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公卷二十四(起二十三年,盡三十二年)
關燈
小
中
大
,又力之反,二傳作“郁?”)。
冬,吳滅巢。
葬杞平公。
[疏]“叔孫舍至自晉”。
解雲:上十四年“春,隐如至自晉”,以其被執而還,故省去其氏。
今此叔孫舍不去氏者,蓋以無罪故也,是以文十四年傳雲“稱行人而執者,以其事執也”,注雲“以其所銜奉國事執之,晉人執我行人叔孫舍是也”;“不稱行人而執者,以已執也”,注雲“已者,已大夫,自以大夫之罪執之。
分别之者,罪惡當各歸其本”。
以此言之,則知隐如有罪,故去其氏;叔孫無罪,故無貶文。
若然,文十五年夏,“單伯至自齊”,案彼單伯亦以其有罪執,而存其氏者,恥之故也,是以彼注雲“不省去氏者,淫當絕,使若他單伯至”是也。
注“是後季氏逐昭公”者,在下二十五年九月。
雲吳滅巢者,在今年冬。
雲弑其君僚者,在二十七年。
雲又滅徐者,在三十年冬。
先言季氏逐昭公者,正欲決吳事故也。
杞伯郁?卒者,《左氏》、《?梁》作“郁?”字,今正本亦有“郁”字者。
二十有五年,春,叔孫舍如宋。
夏,叔倪會晉趙鞅、宋樂世心、衛北宮喜、鄭遊吉、曹人、邾婁人、滕人、薛人、小邾婁人于黃父。
(○倪,音詣,又五兮反,《左氏》作“詣”。
樂世心,世如字,又以制反,《左氏》作“大心”。
父,音甫。
)。
有鹳鹆來巢。
何以書?記異也。
何異爾?非中國之禽也,宜穴又巢也。
(非中國之禽而來居此國,國将危亡之象。
鹳鹆,猶權欲。
宜穴又巢,此權臣欲國,自下居上之徵也,其後卒為季氏所逐。
○鹳,音權,《左氏》作“瞿?”,音劬。
鹆,音欲。
) [疏]“夏叔倪”者。
《?梁》與此同,《左氏》經賈注者作“叔詣”字。
○“有鹳鹆來巢”者。
○解雲:案《運鬥樞》雲“有鹳鹆來巢于榆”,此經不言于榆者,欲道來巢即為異,不假指其處所,若莊七年傳雲“‘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複’,君子修之曰‘星?如雨’”,何氏雲“明其狀似雨爾,不當言雨星;不言尺者,?則為異,不可以尺寸錄之”。
非中國之禽也者,謂是夷狄之鳥,以《異義》“《公羊》說”雲“鹳鹆,夷狄之鳥,不當來入中國”,鄭君?之曰:“《春秋》之鳥不言來者,多為夷狄來也”,若鹳鹆乃飛從夷狄而來,則昭将去遠域之外。
以此言之,則知非中國之禽者,謂是夷狄之鳥,而《冬官》雲“鹳鹆不逾濟”,鄭氏雲“無妨于中國有之”者,何氏所不取也。
舊解以為中國,國中者,非得注之意。
《?梁》與此同。
秋,七月,上辛,大雩。
季辛,又雩。
又雩者何?又雩者,非雩也,聚衆以逐季氏也。
(一月不當再舉雩。
言又雩者,起非雩也。
昭公依托上雩,生事聚衆,欲以逐季氏。
不書逐季氏者,諱不能逐,反起下孫,及為所敗,故因雩起其事也。
但舉日,不舉辰者,辰不同,不可相為上下。
又日為君,長為臣,去辰,則逐季氏意明矣。
上不當日,言上辛者,為下辛張本。
不言下辛,言季辛者,起季氏不執下而逐君。
○下孫,音遜,下文同。
去,起呂反。
為下,于僞反,下“而為”同。
) [疏]“又雩者何”。
○解雲:諸夏雩祭文,悉不言又,異于常例,故執不知問。
○注“一月”至“事也”。
○解雲:僖三年注雲“大平一月不雨即書,《春秋》亂世,一月不雨,未害物,未足為異,當滿一時乃書”。
然則《春秋》之義,一時能害,方始書雩,豈有再舉其雩乎?故曰一月不當再舉雩矣。
