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公卷二十四(起二十三年,盡三十二年)

關燈
為熟食也;又雲“歸饔饩五牢,饪一牢”雲雲,上文對饩,下文有“饪一牢”之言,故知熟肉明矣。

     敢緻糗于從者。

    (糗,Я也。

    謙不敢斥魯侯,故言從者。

    ○于從,才用反,注及下皆同。

    Я,音備。

    ) [疏]注“糗,Я也”。

    ○解雲:言糗Я,若今之Я米也。

    ○糗,姝紹反,又羌九反。

    Я,平礻必反。

     昭公曰:“君不忘吾先君,延及喪人,錫之以大禮。

    ”再拜稽首,以衽受。

    (衽,衣下裳當前者。

    乏器,謙不敢求索。

    ○衽,而甚反,又而鸠反,掩裳際也。

    索,所白反。

    ) [疏]“錫之以大禮”,上文糗是也。

    ○注“衽衣”至“乏器”。

    解雲:所以衽受之者,而以行客之人于器物乏故也。

     高子曰:“有夫不祥,(猶曰人皆有夫不善。

    )君無所辱大禮。

    ”(禮,臣受君錫,答拜,謂之拜命謂之辱。

    高子見昭公拜辱大卑,故曰君無所辱大禮。

    ○大卑,音泰,下“大學”同。

    )昭公蓋祭而不嘗。

    (食必祭者,謙不敢便嘗,示有所先。

    不嘗者,待禮讓也。

    ) [疏]注“祭必”至“讓也”。

    ○解雲:凡禮,食必先須祭者,正欲作謙,其未祭之時,不敢便即嘗之,欲示有所先。

    今昭公祭訖猶不嘗者,正欲待禮讓故也。

     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腆,厚也。

    服,謂齊侯所着衣服也。

    言未敢服者,見魯侯乃敢服之,謙辭也。

    禮,天子朝皮弁,夕玄端,朝服以聽朝,玄端以燕,皮弁以征不義,取禽獸,行射;諸侯朝朝服,夕深衣,玄端以燕,裨冕以朝。

    天子以祭其祖祢,卿大夫冕服而助君祭,朝服祭其祖祢;士爵弁黻衣裳以助公祭,玄端以祭其祖祢。

    ○腆,他典反,厚也。

    着,丁略反。

    裨,婢支反。

    黻,音弗。

    ) [疏]注“禮天子朝”。

    ○解雲:皆出《禮記》。

    漢禮亦然。

     有不腆先君之器,(器謂上所執箪壺。

    ) [疏]注“器謂上所執箪壺”者。

    上文“高子執箪食”、“國子執壺漿”是也。

    然則上言饔飧未熟,今則更以箪壺盛饔飧是。

     未之敢用,敢以請。

    ”(請行禮。

    )昭公曰:“喪人不佞,失守魯國之社稷,執事以羞,敢辱大禮,敢辭。

    ”(不敢當大禮,故敢辭。

    ) [疏]“敢辱”至“敢辭”。

    ○解雲:亦上有“不”字者,若有“不”字,則辭下讀,是以注者以不敢言之。

     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敢固以請。

    ”昭公曰:“以吾宗廟之在魯也,(以我守宗廟在魯時。

    )有先君之服,未之能以服;有先君之器,未之能以出,敢固辭。

    ”(已有時未能以事人,今已無有,義不可以受人之禮。

    ) [疏]“未之能以服”者。

    解雲:謂未能服之以事人矣。

    下文“未之能以出”亦然。

    ○注“今已無有”者。

    謂已身之已,或解已為、已然之已也。

     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請以飨乎從者。

    ”(欲今受之,故益謙言從者。

    ○令,力呈反。

    )昭公曰:“喪人其何稱?”(行禮,賓主當各有所稱。

    時齊侯以諸侯遇禮接昭公,昭公自謙失國,不敢以故稱自稱,故執謙問之。

    ○故稱,尺證反。

    )景公曰:“孰君而無稱?”(猶曰誰為君者而言無所稱乎?昭公非君乎?)昭公于是?敫然而哭,(?敫然,哭聲貌。

