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八宗鼎盛時期
關燈
小
中
大
教仍有藉于文字,此是與南宗不同重點之一。
弘忍傳衣法的弟子慧能弘化于嶺南。
弟子之中有五大宗匠:一南嶽懷讓,二青原行思,三荷澤神會,四南陽慧忠,五永嘉玄覺。
懷讓與行思又稱為二甘露門。
懷讓的弟子道一風化大行,當時稱為洪州宗。
神會一系稱荷澤宗。
這都是南宗的流派。
神秀與慧能并無所謂高下之分,而且互相尊重。
神秀曾薦慧能于武後,遣使往請,而慧能謙讓,終不度嶺。
其門下懷讓、行思、慧忠、玄覺各行其道,也無所争論。
争論之興是由于神會。
神會是襄陽人,姓高氏,于景龍中(707--710)谒慧能,居曹溪數年。
慧能卒後遍尋名迹,開元八年(720)住南陽龍興寺,有《南陽和尚頓教解脫禅門直了性壇語》一卷(敦煌經卷本)。
自神秀卒後,其弟子普寂奉神秀為六祖,普寂為七祖。
神會因于開元二十二年(734)在滑台大雲寺設無遮大會,建立南宗宗旨,攻擊普寂與大雲寺崇遠法師,反覆論議。
獨孤沛集為《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一卷(敦煌經卷本)。
一方面批評神秀、普寂教人“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内證”,以此為禅門的錯誤,而以見本性為禅,所以不教人坐身住心人定。
另一方面提出傳衣的問題。
說達摩傳以一領袈裟,以為法信,授與慧可。
可傳僧璨,璨傳道信,信傳弘忍,忍傳慧能,六代相承。
而神秀不得信衣。
并且說普寂同學廣濟曾至慧能處盜取袈裟而未能得。
以至亦推此袈裟在弘忍處亦三度被偷,在道信處也一度被偷的說法。
天寶四年(745)兵部侍郎宋鼎請神會到洛陽,每月說法,破清淨禅,立如來禅(《曆代法寶記》)。
天寶八年(749)又在洛陽荷澤寺再定宗旨。
天寶十二年(753)便被禦史盧奕誣奏神會聚衆,疑萌不利而黜往弋陽。
天寶十四年因安祿山之亂,肅宗為籌軍費,特請神會主壇度僧、所獲财帛,頓支軍費。
于是南宗的正統便得确定。
而神會得成為南宗第七祖,同時也是荷澤宗的初祖,由法如、惟宗、道圓、宗密次第相承。
宗密轉承賢首,其後荷澤宗便無聞了。
究其實,神會雖極力争辯南宗的正統,而南宗之得以流傳光大,卻不是神會一系,相反是青原行思和南嶽懷讓的傳流。
至于當時南宗的流弊也複不小。
當時南方禅人改撰《壇經》,添揉鄙談,錯會即心即佛之旨,以為身心别體,身斷心常,又執妄心以為即佛,慧忠曾痛為斥責。
北宗之衰,實由于接近士大夫,兼重經典文字,而脫離了離言絕慮的禅門軌則的原故。
僧制的整頓初唐之末,出家者增多,因而規章制度也不得不更加周密。
首先是整理僧籍。
開元七年(719)令諸道士女道士僧尼之簿籍三年一造,其籍一本送祠部,一本送鴻胪,一本留于州縣(《唐令拾遺·雜令篇》)。
祠部郎中一人是管理僧尼簿籍的(《通典》卷二十三),是自武後延載元年(694)改定的(《佛祖統紀》卷四十)。
其次是度僧的制度,開元十二年(724)敕天下僧尼,年六十以下者限誦二百紙經,每一年限誦七十三紙,三年一試,落者還俗,不得以坐禅、對策義試,諸寺三綱統應人大寺院(《唐會要》卷四九)。
肅宗至德二年(757)诏白衣通佛經七百紙者令為比丘(《宋高僧傳·道标傳》)。
乾元元年(758)又敕五嶽各建寺,選高行沙門主之,诏白衣能誦五百紙者度為僧,或納錢百缗,請牒剃度,也賜明經出身(宋本覺《釋氏通鑒》卷九)。
大概是七百紙的背誦太嚴格而又放寬了尺度。
同時度僧的人數也有限額。
開元十六年(728)曾因春郊禮成,推恩度僧道,诏天下觀寺有絕無道士女冠僧尼者,宜量觀寺大小度六七人(《全唐文》卷二四)。
天寶六年(747)诏精簡真行,一州許度三人(《宋高僧傳·神皓傳》)。
對于浮濫的寺院和僧尼,便加以沙汰和制約。
開元二年(714)姚崇奏說:“中宗以來公主外戚皆奏度僧尼,出私财造寺。
富戶強丁多剃發避徭役,所在充滿。
敕有司檢校僧徒,僞濫僧還俗者二百餘人。
”(《舊唐書·姚崇傳》)開元中又有澄清佛寺诏說:“不度人來尚二十餘載。
訪問在外有三十已下小僧尼,宜令所司及州府括責處分。
”(《全唐文》卷三十)開元二年并限制造寺。
敕天下寺觀屋宇先成,自今已後更不得創造。
若有破壞事須修理,仍經所司陳牒檢驗,先後所詳。
開元十九年(731)又敕天下村坊佛堂小者并拆除之,功德移人近寺,大者皆封閉。
公私望風,凡大屋大像亦被殘毀(《佛祖統紀》卷四十)。
其他有诏令如禁百官與僧道往還和僧俗往還,百官不得辄容僧尼至家。
緣吉兇要須設齋者,皆于州縣陳牒,寺觀然後依數聽去。
又禁僧徒斂财。
僧尼除講律外一切禁斷。
