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若讀惹訂正本

關燈
法實無所得?然燈古佛道場中、古佛所演妙法、彼時如來所聞之法。

    無相無住、如長河水、過而不息、所以無得法相。

    故雲、於法實無所得 解 如來未作佛時。

    依然燈為師。

    如來因師開導。

    於今方作如來。

    但不存在所得之心、與所得之相耳 事理融洽義 佛告菩提者、寄托菩提名義也。

    其時普告我等諸有情也。

    閱讀人當開佛眼。

    在在處處、當見佛告我菩提。

    於意雲何者、真心問我本性、意雲何。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者、是佛以身作則、教授閱讀人。

    問於法有所得否者。

    問菩提言、彼時之法、佛有得耶。

    其實問、閱讀人、而以菩提、作代表相也。

    弗也者、菩提推己、及人也。

    佛說者、如慧日當空、普照一切。

    不可說照彼、非照我也。

    彼今亦複如是也。

    菩提稱世尊者、真我無妄、亦無邪也。

    如來在然燈佛所者、菩提指我等、在曠劫之時。

    真我於法、實無所得之相。

    實無所得者、本來佛我衆生 、故有無量真法。

    何需真法之中、複加塵法兒。

    當知如來與菩提一步一個腳印兒。

    指示我等、進修必要之法門。

    這樣深恩厚德、倘能悟透、必當掉淚。

    菩提已将、初二三果、進修必要之法、付囑我等。

    又複将自證、道性之方法、荷盤托出。

    以及如來、反複丁甯、成佛之标準。

    普示於今後、使九類衆生、無失迷於中途。

    這樣榜樣、學佛兒、當一肩荷擔。

    弗可辜負如來與菩提、深恩厚德、學者。

    當作無相觀 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不作否、不作弗、土作度聲讀、度者、度盡衆生相 注佛問菩提義。

    空生解妙題。

    空生即菩提。

    出生名 1、 須菩提?見前2、於意雲何?見前3、菩薩莊嚴佛土否?佛問菩提說菩薩莊嚴清淨佛土耶4、弗也?菩提答不可5、世尊?菩提解答預詞6、何以故?自問自釋義7、莊嚴佛土者?真心無妄、本性無邪也?、即非莊嚴?真心本性、無邊無形亦無相。

    不可用諸相而莊嚴、故名即非莊嚴9、是名莊嚴?真心本性周遍法界、不可言有、不可言無。

    故有心而無形、有性而無像。

    故名為是名莊嚴 解 菩薩莊嚴佛土否。

    菩薩者、原文菩提薩埵。

    略稱為菩薩。

    翻中文為覺有情。

    即是知有情、即有生。

    有生必有滅。

    滅者終也、是故菩薩、能發心斷有情。

    斷有情者、由覺而能斷也。

    所謂菩薩者、指中地菩薩也。

    而非無地與初地也。

    中地者、如初果至三果也。

    莊嚴佛土否。

    菩薩能斷有情者、其名為莊嚴佛土也。

    斷有情者、真心無欲本性無望也。

    真心無欲則莊嚴竟。

    本心無望即佛土成。

    否者。

    真心本性本來莊嚴。

    本覺慧命、故有清淨。

    佛土者、清淨心也。

    心本清淨、招受客塵而污染。

    倘無客塵、本來覺地、大放光明。

    覺地者、清淨佛土也。

    所以無需外相、而來莊嚴。

    本地風光、清淨而無窮。

    故名為否也。

    其二。

    莊嚴佛土者、心無四相、性本大慈也。

    即無相之心、普施而無竭也。

    即非莊嚴、是名莊嚴者。

    大慈無我、大舍無相也。

    無一切執、遍一切處。

    處處無有、不清淨之處。

    雖然如是、其心性中、亦無莊嚴之相。

    菩薩真心融融、本性湛湛。

    周遍法界、而不可用言詞能表達。

    亦不可以形容作客觀。

    是故名為、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而非世間用财物來布施、作莊嚴之相。

    必報於九類相中矣 偈雲 若問真心在何處不見有無不見空 若問本性是什麼春夏秋冬在其中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注含理義 1、 是故須菩提?所以須菩提、與持經人應該領會、應該承擔2、諸菩薩、摩诃薩?一切菩薩、與諸大菩薩、以及持經人、應該修而證之3、應如是、生清淨心?持經人、應該如是修、如是證、如是常生清淨心、無生染住心4、不應住色生心?持經人不應該見色生厭惡心、生欲愛心、生見取心、生分别心5、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持經人不應該見聲香味觸法、生憎愛心、生樂趣心、生一切住心6、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持經人應該、無住色聲香味觸法心。

