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若讀惹訂正本
關燈
小
中
大
持也。
能行持者、證也。
信心清淨者、真心無妄、本性無邪也。
即生實相者、四相皆無、亦無盡也。
當知是人者、當知能見本覺慧命之人也。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無成就相、亦無功德相也。
世尊者、反複自問、本心真性之靈也。
是實相者、非有非無、實相在其中矣。
即是非相者、兩邊不住、中道亦無停也。
是故如來者、非來、非非來也。
說名實相者、實相無相、無不相也。
複解。
若複有人、有因緣故、方可見到聞到、如是之經。
信心清淨、由多劫見聞是經、而於今劫、方能清淨也。
清淨者、無邪無苟也。
即生實相者、能在邪妄之相之中、而生實相也。
當知是人、當知生信心清淨之人也。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
從實相之中、而能成就也。
亦複不住成就相也。
複稱世尊者、菩提自得菩提心也、亦無得心之相。
是實相者、亦是化城也。
即是非相者、非有亦非無也。
是故如來、自心如如也。
說名實相者、本覺恰在其中、何須論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注 1、 世尊?菩提白佛前言2、我今得聞?菩提說、我方見聞3、如是經典?此經意義4、信解受持?我能信、能解、能受、能持5、不足為難?我不怕艱難6、若當來世?倘若後來之人7、後五百歲?經過五百年之後?、其有衆生?那時有情者9、得聞是經?倘能領會金剛經中意義10、信解受持?能一信二解三受四持11、是人即為?能信解受持之人12、第一希有?此人在天上人間之中、當稱為第一、希有難有之人
解
菩提久證大道、至今方得深解耶、的确是指受持人。
如是經典、信解受持。
句句真理、菩提如寶鏡、信解受持恰是鏡中人。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當知前五百、後五百、以及至今、有何區别。
區别者、二乘也、二乘常說、去佛時遙、正法難遇。
聽此二句、生執著心、是二乘也。
心有塵相、即去佛時遙。
心相不無、即正法難遇。
本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即見如來、有何區别。
故知二乘仍然是二乘。
得聞是經者。
二乘聞、二乘義、三乘聞、三乘義、大乘聞、大乘義。
最上大乘聞、無聞義、亦非無義。
如大圓寶鏡、誰來現誰。
第一無第一、是名為第一、希有之人也。
偈雲 如是甚深典難言難受持不足為難者善根非一劫 當知菩提心前顧後複盼若無菩提相即是真菩提 經過五百歲即是當前人遲早與遠近是度二乘人 三世諸衆生莫須多分别得聞如是經是名為第一 如是第一相萬法皆虛妄若無一切相法法是真常 報汝學佛人切莫求第一若有分别相無期出世間 菩提說妙法以妄治諸妄無妄無第一是名為第一 菩提演話劇當覺劇中訣會者會訣趣不會妄分别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注 1、 何以故?菩提自問、自釋前節意2、此人無我相?是信解受持人無我相3、無人相?能無我相、即無人相4、無衆生相?能無人相、即無衆生相5、無壽者相?能無衆生相、即無壽者相6、所以者何?怎麼講7、我相即是非相?色身無常無我、故名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諸相是幻夢泡影9、即是非相?幻夢泡影、無常無我、即名非相10、何以故?怎麼講11、離一切諸相?諸相臨前、無染住心12、即名諸佛?能無染住、一切形相心者。
即名諸佛 解 此節經文、是菩提續解。
能信解受持之人。
信者、信色身無我。
解者、解諸相無常。
受者、受必有終。
持者、持必有相。
當知信解受持者。
即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所以者何哉、四相非堅、真我無相亦非無。
故菩提說、即是非相。
何以故、即佛經常言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可惜諸佛子、有口無性、更無心得。
即言是而心非。
倘能言符其實、即名諸佛速登覺地矣 偈雲 菩提能演佛妙法某甲非是路邊人 非理勿理理法味非言勿言言真诠 非行勿行行覺道非住勿住住太虛 非離非即清涼地谛觀世法玄中玄 色相之中含妙有無住妙有亦勿遷 實無妙法為四句全心全性包大千 三世信解受持人過去現未性綿綿 綿綿之中無綿相心包性裹諸大千 倘能無見我人相萬相莊嚴性無邊 我囑我等無我相真我性包諸大千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注 1、 佛告須菩提?佛對須菩提、答複前言意2、如是如是?汝如是、我亦如是3、若複有人?倘若複有其他之人4、得聞是經?得入金剛般若波羅蜜多、至要之法門5、不驚不怖不畏?不驚慌、難擔能擔、金剛至要之法。
不恐怖、難放能放、金剛至要之法。
不畏縮、擔無擔相、放無放執、金剛至要之法6、當知是人?當知不驚、不怖不畏之人7、甚為希有?其人在天上人間。
甚為希有、難見之人 解 佛告須菩提、是阿難見聞記錄語。
如是如是、即佛答複、須菩提所說。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義。
如是如是者、過去諸佛、如是而證涅槃。
現在諸佛、與未來諸佛、亦複如是而成佛。
汝如是當作佛。
過去菩提以此而證菩提。
現在與未來、亦複如是。
一時祗樹法會上、諸弟子等、亦複如是。
會外諸弟子、亦複如是。
現在當前之人、開卷閱讀、金剛寶訓之時。
應如是信受奉行。
未來諸佛子等、亦當如是。
我當如是、汝當如是、而證其道。
若複有人、得聞是經。
即是得聞、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之經。
不驚不怖不畏者、既離諸相、驚怖畏者、從何而來。
所謂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者、确是須菩提、自悟自得、自證道性也。
佛說、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者。
确是向初二三果之人所說也。
是故如來大慈、普度三世三乘之人。
而非須菩提、單表得道性之人。
驚怖畏者、初果不驚、見惑難斷。
二果不怖、聞惑難斷、三果不畏、思惑難斷。
當知是人、初二三果之人也。
