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若讀惹訂正本

關燈
易度刹那無相無邊身 諸佛贊歎我釋迦五濁惡世證法身 他佛佛土騎急馬我佛佛土如電波 寄處忍土成大道寄處忍土獲法身 寄處忍土得滅度寄處忍土證無邊 寄處忍土成妙慧寄處忍土報佛恩 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注 1、 是故?即所以2、不應取法?不可依賴佛法3、不應取非法?亦不廢除佛法4、以是義故?應當不即不離5、如來常說?佛經常說6、汝等比丘?你們僧衆7、知我說法?知道佛經常說?、如筏喻者?法如渡舟9、法尚應舍?到岸當舍舟10、何況非法?甚至諸妄、更當舍之去之 偈雲 能無我相心常伸兩腳睡無求亦無得心平海無波 欲悟真妙理無有更上說教汝諸學人勿待勿起落 穿衣與吃飯皆是妙菩提打罵能忍受污辱當無诤 實行無我相色色皆妙谛真空含妙有有無一并遷 色空無我相本來是一谛谛亦無谛相萬法亦如如 解 是故不應取法。

    所有諸法、不應取執。

    不作法相、不取功德。

    一切諸法、猶如良藥。

    其人無病不需服藥。

    迷惑如病、妙法如藥。

    生淨信已、當舍法藥。

    不應取非法。

    不可無法、不可執法。

    法如飲食、渴求福報。

    施諸衆生、無施衆相。

    以是義故。

    既不倚西、亦不偏東。

    東西不立、中道自成。

    成亦非成、亦非非成。

    成無成相、是名為成。

    以識心觀、聖亦是凡。

    無智無得、凡即是聖。

    如來常說。

    事。

    如來者、是佛自稱意。

    常說者、是佛自性經常演化義。

    理。

    如來者、是自心常見。

    常說者、是自性常覺。

    汝等比丘。

    事。

    如等者、是法會上、諸大弟子衆。

    比丘者、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等。

    理。

    如等者、是三世中、能持金剛經之人也。

    比丘者、是過去未來現在、能生淨信心是。

    知我說法者。

    事。

    知我者、當知如來無有我相。

    說法者、如來說法多用譬喻。

    理。

    知我者、當知本心無有四相。

    說法者、真性無妄、使諸衆生歸覺地。

    如筏喻者。

    事。

    如筏者、竹木二筏、度識河也。

    喻者、譬喻渡出生死識河、登覺地也。

    理。

    如筏者、如竹空木色也。

    空者、空五蘊也。

    色者、十八魔頭歸覺地也。

    喻者、空色不二、魔覺一體也。

    法尚應舍。

    事。

    法尚者、諸佛所演妙法。

    應時而說、且說且掃也。

    應舍者、随說随舍。

    如長河水、川流不息也。

    理。

    法尚者、覺三毒、即三昧。

    覺煩惱是菩提。

    而不著三昧菩提相。

    應舍者、應舍本覺慧命中。

    一切欲望癡也。

    何況非法。

    事。

    何況者、諸佛妙法。

    尚且不停留、在真心本性中。

    非法者、五蘊、六欲、七情、八識、九有、十八界二十五有等。

    更不可染之住之也。

    理。

    何況者、悟證尚且、不染不住。

    何況諸餘非法耶。

    非法者、凡是有相、皆是非法。

    有無并遷、正知正覺也。

    二十五有者、十惡十善五蘊也 偈雲 千重情絲纏本性萬層欲網兜真心 智慧力斬情欲相無相真心性滿天 有無并遷歸覺地色空不二本來人 本來即無本來相無相真心放光明 棄筏即是真如地無彼無此實相天 如如不動微妙法妙湛總持不動尊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注 1、 須菩提?佛提名問意2、於意雲何?汝意見怎樣3、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汝說如來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麼4、如來有所說法耶?佛曾向汝等、解說諸法麼5、須菩提言?須菩提向佛解答雲6、如我解佛所說義?菩提答、如我所解、如來所說奧義7、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不可執著、如來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義?、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亦沒有規定法門、向衆生演說 偈雲 法門如覺鏡如來現誰形無來亦無相覺鏡放光明 解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簡稱号、為菩提二字。

