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衆師異說時期

關燈
iddot職官志》中說:“後周置司寂,上士中士,掌法門之政。

    ”各州亦設立三藏,如天和五年(570)僧玮為安州三藏,釋亡名曾為夏州三藏,僧晃曾為錦州三藏等。

     周齊既在政治上、軍事上争勝,在佛教上也必然要相抗衡。

    北齊既盛弘《地論》,北周便沿關輔之舊,提倡《涅槃》和三論之學。

    國統昙延是僧妙的弟子,而僧妙是講解《涅檠》以為恒業的。

    終南山靜霭是于《大智度》、《中》、《百》、《十二門》等四論最為投心所崇的。

    大中興寺釋道安崇尚《涅槃》,以為遺訣之教;博通《智論》,用資弘道之基。

    故周世渭濱,盛揚二部。

    昙延、道安,稱為玄門二傑。

    道安同學慧?,弟子慧影、寶貴都傳燈《大論》。

    北齊既國無二事,一心奉佛;北周便調和三教,數興三教辯論。

    天和三年(568)八月,在大德殿集百官、沙門、道士等,武帝親講《禮記》。

    天和四年(569)二月又在大德殿集百官、道士、沙門等,讨論釋老義,又于紫極殿講三教義,朝臣、儒生、沙門、道士至者二千餘人(《j匕周書·儒林傳》)。

    建德二年(573)又集群臣、沙門、道士等,武帝升高座,辨釋三教先後。

    以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

    又令韋複辯三教優劣。

    韋複作《三教序》奏之。

    終因要統一河北,須要增兵籌饷,于是借張賓、衛元嵩的建議,于建德三年(574)普滅佛道二宗,别立通道觀,置學土百二十人。

    于是毀像焚經,僧令還俗,給優二年(《續高僧傳》卷二十三》)。

    建德六年(577)滅齊,并準廢除。

    于是關山東西數百年來官私佛寺掃地并盡。

    融刮聖容,焚燒經典。

    禹貢八州見成寺廟出四十千,并賜王公充為宅第。

    三方釋子滅三百萬,皆複軍民,還歸編戶。

    三寶福财,其資無數,簿錄入官。

    登即賞費,分散都盡(《續高僧傳》卷三十》)。

    可見周武滅佛主要是利于三百萬釋子皆複軍民和三寶福财簿錄入官。

    周武帝與任道林辯除佛法說:“自廢(佛)以來,民役稍希,租調年增,兵師日盛。

    東平齊國,西伏妖戎。

    國安民樂,豈非有益。

    若事(佛)有益,太祖存日屢嘗讨齊,何不見獲?朕壞佛法,若是違害,亦可亡身。

    既平東夏,明知有益。

    ”是周之滅佛,對于當時經濟的影響是很重要的。

    宣政元年(578),周武帝死後,子宣帝(贊)立。

    年才二十歲。

    荒淫狂亂,遊戲無恒。

    大象元年(579)複佛像及天尊像,帝與二像俱南面坐,大陳雜戲,令京城士庶縱觀。

    又敕說:“朕欲為菩薩治化。

    ”(《續高僧傳》卷二十三)于東西兩京各立陟岵寺,度百二十人為菩薩僧,相如朝服不同鬃剪。

    昙延、僧休、昙遵、慧遠、道曠、道判、法藏都在其選。

    不久又廢了(《續高僧傳》卷十三)。

    大象二年(580)五月,宣帝卒,子靜帝(闡)立,年才八歲。

    大權掌握在宣後父楊堅手中;其年六月就恢複了佛道二教。

     第十節隋lq.的佛教(581—618) 佛教的再興楊堅于大象二年(580)輔導幼主,掌握政權,有逼奪帝位之心,為了表示其好善樂道,改革周代的弊政,恢複漢族的文化,于是首先恢複佛道二教。

