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公卷二十三(起十三年,盡二十三年)
關燈
小
中
大
也。
雲嫌與天子歸有罪同者,謂書名言歸者,乃與天子歸有罪之文近相似,故以為嫌,何者?僖公二十八年夏,“六月,衛侯鄭自楚複歸于衛”,注雲“言複歸者”,“剌天子歸有罪矣”;冬,“曹伯襄複歸于曹”,而注雲“曹伯言複歸者,天子歸之。
名者,與衛侯鄭同義”。
然則天子歸有罪者,書名言歸,向上“蔡侯廬歸于蔡”,亦有罪歸,故言嫌與天子歸有罪同,非謂?霍然相似。
言故奪其有國之辭者,正以君子之歸有所嫌,故奪其昭吳有國之辭,不言其出矣。
雲明專封者,欲明其蔡侯為楚所專封矣。
吳既受諸侯之專封,不合有國,故不言大夫之出,奪其國文以見之。
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并十七年食,蓋與孛于大辰同占。
) [疏]注“并十”至“同占”。
○解雲:謂此文“日有食之”,并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皆與十七年“有星孛于大辰”同占也。
其占者,則“孛大辰”之下,注雲“是後周分為二,天下兩主,宋南裡以亡”是也。
秋,晉荀吳帥師伐鮮虞。
冬,公如晉。
十有六年,春,齊侯伐徐。
楚子誘戎曼子,殺之。
楚子何以不名?(據誘蔡侯名。
○戎曼,音蠻,又音萬,二傳作“戎蠻”,哀四年同。
) [疏]注“據誘蔡侯名”。
○解雲:即上十一年夏,“楚子虔誘蔡侯般,殺之于申”是也。
夷狄相誘,君子不疾也。
曷為不疾?(據俱誘也。
)若不疾,乃疾之也。
(以為固當常然者,乃所以為惡也,顧以無知薄責之。
戎曼稱子者,入昭公,見王道太平,百蠻貢職,夷狄皆進至其爵。
不日者,本不卒。
不地者,略也。
○見,賢遍反。
) [疏]注“戎曼”至“其爵”。
○解雲:上四年申之會,伐吳再見淮夷,五年冬“越人伐吳”,一見越人。
所見之世而不進之者,君子因事見義故也,何者?淮夷與越,蓋遣大夫會,此是君因可進而進之。
且昭公之時,文緻大平,實不治定,但可張法而已,甯可文皆進乎?○注“不日者,本不卒”。
○解雲:上十一年“夏,四月,丁已,楚子虔誘蔡侯般,殺之于申”,書其丁巳。
今亦誘殺而不日者,正以戎曼乃是夷狄之内最為微國,雖于大平之世亦不合卒,是故《春秋》因略之,不書其日矣。
雲不地者,略也者,正以蔡侯誘殺,經書于申,今此不地,故言略也。
夏,公至自晉。
秋,八月,已亥,晉侯夷卒。
九月,大雩。
(先是公數如晉。
○數如,音朔。
) 季孫隐如如晉。
冬,十月,葬晉昭公。
十有七年,春,小邾婁子來朝。
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秋,郯子來朝。
八月,晉荀吳帥師滅贲渾戎。
(○贲渾,音六;下戶門反。
) 冬,有星孛于大辰。
孛者何?彗星也。
(三孛皆發問者,或言入,或言于,或言方,嫌為孛異,猶問錄之。
○星孛,音佩。
彗,息遂反,又囚歲反。
) [疏]“孛者何”。
○解雲:欲言星名,星名未有孛;欲言非星,錄為星稱,故執不知問。
○注“三孛”至“錄之”。
○解雲:言三孛皆發問者,即文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鬥”,傳雲“孛者何?彗星也。
其言入于北鬥何?北鬥有中也。
何以書?記異也”;哀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東方”,傳雲“孛者何?彗星也。
