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衆師異說時期
關燈
小
中
大
止,不得毀坊開門。
若被旨者不在此限。
其廟像嚴立而逼近屠沽,請斷當屠殺。
若僧不滿五十者,共相通容,小就大寺,必令充限。
其地賣還土地一如上式。
”但是不久天下喪亂。
朝士死後,其家多以宅施僧尼。
結果此制竟不行。
東魏遷都邺郡後,元象元年(538)诏隐括邺都城中舊寺及宅并有定帳,其新立寺全都毀廢。
又令天下縣守令長悉不聽造寺,不問财之所出,并計其營功,悉以枉法論。
統計魏代寺院:據《辯正論》所記,國家大寺四十七所,王公貴室五等諸侯寺八百三十九所,百姓造寺三萬餘所。
這樣多的寺院和僧尼,其生活除寺院擁有大量土地外,還有僧尼自己放高利貸。
所以沙門統惠深提出“僧尼不得出貸私财”的建議。
例如北齊時涼州沙門統道研,資産巨萬,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縣為征(《北齊書·蘇瓊傳》)。
魏代寺院經濟還有一種特殊情形,就是僧隻戶和佛圖戶。
皇興三年(469)北魏攻下青州後,遷青州士望數百家于桑乾,立平齊郡以居之,自餘悉為奴婢,分賜百官(《魏書》卷五十)。
承明元年(476)沙門統昙曜奏平齊戶及諸民有能歲輸六十斛人僧曹者,即為僧隻戶,粟為僧隻粟,至于儉歲,赈給饑民。
又請民犯重罪及宮奴以為佛圖戶,以供諸寺掃灑,歲兼營田、輸粟。
于是涼州軍戶趙苟子等二百家為僧隻戶,而隻戶粟及寺戶遍于州鎮。
從以上文獻可以看出佛圖戶即是寺院的農奴,而平齊戶即是軍戶,是北魏攻略一郡之後,以其郡縣中的富戶編為軍戶,課以極重的賦役。
平齊戶隻是攻略青州所編定的軍戶的特稱。
歲輸粟六十斛絕不是平民所能負擔的。
昙曜原意隻希望取粟于平齊戶,但此制一行,各地軍戶都争為之,如涼州軍戶二百家,以及僧隻戶遍于州鎮。
其原因是改為僧隻戶可以免去軍戶所受的繁苛,而軍戶每年的負擔一定比六十斛為多,甚或可以無限。
寺院既得此栗,原為荒年赈濟之用,而實際上寺院用此粟來放貸取息。
永平四年(511)诏說:僧隻之粟本期濟施,儉年出貸,豐則收入。
但主司冒利,規取赢息,及其徵責不計水旱。
或償利過本,或翻改契券(将息作本改注契券)。
侵蠹貧下,莫知紀極。
自今以後不得專委維那都尉,可令刺史共加監括,尚書檢諸有僧隻粟之處,州别列其元數,出入赢息,赈绐多少并貸償歲月,息在未收,上台錄記。
若收利過本及翻改初券,依律免之,勿複徵責。
或有私債,轉施償僧,即以丐民,不聽收檢。
後有出貸,先盡貧窮。
富有之家,不聽辄貸。
脫仍冒濫,依法治罪。
尚書高肇也奏說:“依内律僧隻戶不得别寓一寺。
而都維那僧暹、僧頻等違旨乖法,任情逼召。
緻使籲嗟之怨,盈于行道。
棄子傷生,自缢溺死五十餘人。
請聽苟子等還鄉輸課。
儉乏之年周給貧寡,若有不虞,以拟邊扞。
”此後僧隻粟可能不繼續增加,但三十餘年的累積,可能是在周武滅法時才消散的。
在僧隻粟既累積甚富,沙門因之也甚豐足。
孝莊帝時(528)承喪亂之後,倉糜虛罄,遂頒人粟之制。
睹沙門有輸粟四千石人京倉者授本州統。