甚為希有者、非是凡夫、執著肉身、當本性。
得果之人、知肉身如幻夢。
然而仍依賴、幻夢而得果、證其道性也。
偈雲 初二三果世間希驚怖畏中有妙谛 當知是人無我相那有識别與心驚 倘能捐去諸情識穩步踏破三界天 菩提證得離諸相即是補處候補人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注 1、 何以故?解於下2、須菩提?是如來連續喚醒喚起、本心須菩提3、如來說?是佛自稱語4、第一波羅蜜?第一者、諸波羅蜜之首。
波羅蜜者、到覺地竟也5、即非第一波羅蜜?真心中不可存在着、第一波羅蜜相6、是名第一波羅蜜?本性中、純淨是慈悲喜舍而無慈悲喜舍想、即名為第一波羅蜜 解 何以故如來解其意也。
喚須菩提、喚當前須菩提、喚法會内外須菩提、過未現在須菩提。
喚者、喚起沉迷不悟之人也。
喚起正在妄想九類相中、綿綿作諸、衆生業者。
喚醒我等、當作菩提心也。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如來說、是自心向本性說也。
如來說者、是真心向妄心說也。
第一者、是諸波羅蜜之首也。
第一者、布施也。
波羅蜜者、是到覺地竟。
第二、持戒也、三忍辱、四精進、五禅定、六般若也。
是名為六波羅蜜也。
複有十波羅蜜、加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轉。
更有十二者、願與力也。
仍有無量波羅蜜、不悟不見也。
悟後修證時、見諸塵相、無有不是波羅蜜者。
是故住止行動、在無相之中、見諸塵相放大光明。
雖放光明、而無放光明之相。
何以故、心無住亦無染也。
有人說才豎起眉毛、便犯了祖師規則。
這兩句、是對未悟未證之人而言之。
未悟證者、眼之所見、耳之所聞、非污即染。
倘生染住時、即是犯了祖師規則。
悟後修證者、眼見耳聞、無凡情而生覺性。
鼻舍身意、以及識别、亦複如是。
悟與未悟、證與未證、所見所聞。
有天地之懸殊。
且悟而不證、仍然是九類。
且證而不悟、必入三界天。
悟證且徹、亦無悟證之相、即名出世間。
即非第一波羅蜜者、行波羅蜜行、而無行行相。
是名即為第一波羅蜜者行讀形行讀恒 偈雲六句 既到故鄉歸覺地何須再提往是非 無相布施超諸有波羅蜜中最第一 第一亦無第一相是則名為證菩提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注 1、 須菩提?持續向須菩提解說2、忍辱波羅蜜?能忍一切污辱、一忍到底3、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法性無形亦無相、故名為非忍辱波羅蜜4、是名忍辱波羅蜜?法性雖然、無形無相無言說。
無可言其無性。
是故、是名忍辱波羅蜜 解 忍辱波羅蜜者、忍者受也辱者污也。
波羅蜜者、到極端之處也。
如無罪假其罪、無非冒其非。
甚至於刑身而奪命、亦如是忍。
能如是忍、是名忍辱波羅蜜。
譯中文、名為忍辱到彼岸。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者。
肉體形身、如水上漚、火中苗。
轉瞬之間、猶如用刀割水、以口吹光、刀起水即合、口住光則止也。
所謂色身無常、如電夢泡影。
是名忍辱波羅蜜者。
覺性真常、無是無非、無形無相。
如水中鹽、樹稍風、肉眼雖不可見、而不能言其無。
道性之道、亦複如是。
所謂無形無相之中、真如之性。
遍十方而裹三世、無有不周、亦無竭止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哥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注 1、 何以故?連前接後意2、須菩提?佛呼菩提、是向會内會外、過未現在當前受持、是經之人、而呼之3、如我昔為哥利王?佛向我等說明、往昔進修道義事迹。
哥利翻惡性4、割截身體?此王用刀、割截我色身形體5、我於爾時?我在那時6、無我相?我沒有執著肉體是我相7、無人相?我沒瞋恨、彼王割截我身相?、無衆生相?我色身雖遭割截、而無一切分别相9、無壽者相?甚至斷我生命、我亦複無瞋恨相10、何以故?這樣道理怎麼講11、我於往昔?我在那時12、節節支解時?那時此王、用刀截我耳鼻、複割手足、所截節節、處處忍着、任他解割13、若有我相?倘若将色身、當作是我相14、人相?倘若被截割時、怨恨此王相15、衆生相?倘若遇截之時、心中生諸妄相16、壽者相?倘若有貪生怕死相17、應生瞋恨?倘若四相不無、何能不生瞋恨心耶1?、須菩提?如來連續使喚使聽之19、又念過去?如來複憶、我遇哥利王之前之世10、於五百世?即如來本世成道之前、大若有五百世之間、五百世者、即生死經過、五百次也21、作忍辱仙人?如來那時、精修忍辱行之時、仙人者、棄俗入山修持也22、於爾所世?如來在那時期23、無我相?如來已證得無我相24、無人相?如來已證得無人相25、無衆生相?如來已證得無衆生相26、無壽者相?如來已證得、無壽者相。
問。
已證無四相、仍要五百世耶。
答。
此證者、權證、及分證、而非實證與圓證。
倘若圓證後、權實皆非非 略說如來事迹抄寫於下 佛說。
我念往昔、生南天竺國、富單那城、波羅蜜家、是時有王、其性暴惡、驕慢自在、我於爾時為衆生故、在彼城外、寂然禅思、爾時彼王、春木花敷、與其宮人彩女、出城遊觀、在林樹下、五欲自娛、其諸彩女、舍王遊戲、遂至我所、我時為欲斷彼貪故、而為說法、時王見我、便生惡心、問言、汝得阿羅漢果耶、我言未得、複言、汝得不還果耶、我言未得、王言、汝既少年、未得聖果、則為具有貪欲煩惱、雲何恣情、觀我女人、我言大王當知我雖未斷貪欲、然其内心、實無貪着、王言癡人、世有仙人、服氣食果、見色尚貪、況汝盛年、未斷貪欲、雲何見色不貪、我言大王、見色不貪、實為、修持淨戒、我言、我無瞋妒、雲何言謗、王言、雲何名戒、答言、忍名為戒、王言、若忍為戒、我當截汝耳、若能忍者、知汝持戒、我時被截、容顔不變、王臣見已、谏言、如是大士、不應加害、王言汝等、雲何知是大士、諸臣曰、見受苦時、容顔不變、王言、我當更試、即劓其鼻、刖其手足、爾時我於、無量無邊世中、修習慈悲、愍念衆生、心無瞋恨、時四天王、心懷瞋忿、雨沙礫石、王見大怖、複至我所、長跪白言、惟願哀愍、聽我忏悔、我曰大王、我心無瞋、亦複無貪、王言大德、雲何得知、我即立誓、我若真實、無貪恨者、此身平複如故、發是願已、身即平複、更願我於來世、得成菩提、先度大王、是故我今成佛、先度喬陳如也。
終、此節、詳於、涅槃經、問、前解、阿羅漢、為道不為果、涅槃言果何也、答涅槃權也、金剛實也、我解、當按本經句義、而發揮。
如二三果、亦有道性、初果見道、二果聞道、三果思道、阿羅漢證道、釋迦觀明星、而成道、牟尼涅槃時、為了道、須菩提說、我得阿羅漢道、即名得道。