    其年六月與法藏剃發,賜法衣一具。

    七月度僧一百二十人,各賜法衣,退歸所住。

    次年(581)二月楊堅廢了周帝,建國為隋,追前度百二十僧,置大興善寺,為國行道。

    又敕選度七人,有司訪得道林,文帝親命出家。

    道林逃避。

    因昙延請度僧以應千二百五十比丘,五百童子之數。

    遂總度一千餘人,後又敕蘇威簡取三千人用充度限。

    時僧辯年幼小,亦得同出家。

    遂普诏天下任聽出家,周代所廢伽藍并得興複。

    仍令計口出錢營造經像。

    京師及并州、相州、洛州等諸大都邑,并官寫一切經置于寺内。

    又别寫藏于秘阇。

    天下之人從風而靡,競相景慕,民間佛經多于六經數十百倍。

    開皇三年(583)要設立僧官,相州刺史樊叔略舉靈裕為都統。

    靈裕辭避,潛遊燕趙。

    開皇六年(586)以昙延為平等沙門,折伏沙門之犯刑網者。

    開皇十年(590)因昙遷請,敕自十年四月已前諸有僧尼私度者聽出家,以及寮庶有樂出家者聽。

    時新度之僧乃有五十餘萬。

    開皇十一年(591)仍許立國統。

    衆議同舉靈裕,裕仍固辭。

    十二年(592)置僧官,以智聚居平等之任。

    十三年(593)诏諸有破故佛像,仰所在官司精加檢刮,運送随近寺内。

    帝土之内人施一文,州縣官人檢較莊飾。

    但有山寺一僧以上皆聽給額。

    開皇十七年曾括天下私度僧(《景德傳燈錄》卷四)。

    開皇二十年(600)诏有敢毀壞偷盜佛及天尊像、嶽鎮海渎神形者以不道論,沙門壞佛像,道士壞天尊者以惡逆論。

    其年頒舍利于諸州,仁壽元年(601)又令大德三十人安置舍利寶塔于三十州。

    仁壽二年(602)又令大德于五十餘州分布舍利,建塔安置。

    仁壽四年(604)又敕于三十州造廟建塔,頒布舍利。

    并且特别炫耀舍利的靈威,其目的在于顯示隋代之為天子,是得到佛所加被的。

    自北魏北齊以來,鴻胪掌蕃客朝會吉兇吊祭,統典客、典寺、司儀等署令丞,典寺署有僧隻部丞一人。

    又昭玄寺掌諸佛教,置大統一人,統一人,都維那三人,亦置功曹、主簿以管諸州郡縣沙門曹。

    隋世鴻胪寺統典客、司儀、崇玄三署,亦置令二人,崇玄則惟置一人。

    據《辯正論》中說:“(隋代)楊氏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萬六千二百人。

    ”但是隋代佛教之興主要在文帝時期。

    炀帝立後,窮奢極欲,征斂煩苛,佛教守成而已。

     義學的恢複周代滅法以後,經典既被焚毀,師僧亦多散亡。

    隋代一方面抄寫舊經,一方面組織新譯,一方面征集名德。

    開皇二年(582)沙門寶暹等由西域返回至長安,便在大興善寺傳述。

    沙門昙延等三十餘人躬掌翻譯。

    開皇三年(583)長安建新都成,敕于廣恩·坊給地立昙延法師衆,開皇七年敕昙遷、慧遠、慧藏,僧休、寶鎮、洪遵六大德各将門徒十人同人京,并置于大興善寺。

    敕延阇那崛多由突厥還京,召婆羅門僧達摩笈多及居士高天奴、高和仁兄弟同傳梵語,置十大德沙門僧休、法粲、法經、慧藏、洪遵、慧遠、法纂、僧晖,明穆、昙遷等監掌翻事,诠定宗旨,沙門明穆、彥琮重對梵本,再審覆勘,整理文義。

    開皇十二年(592)令搜簡三學業長者,海内通化,崇于禅府。

    選得二十五人,其中行解高者,法應為其長,于城内别置五衆各使一人曉夜教習,法應領徒三百,于寶塔寺相續傳業。

    以僧琨為二十五衆的讀經法主。

    開皇十六年(596)以法彥為《大論》衆主,住真寂寺,寶襲為《大論》衆主,居通法寺,法總為《涅槃》衆主,居海覺寺,洪遵為講律衆主,居崇敬寺,智隐為講論(毗昙)衆主,居經藏寺。