    應生清淨心、生無為無住心、在無為無住心中、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持經人、而非持、閱讀誦念者。

    而是持經中玄義、刹那刹那、不失其道性也 解 如來付囑須菩提。

    言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者。

    是如來借題而發輝。

    其實付囑讀者之言也。

    是世尊、将自修自證至要之道義、付囑於閱讀人。

    閱讀人、應如是信、如是解、應如是生清淨心也。

    何為生清淨心者。

    心不住色界、心不住、聲香味觸意識界。

    為生清淨心。

    應無所住者、見色不留戀色界、亦不污辱色界。

    聲香味觸與意識、亦複如是。

    而生其心者、刹那刹那、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見色聲香味觸意識時。

    其心無染亦無住、是名為而生其心。

    應無所住者、六根無住六塵也。

    而生其心者、生無上正等正覺心也2、應無所住、無住情欲識别心。

    而生其心、生大慈無我心3、應無所住、於見聞思覺中、無住四相五蘊心。

    而生其心、於見聞思覺中、常生無邪無苟心4、應無所住、若見色聲香味觸法時、應生無住無染心。

    而生其心、若見色聲香味觸法時、應生無相心。

    於無相心中、見色聲香味觸法之中、無有不清淨之處。

    所謂。

    心妄三世妄、心淨十方清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1、 須菩提?佛向須菩提說2、譬如有人?假如有人3、身如須彌山王?身相如諸山之王4、於意雲何?汝怎麼解5、是身為大否?這樣身相、可為大麼6、須菩提言?須菩提答7、甚大?很大?、世尊?稱佛号者、欲解其意也9、何以故?解答動态10、佛說非身?世尊常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故名非身11、是名大身?姑且名為大身。

    姑且者、非真常也。

    須彌山翻中文、為妙高山。

    亦名妙高峰 偈雲 欲問須彌大與小确是我等尋妙峰 若問須彌有與無行者自心自蹉跎 凡夫跟随須彌轉至聖踏破妙高峰 見相即是須彌頂無見須彌世間希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於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 1、 須菩提?佛向須菩提說2、如恒河中、所有沙數?比如恒河中、所有沙數3、如是沙等恒河?如恒河中沙數之恒河4、於意雲何?汝意若何5、是諸恒河沙?如恒河沙數、恒河之沙6、甯為多否?可為多麼7、須菩提言?菩提答佛說?、甚多?很多9、世尊?口頭禅10、但諸恒河尚多無數?河沙之河、尚且無數11、何況其沙?何況沙數恒河之沙乎。

    恒河原名(歹+克)伽河、翻名為恒河。

    亦名為福河。

    是印度主要之流域者。

    水源從妙高峰而來、複名天河。

    妙高者最高也。

    如中國長江與黃河 解 如來先說大身如須彌山王。

    複說恒河沙數、恒河之沙數。

    所言者、大而多也。

    學者應知、有相有執、均是泡影。

    如上所喻而非幻夢、悟者不信也。

    所謂凡夫、以幻入幻幻幻不已也。

    不已即無了也。

    所謂四相不無、生死從何了局耶。

    悲夫、衆生不明了了、由夢而入夢也。

    所以夢夢無期。

    痛者、不識目前之大道。

    妄投自造之相網也 偈雲 多沙多相多業報無沙無相是道人 恒河沙河沙沙相見相非相是佛言 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注 1、 須菩提?佛呼須菩提、是由譬喻、而轉實意2、我今實言告汝?佛言我現将真實意義、向汝等說3、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倘若有善男子信女人等4、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中5、以用布施?以布滿恒河沙數中三千大千世界、寶貴物品、上獻如來、下施有情6、得福多否?其布施之人、所得福報多麼7、須菩提言?須菩提答佛說?、甚多?很多耶9、世尊?稱世尊者願聞其要也。