其二略說。
佛言、我於往昔、為王太子、棄國出家、投入深山、修忍辱行、爾時我見、一隻母虎生七子、我以慧眼觀之、其母虎、七日未得其食、其時欲死、我以色身投入戶口、使虎得其生。
其三略說。
佛言、我於過去、在山宴坐、見一鷹追鴿、其鴿被追、而投入我之懷、我以衣遮之、其鷹追至而尋鴿、我将自身之肉、割一片、而飼其鷹、我使鴿得其生、鷹亦得其食矣、其鴿即梵王、其鷹即帝釋、變化而來、試我之心也。
劓音逸其四、餘四十年前、閱事迹、略憶其大概、仿寫於下。
佛說、我在曠劫時、我身為鲸魚、其時我姓甚暴、其心甚惡、一食之間、需食海中、無量群魚、日久年深、我心與性、漸轉慈和、而生淨信心、此時發願閉口、即投入海邊、深沙污泥之中、隐修慈悲、猶如動物、冬眠之相、複經無量、無數之年、其海遠移、其處即為、海岸之陸、一時我全身、埋沒於沙土之内、唯頭頂少許、露出地面、其時有、五木工人、經常經過此處、一日工人議曰、我等無人、用五柄利斧、劈開此魚之頂、取腦而食之、不亦樂乎、於是五人、用斧劈我之頂、我忍痛就死、我不願施威而逃脫、何以故、我若施威、大地必然震烈、震烈之時、必傷無量無數、衆生之類、我複念曰他日我作菩提、首先度此五人、故我今作佛、先度、喬陳如等無人。
此四則事迹。
皆屬權乘。
希讀者參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此節經文。
是由權而歸實。
實亦無歸處。
是名證菩提 注 1、 是故須菩提?所謂持經人、須要發菩提心者2、菩薩應離一切相?菩薩是指當前持經之人、當離一切諸相3、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發菩提心、亦無住發菩提心之相4、不應住色生心?不當見色生心5、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不當見聲香味觸意識生心6、應生無所住心?甚至生菩提心、亦不可住在、真心之中7、若心有住?甚至住於菩提相心、亦是住於法塵相?、即為非住?甚至發起菩提心、亦不可住於發心相。
相者想也。
應當心若虛空、寸絲無挂。
是故有住即非。
無住即住 解 所謂發菩提心者當離一切相。
若生一塵相心、即被魔羅牽着。
如生一絲色聲香味觸意識心者、即被一絲魔羅牽去。
倘生一發染住心者、魔羅即生堂而入室已。
若心無住、諸天梵釋、不離左右。
梵釋與魔羅、是一母所生。
深悟修證時、方知是意識爾、希於參之。
應生無所住心者不住於法、不住於非法、亦不住於中道。
是名三輪體空、亦名常住虛空、亦無住虛空之相。
即是應無所住住心之處也。
若心有住者、若心住於菩提、亦是法塵。
何況其他九類相心耶。
即為非住者、若心有塵相者、即為非住、而非住於虛空也。
是故經雲。
如法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耶 偈雲 菩提心當發生死永斷絕已發菩提心當入菩提道 即入菩提道前進弗生疑弗可停中道當進菩提門 更入菩提室複至菩提座當坐弗生疑是名得菩提 色聲香味觸法法放光明五蘊十八界色色皆菩提 菩提本無相相相盡菩提相相非非非是名證菩提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注 1、 是故佛說菩薩心?所以佛說、發菩薩心之人2、不應住色布施?不應該、住於色相、行於布施3、須菩提?喚醒本心意4、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故?行菩薩行之人、應将方便施諸衆生、把困難留給自己5、應如是布施?應當這樣布施6、如來說一切諸相?如來者、自性無相而無滅。
世間大地山河、以及萬物等相、為一切諸相7、即是非相?凡是有相、皆是虛妄、故名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凡是有情、皆為衆生9、即非衆生?凡是衆生、皆是妄心自造、所造諸類、皆是虛妄、而非真常。
倘能全盤放下、其人即非衆生 解 是故佛說菩薩心。
所謂持經人、當發菩薩心。
發起菩薩心、當斷一切相。
一切相者、諸貪欲心也。
不應住色布施。
不住以自己财寶、施於衆生财寶相。
不住以自己利益、施於衆生利益相。
不住以自己方便、施於衆生方便相。
所謂與衆生、一切利益、不顧慮自己、一切利益相。
即為菩薩心、能利益一切衆生。
持經人、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菩薩布施衆生時、無見衆生受施相。
無見自己、施於衆生相。
以及色身、與生命、亦複如是施。
即名為施無施相。
一切衆生、即非衆生者。
倘能無一切相、而施於衆生者、即不見一切衆生相。
衆生者、妄心造也。
倘能無見諸相興、亦複不見諸相滅。
即名無見衆生相。
是故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偈雲 菩薩心為利衆生不住色施無相施 利益衆生無著相應如是施無我施 若見諸相非非相無見衆生相亦然 施相受相财寶相三相皆無三輪空 三輪相空大施主十方如來在其中 無相心包虛空量其性常住諸大千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注 1、 須菩提?佛向須菩提說2、如來是真語者?如來者、自謂也、是真語者、是真實不虛之語也3、實語者?無假冒之語也4、如語者?譬喻其義、其性如如、不動之語也。
5、不诳語者?不欺騙不哄詐也6、不異語者?不異常、不離奇也7、須菩提?佛含轉折語者?、如來所得法?佛自謂、我所得之法9、此法無實無虛?如來所得之法、無有真實、亦無虛假、無真實者、無形無相也、無虛假者、其道義、而無窮無盡也 解 如來經常、呼須菩提者。
是叮咛我等、需要發菩提心也。
如來是真語者、而非世間凡夫、夢幻泡影之語也。
實語者、而非世間、争名奪利圖妄易滅之語也。
如語者、而非世間、口是心非虛僞之語也。
不诳語者、而非世間、欺诳訛詐之語也。
不異語者、而非世間妄想奇怪、兩舌之語也。
須菩提者、發菩提心之人、應當深谛。
如來所得法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法。
此法無實無虛、無實者、法身無形無相。
無虛者、如來真心本性常樂我淨也。
而非凡夫、逐妄追貪、尋求色聲香味觸法、以六欲為究竟。
修菩提法者、當知凡夫見色追尋不舍。
二乘見色、如見毒蛇猛獸。
大乘見色、無污染心。
最上乘見一切色、非色、非非色、在非色、非非色中。
能轉一切諸色相、而不被諸色相所轉。
轉者用也。
佛眼見色者、無見無不見。