    十七年(597)以慧遷為《十地》論主,居寶光寺。

    以慧遠弟子靈燦,善胄為《涅槃》衆主,居淨影寺。

    又以僧粲為二十五衆第一摩诃衍匠。

    這些學派如《十地》、《毗昙》是盛行于北齊的,《大論》(《智度論》)、《涅槃》是盛行于北周的。

    僧粲也是北國研究《般若》的,由其弟子僧鳳以《般若》為心田,以《涅槃》為意得可以推知。

    五衆之中,江南的三論、《成實》之學不在其中。

    初,開皇十三年,令翻經沙門法經等撰《衆經目錄》,仁壽二年又令彥琮再撰《衆經目錄》。

    又撰《衆經法式》一卷,叙翻譯經的軌則,其書今不傳。

    炀帝大業二年于洛水上林園置翻經館,又令彥琮編叙所獲新經,撰定目錄,凡有經、律贊、論、方、字、雜書七類。

    又令沙門智果撰定《内道場佛經目錄》。

     三階教魏齊之時,由于關輔三論和地論師的南北兩道等各派系争論甚烈,如慧思在克州為惡比丘所毒,慧可在邺,道恒貨賄俗府非理屠害,是其例;加以各派的名相繁瑣,義理深奧,社會群衆不易分解。

    因而群衆要求有簡便易行之法以便行持。

    于是信行創立了三階教,他自己舍具足戒,親執勞役,供諸悲敬二田。

    群衆奉為四依菩薩,三階教于是風行一時。

    其主張是就時、就處、就人都有三階之分。

    佛法在正法時是第一階,像法時是第二階,末法時是第三階。

    就處則淨土是第一階,娑婆世界穢土是第二、三階。

    就人則利根清淨一乘根性是第一階,利根正見三乘根機是第二階。

    這兩階各有兩類:一是戒見俱不破,二是破戒不破見。

    唯有世間法,一向戒見俱破的衆生是第三階。

    第一階人修一乘法,第二階人修三乘法,第三階人修普法。

    第三階人若修一乘三乘,便于法生愛憎、是非之念,成謗法大罪,堕十方地獄。

    所以三階門徒悉行方等結忏,頭陀乞食,日止一食。

    行在道路,不問男女,率皆禮拜(《曆代三寶紀》),以為是真佛,而見佛菩薩形象,不多恭敬,為是泥龛。

    唯正念地藏菩薩,忏悔除罪(《念佛鏡》)。

    生則布施财物,死則舍身鹫鶴。

    在終南山有屍林供舍身之處,在寺設無盡藏供施财之所。

    如能無盡藏施,則無始宿債一時頓盡,不畏債主更為障道,業障報障一時頓滅。

    父母兄弟六親眷屬頓出三途。

    當時一般豪富作惡多端,卻大行布施。

    開皇九年(589)曾征召信行人京,受到仆射高熲等信奉,延住真寂寺。

    又在京師立化度、光明、慈門、慧日、宏善五寺。

    信行撰有《對根起行三階集錄》等三十五部,四十四卷,但其着述多是弟子裴玄證所筆述。

    諸書久已佚亡,近來始從敦煌經卷中重發現。

    開皇十四年(594)信行卒于真寂寺,時年五十四。

    開皇二十年(600)便有敕禁斷三階教,不聽傳行,認為信行所撰雖引經文,都是“黨其偏見,妄生穿鑿,既乖反聖旨,複冒真宗”(《開元釋教錄》卷十九)。

    然而其教法不須戒行,不須義解,以為破戒破見是勢所當然,隻要禮忏、苦行、布施便可免一切罪,群衆認為易行,特别是豪富之徒藉此可以恣所欲為,所以其黨徒衆多,蔓延甚廣,互相朋黨援引。

    隋世雖加以禁止而不能杜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