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公卷二十四(起二十三年,盡三十二年)
關燈
小
中
大
二十三年,春,王正月,叔孫舍如晉。
癸醜,叔鞅卒。
晉人執我行人叔孫舍。
晉人圍郊。
郊者何?天子之邑也。
(天子間田,有大夫主之。
○間,音閑。
) [疏]“叔孫舍”者。
○解:《左氏》、《?梁》作“?”字。
○“郊者何”。
○解雲:欲言外邑,文無所系;欲言魯邑,而不言伐我,故執不知問也。
曷為不系于周?不與伐天子也。
(與侵柳同義。
) [疏]注“與侵柳同義”。
○解雲:即宣元年“冬,晉趙穿帥師侵柳”,傳曰:“柳者何?天子之邑也”。
注雲“天子間田也,有大夫守之,晉與大夫忿争侵之”也;“曷為不系乎周”,注雲“據王帥敗績于貿戎,系王”;“不與伐天子也”,注雲“絕正其義,使若兩國自相伐”。
今此圍郊亦然,故曰與侵柳同義。
然則彼已有傳,今複發之者,正以侵圍異文故也。
且若不發傳,無以知其伐天子。
夏,六月,蔡侯東國卒于楚。
(不日者,惡背中國而與楚,故略之。
月者,比?附父仇,責之淺也。
不書葬者,篡也。
篡不書者,以惡朱在三年之内,不共悲哀,舉錯無度,失衆見篡。
○惡背,烏路反,下同;背,音佩。
共,音恭。
錯,七故反。
) [疏]注“不日”至“略之”。
○解雲:正以大國之卒,例皆書日,今此不日,故解之。
言背中國而與楚者,即此文卒于楚是也。
○注“月者”至“淺也”。
○解雲:僖十四年“冬,蔡侯?卒”,注雲“不月者,賤其背中國而附父仇,故略之甚也”。
然則彼過深,故不月,此則過淺,但不日而已,雲雲之說,備于僖十四年。
雲不書葬者,篡也者,以《春秋》之例,篡不明者,例不書葬。
今此東國篡不明,不書其葬,以明篡矣。
○注“篡不”至“見篡”。
○解雲:二十一年“冬,蔡侯朱出奔楚”,何氏雲“出奔者,為東國所篡”。
然則東國既篡于朱,而無立、入之文者,正欲惡朱故也,何者?東國篡朱,而無文貶,則知《春秋》之義,惡朱明矣。
言在三年之内者,即二十年冬,“蔡侯廬卒”,至二十一年冬,朱即出奔,故曰三年之内也。
所見之世,始錄諸侯内行小失,不可勝書,是以《春秋》但粗而見譏而已,故何氏雲“不共悲哀,舉錯無度”而已矣。
凡是為人所篡,皆失衆之所由,故何氏雲“失衆見篡”也。
秋,七月,莒子庚輿來奔。
戊辰,吳敗頓、胡、沈、蔡、陳、許之師于雞父。
胡子髡、沈子楹滅,獲陳夏?。
此偏戰也,曷為以詐戰之辭言之?(據甲戌齊國書及吳戰于艾陵,俱與夷狄言戰,今此從詐戰辭言敗。
○雞父,音甫。
髡,苦門反。
楹,音盈,《左氏》作“逞”,《?梁》作“盈”。
夏,戶雅反。
?,五結反。
艾,五蓋反。
) [疏]“此偏戰也”。
○解雲:正以《春秋》之例,偏戰者日,詐戰者月,今此書日,故言偏戰。
○注“據甲戌”至“言敗”。
○解雲:即哀十一年夏,“五月,公會吳伐齊。
甲戌,齊國書帥師,及吳戰于艾陵,齊師敗績,獲齊國書”是也。
不與夷狄之主中國也。
(序上言戰,别客主人直不直也。
今吳序上而言戰,則主中國辭也。
○别客,彼列反,下及傳同。
) [疏]注“序上言戰”。
○解雲:以莊二十八年,“齊人伐衛。
衛人及齊人戰,衛人敗績”,傳雲“《春秋》伐者為客”,注雲“伐人者為客”;“伐者為主”,注雲“見伐者為主”;“故使衛主之也”,彼注雲“戰序上言及者為主”;“曷為使衛主之?衛未有罪爾”,注雲“蓋為幽之會,服父喪未終而不至故”。
又僖十八年春,宋公以下伐齊,夏,“宋師及齊師戰于?,齊師敗績”,傳雲“《春秋》伐者為客,伐者為主。
曷為不使齊主之?與襄公之征齊也。