其言于東方何?見于旦也。
何以書?記異也”,并此三處皆言“孛者何”,故言三孛皆發問也。
所以三處皆問之者,正以文十四年經言“入于北鬥”,此經言“于大辰”,哀十三年經言“于東方”,三文甚異,即嫌為孛之不同,是以處處猶發問而詳錄之,故雲或言入,或言于,或言方,嫌為孛異,猶問錄之。
其言于大辰何?(據北鬥言入于,大辰非常名。
) [疏]注“據北鬥言入于”。
○解雲:正以此經不言入,宜言于,北據入而難之。
雲大辰非常名者,正以東方七宿皆謂之辰,故曰大辰非七宿之常名,而經舉之,因以為難也。
在大辰也。
大辰者何?大火也。
(大火謂心。
) [疏]“大辰者何”。
解雲:正以大辰之名非一而已,不知何者,故執不知問。
○注“大火謂心”。
解雲:《左氏傳》“心為大火”是也。
而《釋天》雲“柳,鹑火”者,正以柳在南方,亦可為出火之候故也,不謂心星非大火,然則《爾雅》不言心為大火者,文不備也。
大火為大辰,伐為大辰,(伐,謂參伐也。
大火與伐,天所以示民時早晚,天下所取正,故謂之大辰。
辰,時也。
○參,所林反。
) [疏]“大火為大辰”。
○解雲:即《釋天》雲“大火謂之大辰”,李氏雲“大火,蒼龍宿之心,以候四時,故曰大辰”。
孫氏、郭氏雲“大火,心也。
在中最明,故時候主焉”是也。
○注“伐,謂參伐也”。
○解雲:正以伐在參傍,與參連體而六星,故言伐謂參伐,伐與參為一候故也。
北辰亦為大辰。
(北辰,北極,天之中也。
常居其所,迷惑不知東西者,須視北辰以别心伐所在,故加亦。
亦者,兩相須之意。
○别,彼列反。
) [疏]注“北辰,北極”。
○解雲:即《釋天》雲“北極謂之北辰”,李氏雲“北極,天心,居北方,正四時,謂之北辰”,孫氏、郭氏曰“北極,天之中,以正四時,謂之北辰”是也。
雲天中也者,以天面言之故也。
然則謂之極者,取于居中之義矣。
而《春秋說》雲“北者,高也。
極者,藏也。
言大一之星,高居深藏,故名北極也”者,與先儒說違,其何氏兩解乎?雲常居其所者,謂常居紫微宮所矣。
何以書?記異也。
(心者,天子明堂布政之宮,亦為孛。
彗者,邪亂之氣,掃故置新之象,是後周分為二,天下兩主,宋南裡以亡。
○邪,似嗟反。
) [疏]注“心者”至“之宮”。
○解雲:《春秋說》文。
《星經》亦雲。
雲亦為孛者,亦如北鬥為彗所孛矣。
○注“是後”至“以亡”。
○解雲:言周分為二,天下兩主者,謂敬王在成周,王猛居王城,故下二十二年“秋,劉子、單子以王猛入于王城”,傳雲“王城者何?西周也”,何氏雲“時居王城邑,自号西周王”;經又言“冬,十月,王子猛卒”,二十二年秋,“尹氏立王子朝”。
然則王猛卒後,子朝複篡,恒與敬王處據相拒,故雲周分為二,天下兩主也,是以《運鬥樞》雲“星孛賊起,守大辰于五堂,亂兵填門,三王争,周以分”是也。
然則彼有三王争者,通前後言之。
今此雲“周分為二,天下兩主”者,正以子猛、子朝之篡是一也。
言宋南裡以亡者,即下二十一年夏,“宋華亥、向甯、華定自陳入于宋南裡以畔”是也。
楚人及吳戰于長岸。
詐戰不言戰,此其言戰何?(據于越敗吳于醉李。
○?隽李,音醉,本或作“醉”。
)敵也。
(俱無勝負,不可言敗,故言戰也。
不月者,略兩夷。
) [疏]“詐戰”至“戰何”。
○解雲:經文言戰,而傳以詐戰問之者,正以夷狄質薄,不能結日偏戰。
今此兩夷而言戰,故以詐戰難之。
○注“據于”至“醉李”。
○解雲:在定十四年夏也。
彼此皆是兩夷,無言戰之經,是以據而難之。
○注“不月者,略兩夷”。