    菩提者、人人具足。

    是故佛我衆生、三無差别。

    衆生不見菩提者、我相也。

    我相者何、綱領是、執著客塵煩惱諸相也。

    如無我相時、即是雲開霧解之時。

    菩提覺日、常住虛空、本無所來、亦無所去。

    因執著客塵煩惱而去。

    無執著客塵煩惱即來。

    倘無我相、菩提覺日、放白毫光、普照一切。

    有何來去、既無來去、即是常住。

    常住二字、本無得失。

    故說如來無有定法得菩提相。

    亦為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其人若貪名利、佛說名利如浮雲。

    即用幻泡影藥而解之。

    其人若貪色相、佛說色相、如毒蛇之口。

    即用白骨觀藥而解之。

    世間衆生、妄想執著、煩惱諸相、其類無窮。

    如來說法、故無定法。

    若無諸妄、法亦是妄。

    是故須菩提說。

    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偈雲 若無人我衆生壽常見白毫放光明 煩惱至時雲遮日霧解即是悟證時 覺性開時本覺朗本覺覺境遍十方 故無定法名菩提亦無定法如來說 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注 1、 何以故?須菩提解前達後意2、如來所說法?須菩提言、如來所說法3、皆不可取?都不可執著4、不可說?亦不可用言辭表達5、非法?不可執著、有佛法相6、非非法?亦不可執著、無佛法相 解 何以故、即解前言、釋後語義。

    前言者、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如來有所說法耶。

    後語是須菩提言。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非法、非非法。

    所謂真法、無相亦無說。

    如來在無相無說中、點一點兒。

    參者、當省而悟之。

    既省悟已、一點兒也無。

    即是不可取、不可說也 偈雲 非法非非法甚玄借此洗盡諸塵泥 有塵泥相非非法無塵泥相法亦非 所以者何?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注 1、 所以者何?釋前解後義2、一切賢聖?得果曰賢。

    證道名聖3、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皆認為、無為法中、有差别相 解 1、 事解。

    一切賢聖。

    獨覺曰賢。

    菩薩曰聖2、理解。

    能悟能行金剛經者、曰賢。

    能證能徹金剛經者、曰聖。

    悟行證徹之間。

    有深。

    淺。

    偏。

    圓。

    廣。

    略。

    大。

    小。

    邪。

    正、之别。

    故一切賢聖。

    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倘能至彼岸。

    是名無差别 偈雲 見生遷生名賢者無見生相是聖人 随住随舍為入流見無舍住是中流 離盡世緣阿那含不離不即須菩提 一切諸法非有無非有無中是真如 萬法非法非非法非差非别覺一切 賢聖亦非亦非非非非之中證菩提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為多不?不讀否 注 1、 須菩提?佛召呼2、於意雲何?汝凝神聽着3、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倘若有人、将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物質、變為至寶4、以用布施?專用於上施諸佛、下濟衆生5、是人所得福德?這人所得到福報6、甯為多否?這人這樣布施、能算多而廣麼 解 佛向須菩提言、汝注意聽。

