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公食大夫禮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用束帛勞賓,賓不還束帛,賓傧卿以束錦。
此使者以玉勞侯氏,侯氏還玉,仍亦傧使者,是緻尊敬天子之使故也。
知“拜各于其階”者,此賓與使行敵禮,若《鄉飲酒》、《鄉射》賓主拜各于其階也。
使者降,以左骖出。
侯氏送于門外,再拜。
侯氏遂從之。
(?馬曰骖。
左骖,設在西者。
其馀三馬,侯氏之士遂以出授使者之從者于外。
從之者,遂随使者以至朝。
) [疏]“使者”至“從之”。
○注“?馬”至“至朝”。
○釋曰:知“左骖,設在西”者,陳四馬與人,以西為上,案《聘禮》禮賓時,賓執左馬以出,此亦以左骖出,故知左骖設在西也。
又知“其馀三馬,侯氏之士遂以出授使者之從者于外”者,亦案《聘禮》禮賓執左馬以出,記雲:“主人之庭實,則主人遂以出,賓之士訝受之。
”此侯氏在館如主人,明三馬亦侯氏之士以出授使者從者可知。
雲“從之者遂随使者以至朝”者,亦如《聘禮》雲下大夫勞賓使者,“遂以賓入,至于朝”,其義同,故知義然也。
天子賜舍。
(以其新至,道路勞苦,未受其禮,且使即安也。
賜舍猶緻館也,所使者司空與?小行人為承擯。
今文賜皆作錫。
) [疏]“天子賜舍”。
○注“以其”至“作錫”。
○釋曰:自此盡“乘馬”,論賜侯氏舍館,侯氏傧使之事。
雲“賜舍,猶緻館”者,猶《聘禮》賓至于朝,君使卿緻館,此不言緻館,言賜舍者,天子尊極,故言賜舍也。
雲“所使者司空與”者,《聘禮》使卿緻館,此亦宜使卿。
知是司空,非卿者,《周禮》以天、地、春、夏、秋、冬六卿,無緻館之事。
司空主營城郭宮室,館亦宮室之事,故知所使者,司空也。
但司空亡,無正文,故雲“與”以疑之。
知“小行人為承傧”者,案《聘禮》緻館,賓主人各擯介,故知此亦陳擯介。
必知使小行人為承擯者,案《小行人》雲:“及郊勞,視館,将币,為承而擯。
”是其義也。
曰:“伯父,女順命于王所,賜伯父舍。
”(此使者緻館辭。
) [疏]“曰伯”至“父舍”。
○注“此使者緻館辭”。
○釋曰:此及下經皆雲“伯父”者,案下文謂同姓大國,舉同姓大國,則同姓小國及異姓之國禮不殊也。
侯氏再拜稽首,(受館。
)傧之束帛、乘馬。
(王使人以命緻館,無禮,猶傧之者,尊王使也。
侯氏受館于外,既則傧使者于内。
) [疏]“傧之束帛乘馬”。
○注“王使”至“于内”。
○釋曰:雲“王使人以命緻館,無禮,猶傧之者,尊王使也”者,決《聘禮》卿無禮緻館,賓無束帛傧卿,此王使亦無禮緻館,其賓猶傧使者,用束帛、乘馬,故雲尊王使也。
雲“侯氏受館于外”者,案《聘禮》“大夫帥至館,卿緻館”,而雲賓迎再拜,卿退,賓送再拜,則《聘禮》緻館不在外。
此不見大夫帥至館,即雲天子賜舍,是侯氏受舍于外可知,與《聘禮》異也。
知“既則傧使者于内”者,以其既受館,則為己所有,明傧使者在内可知也。
天子使大夫戒,曰:“某日,伯父帥乃初事。
”(大夫者,卿為訝者也。
《掌訝職》曰:“凡訝者,賓客至而往,诏相其事。
”戒猶告也。
其為告,使順循其事也。
初猶故也。
古文帥作率。
) [疏]“天子”至“初事”。
○注“大夫”至“作率”。
○釋曰:自此盡“再拜稽首”,論天子使大夫戒侯氏期日使行觐禮之事。
知大夫是卿為訝者,以其《周禮·秋官·掌訝職》雲“諸侯有卿訝”,故知大夫即卿為訝者。
雲“其為告,使順循其事也。
初猶故”者,以其四時朝觐,自是尋常,故使恒循故事之常也。
侯氏再拜稽首。
(受觐日也。
) 諸侯前朝,皆受舍于朝。
同姓西面北上,異姓東面北上。
(言諸侯者,明來朝者衆矣。
顧其入觐,不得并耳。
受舍于朝,受次于文王廟門之外。
《聘禮記》曰:“宗人授次,次以帷,少退于君之次。
