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八宗鼎盛時期

關燈
何是功?價曰:放下饅頭時作麼生?問:雲何是共功?價曰:不得色。

    問:如何是功功?價曰:不共。

    所謂功勳五位是指參究的五層深淺次第。

    又以三滲漏辨驗向上人之真僞:一見滲漏、二情滲漏、三語滲漏。

    以三路接人:一鳥道、二玄路、三層手。

    良價弟子以本寂、道膺為最。

    本寂年十九(858)出家,年二十五(864)受具戒,參洞山良價,盤桓數歲。

    後辭良價,放浪江湖。

    因衆請開法于撫州吉水,志慕曹溪,改山名為曹山。

    後往宜黃荷玉寺。

    發揮洞上宗旨,明五位君臣旨訣。

    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象形。

    正中偏者背理就事,偏中正者全事人理。

    兼帶者,冥應衆緣,不堕諸有。

    君為正位,臣為偏位。

    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視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帶。

    君臣五位是: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

    有三種堕。

    堕是自在之義。

    一沙門堕(應化自在)、二尊貴堕(無着真宗)、三随類堕(觸處皆真)。

    天複元年(901)卒,年六十二。

    曹洞一宗雖由洞山良價、曹山本寂而知名,但紹述實由于道膺。

    道膺年二十五于範陽延壽寺受具。

    初習小乘律儀,後詣翠微山參學三年。

    往谒洞山良價,為室中領袖,初止三峰,後開雲居山,三十年開發玄鍵,徒衆常有千五百人。

    天複二年(902)卒,年壽未詳。

    後世法脈都是道膺的系統。

    曹山法嗣四傳而絕。

     義玄,出家受具後博探經論,精究毗尼,往參黃檗希運,經三年後,因三次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三度被打。

    欲往遊方。

    希運令往問高安大愚(道一再傳弟子),因得徹悟,還禮希運。

    後返鄉往鎮州(河北正定)臨濟院,學侶奔湊。

    上堂,僧問:如何是第一句?玄曰: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拟議主賓分。

    問:如何是第二句?玄曰:妙解豈容無着問,漚和争負截流機。

    問:如何是第三句?玄曰: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牽都藉裡頭人。

    玄又曰:一句話須要三玄門,一玄門須具三要,有權有用。

    妝等諸人作麼生會。

    下座。

    這便是臨濟宗的根本法門,三玄三要。

    問:如何是真佛、真法、真道?玄曰:佛者心清淨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處處無礙淨光是。

    三即一。

    又雲:若第一句中得,與佛祖為師;若第二句中得,與人天為師;若第三句中得,自救不了。

    又雲:山僧此間作三種根器斷。

    如中下根器來,我便奪其境而不除其法。

    或中上根器來,我便境法俱奪。

    如上上根器來,我便境法人俱不奪。

    如有出格見解人來,山僧此間便全體作用,不曆根器。

    晚參示衆雲:有時奪人不奪境,有時奪境不奪人,有時人境俱奪,有時人境俱不奪。

    時有僧問:如何是奪人不奪境?玄曰:煦日發生鋪地錦,嬰兒垂發白如絲。

    問:如何是奪境不奪人?玄曰:王令已行天下遍,将軍塞外絕煙塵。

    問:如何是入境兩俱奪?玄曰:并汾絕信,獨處一方。

    問:如何是人境俱不奪?玄曰:王登寶殿,野老讴歌。

    這便是臨濟宗接待學人的方法——四料簡。

    示衆雲:我有時先照後用,有時先用後照,有時照用同時,有時照用不同時。

    先照後用有人在,先用後照有法在,照用同時,驅耕夫之牛,奪饑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針錐。

    照用不同時,有問有答,立賓立主,合水和泥,應機接物。

    若是過量人,向未舉前撩起便行,猶較些子。

    這便是臨濟宗的四照用。

    又問僧雲:有時一喝如金剛王寶劍,有時一喝如踞地師子;有時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時一喝不作一喝用。