    10、佛告須菩提?佛向須菩提說11、若善男子善女人?倘有生淨信心、男女等12、於此經中?在此金剛經中13、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甚至單獨、受持本經中四句偈、乃至三句兩句甚至一完句者14、為他人說?自能受持、複能向其他、有緣之人、講解四句、三句等15、而此福德、勝前福德?此人福德超越那人、用河沙數量的。

    三千大千世界珍貴的。

    七種寶物。

    上獻諸佛、下濟衆生。

    那樣的、福德、果報之上。

    多而善之 解 如來先喻大身、如須彌山王、複喻七寶無量、布施無量相、此二喻者、問於菩提。

    然而菩提、僅答甚大甚多。

    閱讀者、當知有相必有盡 偈雲 身大王山仍是相無身無相性遍天 倘将有相轉無相何須常持金剛經 情施欲海比恒沙情多福多沙河沙 福沙猶如沙數網何時出網見金剛 複次須菩提?随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 注 1、 複次須菩提?記述語2、随說是經?随便向有緣人演說此經中之妙義3、乃至四句偈等?甚至僅僅說、本經中四句偈或一節義4、當知此處?應當知道、随說是經之處5、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上至三界天、下達地府、以及世間、一切天人修羅等6、皆應供養、如佛塔廟?所有一切天人、修羅等衆。

    皆當恭敬供養、說經之處、以及說聽之人。

    猶如恭敬供養、如來真身舍利。

    具足三寶之處 解 随說是經者。

    随時随處随便宣說、這金剛經也。

    不舉行儀式、不作禮節、不表威儀、皆為随說是經者。

    是經者金剛經也。

    乃至四句偈等者。

    甚至隻說四句。

    等者。

    三句二句一句也。

    等者說者與聽者。

    随意選擇、本經中、句義而說也。

    或有人問義者。

    按照問者、之意扣其兩端、開示中道、而答之為等者。

    當知此處。

    随說是經之處、随說随聽之人之處。

    當知此處、是佛道場之處、法身如來、應化之處。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者。

    包括虛空藏、一切諸佛、佛土中、一切世界海。

    界界處處、天王天人、人王與人、及諸類阿修羅王、王子等。

    皆應供養。

    皆當如法供養、持經說經聽經之處。

    此處之人也。

    如佛塔廟。

    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

    應當護持供養具足三寶之處。

    三寶者1、藏經之處、經喻舍利、藏喻塔廟、名為佛寶2、說經之處、名為法寶3、聽經悟道、是佛真子、名為僧寶。

    阿修羅者、四生皆兼、凡是心強性烈之徒、其生形容、随心性識、現諸相貌。

    其類有信心善意者。

    多作天人将軍身、或為金剛力士身。

    護衛三寶、保國愛民、無怠慢性 偈雲九字、六句、三行偈 無作無為此身三寶足無挂無礙色身即法身 一塵無染心性為靈廟演說無住其性遍三千 若解若行真法事即理無得無說常說滿十方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插言、餘寫至此、因胃消化不良、餘回憶、因多餐而引起、故發心持一餐、經七日而完善、其胃疾愈、偈雲 三十年來失一餐至今複得昔時餐得失皆是非非相今時昔時亦非非 其年九0其時中伏其歲八二其住福地 注 1、 何況有人?比能持說四句偈等之人、更進一步2、盡能受持?即依教奉行竟3、讀誦?照本宣揚曰讀離本熟背曰誦4、須菩提?是喚醒喚起受持讀誦之人意5、當知是人?當知盡能受持讀誦之人6、成就最上第一?能受持讀誦、盡能之人、為第一之中、最為第一人者7、希有之法?(一)金剛經中之法、為希有之法(二)能受持讀誦之人是人為希有難有之人、而能行此、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是受持讀誦之人之經典9、所在之處?此經所在之處10、即為有佛?此人此經、即是法身如來11、若尊重弟子?天人阿修羅等皆當尊重供養、能受持讀誦、此經此人。