禁僧道掩匿诏說:道士僧尼多有虛挂名籍,或權隸他寺,或侍養私門。
托少為詞,避其所管。
互相掩匿,共成奸詐,甚非清淨之意。
自今以後更不得于州縣權隸,侍養師主父母。
此邑者并宜括還本寺觀。
又禁僧道不守戒律,或公訟私競,或飲酒食肉,非處行宿,出入市廛,罔避嫌疑,莫尊本教,令州縣官嚴加捉搦禁止。
所有以上一切措施終因安祿山之亂,賣度牒以籌軍費而失去其效用。
初安祿山反,司空楊國忠以為正庫物不可給士,遣禦史崔衆至太原,納錢度僧尼道士,旬日得百萬缗而已·(《新唐書·食貨志》)。
天寶十四年(755)兩京陷沒,用右仆射裴冕權計,大府各置戒壇度僧,僧稅缗,謂之香水錢,聚是以充軍須。
于時又于關輔諸州納錢度僧道萬餘人。
是為賣牒之始。
至德二年(757)用禦史鄭叔清與宰相裴冕議,以天下用度不充,諸道得召人納錢,給空名告身,授官勳邑号。
度道士僧尼,不可勝計。
佛教藝術的燦爛成就唐代的佛教繪畫藝術,就人才的鼎盛,題材的豐富,畫法的神妙,都呈現前所未有的燦爛。
壁畫中以經變為多,如《法華經變》(見《寶塔品變》、《如來壽量品變》、《淨土變》、《觀音普門品變》),《藥師經變》(《琉璃淨土變》)、《彌勒上生》、《下生經變》(《兜率淨土變》)、《無量壽經變》(《極樂淨土變》)、《觀無量壽佛經變》、《金光明經變》、《華嚴經變》、《涅槃經變》、《大方廣佛報恩經變》,《賢劫千佛經變》、《佛本生變》(《六牙白象本生變》、《須大拿太子本生變》)、《地獄變》等。
唐代的造像也與六朝造像的風格有所不同。
六朝晚期雕像的面部多細長,唐代則多豐圓,六朝晚期的造像,莊嚴增多,衣紋繁瑣,唐代裝飾簡約,衣紋單薄,六朝菩薩造像姿式正直,唐代菩薩像姿态優柔。
總之唐代造像多呈慈祥溫麗之感,形态更逼真。
其小銅像多系雕刻而非鑄造。
雕刻甚細密,發極細,足下有台,銘文或刻台腳,或刻在像背。
至于石像,面像豐麗,薄衣透體,脅侍菩薩相好溫雅。
唐代自唐初至開元、天寶之間開鑿石窟之風,也很盛興。
如河南洛陽龍門,山西太原天龍山,甘肅敦煌莫高窟,山東濟南千佛岩,都有唐代增修的石窟群。
其他如山東青州駝山,四川廣元等摩崖造像也是很着名的。
自儀風四年罽賓僧佛陀波利傳來《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經佛陀波利、杜行顫、地婆波羅各自譯出,大得流布。
于是建造石幢、刊刻經咒之風盛行于世,而石幢藝術,别具風格。
幢座、幢蓋都有不同的形式以及花紋或人物的雕刻,制作精美。
此外三彩陶像、磁像也極名貴。
又有磚像,亦名泥壓像,是用模壓泥成像,此法盛行于唐初。
塑像用泥塑,也有用紙塑為之的。
如善遇法師臨終,以所有文章雜書史積為大聚,制為紙堅,于寺造金剛兩軀(《南海寄歸内法傳》)。
至于造夾纖像的技術有更大的發展。
武後命僧薛懷義造夾纖大像,其小指甲猶容數十人。
唐代名畫家,如唐朱景玄《名畫錄》所記,以吳道玄為第一。
初名道子,玄宗召人禁中,改名道玄。
善功德、佛像、鬼神、地獄,都冠絕于時。
所謂“天縱其能,獨步當世”。
其弟子中以盧楞伽、楊光庭為上足。
盧楞伽善佛像、地獄,楊光庭善佛像。
自貞觀以來至于開元,稱神品的有閻立本,善功德;尉遲乙僧善菩薩、功德,奇形異貌,筆迹灑落。
薛稷善佛菩薩像;稱妙品的有張孝師,善佛像、地獄;稱能品的有王定,菩薩聖僧往往警絕;陳淨心、陳淨眼兄弟善長功德。
至于名塑家當推楊惠之,初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筆迹,号為畫友,其後道子聲光獨顯,惠之乃專肄塑作,成為中國塑作史中的名家。
其弟子元伽兒、員名、程進善雕刻石像,吳道玄的弟子張仙喬、王耐兒也工塑。
第十三節中唐的佛教(763—827) 佛教的升沉情況唐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六帝相承,凡六十年間稱為中唐。
自安史之亂以後經濟凋蔽,丁戶損失了三分之二。
内而宦官專權,外而藩鎮割據,政治已逐漸紊亂。
當時佛教在代宗初年,曾得到發揚,德宗時曾受到抑制,憲宗等各帝時度僧仍受到限制,而群衆的佛教信仰卻是被提倡的。
代宗好祠祀,喜祝,因為宰相元載、王缙、杜鴻漸都信佛,也就深信佛教,大事度僧。
即位之初,廣德元年(763)改元大赦,便令河南河北僞度僧尼道士女冠全與正度。
廣德二年(764)玄宗諱日、肅宗諱日各度僧數百人,并許輔相大臣置功德院。
特别是宦官魚朝恩為了把持朝政,利用佛教作為圖寵和誘惑代宗的手段,于大曆二年(767)以賜莊建章敬寺,為帝母章敬太後資冥福。
有四十八院,四千一百三十餘間,窮極壯麗。
大曆三年(768)代宗到章敬寺,恩度僧尼千人。
秋七月又出盂蘭盆賜章敬寺。