○解雲:正以《春秋》之例,偏戰者日,詐戰者月。
今此詐戰而不月,故言略兩夷。
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曹伯須卒。
夏,五月,壬午,宋、衛、陳、鄭災。
何以書?記異也。
何異爾?異其同日而俱災也。
外異不書,此何以書?為天下記異也。
(《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四國,天下象也。
是後王室亂,諸侯莫肯救,故天應以同日俱災,若曰無天下雲爾。
○為,于僞反。
忒,官得反。
應,應對之應。
) [疏]“記異也”。
○解雲:經言災者,以其焚宗廟朝廷故也。
傳雲異者,正以四國同日而俱災。
○注“四國,天下象也”。
○解雲:正以四國得為四方之國,故得謂之天下象。
○注“是後王室亂,諸侯莫肯救”。
○解雲:即下二十二年夏六月,“王室亂”,傳雲“何言乎王室亂”,注雲“據天子之居稱京師”;“言不及外也”,注雲“宮謂之室。
剌周室之微弱,邪庶并篡,無一諸侯之助,匹夫之救,如一家之亂也,故變京師言王室”,“不為天子諱者,方責天下不救之”者,是王室亂,諸侯莫肯救之事也。
六月,邾婁人入禹阝。
(○禹阝,音禹,又音矩。
) 秋,葬曹平公。
冬,許遷于白羽。
十有九年,春,宋公伐邾婁。
夏,五月,戊辰,許世子止弑其君買。
(蔡世子般弑父不忍日,此日者,加弑爾,非實弑也。
) [疏]注“蔡世”至“弑也”。
○解雲:即襄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何氏雲“不日者,深為中國隐痛,有子弑父之禍,故不忍言其日”是也。
然則許亦中國而言日者,正以加弑,非實弑故也。
知加弑者,下傳備文。
若夷狄弑父,則忍言其
雲嫌與天子歸有罪同者,謂書名言歸者,乃與天子歸有罪之文近相似,故以為嫌,何者?僖公二十八年夏,“六月,衛侯鄭自楚複歸于衛”,注雲“言複歸者”,“剌天子歸有罪矣”;冬,“曹伯襄複歸于曹”,而注雲“曹伯言複歸者,天子歸之。
名者,與衛侯鄭同義”。
然則天子歸有罪者,書名言歸,向上“蔡侯廬歸于蔡”,亦有罪歸,故言嫌與天子歸有罪同,非謂?霍然相似。
言故奪其有國之辭者,正以君子之歸有所嫌,故奪其昭吳有國之辭,不言其出矣。
雲明專封者,欲明其蔡侯為楚所專封矣。
吳既受諸侯之專封,不合有國,故不言大夫之出,奪其國文以見之。
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并十七年食,蓋與孛于大辰同占。
) [疏]注“并十”至“同占”。
○解雲:謂此文“日有食之”,并十七年“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皆與十七年“有星孛于大辰”同占也。
其占者,則“孛大辰”之下,注雲“是後周分為二,天下兩主,宋南裡以亡”是也。
秋,晉荀吳帥師伐鮮虞。
冬,公如晉。
十有六年,春,齊侯伐徐。
楚子誘戎曼子,殺之。
楚子何以不名?(據誘蔡侯名。
○戎曼,音蠻,又音萬,二傳作“戎蠻”,哀四年同。
) [疏]注“據誘蔡侯名”。
○解雲:即上十一年夏,“楚子虔誘蔡侯般,殺之于申”是也。
夷狄相誘,君子不疾也。
曷為不疾?(據俱誘也。
)若不疾,乃疾之也。
(以為固當常然者,乃所以為惡也,顧以無知薄責之。
戎曼稱子者,入昭公,見王道太平,百蠻貢職,夷狄皆進至其爵。
不日者,本不卒。
不地者,略也。
○見,賢遍反。
) [疏]注“戎曼”至“其爵”。