    你作麼生會?僧拟議,玄便喝。

    這就是臨濟四喝。

    示衆雲:參學之人大須仔細。

    如賓主相見便有言談往來,或應物現形,或全體作用,或把機權喜怒,或現半身,或乘師子,或乘象王。

    如有真正學人便喝,先擡出一個膠盆子。

    善知識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作模作樣,便被學人又喝。

    前人不肯放下。

    此是膏盲之疾,不堪醫治,喚作賓看主。

    或是善知識,不拈出物,隻随學人間處即奪。

    學人被奪,抵死不肯放,此是主看賓。

    或有學人應一個清淨境,出善知識前,知識辨得是境,把得抛向坑裡。

    學人言:大好善知識!知識即雲,咄哉不識好惡!學人便禮拜。

    此喚作主看主。

    或有學人披枷帶鎖,出善知識前,知識更與安一重枷鎖。

    學人歡喜,彼此不辨,喚作賓看賓。

    大德,山僧所舉皆是辨魔揀異,知其邪正。

    這是所稱臨濟四賓主。

    與曹洞宗的四賓主含義不同的。

    義玄于鹹通八年(867)卒,年壽未詳。

    門下有興化存獎、三聖慧然、灌豁志閑等二十二人,以存獎為其首座,住魏府興化寺。

    慧然受義玄付囑,編集其語錄,稱雄門下。

    獎傳寶應慧頤,頤傳風穴延沼,于五代時大振臨濟宗旨。

     佛教在文藝界的發明創作當中唐的晚期,唐代的佛教化逐漸走上大衆化的趨勢。

    高深繁瑣的經論和其講述不是一般信徒所樂于研究的。

    除了不立文字的禅宗,專重持名的淨土教而外,對于經論隻希望有通俗的講述,于是俗講和變文就發生了。

    變文是用通俗的詞句将深奧的經文加以敷演,成為說唱的文藝作品,由俗講法師來說唱。

    說唱的規制也有法師,有都講。

    首先由法師先說唱一段“押座文”,叙說講唱的緣起,然後再入變文。

    變文的興起,可能是在中唐時代。

    張佑曾譏笑白居易所作《長恨歌》中“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為“目連變”。

    這可能是因為當時最初興起的有“目連變”,因而以此相譏笑(事見《太平廣記》卷二百五十一)。

    到了晚唐之初,文宗時有文溆為俗講法師,講唱時,創為聲調,聽者填咽寺舍,時人呼為和尚教坊(唐趙磷《因話錄》)。

    唐文宗曾采其聲為曲子,号《文溆子》(《太平廣記》卷二百四引唐《盧氏雜說》)。

    近代敦煌發現的唐人寫經中有《維摩變》、《降魔變》、《八相成道變》等數十種。

    文字甚為美麗。

    也有屬于一般曆史故事和民間故事的,如《舜子至孝變》、《伍子胥變》等。

    這些作品在俗文學中發展為宋代平話,以及明清的彈詞等,在佛教中發展為宋代的說經以及明清的寶卷。

    這種俗講既受到群衆的歡迎,也得到統治者的提倡。

    會昌元年(841)敕左右街七寺開俗講(日僧圓仁《人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三)。

     佛教既得到普及,重要經論的研究相當減少,而一般持誦的經典的需要卻大為增加,以至不是原來經生抄寫所能供應的。

    于是便由原來用泥範拓模佛像的技術發展為雕闆印刷的技術。

    據元徽之所作《白居易詩集序》中曾說:當時曾有人以白居易詩印本換取茗酒。

    又當時政府禁止民間私置日曆版片。

    日本僧宗睿曾于鹹通六年(865)由中國攜回四川印本《唐韻》、《玉篇》。

    近代敦煌發現的唐代經卷中有鹹通九年(868)木刻印刷的《金剛經》,是王價出資刊刻的,卷首有刻闆釋迦牟尼佛說法圖,刀法遒美,神态穆肅。

    司空圖有為洛陽敬愛寺惠确募刻律疏文,文中說印本共八百紙。

    可見晚唐時代發明了雕闆印刷的技術,主要用于佛教經典和民間常用的通俗書籍。

    至于繪畫方面,有周防創水月觀音之體,風行于時。

    由于通俗的要求,各寺壁畫更為繁多,其中密宗的題材有如五如來、如意輪觀音、千手觀音、八大明王等,此外如西方變、西方三聖、維摩變、藥師十二神、釋迦十弟子、三乘漸次修行變、二十八祖以及天王鬼神等像,所在常有。