大曆八年(773)诏天下寺院僧尼道士不滿七人者度七人,三七人以上者度一人,二七以下者度三人。
又在五台山建金阇寺,鑄銅為瓦,塗以黃金,光照山谷,費巨億萬。
但是度僧既多,逐漸須要制約了。
出家者限令念經千紙,方許落發(《宋高僧傳·神湊傳》)。
大曆八年(773)又改為策試,制經律論三科,策試出家者,中等第方度(《宋高僧傳·神清傳》)。
嗣後對僧侶禁制逐漸嚴厲。
禁僧尼道士往來聚會。
其僧尼道士非本師教主及齋會禮谒,不得妄托事故辄有往來非時聚會。
并委所隸官長勾當,所有犯者準法處分。
又禁公私借寺觀居住。
其寺觀除三綱并老病不能支持者,餘并仰每日二時行道禮拜,如有弛慢,并量加科罰(《全唐文》卷二九)。
德宗即位,首下诏自今不得置寺觀及請度僧尼。
對于已發的度牒也嚴加稽考,敕天下僧尼身死及還俗者,當日仰三綱于本縣陳牒,每月申州附朝,集使申省,并符诰同送皆注毀。
其京城即于祠部陳牒納告(《僧史略》),意在防止私度。
貞元四年(788)再次禁止寺觀不得容外客居住,但對于個别僧人還是接近的,如端甫出入禁中,與僧道論議,順宗與之親如兄弟。
順宗是傾向佛教的,為太子時曾向澄觀問心要,征羅浮寶修入京論議。
但在位僅一年,無所作為。
憲宗時也嚴禁私度,元和二年(807)诏:男子女工以耕織為本。
今天下百姓或冒僧尼道士以避徭役,有司應以科判。
并設左右街僧錄,以端甫錄左街僧事,兼掌内殿法儀,靈邃掌右街僧事。
元和十三年(818)迎風翔法門寺佛骨到長安,憲宗親自迎拜,留在宮中供養三日,以旌幢鼓吹送入諸寺。
王公士庶奔走膜拜,有灼頂燔指,解衣散錢以供養的。
中唐之時,人民的賦役日重、“人小乏則取息利,大乏則鬻田廬”。
所以田土兼并日益加速。
“富者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依托強家,為其私屬(佃戶),終歲服勞,常患不充,有田之家坐食租稅。
”(《新唐書·食貨志》)寺院經濟也不例外,在此時間大量購置田莊。
如代宗時,京畿豐田美利,多歸寺觀。
杭州靈隐寺置田畝,歲收萬斛,置無盡藏(《宋高僧傳·道标傳》)。
随着商業及工業的發達,寺院中利用房屋設置邸店,以及質庫,所在多有。
如福田寺碑說:“造立鋪并收質錢舍屋,新出缗镪十萬餘貫。
”(《山右石刻叢編》) 正因為德宗以後,久不度僧,自元和二年(807)以後,複不敢私度。
于是外鎮利用此機會,聚斂财賄。
首先長慶四年(824)徐州泗州觀察使王智興在泗州設壇,戶有三丁必令一丁落發,意在規避王役,影庇資産。
到者人納二缗給牒,即回,别無法事。
經李德裕奏,方得禁止(《全唐文》卷七十)。
敬宗寶曆二年(826)江西觀察使殷侑于洪州寶曆寺置戒壇,被罰俸一季(引日唐書·敬宗紀》)。
但是其年終因法真之請,久廢壇度,僧尼合法者皆老朽,于是自三月十日至四月十日,令兩街功德使選有戒行大德,考試僧尼,僧能讀誦一百五十紙,尼一百紙者即與度(《宋高僧傳·法真傳》、《冊府元龜》卷五十二)。
賢首宗的延續法藏在參加實叉難陀的譯場,重譯出《華嚴經》後,曾撰略疏解釋新經,未及完成而卒。
疏文隻有初品至十行品,和十定品的前九定,嗣後其弟子慧苑補續成之,名為《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并在前邊補了十門玄談。
慧苑是法藏的上足弟子。
《宋高僧傳》卷六稱其“華嚴一宗,尤成精博”,但是立義與法藏有所不符。
如依《寶性論》立四教:一、迷真異執教,當凡夫外道;二、真一分半教,當聲聞緣覺;三、真一分滿教,當初心菩薩。
此三教四人都不識如來藏。
四、真具分滿教,識如來藏。
以邪外列在判教之中是為不倫,初心菩薩既言一分,又稱為滿,自相矛盾。
又分十玄為因果二種,缺無“十世”、“托事”二門,代以“同體成即”、“具足無盡”二門與“因陀羅網”、“諸法相即”二門形成重複,如此之數,訛謬非一。
是慧苑并不能紹述法藏之學,緻使賢首一宗幾乎中斷。
法藏卒後二十五年(開元十五年,737)澄觀始生,十一歲從寶林寺霈禅師出家受《法華經》,十四歲得度,乾元中(758--760)赴潤州栖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又從昙一受南山律,至金陵從玄璧傳關河三論。
大曆中訪淮南法藏學海東《起信論疏》,從天竺寺法诜溫習《華嚴經》。
大曆七年(772)又往剡溪從慧景再究三論,十年(775)至蘇州從湛然習《摩诃止觀》、《法華》、《維摩》等經疏,又谒牛頭山惟忠、徑山道欽、洛陽無名三師,咨決南宗禅法,複見慧雲,了北宗玄緻,又遍學經傳子史,小學蒼雅,天竺悉昙等無不博綜,然後私淑法藏,撰成《華嚴經疏》解釋新經,起興元元年(784)至貞元三年(787)畢。
又撰成《随疏演義鈔》。