○解雲:上四年申之會,伐吳再見淮夷,五年冬“越人伐吳”,一見越人。
所見之世而不進之者,君子因事見義故也,何者?淮夷與越,蓋遣大夫會,此是君因可進而進之。
且昭公之時,文緻大平,實不治定,但可張法而已,甯可文皆進乎?○注“不日者,本不卒”。
○解雲:上十一年“夏,四月,丁已,楚子虔誘蔡侯般,殺之于申”,書其丁巳。
今亦誘殺而不日者,正以戎曼乃是夷狄之内最為微國,雖于大平之世亦不合卒,是故《春秋》因略之,不書其日矣。
雲不地者,略也者,正以蔡侯誘殺,經書于申,今此不地,故言略也。
夏,公至自晉。
秋,八月,已亥,晉侯夷卒。
九月,大雩。
(先是公數如晉。
○數如,音朔。
) 季孫隐如如晉。
冬,十月,葬晉昭公。
十有七年,春,小邾婁子來朝。
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秋,郯子來朝。
八月,晉荀吳帥師滅贲渾戎。
(○贲渾,音六;下戶門反。
) 冬,有星孛于大辰。
孛者何?彗星也。
(三孛皆發問者,或言入,或言于,或言方,嫌為孛異,猶問錄之。
○星孛,音佩。
彗,息遂反,又囚歲反。
) [疏]“孛者何”。
○解雲:欲言星名,星名未有孛;欲言非星,錄為星稱,故執不知問。
○注“三孛”至“錄之”。
○解雲:言三孛皆發問者,即文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鬥”,傳雲“孛者何?彗星也。
其言入于北鬥何?北鬥有中也。
何以書?記異也”;哀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東方”,傳雲“孛者何?彗星也。
其言于東方何?見于旦也。
何以書?記異也”,并此三處皆言“孛者何”,故言三孛皆發問也。
所以三處皆問之者,正以文十四年經言“入于北鬥”,此經言“于大辰”,哀十三年經言“于東方”,三文甚異,即嫌為孛之不同,是以處處猶發問而詳錄之,故雲或言入,或言于,或言方,嫌為孛異,猶問錄之。
其言于大辰何?(據北鬥言入于,大辰非常名。
) [疏]注“據北鬥言入于”。
○解雲:正以此經不言入,宜言于,北據入而難之。
雲大辰非常名者,正以東方七宿皆謂之辰,故曰大辰非七宿之常名,而經舉之,因以為難也。
在大辰也。
大辰者何?大火也。
(大火謂心。
) [疏]“大辰者何”。
解雲:正以大辰之名非一而已,不知何者,故執不知問。
○注“大火謂心”。
解雲:《左氏傳》“心為大火”是也。
而《釋天》雲“柳,鹑火”者,正以柳在南方,亦可為出火之候故也,不謂心星非大火,然則《爾雅》不言心為大火者,文不備也。
大火為大辰,伐為大辰,(伐,謂參伐也。
大火與伐,天所以示民時早晚,天下所取正,故謂之大辰。
辰,時也。
○參,所林反。
) [疏]“大火為大辰”。
○解雲:即《釋天》雲“大火謂之大辰”,李氏雲“大火,蒼龍宿之心,以候四時,故曰大辰”。
孫氏、郭氏雲“大火,心也。
在中最明,故時候主焉”是也。
○注“伐,謂參伐也”。
○解雲:正以伐在參傍,與參連體而六星,故言伐謂參伐,伐與參為一候故也。
北辰亦為大辰。
(北辰,北極,天之中也。
常居其所,迷惑不知東西者,須視北辰以别心伐所在,故加亦。
亦者,兩相須之意。
○别,彼列反。
) [疏]注“北辰,北極”。
○解雲:即《釋天》雲“北極謂之北辰”,李氏雲“北極,天心,居北方,正四時,謂之北辰”,孫氏、郭氏曰“北極,天之中,以正四時,謂之北辰”是也。
雲天中也者,以天面言之故也。
然則謂之極者,取于居中之義矣。