    樹立經幢之風也較盛,以《尊勝陀羅尼》幢、《大悲心陀羅尼》幢、小b經》幢、《金剛經》幢為最多。

     第十五節五代的佛教(907---960) 五代佛教的大勢唐代黃巢起義,經十年之久,最後雖被撲滅,而唐政權因此而逐漸崩潰,以至覆亡。

    朱溫奪取了唐政權而建立梁代,以後次第後唐、晉、漢、周相傳(908959),不過五十二年而已。

    在此時間,變亂相仍,各地方政權相繼獨立,先後有十國之多。

    五代所轄區域既狹,戰争浩繁,佛教僅維持現狀,反不及各地方政權區域比較安靜,經濟也相當富裕,佛教也較為活躍,但隻是禅宗而已。

     梁代的佛教制度,停止了皇帝誕日佛道二教在内殿講論的制度,隻是由官吏到寺行香,對于有名望的高僧,仍常賜紫衣和師号,有時也禁屠宰,在佛寺修佛事以祈禳。

    龍德元年(921)因祠部員外郎李樞上言,規定隻準每年皇帝誕日在京城兩街各許官壇度七人,諸道度僧隻準到京城京壇,由祠部給牒。

    僧官隻置兩街僧錄,而廢止道錄和僧正。

     後唐同光二年(924)恢複嵩山琉璃戒壇度僧百人。

    天成元年(926)恢複皇帝誕日佛道二教于内殿講論之例。

    并令官壇受戒,禁止私度。

    舊寺不得毀廢,亦不得辄有建造。

    天成二年(927)除并天下無名額寺院。

    清泰二年(935)規定每年誕節度僧,僧尼立講論科、講經科、表白科、文章科、應制科、持念科、禅科、聲贊科;道士立經法科、講論科、文章科、應制科、表白科、聲贊科、焚修科以試其能否。