其思想既是融合了三論、天台、南禅、北禅而後私淑于法藏,其理論體系與法藏亦有不同。
如在觀門中偏重理智圓融以代理事無礙和事事無礙(《三聖圓融觀門》)。
答順宗心要法門,也偏從我空立說。
是更接近于中觀之學而改變了原來瑜伽體系的中心。
澄觀有弟子百餘人,以宗密、僧睿、寶印、寂光稱為門下四哲。
獨宗密稱為賢首宗第五祖。
宗密原是果州西充人(今四川西充縣)。
元和二年(807)二十八歲将赴貢舉,遇遂州大雲寺道圓禅師來西州遊化,因從之出家。
道圓是荷澤宗神會的三傳弟子。
受戒後一日于府吏任灌家受齋,座上得《圓覺經》,歡喜感悟。
道圓許以大弘圓頓之教。
往荊南谒南印惟宗,即道圓之師。
宗許以是傳教之人。
往洛陽見道圓之同門神照。
元和五年(810)在襄陽得見澄觀《華嚴疏鈔》,便通書執弟子禮,又往親承請益數年。
元和十一年(816)人終南山,撰《圓覺經大疏》、《大鈔》、《略疏》、《略鈔》,又集諸家禅言為《禅藏》,撰《禅源諸诠集都序》。
自稱為“禅遇南宗,教逢圓覺”。
是宗密遇澄觀于學已大成之後,其思想體系始終是頓教窠臼。
所有着作完全“以一心而貫諸法,顯具體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對待,冥物我而獨運”,貫以禅宗為旨歸。
當時禅人曾譏不守禅門而廣談經論。
其從澄觀學隻五六年,不過以圓人頓而已。
但是自此以後學賢首宗者都遵循宗密的禅教一緻的途徑,不僅法藏的圓教觀旨成為絕響,即是澄觀的融合性相的思想體系亦未得繼續。
天台宗的弘傳自湛然光大天台之道以後,一家教觀煥然振興,當時受業身通教觀者三十九人。
以元皓為囑累弟子,着有《涅槃經注述》,今不傳。
道邃,世稱為第九祖,幼曾為監察禦史,出家後年二十四受具,學窺基《法華玄贊》。
大曆中始從湛然學五年,洞悟幽玄。
于揚府及天台屢講《法華》及《止觀》。
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最澄來從受法。
道邃弟子廣修繼續在天台講說《止觀》,日誦《法華》、《淨名》、《光明》、《梵網》、《四分戒本》為常課,每日六時行忏,每歲行随自意三昧七七日。
湛然弟子中有着述傳于現代的有明曠、道暹、行滿、智度、智雲。
明曠居台州黃岩三章寺,着有《心經疏》,就圓融三谛以釋經旨,約藏通别圓以解四谛四咒;《梵網菩薩戒經疏删補》、《金剛鋅私記》。
道暹于大曆中人京傳教。
着《維摩經疏鈔記》、《法華文句輔正記》,援引該博,于慈恩賢首之說詳辯其差異以申明自宗。
《涅槃玄義文句》、《涅槃經疏私記》二書中多引澤州之說,即玄奘弟子薦福寺法寶,而有所辨斥。
行滿初從石霜山(今湖南長沙)慶諸學禅,後從湛然修《止觀》。
居天台華頂峰四十年。
着《涅槃經疏私記》、《六即義》、《天台宗大意》。
智度着《法華經義贊》,解釋智者文句及湛然記。
書中多依俱舍唯識之學,釋文句處多與湛然記不同。
智雲着《法華文句私記諸品要義》、《法華文句私志記》。
二人事迹不詳。
由這些着作中可以看出,在這一時期關于天台宗的研究除實修《止觀》外,是以天台三大部和《涅槃》、《維摩》二經為主要的。
禅風的普遍禅宗利用其不重名言,不立文字,不讀經論而直趣見性的方便普及于南北各地,得到社會各階層的信受。
當時流派也甚多。
宗密在其所着《圓覺經大疏鈔》中述了七家:一、四祖下一支,即牛頭宗;二、五祖下四支,即北宗,資州宗(智诜)、保唐宗(無住)、南山念佛宗;三、六祖下兩支,即洪州宗、荷澤宗。
其中不列青原行思一派。
但禅宗得到發揚主要是青原和洪州(即南嶽派的别稱)兩派之功,後來成立五家都是這兩派的傳統,其他各派都消失了。
在這兩派之中又首推行思的弟子石頭希遷和南嶽的弟子馬祖道一,以及希遷之下有天皇門風,道一之下有趙州道法,大暢宗風。
希遷初于六祖慧能處出家為沙彌,慧能卒後,于開元十六年(728)在羅浮受具戒,往依行思。
天寶初(742)于衡嶽南寺大石台上結庵以居,世稱石頭和尚。
着有《草庵歌》、《參同契》二篇。
道一的弟子鄧隐峰要往見希遷。
道一說:“石頭路滑。
”鄧隐峰說:“竿木随身,逢場作戲。
”到希遷處繞禅床一匝,振錫一聲,問是何宗旨。
希遷說:“蒼天蒼天。
”隐峰無語而回。
道一教他再去,見其說蒼天,便噓噓。
隐峰又去依前問,希遷便噓噓。
隐峰又無語而回。
道一說:“向來曾說石頭路滑。
”貞元六年(790)卒。
年九十一。
道一,姓馬氏,世稱馬祖,幼從資州處寂(五祖弟子智诜的門人)出家。
開元十八年(730)從懷讓受禅法,後住臨川南康龔公山。
大曆中始得恩度隸開元寺,貞元四年(788)卒,年八十。
平日以即心即佛宗旨示學人。
有《語錄》一卷行世。
門下八百餘人,人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為一方宗主。
