經生淨信即是功德林見佛無虛妄法身遍十方 節句是佛體當體佛慈心淨信無他念唯念無住心 無住在何處在無我相中他佛自性佛淨信是真佛 倘生一穢念佛即是衆生如如真如理如如佛悉知 何以故?是諸衆生?無複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注 1、 何以故?佛表上章意2、是諸衆生?是指生淨信之人3、無複我相?是不再有我相我執4、人相?是無執著、這是男相、那是女相5、衆生相?心中不生種類貪欲、意内不思一切妄想6、壽者相?心無分别、壽命長短、随緣過度7、無法相?心無執著、一切佛法、與世間法?、亦無非法相?心中對世間法與佛法、不可毀滅、亦不染住。

    不離不即、在不離不即中、有無量真法相 解 何以故、佛自表自釋意。

    即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之義。

    是諸衆生、得如是無量福德者。

    是生淨信心衆生。

    無颠倒曰淨、無夢想曰信。

    無颠倒夢想、其心若虛空。

    虛空無挂無礙、無邊無際。

    其心若是、福德若是。

    故名為無量福德。

    無複我相。

    其人既生淨信心就不會有我相。

    我相者、我妄相這樣。

    我執著那樣。

    我妄想名利雙輝。

    我執著皮骨面孔是我相。

    出家人、亦有我相。

    我相者、五陰不空。

    六塵不無、十八界不淨。

    五陰者、五蘊也。

    五蘊者1、色2、受3、想4、行5、識也。

    不空者、染住也。

    六塵者1、色2、聲3、香4、味5、觸6、法。

    法者、意識也。

    不無者、不能度也。

    十八界者1、眼2、耳3、鼻4、舌5、身6、意識也。

    為六根。

    其二六者1、色2、聲3、香4、味5、觸6、法。

    法者、分别也。

    其三六者1、見色思色2、聞聲思聲3、嗅香思香4、嘗味思味5、接觸思觸6、覺法生種種思想、與諸欲望心。

    三六不空、其名為十八界不空。

    界者、界限也。

    不空者、迷惑也。

    如是諸類、皆是我相。

    生淨信心者、心淨信、四相皆無。

    十八界皆空 偈雲 無複我相無一切相一切無無亦無無盡 人相者何彼人此人彼是何人此是何人 此是仇人彼是恩人此人無情彼人有意 此是凡人彼是聖賢此是男相彼是女形 此人害我彼人救我執著彼此皆是人相 當學佛心恩怨平等大慈普施善惡無别 救度一切度無量衆無度生相是人無相 衆生相者衆生有二心内衆生世間衆生 心内衆生貪瞋癡愛世間衆生九幽十類 專做小偷複作諸惡其人命盡為偷鼠類 布施救濟心性良善壽命終時升有色天 舉此兩則諸則如是以此類推各心各造 心内衆生世間衆生非一非二非有非無 心無貪愛意無颠倒心内世間大慈無我 無諸夢想舍無舍相施無施執無人無我 無衆生相心無污染意無颠倒是無生相 壽者相者自壽他壽物壽财壽有壽必終 無壽無盡性若虛空心包一切量容十方 無有不盡無壽不壽莫可比喻壽無窮盡 真如無二無可衡量虛空無量無壽量相 無法相者法如良藥真體無病無需服藥 亦無非法相亦非相無法無相無相真常 無可言說無可譬喻心包萬法性容三千 不可言有不可言無東邊西邊是止兒啼 四相非真真常非無無相無非恰在其中 何以故?是諸衆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衆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衆生壽者? 注 1、 何以故?是連前帶後解釋2、是諸衆生?是指一切天、人3、若心取相?倘若以心、取諸色相4、即為著我人衆生壽者?取相者、即堕落於四相中5、若取法相?若執著行持一切有為法相6、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亦是堕落於四相中7、何以故?怎麼講?、若取非法相?倘若斷滅、一切諸法、生無記心9、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仍然是堕落於四相中矣 偈雲 不取法非法即是無相法東西兩不住中道亦不停 杆頭再進步無相解脫身時時生淨信處處見法王 解娑婆即土星。

    是世界名号 何以故、是佛自釋意。

    是諸衆生、專指天人阿修羅等。

    三塗衆生、迷失本心故、最上乘法、無福德性見聞。

    若心取相。

    取相者、見色取色、聞聲取聲、香味觸法、亦如是取。

    故名為若心取相。

    即為著我人衆生壽者、即是取四相之凡夫。

    若取法相。

    若執著諸法塵相。

    即著我人衆生壽者。

    亦是取相之凡夫。

    何以故、甚難解。

    若取非法相。

    若斷滅世出世間、有無二法。

    即著我人衆生壽者、仍是着相凡夫。

    所謂是諸衆生。

    住此娑婆。

    取與非取。

    皆是非非非 偈雲 寄住娑婆修無相寄住娑婆證無诤娑婆、即是堪忍苦惱 寄住娑婆成法忍寄住娑婆度衆生 虛空法界無量界界界處處度衆生 唯有娑婆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