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一 既夕禮第十三

關燈
從之,此經所雲“巾席”為後。

    雲“既正柩,席升設,設奠如初。

    祝受巾巾之”者,上正經朝祖時,正柩于兩楹?訖,席升設于柩西,奠設如初,巾之。

    以經直雲“巾之”,無祝受巾,知受巾巾之者,以上篇設小斂奠訖,祝受巾巾之,此與小斂奠同,明設奠訖,祝受巾巾之可知。

    雲“凡喪,自卒至殡,自啟至葬,主人之禮其變同”者,主人常在喪位,不出,唯君命乃出,迎及送,其變同,則此日數亦同。

    以其此二篇薦者啟日朝祢,又明日朝祖,又明日乃葬,與始死日襲,明日小斂,又明日大斂而殡亦同日。

    主人、主婦變服亦同。

    以其小斂,主人散帶,主婦ヮ,自啟至葬,主人、主婦亦同于未殡也。

    雲“序從主人以下”者,案上注雲“主人與男子居右,婦人居左,以服與昭穆為位”是也。

     薦乘車,鹿淺{辟巾},幹、笮、革?世,載A4,載皮弁服,纓、辔、貝勒縣于衡。

    (士乘棧車。

    鹿淺,鹿夏毛也。

    {辟巾},覆グ。

    《玉藻》曰:“士齊車,鹿{辟巾}豹?直。

    ”幹,盾也。

    笮,矢ゅ也。

    ?世,缰也。

    A4,旌旗之屬。

    通帛為A4,孤卿之所建,亦攝焉。

    皮弁服者,視朔之服。

    貝勒,貝飾勒。

    有幹無兵,有ゅ無弓矢,明不用。

    古文?世為殺,A4為膳。

    ) [疏]“薦乘”至“于衡”。

    ○注“士乘”至“為膳”。

    ○釋曰:此并下車三乘,謂葬之魂車。

    雲“士乘棧車”者,《巾車》之文。

    雲“鹿淺{辟巾}”,為車前式豎者,グ子以鹿夏皮淺毛者為{辟巾},以覆式,是以《詩·韓弈》雲“?享?弘淺?蔑”,傳雲:“?享,革也。

    ?弘,轼中也。

    淺,虎皮淺毛也。

    ?蔑,覆轼也。

    ”引《玉藻》者,彼注雲:“?直謂緣也。

    ”士之齊車與朝車同,引之欲證此鹿{辟巾}亦以豹皮為緣飾。

    雲“A4,旌旗之屬”雲雲者,案《司常》雲:“孤卿建A4,大夫士建物。

    ”此士而用A4,故雲“亦攝焉”。

    雲“皮弁服者,視朔之服”者,案《玉藻》雲諸侯“皮弁以聽朔于大廟”,《鄉黨》孔子雲“素衣?裘”,亦是視朔之服。

    君臣同服,是以此士亦載皮弁視朔之服也。

    雲“貝勒,貝飾勒”者,貝,水物,故以貝飾勒。

    雲“有幹無兵,有ゅ無弓矢,明不用”者,以其幹與戈戟兵器,及ゅ與弓矢,皆相須乃用,今有幹無兵,有ゅ無弓矢,明死者不用,故阙之也。

     道車,載朝服。

    (道車,朝夕及燕出入之車。

    朝服,日視朝之服也。

    玄衣素裳。

    ) [疏]“道車載朝服”。

    ○注“道車”至“素裳”。

    ○釋曰:知“道車,朝夕及燕出入之車”者,但士乘棧車,更無别車,而上雲“乘車”,下雲“槁車”,此雲“道車”,雖有一車,所用各異,故有乘車、道車、槁車之名。

    知“道車,朝夕”者,案《玉藻》雲“朝玄端,夕深衣”,鄭注雲:“謂大夫士也。

    ”私朝之服。

    《春秋左氏傳》雲“朝而不夕”,據朝君于是有朝無夕。

    若然,雲朝夕者,士家朝朝暮夕當家私朝之車,又雲“及燕出入”者,謂士家遊燕出入之車。

    案《周禮·夏官》有道右、道仆,皆據象路而言道。

