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公卷二十四(起二十三年,盡三十二年)

關燈
錄王者反正位故也。

     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

    (立王子朝獨舉尹氏,出奔并舉召伯、毛伯者,明本在尹氏,當先誅渠帥,後治其黨,猶楚嬰齊。

    ○渠率,所類反,或作“帥”。

    ) [疏]“尹氏召伯”至“奔楚者”。

    ○解雲:《?梁》與此同,《左氏》“召伯”作“召氏”。

    ○注“雲“立王子朝獨舉尹氏”者。

    ○解雲:即上二十三年秋,“尹氏立王子朝”是也。

    雲當先誅渠帥,後治其黨者,漢之賊首,皆謂之渠帥,故何氏雲焉。

    雲猶楚嬰齊者,成二年冬,“十有一月,公會楚公子嬰齊于蜀。

    丙申,公及楚人”以下盟于蜀,彼注雲“上會不序諸侯大夫者,嬰齊,楚專政驕蹇臣也,數道其君率諸侯侵中國,故獨先舉于上,乃貶之。

    明本在嬰齊,當先誅其本,乃及其末”是也。

     二十有七年,春,公如齊。

    公至自齊,居于運。

     夏,四月,吳弑其君僚。

    (不書阖盧弑其君者,為季子諱,明季子不忍父子兄弟自相殺,讓國阖廬,欲其享之,故為沒其罪也。

    不舉專諸弑者,起阖廬當國,賤者不得貶,無所明文,方見為季子諱,本不出賊,以除阖廬罪,雖可貶,猶不舉。

    月者,非失衆見弑,故不略之。

    ○為季,于僞反,下同。

    見,賢遍反。

    ) [疏]注“不書阖廬弑其君者”。

    ○解雲:襄二十九年,“吳子使劄來聘”,下傳雲“阖廬曰:‘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

    将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則我宜立者也。

    僚惡得為君乎?’于是使專諸剌僚”者,阖廬弑僚之文也。

    今不書阖廬弑,為季子諱不讨賊故也。

    雲明季子不忍父兄弟自相殺者,即彼傳雲“而緻國乎季子,季子不受,曰:‘爾弑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

    ’去之延陵,終身不入吳國”者,是其文也。

    雲不舉專諸弑者,桓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與夷”之下,何氏注雲“督不氏者,起馮當國”。

    然則彼經貶去督之氏者,起其弑君,取國與馮。

    所以不舉專諸弑僚,見取國與阖廬者,正以其賤不得貶之;假令書見,正得稱人,文無所明故也。

    注月者,明失衆見弑,故不略之者,文十八年冬,“莒弑其君庶其”,傳雲“稱國以弑何?稱國以弑者,衆弑君之辭”,何氏雲“一人弑君,國中人人盡喜,故舉國以明失衆,當坐絕也。

