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八宗鼎盛時期

關燈
以前,萬緣俱閉,發慧以後,一切皆如,“特以《楞伽》,遞為心要”(張說撰碑文)。

    ’ 慧能在弘忍處為行者,在碓坊中舂米,聽神秀偈,因也作一偈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弘忍許為亦未見性而半夜中卻付以衣法。

    儀風元年(676)在廣州因二僧争議,一說風動,一說幡動。

    慧能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為衆知識,方出家受戒。

    後住韶陽曹溪寶林寺。

    其說法大要,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

    主張自心是佛。

    于一切處而不住相,不生憎愛取舍,不念利益成壞,安靜閑恬,虛融淡?白是一行三昧。

    于一切處行住坐卧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是一行三昧,若人具此兩三昧,決獲菩提。

    有《法寶壇經》一卷傳世。

     弘忍門下有十子,各堪為一方之師,其法門亦各有不同。

    十子即是神秀、慧安、智說、宣什、法持、義方、玄赜、法如、慧藏、劉主簿等。

     慧安于貞觀中到黃梅,見弘忍,傳心要。

    高宗時住嵩山。

    也受到武後和中宗的欽重。

    神龍二年(706)卒,年一百二十七歲,世稱“老安國師”。

    坦然、懷讓二人來參,問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安曰:“何不問自己意?”曰:“如何是自己意?”安日:“當觀密作用。

    ”曰:“如何是密作用?”安以眼開合示之。

    坦然因留,懷讓辭往曹溪。

     智說是蜀資州人,住資州德純寺,傳弟子處寂,姓唐氏。

    寂傳無相,姓金氏,是新羅王子。

    其法以無憶、無念、莫忘三句次第配戒定慧,過去之境勿憶,未來之事勿念,常與此智相應,不昏不錯,名莫忘(《圓覺大疏鈔》)。

     宣什與果州(今四川南充)未和尚,阗州(今四川阆中)蘊玉同稱南山念佛宗。

    其法令一聲念佛,引聲由念,後漸微聲以至無聲,送佛至意,意念猶粗,又送至心。

    念念存想有佛恒在心中,乃至無想,蓋得道(《圓覺經大疏鈔》)。

     法持是以念佛人道。

    年十三依弘忍,得心要。

    歸青城山事方禅師。

    持于淨土以系于念,凡九年,俯仰進止必資觀行(宋戒珠《淨土往生傳》)。

    應當是最初提倡禅淨合修的。

     法如居嵩山少林寺(《金石續編·中嶽法如禅師行狀》)。

    餘人事不詳。

     四分律的三家自魏世慧光弘揚《四分律》以後,至初唐發展成為三家:一相部宗,二東塔宗,三南山宗。

     因為法砺(569--635)在相部(相州)弘傳慧光的舊義,所以稱為相部宗。

    法砺從演空寺靈裕出家,受具後從靜洪學《四分律》,及往恒州從慧光三傳弟子洪淵研究律旨。

    又遊江南學《十誦律》。

    遷邺後講《四分律》四十餘遍。

    撰《四分律疏》十卷,《羯磨疏》四卷。

    門人有明導、昙光(二人又學于衛州道爍)、道成,道成之門有懷素、滿意。

     懷素(625--698)投玄奘學習經論,又從道宣學《行事鈔》,後學法砺《四分律疏》。

    以法砺疏未盡善,永淳元年(682)撰《四分律開宗記》十卷,數古疏十六失。

    構成一家之說。

    号為新章,稱東塔宗。

     滿意住長安崇福寺,稱西塔律師。

    弟子有大亮、聞慧、法藏、義威、遠智、全修、惠榮、定賓等。

    定賓住嵩山鎮國寺,作《破迷執記》一卷,破懷素新說;又撰《四分律飾宗義記》二十卷,扶法砺疏。

     道宣(596---667)在長安弘福寺從惠光三傳弟子智首受具戒,前後聽其講《四分律》二十遍。

    武德九年(626)撰成《四分律删繁補阙行事鈔》三卷,貞觀元年(627)撰《四分律拾毗尼義鈔》三卷。

    六年(632)到魏郡向法砺資問律中大義。

    又撰《四分律删補随機羯磨疏》二卷、《四分律含注戒本疏》三卷。

    十六年(642)入終南山豐德寺,十九年(645)撰《比丘尼鈔》三卷。

    以居住終南山,稱為南山宗。

    門下甚盛。

    周律師為本宗二祖。

    時江東多行《十誦》,自道宣再傳弟子道岸傳法于江東,江東的《四分》始盛。

     《律宗綱要》卷上雲:“古來諸師立《四分》宗,異解紛纭。

    略舉十家:一者有師以止作為宗,二者道晖律師以受随為宗,三者有師以止惡為宗,四者法願、智首俱以教行為宗,五者有師以因果為宗,六者道雲律師不别立宗,七者法砺以止善為宗,八者南山律師以淨戒為宗,九者懷素律師以戒行為宗,十者定賓律師以善說毗奈耶為宗。

