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公卷二十四(起二十三年,盡三十二年)

關燈
是也。

     晉侯使荀栎唁公于乾侯。

     秋,葬薛獻公。

     冬,黑弓以濫來奔。

    文何以無邾婁?(據讀言邾婁。

    ○黑弓,二傳作“黑肱”。

    監,力甘反,又力暫反。

    ) [疏]“冬,黑弓”者。

    謂當時公羊子口讀邾婁黑弓矣。

     通濫也。

    (通濫為國,故使無所系。

    )曷為通濫?(據庶其不通也。

    ) [疏]注“據庶其不通也”者,解雲:即襄二十一年春,“邾婁庶其以漆闾丘來奔”是也。

     賢者子孫,宜有地也。

    賢者孰謂,謂叔術也。

    (叔術者,邾婁顔公之弟也,或曰群公子。

    ) [疏]注“叔術者邾婁”至“弟也”。

    ○解雲:謂母弟也。

    或曰群公子,謂庶弟也。

     何賢乎叔術?(據叔術不書。

    )讓國也。

    其讓國奈何?當邾婁顔之時,(顔公時也。

    )邾婁女有為魯夫人者,則未知其為武公與?懿公與?孝公幼,(不知孝公者,邾婁外孫邪?将妾子邪?○武公與,音馀,下及注皆同。

    )顔淫九公子于宮中,(所與淫公子凡九人。

    ) [疏]注“所與”至“九人”。

    ○解雲:謂顔公一人,不應并淫九人,故以所言之。

     因以納賊,則未知其為魯公子與?邾婁公子與?臧氏之母,養公者也。

    君幼則宜有養者,大夫之妾,士之妻,(禮也。

    )則未知臧氏之母者,曷為者也?養公者必以其子入養。

    (不離人母子,因以娛公也。

    ) [疏]“則未知其為魯公子與”者。

    ○解雲:為内通于魯公子也。

    ○“邾婁之公子與”者。

    不知為是邾婁公子者與?古者諸侯一娶九女,二國媵之。

    而邾婁一國,以并有九女于魯宮内者,蓋所取于邾婁相通為九人,不必盡是一人妻矣。

    大夫之妾,士之妻。

    ○注“禮也”。

    ○解雲:大夫之妾,士之妻,《禮記·内則》文,故注雲“禮也”。

    ○“則未知臧氏之母者,曷為者也”。

    ○解雲:案《内則》,大夫之妾士之妻并陳之,謂士妻不吉,乃取大夫之妾,亦得事不具矣,何者?乳食一男,何假二人乎?則未知臧氏之母,為是大夫之妾,為是士之妻,故曰曷為者。

