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 公食大夫禮第九

關燈
明日,賓朝服拜賜于朝。

    拜食與侑币,皆再拜稽首。

    (朝,謂大門外。

    ) [疏]“明日”至“稽首”。

    ○注“朝謂大門外”。

    ○釋曰:自此盡“訝聽之”,論賓拜謝主君之事。

    雲“朝,謂大門外”者,以其經雲拜賜于朝,無賓入之文,又《聘禮》以柩造朝,亦無喪入之,故皆言朝雲雲,朝謂大門外也。

    若然,案闵三年《左氏傳》雲:“季友将生,使蔔楚丘之父蔔之曰:男也。

    其名曰友,在公之右,?于兩社,為公室輔。

    ”注:兩社,“周社、亳社之間,朝廷執政所在”。

    但諸侯左宗廟,右社稷,在大門之内。

    則諸侯外朝不在大門内者,但外朝在大門外兩社之?,遙系外朝而言執政所在。

    又此《食禮》拜侑币,《聘禮》歸饔饩,直言拜饔與饩,不拜束帛者,彼使人緻之,故不拜。

    此食禮,君親賜,不拜之。

     訝聽之。

    (受其言,入告出報也。

    此下大夫有士訝。

    ) [疏]“訝聽之”。

    ○注“受其”至“士訝”。

    ○釋曰:雲“此下大夫有士訝”者,此篇是子男使下大夫小聘,又案《周禮·掌訝》“大夫有士訝”,故雲此下大夫有士訝也。

     上大夫八豆、八簋、六?、九俎,魚臘皆二俎。

    (記公食上大夫,異于下大夫之數。

    豆加葵、菹、蝸、醢,四四為列,俎加鮮魚、鮮臘,三三為列,無特。

    ) [疏]“上大夫”至“二俎”。

    ○注“記公”至“無特”。

    ○釋曰:雲“豆加葵、菹、蝸、醢”者,案《周禮·醢人》朝事之豆,雲韭菹、?醢、昌本、麋?、菁菹、鹿?、茆菹、麇?。

    案上文下大夫六豆用鹿?,以下仍有茆菹、麇?在。

    今上大夫八豆,不取茆菹、麇?,而取饋食之豆葵菹、蝸醢者,鄭以《特牲》、《少牢》參之,彼二篇俱以饋食為始,皆用《周禮》饋食之豆。

    《特牲》兩豆用饋食葵菹、蝸醢。

    《少牢》四豆,二豆與《特牲》同,兩豆用朝事之豆,韭菹、?醢。

    注雲:“韭菹、?醢,朝事之豆也。

    ”而饋食用之豐大夫禮,以此觀之,故此《公食大夫》兼用饋食之豆,亦是豐大夫禮也。

    雲“俎加鮮魚、鮮臘”者,上文下大夫七俎,牛、羊、豕、魚、臘、腸胃與膚,此雲“九俎”,明加鮮魚、鮮臘。

    雲“無特”者,陳馔要方,上七俎者,東西兩行為六俎,一俎在特,于俎東。

    此九俎為三行,故無特,雖無特,膚亦為下。

     魚、腸胃、倫膚,若九若十有一,下大夫則若七若九。

    (此以命數為差也。

    九謂再命者也,十一謂三命者也,七謂一命者也,九或上或下者,再命謂小國之卿,次國之大夫也。

    卿則曰上,大夫則曰下。

    大國之孤視子男。

    ) [疏]“魚腸”至“若九”。

    ○注“此以”至“子男”。

    ○釋曰:雲“此以命數為差也”者,案《周禮·典命》公侯伯之卿三命,大夫再命,士一命;子男之卿再命,大夫一命,士不命。

    則諸侯之臣分為三等:三命,再命,一命。

    不命與一命同。

    此經魚、腸胃、倫膚亦分為三等,有十一,有九,有七。

    則十一當三命,九當再命,七當一命。

    若然,唯有上下二文者,以公侯伯之大夫與子男之卿同再命,卿爵尊為上,大夫爵卑為下。

    則上言若九者,子男之卿也,下言若九者,公侯伯大夫也,故鄭雲“卿則曰上,大夫則曰下”。

    雲“大國之孤視子男”者,欲見此經唯見三命以下,案《周禮·典命》大國之孤四命。

    又《大行人》雲大國之孤,執皮帛以繼子男,又雲“其他皆視小國之君”。

    若然,孤與子男同十三,侯伯十五,上公十七,差次可知。

     庶羞,西東毋過四列。

    (謂上下大夫也。

    古文毋為無。

    ) [疏]“庶羞”至“四列”。

    ○注“謂上”至“為無”。

    ○釋曰:上文雲“庶羞旁四列”,此上大夫馔内言“庶羞西東?過四列”,則東西橫行,上下大夫皆四以為行,下大夫四四十六,東西四行,南北亦四行;上大夫東西四行,南北五行矣。