    ” 法砺主張戒不兼诠定慧,故以止持作持二法為宗。

    依《成實論》以非色非心為戒體。

    分戒學為受戒法門、随戒行相二種。

    創發要期,斷惡修善,建志成就,納法在心,名為受戒。

    受戒之後,随順受體,名為随戒。

    受戒又有受緣、受體二種。

    受緣是受戒之時藉善來、上法、三師、八敬及羯磨五種因緣。

    受體有作戒、無作戒二種。

    身口方便,造趣營為是作。

    四心三性恒流,不藉于緣是無作。

    作戒以色為體,無作以非色非心為體。

    随戒有專精不犯、犯已能悔二種。

    專精不犯是上根人,一向順教離惡修善。

    犯已能悔是下根人,放縱身口,違于禁戒,後以慚愧而複其本。

     懷素主張律文兼舉定慧二行,定慧是戒學所攝,故律須以戒行為宗。

    評破古師以止作、受随、止惡止善、教行、專精不犯、因果等為宗之失,依一切有部以色法為戒體。

     道宣以如來一代聖教立化、制二教。

    戒定慧三學之中,以定慧二學攝于化教,戒學為制教,化教又開為性空、相空、唯識三觀之教,制教立有、空、圓三宗。

    有宗以色法為戒體,空宗以非色非心法為戒體,圓宗以種子為戒體。

    《羯磨疏》卷三說:“欲了妄情,得知妄業。

    故作法受還熏妄心,于本藏識成善種子,法是戒體。

    ”又以五、八、十、具等為三聚淨戒中之攝律儀戒。

    故攝善法戒、攝衆生戒唯通受、攝律儀戒依羯磨法七衆别受。

     當時除了《四分律》三家之外,還有義淨所傳的《一切有部律》。

    義淨于鹹亨二年(671)由廣州乘船西行,周遊印度,于證聖元年(695)返到洛陽,譯出經律五十六部,二百三十九卷。

    其中有《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十八部,二百零九卷。

    又撰《南海寄歸内法傳》,叙印度佛法的軌則,《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西行僧徒的行迹。

    但以不屬四分一宗,未得弘揚。

     淨土教與三階教當南北朝的時候,南朝人民受階級壓迫,由于兩極分化的加劇,原來壓迫人民的人不久便破産而被壓迫,因此在南朝強調因果報應之說,如《,日唐書·經籍志》所載,苟氏撰《靈鬼志》、劉義慶撰《幽明錄》、王琰撰《冥祥記》、王曼撰《續冥祥記》、顔之推撰《冤魂志》之類,都是叙述因果報應事迹的。

    北朝人民受異族殘酷的統治,無法逃避,因此在北朝強調靈驗感通之說。

    如觀世音、文殊、地藏、彌陀、彌勒諸佛菩薩,經典如《法華經》、《金剛般若經》等乃至佛舍利、佛骨都是祈求靈感的對象。

    齊世便有《高王觀世音經》出現。

    隋文帝建舍利塔,誇耀舍利的靈感,意在鎮服人民,在這些祈求靈感的對象中發展成為教宗,流行以至後世的是持念彌陀的淨土教和禮忏地藏的三階教,三階教創于隋信行禅師,在隋唐屢經禁止而不能絕,最盛的時期約流傳了一百五十年,其後逐漸衰竭直到唐末始亡失。

    淨土教經道綽、善導的提倡,卻逐漸發展,得到各宗派的共同扶持,以至後來成立了淨土宗。

     三階教徒的末流不持戒律,唯重頭陀,不誦經論,乃至認為讀誦《法華》,持念彌陀是有所是非,欣厭,成謗法罪,堕大地獄,不敬佛菩薩像,以為是泥龛,便完全否定了住持三寶,違背了經論宗旨(見《念佛鏡》、《釋門自鏡錄》)。