     臧氏之母聞有賊,以其子易公,抱公以逃。

    (以身死公,則可以其子易公,非事夫之義,然而于王法當賞,以活公為重也。

    )賊至,湊公寝而弑之。

    (弑臧氏子也。

    不知欲弑孝公者,納篡邪,将利其國也。

    ○湊,七豆反。

    )臣有鮑廣父與梁買子者,聞有賊,趨而至。

    臧氏之母曰:“公不死也,在是。

    吾以吾子易公矣。

    ”于是負孝公之周訴天子,天子為之誅顔而立叔術,反孝公于魯。

    顔夫人者,妪盈女也,國色也,其言曰:“有能為我殺殺顔者,吾為其妻。

    ”(殺顔者,鮑廣父、梁買子也。

    婦人以貞一為行,雲爾非也。

    ○?,音素,本亦作“訴”。

    為之,于僞反,下“為我”、“為之”、“則為”并同。

    妪,纡具反,一音纡羽反。

    為行,下孟反,下“殺顔者之行”亦同。

    ) [疏]“妪盈女也”者。

    ○解雲:謂此老妪是盈姓之女。

    ○“國色也”者。

    解雲:謂顔色一國之選。

     叔術為之殺殺顔者,而以為妻。

    (利其色也。

    )有子焉,謂之盱。

    夏父者,其所為有于顔者也。

    (為顔公夫人時所生也。

    ○盱,許于反,又許孤反;本或作“?誇”,一音誇。

    夏父,戶雅反。

    盱及夏父,邾顔公之二子。

    ) [疏]“謂之盱、夏父者”至“有于顔者也”。

    ○解雲:謂為顔公妻時所以有之者。

     盱幼而皆愛之,(叔術、妪盈女皆愛盱。

    )食必坐二子于其側而食之。

    有珍怪之食,(珍怪,猶奇異也。

    ○而食,音嗣。

    )盱必先取足焉。

    夏父曰:“以來,(猶曰以彼物來置我前。

    )人未足,(人夏父自謂也。

    )而盱有馀。

    ”(言盱所得常多。

    )叔術覺焉,(覺,悟也。

    知小争食,長必争國。

    《易》曰“君子見幾而作”,“知幾其神乎”,“幾者,動之微,吉事之先見”。

    ○長,丁丈反。

    先見,賢遍反,下“欲見”、“見王者”同。

    ) [疏]注“易曰”至“先見”。

    ○解雲:皆出下《系辭》。

    彼文雲“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

    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是也。

     曰:“嘻!此誠爾國也夫!起而緻國于夏父,夏父受而中分之。

    叔術曰:“不可。

    ”三分之,叔術曰:“不可。

    ”四分之,叔術曰:“不可。

    ”五分之,然後受之。

    (五分受其一。

    ○曰嘻,許其反。

    也夫,音扶。

    ) [疏]注“五分受其一”。

    ○解雲:服虔成《長義》雲“邾婁本附庸三十裡耳,而言五分之,為六裡國也”者,彼乃《左氏》之偏辭,未足以奪;《公羊》以為邾婁本大國,但《春秋》之前在名例,隐元年何氏有成解。