見無見相、聲香味觸法者、亦複如是見也。
如來所得法者、得此法也。
此法無實無虛者、一眼五觀也。
凡賢聖道、以至如來。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得其義而、不可得其相也。
偈雲 凡夫見色追逐相初果見色鶴頂紅鶴頂紅、是鸩毒 見如未見二三果能轉諸色道性成 如來無見無不見一眼五觀色差别 聲香味觸法如是不須問佛當自參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附志銘 今日一餐方清淨直至盡形壽亦然無去無來本面目凡聖無别亦無參 其壽八二其時中伏其願無相其年九0 注 1、 須菩提?如來複向須菩提言2、若菩薩心?内施欲望、外施财法3、住於法而行布施?倘若住於财法二施相、行於布施者、其或使他衆生、住於财法二相者4、如人入暗?住相布施之人、如人入暗室、無光之處5、即無所見?其人毫無所見、猶如瞽目6、若菩薩心?倘若發菩薩心、行菩薩行者7、不住法而行布施?内不住功福二德相、外不住财法二施相?、如人有目?猶如有目之人、心明而眼亮9、日光明照?如在陽光之中、無有不亮10、見種種色?無所不見、無所不明。
内施欲望者本覺心中、無有欲望之心也。
外施财法者、以财物與經中妙義、向諸衆生、施而說之行菩薩行者、行字、上讀形、下讀恒 解 呼須菩提者、反複叮咛、受持之人也。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者。
修菩薩道、行菩薩行之人、不可住於一塵法、一塵相、而行布施。
當内施諸相、外施二法。
内施諸相者、無四相也。
外施二法者、以财物施於他人、與向他人演說、金剛經中妙義也。
然而施七寶如須彌、而不可逃脫、福罪二相也。
所謂福大罪大。
不若老龐、将七寶投入於江心之中。
所以佛說、求福者、如人入暗、即無所見也。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者。
當不住一塵相、行於布施。
即不可生執著心、哀佛求佛、希佛賜給、福德果報相、而行布施。
當以慈悲心、無我性、而行於布施。
此布施名為、不住於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者、得智慧眼也。
日光明照者、明心見性也。
見種種色者、見如來境界也 偈雲 彭祖八百住壽相子儀七八子亦空 六朝五代人王相付於笑談話柄中 世出世間都放盡大慈平等無相施 無求諸相果報相心同如來性同天 無住功德無住相世出世間希中希 無求福報無求得智明慧朗出世間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注 1、 須菩提?如來繼續發言2、當來之世?指現代世間3、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倘若此時、有善心男同志與女同志們4、能於此經?能奉持金剛經者5、受持讀誦?受持者、能受持經中道義、讀誦者、能讀誦到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相6、即為如來?即是我佛7、以佛智慧?如佛智慧8、悉知是人?我佛徹底悉知、受持讀誦之人9、悉見是人?我佛徹底悉見此人10、皆得成就?成就受持讀誦之人11、無量無邊功德?凡是受持讀誦者、悉皆成就、不可思議、無漏之功德
解合理性
所謂每一環節、呼一次須菩提者。
是呼起本覺慧命、正在迷夢未醒之中之人也。
菩提者、須要發菩提心也。
當來之世者、本師指某甲、一時來於此世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者、指天上人間、至善也。
他類衆生、無福德性、能聞是經者。
能於此經者、必須在無量劫中、種諸善根之人、方能得知得見得聞、是經之義也。
何況能受持讀誦乎。
能受持讀誦者、是天上人間希有之人也1、受者、弗能定而無邪、直心受義、弗可為受也2、持者、弗能棄諸妄想、慈心持意、弗可為持也3、讀者、弗能六欲無染、稱性讀義、弗可為讀也4、誦者、弗能心無四相、誦無誦執、弗可為誦也。
倘能如是受持、而讀誦者、即為如來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悉見是人者、如來智慧也。
如來者、非來非不來也。
非來者、喻凡夫、其心性識如處深山茂林之中。
其人猶如、是污溝濁水相。
外感雲霧風塵、礫石之遮。
内心塵相不無。
其心水不清、故名為非來。
非不來者、喻受持讀誦之人也、其心性識、猶如高山之頂、清淨寶潭。
潭中之靜水。
上無雲霧風礫、邊無障礙、以佛智慧。
猶如皓月當空、而無障礙、寶潭之中、清淨之靜水。
印虛空之皓月。
悉知是人、悉見是人。
猶如清潭之水、印虛空之月、無二無别。
所謂如來、悉知悉見、受持讀誦、之人之心。
與如來心印、之智慧、無分别相。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者。
是受持讀誦之人、真心之功德也。
所謂真心與功德、皆無形相、倘若生執著心。
即非功德、亦非真心。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甚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注 1、 須菩提?使讀者聽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倘有信心男女等3、初日份、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日晨時、按照恒河沙、數字數次之身命、而布施諸有情者4、中日份、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日中時、複按照恒河沙數字、數次之身命、而布施諸有情者5、後日份、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日暮時、亦按照、恒河沙數字、數次之身命、而布施、諸有情者6、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如是布施、複經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數字、數次身命、獻於諸有情者。
其所施之次數、莫可衡量與比喻7、若複有人、聞此經典?倘若複有其他之人。
聽到見到、此金剛經。
複明其義?、信心不逆、、其福甚彼?此人若生淨信心、如是如實、信受奉行。
