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聘禮第八

關燈
亦有币也。

     宰夫朝服設飧,(食不備禮曰飧。

    《詩》雲“不素飧兮”,《春秋傳》曰“方食魚飧”,皆謂是。

    ) [疏]“宰夫朝服設飧”。

    ○注“食不”至“謂是”。

    ○釋曰:雲“食不備禮曰飧”者,對饔饩也。

    生與腥饪俱有,馀物又多,此飧唯有腥饪而無生,馀物又少,故雲不備禮也。

    引《詩傳》者,案《詩》雲:“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毛雲:“熟食曰飧。

    ”鄭雲:“讀如魚飧之飧。

    ”則《詩》飧與《傳》魚飧同,是直食魚與飯為飧。

    彼少牢,小禮中不備;此則兩大牢,大禮中不備。

    不備是同,故引證一邊不備,其實禮有異也。

    “《春秋傳》曰’方食魚飧‘”者,案宣六年經書晉趙盾衛孫免侵陳,《公羊傳》曰:“趙盾弑君,此其複見何?親弑君者趙穿也。

    親弑君者,趙穿,則曷為加之趙盾?不讨賊也。

    複國不讨賊,此非弑君如何?趙盾之複國柰何?靈公為無道,靈公使膳宰以熊?番不熟,公殺之。

    盾入谏,公見盾再拜,盾拜稽首,歸。

    公使勇士某者往殺之,勇士入門,不見人,?其戶,方食魚飧。

    勇士曰:嘻,子誠仁人也,是子之儉也,吾不忍殺子也。

    雖然,吾不可複見吾君矣。

    遂刎頸而死。

    ”是魚飧之事。

     饪一牢,在西,鼎九,羞鼎三;腥一牢,在東,鼎七。

    (中庭之馔也。

    饪,孰也。

    孰在西,腥在東,象春秋也。

    鼎西九東七。

    凡其鼎實與其陳,如陳饔饩。

    羞鼎則陪鼎也,以其實言之,則曰羞,以其陳言之,則曰陪。

    ) [疏]“饪一”至“鼎七”。

    ○注“中庭”至“曰陪”。

    ○釋曰:雲“中庭之馔也”者,對下文是堂上及門外之馔也。

    雲“象春秋也”者,腥之言生,象春物生;饪,孰也,象秋物有成孰,故雲象春秋也。

    雲“鼎西九東七”者,九謂正鼎九,牛、羊、豕、魚、臘、腸胃、膚、鮮魚、鮮臘;東七者,腥鼎無鮮魚、鮮臘,故七。

    雲“凡其鼎實與其陳,如陳饔饩”者,如其死牢,故《掌客》雲:諸侯之禮,饔饩九牢、七牢、五牢,其死牢如飧之陳,凡介、行人皆有飧饔饩。

    此則如介禮也。

    是飧之死牢與饔饩死牢,實與飧陳同,亦于東階、西階也。

    雲“羞鼎則陪鼎也”,知是一物者,此雲“羞鼎”,下饔饩言“陪鼎”,故知一也。

    陪鼎三,則下雲?鄉、?熏、?堯是也。

     堂上之馔八,西夾六。

    (八、六者,豆數也。

    凡馔以豆為本。

    堂上八豆、八簋、六钅開、兩簋、八壺。

    西夾六豆、六簋、四?、兩?、六壺。

    其實與其陳,亦如饔饩。

    ) [疏]“堂上”至“夾六”。

    ○注“八六”至“饔饩”。

    ○釋曰:堂上與西夾所陳六、八非一,知六、八是豆者,凡設馔皆先設豆,乃設馀馔,故鄭雲凡馔以豆為本。

    無妨六八之内,兼有馀馔,故鄭言簋、钅開之等也。

    凡鄭所雲,皆約饔饩,故雲“亦如饔饩”也。

    鄭必約與陳饔饩同者,以其陳鼎饔饩同,故知馀亦同也。

     門外米、禾皆二十車。

    (禾,稿實并刈者也。

    諸侯之禮,車米視生牢,禾視死牢,牢十車。

    大夫之禮,皆視死牢而已。

    雖有生牢,不取數焉。

    米陳門東,禾陳門西。

    ) [疏]“門外”至“十車”。

    ○注“禾稿”至“門西”。

    ○釋曰:“諸侯之禮,車米視生牢,禾視死牢,牢皆十車”者,案《掌客》雲:上公之禮,飧五牢,饔餓九牢,其死牢如飧之陳,牽四牢,車米視生牢,牢十車,車秉有五{?數},車禾視死牢,牢十車;侯伯飧四牢,饔饩七牢,其死牢如飧之陳,牽三牢;子男飧三牢,饔饩五牢,其死牢如飧之陳,牽二牢,皆米視生牢,牢十車,禾視死牢,牢十車。