    此人即是、如來、嫡子真兒 解 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者。

    此人勝過能持四句偈等之人善而複善之。

    能受持讀誦者1、能受而不舍2、能持久而無倦3、能讀到無邪無欲妄4、能誦到無我無人亦無相。

    盡者真心本性妙識中從此至終、無有不清淨之處也。

    呼菩提者呼受持讀誦之人。

    勿可沉迷不悟、亦不可迷失於中途、應當成就而到底。

    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

    希有者、若無諸相、即見如來、為希有相也。

    之法者、到彼岸之法也。

    若是經典者、受持讀誦到、無一切相時、持經人真心本性慧命中。

    呈現如是經典。

    如是經典、在受持真心中。

    無有不遍、無有不照、無有不明。

    所在之處、在在處處放大光明、無有不是、如來心地之處。

    是名即為有佛。

    若尊重弟子者、受持讀誦之人、是佛真子也。

    真子所在之處、一切天人、與諸天神将、常來持衛、恭敬供養、持經之人也。

    是故此經是諸佛之母、持經之人、嫡系佛母之兒。

    倘若無經即無法。

    無法即無受持讀誦人。

    所以此經此人、最為第一。

    是故此經此人、一切天人、阿修羅等、皆當尊重、而供養。

    若有笨人、一句無能者、在燒火煮飯、與其他笨事中、能無我相我欲者、笨人等於、盡能受持讀誦之人。

    所謂受持讀誦、亦是權乘之法、所以寄權而顯實。

    實亦非實、是名為實。

    賢者以權而顯實。

    聖者、無權無實、在無權無實中、證得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若讀惹。

     注 1、 爾時須菩提?此時須菩提2、白佛言?向佛請示雲3、世尊?請示前言4、當何名此經?此經當用何種名号5、我等雲何奉持?我等當用、那種法門、經常奉持6、佛告須菩提?佛向須菩提說7、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此經名号、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翻中文為金剛智慧到彼岸?、以是名字?用此名号9、汝當奉持?汝等當經常。

    奉持與憶念、金剛般若波羅蜜。

    這一經題。

     偈雲 菩提為着諸有情請佛題名示奉持 如來付囑常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 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若讀惹 注 1、 所以者何?佛表前章意2、須菩提?是轉折意3、佛說般若波羅蜜?即我智慧到彼岸4、即非般若波羅蜜?不可執著般若相5、是名般若波羅蜜?金剛般若波羅蜜、這一句。

    僅僅是隻渡生舟兒。

     解 佛先說、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

    複說、即非般若波羅蜜。

    更說、是名般若波羅蜜。

    三說差别甚深、若明真理、玄窮莫竭。

     偈雲 金剛智慧喻鑿井工具人力不停留 鑿成智井生淨水金剛工具亦是非 初二三果喻鑿井至道性比繕井人 智慧井生智慧水當舍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不作否 注 1、 須菩提?如來句号2、於意雲何?問義3、如來有所說法否?本經凡佛自稱如來者、多含法身如來義、即如來問於須菩提雲、如來經常向汝等、有所說法相麼4、須菩提、白佛言?須菩提、向佛答複說5、世尊?答複禮貌6、如來無所說?須菩提答、法身如來、無法可說法身如來即性 解 佛所說法者、無法可說也。

    所說者、破執著心也。

    破者何、以智慧力破無明。

    以無住無相無得、破貪、嗔、癡、欲、愛、妄。

    上根人智慧如利刃、來一斬一、來雙斬雙。

    貪來斬貪、嗔癡欲愛妄來、亦如是斬。

    斬盡滅迹、亦無斬盡滅迹相。

    既無斬盡滅迹相、仍然執著、智慧利刃相。

    是名執法不休。

    亦名、執著法塵相、複名執法塵勞相。

    執法之徒、三界不可透、九類弗可出。

    故名如來、無法可說。

    亦名無法可得。

     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名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注 1、 須菩提?佛召呼他2、於意雲何?汝聽着3、三千大千世界?見前4、所有微塵?大千世界内、上淩虛空、下達地面、微塵數5、是為多否?問菩提6、須菩提言?菩提答7、甚多?很多?、世尊?願佛解其意9、須菩提?呼名釋義10、諸微塵?所有微塵11、如來說、非微塵?佛說不可執著微塵相12、是名微塵?凡夫執著心未除、故說是微塵13、如來說世界、非世界?世界是有情相造成、倘無一切有情雜念相、世界亦非真14、是名世界?故名非世界、亦名非非世界 解 三千大千世界解前。

