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公卷二十三(起十三年,盡二十三年)

關燈
于宋南裡以畔。

     宋南裡者何?若曰因諸者然。

    (因諸者,齊故刑人之地。

    公羊子,齊人,故以齊喻也。

    宋樂世心自曹入于蕭,不言宋。

    南裡者,略。

    叛臣從刑人,于國家尢危,故重舉國。

    ○重,宜用反。

    ) [疏]“入于”至“以畔”。

    ○解雲:《左氏》、《?梁》皆作“南裡”字。

    而賈氏雲“《?梁》曰南鄙”,蓋所見異也。

    ○“宋南裡者何”。

    ○解雲:欲言其邑,而系宋言之,與蕭例異;欲言非邑,入之而叛,與蕭相似,故執不知問。

    ○注“因諸”至“之地”。

    ○解雲:舊說雲即《博物志》雲“周曰囹圄,齊曰因諸”是也。

    ○注“宋樂”至“言宋”。

    ○解雲:即定十一年“秋,宋樂世心自曹入于蕭”,注雲“不言叛者,從叛臣,叛可知”者是也。

    何氏特引此事者,正以自外而入,與此相似,而不系宋,故須解之。

     秋,七月,壬午,朔,日有食之。

    (是後周有篡禍。

    ) [疏]注“是後周有篡禍”。

    ○解雲:在明年 八月,乙亥,叔痤卒。

    (○叔痤,在禾反,《左氏》作“叔辄”。

    ) [疏]“叔又卒。

    ○解雲:左氏?梁作叔? 冬,蔡侯朱出奔楚。

    (出奔者,為東國所篡也。

    大國奔例月,此時者,意背中國而與楚,故略之。

    ○惡,烏路反;下音佩。

    ) [疏]“冬蔡侯朱”。

    ○解雲:《左氏》與此同,《?梁》作“蔡侯東”。

    ○注“出奔”至“篡也”。

    ○解雲:知此者,正以二十三年“夏,六月,蔡侯東國卒于楚”故也。

    篡不書者,東國之下,自有注說。

    ○注“大國”至“略之”。

    ○解雲:大國奔例月者,即桓十六年十一月,“衛侯朔出奔齊”之徒是也。

    言惡背中國而與楚者,即“奔楚”是也。

     公如晉,至河乃複。

     二十有二年,春,齊侯伐莒。

    ○宋華亥、向甯、華定自宋南裡出奔楚。

    (前出奔已絕賤,複錄者,以故大夫專勢入南裡,犯君而出,當誅也。

    言自者,别從國去。

    ○複,扶又反。

    别從,彼列反,下同。

    ) [疏]注“前出”至“國去”。

    ○解雲:在上二十年冬也。

    《春秋》之例,大夫奔之後,其位已絕,即襄二十八年“冬,齊慶封來奔”,其後因魯奔吳,經不書之是也。

    今此書者,正以專勢入南裡,犯君而出,起其當誅故也。

    雲言自者,别從國去者,謂言自宋南裡者,欲别于宋萬出奔陳之文,從國都而去者故也。

     大?于昌奸。

    (○大瘦,所求反,本亦作“?”。

    昌奸,二傳作“昌間”)。

     夏,四月,乙醜,天王崩。

     六月,叔鞅如京師。

     葬景王。

    王室亂。

    (謂王猛之事。

    ) [疏]注“謂王”至“之事”。

    ○解雲:即下文“秋,劉子、單子以王猛入于王城”是也。

    不言子朝者,子朝于時篡事未成故也。

     何言乎王室亂?(據天子之居稱京師,天王入于成周,天王出居于鄭,不言亂。

    ) [疏]注“據天”至“京師”。

    ○解雲:桓九年“紀季姜歸于京師”,“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

    京者何?大也。

    師者何?衆也。

    天子之居,必以衆大之辭言之”是也。

    雲天王入于成周者,即下二十六年“冬,十月,天王入于成周”是也。

    以上二事,以解傳文“何言乎王室”之意。

    雲天王出居于鄭,不言亂者,即僖二十四年“冬,天王出居于鄭”是也。

     言不及外也。

    (宮謂之室。

    剌周室之微,邪庶并篡,無一諸侯之助,匹夫之救,如一家之亂也,故變京師言王室。

    不言成周,言王室者,正王以責諸侯也。

    傳不事事悉解者,言不及外,外當責之,故正王可知也。

    不為天子諱者,方責天下不救之。

    ○邪庶,似嗟反。

    ) [疏]注“宮謂之室”。

    ○解雲:《爾雅》文。

    雲邪庶并篡者,正以子猛、子朝,皆非正?,故謂之邪庶也;共篡敬王,故謂之并篡。

    時子朝篡事未成,而言并篡者,欲見尹氏之徒,已有立之之意也。

    雲無一諸侯之助,匹夫之救者,正以變京師言王室,故知如此。

    雲不言成周,言王室者,正王以責諸侯也者。

    《公羊》之義,以成周是正居,既不言京師亂,何故不言成周亂,而言王室亂者,又欲正其王号,以責諸侯不救之,謂敬王為王矣,其若不然,景王之崩,至今期年,其嗣子在喪,得雲王室乎?雲傳不事事悉解者,傳若事悉解,宜雲不言京師言王室者,剌周家之微也,如一家之亂而已。