    倘有人、擁著、三千大千世界中、數量、與質量、七種寶貝。

    用於上獻諸佛、以及莊嚴塔廟。

    供佛齋僧。

    下施與諸天、人民、阿修羅等。

    均得其豐衣足食車舍華美。

    湯藥用具、無有不周、無有不備。

    此施主、福德因緣、且大且深麼。

    三千大千世界者。

    如天文家說。

    日在虛空、銀河系中、為一個很小的、天體系統。

    以太陽為中心、包括月球、和我們地球。

    以及九大行星、與無數的小星等。

    為一個小世界。

    有一千個小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

    有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個大千世界。

    由小翻中、由中翻大。

    如是三翻、其名為、三千大千世界。

    略稱号、為大千世界。

    七寶者1、金2、銀3、琉璃4、珊瑚5、瑪瑙6、真珠7、玻璃。

    中古時代、玻璃、即水晶也 參法華經中片段原句、記憶不清、略摘其義 八歲龍女。

    急獻寶珠。

    如來受珠。

    龍女捨珠。

    轉女成男。

    急於南方。

    無垢世界。

    作佛如來 解 八歲八識也。

    龍女五陰也。

    急獻能斷也。

    寶珠情欲也。

    如來徹悟也。

    受珠授記也。

    龍女六欲也。

    舍珠布施也。

    轉女無垢也。

    成男作佛也。

    急於及時也。

    南方純陽也。

    無垢離欲也。

    世界應化也。

    作佛究竟也。

    如來法身也。

    布施者、能施到山窮水盡之處。

    諸賊莫能偷。

    人法兩具空諸妄莫能入也。

    其二。

    龐居士公案一則載前五十三頁中。

    主要是渡江舍寶。

    其三。

    本經雲。

    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而行布施。

    這三則公案。

    希後學參所謂。

    倘能無我相。

    物物盡菩提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注 1、 須菩提言?叙述語2、甚多?須菩提言、很多耶3、世尊?稱世尊者、欲解其意也4、何以故?闡明其義也5、是福德、即非福德性?用财物布施者、其功德是生滅性、是無常性6、是故如來說福德多?是故是姑且也。

    如來說、即如來常說也。

    福德多者、即生死次數多 解 須菩提言、甚多者。

    即佛說、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以用布施也。

    甚多者、苟且之多、而非福德性也。

    以七寶布施衆生、使諸衆生、得五欲樂、七情彌堅。

    而生死綿綿、弗可止也。

    但學龐居士、投七寶於江心。

    是名證真如。

    但學八歲龍女、急獻寶珠、於如來之徹。

    參其義雲1、七寶越多情越重2、以情施情情越深3、财物布施三大劫4、不若刹那無相施。

    其道義者。

    不可用色相、而行於布施也 若複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注 1、 若複有人?倘若有其他之人2、於此經中受持?在金剛經中、能信受奉持者3、乃至四句偈等?倘能單獨、持四句偈。

    或三句兩句等4、為他人說?向能生、淨信心之人、而演說、這經中、之妙義5、其福勝彼?這人福德超越。

    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者、福德之上 解 佛接着須菩提、所說之意。

    複加闡明而解透。

    佛言、倘有淨信心人、在此金剛經中。

    單獨演說、四句偈者、即表明少而精。

    複加個等字、是精而減。

    等字。

    等於三局兩句、甚至一完句。

    完句者、是完整意義也。

    如。

    應如是住、或再加一句、如是降伏其心。

    這一句、與兩句均是完整句。

    等等。

    倘若執著者、是凡情、而非聖意。

    若是如來指定某四句偈者。

    即是著我人衆生壽者。

    閱讀者當深參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注 1、 何以故?怎麼講2、須菩提?佛複呼名3、一切諸佛?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4、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以及一切諸佛、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法5、皆從此經出?都按照這經義、而成道6、須菩提。