曷為與襄公之征齊?桓公死,豎刀、易牙争權不葬,為是故伐之也”。
以此言之,若主人直,則主序上;若客直,則客序上,故雲序上言戰,别客主人直不直。
今吳人序其上而言戰,則是吳人為主中國之辭,故不得言戰,直言敗而已,故雲不與夷狄之主中國。
然則曷為不使中國主之?(據齊國書主吳。
)中國亦新夷狄也。
(中國所以異乎夷狄者,以其能尊尊也。
王室亂莫肯救,君臣上下壞敗,亦新有夷狄之行,故不使主之。
不稱國國出師者,賤略之。
言之師者,辟許獨稱師,上五國稱國之嫌。
○之行,下孟反,下同。
) [疏]注“君臣上下壞敗”者。
○解雲:不救天子,有無君臣上下之道,改雲君臣上下壞敗。
○注“不稱國國出師者,賤略之”者。
○解雲:決桓十三年春,“齊師、宋師、衛師、燕師敗績”之文。
○注“言之師者”。
○解雲:若不言之,直言吳敗頓、胡、沈、蔡、陳、許師于雞父,則嫌師文獨使許稱,自陳以上單稱國,是故言之,以散之矣。
其言滅獲何?(據蔡公孫歸生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
國言滅,君言殺。
又獲晉侯言獲,此陳夏?亦言獲,君大夫無别。
) [疏]注“據蔡”至“言殺”。
○解雲:即定十四年“夏,四月,庚辰,蔡公孫歸生帥師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
彼國言滅,君言殺,今此君言滅,是以據而難之。
雲又獲晉侯言獲者,即僖十五年冬十一月,“壬戌,晉侯及秦伯戰于韓,獲晉侯”是也。
然則國言滅,君言殺,以解傳其言滅何之文;又獲晉侯言獲,以解傳其言獲何之文。
别君臣也。
君死于位曰滅,生得曰獲,大夫生死皆曰獲。
(大夫不世,故不别死位。
) [疏]“君死于位曰滅”者。
○解雲:即此“胡子髡、沈子盈滅”是也。
生得曰獲者,即“獲晉侯”是也。
大夫生死皆曰獲者:大夫死曰獲者,即此“獲陳夏?”,及哀十一年“獲齊國書”之徒是也;其大夫生得曰獲者,宣二年“獲宋華元”是也。
○注“大夫不世,故不别死位”。
○解雲:正謂諸侯世,故别其死社稷與不,若其死社稷者而經書滅,不能者貶之言獲也。
大夫不世,是以不勞别之,故不問生死,皆謂之獲也。
不與夷狄之主中國,則其言獲陳夏?何?(據荊敗蔡師于莘,以蔡侯獻舞歸,不言獲。
○莘,所巾反。
) [疏]注“據荊”至“言獲”。
○解雲:在莊十年秋九月,彼傳雲“曷為不言其獲?不與夷狄之獲中國也”。
吳少進也。
(能結日偏戰,行少進,故從中國辭治之。
髡、楹下雲滅者,死戰當加禮,使若自卒相順也。
經先舉敗文,嫌敗走及殺之,故以自滅為文,明本死位,乃敗之爾。
名者,從赴辭也。
) [疏]注“髡楹”至“順也”。
○解雲:獲晉侯戕曾阝子之徒,皆獲戕之文在上,今髡、楹之滅,滅文在下者,以其死戰當合加禮,故退滅文于下,使若公子友卒之類,不為人所殺然,故曰使若自卒。
一則不言戰,不與夷狄之主中國;一則其言滅,不與夷狄之殺諸夏,二理合符,故言相順也。
○注“名者,從赴辭也”。
解雲:《公羊》之義,合書則書,不待赴告,而言從赴辭者,正以髡、楹既死,故胡、沈之臣赴告鄰國,雲道寡君某甲,為吳所滅,諸侯之史,悉書其名,孔子案諸國之文而為《春秋》,由是之故,錄其名矣,故曰名者,從赴辭。
隐公八年“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秋,“八月,葬蔡宣公”,傳雲“卒何以名而葬不名?卒從正”,注雲“卒當赴告天子,君前臣名,故從君臣之正義言也”;“而葬從主人”,彼注雲“至葬者,有常月可知,不赴告天子,故從蔡臣子辭稱公”也。