此人所有福德、超每日三時、以無量身布施者、過而善之9、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甚至筆書此經、複能1、受2、持3、讀、4、誦耶。
仍能向其他有緣之人、講解此經妙義乎。
以此功德、超越長期、以生命布施之人者無量無數無邊、倍而倍之、倍數倍數之上 解 如來屢次呼須菩提者、使其本性谛聽、本心之義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者凡有信心之人者、無不是也、其有信心、而明其大義者、不鮮矣。
是故如來、喚起讀誦之人、速發菩提心也。
一日三時、将身獻於有情者、隻可喻之、何況每時、以恒河沙身命、而布施耶。
如來這一比喻者、勿可忽視也。
佛曾對須菩提說、如我昔為哥利王、割截身體。
以及将身投虎。
割肉飼鷹。
當不及日日。
三時之中、所施於萬一。
何況沙之數乎。
佛遇哥利王、而無四相者、是權乘、曲徑之道也。
複經五百、方至正道。
五百生死、五蘊未淨也。
無四相之根基也、而非大廈成也。
然初果僅七世、二果一反、三果不來。
何況道性乎。
學佛兒、勿可混淆本末之訓之。
哥利者、梵言惡性也、唐言哥利者。
善男女、逐諸色聲為歌。
貪諸供養名利。
貪名圖利、其名為惡王也。
節節支解時、是用智慧刀、割諸五蘊、截諸六欲、諸妄也。
身即平複、法身無傷、慧命無損也。
喬陳如等、五蘊意識也。
以及虎鴿等情、希自參自悟為妙。
故於無量無邊劫、以身布施者、着相也。
着相之人、不可脫生而畢死。
是故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
信心不逆者、諸相莫可入也、不入諸相者、其福甚彼也。
甚彼者、甚諸有為有相、所施也。
何況書寫此經、其精神、必歸至、於真心、其慧命、納入於、本性矣。
1、不變曰受2、不更曰持3、不違曰讀4、不背曰誦。
為人解說者、自心領會、無一切相、則解說竟。
亦無解說竟相、則為無量、恒沙億劫、而為我轉。
故名為、其福甚彼、勿可量也。
為我轉者、佛智慧也 卷上終 簡繁二體對照表略注、仍有多數、禾例其表、希查新字典是幸、其二、餘年老耄、不無有錯有誤、希自更正 1、 剛剛2、羅羅3、經經4、稱稱5、譯譯6、無無7、注註8、違違9、義義10、僞僞11、猶猶12、滅滅13、電電14、淺淺15、徹徹16、囑囑17、鈞鈞18、種種19、礙礙20、塵塵21、達達22、體體23、葉葉24、衆衆25、複複26、屢屢27、應應28、與與29、揚揚30、雖雖31、陽陽32、确確33、僅僅34、過過35、絲絲36、難難37、暫暫38、機機39、時時40、會會41、補補42、于於43、證證44、覺覺45、業業46、誰誰47、處處48、見見49、盡盡50、煉煉51、靈靈52、賢賢53、聖聖54、針針55、斷斷56、愛愛57、鑽鑽58、關關59、鄉鄉60、陰陰61、歸歸62、轉轉63、惱惱64、燈燈65、變變66、挂掛67、發發68、發發69、識識70、晝晝71、潔潔72、雲雲73、風風74、飛飛75、塵塵76、盧盧77、動動78、彌彌79、節節80、雙雙81、齊齊82、離離83、燒燒84、運運85、掃掃86、糞糞87、類類88、飲飲89、曆曆90、這這91、聲聲92、衛衛93、開開94、俨儼95、圓圓96、樂樂97、獨獨98、窮窮99、護護100、戀戀101、導導102、歎歎103、贊贊104、漢漢105、雜雜106、願願107、榮榮108、異異109、塗塗110、餘餘111、網網112、舍捨113、獄獄114、聽聽115、甯寧116、殺殺117、慮慮118、邊邊119、龍龍120、聖聖121、兒兒122、報報123、據據124、标標125、觀觀126、蘭蘭127、擺擺128、癡癡129、極極130、臨臨131、嘗嘗132、區區等卷上略注、終
能行持者、證也。
信心清淨者、真心無妄、本性無邪也。
即生實相者、四相皆無、亦無盡也。
當知是人者、當知能見本覺慧命之人也。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無成就相、亦無功德相也。
世尊者、反複自問、本心真性之靈也。
是實相者、非有非無、實相在其中矣。
即是非相者、兩邊不住、中道亦無停也。
是故如來者、非來、非非來也。
說名實相者、實相無相、無不相也。
複解。
若複有人、有因緣故、方可見到聞到、如是之經。
信心清淨、由多劫見聞是經、而於今劫、方能清淨也。
清淨者、無邪無苟也。
即生實相者、能在邪妄之相之中、而生實相也。
當知是人、當知生信心清淨之人也。
成就第一希有功德者。
從實相之中、而能成就也。
亦複不住成就相也。
複稱世尊者、菩提自得菩提心也、亦無得心之相。
是實相者、亦是化城也。
即是非相者、非有亦非無也。
是故如來、自心如如也。
說名實相者、本覺恰在其中、何須論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 注 1、
如是經典、信解受持。
句句真理、菩提如寶鏡、信解受持恰是鏡中人。
若當來世、後五百歲、當知前五百、後五百、以及至今、有何區别。
區别者、二乘也、二乘常說、去佛時遙、正法難遇。
聽此二句、生執著心、是二乘也。
心有塵相、即去佛時遙。
心相不無、即正法難遇。
本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即見如來、有何區别。
故知二乘仍然是二乘。
得聞是經者。
二乘聞、二乘義、三乘聞、三乘義、大乘聞、大乘義。
最上大乘聞、無聞義、亦非無義。
如大圓寶鏡、誰來現誰。
第一無第一、是名為第一、希有之人也。
偈雲 如是甚深典難言難受持不足為難者善根非一劫 當知菩提心前顧後複盼若無菩提相即是真菩提 經過五百歲即是當前人遲早與遠近是度二乘人 三世諸衆生莫須多分别得聞如是經是名為第一 如是第一相萬法皆虛妄若無一切相法法是真常 報汝學佛人切莫求第一若有分别相無期出世間 菩提說妙法以妄治諸妄無妄無第一是名為第一 菩提演話劇當覺劇中訣會者會訣趣不會妄分别 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注 1、
即名諸佛 解 此節經文、是菩提續解。
能信解受持之人。
信者、信色身無我。
解者、解諸相無常。
受者、受必有終。
持者、持必有相。
當知信解受持者。
即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所以者何哉、四相非堅、真我無相亦非無。
故菩提說、即是非相。
何以故、即佛經常言說、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可惜諸佛子、有口無性、更無心得。