    複呼名、使其注意轉折點7、所謂佛法者?所以諸佛所說妙法?、即非佛法?佛所言說、譬喻車船。

    既至覺地、當舍車船 解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者。

    即本心、無妄之法也。

    皆從此經出。

    此經者、諸佛之母、覺性根源也。

    心經雲、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故諸佛、皆依智慧、而得菩提。

    所謂本甲心中、具足此經者。

    是故人人具足、個個無差。

    皆因情妄、而遮蔽之故不能現於目前。

    因不能現於目前者。

    而不能稱、真心明、本性見也。

    佛者、令人覺也。

    法者、令人悟也。

    經者、令人證也。

    出者、令人得也。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也。

    佛法、令人成正覺也。

    以成正覺已、佛法亦當、舍之去之。

    喻小兒、在娘胎之中、具足十月。

    而出娘胎。

    既出娘胎已、不許更入親娘腹 偈雲 心無挂礙心明朗如來出生無相中 若解息妄心即佛無念真性包太虛 三藏十二部真經盡在某甲淨性中 無相真相遍法界無性真性滿虛空 如來呼喚須菩提本來本是一根生 分合如如本無相凡夫分别萬萬千 若識肉體是聖胎萬物莊嚴本自然 妄心妄造三千界真性無相十方遍 我相僞造大千福不若無我性三千 妄求福德終歸盡無求福報性裹天 不滅凡情歸聖念不求深解悟證輝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注 1、 須菩提?佛呼名問意2、於意雲何?這意汝解麼3、須陀洹能作是念。

    須陀洹、有這樣得觀念麼4、我得須陀洹果否?我已經、得須陀洹果耶5、須菩提言?須菩提答佛6、弗也?無這觀念7、世尊?口稱心領會?、何以故?自解自釋意9、須陀洹、名為入流?須陀洹譯中文為入流。

    入流者、是初入賢者之流也10而無所入?入流無住入流相11、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即不被色聲香味觸法。