”則是次也。
言舍者,尊舍也,天子使掌次為之。
諸侯上介先朝受焉此觐也,言朝者,觐、遇之禮雖簡,其來之心,猶若朝也。
分别同姓異姓受之,将有先後也。
《春秋傳》曰:“寡人若朝于薛,不敢與諸任齒。
”則周禮先同姓。
) [疏]“諸侯”至“北上”。
○注“言諸”至“同姓”。
○釋曰:此一經論前朝一日,諸侯各遣上介受次于朝之事。
雲“言諸侯者,明來朝者衆矣”者,上注雲“言侯氏者,明國殊舍異,禮不凡之”;于此言諸侯凡之者,以其諸國同時遣上介,故言來朝者衆矣。
若其行禮,自有前後,故鄭雲“顧其入觐不得并耳”。
雲“受舍于朝,受次于文王廟門之外”者,以其春夏受贽于朝,無迎法,受享于廟,有迎禮。
秋冬受贽、受享皆在廟,并無迎法。
是以大門外無位,既受觐于廟,故在大門外受次。
知在文王廟門外者,案《聘禮》雲:“不腆先君之祧,既拚以俟。
”則諸侯待朝聘之賓,皆在大祖之廟。
以其諸侯者無二祧,遷主所藏,皆在始祖之廟,故以始祖為祧。
案天子待觐、遇亦當在祧,《祭法》雲天子七廟有二祧,又案《周禮·守祧職》雲:“掌守先王先公之廟祧。
”鄭注:“遷主所藏曰祧。
”穆之遷主藏于文王廟,昭之遷主藏于武王廟。
今不在武王廟而在文王廟者,父尊而子卑,故知在文王廟也。
若然,先公木主藏于後稷廟,受觐、遇不在後稷廟者,後稷生非王,故不宜在焉。
雲“言舍者,尊舍也”者,此賓以帷為次,非屋舍,尊天子之次,故以屋舍言之,是尊舍也。
若天子春夏受享,諸侯相朝聘迎賓客者,皆有外次,即《聘禮記》“宗人授次”是也。
有外次于大門外者,則無廟門外之内次。
天子觐、遇在廟者,有廟門外之内次,無大門外之外次,此文是也。
雲“天子使掌次為之”者,案《周禮·掌次》雲“掌王次舍之法,以待張事”,故知使掌次為之。
諸侯兼官,無掌次,使館人為之,故《聘禮》雲:“館人布幕于寝門外。
”鄭注雲“館人掌次舍帷幕者”是也。
雲“諸侯上介先朝受焉”者,知使上介者,案下文諸侯觐于天子,為官方三百步,上介皆奉其君之?置于宮,明知此亦使上介也。
雲“其來之心,猶若朝也”者,案《周禮·大宗伯》雲春曰朝,秋曰觐,鄭注雲:“朝之言朝也,欲其來之早。
觐之言勤,欲其勤王事。
”各舉一邊而言,其實早來、勤王通有也。
故鄭雲“其來之心猶若朝,故變觐言朝也”。
雲“分别同姓異姓受之,将有先後”者,案此經同姓西面,異姓東面,案下《曲禮》雲:“天子當依而立,諸侯北面而見天子曰觐。
”彼此皆是觐禮,彼諸侯皆北面,不辨同姓異姓,與此不同者,此謂廟門外為位時,彼謂入見天子時,故鄭注雲觐者位于廟門外而序人,入謂北面見天子時。
引《春秋》者,案隐十一年《經》書:“滕侯、薛侯來朝。
”《左傳》曰“争長。
薛侯曰:我先封。
滕侯曰:我周之蔔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後之。
公使羽父請于薛侯曰:君與滕君辱在寡人,周諺有之曰: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
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寡人若朝于薛,不敢與諸任齒。
君若辱贶寡人,則原以滕君為請。
薛侯許之,乃長滕侯”也。
若然,彼服注雲:“争長,先登授玉。
”此位在門外,引之者,以其在先即先登,外内同,故引以為證。
侯氏裨冕,釋币于祢。
(将觐,質明時也。
裨冕者,衣裨衣而冠冕也。
裨之為言埤也。
天子六服,大裘為上,其馀為裨,以事尊卑服之,而諸侯亦服焉。
上公衮無升龍,侯伯?,子男毳,孤?,卿大夫玄。
此差,司服所掌也。
祢,謂行主遷主矣而雲祢,親之也。
釋币者,告将觐也。
其釋币,如聘大夫将受命釋币于祢之禮。
既則祝藏其币,歸乃埋之于祧西階之東。
今文冕皆作纟免。
