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八宗鼎盛時期
關燈
小
中
大
第十一節初唐的佛教(618---712)
佛道儒三教的矛盾佛道之争始自西晉道土王浮與帛法祖争邪正而僞作《老子化胡經》以及蕭齊的夷夏之争、三破之論,梁武帝的舍道事佛,北齊的廢道,北周雙廢兩教而置通道觀,意在存道而廢佛以來,佛道兩家的矛盾日益加深。
隋代極力複興佛教。
唐既取而代之,為了鞏固其政權,當然在宗教上也要反隋時之道而行,所以建國不久便有沙汰和排佛之舉。
武德元年(618)春诏京置三寺唯立千僧,餘寺給王公,僧等并還桑梓。
武德四年(621)又敕僞亂地位,是非難識,州别一寺;留三十僧,餘者從俗。
洛陽大集,名望者多,特請二百僧住日華寺。
其年太史令傅奕上廢省佛僧表,言減省寺塔僧益國利民事有十一條。
由于沙門法琳、明概着論反對而止。
武德七年(624)平定并越輔公柘之變。
房玄齡奏:人賊諸州僧尼極廣,可依關東舊格,州别一寺,置三十人,餘者遣歸編戶。
所以武德中佛道二衆不滿七萬,半為尼女(《廣弘明集》卷七)。
武德八年(625)傅奕又上書請廢佛法,五月下诏,以沙門道士苟避徭役,不守戒律,寺觀鄰接市廛,混雜屠沽,宜從沙汰,言諸僧尼道士女冠有精勤修行守戒律者并令就大寺觀居住,官給衣食。
其不能精進戒行有缺者并令罷道各還桑梓。
京城留寺三所,觀二所,天下諸州各留一寺,悉令罷之。
其年八月傳位與太子,沙汰之事竟不行。
唐初雖經排佛,然佛教流傳近五百年,時經十代,佛教信仰深入民間。
南朝的梁陳,北朝的齊隋都極力提倡佛教。
唐代思反其道,便極力提倡儒家經世之術。
于是北周三教的辯論方法在唐代逐漸形成為定制。
首先是武德七年(624)在國學釋奠的時候,命博士徐曠講《孝經》,沙門慧乘講《心經》,道士劉進喜講《老子》,而令博士陸德明随方立義(《佛祖統紀》卷三九)。
武德八年(625)又在國學釋奠時置三座拟叙三宗,先老次孔後釋(《續高僧傳》卷三一),顯然是要在理論上使儒勝佛。
其後又改在宮内延兩教辯論,佛道二師同時各唱,如道士張鼎與沙門智凱和道士劉進喜與沙門道嶽的對辯(《續高僧傳》卷一五、卷四O)。
貞觀十三年(639)太子治集諸宮臣及三教學士于弘義殿,延慧淨開闡《法華》,道士蔡晃講道(《續僧傳》卷三)。
高宗顯慶三年(658)冬雩祈雪候,内設道場,令慈恩寺義褒與東明觀道士李榮論議(《續僧傳》卷一八)。
顯慶四年(659)又令僧道人合璧宮論議,沙門會隐、神泰、會玄,道士李榮都參加辯論(《佛祖統紀》卷三九)。
又屢召李玄植與道士沙門講說經義。
李玄植辯論甚美(《舊唐書》卷一八九)。
這都顯然有調和三家之意。
總章元年(668)令百僚僧道會百福殿,議《老子化胡經》真僞。
因沙門法明的聲辯,定為僞本,悉令焚棄(《佛祖統紀》卷三九),更可見其調和的用意。
中原人民在異族統治之下二百餘年,備受殘酷壓迫。
楊堅恢複了漢族統治,才得到統一。
李氏代隋,但李淵祖父原在東魏和周代曾改姓木陳氏,隋代始複李姓,為了顯示其為漢族,不得不推尊遠祖而自認為出于李耳(老子),更尊崇道教以為象征。
武德八年(625)在國學三教辯論,已定老先、儒次、佛後的次序。
貞觀十一年(637)更令自今以後齋供行立至于稱謂,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前,沙門智實與法常等十人上表力争,被杖放還(《續高僧傳》卷三一)。
度僧情況和管理制度凡願出家為僧者,先離家後,以原姓名住在寺中,受持五戒,學習經典,從事雜役,耕作寺田,以待得度。
在此期間年幼者稱為“童子”,十八歲以上稱為“行者”。
不剃發,不披帽,其發岐二,長下垂背後(《禅林象器箋》)。
若幹年後,或由政府試經合格或遇國家恩度,方得剃發出家,改用法名登記僧籍。
得到度牒,方可除去本貫。
這稱為“得度”。
此後再等到适當年齡或遇機緣,登壇受比丘戒,成為比丘,傳戒之事最初寺院自行依律為之。
盛唐以後設立戒壇,由政府規定處所,傳戒之事由政府延聘“臨壇大德”行之。
其有不經政府給牒,僧籍無名而自行剃發出家,甚或冒除本貫,稱為“私度”,是要受刑事處分的。
唐高祖對佛教是取排斥态度的。
唐太宗以後,調和佛道二家。
首先禁止私度。
有私度者,處以極刑(《續高僧傳·法沖傳》)。
貞觀三年(629)大括義甯私度(隋末恭帝時代私自出家的),不出者斬。
唐律規定:諸私人道及度之者杖一百。
若由家長,家長當罪。
已出貫者徒一年。
本貫司及觀寺三綱知情者同罪(《唐律疏議》)。
同年又因大旱,明淨祈雨有驗,敕總度三千人以酬其德(《續僧傳》卷二四)。