以此言之,則此注雲“名者,從赴辭”者,謂其赴告天子之辭是以稱人矣。
天王居于狄泉。
此未三年,其稱天王何?(據毛伯來求金,不稱天王。
) [疏]注“據毛”至“天王”。
解雲:即文九年“毛伯來求金”是也。
彼雲“何以不稱使?當喪未君也。
逾年矣,何以謂之未君?即位矣,而未稱王也。
未稱王,何以知其即位?以諸侯之逾年即位,亦知天子之逾年即位也”,注雲“俱繼體,其禮不得異”;“以天子三年然後稱王,亦知諸侯于封内三年稱子也”。
然則天子之法,三年然後方始稱王,故此傳雲“此未三年,其稱王何”,據毛伯不稱天王以難之。
着有天子也。
(時庶孽并篡,天王失位徙居,微弱甚,故急着正其号,明天下當救其難而事之。
○孽,魚列反。
難,乃旦反。
)尹氏立王子朝。
(貶言尹氏者,着世卿之權。
尹氏貶,王子朝不貶者,年未滿十歲,未知欲富貴,不當坐,明罪在尹氏。
○子朝如字。
) [疏]注“貶言尹氏者”。
○解雲:即隐三年夏“尹氏卒”之下,傳雲“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其稱尹氏何?貶。
曷為貶?譏世卿”是也。
雲年未滿十歲者,何氏更有所見,或者正以衛人立晉莒展去疾之徒,悉去公子見其當國。
今此王子朝經無貶文,乃與楚公子比之經相似。
案上十三年“公子比”之下,傳雲“比巳立矣,其稱公子何?其意不當也”。
以此言之,明其幼少也;年既幼少,未貪富貴,故以未盈十歲言,以下二十六年出奔之時,年已稍長,而不去王子者,順上文也。
八月,乙未,地震。
(是時猛、朝更起,與王争入,遂至數年。
晉陵周竟,吳敗六國,季氏逐昭公,吳光弑僚滅徐,故日至三食,地為再動。
○更,音庚。
數,所主反。
為,于僞反。
) [疏]“是時”至“數年”。
○解雲:猛今雖卒,但篡來世近,而子朝複逆,故曰猛、朝更起。
上“王猛入于王城”;今言“天王居于狄泉”,“尹氏立王子朝”;二十六年“天王入于成周”,“王子朝奔楚”,故雲與王争入也。
首尾五載,故曰遂至數年。
雲晉陵周竟者,即上“圍郊”是也。
雲吳敗六國者,上文雲“吳敗頓、胡、沈、蔡、陳、許之師”雲雲是也。
雲季氏逐昭公者,即下二十五年“九月,己亥,公孫于齊”是也。
○注“吳光殺僚滅徐”者。
○解雲:即下二十七年“夏,四月,吳弑其君僚”;滅徐者,即下三十年冬十二月,“吳滅徐,徐子章禹奔楚”是也。
雲故日至三食,地為再動者,上二十一年“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二十三年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故雲日至三食也;上十九年夏,“五月,已卯,地震”,今年又震,故曰地為再動。
冬,公如晉。
至河,公有疾,乃複。
何言乎公有疾乃複?(據上比乃複,不言公,不言有疾。
) [疏]注“據上”至“有疾”。
○解雲:上十三年冬,“公如晉,至河乃複”;又二十一年冬,“公如晉,至河乃複”,皆言公如。
而雲不言公者,正謂至河之下不言公矣。
殺恥也。
(因有疾以殺畏晉之恥。
舉公者,重疾也。
“子之所慎:齋、戰、疾”。
) 二十有四年,春,王二月,丙戌,仲孫ㄑ卒。
叔孫舍至自晉。
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是後季氏逐昭公,吳滅巢,弑其君僚,又滅徐。
) 秋,八月,大雩。
(先是公如晉,仲孫ㄑ卒,民被其役,時年叔倪出會,故秋七月複大雩。
