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零落衰微時期
關燈
小
中
大
人之上宣文輔治大聖至德普覺真治佑國如意DB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師。
其年八思巴卒,弟憐真亦嗣繼為帝師,憐真亦卒,答兒麻八列乞列嗣。
二十三年(1286)卒,亦攝思連真嗣。
三十一年(1294)卒,乞刺斯八斡節兒嗣,大德七年(1303)卒,辇真監藏嗣。
九年(1305)卒,都家班嗣。
皇慶二年(1313)卒,相兒加思嗣。
延佑三年(1323)卒,旺出兒監藏嗣。
泰定二年(1325)卒,公哥列思八畔納思監藏班藏r、嗣。
其年卒,辇真乞喇思嗣。
又大德七年國師贍巴卒,追贈大覺普惠廣照無上贍巴帝師,至順二年(1331)贈必蘭納識裡為普覺圓明廣照弘辯三藏國師。
元代帝師之命與诏敕并行。
其來時中書大臣馳驿往迎,至京用法駕半仗以導,帝後妃主為之膜拜。
卒則歸舍利,百官祭餞,大臣護送,赙金五百兩,銀千兩,币帛萬匹,鈔三千錠。
皇慶二年(1313)加赙金五千兩,銀一萬五千兩,绮彩一萬七千匹,其昆弟子侄往來,官吏亦供應無數。
弟子号司空、司徒、國公佩金玉印章者前後相望,其徒怙勢恣睢,氣焰熏灼,為害四方不可勝言。
至元十三年(1276)禁吐蕃僧持軍器。
十九年(1282)禁吐蕃僧給驿。
至大四年(1311)命西番僧非奉玺書驿卷及西番宣慰使文牒者勿辄至京。
元代僧官創立于憲宗時,命僧海雲掌釋教事。
世祖時立宣政院,掌釋教僧徒及吐蕃諸族之事。
天下寺院曰禅、曰教、曰律。
各守其業。
至元初立總制院,以國師領之。
至元二年(1265)命總統所僧人通五大部經者為中選,以有德業者為郡僧錄、判、正副都綱等官。
各路設三學講,三禅會。
四年(1267)禁僧官侵理民訟。
十四年(1277)置江南總攝,掌釋教。
十七年(1280)立都功德使司,從二品,掌奉帝師所統僧人并吐蕃軍民等事。
二十年(1283)立總教院,秩正三品。
二十八年(1291)置諸路釋教都總統,成宗大德三年(1299)罷。
武宗至大元年(1308)複立白雲攝所,秩從一品,設官三員。
二年(1309)罷,立湖廣頭陀禅錄司。
四年罷總統所及各路僧錄、僧正、都綱司以及白雲宗、頭陀教等各衙門。
凡僧人訴訟悉歸有司。
文宗至順二年(1331)立廣教總管府以掌僧尼之政,凡十六所,京畿山後道、河東山右道、遼東山北道、河南荊北道、西淮江北道、湖南湖北道、浙西江東道、浙東福建道、江西廣東道、廣西兩海道、燕南諸路、山東諸路、陝西諸路、甘肅諸路、四川諸路、雲南諸路,秩正三品。
設達魯碣齊、總管、同知府事、判官各一員。
總管以僧為之。
惠宗元統二年(1334)罷總教總管府十六處,置行宣政院于杭州。
元代度牒初不收費。
至元二十九年令有通曉經文,或能詩頌書寫,或習坐禅,稍有一能,由本寺住持耆老人等保明申院,以憑給據披剃,不得将孛蘭奚逃驅避役軍民、來曆不明人等影射朦胧請給文憑披剃。
成宗大德八年(1304)平戶丁多差役不缺及有昆仲侍養父母者方許簪剃。
文宗天曆二年(1329)僧還俗者聽複為僧。
惠宗元統二年(1334)禁私創觀庵院,僧道入錢五十貫給度牒,方準出家。
至元二十三年(1286)定僧服色,講主紅袈裟紅衣服,長老黃袈裟黃衣服,餘外僧人茶褐袈裟茶褐衣服。
元代僧侶多有家室,不持戒律,疊經禁止,自世祖至元七年(1270)令占籍為民,十九年(1282)敕河西僧道有妻室者同民納稅,三十年(1293)罷僧官總統以下有妻室者,成宗大德七年(1303),英宗至治二年(1322),泰定四年(1327),文宗天曆二年(1329),順帝至元元年(1335)疊令有妻室之僧還俗為民。
成宗大德元年(1297)僧道犯奸盜重罪者縣有司鞫問,六年(1302)令僧官僧人犯罪,禦史台與内外宣政院同鞫。