貞觀九年(635)又以喪亂之後僧徒減少,令天下諸州有寺之處度人為僧,總數三千為記,但是須經官人簡練。
其假托神道妄傳妖怪,或謬稱醫巫左道求财,或詣官曹而賄贈,或切膚焚指以驚俗衆都要受刑(《全唐文》)。
大概這種情況當時多有,所以嚴加禁止。
貞觀二十二年(648)因玄奘請,诏京城及天下諸州寺宜各度五人,弘福寺宜度五十人。
計海内三千七百一十六所,總度一萬八千五百八十人(《玄奘法師傳》)。
此後常有特賜度人之舉。
同年十二月,太子為文德皇後立慈恩寺成,擇京城大德五十人以居之,各度侍者六人(《佛祖統紀》卷二九)。
神龍元年(705)恩敕太原玄方落發《唐文拾遺》卷六二)。
神龍二年(706)敕别度萬迥一人,四年又敕度嵩嶽少林寺慧安弟子,二十七人。
景龍中(707--710)昙一也是承恩出家的。
先天二年(713)義淨三藏卒,诏為度七僧(《貞元釋教錄》卷十三)。
其後一般出家是要經過考試。
神龍二年(706)诏天下試童行經義,挑通無滞者度之為僧。
試經度僧從此而始(《釋氏稽古略》卷三)。
山陰靈隐僧大義,年十二,誦《法華經》,試中第一(《佛祖統紀》卷三十九作神龍元年)。
另一方面卻又可以用錢買度。
景龍二年(708),時安樂、長甯公主、上官婕妤用事受賄,雖屠沽臧獲用錢三十萬則除墨敕除官,斜封付中書,時人謂之斜封官。
錢三萬則度為僧尼(《資治通鑒》卷二零九)。
由于當時統治者内部的腐化,佛教的情況也因而猥濫。
景龍二年(708)袁楚客數宰相魏元忠十失之中說:“今度人既多,缁衣半道,不行本業,重以重寶附權門,皆有定直。
昔之賣官,錢人公府;今之賣度,錢入私家。
以茲人道,徒為遊食,此朝廷三失也。
”(《新唐書》卷一二二)睿宗景雲二年(711)左拾遺辛替否谏造立佛寺疏中也說:當今出财依勢者、避役奸訛者盡度為沙彌,其所未度者惟有貧人與善人耳(《唐會要》卷四八)。
在管理僧伽方面,初唐時未設僧正、僧統等僧官。
隻在鴻胪寺下設崇玄署,管理僧籍和任命三綱等事。
《唐會要》卷四十九《僧尼所隸》雲:“天下僧尼,國朝以來并隸鴻胪寺。
”《1日唐書》卷四十《百官志·鴻胪寺》雲:“凡天下寺觀三綱及京都大德皆取其道德高妙為衆所推者補充。
”又《通典》卷二五《宗正卿》雲:“大唐複置崇玄署,初又每寺置監一人,屬鴻胪寺,貞觀中省。
”三綱是由政府委派管理寺事的。
引日唐書》卷四三《職官志·祠部》雲:凡天下寺有定數,每寺立三綱,以行業高者充之。
每寺上座一人、寺主一人、都維那一人。
《僧史略》中說:三綱每三年一代。
總任判斷僧務的是京都大德。
武德初,因為“僧過繁結,置十大德綱維法務”(《續高僧傳·吉藏傳》)。
最初的十大德中有吉藏、法侃、覺朗、海藏、慧因、保恭等。
此外又有“引駕大師、護國大師”,引駕大師有四員,所以又稱為四大師。
貞觀中補智威為朝散大夫,封四大師(《佛祖統紀》卷七)。
寺院經濟和僧侶生活唐代官寺的建築是豪華壯麗,用費浩繁的。
貞觀二十二年(648)高宗為太子時,建慈恩寺有十餘院,一千八百九十八間。
永徽二年(651)仿印度隻園精舍造西明寺,大殿十三所,樓台廊庑四千區,武後時令天下人出一錢造大像。
狄仁傑谏疏中說:“今之伽藍,制過宮阙,窮奢極壯,畫績盡工。
寶珠殚于綴飾,瑰材竭于輪奂。
”(《舊唐書》卷八九)中宗景龍三年(709)韋嗣立谏崇飾寺觀疏也說:“比者營造寺觀,其數甚多。
務取弘博,競祟瑰麗。
大則費耗百十萬,小則尚用三五萬餘。
略計都用費财至千萬以上。
”(引日唐書》卷八八)睿宗景雲二年(711)又準許貴妃王公家建功德院,自此寺院更為增多,這樣壯麗的寺院其田産也必定豐富,才能維持開支。
其經濟主要來源是靠常住田,也就是莊田。
此外水碾也是主要生利事業之一。
莊田是由政府賜給或是信徒施舍,或是自行開荒得來的。
唐初道英住蒲州普濟寺,置莊三所,麻麥粟田皆在夏縣東山深隐之所,不與俗争(《續高僧傳》卷三四),這可能是自行開荒的。
唐太宗于戰場建七寺,給大家車牛田莊(《廣弘明集》卷三七)。
隋開皇中以柏谷屯地一百頃賜少林寺。
唐初少林寺僧兵助太宗征戰,購地四十頃,水碾一具(《金石萃編》卷七四)。
又如長安西明、慈恩等寺以及國家營造的大寺都有敕賜莊田(《法苑珠林》卷六二)。
又如京師清禅寺園圃周繞,水陸莊園,倉廪碾硙,庫藏盈滿,莫匪由焉(《續高僧傳》卷三九《善胄傳》)。
及至武後天冊萬歲元年(695)時已經是“所有公私田宅,多為僧有”(《資治通鑒》卷二零五)。
睿宗時不得不加限制,并沒收所有布施。
禁止布施田宅诏說:“寺觀廣占田地及水碾桤,侵略百姓。
”“官人百姓将莊宅舍布施者,在京并令司農即收,外州給貧下課戶。