    又案《司常》雲“道車載<方遂>”,鄭注雲:“王以朝夕燕出入。

    ”與此道車同,則士乘棧車與王乘象路同名道。

    雲“朝服,日視朝之服”者,案《鄉黨》雲“缁衣羔裘”,是孔子所服,鄭注雲“諸侯視朝之服”。

    是君臣同服,故《玉藻》雲諸侯“朝服以日視朝”,士之道車而用朝君之服,不用私朝玄端服者,乘車既載孤卿之A4,故道車亦載朝君之服,攝盛也。

    雲“玄衣素裳”者,《士冠禮》雲“主人玄冠朝服,缁帶,素な”,注雲不雲衣,衣象冠色。

    則不雲裳,裳象な色可知。

    故雲玄衣素裳也。

     ?車,載蓑笠。

    (槁猶散也。

    散車以田以鄙之車。

    蓑笠,備雨服。

    今文?為潦。

    凡道車、?車之纓辔及勒,亦縣于衡也。

    ) [疏]“?車載蓑笠”。

    ○注“槁猶”至“衡也”。

    ○釋曰:雲“?猶散也”者,案上乘車、道車皆據人之乘用為名,不取車上生稱,則此散車亦據人乘為号。

    知“散車以田以鄙之車”者,案《司常》雲“ヵ車載旌”,注雲:“ヵ車,木路也。

    王以田以鄙。

    ”謂王行小小田獵巡行縣鄙,此散車與彼ヵ車同是遊散所乘,故與ヵ車同解。

    若然,士亦與王同有以田以鄙者,亦謂從王以田以鄙也。

    若正田獵,自用冠弁服,乘棧車也。

    雲“蓑笠,備雨服”者,案《無羊》詩雲:“爾牧來思,何蓑何笠。

    ”彼注雲:“蓑所以備雨,笠所以禦暑。

    ”而此并雲備雨者,非直蓑以禦雨,笠亦以備雨,故《都人士》詩注雲“笠所以禦雨”,喪事不辟暑,是以并雲備雨之服。

    雲“今文?為潦”者,案《周禮·輪人》“為蓋”,鄭雲:“禮所謂潦車,謂蓋車與?”若然,彼注此文則為潦車者,義亦通矣。

    “凡道車、槁車之纓辔,及勒亦縣于衡”者,以車三乘皆當有馬,有馬則有此三者,但記人舉上以明下,乘車雲“纓、辔、貝勒縣于衡”,即此三者亦縣于衡可知。

     将載,祝及執事舉奠,戶西,南面,東上。

    卒束前而降,奠席于柩西。

    (将于柩西當前束設之。

    ) [疏]“将載”至“柩西”。

    ○注“将于”至“設之”。

    ○釋曰:經載柩時,不雲去奠設席之事,故記人明之。

    雲“将于柩西當前束設之”者,經雖先雲舉奠,後雲降席,要須設席乃設奠,故雲将于柩西當前束設之。

    正經雲“降奠當前束”是也。

     巾奠,乃牆。

    (牆,飾柩也。

    ) [疏]“巾奠乃牆”。

    ○注“牆飾柩也”。

    ○釋曰:正經直雲“降奠,當前束,商祝飾棺”,不雲巾奠,故記人辨之。

    巾奠訖,商祝乃飾棺牆,即帷荒與棺為飾,故變飾棺雲牆也。

     抗木,刊。

    (剝削之。

    古文刊為竿。

    ) [疏]“抗木刊”。

    ○注“剝削之”。

    ○釋曰:刊,削也,而雲“剝”者,木無皮者直削之,有皮者剝乃削之,故兼言剝。

     茵着,用荼,實綏澤焉。

    (荼,茅秀也。

    綏,廉姜也。

    澤,澤蘭也。

    皆取其香,且禦濕。

    ) [疏]“茵着”至“澤焉”。

    ○注“荼茅”至“禦濕”。

    ○釋曰:茵内非直用茅秀,兼實綏澤取其香,知且禦濕者,以其在棺下,須禦濕之物,故與荼皆所以禦濕。

     葦苞,長三尺,一編。

    (用便易也。

    ) [疏]“葦苞長三尺一編”。

    ○注“用便易也”。

