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公卷二十六(起六年盡十五年)

關燈
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鄭遊?帥師滅許,以許男斯歸。

     二月,公侵鄭。

    (月者,内有︹臣之雠,不能讨,而外結怨,故危之。

    )公至自侵鄭。

     夏,季孫斯、仲孫何忌如晉。

     秋,晉人執宋行人樂祁犁。

     冬,城中城。

     季孫斯、仲孫忌帥師圍運。

    此仲孫何忌也,曷為謂之仲孫忌?譏二名。

    二名非禮也。

    (為其難諱也。

    一字為名,令難言而易諱,所以長臣子之敬,不逼下也。

    《春秋》定、哀之間,文緻太平,欲見王者治定,無所複為譏,唯有二名,故譏之,此《春秋》之制也。

    ○為其,于僞反。

    令,力呈反。

    易,以豉反。

    長,丁丈反。

    大,音泰。

    見,賢遍反。

    治,直吏反。

    複,扶又反。

    ) [疏]“冬季孫斯、仲孫忌”。

    ○解雲:古本無“何”字有者,誤也。

    《?梁》及賈經皆無“何”字。

    又哀公三年經雲“晉魏多帥師侵衛”,傳雲“此晉魏曼多也。

    曷為謂之晉魏多?譏二名。

    二名非禮也”。

    以此言之,則此經無“可”明矣,而賈氏雲“《公羊》曰仲孫何忌者,蓋誤”。

    ○“此仲孫”至“之仲孫忌”。

    ○解雲:正決上文夏“仲孫何忌如晉”之文也。

    ○注“一字”至“逼下”。

    解雲:難言者,謂言難着。

    既不言君父之名,即是臣子之敬,故曰長臣子之敬也;動不違禮,為下之易,故曰不逼下也。

    雲《春秋》定、哀之間,文緻太平者,實不太平,但作太平文而巳,故曰文緻太平也。

    案《春秋說》,昭公亦為所見之世,而此注偏指定、哀為太平者,正以昭公之時,未譏二名故也。

    雲唯有二名,故譏之者,文王之臣散宜生,孔子門人宓不齊之屬,皆親事聖人,而以二字為名者,謂依古禮,若似堯名故勳,舜名重華,禹名文命,宣王之興,名子為宮皇之屬是也。

    但孔子作《春秋》,欲改古禮為後王之法,是以譏其二名,故注即言此《春秋》之制也。

    然則傳雲“二名非禮”者,謂非新王禮,不謂非古禮也。

     七年,春,王正月。

     夏,四月。

     秋,齊侯、鄭伯盟于鹹。

    (○鹹,音鹹)。

     齊人執衛行人北宮結,以侵衛。

     齊侯、衛侯盟于沙澤。

    大雩。

    (先是公侵鄭,城中城,季孫斯、仲孫忌如晉圍運,費重不恤民之應。

    ○費重,芳味反,下同。

    ○) [疏]注“先是公侵鄭”。

    ○解雲:即上六年“二月,公侵鄭”是也。

    雲城中城者,即上六年“冬,城中城”是也。

    雲季孫斯、仲孫忌如晉者,在上六年夏,而于“城中城”之下言之者,蓋遂重者先言之故也。

    雲圍運者,即上六年冬季孫斯、仲孫何忌圍運是。

     齊國夏帥師伐我西鄙。

     九月,大雩。

    (承前費重不恤民,又重之以齊師伐我,我自救之役。

    ○重之,直用反。

    ) 冬,十月。

     八年,春,王正月,公侵齊。

    公至自侵齊。

     二月,公侵齊。

    三月,公至自侵齊。

    (出入月者,内有︹臣之雠,外犯︹齊再出,尤危于侵鄭,故知入亦當蒙上月。

    ) [疏]“春,王正月,公侵齊”。

    ○解雲:侵伐例時,而此月者,正以内有強臣之雠,而外犯︹齊,故危之。

    ○“公至自侵齊”。

    ○解雲:以例言之,不蒙上月矣。

    ○注“出入”至“上月”。

    ○解雲:正以《春秋》之例,有雖在月下而不蒙月者,故賈氏雲“還至不月,為曹伯卒月”是也,故何氏分疏之雲。

    此定公侵齊,所以出入月者,正以内有強臣之雠不能讨,而外犯強齊,頓煩再出,尤危于六年侵鄭之時,故知其入亦當蒙月也。

    上六年“二月,公侵鄭”,彼注雲“月者,内有強臣之雠,不能讨,而外結怨,故危之也”,下經始雲“公至自侵鄭”,則知何氏以為至不蒙月,故此決雲再出尤危于侵鄭,則知入亦當蒙月也。

