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卷二十七(起元年,盡十年)
關燈
小
中
大
○解雲:莊六年注“公與一國及獨出用兵,得意不緻,不得意緻伐”,即僖六年“公至自伐鄭”,二十九年“公至自圍許”之屬是。
至于入佗國,例不書緻者,正以既能入國,得意可知,似若僖三十三年“公伐邾婁,取叢”之下,注雲“取邑不緻者,得意可知例”。
宋人圍曹。
冬,鄭驷弘帥師救曹。
八年,春,王正月,宋公入曹,以曹伯陽歸。
曹伯陽何以名?(據以隗子歸不名。
) [疏]注“據以”至“不名”。
○解雲:即僖二十六年“秋,楚人滅隗,以隗子歸”是也。
絕。
曷為絕之。
(據俱以歸。
)滅也。
曷為不言其滅?(據滅隗也。
)諱同姓之滅也。
(故名以起之。
) [疏]注“故名以起之”。
○解雲:諱不得書其滅,故書其名,所以起其滅矣。
所以能起之者,正以失地之君,例合書名,即桓七年?伯綏、鄧吾離之下,傳雲“皆何以名?失地之君”是,今曹伯陽亦書其名,故可起其滅。
何諱乎同姓之滅?(據衛侯毀滅邢不諱。
○毀,況委反。
) [疏]注“據衛”至“不諱”。
○解雲:即僖二十五年“春,王正月,丙午,衛侯毀滅邢”是也。
力能救之而不救也。
(以屬上力能獲邾婁而不救曹,故責之。
不日者,深諱之。
定、哀滅例日。
此不日者,諱使若不滅,故不日。
) [疏]注“不日”至“故不日”。
○解雲:既書入以諱同姓見滅,而又日,故曰深諱也。
雲定、哀滅例日,此不日者,諱使若不滅,故不日,雲雲之說,在定四年。
吳伐我。
(不言鄙者,起圍魯也。
不言圍者,諱使若伐而去。
) [疏]注“不言”至“魯也”。
○解雲:正以莊十九年“冬,齊人、宋人、陳人伐我西鄙”,注雲“鄙者,邊垂之辭,榮見遠也”。
然則鄙者邊垂之名,今不言鄙,直言伐我,故得起其圍魯矣。
○注“不言”至“而去”。
○解雲:國君當︹,折沖當遠,魯微弱,深見犯,至于圍國,故諱之,但言伐者,差輕也。
夏,齊人取ん及亻單。
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所以賂齊也。
曷為賂齊?(據上無戰伐之文。
○亻單,昌善反,一音昌然反,《字林》作“?單”,《左氏》作“闡”。
) [疏]“取ん及亻單”。
○解雲:《左氏》、《?梁》作“ん闡”字。
○外取”至“以書”。
○解雲:宣元年“六月,齊人取濟西田”之下,傳雲“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注雲“據曹取之不書”,然則此傳雲“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者,亦據曹取濟西田不書,但從彼省文,是以不複注解。
○注“據上”至“之文”。
○解雲:謂此上經無魯與齊戰伐之文,計無所謝,無事而賂,故難之。
為以邾婁子益來也。
(邾婁,齊與國,畏為齊所怒而賂之,恥甚,故諱使若齊自取。
○為以,于僞反。
) [疏]“為以”至“來也”。
○解雲:正為七年“以邾婁子益來”,是以賂齊二邑也。
○注“邾婁齊與國”。
○解雲:正以魯獲邾婁之君而賂二邑,若非齊之與國,理不應賂,雲雲之說,備于宣元年疏。
歸邾婁子益于邾婁。
(獲歸不書,此書者,善魯能悔過歸之,嫌解邾婁子益無罪,書故複名之。
○複,扶又反。
) [疏]注“獲歸”至“歸之”。
○解雲:正以僖十五年秦獲晉侯,後歸不書,故曰獲歸不書,今此書者,善魯能悔過歸之,故錄見之。