”(《全唐文》卷一九) 至于僧侶個人的生活主要是靠“口分地”。
唐武德七年(624)實行均田之制,僧尼亦同得分田。
《唐六典》卷三《戶部》雲:“凡道士給田三十畝、女冠二十畝。
僧尼亦如之。
”但是僧尼隻有口分田,而無永業田。
僧尼的永業田就是寺院的常住田。
口分田,就是二十歲受田,六十歲退田。
三歲為黃,四至十五歲為小,十六至二十為中,六十以上為老。
這些人的生活是由寺院擔負的。
其僧徒一人每年所費,如唐懷信《釋門自鏡錄序》中所說,“餘且約五十之年,朝中飲食蓋費三百餘碩矣。
寒暑衣藥蓋二十餘萬矣。
”是每僧一年之中食粟六碩,用錢五千。
至于豪富的僧徒,其私财是富有的。
中宗時僧慧範以罪誅,沒其私财一千三百萬貫(《尚書故實》)。
此外質息也是寺院收入主要部分。
懷信《釋門自鏡錄》卷下記隋仁真用寺内無盡燈油錢二十貫不還,堕黑暗地獄事。
無盡燈油錢是募得此錢,出貸取息,逐年存本,以所得利買油供燈。
于是子母展轉無盡。
唐時一般利息是四分或五分(《唐六典》卷六、《唐會要》卷八)。
寺院中專司貸息的職司叫做“無盡藏”。
寺院的附屬事業如悲田養病坊,有由政府在寺院中設立的,是武後長安中(701---704)創立,并置專使管理(《唐會要》四九),有由僧徒自己設立的,如洪防在陝州建龍光寺,設病坊,常養病者數百人(《牛氏紀聞》)。
至于開掘義井,設立普通院以供行旅宿食,以及造林植樹,修治道路和橋梁,也是寺院或僧侶所常作的事業。
玄奘與慈恩宗中國三大譯師中以玄奘法師的成就最為偉大。
玄奘,俗姓陳,河南缑氏人。
隋末出家,先在洛陽從慧景學《涅槃》,從嚴法師學《攝大乘論》,時年十三。
武德元年(618)入蜀,從道基、寶暹學《攝論》、《毗昙》及從震法師學《迦延論》。
複遊荊州,北至相州,與休法師質問疑礙,至趙州從深法師學《成實》,又人長安從道嶽學《俱舍》,從法常、僧辯學《攝論》。
因感覺地論師、攝論師、南道派、北道派各家學說不一,不知所從,便決定西行求法,訪取《瑜伽師地論》。
于貞觀二年(628)由長安出發西行,經曆西域各國,南下轉至印度。
最初在縛喝國從般若羯羅學《昆婆沙論》,在迦濕彌羅國從僧稱法師聽《俱舍》、《順正理》、《因明》、《聲明》等論。
停留二年學諸經論。
在磔迦國從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在那仆底國從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在阇爛達那國從月胄學《衆事分毗婆沙》,在祿勒那國從阇耶氇多學《經部毗婆沙》,在秣底補羅國從密多斯那學薩婆多部《辯真論》、《随發智論》,在曲女城從毗離耶犀那讀《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然後到摩揭陀國那爛陀寺從戒賢論師學《瑜伽師地論》,先後聽《瑜伽》三遍,《順正理》一遍,《顯揚》、《對法》各一遍,《因明》、《聲明》、《集量》等論各二遍,《中》、《百》二論各三遍,其《俱舍》、《婆沙》、《六足》、《阿毗昙》等以曾在迦濕彌羅諸法聽訖,在此尋讀決疑而已。
到伊爛拿國從如來密和師子忍二大德讀《毗婆沙》、《順正理》,至僑薩羅國從婆羅門讀《集量論》,至馱那羯磔迦國從蘇部底和蘇利耶學《大衆部根本阿毗達磨等論》,至缽伐多國從學正量部根本阿毗達摩和《攝正法論》、《教實論》,又回摩揭陀國杖林山從勝軍論師學《唯識抉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涅槃十二因緣論》、《莊嚴經論》,仍回那爛陀寺,着《會宗論》三千頌和會中觀、瑜伽二宗。
又着《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駁斥小乘所制破大乘義。
造《三身論》三百頌贈給迦樓摩多國童子王。
戒日王在曲女城設無遮大會,集會十八國王,大小乘僧三千餘人,婆羅門及外道二千餘人,那爛陀寺千餘僧。
玄奘坐寶床,為論主,立大乘義,懸在會場外,十八日無一人敢來對論。
會後東歸。
以貞觀十九年(645)回到洛陽。
往返十七年,途經一百一十餘國。
玄奘回國以後,先在弘福寺譯經,後太子造慈恩寺,在寺西北造翻經院,遷往繼續翻譯,中間先後又在玉華宮、修文殿、洛陽麗日殿等處譯出經論。
所譯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撰《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所經曆各國形勢、風俗、聖迹、人物等故事,為現今西域和印度考古學中的重要資料。