    責諸侯不救,急着天王之号,今不爾者,正以言不及外之文,足兼此等之意,是故不複費辭爾。

    雲言不及外,即是外邊諸侯之當責之可知,由是之故,須着言王,責諸侯之不救也,故曰皆可知。

    雲注不為天子諱者,方責天下不救之者,闵二年傳雲“曷為外之?《春秋》為尊者諱”。

    然則《春秋》之義,為尊者諱,今天子微弱,不能讨亂,失國之刑,而不為諱者,方責天下不救之,是以不得不見者矣。

     劉子、單子以王猛居于皇。

    其稱王猛何?(據未逾年已葬當稱子。

    ) [疏]注“據未”至“稱子”。

    ○解雲:正以莊三十二年傳雲“既葬稱子,逾年稱公”故也。

    言已葬者,即上文“葬景王”是也。

     當國也。

    (時欲當王者位,故稱王猛見當國也。

    錄居者,事所見也。

    不舉猛為重者,時猛尚幼,以二子為計勢,故加以。

    以者,行二子意辭也。

    二子不舉重者,尊同權等。

    ○見當,賢遍反,下同。

    ) [疏]注“時欲”至“國也”。

    ○解雲:正以言王,傾國受師,似當國之人,鄭段之徒矣。

    錄居者,事所見也者,正以當國之人,未成為王,理宜略之。

    而錄其居者,《春秋》剌其篡逆,若不書雲“王猛居于皇”,則其當國之事無由見,故曰錄居者,事所見也。

    雲不舉猛為重者,《春秋》之徒,悉皆舉重,是以下二十三年秋,“天王居于狄泉”之經,不言其大夫以之。

    今不舉重,故如此解也。

    雲以者,行二子意辭也者,正以桓十四年,“宋人以齊人、衛人、蔡人、陳人伐鄭。

    以者何?行其意也”,何氏雲“以已從人曰行,言四國行宋意”是也。

     秋,劉子、單子以王猛入于王城。

    王城者何?西周也。

    (時居王城邑,自号西周主。

    ) [疏]“王城者何”。

    ○解雲:欲言正居,文無成周之稱;欲言非正居,王猛入之,故執不知問。

     其言入何?(據非成周。

    ) [疏]注“據非成周”。

    ○解雲:正以《公羊》之義,以成周為正居,故言此矣,是以二十六年“冬,十月,天王入于城周”是也。

     篡辭也。

    (時雖不入成周,已得京師地半,稱王置官,自号西周,故從?辭言入,起其事也。

    不言西周者,正之無二京師也。

    不月者,本無此國,無可與别輕重也。

    ) [疏]注“故從篡辭言入”。

    ○解雲:正以《春秋》之義,立、納、入皆為篡辭,故此謂入為?辭矣。

    ○注“不月”至“重也”。

    ○解雲:《春秋》之義,大國之篡,例合書月,即隐四年冬十二月,“衛人立晉”之徒是,何者?以其禍大故也。

    小國例時,以其禍小矣,即昭元年“秋,莒去疾自齊入于莒”之文是。

    今此入王城之邑而篡天子,計其禍咎,實如大國之例,而不月者,正以本無可與别輕重之義,是以時之也。

     冬,十月,王子猛卒。

    此未逾年之君也,其稱王子猛卒何?(據子卒不言名,外未逾年君不當卒。

    ) [疏]注“據子卒不言名”。

    ○解雲:即文十八年“冬,十月,子卒”是也。

    雲外未逾年君不當卒者,正以《春秋》上下無其事故也。

    而僖九年“冬,晉裡克弑其君之子奚齊”,書者,彼乃見殺,非此之類也。

    而言外者,正以内之子般、子野之徒,皆書之故也。

     不與當也。

    不與當者,不與當父死子繼,兄死弟及之辭也。

    (《春秋》篡成者,皆與使當君之父死子繼、兄死弟及者,篡所緣得位成為君辭也。

    猛未悉得京師,未得成王,又外未逾年君,三者皆不當卒。

    卒又名者,非與使當成為君也。

    嫌上入無成周文,非篡辭,故從得位卒,明其為篡也。

    月者,方以得位明事,故從外未逾年君例。

    ) [疏]注“春秋”至“辭也”。

    ○解雲:即“公及齊侯盟于柯”,“齊侯小白卒”之徒是也。

    ○注“猛未”至“當卒”。

    ○解雲:猛未悉得京師,即從篡不成,已是不當卒也。

    假令得作外逾年君,問自不得書其卒,況未成外逾年君,實不得書其卒,言二者不當卒矣。

    ○注“卒又”至“篡”。

    ○解雲:既不合卒,今書其名,非欲成其為君,但嫌上經入于王城之時,無成周之文,恐其非篡辭,故從其得位而書其卒,正欲明為篡故也。

    ○注“月者”至“君例”。

    ○解雲:?既不成,理宜略之。

    而書其月者,《春秋》方書其卒,若得位然,以明其篡事,故曰方以得位明事也。

    言故從外未逾年君例者,即僖九年“冬,晉裡克弑其君之子奚齊”,何氏雲“弑未逾年君,例當月。

    不月者,不正遇禍,終始惡明,故略之”。

    今此書月,從未逾年君例矣。

     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是後晉人圍郊,犯天子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