     曹伯露卒。

     夏,齊國夏帥師伐我西鄙。

     公會晉師于瓦。

    公至自瓦。

    (此晉趙鞅之師也,但言晉師者,君不會大夫之辭也。

    公會大夫,不别得意,雖得意不緻,此緻者,諱公為大夫所會,故使若得意者。

    ○别,彼列反。

    ) [疏]注“此晉”至“之辭”。

    ○解雲:正以下經雲“晉趙鞅帥師侵鄭,遂侵衛”,故知此言公會晉師,是趙鞅之師矣。

    宣元年秋,“趙盾帥師救陳”,宋公以下“會晉師于斐林,伐鄭”,傳雲“此晉趙盾之師,曷為不言趙盾之師?君不會大夫之辭也”。

    今此文勢與彼正同,故此何氏取彼傳文以解之。

    ○注“公會”至“不緻”。

    ○解雲:莊六年作注雲“公與二國以上出會盟,得意緻地,不得意不緻”。

    公與一國出會盟,得意緻地,不得意不緻”。

    然則公與諸侯尊同體敵,莫肯相下,故須别之,見其得意與否;若與大夫盟會之時,尊卑異等,得意可知,何勞别之乎?故僖二十五年冬,“公會衛子、莒慶盟于洮”,何氏雲“洮,内地。

    公與未逾年君、大夫盟,不别得意,雖在外,猶不緻也”是。

    雲此緻者,諱公為大夫所會,故使若得意者,正以公與一國出會盟,得意緻地,不得意不緻。

    今此書緻,故雲使若得意者。

     秋,七月,戊辰,陳侯柳卒。

     晉趙鞅帥師侵鄭,遂侵衛。

    ○葬曹靖公。

    (○曹?,才井反,本亦作“靖”)。

     九月,葬陳懷公。

     季孫斯、仲孫何忌帥師侵衛。

     冬,衛侯、鄭伯盟于曲濮。

    (○濮,音蔔。

    ) 從祀先公。

    從祀者何?順祀也。

    (複文公之逆祀。

    ) [疏]“從祀者何”。

    ○解雲:欲言其祭,經無宮廟之文;欲言非祭,謂之從祀,故執不知問。

     文公逆祀,去者三人。

    (谏不從而去之。

    ) [疏]“文公逆祀,去者三人”。

    ○解雲:謂文二年“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廟,跻僖公”,傳雲“跻者何?升也。

    何言乎升僖公?譏。

    何譏爾?逆祀也。

    其逆祀奈何?先祢而後祖也”是也。

     定公順祀,叛者五人。

    (谏不以禮而去曰叛。

    去與叛皆不書者,微也。

    不書?者,後?亦順,非獨?也。

    言祀者,無巳長久之辭。

    不言僖公者,闵公亦得其順。

    ) [疏]注“谏不”至“曰叛”。

    ○解雲:謂谏君全不以禮,不從之而去者,謂之叛也。

    ○注“不書”至“?也”。

    ○解雲:何氏之意,以為三年一?,五年一?,謂諸侯始封之年,??并作之。

    但夏?則不礻勺,秋?則不嘗而巳。

    一?一?,随次而下,其間三五參差,亦有??同年時矣。

    若其有喪,正可于喪廢,其??之年,仍自乘上而數之,即僖八年“?于大廟”之時,??同年矣。

    至文二年“大事于大廟”之下,傳雲“大事者何?大?也”。

    何氏雲“從僖八年?數之知為大?”,是從僖八年??同年數之,即文二年為?年,文五年為??同年,又随次而數之,至今定八年,亦??同年矣。

    凡為祭之法,先重而後輕,?大于?固當先之,則知此言從祀先公者,是?明矣,故雲不書?者,後?亦順,非獨?也。

    若然,既言是?,理宜在夏,而在冬下者,當之矣。

    ○注“言祀”至“之辭”。

    ○解雲:桓八年傳雲“春曰祠”,何氏雲“祠,猶食也,猶繼嗣也。

    春物始生,孝子思親繼嗣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别死生”。

    然則此經何以不言從祭先公,或言大事于先公?而言祀者,見其相嗣不巳,長久常然,故雲言祀者,無巳長久之辭。

    ○注“不言”至“其順”。

    ○解雲:闵二年“夏,五月,乙酉,吉?于莊公”,僖八年“秋,七月,?于大廟”,文二年“八月,丁卯,大事于大廟”之文皆道其人,今此經文所以不言從祀僖公而言先公者,正以闵公亦得其順,是以不得特指之。