    所有微塵、是為多否、倘尺寸微塵、尚不可計數。

    況一世界中、甚至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塵之數耶。

    如來以此、無數量數、而問於菩提。

    然而菩提、僅答、甚多二字、而了其問。

    然而未了其意。

    是故菩提複稱世尊者、含義欲聞其要也。

    故如來應菩提所請。

    答曰、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

    如是三反之奧、讀者當在、六根互用之中、谛之谛之、之間之妙義。

    故本經雲、凡是有相、皆是虛妄。

    虛妄者、見色思色、聞聲憶聲、以及香味觸法、而生分别。

    即是着如是微塵相。

    讀者、弗可弗明其義也。

    所以識心未了、見微塵是微塵、見諸相是諸相。

    若諸識不擯、諸有不棄、即生死不了、故名為微塵相。

    若見諸色聲等、無挂無礙、即得二果。

    所見塵相無有不是、真如實相、諸佛之全身、妙用之真常。

    是名非微塵相、亦名證菩提道。

    倘若不見諸相興、亦複不見諸相滅。

    真心本性、如如不動、放大光明。

    普照大千、無有不見、無有不明。

    到此境界、是名微塵、即名為彼岸、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世界者、由衆生共業、與如來願力而成也。

    共業者、衆生都有諸業性也。

    衆生因業而成世、因性為界。

    是故衆生、無有不住、世界相也。

    業性者、非善即惡、非惡即善。

    善惡二性者、業性也。

    故惡者、住三塗與異類。

    善者、住天人與修羅。

    是故善者多福、惡者多罪、因福罪二相故、即不可了生脫死。

    生死不了者、福罪二業遮障業。

    故如來說世界。

    如不作善、不作惡、不作諸業性。

    此人雖然、色身住在世界中。

    其心性識、已超越世界相矣。

    故名為非世界。

    倘能戒律清、四相淨、轉業性、化菩提、情欲識歸聖谛。

     所有世界、非有亦非無。

    萬象由我我轉、而不被萬象迷、故為是名世界。

    如來願力遮、因衆生迷於業性之間、了無出期、如來本願力故、出現於世間。

    說諸業無我、諸相無常、使諸衆生、離業性相。

    棄妄歸真、即名如來、以本願力故、出現於世間。

    度諸衆生、出世間網。

    界即間 偈雲 世界非世界是名為世界倘無共業相即出世間網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1、 須菩提?佛向菩提說2、於意雲何?汝聽着3、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否?汝看佛身面目、三十二種福慧相、是佛真法身麼4、弗也?菩提答不可5、世尊?佛耶6、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菩提答不可以、将三十二種、化佛身相、當作如來真身7、何以故?怎麼講?、如來說三十二相?佛說身相、三十二種好9、即是非相?一切諸相皆是虛妄10、是名三十二相?姑且為三十二相吧 偈雲 三十二相八十好無相如來無窮竭 若問如來真實相無去無來在目前 解 如來問於菩提、汝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否。

    菩提言、不可以三十二相、當作如來法性身。

    本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是故三十二相、亦是諸相之相、而不可作非相。

    以是意故、是名為三十二相。

    是名者、暫且也。

    如用竹筏度識河、未度之時、勿可舍。

    既度之後、應當舍。

    舍之方能搖手擺臂、登覺地、而不可負此、度筏見如來。

    三十二相者、化佛身相也。

    梵王帝釋、亦有此相、雖有然不足。

    三十二相者、三十二清淨行也。

    從眼耳鼻舌身、五根中、修六波羅蜜、而成三十。

    在意識中、修無我無相、為具足三十二、大人之相。

    六波羅蜜者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進5、禅定6、般若也、無我者、色身非我也、無相者、不著一切相也。