○注“嫌解”至“名之”。
○解雲:桓十五年傳例雲“歸者,出入無惡”,今此言歸,是以嫌其無罪也。
經既書歸,作無罪之文,則嫌魯人解釋邾婁子,其罪令除,是以書見,故複名之,見其不善。
所以書益之名,得見魯之有罪者,正以上七年以益來之時,傳雲“内大惡諱”,注雲“故名以起之”。
然則初書名,起見魯罪,則今知複名者,其不善明矣。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癸亥,杞伯過卒。
(○過,古禾反。
)齊人歸ん及亻單。
(書者,善魯能悔過,歸邾婁子益,所喪之邑,不求自得,故不言來,使若不從齊來,與歸我濟西田同文。
○喪,自浪反。
) [疏]注“書者”至“同文”。
○解雲:言所喪之邑,不求自得者,正以言歸也。
何者?歸者,自與之故也,若求乃得之者,當言取,即僖三十一年“春,取濟西田”,成二年秋,“取汶陽之田”之屬是也。
故不言來,使若不從齊來者,謂若此邑元不入齊,但以此來欲叛于魯,齊人取而歸之然。
言與歸我濟西田邑同文者,即宣十年春,“齊人歸我濟西田”,傳雲“齊已取之矣,其言我何?言我者,未絕于我也。
曷為未絕于我?齊已言取之矣,其實未之齊也”,注雲“不言來者,明不從齊來,不當坐取邑”是也。
然則彼以未之齊,故不言來,今此使若不從齊來,是以謂之同文矣。
然則彼言我者,以其未絕于我,此不言我者,正以ん、亻單實絕于我故也。
濟西田未絕,齊人不當坐取邑;ん、亻單實絕,齊人當坐取邑明矣。
然則我與不,即是不同,而言同文者,正謂皆不言來以為同文,何妨言我與不仍為異乎? 九年,春,王二月,葬杞僖公。
宋皇瑗帥師,取鄭師于雍丘。
其言取之何?(據詐戰言敗也。
○雍,于用反。
) [疏]注“據詐戰言敗也”。
○解雲:即莊十年秋,“荊敗蔡師于莘”,昭二十三年秋,“吳敗頓、胡、沈、蔡、陳、許之師于雞父”,傳雲“此偏戰也,曷為以詐戰之辭言之,不與夷狄之主中國也”是也。
易也。
其易奈何?詐之也。
(詐謂陷阱奇伏之類。
兵者,為征不義,不為苟勝而已。
十三年詐反不月,知此不蒙上月,疾略之爾。
○易也,以豉反,下同。
阱,才性反。
為征,于僞反。
) [疏]注“詐謂”至“之類”。
○解雲:何氏蓋取《禮記·中庸》雲“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扌?掐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又言奇伏者,奇兵伏兵之謂也。
○注“兵者”至“之爾”。
○解雲:下十三年“春,鄭軒達帥師取宋師于?”,傳雲“其言取之何?易也。
其易奈何?詐反也”;注雲“前宋行詐取鄭師,今鄭複行詐取之,苟相報償,不以君子正道,故傳言詐反。
反,猶報也”。
然則兵之設也,為欲征不義,豈欲苟勝而為詐,故知《春秋》疾而略之,皆不書月矣,何者?《春秋》之義,偏戰者日,詐戰者月,所以然者,正疾其行詐,略之故也。
今此二經,乃設陷阱奇伏,又為詐之甚者,是以《春秋》複深略之。
夏,楚人伐陳。
秋,宋公伐鄭。
冬,十月。
十年,春,王二月,邾婁子益來奔。
(月者,魯前獲而歸之,今來奔,明當尤加禮厚遇之。
) [疏]注“月者”至“遇之”。
○解雲:正以上六年“夏,齊國夏高張來奔”,襄二十八年“冬,齊慶封來奔”之屬,則知來奔魯者例合書時,今此書月,故如此解。
文十二年“春,正正月,盛伯來奔”,注雲“月者,前為魯所滅,今來見歸,尤當如意厚遇之”也者,義亦通于此。