既無再舉雩之例,而言又雩者何?以起其非實雩,故雲言又雩者,起非雩也。
○注“但舉”至“上下”。
○解雲:正以去年“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則此月上辛為辛醜,下辛為辛酉,所以直言辛,不兼言醜、酉者。
若言辛醜、辛酉,即是參差不同,不可相為上下故也。
○注“又日”至“明矣”。
○解雲:十日為陽為?,故為君之義;十二辰為陰為枝,故為臣之象,故雲日為君,辰為臣。
○注“上不”至“張本”。
○解雲:《春秋》之雩,其例書時,即桓五年秋“大雩”之文是,故雲上不當日也。
若然,亦不合月。
而雲七月者,欲見上辛下辛皆七月之日故。
○注“不言”至“逐君”。
○解雲:凡言上者,對下之稱。
既言上辛而不言下辛者,欲起季氏不執臣下之卑而逐君矣。
九月,已亥,公孫于齊,次于楊州。
(地者,臣子痛君失位,詳錄所舍止。
○楊州,《左氏》作“陽州”。
) [疏]注“地者”至“舍止”。
○解雲:地者,即經書次于楊州是也。
《春秋》之義,悉皆舉重。
不舉公孫為重,而複書次于楊州者,臣子哀痛公之失位,是以詳錄公之所舍止之處矣。
齊侯唁公于野井。
唁公者何?昭公将弑季氏,(傳言弑者,從昭公之辭。
○唁,音彥。
将殺,音試,下及注同。
) [疏]“唁公者何”。
○解雲:失國見唁,在可諱之限。
今而書見,故執不知問。
○注“傳言”至“之辭”。
○解雲:君讨臣下,正應言殺。
今傳雲弑,故須解之。
而言從昭公之辭者,即下文雲“吾欲弑之,如何”是也。
季氏為無道者,謂無臣之道。
告子家駒曰:“季氏為無道,僭于公室久矣。
(諸侯稱公室。
)吾欲弑之,何如?(昭公素畏季氏,意者以為如人君,故言弑。
) [疏]注“昭公”至“言弑”。
○解雲:隐四年傳雲“與弑公”,何氏雲“弑者,殺君之辭”。
然則臣下犯于君父,皆謂之弑。
今昭公欲讨臣下而言弑,違于常義,故須解之。
子家駒曰:“諸侯僭于天子,大夫僭于諸侯久矣。
”昭公曰:“吾何僭矣哉?”(失禮成俗,不自知也。
) [疏]注“失禮成”至“知也”。
○解雲:正以魯人始僭在春秋前,至昭已久,故不自知。
子家駒曰:“設兩觀,(禮,天子諸侯台門,天子外阙兩觀,諸侯内阙一觀。
○觀,工亂反,注同。
) [疏]注“禮天子”至“一觀”。
○解雲:在《禮器》文。
雲天子外阙兩觀,諸侯内阙一觀者,《禮說》文也。
乘大路,(禮,天子大路,諸侯路車,大夫大車,士飾車。
) [疏]注“禮天子大”至“飾車”。
○解雲:《顧命》之文也。
雲諸侯路車,《詩》雲“路車乘馬”是也。
雲大夫大車者,即《詩》雲“大車檻檻”是也。
雲士飾車者,即《書傳》雲“乘飾車兩馬,庶人單馬木車”是也。
朱幹,(幹,?也。
以朱飾?。
?,食允反,又音尹。
)玉戚,(戚,斧也。
以玉飾斧。
○玉戚,于戚反,以玉飾斧。
)以舞《大夏》;(《大夏》,夏樂也。
周所以舞夏樂者,王者始起,未制作之時,取先王之樂與已同者,假以風化天下天下大同乃自作樂取夏樂者,與周俱文也。
王者,舞六樂于宗廟之中。
舞先王之樂,明有法也;舞已之樂,明有制也;舞四夷之樂,大德廣及之也。
東夷之樂曰株離,南夷之樂曰任,西夷之樂曰禁,北夷之樂曰昧。
○大夏,戶雅反,注同。
株離,音誅。
禁,音金,又居鸩反。
) [疏]注“東夷之樂”至“曰昧”。
○解雲:以下皆《樂說》文。
彼注雲“陽氣始起于懷任之物,名離其株也。
南者,任也,盛夏之時,物皆懷任矣。
草木畢成,禁如收斂。