    ○釋曰:言“便易”者,葦草即長,載取三尺一道編之,用便易故也。

     菅筲三,其實皆瀹。

    (米麥皆湛之湯,未知神之所享,不用食道,所以為敬。

    ) [疏]“菅筲三其實皆瀹”。

    ○注“米麥”至“為敬”。

    ○釋曰:經直雲“筲三,黍、稷、麥”,不辨苞之所用,及黍稷生熟,故記人明之。

    是以雲筲用菅草,黍稷皆淹而漬之。

    雲“未知神之所享”者,以其鬼神幽暗,生者不見,故淹而不熟,以其不知神之所享故也。

    雲“不用食道,所以為敬”者,案《檀弓》雲“飯用米貝,不以食道”,食道亵則不敬,故雲不用食道,所以為敬也。

     祖,還車不易位。

    (為鄉外耳,未行。

    ) [疏]“祖還車不易位”。

    ○注“為鄉外耳未行”。

    ○釋曰:案正經乃祖還乘車、道車、槁車,不辨還之遠近,故記人明之。

    雖還車,不易本位,為鄉外耳,還車未行者,皆不易位。

    上經未還,奉車在階?,婦人在堂上,還車去階?,婦人降堂下。

    若然,則是還車易位,而雲“不易位”者,以其三分其庭為三位,車雖去階?,猶不離三分其庭一在北之位,據大判而言不易位也。

     執披者,旁四人。

    (前後左右各二人。

    ) [疏]“執披者旁四人”。

    ○注“前後左右各二人”。

    ○釋曰:“前後左右各二人”者,謂前之左右,後之左右,則一旁四人,兩旁則八人,上經鄭注雲“備傾虧也”。

     凡贈币,無常。

    (賓之贈也。

    玩好日贈,在所有。

    ) [疏]“凡贈币無常”。

    ○注“賓之”至“所有”。

    ○釋曰:正經雲“公?用玄?束帛”,是贈有常矣。

    上又雲賓贈“奠币如初”,直雲奠币如初,不雲物色與多少,故記人明之,以其賓客非一,故雲“凡贈币無常”。

    鄭雲“賓之贈也”,雲“玩好曰贈,在所有”者,《詩》雲:“知子之來之,雜佩以贈之。

    ”是贈在所有也。

     凡糗,不煎。

    (以膏煎之則亵,非敬。

    ) [疏]“凡糗不煎”。

    ○注“以膏”至“非敬”。

    ○釋曰:正經葬奠直雲“四笾棗糗栗脯”,不雲糗之煎不,故記人明之。

    凡糗直空糗而已,不用脂膏煎和之。

    是以鄭雲“以膏煎之則亵,非敬”,故雲“不煎”。

    此篇唯葬奠有糗,而雲“凡”者,記人通記大夫以上。

     唯君命,止柩于?恒,其馀則否。

    (不敢留神也。

    ?恒,道也。

    《曾子問》曰:“葬既引,至于?恒。

    ”) [疏]“唯君”至“則否”。

    ○注“不敢”至“于?恒”。

    ○釋曰:正經直雲柩“至邦門,君使宰夫贈”,不雲止柩之事,故記人明之。

    引《曾子問》者,彼為日食,此為君命,雖不同,止柩是同,故引之,證止柩之事。

     車至道左,北面立,東上。

    (道左,墓道東,先至者在東。

    ) [疏]“車至”至“東上”。

    ○注“道左”至“在東”。

    ○釋曰:正經直雲“陳器于道東西,北上”,統于?廣,以其入?廣故也,不雲三等之車面位之事,故記人明之。

    以其不入?廣,故東上不統于?廣也。

    雲“道左,墓道東”者,據墓南面為正,故知道左,是墓道東也,當是陳器之南。

    雲“先至者在東”者,以乘車、道車、槁車三者,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