以此言之,則知昭二十三年“秋,七月,莒子庚輿來奔”,月者,為下“戊辰,吳敗頓、胡、沈、蔡、陳、許之師”書,莒子之奔雖在月下,不蒙月。
何氏所以不注之者,正以隐元年冬十二月,“祭伯來奔”之下,注雲“月者,為下卒也,出奔例時也”。
然則上已有注,故至庚輿之下,省文從可知。
公會吳伐齊。
三月,戊戌,齊侯陽生卒。
夏,宋人伐鄭。
晉趙鞅帥師侵齊。
五月,公至自伐齊。
葬齊悼公。
衛公孟?區自齊歸于衛。
薛伯寅卒。
(卒、葬略者,與杞伯益姑同。
○伯寅,二傳作“伯夷”,同音以尼反。
) [疏]注“卒葬”至“姑同”。
○解雲:正以所見之世,詳錄小國,卒日葬月,是其常文,即上四年“秋,八月,甲寅,滕子結卒”;冬,十二月,“葬滕昭公”是也,今乃卒月葬時,故解矣。
言與杞伯益姑同者,即昭六年“春,王正月,杞伯益姑卒”,注雲“不日者,行微弱,故略之。
上城杞已貶,複卒略之者,入所見世,責小國詳,始錄内行也。
諸侯内行小夫不可勝書,故于終略責之,見其義”。
然則今比略之者,亦為内行小失,故曰與杞伯益姑同。
秋,葬薛惠公。
冬,楚公子結帥師伐陳,吳救陳。
(救中國不進者,陳,吳與國,救陳欲以備中國,故不進。
) [疏]注“救中”至“不進”。
○解雲:正以僖十八年夏,“狄救齊”;“冬,邢人、狄人伐衛”,注雲“狄稱人者,善救齊,雖拒義兵,猶有憂中國之心,故進之。
不于救時進之者,辟襄公,不使義兵壅塞也”。
定四年冬,“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于柏舉”,傳雲“吳何以稱子,夷狄也,而憂中國”,注雲“言子起憂中國。
然則夷狄之人,能憂中國也皆進之”。
今此稱國不進者,正以救陳欲以備中國,故不進也。
知陳是吳之與國者,正以吳人救之故也。
必知欲以備中國者,非直見其不進,亦以陳于諸夏之時,乃是吳之屬故也。
至于入佗國,例不書緻者,正以既能入國,得意可知,似若僖三十三年“公伐邾婁,取叢”之下,注雲“取邑不緻者,得意可知例”。
宋人圍曹。
冬,鄭驷弘帥師救曹。
八年,春,王正月,宋公入曹,以曹伯陽歸。
曹伯陽何以名?(據以隗子歸不名。
) [疏]注“據以”至“不名”。
○解雲:即僖二十六年“秋,楚人滅隗,以隗子歸”是也。
絕。
曷為絕之。
(據俱以歸。
)滅也。
曷為不言其滅?(據滅隗也。
)諱同姓之滅也。
(故名以起之。
) [疏]注“故名以起之”。
○解雲:諱不得書其滅,故書其名,所以起其滅矣。
所以能起之者,正以失地之君,例合書名,即桓七年?伯綏、鄧吾離之下,傳雲“皆何以名?失地之君”是,今曹伯陽亦書其名,故可起其滅。
何諱乎同姓之滅?(據衛侯毀滅邢不諱。
○毀,況委反。
) [疏]注“據衛”至“不諱”。
○解雲:即僖二十五年“春,王正月,丙午,衛侯毀滅邢”是也。
力能救之而不救也。
(以屬上力能獲邾婁而不救曹,故責之。
不日者,深諱之。
定、哀滅例日。
此不日者,諱使若不滅,故不日。
) [疏]注“不日”至“故不日”。
○解雲:既書入以諱同姓見滅,而又日,故曰深諱也。
雲定、哀滅例日,此不日者,諱使若不滅,故不日,雲雲之說,在定四年。
吳伐我。
(不言鄙者,起圍魯也。
不言圍者,諱使若伐而去。
) [疏]注“不言”至“魯也”。
○解雲:正以莊十九年“冬,齊人、宋人、陳人伐我西鄙”,注雲“鄙者,邊垂之辭,榮見遠也”。
然則鄙者邊垂之名,今不言鄙,直言伐我,故得起其圍魯矣。
○注“不言”至“而去”。