     上大夫庶羞二十,加于下大夫以雉、兔、鹑、β。

    β,無母。

     [疏]“上大”至“鹑β”。

    ○注“β無母”。

    ○釋曰:雲“β,無母”者,案《爾雅·釋鳥》雲“β,牟?母”,郭氏曰:“鹌也,青州人呼曰牟?母。

    ”《莊子》曰:“田鼠化為鹑。

    ”《淮南子》雲:“蝦?麻所化也。

    ”《月令》曰:“田鼠化為β。

    ”然則β、鹑,一物也。

     若不親食,(謂主國君有疾病,若它故。

    ) [疏]“若不親食”。

    ○注“謂主”至“它故”。

    ○釋曰:自此盡“聽命”,論主君不親食,使大夫緻禮于賓館之事。

    疾病之外,别雲“他故”者,君有死喪之事,故《聘禮》雲“主人畢歸禮,賓唯饔饩之受”,謂畢緻飨食,但賓不受之。

     使大夫各以其爵、朝服以侑币緻之。

    (執币以将命。

    )豆實,實于甕,陳于楹外,二以并,北陳。

    簋實,實于筐,陳于楹内、兩楹?,二以并,南陳。

    (陳甕筐于楹?者,象授受于堂中也。

    南北相當,以食馔同列耳。

    甕北陳者,變于食。

    甕數如豆,醢芥醬從焉。

    筐米四。

    今文并作亻并。

    ) [疏]“豆實”至“南陳”。

    ○注“陳甕”至“作亻并”。

    ○釋曰:雲“南北相當,以食馔同列耳”者,案上文正食之時,黍稷亦南陳,今于楹?陳,筐米亦南陳,是正食及此馔陳是同列也。

    雲“甕北陳者,變于食”者,上文正食之時,“宰夫自東房,薦豆六,設于醬東,西上”陳之,今于楹?二以并,北陳,故雲變于食也。

    雲“甕數如豆”者,以菹醢各異物,不可同甕,故甕數如豆。

    上大夫八豆則八甕,下大夫六豆則六甕。

    雲“醢芥醬從焉”者,以其三牲不殺,生列于門内,醢經百日乃成,不由不殺,故有醢。

    庶羞之醢同是醬類,故使之相從。

    但庶羞之醢,更無别種,宜同一甕,芥醬宜亦一甕。

    知有芥醬者,以其有生魚,故知有也。

    雲“筐米四”者,上文上大夫八簋,今乃生緻之,黍稷宜各一筐,稻粱又二筐,故雲筐米四。

     庶羞陳于碑内。

    (生魚也。

    魚臘從焉。

    上大夫加鮮魚、鮮臘、雉兔鹑?,不陳于堂,辟正馔。

    ) [疏]“庶羞陳于碑内”。

    ○注“生魚”至“正馔”。

    ○釋曰:雲“生魚”者,上文魚脍是魚之中脍者,皆是生魚也。

    案鄭注《周禮》雲“燕人脍魚方寸,切其腴以?所貴”是也。

    此則全生不脍,何者?十脍在豆,與?炙俱設,今?炙在牲未殺,脍全不破可知。

    若然,庶羞之内,衆羞俱有,鄭獨雲生魚者,以其?炙在牲不殺,于此無矣。

    雖有乾臘、雉兔之等,以生魚為主,故雲生魚也。

    雲“魚臘從焉”者,雖無三牲之肉,有乾魚臘可知。

    雲“上大夫加鮮魚、鮮臘、雉兔鹑β”者,以其下大夫七鼎,無鮮魚、鮮臘,上大夫九鼎,加鮮魚、鮮臘可知,雉兔鹑β亦生緻之矣。

    雲“不陳于堂,辟正馔”者,以其庶羞本在堂上,正馔之西,今在碑内,故雲辟正馔也。

    若然,不陳于碑南者,以其本合在堂,今宜近堂,故在碑北。