宣政院官徇情不公者,聽禦史台治之。
各宗情況自元代以後,天台宗學者多與禅淨合流,止觀之道全廢。
間有一二傑出之士也隻是用四教之旨判釋諸經,而于祖籍很少敷揚。
有元一代有宗印之法曾孫懷則,撰《天台傳佛心印記》一卷,初述性具三千,三谛三觀等說,破禅宗教外别傳見性成佛,慈恩宗定性二乘,三論宗佛性即空等義,以明台宗教行宗極。
至大三年(1310)又撰《淨土境觀要門》一卷。
又有懷坦之法孫蒙潤撰《天台四教儀集注》。
蒙潤從古源永清學《止觀》、《金剛鋅》、《十不二門》,能了大義。
永清卒後,侍者竹堂傳,修請《觀音忏》,心眼益明。
後主當陽德藏寺,長夏講{法華經》,聽衆千人。
屢主諸寺,修念佛三昧,講止觀妙旨,修《法華》、《金光明》、《大悲》、《淨土》諸忏。
至正二年(1342)集弟子示止觀安心之法而卒,年六十八。
賢首宗的傳承,是自南宋玉峰師會、本覺悟心、竹坡普悟三世相傳。
悟有得法弟子二人,無得讷與方山元介,讷傳大德圓明,明傳寶集妙文。
元世祖命文居寶集寺。
時禅學寖衰,教乘漸盛,性相二宗并驅海内,而相學之流囿于名相。
文獨振起圓機,融通寂照。
延佑六年(1319)卒,年八十三。
元介傳珍林慧瓊,瓊傳真覺文才。
才于古今史籍無不精究。
元世祖命主洛陽白馬寺,成宗命主五台萬壽寺,封為真覺國師,總釋源宗,兼佑國寺住持。
撰《華嚴懸談詳略》、《肇論疏》等。
大德六年(1302)卒,年六十二。
文才的同門有皎淵月,傳與蒼山普瑞,受南诏段氏的信奉,撰《華嚴懸談會玄記》四十卷及《楞嚴纂要》、《金剛方語》、《華嚴心鏡》、《玄談輔翼》、《外集》等。
文才的又一同門南山真華傳寶覺簡,簡傳大甯善學,行華嚴忏法,修淨土五悔諸文,大弘賢首宗法。
明洪武二年(1369)卒,年六十四。
元代律學最為廢弛。
較為知名者有法聞律師,從溫公學《法華》、《般若》、《唯識》、《因明》及《四分律》,曆主台山、長安、京師諸寺。
延枯四年(1317)卒,年五十八。
又有四明演宗
其年八思巴卒,弟憐真亦嗣繼為帝師,憐真亦卒,答兒麻八列乞列嗣。
二十三年(1286)卒,亦攝思連真嗣。
三十一年(1294)卒,乞刺斯八斡節兒嗣,大德七年(1303)卒,辇真監藏嗣。
九年(1305)卒,都家班嗣。
皇慶二年(1313)卒,相兒加思嗣。
延佑三年(1323)卒,旺出兒監藏嗣。
泰定二年(1325)卒,公哥列思八畔納思監藏班藏r、嗣。
其年卒,辇真乞喇思嗣。
又大德七年國師贍巴卒,追贈大覺普惠廣照無上贍巴帝師,至順二年(1331)贈必蘭納識裡為普覺圓明廣照弘辯三藏國師。
元代帝師之命與诏敕并行。
其來時中書大臣馳驿往迎,至京用法駕半仗以導,帝後妃主為之膜拜。
卒則歸舍利,百官祭餞,大臣護送,赙金五百兩,銀千兩,币帛萬匹,鈔三千錠。
皇慶二年(1313)加赙金五千兩,銀一萬五千兩,绮彩一萬七千匹,其昆弟子侄往來,官吏亦供應無數。
弟子号司空、司徒、國公佩金玉印章者前後相望,其徒怙勢恣睢,氣焰熏灼,為害四方不可勝言。
至元十三年(1276)禁吐蕃僧持軍器。
十九年(1282)禁吐蕃僧給驿。
至大四年(1311)命西番僧非奉玺書驿卷及西番宣慰使文牒者勿辄至京。
元代僧官創立于憲宗時,命僧海雲掌釋教事。
世祖時立宣政院,掌釋教僧徒及吐蕃諸族之事。
天下寺院曰禅、曰教、曰律。
各守其業。
至元初立總制院,以國師領之。
至元二年(1265)命總統所僧人通五大部經者為中選,以有德業者為郡僧錄、判、正副都綱等官。
各路設三學講,三禅會。
四年(1267)禁僧官侵理民訟。
十四年(1277)置江南總攝,掌釋教。
十七年(1280)立都功德使司,從二品,掌奉帝師所統僧人并吐蕃軍民等事。
二十年(1283)立總教院,秩正三品。
二十八年(1291)置諸路釋教都總統,成宗大德三年(1299)罷。