盛陽消盡,蔽其光景昧然”是也。
八佾以舞《大武》,此皆天子之禮也。
且夫牛馬維婁,(系馬曰維,系牛曰婁。
○佾,音逸。
且夫,音扶,下“有夫”并注同。
婁,力主反。
) [疏]“此皆天子之禮也”。
○解雲:以周公之功,得用四代之樂,而以《大夏》之徒謂之為僭者,剌其群公之廟,若祭周公則備。
○“牛馬維婁”者。
○解雲:皆謂系之于廄,不得放逸于郊也。
○注“系馬曰維”者。
即《詩》雲“皎皎白駒,絷之維之”是。
雲系牛曰婁者,正以上言牛馬,下言維婁,維既屬馬,婁屬于牛亦可知矣。
而文不次者,意到則言矣。
舊說雲婁者,侶也,謂聚之于廄。
委已者也,(委食已者。
○委已,于僞反,注同。
已,音紀。
委食,音嗣,下同。
)而柔焉。
(柔,順。
) [疏]“委已者也,而柔焉”。
○解雲:言牛馬之數,猶順于已之人,而季氏作賞,有年歲矣,民從之,固是其宜矣。
季氏得民衆久矣,(季氏專賞罰,得民衆之心久矣,民順從之,猶牛馬之于委食已者。
)君無多辱焉。
”(恐民必不從君命,而為季氏用,反逐君,故雲爾。
子家駒上說正法,下引時事以谏者,欲使昭公先自正,乃正季氏。
) [疏]注“子家駒上說正法”者。
○解雲:即謂上文“朱幹,玉戚”之屬是也。
雲“下引時事”者,謂“牛馬維婁”是也。
昭公不從其言,終弑而敗焉,(果反為季氏所逐。
) [疏]“終弑之”者。
○解雲:謂陳兵欲往攻殺之也。
走之齊。
齊侯唁公于野井,(吊亡國曰唁,吊死國曰吊,吊喪主曰傷,吊所執纟弗曰纟免。
○纟弗,音弗。
纟免,音問。
) [疏]注“吊亡國曰唁”者。
○解雲:此文是也。
○注“吊喪”至“曰纟免”。
○解雲:皆當時之制也。
曰:“奈何君去魯國之社稷?”昭公曰:“喪人(自謂亡人。
○喪,息浪反,亡也。
)不佞,(不善。
)失守魯國之社稷,執事以羞。
”(謙自比齊下執事,言以羞及君。
) [疏]“執事以羞”。
○解雲:言已之尊卑,比齊之執事也,而舉措不善,失守社稷,由是之故,以羞及君。
再拜颡,(颡者,猶今叩頭矣。
謝見唁也。
○再拜颡,息黨反,見而稽颡也。
)慶子家駒,(慶,賀。
)曰:“慶子免君于大難矣。
”子家駒曰:“臣不佞,陷君于大難,君不忍加之以??,賜之以死。
”(??,要斬之罪,即所錫之以死。
○大難,乃旦反,下同。
?,音甫,又方幹反。
?,之實反。
要,一遙反。
)再拜颡。
(謝為齊侯所慶。
)高子執箪食,(箪,葦器也。
圓曰箪,方曰笥。
食,即下所緻糗也。
○箪,音丹,葦器。
食,音嗣,注同。
葦,于鬼反。
笥,思嗣反。
糗,丘九反,又昌紹反。
) [疏]注“箪,葦器也”至“方曰笥”。
○解雲:《釋器》無文,蓋以時事言之。
雲食即下所緻糗也者,即下文雲“敢緻糗于從者”是也。
與四?廷脯,(屈曰朐,申曰?廷。
○?廷,他頂反,又大頂反。
朐,其俱反。
) [疏]注“屈曰朐,申曰?廷”者。
○解雲:正以?廷是伸舒之名,則知朐是屈疊之稱矣。
鄭注《曲禮》上篇雲“屈中曰朐”,義通于此。
國子執壺漿,(壺,禮器。
腹方口圓曰壺,反之曰方壺,有爵飾。
) [疏]注“壺,禮器”。
○解雲:即《燕禮》雲“司宮尊于東楹之西,兩方壺,左玄酒,南上”是也。
雲“腹方”至“爵飾者”,《釋器》無文,蓋用舊說,或以時事知之,言有爵飾者,謂刻畫盞爵之形,飾其壺體。
曰:“吾寡君聞君在外,?饔未就,(?,熟食。
饔,熟肉。
未就,未成也。
解所以緻糗意。
○?,音俊。
) [疏]注“?熟食饔熟肉”。
