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公卷二十七(起元年,盡十年)

關燈
解雲:即僖二十八年“三月,丙午,晉侯入曹,執曹伯畀宋人”,彼則曹伯不言名,畀宋人不言歸,與此異,故執不知問。

    ○注“欲言”至“當書”。

    ○解雲:欲言赤是楚之微者,自歸于楚,非戎子之名,則微者之例,不當書見,故以不知問之。

     戎曼子之名也。

    其言歸于楚何?(據執曹伯畀宋人,不言歸于宋。

    )子北宮子曰:“辟伯晉而京師楚也”。

    (此解名此言歸意也。

    前此楚比滅頓、胡,諸侯由是畏其威,從而圍蔡,蔡遷于州來,遂張中國,京師自置,晉人執戎曼子,不歸天子而歸于楚,而不名而言歸于楚,則與伯執歸京師同文,故辟其文而名之,使若晉非伯執,而赤微者自歸于楚。

    言歸于楚者,起伯晉京師楚。

    主書者,惡晉背叛,當誅之。

    ) [疏]“辟伯”至“楚也”。

    ○解雲:成十五年春,“晉侯執曹伯歸于京師”,是伯執人歸于京師之文。

    今戎曼子不言名,直言“晉侯執戎曼子歸于楚”,即是伯者執人歸京師無異,故名戎子以辟之。

    言赤歸于楚者,似楚之微者自歸,不于戎子然,故曰“辟伯晉而京師楚也”。

    ○注“此解”至“誅之”。

    ○解雲:言赤歸于楚之意也。

    雲前此楚比滅頓、胡者,即定十四年春,楚公子結“帥師滅頓,以頓子<爿倉>歸”,十五年春,“楚子滅胡、以胡子豹歸”是也。

    雲從而圍蔡者,即上元年春,“楚子、陳侯、随侯、許男圍蔡”是。

    雲蔡遷于州來者,在二年冬。

    雲遂張中國者,猶言自盛大于中國也。

    雲京師自置者,謂作天子自處置也。

    雲晉人執戎曼子,不歸天子而歸于楚者,謂晉人畏其︹禦之勢,若京師矣。

    雲而不名而言歸于楚,則與伯執歸京師同文者,若言執戎曼子歸于楚,則與成十五年“晉侯執曹伯歸于京師”同文。

    雲故辟其文而名之者,為辟伯執歸京師之文,而名戎曼子也。

    雲使若晉非伯執者,僖四年傳雲“稱侯而執者,伯讨也;稱人而執者,非伯讨也”,今此經雲“晉人執戎曼子”,故雲使若晉非伯執也。

    雲而赤微者自歸于楚者,若似楚之微者名赤,自歸于楚然,猶莊二十四年冬,“赤歸于曹”之類。

    雲言歸于楚者,起伯晉京師楚者,正以僖二十八年,晉侯“執曹伯以畀宋人”。

    然則諸侯自相執不言歸,公言歸者,欲起晉人以楚為京師故也。

    雲主書者,惡晉背叛,當誅之者,言主書此事者,正欲惡晉以楚為京師,背叛天子,當命誅絕也。

    若然,楚人是時京師自置,甯知不惡之者,正以宣十八年秋七月,“甲戌,楚子旅卒”,傳雲“何以不書葬?吳、楚之君不書葬,辟其号也”,然則吳、楚僭号非一朝一夕,已不書葬,一譏而已,自馀京師自置之事,理應不譏,故以此。