即言是而心非。
倘能言符其實、即名諸佛速登覺地矣 偈雲 菩提能演佛妙法某甲非是路邊人 非理勿理理法味非言勿言言真诠 非行勿行行覺道非住勿住住太虛 非離非即清涼地谛觀世法玄中玄 色相之中含妙有無住妙有亦勿遷 實無妙法為四句全心全性包大千 三世信解受持人過去現未性綿綿 綿綿之中無綿相心包性裹諸大千 倘能無見我人相萬相莊嚴性無邊 我囑我等無我相真我性包諸大千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 注 1、
不恐怖、難放能放、金剛至要之法。
不畏縮、擔無擔相、放無放執、金剛至要之法6、當知是人?當知不驚、不怖不畏之人7、甚為希有?其人在天上人間。
甚為希有、難見之人 解 佛告須菩提、是阿難見聞記錄語。
如是如是、即佛答複、須菩提所說。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義。
如是如是者、過去諸佛、如是而證涅槃。
現在諸佛、與未來諸佛、亦複如是而成佛。
汝如是當作佛。
過去菩提以此而證菩提。
現在與未來、亦複如是。
一時祗樹法會上、諸弟子等、亦複如是。
會外諸弟子、亦複如是。
現在當前之人、開卷閱讀、金剛寶訓之時。
應如是信受奉行。
未來諸佛子等、亦當如是。
我當如是、汝當如是、而證其道。
若複有人、得聞是經。
即是得聞、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之經。
不驚不怖不畏者、既離諸相、驚怖畏者、從何而來。
所謂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者、确是須菩提、自悟自得、自證道性也。
佛說、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者。
确是向初二三果之人所說也。
是故如來大慈、普度三世三乘之人。
而非須菩提、單表得道性之人。
驚怖畏者、初果不驚、見惑難斷。
二果不怖、聞惑難斷、三果不畏、思惑難斷。
當知是人、初二三果之人也。
甚為希有者、非是凡夫、執著肉身、當本性。
得果之人、知肉身如幻夢。
然而仍依賴、幻夢而得果、證其道性也。
偈雲 初二三果世間希驚怖畏中有妙谛 當知是人無我相那有識别與心驚 倘能捐去諸情識穩步踏破三界天 菩提證得離諸相即是補處候補人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注 1、
波羅蜜者、到覺地竟也5、即非第一波羅蜜?真心中不可存在着、第一波羅蜜相6、是名第一波羅蜜?本性中、純淨是慈悲喜舍而無慈悲喜舍想、即名為第一波羅蜜 解 何以故如來解其意也。
喚須菩提、喚當前須菩提、喚法會内外須菩提、過未現在須菩提。
喚者、喚起沉迷不悟之人也。
喚起正在妄想九類相中、綿綿作諸、衆生業者。
喚醒我等、當作菩提心也。
如來說第一波羅蜜者、如來說、是自心向本性說也。
如來說者、是真心向妄心說也。
第一者、是諸波羅蜜之首也。
第一者、布施也。
波羅蜜者、是到覺地竟。
第二、持戒也、三忍辱、四精進、五禅定、六般若也。
是名為六波羅蜜也。
複有十波羅蜜、加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轉。
更有十二者、願與力也。
仍有無量波羅蜜、不悟不見也。
悟後修證時、見諸塵相、無有不是波羅蜜者。
是故住止行動、在無相之中、見諸塵相放大光明。
雖放光明、而無放光明之相。
何以故、心無住亦無染也。
有人說才豎起眉毛、便犯了祖師規則。
這兩句、是對未悟未證之人而言之。
未悟證者、眼之所見、耳之所聞、非污即染。
倘生染住時、即是犯了祖師規則。
悟後修證者、眼見耳聞、無凡情而生覺性。
鼻舍身意、以及識别、亦複如是。
悟與未悟、證與未證、所見所聞。
有天地之懸殊。
且悟而不證、仍然是九類。
且證而不悟、必入三界天。
悟證且徹、亦無悟證之相、即名出世間。
即非第一波羅蜜者、行波羅蜜行、而無行行相。
是名即為第一波羅蜜者行讀形行讀恒 偈雲六句 既到故鄉歸覺地何須再提往是非 無相布施超諸有波羅蜜中最第一 第一亦無第一相是則名為證菩提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注 1、
無可言其無性。
是故、是名忍辱波羅蜜 解 忍辱波羅蜜者、忍者受也辱者污也。
波羅蜜者、到極端之處也。
如無罪假其罪、無非冒其非。
甚至於刑身而奪命、亦如是忍。
能如是忍、是名忍辱波羅蜜。
譯中文、名為忍辱到彼岸。
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者。
肉體形身、如水上漚、火中苗。
轉瞬之間、猶如用刀割水、以口吹光、刀起水即合、口住光則止也。
所謂色身無常、如電夢泡影。
是名忍辱波羅蜜者。
覺性真常、無是無非、無形無相。
如水中鹽、樹稍風、肉眼雖不可見、而不能言其無。
道性之道、亦複如是。
所謂無形無相之中、真如之性。
遍十方而裹三世、無有不周、亦無竭止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哥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注 1、
哥利翻惡性4、割截身體?此王用刀、割截我色身形體5、我於爾時?我在那時6、無我相?我沒有執著肉體是我相7、無人相?我沒瞋恨、彼王割截我身相?、無衆生相?我色身雖遭割截、而無一切分别相9、無壽者相?甚至斷我生命、我亦複無瞋恨相10、何以故?這樣道理怎麼講11、我於往昔?我在那時12、節節支解時?那時此王、用刀截我耳鼻、複割手足、所截節節、處處忍着、任他解割13、若有我相?倘若将色身、當作是我相14、人相?倘若被截割時、怨恨此王相15、衆生相?倘若遇截之時、心中生諸妄相16、壽者相?倘若有貪生怕死相17、應生瞋恨?倘若四相不無、何能不生瞋恨心耶1?、須菩提?如來連續使喚使聽之19、又念過去?如來複憶、我遇哥利王之前之世10、於五百世?即如來本世成道之前、大若有五百世之間、五百世者、即生死經過、五百次也21、作忍辱仙人?如來那時、精修忍辱行之時、仙人者、棄俗入山修持也22、於爾所世?如來在那時期23、無我相?如來已證得無我相24、無人相?如來已證得無人相25、無衆生相?如來已證得無衆生相26、無壽者相?如來已證得、無壽者相。
問。
已證無四相、仍要五百世耶。
答。
此證者、權證、及分證、而非實證與圓證。
倘若圓證後、權實皆非非 略說如來事迹抄寫於下 佛說。