○解雲:《聘禮曰》“宰夫朝服設飧,饪一牢,在西鼎九”,是飧
冬,吳滅巢。
葬杞平公。
[疏]“叔孫舍至自晉”。
解雲:上十四年“春,隐如至自晉”,以其被執而還,故省去其氏。
今此叔孫舍不去氏者,蓋以無罪故也,是以文十四年傳雲“稱行人而執者,以其事執也”,注雲“以其所銜奉國事執之,晉人執我行人叔孫舍是也”;“不稱行人而執者,以已執也”,注雲“已者,已大夫,自以大夫之罪執之。
分别之者,罪惡當各歸其本”。
以此言之,則知隐如有罪,故去其氏;叔孫無罪,故無貶文。
若然,文十五年夏,“單伯至自齊”,案彼單伯亦以其有罪執,而存其氏者,恥之故也,是以彼注雲“不省去氏者,淫當絕,使若他單伯至”是也。
注“是後季氏逐昭公”者,在下二十五年九月。
雲吳滅巢者,在今年冬。
雲弑其君僚者,在二十七年。
雲又滅徐者,在三十年冬。
先言季氏逐昭公者,正欲決吳事故也。
杞伯郁?卒者,《左氏》、《?梁》作“郁?”字,今正本亦有“郁”字者。
二十有五年,春,叔孫舍如宋。
夏,叔倪會晉趙鞅、宋樂世心、衛北宮喜、鄭遊吉、曹人、邾婁人、滕人、薛人、小邾婁人于黃父。
(○倪,音詣,又五兮反,《左氏》作“詣”。
樂世心,世如字,又以制反,《左氏》作“大心”。
父,音甫。
)。
有鹳鹆來巢。
何以書?記異也。
何異爾?非中國之禽也,宜穴又巢也。
(非中國之禽而來居此國,國将危亡之象。
鹳鹆,猶權欲。
宜穴又巢,此權臣欲國,自下居上之徵也,其後卒為季氏所逐。
○鹳,音權,《左氏》作“瞿?”,音劬。
鹆,音欲。
) [疏]“夏叔倪”者。
《?梁》與此同,《左氏》經賈注者作“叔詣”字。
○“有鹳鹆來巢”者。
○解雲:案《運鬥樞》雲“有鹳鹆來巢于榆”,此經不言于榆者,欲道來巢即為異,不假指其處所,若莊七年傳雲“‘不修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複’,君子修之曰‘星?如雨’”,何氏雲“明其狀似雨爾,不當言雨星;不言尺者,?則為異,不可以尺寸錄之”。
非中國之禽也者,謂是夷狄之鳥,以《異義》“《公羊》說”雲“鹳鹆,夷狄之鳥,不當來入中國”,鄭君?之曰:“《春秋》之鳥不言來者,多為夷狄來也”,若鹳鹆乃飛從夷狄而來,則昭将去遠域之外。
以此言之,則知非中國之禽者,謂是夷狄之鳥,而《冬官》雲“鹳鹆不逾濟”,鄭氏雲“無妨于中國有之”者,何氏所不取也。
舊解以為中國,國中者,非得注之意。
《?梁》與此同。
秋,七月,上辛,大雩。
季辛,又雩。
又雩者何?又雩者,非雩也,聚衆以逐季氏也。
(一月不當再舉雩。
言又雩者,起非雩也。
昭公依托上雩,生事聚衆,欲以逐季氏。
不書逐季氏者,諱不能逐,反起下孫,及為所敗,故因雩起其事也。
但舉日,不舉辰者,辰不同,不可相為上下。
又日為君,長為臣,去辰,則逐季氏意明矣。
上不當日,言上辛者,為下辛張本。
不言下辛,言季辛者,起季氏不執下而逐君。
○下孫,音遜,下文同。
去,起呂反。
為下,于僞反,下“而為”同。
) [疏]“又雩者何”。
○解雲:諸夏雩祭文,悉不言又,異于常例,故執不知問。
○注“一月”至“事也”。
○解雲:僖三年注雲“大平一月不雨即書,《春秋》亂世,一月不雨,未害物,未足為異,當滿一時乃書”。
然則《春秋》之義,一時能害,方始書雩,豈有再舉其雩乎?故曰一月不當再舉雩矣。
既無再舉雩之例,而言又雩者何?以起其非實雩,故雲言又雩者,起非雩也。
○注“但舉”至“上下”。