     晉代天福二年(937)誕節召左右街僧錄入内講經。

    天福四年(939)禁城郭村坊不得創造僧尼院舍。

    天福五年(940)令國忌日百官行香後飯僧百人。

    開運二年(945)禁止天下僧尼典賣院舍。

     漢代年淺,無所改易,但也與以前各代一樣到道宮佛寺祈雨、祈雪。

     周廣順三年(953)廢除開封都城内無名額僧尼寺院五十八所。

    顯德二年(955)寺院内鐘磬钹相輪火珠鈴铎外其餘銅器一切禁斷,限敕到五十日内并毀廢送官。

    顯德三年(956)因為缁徒犯法無有科禁,私度僧尼日增猥雜,創修寺院漸至繁多,背軍之輩,苟剃削以逃刑,奸盜之徒,托住持而隐惡。

    因敕諸道府州縣鎮村坊無敕額寺院一律停廢。

    若是縣内滿二百戶的村鎮,其中無有敕額寺院,可就應停廢寺院選留一所最大的。

    今後不許創造寺院蘭若及開置戒壇。

    男子出家須得父母祖父母許可。

    男年十五已上念得經文百紙或讀經文五百紙,女年十三已上念得經文七十紙或讀經文三百紙,經錄事參軍本判官試驗,方許剃頭。

    如私剃者勒還俗,本師主決重杖,勒還俗,仍配役三年。

    在兩京、大名府、京北府、青州各處置戒壇,受戒時,兩京由祠部差官引試,餘處由本判官錄事參軍引試。

    私受戒者,其本人師主臨壇三綱知事僧尼并同私剃頭例科罪。

    禁止僧尼舍身燒臂煉指釘截手足帶鈴挂燈諸般毀壞身體戲弄道具,符禁左道妄稱變現還魂坐化望水聖燈妖幻之類。

    犯者派配邊遠,勒還俗。

    每年四月十五日後造僧帳兩本,一本奏閱,一本申祠部。

    僧尼籍帳内無名者勒還俗。

    是年諸道合留寺院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廢寺院三萬三百三十六。

    僧尼系籍者六萬一千二百人(僧四萬二千四百四十四,尼一萬八千七百五十六)。

    這便是佛教三武一宗之厄中的周世宗滅法。

    其主要原因由于當時中國乏錢,所以搜括銅像銅器用以鑄錢。

    但各藩國未有廢除,如吳越杭州存者四百八十寺。

     唐末僧侶西遊者多,五代時多有回國者,同時西僧也有來華的。

    梁開平元年(907)泉州僧智宣自西域回,進辟支佛骨及梵笑經律。

    唐天成二年(927)也有僧自西國取經回,獻佛牙。

    晉天福二年(937)賜摩竭陀國大菩提寺三藏室利縛哕号宏梵大師。

    天福六年(941)迦葉彌陀國僧喧哩以佛牙泛海而至。

     十國佛教的大勢十國是湖南的楚(896951),荊南的南平(907-963),四川的前蜀(891-935),兩浙的吳越(908--978),廣州的南漢(907--971),淮南的吳(892937),福建的閩(886945),四川的後蜀(934965),江南的南唐(937--975),山西的北漢(951—979)。

    其中佛教得到發展的有吳越、南漢、南唐、後蜀諸國。

    楚與南平未建年号,隻是以世襲的王位統治一方而已。

     楚國馬氏自馬殷據湖南,至希崇降唐凡六主,五十六年。

    初馬殷對于佛教也同一般的信重,洞山良價的再傳弟子獻蘊到楚國時,馬殷曾出城延請,問如何是祖師西來大道?并請入府供養(《景德傳燈錄)卷二十)。

    子希範延僧洪道為報慈寺住持,待以國師之禮。

    詩僧虛中與王子希振情好甚笃。

    文喜、乾康也以詩名。

    希範卒,弟希廣立,深信巫觋及沙門之語。

    其兄希萼來攻,希廣令僧日夜誦佛經,王被缁衣膜拜念寶勝如來,卒被擒殺。

     南平高氏自高季興至繼沖凡四世五王,合五十七年。

    龍德元年(921)高季興以僧齊己為僧正,給其月俸,禮待于龍興寺。

    迎文了住紫雲院,以善烹茗授定水大師。

    清泰三年(936)子從誨迎彌勒像于萬壽寺。

    天福三年(938)又立僧伽妙應塔。

    季興五女皆出家為尼,各居一寺。

     前蜀王氏二主三十五年。

    先主信重佛教。

    武成元年(908)誕節,諸僧進辟支佛牙。

    常遊龍華寺、寶曆寺。

    光大元年(948)有西域番僧滿多三藏來遊峨眉,不久歸國。

    詩僧貫休甚得崇遇,賜号為龍樓待诏明因辨果功德大師翔麟殿引駕内供奉經律論道門選練教授三教元逸大師守兩川僧錄大師食邑三千戶賜紫大沙門。

    蜀地自唐時玄宗初次避亂入蜀,其後黃巢起義,攻人長安,僖宗逃人蜀時,長安文藝之士兩次多随之而來,所以蜀地文藝之風很甚,如杜龁龜、高遒興都善佛像羅漢,宋藝善寫貌,貫休亦善繪羅漢,形多古野。