而《春秋說》雲“北者,高也。
極者,藏也。
言大一之星,高居深藏,故名北極也”者,與先儒說違,其何氏兩解乎?雲常居其所者,謂常居紫微宮所矣。
何以書?記異也。
(心者,天子明堂布政之宮,亦為孛。
彗者,邪亂之氣,掃故置新之象,是後周分為二,天下兩主,宋南裡以亡。
○邪,似嗟反。
) [疏]注“心者”至“之宮”。
○解雲:《春秋說》文。
《星經》亦雲。
雲亦為孛者,亦如北鬥為彗所孛矣。
○注“是後”至“以亡”。
○解雲:言周分為二,天下兩主者,謂敬王在成周,王猛居王城,故下二十二年“秋,劉子、單子以王猛入于王城”,傳雲“王城者何?西周也”,何氏雲“時居王城邑,自号西周王”;經又言“冬,十月,王子猛卒”,二十二年秋,“尹氏立王子朝”。
然則王猛卒後,子朝複篡,恒與敬王處據相拒,故雲周分為二,天下兩主也,是以《運鬥樞》雲“星孛賊起,守大辰于五堂,亂兵填門,三王争,周以分”是也。
然則彼有三王争者,通前後言之。
今此雲“周分為二,天下兩主”者,正以子猛、子朝之篡是一也。
言宋南裡以亡者,即下二十一年夏,“宋華亥、向甯、華定自陳入于宋南裡以畔”是也。
楚人及吳戰于長岸。
詐戰不言戰,此其言戰何?(據于越敗吳于醉李。
○?隽李,音醉,本或作“醉”。
)敵也。
(俱無勝負,不可言敗,故言戰也。
不月者,略兩夷。
) [疏]“詐戰”至“戰何”。
○解雲:經文言戰,而傳以詐戰問之者,正以夷狄質薄,不能結日偏戰。
今此兩夷而言戰,故以詐戰難之。
○注“據于”至“醉李”。
○解雲:在定十四年夏也。
彼此皆是兩夷,無言戰之經,是以據而難之。
○注“不月者,略兩夷”。
○解雲:正以《春秋》之例,偏戰者日,詐戰者月。
今此詐戰而不月,故言略兩夷。
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曹伯須卒。
夏,五月,壬午,宋、衛、陳、鄭災。
何以書?記異也。
何異爾?異其同日而俱災也。
外異不書,此何以書?為天下記異也。
(《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
”四國,天下象也。
是後王室亂,諸侯莫肯救,故天應以同日俱災,若曰無天下雲爾。
○為,于僞反。
忒,官得反。
應,應對之應。
) [疏]“記異也”。
○解雲:經言災者,以其焚宗廟朝廷故也。
傳雲異者,正以四國同日而俱災。
○注“四國,天下象也”。
○解雲:正以四國得為四方之國,故得謂之天下象。
○注“是後王室亂,諸侯莫肯救”。
○解雲:即下二十二年夏六月,“王室亂”,傳雲“何言乎王室亂”,注雲“據天子之居稱京師”;“言不及外也”,注雲“宮謂之室。
剌周室之微弱,邪庶并篡,無一諸侯之助,匹夫之救,如一家之亂也,故變京師言王室”,“不為天子諱者,方責天下不救之”者,是王室亂,諸侯莫肯救之事也。
六月,邾婁人入禹阝。
(○禹阝,音禹,又音矩。
) 秋,葬曹平公。
冬,許遷于白羽。
十有九年,春,宋公伐邾婁。
夏,五月,戊辰,許世子止弑其君買。
(蔡世子般弑父不忍日,此日者,加弑爾,非實弑也。
) [疏]注“蔡世”至“弑也”。
○解雲:即襄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何氏雲“不日者,深為中國隐痛,有子弑父之禍,故不忍言其日”是也。
然則許亦中國而言日者,正以加弑,非實弑故也。
知加弑者,下傳備文。
若夷狄弑父,則忍言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