若無本州者授大州都。
若不入京倉,人外州郡倉者三千石。
畿郡都統依州格,若輸五百石人京倉者授本郡維那,其無本郡者授以外郡。
粟人外州郡倉七百石者,京倉三百石者授縣維那(《魏書·食貨志》)。
沙門的富厚可知。
當然這隻是僧侶中的上層比丘,其一般清衆的生活仍然是清苦的。
石窟和石造像的藝術北魏的石窟和石造像是中國佛教藝術中的精美部分。
其原因:一是由印度和西域的雕像技巧逐漸東傳推進了中國原有的技巧;二是北方不是産銅區域,信衆大量的造像,就培養出精湛的技巧;三是滅法以後,複興佛教,鑒于銅木佛像易于破壞,因而就山開鑿以垂永久。
石窟有禮拜窟和禅窟兩種。
前者是由支提窟發展演變而形成的,後者是由毗诃羅窟發展演變而形成的。
禮拜窟的平面有分前後兩室的,有一室的,有馬蹄形的,有方形的,有就石壁摩崖上雕鑿佛像的,有在窟中心留四面石柱或石塔,上雕佛,像的,窟頂有仿木建築的,鑿出各式起券的。
初期的造像是在漢代雕塑技術上吸收融合健馱羅、印度笈多時代秣菟羅派的雕塑藝術;其後在面相和衣飾的雕塑上發展成為更民族形式的藝術,最後在周齊時代發展成更新的形式。
其中畫像也是在漢畫的基礎上,吸收了印度佛教畫的題材和手法。
用粗線條勾輪廓而後用色向内平塗,分不出衣紋的濃淡。
以人為主體,背影不計比例,往往人大于山。
其後更加吸收融合印度的手法,充分發揮暈染法,線條能應用到細節的表現。
構圖上台阇樹石,車輿器物位置适當,大自然的插畫增多,也就更能反映當代人的現實生活和思想意識。
北魏所造的石窟,最着的有甘肅敦煌莫高窟,創始于晉,是中國最大石窟群之一,經魏、隋、唐、宋、元各代都有開鑿,塑像、壁畫為全國石窟之冠。
又有甘肅安西縣的榆林窟,敦煌城西的千佛洞,甘肅天水市的麥積山石窟,甯夏的炳靈寺石窟。
北魏所創的石窟,其中保有着精美的雕塑。
山西省大同市雲崗石窟也是中國最大石窟群之一,雕造富麗。
河南洛陽市龍門石窟,其規模僅次于雲崗。
此外如甘肅酒泉的文殊山石窟,張掖的馬蹄寺石窟,武威的天梯山石窟,泾川的石窟寺,陝西邠州的大佛寺,山西太原市的天龍山石窟,河南鞏縣石窟,渑池縣瑞慶寺石窟,安陽寶山石窟,山東濟南龍洞石窟,遼甯義縣萬佛堂石窟,都是北魏時代所創造的。
其中雲崗石窟、龍門石窟、鞏縣石窟都是魏帝為紀念其祖先而造的。
所以其後北齊開鑿的河北省邯鄲市的響堂山石窟便是齊代的靈廟。
北魏的造像,初期的面相是豐圓适中,兩眉齊停,其後發展為面相瘦削,兩肩較窄,最後又趨向豐圓,但面顯長形。
服飾在最初多是印度裝束,其後逐漸有所增進。
衣紋在最初有用漢地傳統的陰線,有用健馱羅式凸起線條,有在凸線之間刻出陰線,其後發展為直平階梯的刻法,最後由細密而轉向粗疏。
第九節北齊北周的佛教(550---577,557---581) 北齊的崇佛元魏自漠北逐漸南侵,統治中原一百四十八年(386--534),曆十五主,由于地方勢力的崛起,高歡與宇文泰的抗衡,以緻分為東魏、西魏。
東魏都邺,西魏都長安。
高歡死,其子高洋廢東魏帝而自立,是為北齊;宇文泰死,其子宇文覺也廢西魏帝而自立,是為北周。
北齊曆五主,二十八年(550--577)而滅于周,北周曆五主,二十五年(557--581)而亡于隋。