    是其義也。

    雲“大夫之禮,皆視死牢而已。

    雖有生牢,不取數焉”者,知然者,見下歸饔饩五牢,饔三牢,饩二牢,饔三牢,死牢也。

    門外米禾皆三十車,與死三牢同,不取饩二牢生之數,故知義然也。

    雲“米陳門東,禾陳門西”者,此亦約下歸饔饩知之,上皆雲陳如饔饩,此不雲如饔饩者,至下經與薪刍并雲“凡此之陳,亦如饔饩”是也。

     薪刍倍禾。

    (各四十車。

    凡此之陳,亦如饔饩。

    ) 上介,饪一牢,在西,鼎七,羞鼎三;堂上之馔六;門外米禾皆十車,薪刍倍禾。

    (西鼎七,無鮮魚、鮮臘。

    ) [疏]“上介”至“倍禾”。

    ○注“西鼎”至“鮮臘”。

    ○釋曰:六者與賓西夾數同,但言堂則西夾無矣。

    雲“西鼎七,無鮮魚、鮮臘”者,此亦約饔饩時賓饪鼎數,故下文賓腥鼎七,無鮮魚、鮮臘,此亦鼎七,故知無鮮魚、鮮臘也。

     衆介皆少牢。

    (亦饪在西。

    鼎五,羊、豕、腸、胃、魚、臘。

    新至尚孰,堂上之馔四豆、四簋、兩钅開、四壺,無?。

    ) [疏]“衆介皆少年”。

    ○注“亦饪”至“無?”。

    ○釋曰:知“亦饪”者,依上介知然。

    知“鼎五”者,以賓九,上介七,衆介當五,降殺以兩。

    又約少牢五鼎,此亦少牢,故知亦五鼎也。

    知鼎實有羊、豕、魚、臘與腸胃者,以上介無鮮魚、鮮臘,此又無牛,故從羊豕以下數之得五。

    案少牢有膚,此無者,生人食與祭異,故《玉藻》“朔月少牢五俎”,亦雲羊、豕、魚、臘、腸胃,不數膚也。

    案上注皆不言“新至尚熟”,于此言之者,上文賓與上介皆言饪一牢,在西;下歸饔饩亦言饪一牢,在西;此衆介直言少牢,不言饪;下文歸饔饩,亦直言饩一牢,無饪;恐衆介飧饔前後皆無饪,故特言之。

    新至尚熟,對後無饔,直有饩,不尚熟也。

    必知少牢是饪者,承上介一牢饪,知此亦饪。

    雲“堂上之馔四豆、四簋、兩钅開、四壺,無?”,知數如此者,以賓與上介降殺以兩,故然也。

    知無?者,以賓?有二,《曲禮》雲:“歲兇,大夫不食粱。

    ”非歲兇,大夫食粱。

    粱,大夫常食,大夫禮多,與賓同?,盛稻粱,則上介亦二?,與賓同。

    士非直不合食粱,差降,亦無?也。

     厥明,訝賓于館。

    (此訝下大夫也。

    以君命迎賓謂之訝。

    訝,迎也。

    亦皮弁。

    ) [疏]“厥明”至“于館”。

    ○注“此訝”至“皮弁”。

    ○釋曰:自此盡“每曲揖”,論将行聘禮主君迎賓向廟之事。

    雲“此訝下大夫也”者,案《周禮》有掌訝,中士八人為之。

    此訝下大夫,非彼掌訝也。

    案下記雲:“卿,大夫訝;大夫,士訝;士皆有訝。

    ”又《周禮·掌訝》雲:“凡賓客,諸侯有卿訝,卿有大夫訝,大夫有士訝,士皆有訝。

    ”此大聘是卿,故使下大夫訝也。

    天子諸侯雖有掌訝之官,朝聘之賓,不使掌訝為訝,直以尊卑節級為訝,故雲此訝下大夫也。

    言“以君命迎”者,凡舉事,皆以承君命,故知迎賓待君命也。

    雲“亦皮弁”者,下文君及賓皮弁,明此大夫亦皮弁服也。

     賓皮弁聘,至于朝。

    賓入于次。

    (服皮弁者,朝聘主相尊敬也。

    諸侯視朔皮弁服。

    入于次者,俟辨也。

    次在大門外之西,以帷為之。

    ) [疏]“賓皮”至“于次”。

    ○注“服皮”至“為之”。

    ○釋曰:雲“服皮弁者,朝聘主相尊敬也”者,《周禮·大行人》諸侯朝天子,各服冕服,廟中将币三享。

    《觐禮》亦雲“侯氏裨冕”,在廟觐天子。

    此諸侯待四方朝聘皆皮弁者,入天子廟,得申其上服;入已廟,不可以冕服,又不可服常朝之服,故服天子之朝服,諸侯以為視朔之服,在廟待朝聘之賓,是相尊敬故也。

    知此皮弁是諸侯視朔服者,以其《玉藻》雲諸侯“皮弁以聽朔于大廟”是也。

    雲“次在大門外之西,以帷為之”者,下記雲:“宗人授次,次以帷,少退于君之次。

    ”以賓位在西,故知也。

     乃陳币。

    (有司入于主國廟門外,以布幕陳币,如展币焉。

    圭璋,賈人執椟而俟。

    ) [疏]“乃陳币”。

    ○注“有司”至“而俟”。

    ○釋曰:“有司入于主國廟門外”者,案下文行聘時,币在主國廟門外,知在此也。

    知有幕者,以言陳币如展币,明亦布幕陳币也。

    雲“圭璋,賈人執椟而俟”者,案下文雲:“賈人東面坐啟椟取圭。

    ”鄭注“賈人鄉入陳币,東面俟,于此言之,就有其事也”是也。

     卿為上擯,大夫為承擯,士為紹擯。

    擯者出請事。

    (擯,謂主國之君所使出接賓者也。

    紹,繼也,其位相承繼而出也。

    主君,公也,則擯者五人;侯伯也,則擯者四人;子男也,則擯者三人。

    《聘義》曰:“介紹而傳命,君子于其所尊不敢質,敬之至也。

    ”既知其所為來之事,複請之者,賓來當與主君為禮,為其謙不敢斥尊者,啟發以進之。

    于是時,賓出次,直?西,北面。

    上擯在?東阈外,西面。

    其相去也,公之使者七十步,侯伯之使者五十步,子男之使者三十步。

    此旅擯耳,不傳命。

    上介在賓西北,東面。

    承擯在上擯東南,西面,各自次序而下。

    末介、末擯,旁相去三丈六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