○解雲:正以去年“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則此月上辛為辛醜,下辛為辛酉,所以直言辛,不兼言醜、酉者。
若言辛醜、辛酉,即是參差不同,不可相為上下故也。
○注“又日”至“明矣”。
○解雲:十日為陽為?,故為君之義;十二辰為陰為枝,故為臣之象,故雲日為君,辰為臣。
○注“上不”至“張本”。
○解雲:《春秋》之雩,其例書時,即桓五年秋“大雩”之文是,故雲上不當日也。
若然,亦不合月。
而雲七月者,欲見上辛下辛皆七月之日故。
○注“不言”至“逐君”。
○解雲:凡言上者,對下之稱。
既言上辛而不言下辛者,欲起季氏不執臣下之卑而逐君矣。
九月,已亥,公孫于齊,次于楊州。
(地者,臣子痛君失位,詳錄所舍止。
○楊州,《左氏》作“陽州”。
) [疏]注“地者”至“舍止”。
○解雲:地者,即經書次于楊州是也。
《春秋》之義,悉皆舉重。
不舉公孫為重,而複書次于楊州者,臣子哀痛公之失位,是以詳錄公之所舍止之處矣。
齊侯唁公于野井。
唁公者何?昭公将弑季氏,(傳言弑者,從昭公之辭。
○唁,音彥。
将殺,音試,下及注同。
) [疏]“唁公者何”。
○解雲:失國見唁,在可諱之限。
今而書見,故執不知問。
○注“傳言”至“之辭”。
○解雲:君讨臣下,正應言殺。
今傳雲弑,故須解之。
而言從昭公之辭者,即下文雲“吾欲弑之,如何”是也。
季氏為無道者,謂無臣之道。
告子家駒曰:“季氏為無道,僭于公室久矣。
(諸侯稱公室。
)吾欲弑之,何如?(昭公素畏季氏,意者以為如人君,故言弑。
) [疏]注“昭公”至“言弑”。
○解雲:隐四年傳雲“與弑公”,何氏雲“弑者,殺君之辭”。
然則臣下犯于君父,皆謂之弑。
今昭公欲讨臣下而言弑,違于常義,故須解之。
子家駒曰:“諸侯僭于天子,大夫僭于諸侯久矣。
”昭公曰:“吾何僭矣哉?”(失禮成俗,不自知也。
) [疏]注“失禮成”至“知也”。
○解雲:正以魯人始僭在春秋前,至昭已久,故不自知。
子家駒曰:“設兩觀,(禮,天子諸侯台門,天子外阙兩觀,諸侯内阙一觀。
○觀,工亂反,注同。
) [疏]注“禮天子”至“一觀”。
○解雲:在《禮器》文。
雲天子外阙兩觀,諸侯内阙一觀者,《禮說》文也。
乘大路,(禮,天子大路,諸侯路車,大夫大車,士飾車。
) [疏]注“禮天子大”至“飾車”。
○解雲:《顧命》之文也。
雲諸侯路車,《詩》雲“路車乘馬”是也。
雲大夫大車者,即《詩》雲“大車檻檻”是也。
雲士飾車者,即《書傳》雲“乘飾車兩馬,庶人單馬木車”是也。
朱幹,(幹,?也。
以朱飾?。
?,食允反,又音尹。
)玉戚,(戚,斧也。
以玉飾斧。
○玉戚,于戚反,以玉飾斧。
)以舞《大夏》;(《大夏》,夏樂也。
周所以舞夏樂者,王者始起,未制作之時,取先王之樂與已同者,假以風化天下天下大同乃自作樂取夏樂者,與周俱文也。
王者,舞六樂于宗廟之中。
舞先王之樂,明有法也;舞已之樂,明有制也;舞四夷之樂,大德廣及之也。
東夷之樂曰株離,南夷之樂曰任,西夷之樂曰禁,北夷之樂曰昧。
○大夏,戶雅反,注同。
株離,音誅。
禁,音金,又居鸩反。
) [疏]注“東夷之樂”至“曰昧”。
○解雲:以下皆《樂說》文。
彼注雲“陽氣始起于懷任之物,名離其株也。
南者,任也,盛夏之時,物皆懷任矣。
草木畢成,禁如收斂。
盛陽消盡,蔽其光景昧然”是也。
八佾以舞《大武》,此皆天子之禮也。
且夫牛馬維婁,(系馬曰維,系牛曰婁。
○佾,音逸。
且夫,音扶,下“有夫”并注同。