) [疏]“侯氏”至“于祢”。
○注“将觐”至“為纟免”。
○釋曰:此經明諸侯之在館内,将觐于王,先釋币告于行主之禮。
知“将觐質明時”者,案《聘禮》賓厥明釋币于祢,故知此亦質明時也。
雲“裨之言埤”者,讀從《詩》“政事一埤益我”,取裨陪之義。
雲“天子六服,大裘為上,其馀為埤”者,天子吉服有九,而言六服者,據六冕而言,以大裘為上,無埤義,衮冕以下,皆為裨,故雲其馀為裨。
雲“以事尊卑服之”者,即《司服》所雲王“祀昊天上帝,則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祀先王則衮冕”以下,至“群小祀則玄冕”,舉天子而言,故雲以事尊卑服之。
雲“而諸侯亦服焉”者,亦據《司服》而言,諸侯唯不得有大裘,上公則衮冕以下,故鄭雲“此差司服所掌也”。
雲“上公衮無升龍”者,案《白虎通》引《禮記》曰,天子乘龍,載大?,象日月升龍。
傳曰:天子升龍,諸侯降龍。
以此言之,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則天子升降俱有,諸侯直有降龍而已。
若然,彼升龍文承大旗之下,知不施于旌旗而據衣服者,案《司常》雲“交龍為?”,又雲“諸侯建?”,注雲:“諸侯畫交龍,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複。
”則旌旗升降俱有。
而《白虎通》雲“諸侯降龍”者,據衣服而言。
案《玉藻》諸侯玄冕以祭,不得服衮冕以下,是以鄭注《司服》雲“諸侯自于其家則降”。
若然,諸侯自家祭降,魯與二王之後,皆不得用衮冕、?冕、毳冕,則此及孤卿大夫?冕、玄冕者,是入君廟及入天子之廟,故服也。
今雲諸侯告祢用裨冕者,将入天子之廟,故服以告祢,謂若《曾子問》雲“諸侯裨冕以朝”,鄭注雲為“将廟受”,亦斯之類也。
雲“祢,謂行主遷主矣”者,案《禮記·曾子問》雲:“師行必以遷廟主行乎?孔子曰,天子巡守,以遷廟主行,載于齊車,言必有尊也。
”彼雖據天子,其諸侯行亦然
此使者以玉勞侯氏,侯氏還玉,仍亦傧使者,是緻尊敬天子之使故也。
知“拜各于其階”者,此賓與使行敵禮,若《鄉飲酒》、《鄉射》賓主拜各于其階也。
使者降,以左骖出。
侯氏送于門外,再拜。
侯氏遂從之。
(?馬曰骖。
左骖,設在西者。
其馀三馬,侯氏之士遂以出授使者之從者于外。
從之者,遂随使者以至朝。
) [疏]“使者”至“從之”。
○注“?馬”至“至朝”。
○釋曰:知“左骖,設在西”者,陳四馬與人,以西為上,案《聘禮》禮賓時,賓執左馬以出,此亦以左骖出,故知左骖設在西也。
又知“其馀三馬,侯氏之士遂以出授使者之從者于外”者,亦案《聘禮》禮賓執左馬以出,記雲:“主人之庭實,則主人遂以出,賓之士訝受之。
”此侯氏在館如主人,明三馬亦侯氏之士以出授使者從者可知。
雲“從之者遂随使者以至朝”者,亦如《聘禮》雲下大夫勞賓使者,“遂以賓入,至于朝”,其義同,故知義然也。
天子賜舍。
(以其新至,道路勞苦,未受其禮,且使即安也。
賜舍猶緻館也,所使者司空與?小行人為承擯。
今文賜皆作錫。
) [疏]“天子賜舍”。
○注“以其”至“作錫”。
○釋曰:自此盡“乘馬”,論賜侯氏舍館,侯氏傧使之事。
雲“賜舍,猶緻館”者,猶《聘禮》賓至于朝,君使卿緻館,此不言緻館,言賜舍者,天子尊極,故言賜舍也。
雲“所使者司空與”者,《聘禮》使卿緻館,此亦宜使卿。
知是司空,非卿者,《周禮》以天、地、春、夏、秋、冬六卿,無緻館之事。
司空主營城郭宮室,館亦宮室之事,故知所使者,司空也。
但司空亡,無正文,故雲“與”以疑之。
知“小行人為承傧”者,案《聘禮》緻館,賓主人各擯介,故知此亦陳擯介。
必知使小行人為承擯者,案《小行人》雲:“及郊勞,視館,将币,為承而擯。
”是其義也。