    但是提倡布施,使教中财力雄厚,可以左右寺院經濟,所以雖經隋文帝禁斷,卻更蔓延,人唐以後更為興盛。

    其門徒不與其他派僧侶同住,各寺院皆别立三階院以居之。

    依據北涼譯《大方廣十輪經》以禮忏地藏菩薩為行法,而盛行一時。

    唐武德中化度寺立無盡藏。

    貞觀以後舍施錢帛金玉,積集不可勝記。

    所積分為三分:一分供養天下伽藍增修之備,一分施天下饑餒悲田之苦,一分以充供養無礙。

    士女禮忏填咽,施舍争次不得,更有以車載錢絹,舍而棄去,不知姓名(《太平廣記》卷四九三)。

    以至燕涼蜀趙都來向之借取,每日所出不可勝數。

    所有借舉,不作文約,但至期還送而已(《兩京新記》)。

    其經濟既如此雄厚,影響社會,唐代也屢經禁斷。

    武後聖曆二年(699)勃“其有學三階者唯得乞食長齋絕谷、持戒坐禅。

    此外辄行,皆是違法”。

    開元十三年(725)又先後兩诏說:化度寺及福先寺三階僧創無盡藏,每年正月四日(信行忌日)天下士女施錢,名為護生,稱濟貧弱。

    多肆奸欺,事非真正,即宜禁斷。

    其藏錢付禦史台京北河南府勾會知數,明為之簿,财物田宅私畜宜散施京師寺觀,先用修理破壞尊像堂殿橋梁,有餘人常住,從貧觀寺給(《全唐文》卷二八)。

    諸寺三階院并令除去隔障,使與大院相通,衆僧錯居,不得别住。

    信行集錄悉禁斷除毀。

    若綱維從其行化誘人而不糾者勒還俗(《開元釋教錄》卷二八)。

    三階教自隋代創始,行之百五十年,至此開元禁斷以後方漸消沉,然仍未杜絕。

    信行在當時雖受到指責,但仍得到尊重,如道宣在《高僧傳》習禅科中為之列傳,法藏《華嚴教義章》卷一中也引信行的言論。

    乃至德宗時圓照撰《隋傳法高僧信行禅師碑表集》三卷。

    可見三階教在社會流行是有一定基礎的。

     淨土教自北魏昙鸾在汾州石壁玄中寺立九品道場。

    唐時道綽在寺中見昙鸾遺迹,因而般舟方等歲序常弘,九品十觀分時紹務。

    教人念彌陀佛名,用麻豆等物為數,又穿諸木穗子以為數法。

    着有《安樂集》二卷。

    晉陽、太原、汶水三縣道俗經其化導,七歲以上者皆念彌陀,上精進者其豆量八九十石,下精進者亦得二三十石。

    道綽弟子善導人長安于光明寺說法。

    光明寺是三階教五寺之一。

    當時淨土教與三階教争論甚烈。

    善導教化道俗,般舟行道,方等禮佛,護持戒品,纖毫不犯。

    以所受布施寫《阿彌陀經》十萬卷,畫淨土變相三百鋪。

    見塔廟損壞必修補。

    士女從化有誦《彌陀經》至五十萬卷、念佛日課十萬聲者。

    着有《觀經四帖疏》、《法事贊》、《觀念法門》、《往生禮贊偈》、《般舟贊》等。

     善導的弟子懷感于總章元年(668).出家,時年二十九。

    後師事善導十有餘年。

    着《釋淨土群疑論》七卷,以弘淨土。

     淨土教和三階教同以最簡便易行的方法,向群衆教導。

    兩者所主張的行法之中,禮忏同,修補塔廟同,艱苦樸素同,但是三階教有雄厚的經濟組織,能抵抗政府的禁令,取得富有人士的支持。

    然而三階教不重戒律,淨土教卻護持戒品;三階教不重讀誦,廢除經典,淨土教卻重視讀誦、寫造經卷。

    這就使三階教在佛教派系之中孤立,成為違經背道的異端,而終歸于消失,淨土教卻受到各教派的贊揚,成為萬善同歸的總旨,而發展成為淨土宗,流傳弘廣。

    在初唐時代淨土教與三階教二者之間争論得很激烈。

    在相傳是窺基所撰《西方要訣》中,懷感所撰《釋淨土群疑論》中,乃至大曆以後道鏡、善道所撰《念佛鏡》中都有與三階教辯論的文字。

    就所崇敬的對象來分析,也可以說是彌陀教和地藏教之争。

    除此以外,有主張上生兜率面觐彌勒的,特别是慈恩宗徒,因而有極樂與兜率往生難易之争,這可以說是彌陀教與彌勒教之争。