武宗至大元年(1308)複立白雲攝所,秩從一品,設官三員。
二年(1309)罷,立湖廣頭陀禅錄司。
四年罷總統所及各路僧錄、僧正、都綱司以及白雲宗、頭陀教等各衙門。
凡僧人訴訟悉歸有司。
文宗至順二年(1331)立廣教總管府以掌僧尼之政,凡十六所,京畿山後道、河東山右道、遼東山北道、河南荊北道、西淮江北道、湖南湖北道、浙西江東道、浙東福建道、江西廣東道、廣西兩海道、燕南諸路、山東諸路、陝西諸路、甘肅諸路、四川諸路、雲南諸路,秩正三品。
設達魯碣齊、總管、同知府事、判官各一員。
總管以僧為之。
惠宗元統二年(1334)罷總教總管府十六處,置行宣政院于杭州。
元代度牒初不收費。
至元二十九年令有通曉經文,或能詩頌書寫,或習坐禅,稍有一能,由本寺住持耆老人等保明申院,以憑給據披剃,不得将孛蘭奚逃驅避役軍民、來曆不明人等影射朦胧請給文憑披剃。
成宗大德八年(1304)平戶丁多差役不缺及有昆仲侍養父母者方許簪剃。
文宗天曆二年(1329)僧還俗者聽複為僧。
惠宗元統二年(1334)禁私創觀庵院,僧道入錢五十貫給度牒,方準出家。
至元二十三年(1286)定僧服色,講主紅袈裟紅衣服,長老黃袈裟黃衣服,餘外僧人茶褐袈裟茶褐衣服。
元代僧侶多有家室,不持戒律,疊經禁止,自世祖至元七年(1270)令占籍為民,十九年(1282)敕河西僧道有妻室者同民納稅,三十年(1293)罷僧官總統以下有妻室者,成宗大德七年(1303),英宗至治二年(1322),泰定四年(1327),文宗天曆二年(1329),順帝至元元年(1335)疊令有妻室之僧還俗為民。
成宗大德元年(1297)僧道犯奸盜重罪者縣有司鞫問,六年(1302)令僧官僧人犯罪,禦史台與内外宣政院同鞫。
宣政院官徇情不公者,聽禦史台治之。
各宗情況自元代以後,天台宗學者多與禅淨合流,止觀之道全廢。
間有一二傑出之士也隻是用四教之旨判釋諸經,而于祖籍很少敷揚。
有元一代有宗印之法曾孫懷則,撰《天台傳佛心印記》一卷,初述性具三千,三谛三觀等說,破禅宗教外别傳見性成佛,慈恩宗定性二乘,三論宗佛性即空等義,以明台宗教行宗極。
至大三年(1310)又撰《淨土境觀要門》一卷。
又有懷坦之法孫蒙潤撰《天台四教儀集注》。
蒙潤從古源永清學《止觀》、《金剛鋅》、《十不二門》,能了大義。
永清卒後,侍者竹堂傳,修請《觀音忏》,心眼益明。
後主當陽德藏寺,長夏講{法華經》,聽衆千人。
屢主諸寺,修念佛三昧,講止觀妙旨,修《法華》、《金光明》、《大悲》、《淨土》諸忏。
至正二年(1342)集弟子示止觀安心之法而卒,年六十八。
賢首宗的傳承,是自南宋玉峰師會、本覺悟心、竹坡普悟三世相傳。
悟有得法弟子二人,無得讷與方山元介,讷傳大德圓明,明傳寶集妙文。
元世祖命文居寶集寺。
時禅學寖衰,教乘漸盛,性相二宗并驅海内,而相學之流囿于名相。
文獨振起圓機,融通寂照。
延佑六年(1319)卒,年八十三。
元介傳珍林慧瓊,瓊傳真覺文才。
才于古今史籍無不精究。
元世祖命主洛陽白馬寺,成宗命主五台萬壽寺,封為真覺國師,總釋源宗,兼佑國寺住持。
撰《華嚴懸談詳略》、《肇論疏》等。
大德六年(1302)卒,年六十二。
文才的同門有皎淵月,傳與蒼山普瑞,受南诏段氏的信奉,撰《華嚴懸談會玄記》四十卷及《楞嚴纂要》、《金剛方語》、《華嚴心鏡》、《玄談輔翼》、《外集》等。
文才的又一同門南山真華傳寶覺簡,簡傳大甯善學,行華嚴忏法,修淨土五悔諸文,大弘賢首宗法。
明洪武二年(1369)卒,年六十四。
元代律學最為廢弛。
較為知名者有法聞律師,從溫公學《法華》、《般若》、《唯識》、《因明》及《四分律》,曆主台山、長安、京師諸寺。
延枯四年(1317)卒,年五十八。
又有四明演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