     公扈子者,邾婁之父兄也。

    (富夫子作《春秋》時,于邾婁君為父兄之行。

    公扈者,氏也。

    ○之行,戶郎反。

    )習乎邾婁之故,(故,事也。

    道所以言也。

    ) [疏]注“道所”至“言也”。

    ○解雲:謂道下傳所言矣。

     其言曰:“惡有言人之國賢若此者乎?”(惡有,猶何有、甯有此之類也。

    言賢者,甯有反妻嫂,殺殺顔者之行乎?○惡有,音烏,注同。

    )誅顔之時天子死,叔術起而緻國于夏父。

    (言叔術本欲讓,迫有誅顔天子在爾,故天子死則讓,無妻嫂惑兒争食之事。

    )當此之時,邾婁人常被兵于周,曰:“何故死吾天子?”(猶曰何故死畜吾天子,違生時命而立夏父乎?此天子死則讓之效也。

    夫子本所以知上傅,賢者惡少功大也。

    猶律一人有數罪,以重者論之,《春秋》滅不言入是也。

    案叔術妻嫂,雖有過惡,當絕身無死刑,當以殺殺顔者為重。

    宋缪公以反國與與夷,除馮弑君之罪,死乃反國,不如生讓之大也。

    馮殺與夷,亦不輕于殺殺顔者,比其罪不足而功有馀,故得為賢。

    傳複記公扈子言者,欲明夫子本以上傳通之,故公扈子有是言。

    ○數,所主反。

    複,扶又反。

    ) [疏]注“夫子本所以”至“惡少功大也”者。

    ○解雲:上傳謂“五分之,然後受之”以上矣。

    ○雲《春秋》滅不言入是也者,即莊十年傳雲“戰不言伐,圍不言戰,入不言圍,滅不言入,書其重者也”是。

    雲當絕身無死刑者,但當絕其身以為不?,不合殺之,故曰無死刑。

    然則外内亂,鳥獸行,則滅之者,謂姑妹之徒,今一則非父子聚?,二則嫂非姑姊妹故也。

    ○注“當以殺”至“為重”。

    ○解雲:謂犯王命殺魯賢臣,故以為重。

    ○注“宋缪公以反國與”至“馮弑君之罪”。

    ○解雲:宋缪公反國之事,在隐三年,彼傳文具矣。

    其除馮弑君之罪者,即桓二年“宋督弑其君”之下,注雲“督不氏者,起馮當國。

    不舉馮弑為重者,缪公廢子而反國,得正,故為之諱”是也。

    雲死乃反國,不如生讓之大也者,言缪公死乃反國,非其全讓之意,不如叔術生讓,其功大矣。

    雲馮殺與夷,亦不輕于殺殺顔者,謂馮為弑君,叔術為犯王命,皆是惡逆,其罪勢等矣。

    雲比其罪不足而功有馀,故得為賢者,上解雲其罪勢等矣。

    而言罪不足者,謂犯王命,殺魯大夫,豈如宋馮弑君乎?故以為罪少于馮矣。

    其罪既少,其功有馀,故得賢之。

     通濫,則文何以無邾婁?(據國未有口系于人。

    ) [疏]注“據國”至“于人”。

    ○解雲:言若通濫是國,宜應特達,何故文上無邾婁而已,其口仍系邾婁言之乎?故注雲“據國未有口系于人”。

     天下未有濫也。

    (欲見天下實未有濫國,《春秋》新通之爾,故口系于邾婁。

    )天下未有濫,則其言以濫來奔何?(據上說天下實未有濫者,言《春秋》新通之也。

    《春秋》所通之,君文成矣,不言濫黑弓來奔,而反與大夫竊邑來奔同文。

    ) [疏]注“而反與大夫竊邑來奔同文”者。

    ○解雲:即襄二十一年春,“邾婁庶其以漆闾丘來奔”之徒是。

     叔術者,賢大夫也。

    絕之則為叔術不欲絕,不絕則世大夫也。

    (此解不言濫黑弓意。

    叔術者,賢大夫也。

    如不口系邾婁,文言濫黑弓來奔,則為叔術賢心,不欲自絕于國,又觸天下實有濫,無以起新通之,文不可設也;如口不絕邾婁,文言濫黑弓來奔,則嫌氏邑,起本邾婁世大夫,《春秋》口系通之,文亦不可施。

    ) [疏]注“起本邾婁”至“可施”。

    ○解雲:若口雲邾婁,文言濫黑弓來奔,即嫌大夫氏邑,欲起黑弓本是邾婁世大夫,口系于邾婁,欲通之為世大夫故也。

     大夫之義不得世,故于是推而通之也。

    (推猶因也,因就大夫竊邑奔文通之,則大夫不世,叔術賢心不欲自絕,兩明矣。

    主書者,在《春秋》前,見王者起,當追有功,顯有德,興滅國,繼絕世。

    ) [疏]注“主書者”至“繼絕世”。

    ○解雲:隐元年注雲“諸大夫立隐不起者,在《春秋》前,明王者受命,不追治前事”。

    今此追之者,《春秋》之義,勸其後功,是以上二十年傳曰“君子之善善也長,惡惡也短;惡惡止其身,善善及子孫。

    賢者子孫,故君子為之諱”是也。

     十有二月,辛亥,朔,日有食之。

    (是後昭公死外,晉大夫專執,楚犯中國圍蔡也。

    ) [疏]注“是後昭公死外”者。

    ○解雲:即下三十二年冬,“公薨于乾侯”是。

    雲晉大夫專執者,即定元年“三月,晉人執宋仲機于京師”,傳雲“其稱人何?貶。

    曷為貶?不與大夫專執也”是。

    雲楚犯中國圍蔡也者,即定四年秋,“楚人圍蔡”是也。

    直言圍蔡足矣,何須言楚犯中國?欲言日食為夷狄強,諸夏微之象故也。

     三十有二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取阚。

    阚者何?邾婁之邑也。

    曷為不系乎邾婁?諱亟也。

    (與取濫為亟。

    ○阚,口暫反。

    亟,去冀反,注同。

    ) [疏]“阚者何”。

    ○解雲:欲言是國,諸典未聞;欲言是邑,文無所系,故執不知問。

    ○注“與取濫為亟”。

    ○解雲:取亦作“受”字者。

    二年之間,比取兩邑,故以為亟而諱之矣。

     夏,吳伐越。

     秋,七月。

     冬,仲孫何忌會晉韓不信、齊高張、宋仲幾、衛世叔申、鄭國參、曹人、莒人、邾婁人、薛人、杞人、小邾婁人城成周。

    (書者,起時善,其?廢職,有尊尊之意也。

    孔子曰:“謹權量,審法度,?廢官,四方之政行焉。

    ”言成周者,欲起正居,實外之。

    ○量,音亮。

    ) [疏]注“書者”至“意也”。

    ○解雲:隐七年“夏,城中丘”,傳雲“何以書?以重書也”。

    注雲“以功重故書也,當稍稍補完之,至令大崩弛壞敗,然後發衆城之,猥苦百姓,虛空國家,故言城,明其功重,與始作城無異”。

    然則天子之城,不時?理,至令大壞,方始城之。

    而書者,正欲起其當時之善故也,何者?當是之時,天子陵遲,諸侯奢縱,忽能?其廢職,有尊尊之心,是以書見,故曰起時善。

    雲“孔子曰謹權量”至“行焉”者,《論語》文。

    雲言成周者,欲起正居,實外之,正以不言京師,而言成周者,欲起正居在成周故也。

    言實外之者,正以王微弱,不能守成周,不是小事,猥苦天下,是以不言京師,實外天子。

    雲雲之說,在上二十六年。

     十有二月,已未,公薨于乾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