北齊所據的地方,正是北魏時佛教盛行的區域。
文宣帝(高洋)在即位數年以後,“縱酒肆欲,事極猖狂,昏邪殘暴,近代未有。
”(《北史》卷七)政治上唯有賴于宗教來維持其統治,所以極力提倡佛教。
在邺都大寺略有四千,見住僧尼僅将八萬,講席相序二百有餘。
昭玄一曹純掌僧錄,令史置員五十餘人,所部僧尼二百餘萬,四萬餘寺(《續高僧傳》卷十)。
據《隋書·地理志》,北齊人口有三百三萬戶,是每三戶便有二人為僧,如以口計,約七人至十人便有一人為僧。
其所以如此驟增,實由于文宣帝的殘暴和武平以後,“土木之功不息,嫔嫱之選無已”。
征稅盡,人力殚;物産無以給其求,江海不能贍其欲(《北史》卷八)。
即從當時建寺而論,如後主建大慈寺、大寶林寺,窮極工巧,運石填泉,勞費億計。
人牛死者不可勝紀(《j匕齊書》卷八)。
據《辯正論》所記北齊二十八年中皇家立寺四十三所。
加以周齊争強,勢均力敵,兵連禍結,無有甯歲。
以緻北齊賦斂之重,徭役之煩,百姓無法生存,因而大量避人寺院。
北魏的政治制度,由洛陽而遷至邺城,成為東魏。
北齊繼承了東魏,沿用未改。
其他管理僧伽的制度,不僅沿用昭玄曹而且昭玄統也還是舊人。
法上一人于魏齊兩代為昭玄統将四十年。
齊亡法滅,隐于俗服,至周大象二年(580)卒。
隻因僧徒衆多,昭玄曹置十統,法上為大統,餘為通統,當時僧統,都維那等多半是慧光的弟子,法上的同門,如慧順、道慎等,所以地論師南道派的學說籠罩北齊一代。
由于佛教的昌盛,引起道教的不平,其時道士陸修靜由梁入齊,于是釋李二門交競優劣。
天保六年(555)文宣帝集二家學者論難于前,道士無對。
遂敕道土皆付昭玄大統法上,度聽出家。
其不從者斬首。
于是齊境以内一心奉佛,國無兩事(《續高僧傳》卷三十)。
烏場國沙門那連提梨耶舍于天保七年(556)來邺,文宣帝安置在天平寺,請為翻經三藏。
昭玄大統法上等二十餘人監掌翻譯。
至天統四年(568)譯事停辍。
北齊的佛教藝術,繪畫最精。
最着名家是曹仲達,善于丹青,妙盡梵迹,傳模西瑞,京邑所推。
相傳齊沙門道長得天竺雞頭摩寺所傳阿彌陀佛五十菩薩像為世所珍(唐道宣《三寶盛通傳》)。
可見曹仲達是吸收了當時傳人的西方畫法,加以融煉而發展的。
此外還有楊子華、劉殺鬼等。
隋代名畫家展子虔也是先成名于齊世的。
北齊造像、刻經之風也很盛。
着名的石窟有河南安陽寶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河北邯鄲南北響堂山石窟,磁縣鼓山有唐邕寫經摩崖,泰山石經峪有金剛經摩崖。
其他山東巨鹿石佛寺,泗水泉林,河南安陽寶山,山東鄒縣尖山都有齊代刻經。
北周的排佛由于魏主為高歡所逼,西奔長安,依靠于宇文泰而成立西魏,一切制度都是草創。
當魏主西奔時,沙門都維那惠臻負玺持千牛刀以從。
有牛百頭,盡殺以食軍士。
到長安後,以長安沙門道臻為魏國大統,大立科條。
又立中興寺,莊地之内外稻田百頃,并以給之(《續高僧傳》卷三十)。
又以僧實為昭玄三藏。
北周代魏,先後以僧實及昙崇為國三藏,即昭玄三藏,以昙延為國統(即昭玄統)。