最初譯出《菩薩藏經》,其後譯出《顯揚論》、《集論》、《瑜伽師地論》、《發智論》、《大毗婆沙論》等,最後在玉華宮譯成《大般若經》六百卷。
在譯《大般若經》之前,準備将印度十大論師所作《唯識三十論》的注釋各别譯出,由于弟子窺基的申請,于十家之中以護法論師為主,揉合餘家,總譯為《成唯識論》十卷,成為一家根本典籍。
又重譯世親所造《攝大乘論釋》十卷,文義與陳真谛所譯不同,稱為《新義》。
玄奘于麟德元年(664)卒。
弟子窺基居慈恩寺繼續弘化,因稱為慈恩宗。
基所撰疏如《成唯識論述記》、《唯識樞要》、《瑜伽略纂》、《雜集論述記》、《中邊論述記》、《法華玄贊》、《彌勒上生經疏》、《法苑義林章》等,世稱“百本疏主”。
時有新羅僧圓測(613---696)居西明寺,亦為玄奘弟子,着《成唯識論疏》、《解深密經疏》等,立義與窺基不同。
兩家争辯甚烈。
圓測弟子道證着《成唯識論要集》等宣揚師說。
窺基弟子慧沼(650—714)着《成唯識論了義燈》,主張慈恩正義,破斥圓測、道證之解。
慧沼弟子智周(668--723)着《成唯識論演秘》解釋窺基所着《述記》。
于是窺基、慧沼、智周,世稱唯識三祖,而《樞要》、《了義燈》、《演秘》成為研究唯識的寶鑰。
中唐以後,禅淨之教盛行,而此宗由于名相過于煩瑣便衰微了。
賢首宗的成立玄奘是因為地論師南北兩道不同的理論,無法抉擇而西行求法的。
但是正當玄奘西行的時候,地論師南道派的學說卻經法順、智俨而有所發展,當玄奘回國以後,慈恩宗建立的時候,法順、智俨的學說也由法藏發揮而建為賢首宗了。
法順(557--640)是聖因寺僧珍的弟子,受持定業,多有感通,當時稱之為神僧。
其所傳《華嚴法界觀門》應當就是他的修禅口訣。
書中用真空觀、事理無礙觀、周遍含融觀(事事無礙觀)三層次第以體認一切法圓融的道理。
智俨(602----668)十二歲時,從法順出家。
法順将他交付給其弟子達法師,令期I:誨,同住在至相寺。
至相寺是地論師南道派慧光的三傳弟子彭淵所創建,弘揚地論的根本道場。
法順與其弟子同住在此寺,其與地論師的關系可知。
智俨從法順受華嚴法界觀門,又從彭淵的弟子智正聽受《華嚴經》,陶研《十地品》中六相之義,将地論師所主張的一切法唯是一如來藏所變現,發展為一切法互相融通共為緣起,也就是由如來藏緣起(真如緣起)的理論發展為法界緣起的理論。
智俨二十七歲時便立教分宗,着《華嚴經搜玄記》,又着《華嚴雜孔目章》、《華嚴五十要問答》、《華嚴十玄門》等書,特别闡明十玄、六相之旨。
顯慶四年(659)智俨在長安雲華寺講《華嚴經》。
法藏時尚在俗,年才十七,預會聽講後,便從受業。
鹹亨元年(670)始得剃度。
調露元年(679)參加地婆诃羅譯場,證聖元年(695)參加實叉難陀譯場,筆受新譯《華嚴經》八十卷。
先後在太原寺、雲華寺、佛授記寺講新舊《華嚴經》二十餘遍。
着《華嚴探玄記》、《華嚴一乘教義章》、《華嚴旨歸》、《妄盡還源觀》等。
為武後講十玄、六相之旨,武後不能領悟,法藏乃指殿前金師子為譬,撰《金師子章》,又設十鏡相照,中燃一炬,互影交光以顯萬法涉入無盡之義。
又所撰《般若心經疏》,為時所貴重。
因為法藏号賢首,大成了法順、智俨的遺緒,所以這一派學說稱為賢首宗。
禅宗的發展自達磨東來傳授心印以後,次第傳燈,其受道心行,專注念慧者,多不為世所重,其敷宏文義,撰述疏抄者歎堕于名相,有失真宗。
二祖惠可傳與三祖僧璨,當周武滅法,隐居太湖司空山,有《信心銘》一篇傳世。
開皇十二年(592)度沙彌道信,是為四祖,道信後居黃梅雙峰山。
道信寂後弟子五祖弘忍繼領其徒衆,建立東山法門,禅法才大興。
道信又付法與金陵牛頭山法融,别為一支,号牛頭宗。
法融初從靈法師學三論,宴坐石室,有百鳥銜花之異。
道信親來訪尋問答(語句見《景德傳燈錄》),因付以法。
法融有《心王銘》一篇(見《景德傳燈錄》)。
後有僧問南泉:牛頭未見四祖時,為什麼鳥獸銜花來供養?南泉說:隻為步步踏佛階梯。
僧雲:見後為什麼不來?南泉雲:直饒不來,猶較王老師一線道。
又僧問一老宿:未見四祖時如何?雲:如條貫葉。
僧雲:見後如何?雲:秋夜紛紛。
這一公案,唐時諸方多舉唱以示參究宗旨。
宗密判此宗為泯絕無寄宗(《圓覺大疏鈔》)。
五祖弘忍會下常過七百人,其後分為兩支,所謂南禅與北禅。
南宗奉慧能為六祖,而北禅奉神秀為六祖。
北禅主張漸修,而南禅主張頓悟。
神秀(606--706)在弘忍會中為上座,作一偈以呈自己的見解,偈說:“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弘忍許為“依此修行,亦得勝果”。