曰:“伯父,女順命于王所,賜伯父舍。
”(此使者緻館辭。
) [疏]“曰伯”至“父舍”。
○注“此使者緻館辭”。
○釋曰:此及下經皆雲“伯父”者,案下文謂同姓大國,舉同姓大國,則同姓小國及異姓之國禮不殊也。
侯氏再拜稽首,(受館。
)傧之束帛、乘馬。
(王使人以命緻館,無禮,猶傧之者,尊王使也。
侯氏受館于外,既則傧使者于内。
) [疏]“傧之束帛乘馬”。
○注“王使”至“于内”。
○釋曰:雲“王使人以命緻館,無禮,猶傧之者,尊王使也”者,決《聘禮》卿無禮緻館,賓無束帛傧卿,此王使亦無禮緻館,其賓猶傧使者,用束帛、乘馬,故雲尊王使也。
雲“侯氏受館于外”者,案《聘禮》“大夫帥至館,卿緻館”,而雲賓迎再拜,卿退,賓送再拜,則《聘禮》緻館不在外。
此不見大夫帥至館,即雲天子賜舍,是侯氏受舍于外可知,與《聘禮》異也。
知“既則傧使者于内”者,以其既受館,則為己所有,明傧使者在内可知也。
天子使大夫戒,曰:“某日,伯父帥乃初事。
”(大夫者,卿為訝者也。
《掌訝職》曰:“凡訝者,賓客至而往,诏相其事。
”戒猶告也。
其為告,使順循其事也。
初猶故也。
古文帥作率。
) [疏]“天子”至“初事”。
○注“大夫”至“作率”。
○釋曰:自此盡“再拜稽首”,論天子使大夫戒侯氏期日使行觐禮之事。
知大夫是卿為訝者,以其《周禮·秋官·掌訝職》雲“諸侯有卿訝”,故知大夫即卿為訝者。
雲“其為告,使順循其事也。
初猶故”者,以其四時朝觐,自是尋常,故使恒循故事之常也。
侯氏再拜稽首。
(受觐日也。
) 諸侯前朝,皆受舍于朝。
同姓西面北上,異姓東面北上。
(言諸侯者,明來朝者衆矣。
顧其入觐,不得并耳。
受舍于朝,受次于文王廟門之外。
《聘禮記》曰:“宗人授次,次以帷,少退于君之次。
”則是次也。
言舍者,尊舍也,天子使掌次為之。
諸侯上介先朝受焉此觐也,言朝者,觐、遇之禮雖簡,其來之心,猶若朝也。
分别同姓異姓受之,将有先後也。
《春秋傳》曰:“寡人若朝于薛,不敢與諸任齒。
”則周禮先同姓。
) [疏]“諸侯”至“北上”。
○注“言諸”至“同姓”。
○釋曰:此一經論前朝一日,諸侯各遣上介受次于朝之事。
雲“言諸侯者,明來朝者衆矣”者,上注雲“言侯氏者,明國殊舍異,禮不凡之”;于此言諸侯凡之者,以其諸國同時遣上介,故言來朝者衆矣。
若其行禮,自有前後,故鄭雲“顧其入觐不得并耳”。
雲“受舍于朝,受次于文王廟門之外”者,以其春夏受贽于朝,無迎法,受享于廟,有迎禮。
秋冬受贽、受享皆在廟,并無迎法。
是以大門外無位,既受觐于廟,故在大門外受次。
知在文王廟門外者,案《聘禮》雲:“不腆先君之祧,既拚以俟。
”則諸侯待朝聘之賓,皆在大祖之廟。
以其諸侯者無二祧,遷主所藏,皆在始祖之廟,故以始祖為祧。
案天子待觐、遇亦當在祧,《祭法》雲天子七廟有二祧,又案《周禮·守祧職》雲:“掌守先王先公之廟祧。
”鄭注:“遷主所藏曰祧。
”穆之遷主藏于文王廟,昭之遷主藏于武王廟。
今不在武王廟而在文王廟者,父尊而子卑,故知在文王廟也。
若然,先公木主藏于後稷廟,受觐、遇不在後稷廟者,後稷生非王,故不宜在焉。
雲“言舍者,尊舍也”者,此賓以帷為次,非屋舍,尊天子之次,故以屋舍言之,是尊舍也。
若天子春夏受享,諸侯相朝聘迎賓客者,皆有外次,即《聘禮記》“宗人授次”是也。
有外次于大門外者,則無廟門外之内次。
天子觐、遇在廟者,有廟門外之内次,無大門外之外次,此文是也。
雲“天子使掌次為之”者,案《周禮·掌次》雲“掌王次舍之法,以待張事”,故知使掌次為之。
諸侯兼官,無掌次,使館人為之,故《聘禮》雲:“館人布幕于寝門外。
”鄭注雲“館人掌次舍帷幕者”是也。
雲“諸侯上介先朝受焉”者,知使上介者,案下文諸侯觐于天子,為官方三百步,上介皆奉其君之?置于宮,明知此亦使上介也。