     城西郛。

    (○郛,芳夫反。

    ) 六月,辛醜,蒲社災。

    蒲社者何?(據鼓用牲于社,不言蒲。

    ○蒲社,《左氏》作“亳社”。

    ) [疏]“蒲社者何”。

    ○解雲:正以社為積土,非火燒之物,而反書災,故執不知問。

     亡國之社也。

    (蒲社者,先世之亡國,在魯竟。

    ) [疏]注“蒲社”至“魯竟”。

    ○解雲:《公羊》解以為蒲者,古國之名,天子滅之,以封伯禽,取其社以戒諸侯,使事上。

    今災之者,若曰王教絕雲爾。

    《左氏》、《?梁》以為亳社者,殷社也,武王滅殷,遂取其社賜諸侯,以為有國之戒。

    然則傳說不同,不可為難。

    案今《?梁》經傳皆作“亳”社,範氏雲“殷都于亳,武王克纣,而班列其社于諸侯,以為亡國之戒”;而賈氏雲“《公羊》曰薄社也者,蓋所見異”。

     社者,封也。

    (封土為社。

    )其言災何?(據封土非火所能燒。

    )亡國之社蓋扌?之,扌?其上而柴其下。

    (故火得燒之。

    扌?柴之者,絕不得使通天地四方,以為有國者戒。

    ○扌?,意冉反。

    ) [疏]“亡國”至“其下”。

    ○解雲:公羊子不受于師,故言蓋也。

    ○注“扌?柴”至“四方”。

    ○解雲:即《郊特牲》雲“天子之大社,必受霜露風雨,以達天地之氣也,是故喪國之社屋之,不受天陽也。

    薄社北牖使陰明也”是也。

    然《禮記》作“薄社”,何氏所見與鄭氏異。

    雲以為有國者戒者,言若不事上,當如此。

     蒲社災,何以書?記災也。

    (戒社者,先王所以威示教戒諸侯,使事上也。

    災者,象諸侯背天子,是後宋事疆吳,齊、晉前驅,滕,薛俠毂,魯、衛骖乘,故天去戒社,若曰王教滅絕雲爾。

    ○背,音佩。

    俠毂,古洽反;下古木反,十三年同。

    乘,繩證反,十三年同。

    去,起呂反。

    ) [疏]“蒲社災何以書”。

    ○解雲:不直言何以書者,嫌覆問柴其下何以書,故複舉句而問之。

    ○注“是後”至“骖乘”。

    ○解雲:《春秋說》文,謂下十三年黃池之會時也。

     秋,八月,甲寅,滕子結卒。

     冬,十有二月,葬蔡昭公。

    (賊已讨,故書葬也。

    不書讨賊者,明諸侯得專讨士以下也。

    ) [疏]注“賊已讨,故書葬也”。

    解雲:此蔡昭公即上“盜殺蔡侯申”者是;隐十一年傳雲“弑則何以不書葬?《春秋》君弑賊不讨,不書葬以為無臣子也”。

    然則今此蔡侯亦弑而書其葬,故知賊已讨也。

    ○注“不書”至“以下也”。

    ○解雲:孟子曰:“諸侯不得專殺大夫。

    ”是以《春秋》之内,殺大夫不問有罪無罪,皆書而譏之。

    若殺微者,例所不錄,今蔡侯之賊乃微者,嗣子殺之,故不書見,故雲明諸侯得專讨士以下也。

    考諸正本,何氏之注盡于此,若更有注者,衍字矣。

     葬滕頃公。

    (○頃,音傾。

    ) 五年,春,城比。

    (○比,本又作“芘”,亦作“庇”,同音毗。

    《左氏》作“毗”。

    ) 夏,齊侯伐宋。

     晉趙鞅帥師伐衛。

     秋,九月,癸酉,齊侯處臼卒。

     冬,叔還如齊。

     閏月,葬齊景公。

    閏不書,此何以書?(據楚子昭卒不書閏。

    ) [疏]注“據楚”至“書閏”。

    ○解雲:即襄二十八年冬十二月,“甲寅,天王崩。

    乙未,楚子昭卒”是也,彼注雲“乙未甲寅,相去四十二日,蓋閏月也”。

    然則相去四十二日,明其不得同在二月,故以閏月言之。

     喪以閏數也。

    (謂喪服大功以下諸喪,當以閏月為數。

    ○閏數,所主反,下及外“月數”、“閏數”同。

    ) [疏]“喪以閏數也”。

    ○解雲:此喪謂喪服也,謂為之服大功以下喪服者,皆以閏數之。

    此數讀如“加我數年”之數,非頭數之數也。

    ○注“謂喪服”至“為數”。

    ○解雲:此數乃為頭數之數,謂九月、五月、三月之喪,既是數月之物,故得數閏以充之,是以葬亦書閏矣,何者?葬亦數月之物故也。

     喪曷為以閏數?(據卒不書閏。

    ) [疏]“喪曷為以閏數”。

    ○解雲:此喪亦喪服大功以下者。

     喪數略也。

    (略猶殺也。

    以月數,恩殺,故并閏數。

    ) [疏]注“略猶”至“閏數”。

    ○解雲:此數亦如“加我以數年”之數也。

    言大功以下之喪,所以得數閏月者,正以恩殺故也。

    《鄭志》:趙商問曰:經曰:“閏月不告朔,猶朝于廟。

    《?梁傳》雲‘閏月,附月之馀日,喪事不數’。

    又哀五年‘閏月,葬齊景公’,《公羊傳》雲‘閏月不書,此何以書?喪以閏數,喪數略也’,此二傳義反,于禮斷之何就?”答曰:“居喪之禮,以月數者,數閏;以年數者,雖有閏無與于數也。

    ”然則鄭氏之意,以為彼雲喪事不數者,謂期與三年也。

    此雲喪以閏數者,謂大功以下也。

    若《?梁》之意,以為大功以下及葬,皆不數閏,雲雲之說,在襄二十八年。

     六年,春,城邾婁葭。

    (城者,取之也。

    不言取者,魯數圍取邾婁邑,邾婁未曾加非于魯,而侮奪之不知足,有夷狄之行,故諱之,明惡甚。

    ○邾婁葭,音加,又音遐,《左氏》作“邾瑕”。

    數,所角反。

    曾,才能反。

    行,下孟反。

    ) [疏]注“城者”至“惡甚”。

    ○解雲:正以襄二年“遂城虎牢”,傳雲“虎牢者何?鄭之邑也。

    其言城之何?取之也”,今言“城邾婁葭”,文與彼同,故知取之。

    雲不言取之者,魯數圍取邾婁邑者,即上三年冬,“叔孫州仇、仲孫何忌帥師圍邾婁”,又上二年春“伐邾婁,取氵郭東田及沂西田”之屬是也。

    先言圍者,便文故也。

    雲有夷狄行者,正以貪而無親故也。

     晉趙鞅帥師伐鮮虞。

     吳伐陳。

     夏,齊國夏及高張來奔。

     叔還會吳于相。

    (○相,莊加反。

    ) 秋,七月,庚寅楚子轸卒。

     齊陽生入于齊。

     齊陳乞弑其君舍。

    弑而立者,不以當國之辭言之,此其以當國之辭言之何?(據齊公子商人弑其君舍而立,氏公子。

    ○君舍,二傳作“荼”,音舒。

    ) [疏]注“據齊”至“公子”。

    ○解雲:即文十四年秋,“齊公子商人弑其君舍”是也。

     為谖也。

    此其為谖奈何?(問其義。

    ○谖,況元反。

    )景公謂陳乞曰:“吾欲立舍,何如?”陳乞曰:“所樂乎為君者,欲立之則立之,不欲立則不立,(貴自專也。

    ) [疏]“所樂”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