    例皆時者,略之也”。

    然則稱國以弑者,例皆不月以略之。

    今此月者,直是本不出賊,以除阖廬罪,是以稱國,非失衆見弑之例,故不略之。

     楚殺其大夫?宛。

    (○?宛,去逆反;下纡宛反。

    )。

     秋,晉士鞅、宋樂祁犁、衛北宮喜曹人、邾婁人、媵人會于扈。

    (○犁,力兮反,又力私反。

    ) 冬,十月,曹伯午卒。

     邾婁快來奔。

    邾婁快者何?邾婁之大夫也。

    邾婁無大夫,此何以書?以近書也。

    (說與鼻我同義。

    ○邾婁快,本又作“哙”,苦?反。

    ) [疏]注“說與鼻我同義”。

    ○解雲:即襄二十三年“夏,邾婁鼻我來奔”,傳雲“邾婁鼻我者何?邾婁大夫也。

    邾婁無大夫,此何以書?以近書也”,大國有大夫,小國略稱人;所聞之世,内諸夏,治小如大,廪廪近升平,故小國有大夫,治之漸也。

    見于邾婁者,以近始也。

    獨舉一國者,時亂實未有大夫,治亂不失其實,故取足張法而已”。

    然則邾婁快,亦以奔,無它義,知以治近太平書也。

    見于邾婁者,以其近魯故也。

    太平世獨舉一國者,時亂實未有大夫,治亂不失其實,但取足張法而已,故雲說與鼻我同義也。

    雲雲之說,在襄二十三年。

     公如齊。

    公至自齊,居于運。

     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葬曹悼公。

    (月者,為下出也。

    ○為,于僞反。

    ) [疏]注“月者,為下出也”。

    ○解雲:正以上十八年三月,“曹伯須卒”,“秋,葬曹平公”;二十七年“冬,十月,曹伯午卒”。

    然則曹于所見之世,止自卒月葬時,故知此月宜為其下事出矣。

     公如晉,次于乾侯。

    (乾侯,晉地名。

    月者,闵公内為強臣所逐,外如晉不見答,次于乾侯。

    不諱者,憂危不暇殺恥。

    後不月者,錄始可知。

    ) [疏]注“後不月”至“可知”。

    ○解雲:即下二十九年春,“公如晉,次于乾侯”是也。

     夏,四月,丙戌,鄭伯甯卒。

    (○伯甯,乃定反,下同,《左氏》并下滕子名并作“甯”)。

     六月,葬鄭定公。

     秋,七月,癸巳,滕子甯卒。

     冬,葬滕悼公。

     二十有九年,春,公至自乾侯,居于運。

    (不緻以晉者,不見容于晉,未至晉。

    ) 齊侯使高張來唁公。

    (言來者,居運,從國内辭。

    書者,如晉不見答,喜見唁也。

    不月者,例時也。

    ) [疏]注“言來”至“内辭者”。

    ○解雲:正以下三十一年,“晉侯使荀栎唁公于乾侯”,不言來故也。

    雲不月者,例時也者,正以經不月,故知例然,則知下文荀栎唁公之徒,雖在日月之下,不蒙日月可知。

     公如晉,次于乾侯。

     夏,四月,庚子,叔倪卒。

     秋,七月。

    冬,十月,運潰。

    邑不言潰,此其言潰何?(據國曰潰,邑曰叛。

    ) [疏]注“據國曰潰,邑曰叛”。

    ○解雲:即僖四年蔡潰,文三年沈潰者,是國曰潰之文。

    襄二十六年春,“衛孫林父入于戚,以叛”;定十三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區、公子池,自陳入于蕭,以叛”,是邑曰叛之文。

     郛之也。

    (郛,郭。

    ) [疏]注“郛,郭”者。

    郭之猶雲國,之但古今異語也。

     曷為郛之?(據成三年棘叛不言潰也。

    ) [疏]注“據成”至“潰也”。

    ○解雲:即彼經雲“叔孫僑如帥師圍棘。

    棘者何?汶陽之不服邑也。

    其言圍之何?不聽也”。

    彼注雲“不聽者,叛也”是也。

     君存焉爾。

    (昭公居之,故從國言潰,明罪在公也。

    不言國之,言郛之者,公失國也。

    不諱者,責臣子當憂而納之,殺恥不如救危也。

    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其本乃由于圍成,失大得小而不能節用。

    ) [疏]注“不言國之,言郛之者”。

    ○解雲:正以桓七年春,“焚鹹丘”之下,傳雲“鹹丘者何?邾婁之邑也。

    曷為不系乎邾婁?國之也”;莊二年“夏,公子慶父帥師伐于馀丘”之下,傳雲“于馀丘者何?邾婁之邑也。

    曷為不系乎邾婁?國之也”。

    然則彼二文皆言國之,今言郛之者,正以昭公居國,裁得國外土地而已,其國内宗廟,非公之有,故傳言郛之,不言國之耳。

    雲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者,《論語》文。

    言為國家者,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而患政令之不均平;不患國無儲積,而患君臣上下之不能相安。

    而引之者,欲道昭公政令失所,是以出奔。

    今居小地而複圍成,擾亂其民,令之不安,由茲潰散,無寸土可居,久不得國而卒于外者,身自取之者也。

    雲其本乃由于圍成者,圍成即二十六年“夏,公圍成”是也。

    失魯之大而得運邑,故曰失大得小,不能自節約而用之,乃複擾亂其民圍成也。

     三十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月者,闵公運潰,無尺土之居,遠在乾侯,故以存君書,明臣子當憂納之。