○被,皮寄反。
) 丁酉,杞伯郁?卒。
(○郁?,音來
癸醜,叔鞅卒。
晉人執我行人叔孫舍。
晉人圍郊。
郊者何?天子之邑也。
(天子間田,有大夫主之。
○間,音閑。
) [疏]“叔孫舍”者。
○解:《左氏》、《?梁》作“?”字。
○“郊者何”。
○解雲:欲言外邑,文無所系;欲言魯邑,而不言伐我,故執不知問也。
曷為不系于周?不與伐天子也。
(與侵柳同義。
) [疏]注“與侵柳同義”。
○解雲:即宣元年“冬,晉趙穿帥師侵柳”,傳曰:“柳者何?天子之邑也”。
注雲“天子間田也,有大夫守之,晉與大夫忿争侵之”也;“曷為不系乎周”,注雲“據王帥敗績于貿戎,系王”;“不與伐天子也”,注雲“絕正其義,使若兩國自相伐”。
今此圍郊亦然,故曰與侵柳同義。
然則彼已有傳,今複發之者,正以侵圍異文故也。
且若不發傳,無以知其伐天子。
夏,六月,蔡侯東國卒于楚。
(不日者,惡背中國而與楚,故略之。
月者,比?附父仇,責之淺也。
不書葬者,篡也。
篡不書者,以惡朱在三年之内,不共悲哀,舉錯無度,失衆見篡。
○惡背,烏路反,下同;背,音佩。
共,音恭。
錯,七故反。
) [疏]注“不日”至“略之”。
○解雲:正以大國之卒,例皆書日,今此不日,故解之。
言背中國而與楚者,即此文卒于楚是也。
○注“月者”至“淺也”。
○解雲:僖十四年“冬,蔡侯?卒”,注雲“不月者,賤其背中國而附父仇,故略之甚也”。
然則彼過深,故不月,此則過淺,但不日而已,雲雲之說,備于僖十四年。
雲不書葬者,篡也者,以《春秋》之例,篡不明者,例不書葬。
今此東國篡不明,不書其葬,以明篡矣。
○注“篡不”至“見篡”。
○解雲:二十一年“冬,蔡侯朱出奔楚”,何氏雲“出奔者,為東國所篡”。
然則東國既篡于朱,而無立、入之文者,正欲惡朱故也,何者?東國篡朱,而無文貶,則知《春秋》之義,惡朱明矣。
言在三年之内者,即二十年冬,“蔡侯廬卒”,至二十一年冬,朱即出奔,故曰三年之内也。
所見之世,始錄諸侯内行小失,不可勝書,是以《春秋》但粗而見譏而已,故何氏雲“不共悲哀,舉錯無度”而已矣。
凡是為人所篡,皆失衆之所由,故何氏雲“失衆見篡”也。
秋,七月,莒子庚輿來奔。
戊辰,吳敗頓、胡、沈、蔡、陳、許之師于雞父。
胡子髡、沈子楹滅,獲陳夏?。
此偏戰也,曷為以詐戰之辭言之?(據甲戌齊國書及吳戰于艾陵,俱與夷狄言戰,今此從詐戰辭言敗。
○雞父,音甫。
髡,苦門反。
楹,音盈,《左氏》作“逞”,《?梁》作“盈”。
夏,戶雅反。
?,五結反。
艾,五蓋反。
) [疏]“此偏戰也”。
○解雲:正以《春秋》之例,偏戰者日,詐戰者月,今此書日,故言偏戰。
○注“據甲戌”至“言敗”。
○解雲:即哀十一年夏,“五月,公會吳伐齊。
甲戌,齊國書帥師,及吳戰于艾陵,齊師敗績,獲齊國書”是也。
不與夷狄之主中國也。
(序上言戰,别客主人直不直也。
今吳序上而言戰,則主中國辭也。
○别客,彼列反,下及傳同。
) [疏]注“序上言戰”。
○解雲:以莊二十八年,“齊人伐衛。
衛人及齊人戰,衛人敗績”,傳雲“《春秋》伐者為客”,注雲“伐人者為客”;“伐者為主”,注雲“見伐者為主”;“故使衛主之也”,彼注雲“戰序上言及者為主”;“曷為使衛主之?衛未有罪爾”,注雲“蓋為幽之會,服父喪未終而不至故”。
又僖十八年春,宋公以下伐齊,夏,“宋師及齊師戰于?,齊師敗績”,傳雲“《春秋》伐者為客,伐者為主。
曷為不使齊主之?與襄公之征齊也。
曷為與襄公之征齊?桓公死,豎刀、易牙争權不葬,為是故伐之也”。
以此言之,若主人直,則主序上;若客直,則客序上,故雲序上言戰,别客主人直不直。
