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齋忏祭祀時期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漢代的佛教(公元前206口220)
佛教的傳人佛教是印度的宗教,其傳人中國是随着中國與西域交通的發展,由無而有,由微而盛,逐漸傳進來的。
最初傳人的具體時間和年代,現在很難考定。
有說秦始皇時有沙門室利房等十八人攜帶佛經來到鹹陽,秦始皇捕系而逐放了他們(隋費長房《曆代三寶記》、唐法琳《對傅奕廢佛僧事文》)。
有說漢武帝時霍去病攻西域,獲其金人,帝祭之于甘泉宮。
以為金人就是佛像(.《漢書·霍去病傳》注、《魏書·釋老志}、《漢武故事》)。
有說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國使伊存口授浮圖經(《魏書·釋老志》、《三國志·西戎傳》注)。
此外尚有種種附會的傳說,難以詳述。
總之,在西漢末年,已經有人開始研究佛教經典,而到東漢之初,佛教在中國少數地區,已經流行于民間,有時也波及貴族以至宮廷了。
其傳人的途徑,一般認為最初由陸路,從西域而至關中的,似乎也可以由海路,經交廣而達荊楚。
’ 楚王英奉佛和明帝求法楚王劉英和明帝劉莊是異母兄弟,都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兒子。
《後漢書·楚王英傳》中說:初楚王英少時好遊俠,交通賓客,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
永平七年(64)诏令天下死罪皆人缣贖。
英遣郎中令奉黃缣白纨三十匹詣國相曰:“托在蕃輔,過惡累積。
歡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贖罪愆。
”國相以聞。
诏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圖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馔。
”因以班示國中。
文中所說“浮屠”,“浮圖”是“佛陀”的古譯,“伊蒲塞”是“優婆塞”的古譯,是在家佛教徒的稱号,“桑門”是“沙門”的古譯,是出家佛教徒的通稱。
可見當時佛教已取得貴族的信奉,而楚王門下是有不少在家和出家佛教徒的。
與此同時,有漢明帝求法的故事。
史稱永平七年(64)甲子,明帝夢見神人,身有日光,飛在殿前。
明日遍問群臣:此是何神?太史傅毅答說:聽說天竺有得道的,名叫作“佛”,能飛行虛空,身有日光。
陛下所夢或者就是佛。
于是明帝派遣了武官(羽林中郎将)率同學者們(博士弟子)十餘人,前往西域尋求佛法。
在月支國(今阿富汗及蔥嶺東西區域)遇到天竺沙門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二人,帶了經像同回中國。
永平十年(67)回到洛陽。
迦葉摩騰譯出《四十二章經》一卷,是《阿含經》的選譯本。
這是觀存佛經中最古的翻譯。
竺法蘭譯出經四部十五卷,是大乘經典和佛傳,現在都失傳了。
經典譯成之後,明帝将譯本秘藏在蘭台石室,未廣流傳。
二人初到洛陽時,被招待在鴻胪寺。
鴻胪是掌管諸侯和外國朝觐的,寺是古代官署的名稱。
後來明帝特為他們建立了專用的住所,因此也用了寺的名稱,叫作“白馬寺”。
所以後代僧尼所住通稱為寺。
現在洛陽市的白馬寺便是這個遺迹,經曆代屢次重修以至于今的。
漢明求法的故事,見于《四十二章經序》、漢牟子《理惑論》、晉《老子化胡經》、晉袁宏《後漢記》、宋範嘩《後漢書》、齊王琰《冥祥記》、梁僧佑《出三藏記集》、梁劉孝标《世說新語注》、北齊魏收《魏書·釋老志》、隋費長房《曆代三寶記》、唐靖邁《古今譯經圖記》等書。
傳稱使臣所帶回來的佛像是佛在世時最初創雕佛像的拘啖彌國優填王旃檀師的第四作品。
明帝當時在白馬寺壁上,宮内清涼台上,洛陽的開陽門上,及為自己預建的壽陵上都畫了許多佛像。
又有說:竺法蘭由于月支的弟子們挽留而在以後來的。
法蘭是他的名字,竺是他的姓(漢晉時對外國人稱呼的慣例,是以國為姓。
天竺人姓竺,月支國人姓支,安息國人姓安,康居國人姓康,于阗國人姓于,唯有龜茲國人姓帛。
魏晉時習慣是出家弟子拾了俗姓而從師姓,所以漢僧也有姓竺、姓支等的。
) 關于漢明求法的問題,在晚近學術界中有些争論。