     庭實陳于碑外。

    (執乘皮者也,不參分庭一在南者,以言歸,宜近内。

    ) [疏]“庭實陳于碑外”。

    ○注“執乘”至“近内”。

    ○釋曰:“執乘皮者,不參分庭一在南者,以言歸,宜近内”者,庭實正法,皆參分庭一在南而陳之,故《昏禮》記雲:納徵,執皮者,“參分庭一在南”。

    今雲“碑外”,繼碑而言近北矣,彼參分庭一在南陳之者,謂在主人之庭,參分庭陳之,拟與賓向外,故近南。

    此陳于客館,拟與賓入内,故鄭雲以言歸故在内也。

     牛、羊、豕陳于門内西方,東上。

    (為其踐?館庭,使近外。

    ) [疏]“牛羊”至“東上”。

    ○注“為其”至“近外”。

    ○釋曰:案上庶羞與庭實在碑之内,近内陳之;此牛羊豕陳于門内,繼門言之,雲“為其踐?館庭,使近外”也。

    若然,緻饔饩,牛、羊、豕亦在此,此雲使近外者,以饔饩有腥有熟,故略。

    其生者近門,是其常。

    此既不殺,牛、羊、豕宜近内,故決之也。

     賓朝服以受,如受饔禮。

    (朝服,食禮輕也。

    ) [疏]“賓朝”至“饔禮”。

    ○注“朝服食禮輕也”。

    ○釋曰:雲“朝服,食禮輕”者,以其歸饔饩時,卿韋弁,賓皮弁。

    受此食禮,賓朝服,受不皮弁,故雲食禮輕。

     無擯。

    (以己本宜往。

    ) [疏]“無擯”。

    ○注“以己本宜往”。

    ○釋曰:雲“以己本宜往”者,明主君無故,速賓在廟行食禮,而有侑币賓,無傧法。

    主君有故,緻食禮并有侑币,亦不合有傧,故雲以己本宜往。

     明日,賓朝服以拜賜于朝。

    訝聽命。

    (賜亦謂食,侑币。

    ) [疏]注“賜亦謂食侑币”。

    ○釋曰:雲“亦”者,亦上速賓食時,拜食與侑币,今亦然,故雲亦。

     大夫相食,親戒速。

    (記異于君者也。

    速,召也。

    先就告之,歸具,既具,複自召之。

    ) [疏]“大夫”至“戒速”。

    ○注“記異”至“召之”。

    ○釋曰:自此盡“大夫之禮”,論主國大夫食賓之禮别于主君之事。

    雲“記異于君”者,案下文“其他皆如公食大夫之禮”,故知自此已下,皆記異于君法。

    是以此經大夫親戒速,決君不親戒速,此則異于君也。

    以其下諸文皆異,故雲記異于君者也。

    雲“先就告之,歸具,既具,複自召之”者,以其戒具兩有,皆親為之,故為此解,與《鄉飲酒》、《鄉射》同,故彼二文皆雲戒賓既歸,布筵設尊,乃親速賓是也。

     迎賓于門外,拜至,皆如飨拜。

    (飨,大夫相飨之禮也,今亡。

    古文飨或作鄉。

    )降盥,受醬、氵音、侑币、束錦也,皆自阼階降堂受,授者升一等。

    (皆者,謂受醬、受氵音、受币也。

    侑用束錦,大夫文也。

    降堂,謂止階上。

    今文無束。

    )賓止也。

    (主人三降,賓不從。

    ) [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