     後蜀孟氏二主三十二年。

    先主亦信佛。

    唐天成二年(927)遣僧五人送佛牙于唐,長一寸六分,是僖宗人蜀時所留的。

    建國以後二主皆常至大慈寺避暑。

    後主于誕節至佛寺散香。

    廣政五年(942)有西域番僧來。

    廣政十九年(956)賜詩僧可明錢十萬帛五十匹。

    後主弟仁操亦深究禅理。

    善繪佛道人物的有蒲師訓、高從遇(高道興子)、石恪、景煥、趙忠義,杜敦安(杜靓龜子)。

    蒲師訓師房從真,石恪師張南本。

    僧昙城善篆法,僧曉巒善草書。

     吳越錢氏三世五主。

    江浙地區佛教舊來興盛,錢氏五主亦極為信重。

    光啟三年(887)請文喜(仰山慧寂弟子)住龍泉廨舍,大順元年(890)請賜紫衣,貞明五年(919)武肅王錢謬為黃檗希運的弟子宗徹增修其寺為羅漢寺,遷其塔于大慈山麓。

    創天冊寺請道怤(雪峰義存弟子)居之,由是吳越盛于玄學。

    文穆王元罐時全忿(仰山再傳弟子)住雪峰山寺,賜名曰清化禅院,師号純一。

    忠獻王宏佶為靈照(雪峰義存弟子)創報恩院,延請開法。

    忠懿王宏俶請子儀開法于羅漢、光福二寺。

    又延宗靖(雪峰義存弟子)入府,署六通大師。

    特别是宏俶迎法眼宗第二世天台德韶禅師為國師,請問道法,以贊甯為兩浙僧統。

    贊甯博物多識,辨說縱橫,撰有《宋高僧傳》、《僧史略》、《笱譜》等書。

    于煙霞洞雕十六羅漢像。

     南漢劉氏自劉隐據廣州,凡五主合六十五年。

    劉?信重佛法,常請文偃至府問法,賜号匡真禅師。

    後主劉長于大寶十年(967)造千佛塔于興王府(今廣州光孝寺鐵塔),劉晟問文偃弟子子祥:祖意教意是同是别?又問章禅師:如何是禅?足見當時宗風之廣。

     吳楊氏,白楊行密據楊州,凡四主四十六年。

    吳代徐溫專權,吳王幼懦。

    徐溫嘗建興教寺,又與石頭大師善,使伺宋齊邱之為人。

    對于佛教無所可述。

     閩王氏,自王審知據福建,至延政降唐,凡七主合六十年。

    王審知請行蹈(雪峰義存弟子)轉*輪。

    創保福禅院,請從展居之,開堂日,審知禮跪三請,躬身扶掖升堂。

    于鼓山創萬歲寺,請神晏(雪峰義存弟子)開法,奉為國師,演法三十二年,學侶一千餘衆。

    子辚亦屢向神晏問道。

    師備(雪峰義存弟子)居玄沙山,王審知待以師禮。

    師備示寂,審知遵其遺命,請寂照繼席。

     南唐李氏三主三十九年。

    李異升元元年(937)改徐溫所建興教寺為清涼寺,延悟空居之。

    二年(938)改瓦官寺為升元寺。

    李璟保大元年(943)悟空卒,延文益入居之。

    保大九年(951)請隐微居龍光禅院,請清禀(雲門文偃弟子)人澄心堂集諸方語要,十年乃成,為先主造寺名奉先寺,請深禅師開堂。

    李璟遷都南昌,隐微随之住大甯精舍,又建寺請圓智轉*輪。

    延請善道,待以師禮。

    後主李煌奉佛尤甚。

    開寶二年(969)普度諸郡僧,開寶三年(970)崇修境内佛寺。

    都下供僧逾萬人。

    造塔建寺,帑藏空虛。

    宮中造寺十餘,城内建塔寺幾滿。

    廣出金錢,募民為僧,有道士為僧者予二金。

    僧人犯奸者令禮佛百拜,便釋之,由是奸濫公行。

    諸郡斷死刑,奏牍遇齋日,則于宮内燃佛燈,達旦不滅則貸死,富商大賈犯法者厚賂左右,辄續其燈,獲免甚多。

    宋人知其佞佛,遣少年有口辯者入唐為僧,盡得其國中虛實。

    圍城之日,後主尚在淨室聽沙門講《楞嚴》、《圓覺》經。