婁,力主反。
) [疏]“此皆天子之禮也”。
○解雲:以周公之功,得用四代之樂,而以《大夏》之徒謂之為僭者,剌其群公之廟,若祭周公則備。
○“牛馬維婁”者。
○解雲:皆謂系之于廄,不得放逸于郊也。
○注“系馬曰維”者。
即《詩》雲“皎皎白駒,絷之維之”是。
雲系牛曰婁者,正以上言牛馬,下言維婁,維既屬馬,婁屬于牛亦可知矣。
而文不次者,意到則言矣。
舊說雲婁者,侶也,謂聚之于廄。
委已者也,(委食已者。
○委已,于僞反,注同。
已,音紀。
委食,音嗣,下同。
)而柔焉。
(柔,順。
) [疏]“委已者也,而柔焉”。
○解雲:言牛馬之數,猶順于已之人,而季氏作賞,有年歲矣,民從之,固是其宜矣。
季氏得民衆久矣,(季氏專賞罰,得民衆之心久矣,民順從之,猶牛馬之于委食已者。
)君無多辱焉。
”(恐民必不從君命,而為季氏用,反逐君,故雲爾。
子家駒上說正法,下引時事以谏者,欲使昭公先自正,乃正季氏。
) [疏]注“子家駒上說正法”者。
○解雲:即謂上文“朱幹,玉戚”之屬是也。
雲“下引時事”者,謂“牛馬維婁”是也。
昭公不從其言,終弑而敗焉,(果反為季氏所逐。
) [疏]“終弑之”者。
○解雲:謂陳兵欲往攻殺之也。
走之齊。
齊侯唁公于野井,(吊亡國曰唁,吊死國曰吊,吊喪主曰傷,吊所執纟弗曰纟免。
○纟弗,音弗。
纟免,音問。
) [疏]注“吊亡國曰唁”者。
○解雲:此文是也。
○注“吊喪”至“曰纟免”。
○解雲:皆當時之制也。
曰:“奈何君去魯國之社稷?”昭公曰:“喪人(自謂亡人。
○喪,息浪反,亡也。
)不佞,(不善。
)失守魯國之社稷,執事以羞。
”(謙自比齊下執事,言以羞及君。
) [疏]“執事以羞”。
○解雲:言已之尊卑,比齊之執事也,而舉措不善,失守社稷,由是之故,以羞及君。
再拜颡,(颡者,猶今叩頭矣。
謝見唁也。
○再拜颡,息黨反,見而稽颡也。
)慶子家駒,(慶,賀。
)曰:“慶子免君于大難矣。
”子家駒曰:“臣不佞,陷君于大難,君不忍加之以??,賜之以死。
”(??,要斬之罪,即所錫之以死。
○大難,乃旦反,下同。
?,音甫,又方幹反。
?,之實反。
要,一遙反。
)再拜颡。
(謝為齊侯所慶。
)高子執箪食,(箪,葦器也。
圓曰箪,方曰笥。
食,即下所緻糗也。
○箪,音丹,葦器。
食,音嗣,注同。
葦,于鬼反。
笥,思嗣反。
糗,丘九反,又昌紹反。
) [疏]注“箪,葦器也”至“方曰笥”。
○解雲:《釋器》無文,蓋以時事言之。
雲食即下所緻糗也者,即下文雲“敢緻糗于從者”是也。
與四?廷脯,(屈曰朐,申曰?廷。
○?廷,他頂反,又大頂反。
朐,其俱反。
) [疏]注“屈曰朐,申曰?廷”者。
○解雲:正以?廷是伸舒之名,則知朐是屈疊之稱矣。
鄭注《曲禮》上篇雲“屈中曰朐”,義通于此。
國子執壺漿,(壺,禮器。
腹方口圓曰壺,反之曰方壺,有爵飾。
) [疏]注“壺,禮器”。
○解雲:即《燕禮》雲“司宮尊于東楹之西,兩方壺,左玄酒,南上”是也。
雲“腹方”至“爵飾者”,《釋器》無文,蓋用舊說,或以時事知之,言有爵飾者,謂刻畫盞爵之形,飾其壺體。
曰:“吾寡君聞君在外,?饔未就,(?,熟食。
饔,熟肉。
未就,未成也。
解所以緻糗意。
○?,音俊。
) [疏]注“?熟食饔熟肉”。
○解雲:《聘禮曰》“宰夫朝服設飧,饪一牢,在西鼎九”,是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