故有“馬駒踏殺天下人”的谶語。
其最着者,百丈懷海、南泉普願、西堂智藏,稱為馬祖門下三大士。
在家弟子當推龐蘊。
懷海從道一于
弘忍傳衣法的弟子慧能弘化于嶺南。
弟子之中有五大宗匠:一南嶽懷讓,二青原行思,三荷澤神會,四南陽慧忠,五永嘉玄覺。
懷讓與行思又稱為二甘露門。
懷讓的弟子道一風化大行,當時稱為洪州宗。
神會一系稱荷澤宗。
這都是南宗的流派。
神秀與慧能并無所謂高下之分,而且互相尊重。
神秀曾薦慧能于武後,遣使往請,而慧能謙讓,終不度嶺。
其門下懷讓、行思、慧忠、玄覺各行其道,也無所争論。
争論之興是由于神會。
神會是襄陽人,姓高氏,于景龍中(707--710)谒慧能,居曹溪數年。
慧能卒後遍尋名迹,開元八年(720)住南陽龍興寺,有《南陽和尚頓教解脫禅門直了性壇語》一卷(敦煌經卷本)。
自神秀卒後,其弟子普寂奉神秀為六祖,普寂為七祖。
神會因于開元二十二年(734)在滑台大雲寺設無遮大會,建立南宗宗旨,攻擊普寂與大雲寺崇遠法師,反覆論議。
獨孤沛集為《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一卷(敦煌經卷本)。
一方面批評神秀、普寂教人“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内證”,以此為禅門的錯誤,而以見本性為禅,所以不教人坐身住心人定。
另一方面提出傳衣的問題。
說達摩傳以一領袈裟,以為法信,授與慧可。
可傳僧璨,璨傳道信,信傳弘忍,忍傳慧能,六代相承。
而神秀不得信衣。
并且說普寂同學廣濟曾至慧能處盜取袈裟而未能得。
以至亦推此袈裟在弘忍處亦三度被偷,在道信處也一度被偷的說法。
天寶四年(745)兵部侍郎宋鼎請神會到洛陽,每月說法,破清淨禅,立如來禅(《曆代法寶記》)。
天寶八年(749)又在洛陽荷澤寺再定宗旨。
天寶十二年(753)便被禦史盧奕誣奏神會聚衆,疑萌不利而黜往弋陽。
天寶十四年因安祿山之亂,肅宗為籌軍費,特請神會主壇度僧、所獲财帛,頓支軍費。
于是南宗的正統便得确定。
而神會得成為南宗第七祖,同時也是荷澤宗的初祖,由法如、惟宗、道圓、宗密次第相承。
宗密轉承賢首,其後荷澤宗便無聞了。
究其實,神會雖極力争辯南宗的正統,而南宗之得以流傳光大,卻不是神會一系,相反是青原行思和南嶽懷讓的傳流。
至于當時南宗的流弊也複不小。
當時南方禅人改撰《壇經》,添揉鄙談,錯會即心即佛之旨,以為身心别體,身斷心常,又執妄心以為即佛,慧忠曾痛為斥責。
北宗之衰,實由于接近士大夫,兼重經典文字,而脫離了離言絕慮的禅門軌則的原故。
僧制的整頓初唐之末,出家者增多,因而規章制度也不得不更加周密。
首先是整理僧籍。
開元七年(719)令諸道士女道士僧尼之簿籍三年一造,其籍一本送祠部,一本送鴻胪,一本留于州縣(《唐令拾遺·雜令篇》)。
祠部郎中一人是管理僧尼簿籍的(《通典》卷二十三),是自武後延載元年(694)改定的(《佛祖統紀》卷四十)。
其次是度僧的制度,開元十二年(724)敕天下僧尼,年六十以下者限誦二百紙經,每一年限誦七十三紙,三年一試,落者還俗,不得以坐禅、對策義試,諸寺三綱統應人大寺院(《唐會要》卷四九)。
肅宗至德二年(757)诏白衣通佛經七百紙者令為比丘(《宋高僧傳·道标傳》)。
乾元元年(758)又敕五嶽各建寺,選高行沙門主之,诏白衣能誦五百紙者度為僧,或納錢百缗,請牒剃度,也賜明經出身(宋本覺《釋氏通鑒》卷九)。
大概是七百紙的背誦太嚴格而又放寬了尺度。
同時度僧的人數也有限額。
開元十六年(728)曾因春郊禮成,推恩度僧道,诏天下觀寺有絕無道士女冠僧尼者,宜量觀寺大小度六七人(《全唐文》卷二四)。
天寶六年(747)诏精簡真行,一州許度三人(《宋高僧傳·神皓傳》)。
對于浮濫的寺院和僧尼,便加以沙汰和制約。
開元二年(714)姚崇奏說:“中宗以來公主外戚皆奏度僧尼,出私财造寺。
富戶強丁多剃發避徭役,所在充滿。
敕有司檢校僧徒,僞濫僧還俗者二百餘人。
”(《舊唐書·姚崇傳》)開元中又有澄清佛寺诏說:“不度人來尚二十餘載。
訪問在外有三十已下小僧尼,宜令所司及州府括責處分。
”(《全唐文》卷三十)開元二年并限制造寺。
敕天下寺觀屋宇先成,自今已後更不得創造。
若有破壞事須修理,仍經所司陳牒檢驗,先後所詳。
開元十九年(731)又敕天下村坊佛堂小者并拆除之,功德移人近寺,大者皆封閉。
公私望風,凡大屋大像亦被殘毀(《佛祖統紀》卷四十)。
其他有诏令如禁百官與僧道往還和僧俗往還,百官不得辄容僧尼至家。
緣吉兇要須設齋者,皆于州縣陳牒,寺觀然後依數聽去。
又禁僧徒斂财。
僧尼除講律外一切禁斷。
禁僧道掩匿诏說:道士僧尼多有虛挂名籍,或權隸他寺,或侍養私門。