    具足三十二相者、佛也。

    若戀愛三十二相者、即心不清淨。

    心不清淨、即不可出、五濁世也。

    仍有、凡、聖、賢、愚、富、貴、貧、賤、福、德、之相。

    如古天皇、頂現山河相、大堯眉有八彩、大舜雙目重瞳、關羽面棗紅、而五須過胸、太公耳白如霜、八十遇文王、甘羅耳紅似火、十二能稱相。

    富貴福德之人、常遇佛聞法得果證道者、不鮮矣。

    富貴福德之相、多修十善而來。

    諸兇惡相、惡人惡業、從惡性而成也。

    學者、弗可弗知、即弗可染住也。

    三十二相者。

    抄寫於下 1、 足下平滿2、足下印紋、如千輪旋3、手指纖長端直而圓潤4、手 足柔軟如兜羅棉5、手足指間、如缦網交互6、足根圓滿7、足面高隆?、腿肚均勻9、雙手過膝10、下根蜜藏11、身相端正12、一一毛孔、生青色光13、毛頭右旋向上14、身金黃色、放紫金光15、周身光明、猶如滿月16、皮膚細滑、光潤17、七處平滿1?、兩腋之下充實19、身相嚴肅20、身直端正21、肩圓臂闊22、口齒四十23、齒整牙白23、四牙微大鮮潔25、雙頰豐隆26、舌得上味、咽常生津27、舌廣紅薄、展可覆面2?、音聲清亮而爽晰29、眼绀青而明亮30、眼毛青秀31、眉間白毫右旋而放光32、頂髻紅潤而隆起、放紫金光。

    是名化佛三十二大人相七處者、雙足、雙手心、雙肩窩、及頂中 偈雲 諸相本無生亦複亦不滅不生不滅中三十二具足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注 1、 須菩提?佛對須菩提說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假如有善心善意男女之人3、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用恒河沙等、數次生命、與财産而布施、供給諸有情者4、若複有人?倘若另有其他之人5、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在金剛經中、甚至單獨、一受二持、四句偈意、或一節之間之道義者6、為他人說?複能向有緣之人、宣講一偈或一節義、使彼見道、而明覺性者7、其福甚多?此人福德、超越那人、用恒河沙、數次生命、布施於有情者、之上 解 某人以恒河沙次身命而布施者。

    識心熾盛也。

    以慧眼觀之。

    如豬羊獻身於人類。

    以識投識、而生死無可了局 偈雲 以情施情情似海人我衆生四相堅 那比種粒無為種了生脫死在其中 複雲 恒沙數次施於恒沙衆施與受施情意亦恒沙 施受情意自投恒沙網何時斷情棄網見金剛 續解 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受者承擔也。

    持者行持也。

    其人能承擔行持、本經某偈某義者。

    未來之佛也。

    何況為他人說者、即為自度、複度他人也。

    自他不二、事理融通也。

    能融通者、諸相冰釋也。

    若獻身恒沙次之人、弗可入道也。

    其福甚多者、受持四句偈等也。

    能受持偈節義者、華藏海中、複增一蓮池也 偈雲 住相布施越大福越大福大業大相廣生死多 恒沙生命無離生死妄無受無施無妄第一施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 注 1、爾時須菩提?這時須菩提2、聞說是經?須菩提、聞佛說至、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之時3、深解義趣?菩提深入其義、而非尋常4、涕淚悲泣?由深入而悲感、從悲感而涕淚、人之恒情也5、而白佛言?含淚向佛而言6、希有世尊?稱佛所有言說、世間少有也7、佛說如是?如來所說?、甚深經典?難解脫中、使我等解脫盡9、我從昔來?我從往昔至今10、所得慧眼?所得解悟11、未曾得聞?無始至今、未曾聞此至理12、如是之經?是經之義、無有底止。

     偈雲 菩提因經力頓悟四句偈涕淚悲泣相留於後人參 菩提尚不知金剛微妙訣已開智慧眼未聞如是徹 此經之妙理無窮亦無竭若解菩提心菩提演話劇 若識菩提相癡極複呆極觀音三十二菩提六十八 能解能徹悟處處證菩提不解菩提道隻因業識遮 能持金剛者持至無所處是名持真經亦名四句偈 真妄兩不住中道亦不停靜河川不息是名四句偈 若著功德相名利福壽相以至極樂相都是魔業相 其二 爾時須菩提聞佛解脫力頓開本來慧義趣無窮竭 徹悟真實性涕淚悲喜集向佛稱希有如來心第一 佛說如是理甚深難表決如是真法味無窮亦無決 我從昔時來未聞少許滴一時雨法雨我等無枯竭 不解如是義不識父子密既解無窮理慧命無窮極 四句本故有為他妄未絕為他與自性無二亦無别 無他無道理真妄二具竭他我本一體邪正亦無别 倘明此妙理一塵偏一切塵亦非塵相妙用無窮極 參學抄 經雲。