    由于李主擅長文學,一時知名畫家如周文矩、曹仲元、陶守玄、王齊翰等都善道釋鬼神,仲元初學吳道玄,不成,尊其法,别作細密,以自名家。

     北漢劉氏三世四主二十九年。

    劉鈞以五台山僧(劉)繼頤署鴻胪卿,參預國政。

    繼頤多智數,善商财利,于團柏谷置銀冶,募民鑿山取礦烹銀,官收十之四,國用多于此取給。

    劉繼元兼通禅學,常假繼頤紫檀如意秉以揮談。

    建天龍寺千佛樓。

     雲門法眼兩宗的成立石頭希遷的法派經天皇道悟、龍潭崇信、德山宣鑒、雪峰義存以傳于雲門文偃而建立了雲門宗。

    文偃依空王寺志澄出家,于毗陵壇受具,從澄學律數年,往參睦州陳尊宿,後人雪峰谒義存,溫研積年,得付心印。

    曆訪諸方十七年,南北數千裡。

    後于韶州靈樹院如敏處為首座。

    如敏卒,南漢主劉氏請以繼席。

    後遷雲門山,凡三十餘年,建立了雲門宗,南漢乾和七年(949)卒,年八十六。

    文偃接人,擒縱舒卷,縱橫變化,極盡神妙。

    凡對機往往多用一字以酬應,叢林目為“一字關”。

    又逢僧必以目顧曰:鑒!僧拟議,便曰:咦!門人錄為“顧鑒咦”。

    文偃示衆雲:涵蓋乾坤,目機铢兩,不涉萬緣,作麼生承當。

    衆無對,自代雲:一镞破三關。

    後來其弟子德山緣密分析其語雲:德山有三句語:一句涵蓋乾坤,一句随波逐浪,一句截斷衆流。

    并作四頌頌之。

    緣密又有八頌:褒貶句,辨親疏,辨邪正,通賓主,擡薦商量,提綱商量,舉實商量,委曲商量。

    以明對機勘機之旨。

    文偃有時雲:光不透脫,有兩般病:一切處不明,面前有物是一;又透得一切法空,隐隐地似有個物相似,也是光不透脫。

    又法身亦有兩種病:法執不忘,己見猶存,坐在法身邊是一;直透得法身去,放過即不可,子細檢點來,有甚氣息,亦是病。

    又雲:古人大有葛藤相為處,隻如雪峰和尚道:“盡大地是你。

    ”夾山和尚道:“百草頭上存取老僧,鬧市裡識取天子。

    ”洛浦和尚雲:“一塵才起,大地全收。

    一毛頭師子,全身總是你。

    ”把取翻覆思量看,日久歲深,自然有個人處。

    這便是後來看話頭的起源。

     雪峰義存的另一弟子玄沙師備傳與羅漢桂琛,琛傳清涼文益,建立法眼宗。

    文益七歲出家,為新定智通院全偉弟子,于越州開元寺受戒,往明州鄖山育王寺,從希覺律師學,兼探儒典,以文章遊心。

    後見福州長慶慧棱(雪峰義存弟子),未契玄旨,往谒桂琛,求抉擇,月餘于言下大悟。

    曆訪江表叢林,至臨川,州牧請住崇壽院。

    南唐李異請住金陵報恩禅院,後遷清涼寺,朝夕演法,諸方叢林鹹遵風化,使玄沙師備的法門,中興于江表。

    顯德五年(958)卒,年七十四。

    谥大法眼禅師,稱其法派為法眼宗。

    文益宣揚法門,融合禅教,以華嚴圓理,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理發明石頭明暗理事回互之妙用,作有《華嚴六相頌》、《三界唯心頌》,又作《參同契注》,今不傳。

    嘗說:理無事而不顯,事無理而不消。

    事理不二,不事不理,不理不事。

    又以事理相資解釋曹洞的偏正明暗和臨濟宗的主賓體用。

    曾作《宗門十規論》批判當時禅門之弊。

    文偃傳天台德韶,韶傳永明延壽。

    壽撰《宗鏡錄》一百卷,更顯禅教圓融之理。

    兼弘淨土,撰《萬善同歸集》,以明唯心淨土之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