托少為詞,避其所管。
互相掩匿,共成奸詐,甚非清淨之意。
自今以後更不得于州縣權隸,侍養師主父母。
此邑者并宜括還本寺觀。
又禁僧道不守戒律,或公訟私競,或飲酒食肉,非處行宿,出入市廛,罔避嫌疑,莫尊本教,令州縣官嚴加捉搦禁止。
所有以上一切措施終因安祿山之亂,賣度牒以籌軍費而失去其效用。
初安祿山反,司空楊國忠以為正庫物不可給士,遣禦史崔衆至太原,納錢度僧尼道士,旬日得百萬缗而已·(《新唐書·食貨志》)。
天寶十四年(755)兩京陷沒,用右仆射裴冕權計,大府各置戒壇度僧,僧稅缗,謂之香水錢,聚是以充軍須。
于時又于關輔諸州納錢度僧道萬餘人。
是為賣牒之始。
至德二年(757)用禦史鄭叔清與宰相裴冕議,以天下用度不充,諸道得召人納錢,給空名告身,授官勳邑号。
度道士僧尼,不可勝計。
佛教藝術的燦爛成就唐代的佛教繪畫藝術,就人才的鼎盛,題材的豐富,畫法的神妙,都呈現前所未有的燦爛。
壁畫中以經變為多,如《法華經變》(見《寶塔品變》、《如來壽量品變》、《淨土變》、《觀音普門品變》),《藥師經變》(《琉璃淨土變》)、《彌勒上生》、《下生經變》(《兜率淨土變》)、《無量壽經變》(《極樂淨土變》)、《觀無量壽佛經變》、《金光明經變》、《華嚴經變》、《涅槃經變》、《大方廣佛報恩經變》,《賢劫千佛經變》、《佛本生變》(《六牙白象本生變》、《須大拿太子本生變》)、《地獄變》等。
唐代的造像也與六朝造像的風格有所不同。
六朝晚期雕像的面部多細長,唐代則多豐圓,六朝晚期的造像,莊嚴增多,衣紋繁瑣,唐代裝飾簡約,衣紋單薄,六朝菩薩造像姿式正直,唐代菩薩像姿态優柔。
總之唐代造像多呈慈祥溫麗之感,形态更逼真。
其小銅像多系雕刻而非鑄造。
雕刻甚細密,發極細,足下有台,銘文或刻台腳,或刻在像背。
至于石像,面像豐麗,薄衣透體,脅侍菩薩相好溫雅。
唐代自唐初至開元、天寶之間開鑿石窟之風,也很盛興。
如河南洛陽龍門,山西太原天龍山,甘肅敦煌莫高窟,山東濟南千佛岩,都有唐代增修的石窟群。
其他如山東青州駝山,四川廣元等摩崖造像也是很着名的。
自儀風四年罽賓僧佛陀波利傳來《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經佛陀波利、杜行顫、地婆波羅各自譯出,大得流布。
于是建造石幢、刊刻經咒之風盛行于世,而石幢藝術,别具風格。
幢座、幢蓋都有不同的形式以及花紋或人物的雕刻,制作精美。
此外三彩陶像、磁像也極名貴。
又有磚像,亦名泥壓像,是用模壓泥成像,此法盛行于唐初。
塑像用泥塑,也有用紙塑為之的。
如善遇法師臨終,以所有文章雜書史積為大聚,制為紙堅,于寺造金剛兩軀(《南海寄歸内法傳》)。
至于造夾纖像的技術有更大的發展。
武後命僧薛懷義造夾纖大像,其小指甲猶容數十人。
唐代名畫家,如唐朱景玄《名畫錄》所記,以吳道玄為第一。
初名道子,玄宗召人禁中,改名道玄。
善功德、佛像、鬼神、地獄,都冠絕于時。
所謂“天縱其能,獨步當世”。
其弟子中以盧楞伽、楊光庭為上足。
盧楞伽善佛像、地獄,楊光庭善佛像。
自貞觀以來至于開元,稱神品的有閻立本,善功德;尉遲乙僧善菩薩、功德,奇形異貌,筆迹灑落。
薛稷善佛菩薩像;稱妙品的有張孝師,善佛像、地獄;稱能品的有王定,菩薩聖僧往往警絕;陳淨心、陳淨眼兄弟善長功德。
至于名塑家當推楊惠之,初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筆迹,号為畫友,其後道子聲光獨顯,惠之乃專肄塑作,成為中國塑作史中的名家。
其弟子元伽兒、員名、程進善雕刻石像,吳道玄的弟子張仙喬、王耐兒也工塑。
第十三節中唐的佛教(763—827) 佛教的升沉情況唐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六帝相承,凡六十年間稱為中唐。
自安史之亂以後經濟凋蔽,丁戶損失了三分之二。
内而宦官專權,外而藩鎮割據,政治已逐漸紊亂。
當時佛教在代宗初年,曾得到發揚,德宗時曾受到抑制,憲宗等各帝時度僧仍受到限制,而群衆的佛教信仰卻是被提倡的。
代宗好祠祀,喜祝,因為宰相元載、王缙、杜鴻漸都信佛,也就深信佛教,大事度僧。
即位之初,廣德元年(763)改元大赦,便令河南河北僞度僧尼道士女冠全與正度。
廣德二年(764)玄宗諱日、肅宗諱日各度僧數百人,并許輔相大臣置功德院。
特别是宦官魚朝恩為了把持朝政,利用佛教作為圖寵和誘惑代宗的手段,于大曆二年(767)以賜莊建章敬寺,為帝母章敬太後資冥福。
有四十八院,四千一百三十餘間,窮極壯麗。
大曆三年(768)代宗到章敬寺,恩度僧尼千人。
秋七月又出盂蘭盆賜章敬寺。
大曆八年(773)诏天下寺院僧尼道士不滿七人者度七人,三七人以上者度一人,二七以下者度三人。