弘忍卒後,遷居江陵當陽山。
武後召入都,居洛陽六年而卒。
為兩京法主,三帝門師(武後、中宗、睿宗)。
神秀開法的大要是“忘念以息想,極力以攝心”,趣玄
隋代極力複興佛教。
唐既取而代之,為了鞏固其政權,當然在宗教上也要反隋時之道而行,所以建國不久便有沙汰和排佛之舉。
武德元年(618)春诏京置三寺唯立千僧,餘寺給王公,僧等并還桑梓。
武德四年(621)又敕僞亂地位,是非難識,州别一寺;留三十僧,餘者從俗。
洛陽大集,名望者多,特請二百僧住日華寺。
其年太史令傅奕上廢省佛僧表,言減省寺塔僧益國利民事有十一條。
由于沙門法琳、明概着論反對而止。
武德七年(624)平定并越輔公柘之變。
房玄齡奏:人賊諸州僧尼極廣,可依關東舊格,州别一寺,置三十人,餘者遣歸編戶。
所以武德中佛道二衆不滿七萬,半為尼女(《廣弘明集》卷七)。
武德八年(625)傅奕又上書請廢佛法,五月下诏,以沙門道士苟避徭役,不守戒律,寺觀鄰接市廛,混雜屠沽,宜從沙汰,言諸僧尼道士女冠有精勤修行守戒律者并令就大寺觀居住,官給衣食。
其不能精進戒行有缺者并令罷道各還桑梓。
京城留寺三所,觀二所,天下諸州各留一寺,悉令罷之。
其年八月傳位與太子,沙汰之事竟不行。
唐初雖經排佛,然佛教流傳近五百年,時經十代,佛教信仰深入民間。
南朝的梁陳,北朝的齊隋都極力提倡佛教。
唐代思反其道,便極力提倡儒家經世之術。
于是北周三教的辯論方法在唐代逐漸形成為定制。
首先是武德七年(624)在國學釋奠的時候,命博士徐曠講《孝經》,沙門慧乘講《心經》,道士劉進喜講《老子》,而令博士陸德明随方立義(《佛祖統紀》卷三九)。
武德八年(625)又在國學釋奠時置三座拟叙三宗,先老次孔後釋(《續高僧傳》卷三一),顯然是要在理論上使儒勝佛。
其後又改在宮内延兩教辯論,佛道二師同時各唱,如道士張鼎與沙門智凱和道士劉進喜與沙門道嶽的對辯(《續高僧傳》卷一五、卷四O)。
貞觀十三年(639)太子治集諸宮臣及三教學士于弘義殿,延慧淨開闡《法華》,道士蔡晃講道(《續僧傳》卷三)。
高宗顯慶三年(658)冬雩祈雪候,内設道場,令慈恩寺義褒與東明觀道士李榮論議(《續僧傳》卷一八)。
顯慶四年(659)又令僧道人合璧宮論議,沙門會隐、神泰、會玄,道士李榮都參加辯論(《佛祖統紀》卷三九)。
又屢召李玄植與道士沙門講說經義。
李玄植辯論甚美(《舊唐書》卷一八九)。
這都顯然有調和三家之意。
總章元年(668)令百僚僧道會百福殿,議《老子化胡經》真僞。
因沙門法明的聲辯,定為僞本,悉令焚棄(《佛祖統紀》卷三九),更可見其調和的用意。
中原人民在異族統治之下二百餘年,備受殘酷壓迫。
楊堅恢複了漢族統治,才得到統一。
李氏代隋,但李淵祖父原在東魏和周代曾改姓木陳氏,隋代始複李姓,為了顯示其為漢族,不得不推尊遠祖而自認為出于李耳(老子),更尊崇道教以為象征。
武德八年(625)在國學三教辯論,已定老先、儒次、佛後的次序。
貞觀十一年(637)更令自今以後齋供行立至于稱謂,道士女道士可在僧尼之前,沙門智實與法常等十人上表力争,被杖放還(《續高僧傳》卷三一)。
度僧情況和管理制度凡願出家為僧者,先離家後,以原姓名住在寺中,受持五戒,學習經典,從事雜役,耕作寺田,以待得度。
在此期間年幼者稱為“童子”,十八歲以上稱為“行者”。
不剃發,不披帽,其發岐二,長下垂背後(《禅林象器箋》)。
若幹年後,或由政府試經合格或遇國家恩度,方得剃發出家,改用法名登記僧籍。
得到度牒,方可除去本貫。
這稱為“得度”。
此後再等到适當年齡或遇機緣,登壇受比丘戒,成為比丘,傳戒之事最初寺院自行依律為之。
盛唐以後設立戒壇,由政府規定處所,傳戒之事由政府延聘“臨壇大德”行之。
其有不經政府給牒,僧籍無名而自行剃發出家,甚或冒除本貫,稱為“私度”,是要受刑事處分的。
唐高祖對佛教是取排斥态度的。
唐太宗以後,調和佛道二家。
首先禁止私度。
有私度者,處以極刑(《續高僧傳·法沖傳》)。
貞觀三年(629)大括義甯私度(隋末恭帝時代私自出家的),不出者斬。
唐律規定:諸私人道及度之者杖一百。
若由家長,家長當罪。
已出貫者徒一年。
本貫司及觀寺三綱知情者同罪(《唐律疏議》)。
同年又因大旱,明淨祈雨有驗,敕總度三千人以酬其德(《續僧傳》卷二四)。
貞觀九年(635)又以喪亂之後僧徒減少,令天下諸州有寺之處度人為僧,總數三千為記,但是須經官人簡練。
其假托神道妄傳妖怪,或謬稱醫巫左道求财,或詣官曹而賄贈,或切膚焚指以驚俗衆都要受刑(《全唐文》)。
大概這種情況當時多有,所以嚴加禁止。