○解雲:國君當︹,折沖當遠,魯微弱,深見犯,至于圍國,故諱之,但言伐者,差輕也。
夏,齊人取ん及亻單。
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所以賂齊也。
曷為賂齊?(據上無戰伐之文。
○亻單,昌善反,一音昌然反,《字林》作“?單”,《左氏》作“闡”。
) [疏]“取ん及亻單”。
○解雲:《左氏》、《?梁》作“ん闡”字。
○外取”至“以書”。
○解雲:宣元年“六月,齊人取濟西田”之下,傳雲“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注雲“據曹取之不書”,然則此傳雲“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者,亦據曹取濟西田不書,但從彼省文,是以不複注解。
○注“據上”至“之文”。
○解雲:謂此上經無魯與齊戰伐之文,計無所謝,無事而賂,故難之。
為以邾婁子益來也。
(邾婁,齊與國,畏為齊所怒而賂之,恥甚,故諱使若齊自取。
○為以,于僞反。
) [疏]“為以”至“來也”。
○解雲:正為七年“以邾婁子益來”,是以賂齊二邑也。
○注“邾婁齊與國”。
○解雲:正以魯獲邾婁之君而賂二邑,若非齊之與國,理不應賂,雲雲之說,備于宣元年疏。
歸邾婁子益于邾婁。
(獲歸不書,此書者,善魯能悔過歸之,嫌解邾婁子益無罪,書故複名之。
○複,扶又反。
) [疏]注“獲歸”至“歸之”。
○解雲:正以僖十五年秦獲晉侯,後歸不書,故曰獲歸不書,今此書者,善魯能悔過歸之,故錄見之。
○注“嫌解”至“名之”。
○解雲:桓十五年傳例雲“歸者,出入無惡”,今此言歸,是以嫌其無罪也。
經既書歸,作無罪之文,則嫌魯人解釋邾婁子,其罪令除,是以書見,故複名之,見其不善。
所以書益之名,得見魯之有罪者,正以上七年以益來之時,傳雲“内大惡諱”,注雲“故名以起之”。
然則初書名,起見魯罪,則今知複名者,其不善明矣。
秋,七月。
冬,十有二月,癸亥,杞伯過卒。
(○過,古禾反。
)齊人歸ん及亻單。
(書者,善魯能悔過,歸邾婁子益,所喪之邑,不求自得,故不言來,使若不從齊來,與歸我濟西田同文。
○喪,自浪反。
) [疏]注“書者”至“同文”。
○解雲:言所喪之邑,不求自得者,正以言歸也。
何者?歸者,自與之故也,若求乃得之者,當言取,即僖三十一年“春,取濟西田”,成二年秋,“取汶陽之田”之屬是也。
故不言來,使若不從齊來者,謂若此邑元不入齊,但以此來欲叛于魯,齊人取而歸之然。
言與歸我濟西田邑同文者,即宣十年春,“齊人歸我濟西田”,傳雲“齊已取之矣,其言我何?言我者,未絕于我也。
曷為未絕于我?齊已言取之矣,其實未之齊也”,注雲“不言來者,明不從齊來,不當坐取邑”是也。
然則彼以未之齊,故不言來,今此使若不從齊來,是以謂之同文矣。
然則彼言我者,以其未絕于我,此不言我者,正以ん、亻單實絕于我故也。
濟西田未絕,齊人不當坐取邑;ん、亻單實絕,齊人當坐取邑明矣。
然則我與不,即是不同,而言同文者,正謂皆不言來以為同文,何妨言我與不仍為異乎? 九年,春,王二月,葬杞僖公。
宋皇瑗帥師,取鄭師于雍丘。
其言取之何?(據詐戰言敗也。
○雍,于用反。
) [疏]注“據詐戰言敗也”。
○解雲:即莊十年秋,“荊敗蔡師于莘”,昭二十三年秋,“吳敗頓、胡、沈、蔡、陳、許之師于雞父”,傳雲“此偏戰也,曷為以詐戰之辭言之,不與夷狄之主中國也”是也。
易也。
其易奈何?詐之也。
(詐謂陷阱奇伏之類。