    所迷惑、纏縛而污染12、是名須陀洹?雖入邊流、而未至中流。

    姑且為初果吧。

    法者意識也。

    果者果報也。

    由因而成也。

    因者、自作自受也 解 佛問須菩提。

    須陀洹果之人。

    能憶念、我已得、須陀洹果耶。

    須菩提答不可。

    佛耶。

    須陀洹名為入流。

    即斷凡夫之流、轉入賢明之流也。

    亦名逆流、逆出情欲海也。

    初果者、喻花謝而、果初成也。

    而無所入者。

    六根無入於六塵也。

    眼耳鼻舌身意、無入於色聲香味觸識也。

    即見即舍、即住即遷、即迷即覺也。

    複為斷粗惑、即見惑也。

    又為七反、因聞思二惑、未曾斷盡。

    需要人間終、反天上、天上沒來人間。

    往反七次、方能斷盡也。

    倘能突悟、突證、突無我相者。

    一反也無、即出三界、透九重、入兜率天。

    天者、世界之外也。

    初重天、色欲具足故、名為有色天。

    有色有三重天、即初善、中善、上善、天人所住之。

    是世間、有善意、善心、善性者。

    即愛國護民、敬老扶幼、以财布施。

    與信佛聞法而能生、敬信心之人。

    升住之天、其名為福報天。

    更上複有三重、見諸色相。

    無染住心、故名為無色天。

    即初信、中信、上信之人升住之。

    即須陀洹果等類之人共住之天。

    亦名少淨、少者、喻初少年、漸長漸壯之時。

    淨者、初見本覺慧命、漸生清淨心也。

    是故境随心轉、心随性用。

    更名斷三品、亦名預斷三品。

    預者、預示也、斷三品、斷去地獄、餓鬼、畜生之中投生也。

    更名初禅、初禅者、初成三昧也。

    三昧之名甚廣、單說禅那也。

    禅那即靜慮、靜者、靜而後能定。

    慮者、慮而後能得。

    定者、心無十惡既無恐怖、心無恐怖即定。

    得者、心無妄想、即歸真如。

    心歸真如即得。

    初禅那者似乎知之而未徹也。

    既未徹時、尚不能用。

    雖不能用、似乎合乎、能用之道也。

    如是者、為初禅那也。

    是名須陀洹果也、雖然自知、已得須陀洹果。

    而不可作已得想、已得相。

    倘若想相不無、即非須陀洹果也。

    無負想相、即無負塵累。

    無負塵累、是名須陀洹果也。

    學佛兒、當惺惺複惺惺。

    天者、世界之上也、由自性而成之。

    界者、範圍界限也、是自心分别也。

    倘能稱性大慈、無我大施、即本心無礙。

    無礙之時、塵塵刹刹、無一不是、真法界性。

    當知真法界性、自心所造爾 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注 1、 須菩提?佛招呼他2、於意雲何?你解答一下3、斯陀含能作是念?斯陀含可能、有這樣想法麼4、我得斯陀含果否?我已經得到二果地位耶5、須菩提言?須菩提、解答說6、弗也?不可能7、世尊?親熱語?、何以故?所謂者9、斯陀含名一往來?斯陀含再來人間一反、不複再來矣10、而實無往來?其時往來、如幻夢泡影、真心本性、無有往來相11、是名斯陀含?倘若想着我已經得到、斯陀含果矣。

    即是執著、我人衆生壽者。

    即非斯陀含。

    倘無執著心、即名為斯陀含矣 解 佛問須菩提。

    斯陀含可能想着、我已得到一往來果矣。

    須菩提答、不可、何謂也、暫且耳。

    名為一往來者、再來世間、複反天上。

    不複再來世間、受生死苦也。

    不複再來者、斯陀含在無想天中。

    待天祿盡時、直升非有想非無想天中受用。

    待受用期終、複直升兜率天。

    兜率者、兜下諸天與世間、淨信之天人。

    率領一切緣熟歸覺地。

    陀者、壽無量、界無邊。

    亦名知足天、知足者、常樂也。

    直升即不死、是故二死之中、已斷分段死矣。

    仍有一、變易死耳。

    何謂分段、是将生死分為兩段。

    兩段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即世間第一大苦也。

    何謂變易、如金蟬脫殼、與鳥換毛者。

    永遠不複再來世間、諸類之中、投生也。

    二果升無想天。

    解經人、按照次序上升。

    首先說有想天界。

    有想者、在無色天之上、亦複三重。

    即諸執著、想相之人、或在山林、或在曠野、或在廟堂、修諸苦行行讀恒。

    與諸外道、有善修持者、共所住之。

    三重者、為下行、中行、上行之人、所住之行讀恒。

    此天以想為身、其天清淨、壽命較長。

    即世間之上、第七重、八重九重天也重讀從。

    二果天 其名無想、無想者、無圖見聞也。

    天者。

    在有想天之上、其天亦複三重。

    是下純、中純、上純、三别所住之。

    是斯陀含與純潔外道、所住天。

    純無見聞二惑、即眼耳清淨。

    而不被一切諸色聲相之所迷惑。

    思惑未淨、是故以思為身。

    因其藏識未斷、仍需一往來、方能斷盡也。

    問、世間人嘗說、三十三天外怎麼講。

    答、是有色界天、其天主率領、四方四維、三十二小天王、與天主天王。

    合為三十三天也、外者、此天之外也。

    二果亦名二禅、在二禅那中、自明本心、而見真性。

    初嘗法味、漸得輕安、得輕安已。

    偶爾似乎入定、見諸希有之相、而無貪圖亦無想相。

    在無想相之中、能度心内心外、一切衆生相、亦無能度相。

    複無度盡相。

    而實無往來者、然本心如如、真性湛湛。

    本來不動、有何往來之相。

    往來相者、識心未幹也 偈雲 初二果如寄宿停行程前進莫需停 繼續進步再進步彌勒菩提是故人 十八十八具足相界界相相自性成 天界人界一心造無界無相樂無窮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注 1、 須菩提?佛召呼他2、於意雲何?汝想一下3、阿那含、能作是念?阿那含能有這樣想法麼4、我得阿那含果否?我已經不到世間諸類之中、去投生矣5、須菩提言?須菩提答6、弗也?非也7、世尊?佛耶?、何以故?按道理講9、阿那含名為不來?阿那含是不入世間、輪回之人10、而實無不來?究竟解法不可這樣講11、是故名阿那含?所有名詞、皆是假作假法耳、弗可作真實相、真實相者、本無來去、性包十方心裹三世、常樂我淨、有何來去耳。