貞觀二十二年(648)因玄奘請,诏京城及天下諸州寺宜各度五人,弘福寺宜度五十人。
計海内三千七百一十六所,總度一萬八千五百八十人(《玄奘法師傳》)。
此後常有特賜度人之舉。
同年十二月,太子為文德皇後立慈恩寺成,擇京城大德五十人以居之,各度侍者六人(《佛祖統紀》卷二九)。
神龍元年(705)恩敕太原玄方落發《唐文拾遺》卷六二)。
神龍二年(706)敕别度萬迥一人,四年又敕度嵩嶽少林寺慧安弟子,二十七人。
景龍中(707--710)昙一也是承恩出家的。
先天二年(713)義淨三藏卒,诏為度七僧(《貞元釋教錄》卷十三)。
其後一般出家是要經過考試。
神龍二年(706)诏天下試童行經義,挑通無滞者度之為僧。
試經度僧從此而始(《釋氏稽古略》卷三)。
山陰靈隐僧大義,年十二,誦《法華經》,試中第一(《佛祖統紀》卷三十九作神龍元年)。
另一方面卻又可以用錢買度。
景龍二年(708),時安樂、長甯公主、上官婕妤用事受賄,雖屠沽臧獲用錢三十萬則除墨敕除官,斜封付中書,時人謂之斜封官。
錢三萬則度為僧尼(《資治通鑒》卷二零九)。
由于當時統治者内部的腐化,佛教的情況也因而猥濫。
景龍二年(708)袁楚客數宰相魏元忠十失之中說:“今度人既多,缁衣半道,不行本業,重以重寶附權門,皆有定直。
昔之賣官,錢人公府;今之賣度,錢入私家。
以茲人道,徒為遊食,此朝廷三失也。
”(《新唐書》卷一二二)睿宗景雲二年(711)左拾遺辛替否谏造立佛寺疏中也說:當今出财依勢者、避役奸訛者盡度為沙彌,其所未度者惟有貧人與善人耳(《唐會要》卷四八)。
在管理僧伽方面,初唐時未設僧正、僧統等僧官。
隻在鴻胪寺下設崇玄署,管理僧籍和任命三綱等事。
《唐會要》卷四十九《僧尼所隸》雲:“天下僧尼,國朝以來并隸鴻胪寺。
”《1日唐書》卷四十《百官志·鴻胪寺》雲:“凡天下寺觀三綱及京都大德皆取其道德高妙為衆所推者補充。
”又《通典》卷二五《宗正卿》雲:“大唐複置崇玄署,初又每寺置監一人,屬鴻胪寺,貞觀中省。
”三綱是由政府委派管理寺事的。
引日唐書》卷四三《職官志·祠部》雲:凡天下寺有定數,每寺立三綱,以行業高者充之。
每寺上座一人、寺主一人、都維那一人。
《僧史略》中說:三綱每三年一代。
總任判斷僧務的是京都大德。
武德初,因為“僧過繁結,置十大德綱維法務”(《續高僧傳·吉藏傳》)。
最初的十大德中有吉藏、法侃、覺朗、海藏、慧因、保恭等。
此外又有“引駕大師、護國大師”,引駕大師有四員,所以又稱為四大師。
貞觀中補智威為朝散大夫,封四大師(《佛祖統紀》卷七)。
寺院經濟和僧侶生活唐代官寺的建築是豪華壯麗,用費浩繁的。
貞觀二十二年(648)高宗為太子時,建慈恩寺有十餘院,一千八百九十八間。
永徽二年(651)仿印度隻園精舍造西明寺,大殿十三所,樓台廊庑四千區,武後時令天下人出一錢造大像。
狄仁傑谏疏中說:“今之伽藍,制過宮阙,窮奢極壯,畫績盡工。
寶珠殚于綴飾,瑰材竭于輪奂。
”(《舊唐書》卷八九)中宗景龍三年(709)韋嗣立谏崇飾寺觀疏也說:“比者營造寺觀,其數甚多。
務取弘博,競祟瑰麗。
大則費耗百十萬,小則尚用三五萬餘。
略計都用費财至千萬以上。
”(引日唐書》卷八八)睿宗景雲二年(711)又準許貴妃王公家建功德院,自此寺院更為增多,這樣壯麗的寺院其田産也必定豐富,才能維持開支。
其經濟主要來源是靠常住田,也就是莊田。
此外水碾也是主要生利事業之一。
莊田是由政府賜給或是信徒施舍,或是自行開荒得來的。
唐初道英住蒲州普濟寺,置莊三所,麻麥粟田皆在夏縣東山深隐之所,不與俗争(《續高僧傳》卷三四),這可能是自行開荒的。
唐太宗于戰場建七寺,給大家車牛田莊(《廣弘明集》卷三七)。
隋開皇中以柏谷屯地一百頃賜少林寺。
唐初少林寺僧兵助太宗征戰,購地四十頃,水碾一具(《金石萃編》卷七四)。
又如長安西明、慈恩等寺以及國家營造的大寺都有敕賜莊田(《法苑珠林》卷六二)。
又如京師清禅寺園圃周繞,水陸莊園,倉廪碾硙,庫藏盈滿,莫匪由焉(《續高僧傳》卷三九《善胄傳》)。
及至武後天冊萬歲元年(695)時已經是“所有公私田宅,多為僧有”(《資治通鑒》卷二零五)。
睿宗時不得不加限制,并沒收所有布施。
禁止布施田宅诏說:“寺觀廣占田地及水碾桤,侵略百姓。
”“官人百姓将莊宅舍布施者,在京并令司農即收,外州給貧下課戶。
”(《全唐文》卷一九) 至于僧侶個人的生活主要是靠“口分地”。
唐武德七年(624)實行均田之制,僧尼亦同得分田。
《唐六典》卷三《戶部》雲:“凡道士給田三十畝、女冠二十畝。
僧尼亦如之。
”但是僧尼隻有口分田,而無永業田。
僧尼的永業田就是寺院的常住田。
口分田,就是二十歲受田,六十歲退田。