     盜竊寶玉大弓。

    盜者孰謂?(微而竊大,可怪,故問之。

    ) [疏]注“微而”至“問之”。

    ○解雲:哀四年傳雲“弑君賤者窮諸人,此其稱盜以弑何?賤乎賤者也”。

    然則盜是微賤之稱,寶玉大弓國之重寶,故雲微而竊大也。

     謂陽虎也。

    陽虎者,曷為者也?季氏之宰也。

    (季氏之陪臣為政者。

    ) [疏]注“季氏”至“政者”。

    ○解雲:季氏之宰,于國為陪臣,而為政于魯,故曰為政也。

     季氏之宰,則微者也,惡乎得國寶而竊之?陽虎專季氏,季氏專魯國。

    陽虎拘季孫,(季氏逐昭公之後,取其寶玉,藏于其家。

    陽虎拘季孫,奪其寶玉。

    季孫取玉不書者,舉逐君為重。

    ○惡乎,音烏。

    ) [疏]注“季氏逐昭公”者。

    ○解雲:在昭二十五年秋。

     孟氏與叔孫氏疊而食之,?我而锓其闆,(以瓜刻其饋斂闆。

    ○疊,大結反,注同。

    食之,音嗣,下注“疊食”同。

    ?我而,五多反,下同。

    锓,本又作“钅?”,七廉反,又且審反,以瓜刻饋斂闆也;本或作“钅殳”,誤。

    ) [疏]注“以瓜刻”至“闆”。

    ○解雲:謂以指瓜刻其饋器之上,斂藏衣物之闆,謂蓋闆也。

     曰:“某月某日,将殺我于蒲圃,力能救我則于是。

    ”(于是時。

    ○圃,本又作“甫”,同布古反,又音布。

    )至乎日若時而出。

    臨南者,陽虎之出也,禦之。

    (為季孫禦。

    ) [疏]“至乎日若時”。

    ○解雲:謂至于某日如約之時也。

    以此言之,則知上文雲某月某日,宜亦言其時,但傳家省去之,至此乃言若時,以刻日也。

    ○“臨南”至“之出”。

    ○解雲:姊妹之子謂之出,蓋是虎之外生也。

    或雲從其家出而仕于公,亦不妨,下季氏雲世世有子是矣。

     于其乘焉,季孫謂臨南曰:“以季氏之世世有子,(言我季氏累世有女以為臣。

    ○其乘,繩證反,下皆同。

    女,音汝。

    ) [疏]“于其乘焉”者。

    ○解雲:胃于其上車之時矣。

    子可以不免我死乎?”(以義責之。

    )臨南曰:“有力不足,臣何敢不勉?”陽越者,陽虎之從弟也,為右。

    (為季孫車右,實衛之。

    ○從弟,才用反,下同。

    ) [疏]注“實衛之”。

    ○解雲:謂守衛季孫,不令走。

     諸陽之從者,車數十乘,至于孟衢,(孟氏衢四達,可以橫去。

    ○數,所主反。

    ) [疏]注“衢四”至“橫去”。

    ○解雲:即《釋宮》“四達謂之衢”,李巡雲“四達各有所至曰”,衢孫氏曰“交通四出”是也。

     臨南投策而墜之,(策,馬捶也。

    見二家疊食之,欲将季孫由孟氏免之,恐陽越不聽,故詐投策,欲使下車。

    ○而墜,直類反。

    捶,章蕊反。

    )陽越下取策,臨南?束馬,(捶馬銜走。

    ○?束,本又作“扌敕”,字書無此字,相承用之,素動反。

    )而由乎孟氏,陽虎從而射之,矢着于莊門。

    (莊門,孟氏所入門名。

    言幾中季孫,賴門閉,故着門。

    ○射,食亦反。

    着,直略反,注同。

    莊,本或作“嚴”,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