又在五台山建金阇寺,鑄銅為瓦,塗以黃金,光照山谷,費巨億萬。
但是度僧既多,逐漸須要制約了。
出家者限令念經千紙,方許落發(《宋高僧傳·神湊傳》)。
大曆八年(773)又改為策試,制經律論三科,策試出家者,中等第方度(《宋高僧傳·神清傳》)。
嗣後對僧侶禁制逐漸嚴厲。
禁僧尼道士往來聚會。
其僧尼道士非本師教主及齋會禮谒,不得妄托事故辄有往來非時聚會。
并委所隸官長勾當,所有犯者準法處分。
又禁公私借寺觀居住。
其寺觀除三綱并老病不能支持者,餘并仰每日二時行道禮拜,如有弛慢,并量加科罰(《全唐文》卷二九)。
德宗即位,首下诏自今不得置寺觀及請度僧尼。
對于已發的度牒也嚴加稽考,敕天下僧尼身死及還俗者,當日仰三綱于本縣陳牒,每月申州附朝,集使申省,并符诰同送皆注毀。
其京城即于祠部陳牒納告(《僧史略》),意在防止私度。
貞元四年(788)再次禁止寺觀不得容外客居住,但對于個别僧人還是接近的,如端甫出入禁中,與僧道論議,順宗與之親如兄弟。
順宗是傾向佛教的,為太子時曾向澄觀問心要,征羅浮寶修入京論議。
但在位僅一年,無所作為。
憲宗時也嚴禁私度,元和二年(807)诏:男子女工以耕織為本。
今天下百姓或冒僧尼道士以避徭役,有司應以科判。
并設左右街僧錄,以端甫錄左街僧事,兼掌内殿法儀,靈邃掌右街僧事。
元和十三年(818)迎風翔法門寺佛骨到長安,憲宗親自迎拜,留在宮中供養三日,以旌幢鼓吹送入諸寺。
王公士庶奔走膜拜,有灼頂燔指,解衣散錢以供養的。
中唐之時,人民的賦役日重、“人小乏則取息利,大乏則鬻田廬”。
所以田土兼并日益加速。
“富者萬畝,貧者無容足之居,依托強家,為其私屬(佃戶),終歲服勞,常患不充,有田之家坐食租稅。
”(《新唐書·食貨志》)寺院經濟也不例外,在此時間大量購置田莊。
如代宗時,京畿豐田美利,多歸寺觀。
杭州靈隐寺置田畝,歲收萬斛,置無盡藏(《宋高僧傳·道标傳》)。
随着商業及工業的發達,寺院中利用房屋設置邸店,以及質庫,所在多有。
如福田寺碑說:“造立鋪并收質錢舍屋,新出缗镪十萬餘貫。
”(《山右石刻叢編》) 正因為德宗以後,久不度僧,自元和二年(807)以後,複不敢私度。
于是外鎮利用此機會,聚斂财賄。
首先長慶四年(824)徐州泗州觀察使王智興在泗州設壇,戶有三丁必令一丁落發,意在規避王役,影庇資産。
到者人納二缗給牒,即回,别無法事。
經李德裕奏,方得禁止(《全唐文》卷七十)。
敬宗寶曆二年(826)江西觀察使殷侑于洪州寶曆寺置戒壇,被罰俸一季(引日唐書·敬宗紀》)。
但是其年終因法真之請,久廢壇度,僧尼合法者皆老朽,于是自三月十日至四月十日,令兩街功德使選有戒行大德,考試僧尼,僧能讀誦一百五十紙,尼一百紙者即與度(《宋高僧傳·法真傳》、《冊府元龜》卷五十二)。
賢首宗的延續法藏在參加實叉難陀的譯場,重譯出《華嚴經》後,曾撰略疏解釋新經,未及完成而卒。
疏文隻有初品至十行品,和十定品的前九定,嗣後其弟子慧苑補續成之,名為《續華嚴經略疏刊定記》并在前邊補了十門玄談。
慧苑是法藏的上足弟子。
《宋高僧傳》卷六稱其“華嚴一宗,尤成精博”,但是立義與法藏有所不符。
如依《寶性論》立四教:一、迷真異執教,當凡夫外道;二、真一分半教,當聲聞緣覺;三、真一分滿教,當初心菩薩。
此三教四人都不識如來藏。
四、真具分滿教,識如來藏。
以邪外列在判教之中是為不倫,初心菩薩既言一分,又稱為滿,自相矛盾。
又分十玄為因果二種,缺無“十世”、“托事”二門,代以“同體成即”、“具足無盡”二門與“因陀羅網”、“諸法相即”二門形成重複,如此之數,訛謬非一。
是慧苑并不能紹述法藏之學,緻使賢首一宗幾乎中斷。
法藏卒後二十五年(開元十五年,737)澄觀始生,十一歲從寶林寺霈禅師出家受《法華經》,十四歲得度,乾元中(758--760)赴潤州栖霞寺醴律師學相部律,又從昙一受南山律,至金陵從玄璧傳關河三論。
大曆中訪淮南法藏學海東《起信論疏》,從天竺寺法诜溫習《華嚴經》。
大曆七年(772)又往剡溪從慧景再究三論,十年(775)至蘇州從湛然習《摩诃止觀》、《法華》、《維摩》等經疏,又谒牛頭山惟忠、徑山道欽、洛陽無名三師,咨決南宗禅法,複見慧雲,了北宗玄緻,又遍學經傳子史,小學蒼雅,天竺悉昙等無不博綜,然後私淑法藏,撰成《華嚴經疏》解釋新經,起興元元年(784)至貞元三年(787)畢。
又撰成《随疏演義鈔》。
其思想既是融合了三論、天台、南禅、北禅而後私淑于法藏,其理論體系與法藏亦有不同。
如在觀門中偏重理智圓融以代理事無礙和事事無礙(《三聖圓融觀門》)。
答順宗心要法門,也偏從我空立說。
是更接近于中觀之學而改變了原來瑜伽體系的中心。
澄觀有弟子百餘人,以宗密、僧睿、寶印、寂光稱為門下四哲。