三歲為黃,四至十五歲為小,十六至二十為中,六十以上為老。
這些人的生活是由寺院擔負的。
其僧徒一人每年所費,如唐懷信《釋門自鏡錄序》中所說,“餘且約五十之年,朝中飲食蓋費三百餘碩矣。
寒暑衣藥蓋二十餘萬矣。
”是每僧一年之中食粟六碩,用錢五千。
至于豪富的僧徒,其私财是富有的。
中宗時僧慧範以罪誅,沒其私财一千三百萬貫(《尚書故實》)。
此外質息也是寺院收入主要部分。
懷信《釋門自鏡錄》卷下記隋仁真用寺内無盡燈油錢二十貫不還,堕黑暗地獄事。
無盡燈油錢是募得此錢,出貸取息,逐年存本,以所得利買油供燈。
于是子母展轉無盡。
唐時一般利息是四分或五分(《唐六典》卷六、《唐會要》卷八)。
寺院中專司貸息的職司叫做“無盡藏”。
寺院的附屬事業如悲田養病坊,有由政府在寺院中設立的,是武後長安中(701---704)創立,并置專使管理(《唐會要》四九),有由僧徒自己設立的,如洪防在陝州建龍光寺,設病坊,常養病者數百人(《牛氏紀聞》)。
至于開掘義井,設立普通院以供行旅宿食,以及造林植樹,修治道路和橋梁,也是寺院或僧侶所常作的事業。
玄奘與慈恩宗中國三大譯師中以玄奘法師的成就最為偉大。
玄奘,俗姓陳,河南缑氏人。
隋末出家,先在洛陽從慧景學《涅槃》,從嚴法師學《攝大乘論》,時年十三。
武德元年(618)入蜀,從道基、寶暹學《攝論》、《毗昙》及從震法師學《迦延論》。
複遊荊州,北至相州,與休法師質問疑礙,至趙州從深法師學《成實》,又人長安從道嶽學《俱舍》,從法常、僧辯學《攝論》。
因感覺地論師、攝論師、南道派、北道派各家學說不一,不知所從,便決定西行求法,訪取《瑜伽師地論》。
于貞觀二年(628)由長安出發西行,經曆西域各國,南下轉至印度。
最初在縛喝國從般若羯羅學《昆婆沙論》,在迦濕彌羅國從僧稱法師聽《俱舍》、《順正理》、《因明》、《聲明》等論。
停留二年學諸經論。
在磔迦國從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在那仆底國從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在阇爛達那國從月胄學《衆事分毗婆沙》,在祿勒那國從阇耶氇多學《經部毗婆沙》,在秣底補羅國從密多斯那學薩婆多部《辯真論》、《随發智論》,在曲女城從毗離耶犀那讀《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然後到摩揭陀國那爛陀寺從戒賢論師學《瑜伽師地論》,先後聽《瑜伽》三遍,《順正理》一遍,《顯揚》、《對法》各一遍,《因明》、《聲明》、《集量》等論各二遍,《中》、《百》二論各三遍,其《俱舍》、《婆沙》、《六足》、《阿毗昙》等以曾在迦濕彌羅諸法聽訖,在此尋讀決疑而已。
到伊爛拿國從如來密和師子忍二大德讀《毗婆沙》、《順正理》,至僑薩羅國從婆羅門讀《集量論》,至馱那羯磔迦國從蘇部底和蘇利耶學《大衆部根本阿毗達磨等論》,至缽伐多國從學正量部根本阿毗達摩和《攝正法論》、《教實論》,又回摩揭陀國杖林山從勝軍論師學《唯識抉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涅槃十二因緣論》、《莊嚴經論》,仍回那爛陀寺,着《會宗論》三千頌和會中觀、瑜伽二宗。
又着《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駁斥小乘所制破大乘義。
造《三身論》三百頌贈給迦樓摩多國童子王。
戒日王在曲女城設無遮大會,集會十八國王,大小乘僧三千餘人,婆羅門及外道二千餘人,那爛陀寺千餘僧。
玄奘坐寶床,為論主,立大乘義,懸在會場外,十八日無一人敢來對論。
會後東歸。
以貞觀十九年(645)回到洛陽。
往返十七年,途經一百一十餘國。
玄奘回國以後,先在弘福寺譯經,後太子造慈恩寺,在寺西北造翻經院,遷往繼續翻譯,中間先後又在玉華宮、修文殿、洛陽麗日殿等處譯出經論。
所譯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撰《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所經曆各國形勢、風俗、聖迹、人物等故事,為現今西域和印度考古學中的重要資料。
最初譯出《菩薩藏經》,其後譯出《顯揚論》、《集論》、《瑜伽師地論》、《發智論》、《大毗婆沙論》等,最後在玉華宮譯成《大般若經》六百卷。
在譯《大般若經》之前,準備将印度十大論師所作《唯識三十論》的注釋各别譯出,由于弟子窺基的申請,于十家之中以護法論師為主,揉合餘家,總譯為《成唯識論》十卷,成為一家根本典籍。