《通典&m
若被旨者不在此限。
其廟像嚴立而逼近屠沽,請斷當屠殺。
若僧不滿五十者,共相通容,小就大寺,必令充限。
其地賣還土地一如上式。
”但是不久天下喪亂。
朝士死後,其家多以宅施僧尼。
結果此制竟不行。
東魏遷都邺郡後,元象元年(538)诏隐括邺都城中舊寺及宅并有定帳,其新立寺全都毀廢。
又令天下縣守令長悉不聽造寺,不問财之所出,并計其營功,悉以枉法論。
統計魏代寺院:據《辯正論》所記,國家大寺四十七所,王公貴室五等諸侯寺八百三十九所,百姓造寺三萬餘所。
這樣多的寺院和僧尼,其生活除寺院擁有大量土地外,還有僧尼自己放高利貸。
所以沙門統惠深提出“僧尼不得出貸私财”的建議。
例如北齊時涼州沙門統道研,資産巨萬,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縣為征(《北齊書·蘇瓊傳》)。
魏代寺院經濟還有一種特殊情形,就是僧隻戶和佛圖戶。
皇興三年(469)北魏攻下青州後,遷青州士望數百家于桑乾,立平齊郡以居之,自餘悉為奴婢,分賜百官(《魏書》卷五十)。
承明元年(476)沙門統昙曜奏平齊戶及諸民有能歲輸六十斛人僧曹者,即為僧隻戶,粟為僧隻粟,至于儉歲,赈給饑民。
又請民犯重罪及宮奴以為佛圖戶,以供諸寺掃灑,歲兼營田、輸粟。
于是涼州軍戶趙苟子等二百家為僧隻戶,而隻戶粟及寺戶遍于州鎮。
從以上文獻可以看出佛圖戶即是寺院的農奴,而平齊戶即是軍戶,是北魏攻略一郡之後,以其郡縣中的富戶編為軍戶,課以極重的賦役。
平齊戶隻是攻略青州所編定的軍戶的特稱。
歲輸粟六十斛絕不是平民所能負擔的。
昙曜原意隻希望取粟于平齊戶,但此制一行,各地軍戶都争為之,如涼州軍戶二百家,以及僧隻戶遍于州鎮。
其原因是改為僧隻戶可以免去軍戶所受的繁苛,而軍戶每年的負擔一定比六十斛為多,甚或可以無限。
寺院既得此栗,原為荒年赈濟之用,而實際上寺院用此粟來放貸取息。
永平四年(511)诏說:僧隻之粟本期濟施,儉年出貸,豐則收入。
但主司冒利,規取赢息,及其徵責不計水旱。
或償利過本,或翻改契券(将息作本改注契券)。
侵蠹貧下,莫知紀極。
自今以後不得專委維那都尉,可令刺史共加監括,尚書檢諸有僧隻粟之處,州别列其元數,出入赢息,赈绐多少并貸償歲月,息在未收,上台錄記。
若收利過本及翻改初券,依律免之,勿複徵責。
或有私債,轉施償僧,即以丐民,不聽收檢。
後有出貸,先盡貧窮。
富有之家,不聽辄貸。
脫仍冒濫,依法治罪。
尚書高肇也奏說:“依内律僧隻戶不得别寓一寺。
而都維那僧暹、僧頻等違旨乖法,任情逼召。
緻使籲嗟之怨,盈于行道。
棄子傷生,自缢溺死五十餘人。
請聽苟子等還鄉輸課。
儉乏之年周給貧寡,若有不虞,以拟邊扞。
”此後僧隻粟可能不繼續增加,但三十餘年的累積,可能是在周武滅法時才消散的。
在僧隻粟既累積甚富,沙門因之也甚豐足。
孝莊帝時(528)承喪亂之後,倉糜虛罄,遂頒人粟之制。
睹沙門有輸粟四千石人京倉者授本州統。
若無本州者授大州都。
若不入京倉,人外州郡倉者三千石。
畿郡都統依州格,若輸五百石人京倉者授本郡維那,其無本郡者授以外郡。