我念往昔、生南天竺國、富單那城、波羅蜜家、是時有王、其性暴惡、驕慢自在、我於爾時為衆生故、在彼城外、寂然禅思、爾時彼王、春木花敷、與其宮人彩女、出城遊觀、在林樹下、五欲自娛、其諸彩女、舍王遊戲、遂至我所、我時為欲斷彼貪故、而為說法、時王見我、便生惡心、問言、汝得阿羅漢果耶、我言未得、複言、汝得不還果耶、我言未得、王言、汝既少年、未得聖果、則為具有貪欲煩惱、雲何恣情、觀我女人、我言大王當知我雖未斷貪欲、然其内心、實無貪着、王言癡人、世有仙人、服氣食果、見色尚貪、況汝盛年、未斷貪欲、雲何見色不貪、我言大王、見色不貪、實為、修持淨戒、我言、我無瞋妒、雲何言謗、王言、雲何名戒、答言、忍名為戒、王言、若忍為戒、我當截汝耳、若能忍者、知汝持戒、我時被截、容顔不變、王臣見已、谏言、如是大士、不應加害、王言汝等、雲何知是大士、諸臣曰、見受苦時、容顔不變、王言、我當更試、即劓其鼻、刖其手足、爾時我於、無量無邊世中、修習慈悲、愍念衆生、心無瞋恨、時四天王、心懷瞋忿、雨沙礫石、王見大怖、複至我所、長跪白言、惟願哀愍、聽我忏悔、我曰大王、我心無瞋、亦複無貪、王言大德、雲何得知、我即立誓、我若真實、無貪恨者、此身平複如故、發是願已、身即平複、更願我於來世、得成菩提、先度大王、是故我今成佛、先度喬陳如也。
終、此節、詳於、涅槃經、問、前解、阿羅漢、為道不為果、涅槃言果何也、答涅槃權也、金剛實也、我解、當按本經句義、而發揮。
如二三果、亦有道性、初果見道、二果聞道、三果思道、阿羅漢證道、釋迦觀明星、而成道、牟尼涅槃時、為了道、須菩提說、我得阿羅漢道、即名得道。
其二略說。
佛言、我於往昔、為王太子、棄國出家、投入深山、修忍辱行、爾時我見、一隻母虎生七子、我以慧眼觀之、其母虎、七日未得其食、其時欲死、我以色身投入戶口、使虎得其生。
其三略說。
佛言、我於過去、在山宴坐、見一鷹追鴿、其鴿被追、而投入我之懷、我以衣遮之、其鷹追至而尋鴿、我将自身之肉、割一片、而飼其鷹、我使鴿得其生、鷹亦得其食矣、其鴿即梵王、其鷹即帝釋、變化而來、試我之心也。
劓音逸其四、餘四十年前、閱事迹、略憶其大概、仿寫於下。
佛說、我在曠劫時、我身為鲸魚、其時我姓甚暴、其心甚惡、一食之間、需食海中、無量群魚、日久年深、我心與性、漸轉慈和、而生淨信心、此時發願閉口、即投入海邊、深沙污泥之中、隐修慈悲、猶如動物、冬眠之相、複經無量、無數之年、其海遠移、其處即為、海岸之陸、一時我全身、埋沒於沙土之内、唯頭頂少許、露出地面、其時有、五木工人、經常經過此處、一日工人議曰、我等無人、用五柄利斧、劈開此魚之頂、取腦而食之、不亦樂乎、於是五人、用斧劈我之頂、我忍痛就死、我不願施威而逃脫、何以故、我若施威、大地必然震烈、震烈之時、必傷無量無數、衆生之類、我複念曰他日我作菩提、首先度此五人、故我今作佛、先度、喬陳如等無人。
此四則事迹。
皆屬權乘。
希讀者參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此節經文。
是由權而歸實。
實亦無歸處。
是名證菩提 注 1、
相者想也。
應當心若虛空、寸絲無挂。
是故有住即非。
無住即住 解 所謂發菩提心者當離一切相。
若生一塵相心、即被魔羅牽着。
如生一絲色聲香味觸意識心者、即被一絲魔羅牽去。
倘生一發染住心者、魔羅即生堂而入室已。
若心無住、諸天梵釋、不離左右。
梵釋與魔羅、是一母所生。
深悟修證時、方知是意識爾、希於參之。
應生無所住心者不住於法、不住於非法、亦不住於中道。
是名三輪體空、亦名常住虛空、亦無住虛空之相。
即是應無所住住心之處也。
若心有住者、若心住於菩提、亦是法塵。
何況其他九類相心耶。
即為非住者、若心有塵相者、即為非住、而非住於虛空也。
是故經雲。
如法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耶 偈雲 菩提心當發生死永斷絕已發菩提心當入菩提道 即入菩提道前進弗生疑弗可停中道當進菩提門 更入菩提室複至菩提座當坐弗生疑是名得菩提 色聲香味觸法法放光明五蘊十八界色色皆菩提 菩提本無相相相盡菩提相相非非非是名證菩提 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衆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注 1、
世間大地山河、以及萬物等相、為一切諸相7、即是非相?凡是有相、皆是虛妄、故名非相?、又說一切衆生?凡是有情、皆為衆生9、即非衆生?凡是衆生、皆是妄心自造、所造諸類、皆是虛妄、而非真常。
倘能全盤放下、其人即非衆生 解 是故佛說菩薩心。
所謂持經人、當發菩薩心。
發起菩薩心、當斷一切相。
一切相者、諸貪欲心也。
不應住色布施。
不住以自己财寶、施於衆生财寶相。
不住以自己利益、施於衆生利益相。
不住以自己方便、施於衆生方便相。
所謂與衆生、一切利益、不顧慮自己、一切利益相。
即為菩薩心、能利益一切衆生。
持經人、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
菩薩布施衆生時、無見衆生受施相。
無見自己、施於衆生相。
以及色身、與生命、亦複如是施。
即名為施無施相。
一切衆生、即非衆生者。
倘能無一切相、而施於衆生者、即不見一切衆生相。
衆生者、妄心造也。
倘能無見諸相興、亦複不見諸相滅。
即名無見衆生相。
是故一切衆生、即非衆生 偈雲 菩薩心為利衆生不住色施無相施 利益衆生無著相應如是施無我施 若見諸相非非相無見衆生相亦然 施相受相财寶相三相皆無三輪空 三輪相空大施主十方如來在其中 無相心包虛空量其性常住諸大千 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注 1、
5、不诳語者?不欺騙不哄詐也6、不異語者?不異常、不離奇也7、須菩提?佛含轉折語者?、如來所得法?佛自謂、我所得之法9、此法無實無虛?如來所得之法、無有真實、亦無虛假、無真實者、無形無相也、無虛假者、其道義、而無窮無盡也 解 如來經常、呼須菩提者。
是叮咛我等、需要發菩提心也。
如來是真語者、而非世間凡夫、夢幻泡影之語也。
實語者、而非世間、争名奪利圖妄易滅之語也。
如語者、而非世間、口是心非虛僞之語也。
不诳語者、而非世間、欺诳訛詐之語也。
不異語者、而非世間妄想奇怪、兩舌之語也。
須菩提者、發菩提心之人、應當深谛。
如來所得法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法。
此法無實無虛、無實者、法身無形無相。
無虛者、如來真心本性常樂我淨也。
而非凡夫、逐妄追貪、尋求色聲香味觸法、以六欲為究竟。
修菩提法者、當知凡夫見色追尋不舍。
二乘見色、如見毒蛇猛獸。