    在這兩方面得勝利的都是彌陀淨土之教。

     第十二節盛唐的佛教(712-761) 天台宗的光大唐玄宗時代是唐代經濟文化最盛的時期,所以玄、肅二宗五十年間稱為盛唐。

    初唐時佛教思想界中是以慈恩宗、賢首宗、禅宗占主流地位。

    天台宗自創始于北齊慧文,發展于南嶽慧思,大成于天台智顗,結集于章安灌頂,人唐以後經智威、慧威、玄朗三世相承,都隻局處吳越一偶,未廣弘布。

    開元中經玄朗的弟子湛然的努力,始光大于中原。

    誠如《荊溪傳》中所說:自唐以來,傳衣缽者起于庾嶺(禅宗),談法界(賢首宗)、闡名相(慈恩宗)者盛于長安。

    是三家皆以道行卓荦,為帝王師範。

    然而“講《華嚴》者(賢首宗)唯尊我宗,讀《唯識》者(慈恩宗)不許他經,至于教外别傳(禅宗)但任胸臆”。

    自湛然廣事着作,祖述宗義以後,方使天台教觀盛行于天下。

     湛然是晉陵荊溪人,世稱荊溪尊者,年十七便學天台宗止觀,年二十從玄朗學,年三十八始出家。

    就智顗的《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诃止觀》作為注釋,成《法華玄義釋箋》、《法華文句記》、《摩诃止觀輔行傳弘訣》和《摩诃止觀輔行披尋記》,又删節整理智顗的《維摩經文疏》成《維摩經略疏》,同時對略疏作了解釋,成《維摩經疏記》。

    天台宗既以《法華》為宗旨,但是當時學《法華》的人一切以窺基所作《法華玄贊》為宗。

    為弘揚天台,必須對《玄贊》加以駁斥,于是作《法華五百問論》以破之。

    又針對慈恩宗五種種性又有無種性衆生之說,作《金剛鋅》,就無情佛性以申明一切衆生究竟成佛的道理。

    此外概括天台宗的綱領,寫成《始終心要》、《止觀大意》、《止觀義例》成為天台宗入門的必要典籍。

    為了指導修習止觀,寫成《法華三昧輔助儀》、《觀心補助儀》。

    于是天台宗圓頓之教悉歸于正。

    正因為當時禅宗已脫離《楞伽》的軌範而用《般若》的途徑,賢首宗也因為法藏卒後,後繼無人,經澄觀遍學各宗,私淑法藏才得繼續,在學說上已更近于天台。

    所以在理論上分歧最大的是天台與慈恩,而湛然所辯駁的對象也主要是慈恩宗。

     密宗的成立由于持誦陀羅尼而得破惑證真,這便是密宗。

    陀羅尼是總持的意思,就是能攝持種種善法不失。

    陀羅尼有法、義、忍、咒四種之分。

    法陀羅尼能于教法,聞持不忘;義陀羅尼能于一義通達無量義;忍陀羅尼能證真如甚深功德;咒陀羅尼能依神咒言句起神通自在之用。

    密宗便是主張藉咒陀羅尼之力而獲得法、義、忍三陀羅尼,所持的咒陀羅尼必定是諸佛、菩薩依三昧所說的。

     自漢代以來,常有名譯師譯出種種陀羅尼經。

    最初東漢就譯有《咒賊咒法經》、《安宅神咒經》,其經阙本。

    現存的有吳支謙譯《無量門微密持經》、《華積陀羅尼神咒經》。

    其後曆代譯師特别是入唐以後諸大譯師,如玄奘、義淨、實叉難陀、菩提流志等都有或多或少的關于陀羅尼經的傳譯,然而未建立成密宗。

    其原因是所譯隻是密部個别法門的經典而未根據密宗的根本理論建立完整的思想體系,又未曾依照密宗儀軌布置壇場,舉行灌頂的儀式,正式傳授。

    密宗的建立是開元時善無畏、金剛智、不空三人建立起來的,世稱之為開元三大士。

     善無畏,梵名輸波迦羅,是甘露王後裔,後遷烏荼國,父為佛手王。

    善無畏十三歲嗣王位,後讓位與兄,出家至南方海濱,轉赴摩揭陀國那爛陀寺,從達摩鞠多學密法,經迦濕彌羅、烏場、突厥、吐蕃,以開元四年(716)來長安,住西明寺,即開始譯經。

    至開元十二年(724)随玄宗到洛陽,次年在大福先寺為沙門一行譯出《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簡稱《大日經》,為密宗根本法門之一。