獨宗密稱為賢首宗第五祖。
宗密原是果州西充人(今四川西充縣)。
元和二年(807)二十八歲将赴貢舉,遇遂州大雲寺道圓禅師來西州遊化,因從之出家。
道圓是荷澤宗神會的三傳弟子。
受戒後一日于府吏任灌家受齋,座上得《圓覺經》,歡喜感悟。
道圓許以大弘圓頓之教。
往荊南谒南印惟宗,即道圓之師。
宗許以是傳教之人。
往洛陽見道圓之同門神照。
元和五年(810)在襄陽得見澄觀《華嚴疏鈔》,便通書執弟子禮,又往親承請益數年。
元和十一年(816)人終南山,撰《圓覺經大疏》、《大鈔》、《略疏》、《略鈔》,又集諸家禅言為《禅藏》,撰《禅源諸诠集都序》。
自稱為“禅遇南宗,教逢圓覺”。
是宗密遇澄觀于學已大成之後,其思想體系始終是頓教窠臼。
所有着作完全“以一心而貫諸法,顯具體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對待,冥物我而獨運”,貫以禅宗為旨歸。
當時禅人曾譏不守禅門而廣談經論。
其從澄觀學隻五六年,不過以圓人頓而已。
但是自此以後學賢首宗者都遵循宗密的禅教一緻的途徑,不僅法藏的圓教觀旨成為絕響,即是澄觀的融合性相的思想體系亦未得繼續。
天台宗的弘傳自湛然光大天台之道以後,一家教觀煥然振興,當時受業身通教觀者三十九人。
以元皓為囑累弟子,着有《涅槃經注述》,今不傳。
道邃,世稱為第九祖,幼曾為監察禦史,出家後年二十四受具,學窺基《法華玄贊》。
大曆中始從湛然學五年,洞悟幽玄。
于揚府及天台屢講《法華》及《止觀》。
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最澄來從受法。
道邃弟子廣修繼續在天台講說《止觀》,日誦《法華》、《淨名》、《光明》、《梵網》、《四分戒本》為常課,每日六時行忏,每歲行随自意三昧七七日。
湛然弟子中有着述傳于現代的有明曠、道暹、行滿、智度、智雲。
明曠居台州黃岩三章寺,着有《心經疏》,就圓融三谛以釋經旨,約藏通别圓以解四谛四咒;《梵網菩薩戒經疏删補》、《金剛鋅私記》。
道暹于大曆中人京傳教。
着《維摩經疏鈔記》、《法華文句輔正記》,援引該博,于慈恩賢首之說詳辯其差異以申明自宗。
《涅槃玄義文句》、《涅槃經疏私記》二書中多引澤州之說,即玄奘弟子薦福寺法寶,而有所辨斥。
行滿初從石霜山(今湖南長沙)慶諸學禅,後從湛然修《止觀》。
居天台華頂峰四十年。
着《涅槃經疏私記》、《六即義》、《天台宗大意》。
智度着《法華經義贊》,解釋智者文句及湛然記。
書中多依俱舍唯識之學,釋文句處多與湛然記不同。
智雲着《法華文句私記諸品要義》、《法華文句私志記》。
二人事迹不詳。
由這些着作中可以看出,在這一時期關于天台宗的研究除實修《止觀》外,是以天台三大部和《涅槃》、《維摩》二經為主要的。
禅風的普遍禅宗利用其不重名言,不立文字,不讀經論而直趣見性的方便普及于南北各地,得到社會各階層的信受。
當時流派也甚多。
宗密在其所着《圓覺經大疏鈔》中述了七家:一、四祖下一支,即牛頭宗;二、五祖下四支,即北宗,資州宗(智诜)、保唐宗(無住)、南山念佛宗;三、六祖下兩支,即洪州宗、荷澤宗。
其中不列青原行思一派。
但禅宗得到發揚主要是青原和洪州(即南嶽派的别稱)兩派之功,後來成立五家都是這兩派的傳統,其他各派都消失了。
在這兩派之中又首推行思的弟子石頭希遷和南嶽的弟子馬祖道一,以及希遷之下有天皇門風,道一之下有趙州道法,大暢宗風。
希遷初于六祖慧能處出家為沙彌,慧能卒後,于開元十六年(728)在羅浮受具戒,往依行思。
天寶初(742)于衡嶽南寺大石台上結庵以居,世稱石頭和尚。
着有《草庵歌》、《參同契》二篇。
道一的弟子鄧隐峰要往見希遷。
道一說:“石頭路滑。
”鄧隐峰說:“竿木随身,逢場作戲。
”到希遷處繞禅床一匝,振錫一聲,問是何宗旨。
希遷說:“蒼天蒼天。
”隐峰無語而回。
道一教他再去,見其說蒼天,便噓噓。
隐峰又去依前問,希遷便噓噓。
隐峰又無語而回。
道一說:“向來曾說石頭路滑。
”貞元六年(790)卒。
年九十一。
道一,姓馬氏,世稱馬祖,幼從資州處寂(五祖弟子智诜的門人)出家。
開元十八年(730)從懷讓受禅法,後住臨川南康龔公山。
大曆中始得恩度隸開元寺,貞元四年(788)卒,年八十。
平日以即心即佛宗旨示學人。
有《語錄》一卷行世。
門下八百餘人,人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各為一方宗主。
故有“馬駒踏殺天下人”的谶語。
其最着者,百丈懷海、南泉普願、西堂智藏,稱為馬祖門下三大士。
在家弟子當推龐蘊。
懷海從道一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