    感景公言而自傷。

    ○?敫,古吊反,一音古狄反。

    )諸大夫皆哭。

    (魯諸大夫從昭公者。

    )既哭,以人為?,(?,周埒垣也。

    所以分别内外,衛威儀,今大學辟雍作“側”字。

    ○?,側其反,又側吏反。

    埒垣,力悅反;下音袁。

    别,彼列反。

    辟,音壁。

    ) [疏]注“?周埒垣也”者。

    ○解雲:猶言周匝為埒牆。

    雲“今大學辟雍作‘側’字”者,謂何氏所注者是“?”字,今漢時大學辟雍所讀者,作“側”字,雲既哭以人為側。

     以{辟巾}為席,({辟巾},車覆グ。

    ○{辟巾},亡曆反,車覆グ也;一音呼阒反。

    覆グ,力丁反。

    ) [疏]注“{辟巾}車覆グ”。

    ○解雲:グ即式也,但車式以グ為之,有豎者,有橫者,故《考工記》注雲“?對,式之植者橫者也”。

    禮,君羔{辟巾}虎?直,大夫、士鹿{辟巾}豹?直者是也。

     以鞍為幾,以遇禮相見。

    (以諸侯出相遇之禮相見。

    ○鞍,音安。

    )孔子曰:“其禮與其辭足觀矣。

    ”(言昭公素能若此,禍不至是。

    主書者,喜為大國所唁。

    地者,痛錄公,明臣子當憂納公也。

    ) [疏]注“地者痛錄”至“公也”。

    ○解雲:書其唁公于野井者,正欲痛公而詳錄之。

    下二十九年春,“齊侯使高張來唁公”,不複書其地,正以公居于運,與在國同,故與此異;下三十一年“晉侯使荀栎唁公于乾侯”,地者,與此同。

     冬,十月,戊辰,叔孫舍卒。

     十有一月,已亥,宋公佐卒于曲棘。

    曲棘者何?宋之邑也。

    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憂内也。

    (時宋公聞昭公見逐,欲憂納之,至曲棘而卒,故恩錄之。

    ) [疏]“曲棘者何”。

    ○解雲:欲言宋邑,例所不書;欲言他邑,文無所系,故執不知問。

    ○“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者。

    正以桓五年“陳侯鮑卒”不地,是以弟子據而難之。

    但宣公九年“晉侯黑臀卒于扈”之下已有成注,故于此省文。

     十有二月,齊侯取運。

    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為公取之也。

    (為公取運以居公,善其憂内,故書。

    不舉伐者,以言語從季氏取之。

    月者,善錄齊侯。

    ○為公,于僞反,注同。

    ) [疏]“外取邑不”至“以書”。

    ○解雲:正據襄元年傳雲“魚石走之楚,楚為之伐宋,取彭城以封魚石”,而經不書楚取彭城是也。

    但隐四年春,“莒人伐杞,取牟婁”之下有注,故此省文。

    ○注“不舉伐者”。

    ○解雲:正以隐四年春,“莒人伐杞,取牟婁”,舉伐言取,故決之。

    雲月者,善錄齊侯者,正以哀八年“夏,齊人取ん及亻單”,外取邑而書時,今此書月,正以善憂内,詳錄齊侯矣。

     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宋元公。

     三月,公至自齊,居于運。

    (月者,闵公失國居運。

    緻者,明臣子當憂納公,不當使居運。

    後不複月者,始錄可知。

    ○不複,扶又反,下同。

    ) [疏]“三月公”至“于運”。

    ○解雲:案上“公遜于齊,次于楊州。

    齊侯唁公于野井”,似不入齊國都。

    而得言至自齊者,《?梁傳》雲“公次于楊州,其曰至自齊,何也”。

    注雲“據公但至楊州,未至齊”;“以齊侯之見公,可以言至自齊也”,注雲“齊侯唁公于野井,以親見齊侯為重,故可言至自齊”;“居于郓者,公在外也”,注雲“若但言公至自齊,而不言居于郓,則嫌公得歸國,欲明公實在外,故言居于郓”。