兵者,為征不義,不為苟勝而已。
十三年詐反不月,知此不蒙上月,疾略之爾。
○易也,以豉反,下同。
阱,才性反。
為征,于僞反。
) [疏]注“詐謂”至“之類”。
○解雲:何氏蓋取《禮記·中庸》雲“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扌?掐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又言奇伏者,奇兵伏兵之謂也。
○注“兵者”至“之爾”。
○解雲:下十三年“春,鄭軒達帥師取宋師于?”,傳雲“其言取之何?易也。
其易奈何?詐反也”;注雲“前宋行詐取鄭師,今鄭複行詐取之,苟相報償,不以君子正道,故傳言詐反。
反,猶報也”。
然則兵之設也,為欲征不義,豈欲苟勝而為詐,故知《春秋》疾而略之,皆不書月矣,何者?《春秋》之義,偏戰者日,詐戰者月,所以然者,正疾其行詐,略之故也。
今此二經,乃設陷阱奇伏,又為詐之甚者,是以《春秋》複深略之。
夏,楚人伐陳。
秋,宋公伐鄭。
冬,十月。
十年,春,王二月,邾婁子益來奔。
(月者,魯前獲而歸之,今來奔,明當尤加禮厚遇之。
) [疏]注“月者”至“遇之”。
○解雲:正以上六年“夏,齊國夏高張來奔”,襄二十八年“冬,齊慶封來奔”之屬,則知來奔魯者例合書時,今此書月,故如此解。
文十二年“春,正正月,盛伯來奔”,注雲“月者,前為魯所滅,今來見歸,尤當如意厚遇之”也者,義亦通于此。
以此言之,則知昭二十三年“秋,七月,莒子庚輿來奔”,月者,為下“戊辰,吳敗頓、胡、沈、蔡、陳、許之師”書,莒子之奔雖在月下,不蒙月。
何氏所以不注之者,正以隐元年冬十二月,“祭伯來奔”之下,注雲“月者,為下卒也,出奔例時也”。
然則上已有注,故至庚輿之下,省文從可知。
公會吳伐齊。
三月,戊戌,齊侯陽生卒。
夏,宋人伐鄭。
晉趙鞅帥師侵齊。
五月,公至自伐齊。
葬齊悼公。
衛公孟?區自齊歸于衛。
薛伯寅卒。
(卒、葬略者,與杞伯益姑同。
○伯寅,二傳作“伯夷”,同音以尼反。
) [疏]注“卒葬”至“姑同”。
○解雲:正以所見之世,詳錄小國,卒日葬月,是其常文,即上四年“秋,八月,甲寅,滕子結卒”;冬,十二月,“葬滕昭公”是也,今乃卒月葬時,故解矣。
言與杞伯益姑同者,即昭六年“春,王正月,杞伯益姑卒”,注雲“不日者,行微弱,故略之。
上城杞已貶,複卒略之者,入所見世,責小國詳,始錄内行也。
諸侯内行小夫不可勝書,故于終略責之,見其義”。
然則今比略之者,亦為内行小失,故曰與杞伯益姑同。
秋,葬薛惠公。
冬,楚公子結帥師伐陳,吳救陳。
(救中國不進者,陳,吳與國,救陳欲以備中國,故不進。
) [疏]注“救中”至“不進”。
○解雲:正以僖十八年夏,“狄救齊”;“冬,邢人、狄人伐衛”,注雲“狄稱人者,善救齊,雖拒義兵,猶有憂中國之心,故進之。
不于救時進之者,辟襄公,不使義兵壅塞也”。
定四年冬,“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于柏舉”,傳雲“吳何以稱子,夷狄也,而憂中國”,注雲“言子起憂中國。
然則夷狄之人,能憂中國也皆進之”。
今此稱國不進者,正以救陳欲以備中國,故不進也。
知陳是吳之與國者,正以吳人救之故也。
必知欲以備中國者,非直見其不進,亦以陳于諸夏之時,乃是吳之屬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