    阿那含、名為三果 解 阿那含翻名、為不來果。

    不來者不來世間輪回也。

    亦名得三果得三果者能轉見聞思為戒定慧。

    喻上大學已升到三年紀矣。

    凡喻色花、賢喻實果、聖喻證道。

    喻初果成、二果壯三果熟。

    既熟之時當取之獻於世尊待證聖道性爾。

    阿羅漢為道、為性、為聖、不為果。

    按本經與玄奘諸師所譯金剛經為證據。

    有大德将證道說為得果是為誤筆。

    三果所住天、為三界頂天。

    三界者、見色斷色、即斷見惑出色界。

    聞欲斷欲、即斷聞惑出欲界。

    思維意識、即斷思維意識惑、出三界。

    而入兜率陀天矣。

    初果為七反、初至三住有色、四至六住無色。

    有色無色共六重、每反一次升一重、至七反時、升二果天。

    二果為一反未反住有想、已反住無想。

    有想無想亦複六重。

    待二果報盡時、直升三果天。

    三果無反、住非有想非無想、六重之頂。

    問初二三果、前後所解、有差别相麼。

    答非也、因有頓漸、果有遲速。

    無因亦無果、是名無差别。

    故本經所雲、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别。

    非有想非無想、華嚴分為兩種。

    楞嚴說為世間十二類。

    本經說成九類。

    分合之間、各有妙義、略解於下。

    非有想非無想、華嚴分為兩科。

    是标義、莫可不分也。

    标義者、标十類衆生、各有含義。

    楞嚴說、為世間十二類衆生。

    是标性、莫可更變也。

    标性者、各類衆生、自性自造也。

    本經為九類、是标度、莫可增減也。

    标度者、度本心自性中、一切衆生相。

    本經無度無想之類者、是莫可能度也、既不能度、莫可标此一類也。

    何謂莫可能度、無想者。

    是一切無想、一切無想者。

    心如土雞、性同木馬。

    心想意識、一切皆無。

    此類性靈、猶如草麥故無法可度。

    既不可度、事理二則、均不可标、此類之義。

    其二、本經将非有想非無想合為一類、是正義。

    非有想者、無一切凡情妄想。

    非有想者常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常見常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空不二、在不二中、有無量妙用。