又重譯世親所造《攝大乘論釋》十卷,文義與陳真谛所譯不同,稱為《新義》。
玄奘于麟德元年(664)卒。
弟子窺基居慈恩寺繼續弘化,因稱為慈恩宗。
基所撰疏如《成唯識論述記》、《唯識樞要》、《瑜伽略纂》、《雜集論述記》、《中邊論述記》、《法華玄贊》、《彌勒上生經疏》、《法苑義林章》等,世稱“百本疏主”。
時有新羅僧圓測(613---696)居西明寺,亦為玄奘弟子,着《成唯識論疏》、《解深密經疏》等,立義與窺基不同。
兩家争辯甚烈。
圓測弟子道證着《成唯識論要集》等宣揚師說。
窺基弟子慧沼(650—714)着《成唯識論了義燈》,主張慈恩正義,破斥圓測、道證之解。
慧沼弟子智周(668--723)着《成唯識論演秘》解釋窺基所着《述記》。
于是窺基、慧沼、智周,世稱唯識三祖,而《樞要》、《了義燈》、《演秘》成為研究唯識的寶鑰。
中唐以後,禅淨之教盛行,而此宗由于名相過于煩瑣便衰微了。
賢首宗的成立玄奘是因為地論師南北兩道不同的理論,無法抉擇而西行求法的。
但是正當玄奘西行的時候,地論師南道派的學說卻經法順、智俨而有所發展,當玄奘回國以後,慈恩宗建立的時候,法順、智俨的學說也由法藏發揮而建為賢首宗了。
法順(557--640)是聖因寺僧珍的弟子,受持定業,多有感通,當時稱之為神僧。
其所傳《華嚴法界觀門》應當就是他的修禅口訣。
書中用真空觀、事理無礙觀、周遍含融觀(事事無礙觀)三層次第以體認一切法圓融的道理。
智俨(602----668)十二歲時,從法順出家。
法順将他交付給其弟子達法師,令期I:誨,同住在至相寺。
至相寺是地論師南道派慧光的三傳弟子彭淵所創建,弘揚地論的根本道場。
法順與其弟子同住在此寺,其與地論師的關系可知。
智俨從法順受華嚴法界觀門,又從彭淵的弟子智正聽受《華嚴經》,陶研《十地品》中六相之義,将地論師所主張的一切法唯是一如來藏所變現,發展為一切法互相融通共為緣起,也就是由如來藏緣起(真如緣起)的理論發展為法界緣起的理論。
智俨二十七歲時便立教分宗,着《華嚴經搜玄記》,又着《華嚴雜孔目章》、《華嚴五十要問答》、《華嚴十玄門》等書,特别闡明十玄、六相之旨。
顯慶四年(659)智俨在長安雲華寺講《華嚴經》。
法藏時尚在俗,年才十七,預會聽講後,便從受業。
鹹亨元年(670)始得剃度。
調露元年(679)參加地婆诃羅譯場,證聖元年(695)參加實叉難陀譯場,筆受新譯《華嚴經》八十卷。
先後在太原寺、雲華寺、佛授記寺講新舊《華嚴經》二十餘遍。
着《華嚴探玄記》、《華嚴一乘教義章》、《華嚴旨歸》、《妄盡還源觀》等。
為武後講十玄、六相之旨,武後不能領悟,法藏乃指殿前金師子為譬,撰《金師子章》,又設十鏡相照,中燃一炬,互影交光以顯萬法涉入無盡之義。
又所撰《般若心經疏》,為時所貴重。
因為法藏号賢首,大成了法順、智俨的遺緒,所以這一派學說稱為賢首宗。
禅宗的發展自達磨東來傳授心印以後,次第傳燈,其受道心行,專注念慧者,多不為世所重,其敷宏文義,撰述疏抄者歎堕于名相,有失真宗。
二祖惠可傳與三祖僧璨,當周武滅法,隐居太湖司空山,有《信心銘》一篇傳世。
開皇十二年(592)度沙彌道信,是為四祖,道信後居黃梅雙峰山。
道信寂後弟子五祖弘忍繼領其徒衆,建立東山法門,禅法才大興。
道信又付法與金陵牛頭山法融,别為一支,号牛頭宗。
法融初從靈法師學三論,宴坐石室,有百鳥銜花之異。
道信親來訪尋問答(語句見《景德傳燈錄》),因付以法。
法融有《心王銘》一篇(見《景德傳燈錄》)。
後有僧問南泉:牛頭未見四祖時,為什麼鳥獸銜花來供養?南泉說:隻為步步踏佛階梯。
僧雲:見後為什麼不來?南泉雲:直饒不來,猶較王老師一線道。
又僧問一老宿:未見四祖時如何?雲:如條貫葉。
僧雲:見後如何?雲:秋夜紛紛。
這一公案,唐時諸方多舉唱以示參究宗旨。
宗密判此宗為泯絕無寄宗(《圓覺大疏鈔》)。
五祖弘忍會下常過七百人,其後分為兩支,所謂南禅與北禅。
南宗奉慧能為六祖,而北禅奉神秀為六祖。
北禅主張漸修,而南禅主張頓悟。
神秀(606--706)在弘忍會中為上座,作一偈以呈自己的見解,偈說:“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弘忍許為“依此修行,亦得勝果”。
弘忍卒後,遷居江陵當陽山。
武後召入都,居洛陽六年而卒。
為兩京法主,三帝門師(武後、中宗、睿宗)。
神秀開法的大要是“忘念以息想,極力以攝心”,趣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