今吳人序其上而言戰,則是吳人為主中國之辭,故不得言戰,直言敗而已,故雲不與夷狄之主中國。
然則曷為不使中國主之?(據齊國書主吳。
)中國亦新夷狄也。
(中國所以異乎夷狄者,以其能尊尊也。
王室亂莫肯救,君臣上下壞敗,亦新有夷狄之行,故不使主之。
不稱國國出師者,賤略之。
言之師者,辟許獨稱師,上五國稱國之嫌。
○之行,下孟反,下同。
) [疏]注“君臣上下壞敗”者。
○解雲:不救天子,有無君臣上下之道,改雲君臣上下壞敗。
○注“不稱國國出師者,賤略之”者。
○解雲:決桓十三年春,“齊師、宋師、衛師、燕師敗績”之文。
○注“言之師者”。
○解雲:若不言之,直言吳敗頓、胡、沈、蔡、陳、許師于雞父,則嫌師文獨使許稱,自陳以上單稱國,是故言之,以散之矣。
其言滅獲何?(據蔡公孫歸生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
國言滅,君言殺。
又獲晉侯言獲,此陳夏?亦言獲,君大夫無别。
) [疏]注“據蔡”至“言殺”。
○解雲:即定十四年“夏,四月,庚辰,蔡公孫歸生帥師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
彼國言滅,君言殺,今此君言滅,是以據而難之。
雲又獲晉侯言獲者,即僖十五年冬十一月,“壬戌,晉侯及秦伯戰于韓,獲晉侯”是也。
然則國言滅,君言殺,以解傳其言滅何之文;又獲晉侯言獲,以解傳其言獲何之文。
别君臣也。
君死于位曰滅,生得曰獲,大夫生死皆曰獲。
(大夫不世,故不别死位。
) [疏]“君死于位曰滅”者。
○解雲:即此“胡子髡、沈子盈滅”是也。
生得曰獲者,即“獲晉侯”是也。
大夫生死皆曰獲者:大夫死曰獲者,即此“獲陳夏?”,及哀十一年“獲齊國書”之徒是也;其大夫生得曰獲者,宣二年“獲宋華元”是也。
○注“大夫不世,故不别死位”。
○解雲:正謂諸侯世,故别其死社稷與不,若其死社稷者而經書滅,不能者貶之言獲也。
大夫不世,是以不勞别之,故不問生死,皆謂之獲也。
不與夷狄之主中國,則其言獲陳夏?何?(據荊敗蔡師于莘,以蔡侯獻舞歸,不言獲。
○莘,所巾反。
) [疏]注“據荊”至“言獲”。
○解雲:在莊十年秋九月,彼傳雲“曷為不言其獲?不與夷狄之獲中國也”。
吳少進也。
(能結日偏戰,行少進,故從中國辭治之。
髡、楹下雲滅者,死戰當加禮,使若自卒相順也。
經先舉敗文,嫌敗走及殺之,故以自滅為文,明本死位,乃敗之爾。
名者,從赴辭也。
) [疏]注“髡楹”至“順也”。
○解雲:獲晉侯戕曾阝子之徒,皆獲戕之文在上,今髡、楹之滅,滅文在下者,以其死戰當合加禮,故退滅文于下,使若公子友卒之類,不為人所殺然,故曰使若自卒。
一則不言戰,不與夷狄之主中國;一則其言滅,不與夷狄之殺諸夏,二理合符,故言相順也。
○注“名者,從赴辭也”。
解雲:《公羊》之義,合書則書,不待赴告,而言從赴辭者,正以髡、楹既死,故胡、沈之臣赴告鄰國,雲道寡君某甲,為吳所滅,諸侯之史,悉書其名,孔子案諸國之文而為《春秋》,由是之故,錄其名矣,故曰名者,從赴辭。
隐公八年“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秋,“八月,葬蔡宣公”,傳雲“卒何以名而葬不名?卒從正”,注雲“卒當赴告天子,君前臣名,故從君臣之正義言也”;“而葬從主人”,彼注雲“至葬者,有常月可知,不赴告天子,故從蔡臣子辭稱公”也。
以此言之,則此注雲“名者,從赴辭”者,謂其赴告天子之辭是以稱人矣。
天王居于狄泉。