    是故三果之人、在無我相中、常見一切實相。

    所以諸天諸界、皆由諸相而成。

    倘無諸相之時、即見本性妙心。

    一刹那間、無一切相、證一切性、即出三界、見慈氏佛。

    複為三禅者、在禅定之中、所見所聞、所思之間。

    無不是道、無不是覺、出定入定、自在無礙。

    見聞思覺、無有不淨唯有藏識未曾清淨。

    以識為身以定為用、以淨為名、以無念為念、以無住為住。

    心無挂礙、性若虛空。

    三果之人、到此境界、一刹那間、出三界、入兜率陀。

    亦為預斷九品、預者、預出三界也。

    斷九品者、斷絕入九類中投生也。

    亦名無記天、無記者、無數也。

    界無記、劫無記、壽命無記。

    娑婆壞時、三果天不壞、故名無記。

    阿那含名為不來、不來九類之中投生也。

    而實無不來者、是色身形相不來。

    而不是本覺慧命不來。

    是故名為阿那含者、即是不可久停寄宿亭。

    寄宿亭者、喻歸鄉之客、路程由三百餘裡。

    方能至故鄉家園。

    初日需要行程一百裡、方可至寄宿亭。

    即是初果寄宿之處。

    待到天明時、當束裝就道、達二百裡、方可至寄宿亭。

    即是二果寄宿之處。

    待天明時、當束裝就道、達三百裡、方可至寄宿亭、即是三果寄宿之處。

    待天明時、當束裝就道、至初午時、到達故鄉家園住所。

    即阿羅漢、道也性也。

    阿那含、是客道之人爾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衆生壽者? 注 1、 須菩提?佛繼續提名2、於意雲何?繼續問意3、阿羅漢能作是念?阿羅漢能有這樣想法麼4、我得阿羅漢道否?我已經證得阿羅漢道性耶5、須菩提言?須菩提答佛6、弗也?不可7、世尊?敬意?、何以故?怎麼講9、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實無有定法名為阿羅漢10、世尊?解其義11、若阿羅漢作是念?倘若阿羅漢有這樣的觀念12、我得阿羅漢道?我已得道性義、而了生脫死耶13、即為著我人衆生壽者?即是執著四相之人、而不可稱為、已證阿羅漢道性者 事理融洽十三義 1、 須菩提。

    當知如來呼誰是菩提2、於意雲何。

    當前受持意雲何3、阿羅漢能作是念。

    誰是阿羅漢、能作什麼念4、我得阿羅漢道否。

    自他不二、誰得道5、須菩提言。

    當前誰是須菩提、寄問樵夫、樵夫言、在當前。

    樵夫二字當參6、否也。

    道也義也7、世尊。

    筆不落紙、名世尊?、何以故。

    無故生事故9、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非法非非法、羅漢亦非非。

    不可作非想、不可執著是非非10、世尊。

    世尊遍法界、每一微塵一世尊11、若阿羅漢作是念。

    若有若無歸何處、不作一念名無诤12、我得阿羅漢道。

    得個什麼道個什麼13、即為著我人衆生壽者。

    倘執一法塵、即非阿羅漢、能無一塵相、即是樂阿蘭那行者 解 佛問須菩提、汝等阿羅漢。

    能有執著、阿羅漢相耶。

    須菩提答弗也、沒也。

    佛連續問、初二三果者、已明其義矣。

    又複問、阿羅漢道之人、能有執著性耶。

    何也。

    非佛迂而贅、因我執著癡複呆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 注 1、 世尊?稱佛号、欲答連前接後意2、佛說我得無诤三昧?佛說我已經證得無诤三昧矣3、人中最為第一?佛說無诤三昧、在天人中這三昧、是第一之中、最為第一也4、是第一離欲阿羅漢?得此最上三昧者即是永離一切欲望癡5、世尊?稱世尊者是轉折點、亦是樂觀義、6、我不作是念?我沒有這樣想法7、我是離欲阿羅漢?我沒有這樣想相、我已經證得、離欲阿羅漢道性矣。