    ) [疏]注“故以存君書”者。

    ○解雲:即襄二十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

    何言乎公在楚。

    正月以存君也”,彼注雲“正月,歲終而複始,臣子喜其君父與歲終而複始,執贽存之,故言在”。

    今昭公運潰,無尺十之土可居,遠在他邦,故以存君書之,故雲公在乾侯。

     夏,六月,庚辰,晉侯去疾卒。

    (○去,起呂反。

    ) 秋,八月,葬晉頃公。

    (○頃,音傾。

    ) 冬,十有二月,吳滅徐。

    徐子章禹奔楚。

    (至此乃月者,所見世始錄夷狄滅小國也。

    不從上州來、巢見義者,固有出奔可責。

    ○見,賢遍反。

    ) [疏]注“至此”至“國也”。

    ○解雲:正以僖二十六年“秋,楚人滅隗,以隗子歸”,何氏雲“不月者,略夷狄滅微國也”。

    然則此亦夷狄滅微國,而書月者,所見之世故也。

    ○注“不從”至“可責”。

    ○解雲:吳滅州來,在上十三年冬;吳滅巢,在上二十四年冬。

    然則州來與巢,皆當所見世,而不書月以見之,至此乃月者,正以既滅其國,複奔其君,因責章禹不能死位,是以于二國皆不書月也。

    于上經既不書月,明其還同所聞之例,故何氏于州來之下注雲“不月者,略兩夷”是也。

     三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

     季孫隐如會晉荀栎于?曆。

    (時晉侯使荀栎責季氏不納昭公,為此會也。

    季氏負捶謝過,欲納昭公,昭公創惡季氏不敢入。

    公出奔在外。

    無君命,所以書會,以殊外言來者,從王魯錄。

    諱亟取邑,卒大夫者,盈孫文。

    ○荀栎,本又作“跞”,又作“泺”,示滴泺也。

    ?,丁曆反,一音狄。

    負?,章蕊反,本又作“捶”。

    惡,烏路反。

    亟,去冀反。

    孫,音遜。

    ) [疏]注“季氏負?”至“不敢入者”。

    ○解雲:《春秋說》文。

    彼注雲“負捶者,聽刑之禮也”。

    昭公創惡季氏不敢入者,《左傳》亦有其文也。

    ○注“公出”至“魯錄”。

    ○解雲:《春秋》之義,待君命然後卒大夫,明其非君命者,不錄之也。

    今昭公不在,所以書“季孫隐如會晉荀栎于?曆”,又書“黑弓以濫來奔”之文,又以殊外者,從王魯錄文,故得然,不為爾時有君命也。

    雲諱亟取邑者,即下三十二年“取阚”,傳雲“阚者何?邾婁之邑也。

    曷為不系乎邾婁?諱亟也”,注雲“與取濫為亟”是也。

    雲卒大夫者,盈孫文者,即上二十五年“公遜于齊”,後“叔孫舍卒”;二十九年“叔倪卒”之徒是也。

    然則《春秋》之義,為君父諱惡,《春秋》之義,待君命然後卒大夫,然今君不在國,而書大夫之卒,故須解之。

    然則取阚不系邾婁,乃書大夫之卒者,正欲盈足諱奔言遜之義,故雲盈孫文。

     夏,四月,丁巳,薛伯?卒。

    (始卒便名日書葬者,薛比滕最小,迫後定、寅皆當略。

    ) [疏]注“始卒便名日書葬者”。

    ○解雲:《春秋》之義,小國始卒,名日及葬未能悉具,會二見之後,方始能備,即宣九年秋,“八月,滕子卒”;成十六年“夏,四月,辛未,滕子卒”;昭三年“春,王正月,丁未,滕子泉卒”,“五月,葬滕成公”之徒是也。

    言薛比滕最小者,正以滕子卒于宣公之篇,薛今始卒,故雲比于滕為小國也。

    而今始卒日,即得名葬具書,正由于後定、寅皆當見略,迫此之故,是以二注備書矣。

    其定見略者,即定十二年“春,薛伯定卒”,彼注雲“不日月者,子無道,當廢之,而以為後未至三年,失衆見弑,危社稷宗廟,禍端在定,故略之”是也。

    其寅見略者,即哀十年夏,“薛伯寅卒”,彼注雲“卒葬略者,與杞伯益姑同”是也;昭六年“春,王正月,杞伯益姑卒”,彼注雲“不日者,行微弱,故略之”,“入所見世,責小國詳,始錄内行也。

    諸侯内行也。

    諸侯内行小失不可勝書,故于略責之,見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