有人認為這段故事是出于假托,原因是:(1)各書所記出使人的官職、姓名、人數、年代各各不同;(2)漢明帝求法以後八十年中毫無有關佛教的史實記載,到漢桓帝時才出現了佛教的史實;(3)因夢而求法,迹近于迷信。
但是從用官署的名稱“寺”作為僧伽藍的通号來看,肯定
最初傳人的具體時間和年代,現在很難考定。
有說秦始皇時有沙門室利房等十八人攜帶佛經來到鹹陽,秦始皇捕系而逐放了他們(隋費長房《曆代三寶記》、唐法琳《對傅奕廢佛僧事文》)。
有說漢武帝時霍去病攻西域,獲其金人,帝祭之于甘泉宮。
以為金人就是佛像(.《漢書·霍去病傳》注、《魏書·釋老志}、《漢武故事》)。
有說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秦景憲受大月氏國使伊存口授浮圖經(《魏書·釋老志》、《三國志·西戎傳》注)。
此外尚有種種附會的傳說,難以詳述。
總之,在西漢末年,已經有人開始研究佛教經典,而到東漢之初,佛教在中國少數地區,已經流行于民間,有時也波及貴族以至宮廷了。
其傳人的途徑,一般認為最初由陸路,從西域而至關中的,似乎也可以由海路,經交廣而達荊楚。
’ 楚王英奉佛和明帝求法楚王劉英和明帝劉莊是異母兄弟,都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兒子。
《後漢書·楚王英傳》中說:初楚王英少時好遊俠,交通賓客,晚節更喜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
永平七年(64)诏令天下死罪皆人缣贖。
英遣郎中令奉黃缣白纨三十匹詣國相曰:“托在蕃輔,過惡累積。
歡喜大恩,奉送缣帛,以贖罪愆。
”國相以聞。
诏報曰:“楚王誦黃老之微言,尚浮圖之仁祠,潔齋三月,與神為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蒲塞、桑門之盛馔。
”因以班示國中。
文中所說“浮屠”,“浮圖”是“佛陀”的古譯,“伊蒲塞”是“優婆塞”的古譯,是在家佛教徒的稱号,“桑門”是“沙門”的古譯,是出家佛教徒的通稱。
可見當時佛教已取得貴族的信奉,而楚王門下是有不少在家和出家佛教徒的。
與此同時,有漢明帝求法的故事。
史稱永平七年(64)甲子,明帝夢見神人,身有日光,飛在殿前。
明日遍問群臣:此是何神?太史傅毅答說:聽說天竺有得道的,名叫作“佛”,能飛行虛空,身有日光。
陛下所夢或者就是佛。
于是明帝派遣了武官(羽林中郎将)率同學者們(博士弟子)十餘人,前往西域尋求佛法。
在月支國(今阿富汗及蔥嶺東西區域)遇到天竺沙門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二人,帶了經像同回中國。
永平十年(67)回到洛陽。
迦葉摩騰譯出《四十二章經》一卷,是《阿含經》的選譯本。
這是觀存佛經中最古的翻譯。
竺法蘭譯出經四部十五卷,是大乘經典和佛傳,現在都失傳了。
經典譯成之後,明帝将譯本秘藏在蘭台石室,未廣流傳。
二人初到洛陽時,被招待在鴻胪寺。
鴻胪是掌管諸侯和外國朝觐的,寺是古代官署的名稱。
後來明帝特為他們建立了專用的住所,因此也用了寺的名稱,叫作“白馬寺”。
所以後代僧尼所住通稱為寺。
現在洛陽市的白馬寺便是這個遺迹,經曆代屢次重修以至于今的。
漢明求法的故事,見于《四十二章經序》、漢牟子《理惑論》、晉《老子化胡經》、晉袁宏《後漢記》、宋範嘩《後漢書》、齊王琰《冥祥記》、梁僧佑《出三藏記集》、梁劉孝标《世說新語注》、北齊魏收《魏書·釋老志》、隋費長房《曆代三寶記》、唐靖邁《古今譯經圖記》等書。
傳稱使臣所帶回來的佛像是佛在世時最初創雕佛像的拘啖彌國優填王旃檀師的第四作品。
明帝當時在白馬寺壁上,宮内清涼台上,洛陽的開陽門上,及為自己預建的壽陵上都畫了許多佛像。
又有說:竺法蘭由于月支的弟子們挽留而在以後來的。
法蘭是他的名字,竺是他的姓(漢晉時對外國人稱呼的慣例,是以國為姓。
天竺人姓竺,月支國人姓支,安息國人姓安,康居國人姓康,于阗國人姓于,唯有龜茲國人姓帛。
魏晉時習慣是出家弟子拾了俗姓而從師姓,所以漢僧也有姓竺、姓支等的。
) 關于漢明求法的問題,在晚近學術界中有些争論。
有人認為這段故事是出于假托,原因是:(1)各書所記出使人的官職、姓名、人數、年代各各不同;(2)漢明帝求法以後八十年中毫無有關佛教的史實記載,到漢桓帝時才出現了佛教的史實;(3)因夢而求法,迹近于迷信。
但是從用官署的名稱“寺”作為僧伽藍的通号來看,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