    本性無诤、心常樂 偈雲 心欲離欲欲仍在無得無求欲永消 第一第一欲第一無得無欲真第一 菩提演化千般樣隻因我癡病未消 倘若無癡亦無欲大千世界一筆勾 解 稱世尊者。

    須菩提表達於如來。

    其實使諸有情自知得果證道之方針。

    方針者初二三果、已表明於如來。

    現複表達、證道稱性之法門。

    後學者、當知悟而證之。

    佛我菩提、無二無别也。

    能行者必能悟證之。

    勿可自誤而誤他。

    佛說我得無诤三昧者。

    他佛我佛非一非二也。

    說與非說、亦是非非。

    我得者、真我無相、亦無言說、非得其名、而得其義也。

    無诤者、是阿羅漢别号也。

    阿羅漢、以無诤、而得其義。

    義者道也、性也、是故名為、得阿羅漢也。

    佛說我得無诤三昧者。

    正定正受、正思維也。

    正定者、禅定之中、無邪亦無苟也。

    正受者、施與受者、純淨如來性也。

    正思維者、舉心動念、無有我相、心生大慈也。

    亦名無上禅那也。

    又名正禅天也。

    天者、心也道也、大阿羅漢本性也。

    本性者、無與人诤、無與物诤、無與我诤、無與一切是非诤。

    略解少許、以備初學而用之。

    無诤者、一切無诤也。

    例如。

    有冤不伸、有苦不訴有人打我罵我。

    能忍、能讓、能受。

    有人起惡毒心、來害我。

    或免其難、或遭其害、無仇恨心、無報複性。

    其心如如、恩怨無二、亦無差别、其名為無诤三昧。

    倘若有人、以邪欲心、向我而來。

    求我接受、哀我順從、切不可無诤。

    當改一字、即名無受。

    或加一句、無染住心。

    後學者、無可混淆邪正之别。

    如或有人、吹捧噓僞、說我有道有德。

    如或有人、贈我貨币、饋我财物。

    如或有人、尋情摘意、曲心求助求援。

    這三類人、少智缺慧者、經常被惑。

    後學者莫可污染名利情欲。

    人中最為第一者。

    即八萬四千種三昧、三昧之中。

    以無诤三昧最為第一。

    無诤之人、在天上人間、亦複第一之中、第一人也。

    是第一離欲阿羅漢者。

    即阿羅漢、證得離欲三昧。

    其名為離欲行。

    亦是諸行之中、最尊最上。

    故名第一、離欲阿羅漢。

    離欲者、離一切欲。

    離二十五有欲。

    離五蘊十八界之欲。

    稱世尊者、上奉如來下囑我等也。

    學佛者、當深谛之、上下本一體奉囑是如如。

    行讀恒聲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者。

    我沒有想相、我是大阿羅漢耶 偈雲 無欲我是阿羅漢無生一念法中尊 無欲無生歸何處遺留現未後學參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行讀恒 注 1、 世尊?稱世尊者、須菩提連上接下、開示我等也2、我若作是念?倘若我有這樣的觀念3、我得阿羅漢道?我證得阿羅漢道性矣4、世尊則不說須菩提?佛不會說須菩提5、是樂阿蘭那行者?是稱行無诤三昧道性也6、以須菩提實無所行?我須菩提沒有這樣觀念、我是得道證性之人7、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因此如來命名、我是稱性無诤三昧第一者。

    樂阿蘭那行者、即稱性無诤三昧道性也。

    稱性者、本性大慈也。

    道者、與如來道德符合也。

    性者、本性自然而然也、而非勉強勉力也。

    命名者、是過渡而非真實之義也。

    真實義者無可言說、常樂我淨也。

    亦無名無相、而真常無竭也。

    行讀恒音 解事理融洽義 所謂。

    能斷見欲、即得初果。

    能斷聞思、即得二果。

    能斷識别、即得三果。

    能作無诤、即證道性。

    證道性者、即是補處。

    所謂化三果證無诤之道性。

    即是菩提現大阿羅漢身。

    而為我等演此妙法也。

    複請世尊、證而印之。

    是使我等、入正軌道、進正法門。

    我等倘若、未經大、阿僧祗劫、之功果。

    焉能得見此經、悟此真理。

    法門雖大、無緣莫可入。

    目前彼岸、雖然光明正大。

    無悟莫能見、無證莫能至也。

    倘若有一絲半苟、名利欲愛、仍然是衆生。

    猶如盲目之人、入於自家寶藏。

    欲取珍寶、必碰頭失足、非死必傷。

    是故菩提、無相無執。

    即真無诤三昧道性天。

    使我有二1、九類2、某甲。

    衆生有二1、四生六道2、某甲心中、煩惱與妄想、以及分别是非相 偈雲 得果證道的是止兒啼無啼之時更需再努力 莫道真法無相亦無得無相無得之中有妙谛 凡者見聞件件是凡情聖者見聞樣樣皆聖谛 菩提衆生無别無二性倘無執著無有不菩提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注 1、 佛告須菩提?佛對須菩提說2、於意雲何?汝看這話怎麼講3、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我往昔在然燈古佛道場中4、於法有所得否?吾在古佛道場中、得到那些法門耶5、弗也?菩提答、沒得到什麼妙法6、世尊?佛耶我知道矣7、如來在然燈佛所?彼時如來在然燈古佛道場中?、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