粟人外州郡倉七百石者,京倉三百石者授縣維那(《魏書·食貨志》)。
沙門的富厚可知。
當然這隻是僧侶中的上層比丘,其一般清衆的生活仍然是清苦的。
石窟和石造像的藝術北魏的石窟和石造像是中國佛教藝術中的精美部分。
其原因:一是由印度和西域的雕像技巧逐漸東傳推進了中國原有的技巧;二是北方不是産銅區域,信衆大量的造像,就培養出精湛的技巧;三是滅法以後,複興佛教,鑒于銅木佛像易于破壞,因而就山開鑿以垂永久。
石窟有禮拜窟和禅窟兩種。
前者是由支提窟發展演變而形成的,後者是由毗诃羅窟發展演變而形成的。
禮拜窟的平面有分前後兩室的,有一室的,有馬蹄形的,有方形的,有就石壁摩崖上雕鑿佛像的,有在窟中心留四面石柱或石塔,上雕佛,像的,窟頂有仿木建築的,鑿出各式起券的。
初期的造像是在漢代雕塑技術上吸收融合健馱羅、印度笈多時代秣菟羅派的雕塑藝術;其後在面相和衣飾的雕塑上發展成為更民族形式的藝術,最後在周齊時代發展成更新的形式。
其中畫像也是在漢畫的基礎上,吸收了印度佛教畫的題材和手法。
用粗線條勾輪廓而後用色向内平塗,分不出衣紋的濃淡。
以人為主體,背影不計比例,往往人大于山。
其後更加吸收融合印度的手法,充分發揮暈染法,線條能應用到細節的表現。
構圖上台阇樹石,車輿器物位置适當,大自然的插畫增多,也就更能反映當代人的現實生活和思想意識。
北魏所造的石窟,最着的有甘肅敦煌莫高窟,創始于晉,是中國最大石窟群之一,經魏、隋、唐、宋、元各代都有開鑿,塑像、壁畫為全國石窟之冠。
又有甘肅安西縣的榆林窟,敦煌城西的千佛洞,甘肅天水市的麥積山石窟,甯夏的炳靈寺石窟。
北魏所創的石窟,其中保有着精美的雕塑。
山西省大同市雲崗石窟也是中國最大石窟群之一,雕造富麗。
河南洛陽市龍門石窟,其規模僅次于雲崗。
此外如甘肅酒泉的文殊山石窟,張掖的馬蹄寺石窟,武威的天梯山石窟,泾川的石窟寺,陝西邠州的大佛寺,山西太原市的天龍山石窟,河南鞏縣石窟,渑池縣瑞慶寺石窟,安陽寶山石窟,山東濟南龍洞石窟,遼甯義縣萬佛堂石窟,都是北魏時代所創造的。
其中雲崗石窟、龍門石窟、鞏縣石窟都是魏帝為紀念其祖先而造的。
所以其後北齊開鑿的河北省邯鄲市的響堂山石窟便是齊代的靈廟。
北魏的造像,初期的面相是豐圓适中,兩眉齊停,其後發展為面相瘦削,兩肩較窄,最後又趨向豐圓,但面顯長形。
服飾在最初多是印度裝束,其後逐漸有所增進。
衣紋在最初有用漢地傳統的陰線,有用健馱羅式凸起線條,有在凸線之間刻出陰線,其後發展為直平階梯的刻法,最後由細密而轉向粗疏。
第九節北齊北周的佛教(550---577,557---581) 北齊的崇佛元魏自漠北逐漸南侵,統治中原一百四十八年(386--534),曆十五主,由于地方勢力的崛起,高歡與宇文泰的抗衡,以緻分為東魏、西魏。
東魏都邺,西魏都長安。
高歡死,其子高洋廢東魏帝而自立,是為北齊;宇文泰死,其子宇文覺也廢西魏帝而自立,是為北周。
北齊曆五主,二十八年(550--577)而滅于周,北周曆五主,二十五年(557--581)而亡于隋。
北齊所據的地方,正是北魏時佛教盛行的區域。
文宣帝(高洋)在即位數年以後,“縱酒肆欲,事極猖狂,昏邪殘暴,近代未有。