雲“其來之心,猶若朝也”者,案《周禮·大宗伯》雲春曰朝,秋曰觐,鄭注雲:“朝之言朝也,欲其來之早。
觐之言勤,欲其勤王事。
”各舉一邊而言,其實早來、勤王通有也。
故鄭雲“其來之心猶若朝,故變觐言朝也”。
雲“分别同姓異姓受之,将有先後”者,案此經同姓西面,異姓東面,案下《曲禮》雲:“天子當依而立,諸侯北面而見天子曰觐。
”彼此皆是觐禮,彼諸侯皆北面,不辨同姓異姓,與此不同者,此謂廟門外為位時,彼謂入見天子時,故鄭注雲觐者位于廟門外而序人,入謂北面見天子時。
引《春秋》者,案隐十一年《經》書:“滕侯、薛侯來朝。
”《左傳》曰“争長。
薛侯曰:我先封。
滕侯曰:我周之蔔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後之。
公使羽父請于薛侯曰:君與滕君辱在寡人,周諺有之曰: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
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寡人若朝于薛,不敢與諸任齒。
君若辱贶寡人,則原以滕君為請。
薛侯許之,乃長滕侯”也。
若然,彼服注雲:“争長,先登授玉。
”此位在門外,引之者,以其在先即先登,外内同,故引以為證。
侯氏裨冕,釋币于祢。
(将觐,質明時也。
裨冕者,衣裨衣而冠冕也。
裨之為言埤也。
天子六服,大裘為上,其馀為裨,以事尊卑服之,而諸侯亦服焉。
上公衮無升龍,侯伯?,子男毳,孤?,卿大夫玄。
此差,司服所掌也。
祢,謂行主遷主矣而雲祢,親之也。
釋币者,告将觐也。
其釋币,如聘大夫将受命釋币于祢之禮。
既則祝藏其币,歸乃埋之于祧西階之東。
今文冕皆作纟免。
) [疏]“侯氏”至“于祢”。
○注“将觐”至“為纟免”。
○釋曰:此經明諸侯之在館内,将觐于王,先釋币告于行主之禮。
知“将觐質明時”者,案《聘禮》賓厥明釋币于祢,故知此亦質明時也。
雲“裨之言埤”者,讀從《詩》“政事一埤益我”,取裨陪之義。
雲“天子六服,大裘為上,其馀為埤”者,天子吉服有九,而言六服者,據六冕而言,以大裘為上,無埤義,衮冕以下,皆為裨,故雲其馀為裨。
雲“以事尊卑服之”者,即《司服》所雲王“祀昊天上帝,則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祀先王則衮冕”以下,至“群小祀則玄冕”,舉天子而言,故雲以事尊卑服之。
雲“而諸侯亦服焉”者,亦據《司服》而言,諸侯唯不得有大裘,上公則衮冕以下,故鄭雲“此差司服所掌也”。
雲“上公衮無升龍”者,案《白虎通》引《禮記》曰,天子乘龍,載大?,象日月升龍。
傳曰:天子升龍,諸侯降龍。
以此言之,上得兼下,下不得僭上,則天子升降俱有,諸侯直有降龍而已。
若然,彼升龍文承大旗之下,知不施于旌旗而據衣服者,案《司常》雲“交龍為?”,又雲“諸侯建?”,注雲:“諸侯畫交龍,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複。
”則旌旗升降俱有。
而《白虎通》雲“諸侯降龍”者,據衣服而言。
案《玉藻》諸侯玄冕以祭,不得服衮冕以下,是以鄭注《司服》雲“諸侯自于其家則降”。
若然,諸侯自家祭降,魯與二王之後,皆不得用衮冕、?冕、毳冕,則此及孤卿大夫?冕、玄冕者,是入君廟及入天子之廟,故服也。
今雲諸侯告祢用裨冕者,将入天子之廟,故服以告祢,謂若《曾子問》雲“諸侯裨冕以朝”,鄭注雲為“将廟受”,亦斯之類也。
雲“祢,謂行主遷主矣”者,案《禮記·曾子問》雲:“師行必以遷廟主行乎?孔子曰,天子巡守,以遷廟主行,載于齊車,言必有尊也。
”彼雖據天子,其諸侯行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