    因為經中金剛手請佛說《大悲胎藏生大曼荼羅王》,這法門又簡稱為“胎藏界法”。

    經中宗旨是“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

    修行之人初發菩提心如初托在胎中;依真言行學大悲萬行而淨心又顯現,如初誕生;發起方便,以自修行,随緣利物,如嬰兒學技。

    見道如初識種子初始托胎;至七地以前為大悲萬行所長養如在胎藏;無功用以上,漸學如來方便,如嬰兒學藝,至究竟道成佛,如技藝學成,從于政事。

    譯時一行筆受此經,兼撰《大日經義釋》,是為密宗根本經典之一。

     金剛智,梵名跋日羅菩提,是南印度摩賴耶國人,伊舍那靺摩的第三子,十歲在那爛陀寺出家,依寂靜智學《聲明論》,十五歲住西天竺學《法稱論》,二十歲回那爛陀寺受戒學律及《般若燈論》、《百論》、《十二門論》。

    二十八歲于迦毗羅衛城從勝賢學《瑜伽論》、《唯識論》、《辯中邊論》。

    三十一歲住南天竺學密宗《金剛頂瑜伽經》等。

    曆遊諸國,至師子國,乘船經佛逝國,于開元七年(719)到廣州,次年到洛陽,于是往來長安、洛陽之間。

    沙門一行數經請問,金剛智為立壇灌頂,一一指教。

    自十一年(723)開始譯經,于十九年(731)譯出《金剛頂瑜伽修習毗盧遮那三摩地法》,是為密宗根本法門之一,簡稱為《金剛界法》。

    金剛界是指五分法身,常樂我淨四德,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以及三十七菩提分法,十八不共法等無量法門以為佛身之義。

    又總集十法界而成如來金剛界曼荼羅之義。

    所以胎藏界是衆生因位所具理性法門,而金剛界是如來果位所具智體法門。

     不空,梵名阿目怯跋折羅,是師子國(今錫蘭)人。

    開元六年(718)于阇婆國遇金剛智,從為弟子,時年十四。

    開元八年(720)同到洛陽(或雲:是北天竺人,父早卒,随叔父來中國,周遊武威、太原等處,師事金剛智)。

    随侍金剛智往來長安、洛陽,學瑜伽宗,受三密法。

    開元二十九年(741)金剛智卒,奉遺命回師子國訪求大本《金剛頂經》及大本《毗盧遮那經》。

    在師子國從普賢阿阇梨學十八會金剛頂瑜伽及大毗盧遮那大悲胎藏各十萬頌。

    五部門頂、佛部、金剛部、寶部、蓮華部、羯磨部、即五方佛灌頂、真言秘典等五百餘部。

    以天寶五年(746)回到長安,于宮中建壇為玄宗授灌頂。

    天寶十二年(753)因哥舒翰請由韶州往武威,在開元寺為士庶數千人授五部灌頂金剛界大曼荼羅法。

    至德元年人長安,住大興善寺,置灌頂道場。

    前後譯經現藏中有一百七十三部,二百二十四卷。

    與羅什、真谛、玄奘稱為四大翻譯家。

    代宗時永泰元年(765)補特進試鴻胪卿,賜号大廣智。

    大曆九年(774)六月因疾作遺書,代宗勃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肅國公,食邑三千戶。

    數日而卒,年七十。

    《宋高僧傳》稱:“傳教命輪者,東夏以金剛智為始祖,不空為二祖,慧朗為三祖。

    ”但是據日本真言宗所傳清涼山海雲和造玄二人所叙,胎藏界源流是由大日如來,經金剛手、達摩掬多、善無畏、玄超、惠果而傳給日本空海的。

    金剛界法是大日如來、普賢(金剛薩埵)、文殊、龍猛(龍樹)、龍智、金剛智、不空、惠果而傳給日本空海的。

    是金剛界法以金剛智為第六祖、不空為第七祖、惠果為第八祖。

    而胎藏界法則金剛智與一行同是善無畏弟子。

     禅宗南北之争弘忍的弟子神秀弘化在嵩洛之間,以《思益》及《楞伽》授弟子普寂說:“此兩部經是禅學宗要。

    ”神秀雖受武後、中宗所尊重,但未聚徒開堂廣法。

    神龍二年(706)神秀卒後,普寂繼領其徒衆,弘化都城,禅風始盛,傳教二十餘年,開元二十七年(739)卒。

    終時教誡門人說:“屍波羅密是汝之師,奢摩他門是汝依處,當以不染為解脫之因,無取是涅槃之會。

    ”義福也是神秀弟子,居藍田孝感寺,二十餘年未嘗出院。

    後住長安慈恩寺。

    開元十年(722)随玄宗至洛陽,開元二十年(732)卒。

    宗密《圓覺經大疏鈔》卷六說北宗“總彰佛體依《起信論》,開智慧門依《法華經》,顯不思議解脫依《維摩經》,明諸法正性依《思益經》,了無異自然無礙解脫依《華嚴經》”。

    是北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