此未三年,其稱天王何?(據毛伯來求金,不稱天王。
) [疏]注“據毛”至“天王”。
解雲:即文九年“毛伯來求金”是也。
彼雲“何以不稱使?當喪未君也。
逾年矣,何以謂之未君?即位矣,而未稱王也。
未稱王,何以知其即位?以諸侯之逾年即位,亦知天子之逾年即位也”,注雲“俱繼體,其禮不得異”;“以天子三年然後稱王,亦知諸侯于封内三年稱子也”。
然則天子之法,三年然後方始稱王,故此傳雲“此未三年,其稱王何”,據毛伯不稱天王以難之。
着有天子也。
(時庶孽并篡,天王失位徙居,微弱甚,故急着正其号,明天下當救其難而事之。
○孽,魚列反。
難,乃旦反。
)尹氏立王子朝。
(貶言尹氏者,着世卿之權。
尹氏貶,王子朝不貶者,年未滿十歲,未知欲富貴,不當坐,明罪在尹氏。
○子朝如字。
) [疏]注“貶言尹氏者”。
○解雲:即隐三年夏“尹氏卒”之下,傳雲“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其稱尹氏何?貶。
曷為貶?譏世卿”是也。
雲年未滿十歲者,何氏更有所見,或者正以衛人立晉莒展去疾之徒,悉去公子見其當國。
今此王子朝經無貶文,乃與楚公子比之經相似。
案上十三年“公子比”之下,傳雲“比巳立矣,其稱公子何?其意不當也”。
以此言之,明其幼少也;年既幼少,未貪富貴,故以未盈十歲言,以下二十六年出奔之時,年已稍長,而不去王子者,順上文也。
八月,乙未,地震。
(是時猛、朝更起,與王争入,遂至數年。
晉陵周竟,吳敗六國,季氏逐昭公,吳光弑僚滅徐,故日至三食,地為再動。
○更,音庚。
數,所主反。
為,于僞反。
) [疏]“是時”至“數年”。
○解雲:猛今雖卒,但篡來世近,而子朝複逆,故曰猛、朝更起。
上“王猛入于王城”;今言“天王居于狄泉”,“尹氏立王子朝”;二十六年“天王入于成周”,“王子朝奔楚”,故雲與王争入也。
首尾五載,故曰遂至數年。
雲晉陵周竟者,即上“圍郊”是也。
雲吳敗六國者,上文雲“吳敗頓、胡、沈、蔡、陳、許之師”雲雲是也。
雲季氏逐昭公者,即下二十五年“九月,己亥,公孫于齊”是也。
○注“吳光殺僚滅徐”者。
○解雲:即下二十七年“夏,四月,吳弑其君僚”;滅徐者,即下三十年冬十二月,“吳滅徐,徐子章禹奔楚”是也。
雲故日至三食,地為再動者,上二十一年“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二十三年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故雲日至三食也;上十九年夏,“五月,已卯,地震”,今年又震,故曰地為再動。
冬,公如晉。
至河,公有疾,乃複。
何言乎公有疾乃複?(據上比乃複,不言公,不言有疾。
) [疏]注“據上”至“有疾”。
○解雲:上十三年冬,“公如晉,至河乃複”;又二十一年冬,“公如晉,至河乃複”,皆言公如。
而雲不言公者,正謂至河之下不言公矣。
殺恥也。
(因有疾以殺畏晉之恥。
舉公者,重疾也。
“子之所慎:齋、戰、疾”。
) 二十有四年,春,王二月,丙戌,仲孫ㄑ卒。
叔孫舍至自晉。
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是後季氏逐昭公,吳滅巢,弑其君僚,又滅徐。
) 秋,八月,大雩。
(先是公如晉,仲孫ㄑ卒,民被其役,時年叔倪出會,故秋七月複大雩。
○被,皮寄反。
) 丁酉,杞伯郁?卒。
(○郁?,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