大乘見色、無污染心。
最上乘見一切色、非色、非非色、在非色、非非色中。
能轉一切諸色相、而不被諸色相所轉。
轉者用也。
佛眼見色者、無見無不見。
見無見相、聲香味觸法者、亦複如是見也。
如來所得法者、得此法也。
此法無實無虛者、一眼五觀也。
凡賢聖道、以至如來。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得其義而、不可得其相也。
偈雲 凡夫見色追逐相初果見色鶴頂紅鶴頂紅、是鸩毒 見如未見二三果能轉諸色道性成 如來無見無不見一眼五觀色差别 聲香味觸法如是不須問佛當自參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附志銘 今日一餐方清淨直至盡形壽亦然無去無來本面目凡聖無别亦無參 其壽八二其時中伏其願無相其年九0 注 1、
内施欲望者本覺心中、無有欲望之心也。
外施财法者、以财物與經中妙義、向諸衆生、施而說之行菩薩行者、行字、上讀形、下讀恒 解 呼須菩提者、反複叮咛、受持之人也。
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者。
修菩薩道、行菩薩行之人、不可住於一塵法、一塵相、而行布施。
當内施諸相、外施二法。
内施諸相者、無四相也。
外施二法者、以财物施於他人、與向他人演說、金剛經中妙義也。
然而施七寶如須彌、而不可逃脫、福罪二相也。
所謂福大罪大。
不若老龐、将七寶投入於江心之中。
所以佛說、求福者、如人入暗、即無所見也。
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者。
當不住一塵相、行於布施。
即不可生執著心、哀佛求佛、希佛賜給、福德果報相、而行布施。
當以慈悲心、無我性、而行於布施。
此布施名為、不住於法、而行布施。
如人有目者、得智慧眼也。
日光明照者、明心見性也。
見種種色者、見如來境界也 偈雲 彭祖八百住壽相子儀七八子亦空 六朝五代人王相付於笑談話柄中 世出世間都放盡大慈平等無相施 無求諸相果報相心同如來性同天 無住功德無住相世出世間希中希 無求福報無求得智明慧朗出世間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注 1、
是呼起本覺慧命、正在迷夢未醒之中之人也。
菩提者、須要發菩提心也。
當來之世者、本師指某甲、一時來於此世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者、指天上人間、至善也。
他類衆生、無福德性、能聞是經者。
能於此經者、必須在無量劫中、種諸善根之人、方能得知得見得聞、是經之義也。
何況能受持讀誦乎。
能受持讀誦者、是天上人間希有之人也1、受者、弗能定而無邪、直心受義、弗可為受也2、持者、弗能棄諸妄想、慈心持意、弗可為持也3、讀者、弗能六欲無染、稱性讀義、弗可為讀也4、誦者、弗能心無四相、誦無誦執、弗可為誦也。
倘能如是受持、而讀誦者、即為如來以佛智慧。
悉知是人、悉見是人者、如來智慧也。
如來者、非來非不來也。
非來者、喻凡夫、其心性識如處深山茂林之中。
其人猶如、是污溝濁水相。
外感雲霧風塵、礫石之遮。
内心塵相不無。
其心水不清、故名為非來。
非不來者、喻受持讀誦之人也、其心性識、猶如高山之頂、清淨寶潭。
潭中之靜水。
上無雲霧風礫、邊無障礙、以佛智慧。
猶如皓月當空、而無障礙、寶潭之中、清淨之靜水。
印虛空之皓月。
悉知是人、悉見是人。
猶如清潭之水、印虛空之月、無二無别。
所謂如來、悉知悉見、受持讀誦、之人之心。
與如來心印、之智慧、無分别相。
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者。
是受持讀誦之人、真心之功德也。
所謂真心與功德、皆無形相、倘若生執著心。
即非功德、亦非真心。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甚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 注 1、
其所施之次數、莫可衡量與比喻7、若複有人、聞此經典?倘若複有其他之人。
聽到見到、此金剛經。
複明其義?、信心不逆、、其福甚彼?此人若生淨信心、如是如實、信受奉行。
此人所有福德、超每日三時、以無量身布施者、過而善之9、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甚至筆書此經、複能1、受2、持3、讀、4、誦耶。
仍能向其他有緣之人、講解此經妙義乎。
以此功德、超越長期、以生命布施之人者無量無數無邊、倍而倍之、倍數倍數之上 解 如來屢次呼須菩提者、使其本性谛聽、本心之義也。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者凡有信心之人者、無不是也、其有信心、而明其大義者、不鮮矣。
是故如來、喚起讀誦之人、速發菩提心也。
一日三時、将身獻於有情者、隻可喻之、何況每時、以恒河沙身命、而布施耶。
如來這一比喻者、勿可忽視也。
佛曾對須菩提說、如我昔為哥利王、割截身體。
以及将身投虎。
割肉飼鷹。
當不及日日。
三時之中、所施於萬一。
何況沙之數乎。
佛遇哥利王、而無四相者、是權乘、曲徑之道也。
複經五百、方至正道。
五百生死、五蘊未淨也。
無四相之根基也、而非大廈成也。
然初果僅七世、二果一反、三果不來。
何況道性乎。
學佛兒、勿可混淆本末之訓之。
哥利者、梵言惡性也、唐言哥利者。
善男女、逐諸色聲為歌。
貪諸供養名利。
貪名圖利、其名為惡王也。
節節支解時、是用智慧刀、割諸五蘊、截諸六欲、諸妄也。
身即平複、法身無傷、慧命無損也。
喬陳如等、五蘊意識也。
以及虎鴿等情、希自參自悟為妙。
故於無量無邊劫、以身布施者、着相也。
着相之人、不可脫生而畢死。
是故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
信心不逆者、諸相莫可入也、不入諸相者、其福甚彼也。
甚彼者、甚諸有為有相、所施也。
何況書寫此經、其精神、必歸至、於真心、其慧命、納入於、本性矣。
1、不變曰受2、不更曰持3、不違曰讀4、不背曰誦。
為人解說者、自心領會、無一切相、則解說竟。
亦無解說竟相、則為無量、恒沙億劫、而為我轉。
故名為、其福甚彼、勿可量也。
為我轉者、佛智慧也 卷上終 簡繁二體對照表略注、仍有多數、禾例其表、希查新字典是幸、其二、餘年老耄、不無有錯有誤、希自更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