”(《北史》卷七)政治上唯有賴于宗教來維持其統治,所以極力提倡佛教。
在邺都大寺略有四千,見住僧尼僅将八萬,講席相序二百有餘。
昭玄一曹純掌僧錄,令史置員五十餘人,所部僧尼二百餘萬,四萬餘寺(《續高僧傳》卷十)。
據《隋書·地理志》,北齊人口有三百三萬戶,是每三戶便有二人為僧,如以口計,約七人至十人便有一人為僧。
其所以如此驟增,實由于文宣帝的殘暴和武平以後,“土木之功不息,嫔嫱之選無已”。
征稅盡,人力殚;物産無以給其求,江海不能贍其欲(《北史》卷八)。
即從當時建寺而論,如後主建大慈寺、大寶林寺,窮極工巧,運石填泉,勞費億計。
人牛死者不可勝紀(《j匕齊書》卷八)。
據《辯正論》所記北齊二十八年中皇家立寺四十三所。
加以周齊争強,勢均力敵,兵連禍結,無有甯歲。
以緻北齊賦斂之重,徭役之煩,百姓無法生存,因而大量避人寺院。
北魏的政治制度,由洛陽而遷至邺城,成為東魏。
北齊繼承了東魏,沿用未改。
其他管理僧伽的制度,不僅沿用昭玄曹而且昭玄統也還是舊人。
法上一人于魏齊兩代為昭玄統将四十年。
齊亡法滅,隐于俗服,至周大象二年(580)卒。
隻因僧徒衆多,昭玄曹置十統,法上為大統,餘為通統,當時僧統,都維那等多半是慧光的弟子,法上的同門,如慧順、道慎等,所以地論師南道派的學說籠罩北齊一代。
由于佛教的昌盛,引起道教的不平,其時道士陸修靜由梁入齊,于是釋李二門交競優劣。
天保六年(555)文宣帝集二家學者論難于前,道士無對。
遂敕道土皆付昭玄大統法上,度聽出家。
其不從者斬首。
于是齊境以内一心奉佛,國無兩事(《續高僧傳》卷三十)。
烏場國沙門那連提梨耶舍于天保七年(556)來邺,文宣帝安置在天平寺,請為翻經三藏。
昭玄大統法上等二十餘人監掌翻譯。
至天統四年(568)譯事停辍。
北齊的佛教藝術,繪畫最精。
最着名家是曹仲達,善于丹青,妙盡梵迹,傳模西瑞,京邑所推。
相傳齊沙門道長得天竺雞頭摩寺所傳阿彌陀佛五十菩薩像為世所珍(唐道宣《三寶盛通傳》)。
可見曹仲達是吸收了當時傳人的西方畫法,加以融煉而發展的。
此外還有楊子華、劉殺鬼等。
隋代名畫家展子虔也是先成名于齊世的。
北齊造像、刻經之風也很盛。
着名的石窟有河南安陽寶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龍山石窟,河北邯鄲南北響堂山石窟,磁縣鼓山有唐邕寫經摩崖,泰山石經峪有金剛經摩崖。
其他山東巨鹿石佛寺,泗水泉林,河南安陽寶山,山東鄒縣尖山都有齊代刻經。
北周的排佛由于魏主為高歡所逼,西奔長安,依靠于宇文泰而成立西魏,一切制度都是草創。
當魏主西奔時,沙門都維那惠臻負玺持千牛刀以從。
有牛百頭,盡殺以食軍士。
到長安後,以長安沙門道臻為魏國大統,大立科條。
又立中興寺,莊地之内外稻田百頃,并以給之(《續高僧傳》卷三十)。
又以僧實為昭玄三藏。
北周代魏,先後以僧實及昙崇為國三藏,即昭玄三藏,以昙延為國統(即昭玄統)。
《通典&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