    世尊欲入涅槃時、文殊請佛、再轉法輪。

    世尊言咄。

    吾住世四十九年、未嘗說一字住世四十九年者、從成道後起 偈曰抄 始從成道後終至拔提河於是二中間未曾說一字 若向餘、果真未曾說耶、答、所說如服藥、無病服什麼、其二、說與未說皆是妄、無說而說是真常 參學其二抄 須菩提一時宴坐。

    天雨寶華。

    菩提問雨華者誰。

    答帝釋。

    菩提複問、為何。

    帝答、尊者說、般若波羅蜜。

    須菩提曰、何曾說、帝曰、無說乃直說也所謂、須菩提、全身全心、無有不是、般若波羅蜜、之處&hellip然而、亦無、般若波羅蜜 相、學者當深參&hellip帝釋即玉皇大帝 迦葉是梵王之師梵王是三界天主、天王、外道所言、天主者、是也 六祖最後一偈說 偈曰抄兀兀者、平平也 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所謂偈 一燈能解千年暗一偈能除億劫愚 能無諸妄偈亦妄心燈照破世間相 再解含理性。

    精神即魂魄 為他人說者、向本心中衆生相而說。

    其人妄心别性、符合某類、衆生相者。

    命根斷時、其識與精神、即投入於某類。

    猶如收音機、與本台所發之音、符合而無别。

    所謂舉心動念、無有不是、衆生相者。

    其人命根斷時、善則為天人。

    中則為凡夫與修羅。

    惡性熾勝者則入諸地獄也。

    無惡不作者、當作禽獸之類。

    仍有無毫發之善之人、命根斷時、其精神消散、化為無數草木、以及微細幼蟲之類。

    其如專吃他人血汗者、臨命終時、其精神化為、無數蚊虻之類、所謂其性、不可改失也。

    問益蟲等類、是何精神。

    答、益毒如水、魄力如器。

    極惡比器破而水散。

    至善如器完而水盈。

    楞嚴經、十二類衆生、有如是類。

    其二、修無想定者、其心性識如玩石、此類衆生、無法可度、是故本經、隻标九類。

    事解、為他人說者、遇有緣人、随宜宣說、某偈某句、使聽者、種一粒無漏智種。

    其福甚多者、自參自度、度盡心中、九類相也2、為世間他人、說四句偈等、普度有情之性也。

    其福甚多者、而非世間、幻夢泡影之福耳。

    為他人說者。

    理解。

    反聞聞自性、自度度本心。

    為他人說者。

    使邪歸正、命妄轉真也。

    四句偈等者、世間一言半句、都是四句偈等。

    四句偈等者、不可說、有說者、妄想也。

    無說之中、有無量四句偈等。

    不參徹、不悟透者。

    萬偈臨前、一偈也不見也。

    學佛兒、當自參自得。

    雖得亦無所得相。

    是名為得。

    其福甚多者。

    以 偈解 妄邪歸覺性自心放光明性佛無二體其福多無竭 是故須菩提悲喜雙交集契佛悲涕淚為度他人急 悲即他不悟喜則金剛徹悲心度衆生喜得四句訣 菩提落眼淚恰是鏡中涕菩提啟請佛某甲當啟誰 誰是菩提者菩提複是誰兩邊皆不見中道亦不停 迷則千山阻悟即在目前迷悟雙棄盡菩提複菩提 深解經義趣不動亦不遷莫說我深解一解包大千 而白世尊言希有今已得得是如是義莫非須菩提 我從昔來者非去亦非來本有真智慧今複放光明 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 注 1、 世尊?須菩提啟請前言2、若複有人?倘若有其他之人3、得聞是經?有人見聞此經4、信心清淨?此人一時生淨信心5、即生實相?此時此人、徹悟真常、空色不二。

    無有不是真如6、當知是人?應當知道此人7、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此人即是完成最上難有之功德?、世尊?複稱是進一步解說9、是實相者?無有不是真如意義10、即是非相?不可執著、已悟真常相11、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常說、一切諸相、皆是非相。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是故即姑且。

    姑且即暫時 偈雲 若見諸相非非相相相之中放相光 相光亦無相光相是名無相稱世尊 解理性章化城詳法華經 稱世尊者、菩提自問本心也。

    若複有人者、本心覺性之人也。

    得聞是經者、本覺能解、能悟、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