    ○注“月者闵”至“居運”者。

    正以凡緻例時故也。

    ○注“緻者”至“可知”。

    ○解雲:桓元年“三月,公會鄭伯于垂”之下,注雲“不緻者,為下去王,?足起無王,未足以見無王罪深淺,故複奪臣子辭,成誅文也”。

    然則昭公失所,為臣所逐,而緻之者,正以罪輕于桓公,明其臣子當憂納公故也。

    雲後不複月者,始錄可知,即此秋“公至自會”;二十七年冬,“公至自齊,居于郓”之屬是也。

     夏,公圍成。

    (書者,惡公失國,幸而得運,不?文德以來之,複擾其民圍成。

    不從叛書者,本與國俱叛,故不得複以叛為重。

    不從定公,又以親圍下邑為譏者,昭無臣子,又即如定公當緻也。

    。

    ○惡,烏路反。

    ) [疏]注“不從”至“為重”。

    ○解雲:成三年“秋,叔孫僑如率師圍棘。

    棘者何?汶陽之不服邑也。

    其言圍之何?不聽也”,注雲“不聽者,叛也。

    不言叛者,為内諱,故書圍以起之”。

    然則今此圍成是圍叛之文,而知為惡公書之者,正以本與國俱叛,理宜不複以叛為重故也。

    ○注“不從”至“臣子”。

    ○解雲:定十二年“十有二月,公圍成”,注雲“天子不親征下土,諸侯不親征叛邑,不能圍成,不能服,不能以一國為家,甚危,若從他國來,故危錄之”是也。

    然則此經不書月,亦與彼異,而注不決之者,省文從可知。

     秋,公會齊侯、莒子、邾婁子、杞伯盟于?陵。

    (不月者,時諸侯相與約,欲納公,故内喜為大信辭。

    ○專阝,音專,本亦作“專”。

    ) [疏]注“不月”至“信辭”。

    ○解雲:《春秋》之義,大信者時,小信者月,不信者日。

    ?陵之會,無相犯,複無大信,止合書月,而書時者,正以約欲納公,故為大信辭矣。

     公至自會,居于運。

    (緻會者,責臣子,明公已得意于諸侯,不憂助納之,而使居于運。

    ) [疏]注“緻會者”至“于運”。

    ○解雲:莊六年注雲“公與二國以上出會盟,得意緻會,不得意不緻”,即哀十三年夏,“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秋,公至自會”;宣七年“冬,公會晉侯”以下于黑壤之屬是也。

    然則公與二國以上出會盟,得意緻會,明公已得意于諸侯。

     九月,庚申,楚子居卒。

     冬,十月,天王入于成周。

    成周者何?東周也。

    (是時王猛自号為西周,天下因謂成周為東周。

    ) [疏]“成周者何”。

    ○解雲:欲言正居,經無京師之稱;欲言非正居,天王入之,故執不知問。

    ○注“是時王”至“西周”。

    ○解雲:謂是上二十二年時。

    故彼經稱“秋,劉子、單子以王猛入于王城”,傳雲“王城者何?西周也”,注雲“時居王城邑,自号西周王”是也。

     其言入何?(據入者篡辭。

    ) [疏]注“據入者篡辭”。

    ○解雲:即莊六年“衛侯朔入于衛”之下,傳文所雲“其言入何?篡辭也”是也。

     不嫌也。

    (上言天王,着有天子已明,不嫌為篡,主言入者,起其難也。

    不言京師者,起正居在成周,實外之。

    月者,為天下喜錄王者反正位。

    ○為天,于僞反。

    ) [疏]注“上言”至“難也”。

    ○解雲:謂此經上有天王之文,下雖言入,非篡可知。

    上二十三年秋“天王居于狄泉”,傳雲“此未三年,其稱天王者何?着有天子”。

    然則此注雲“着有天子已明”者,取上傳之文。

    雲主言入者,起其難也者,正以隐八年春“入邴”之下,傳雲“其言入何?難也”。

    莊二十四年秋“夫人姜氏入”之下,傳雲“其言入何?難也”。

    然則入者,重難之辭,故雲主言入者,起其難也。

    ○注“不言”至“外之”。

    ○解雲:桓九年“春,紀季姜歸于京師”之下,傳雲“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則天子之居,乃京師是也。

    今言天王入于成周,不言入京師者,正欲起其正居在成周故也。

    所以能起之者,既為天王所入,正居明矣。

    言實外之者,正以天子之重,海内瞻望,宜親九族,以自衛守,而辟庶孽,蒙塵于外,經曆數年,方歸舊守,是以不言京師,欲以外之。

    然則不言京師,兼二義矣。

    初起成周為王居,終實外天子,故雲不言京師,起正居在成周,實外之也。

    注雲“月者,為天下喜錄王者反正位”者,正以此上二十二年,“秋,劉子、單子以王猛入于成周”,不書月。

    今此月者,為天下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