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公卷二十二(起元年,盡十二年)
關燈
小
中
大
(不日者,蓋諱喪盟,使若議結善事。
○侵羊,二傳作“?祥”。
) [疏]“盟于浸羊”。
○解雲:《?梁傳》作“侵祥”字,服氏注引者,直作“詳”字、無“侵”字,皆是所見異也。
○注“不日”至“善事”。
○解雲:上文五月“夫人歸氏薨”,君居喪,居喪而與人盟,至十三年秋平丘之會,邾婁子與晉為議,不容公盟而執季孫,理宜書日,見其不信。
而不書日者,正以身居大喪而不以為憂,是内惡可諱之限,其為信辭,使若此盟方欲議論,結其善事然。
齊國酌者,賈氏作“酌”字,與此同;服氏及“?梁”皆作“齊國弱”字也。
秋,季孫隐如會晉韓起、齊國酌、宋華亥、衛北宮佗、鄭軒虎、曹人、杞人于屈銀。
(○佗,大河反。
屈銀,并如字,二傳作“厥?”。
) [疏]“于屈銀”。
○解雲:《左氏》、《?梁》作“厥?”字。
九月,已亥,葬我小君齊歸。
齊歸者何?昭公之母也。
(歸氏,胡女,襄公嫡夫人。
○嫡,丁曆反。
) [疏]“齊歸者何”。
○解雲:欲言夫人,初至不錄;欲言其妾,薨葬具書,故執不知問。
○注“歸氏”至“夫人”。
○解雲:皆《史記》文。
而初至不書者,蓋為世子時娶之。
然則沙随之會,襄公始生,而成公之世已娶夫人者,案《公羊》上下,竟無幼少之文,則何氏不信《左氏》故也。
冬,十有一月,丁酉,楚師滅蔡。
執蔡世子有以歸,用之。
此未逾年之君也,其稱世子何?(據陳子也。
) [疏]注“據陳子也”。
○解雲:即僖二十八年“冬,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陳子”以下“于溫”是也。
不君靈公,不成其子也。
(靈公,即般也。
不君,不與靈公,坐弑父誅,不得為君也。
不成其子,不成有得稱子繼父也。
上不與楚誘讨,嫌有不當絕,故正之雲耳。
) [疏]“不君”至“子也”。
○解雲:靈公弑父而立,弑父之人,人倫所不容,今而見誅,正是其宜,是以《春秋》不與靈公為君也,故曰不君靈公也。
莊三十二年傳雲“君存稱世子,君薨稱子某,既葬稱子,逾年稱公”。
然則稱子者,嗣君之稱。
《春秋》之義,既不與靈公得為成君,故亦不成其子有得為嗣君,以繼其父,故曰不成其子也。
雲靈公坐弑父誅者,即襄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上四月,“楚子虔誘蔡侯般,殺之于申”是也。
雲上不與楚誘讨者,即上傳雲“曷為絕之?為其誘讨也。
此讨賊也,雖誘之,則曷為絕之?懷惡而讨不義,故君子不與”是。
不君靈公,則曷為不成其子?(據惡惡止其身。
)誅君之子不立。
(雖不與楚誘讨,其惡坐弑父誅,當以誅君論之,故雲爾。
言執者,時楚?義滅之。
) [疏]注“當以”至“雲爾”。
○解雲:若不君靈公,而以誅君論之,何故上四年申之會,及伐吳之經,上文楚子誘殺之時,皆稱其爵者,凡貶剌之例,正可于一事之上,足見其惡而已,甯可文文皆貶,似若莊四年“冬,公及齊人狩于郜”,傳雲“前此者有事矣,後此者有事矣,則曷為獨于此譏”,“擇其重者而譏焉,莫重乎其與雠狩也”,“其馀從同”是也。
○注“言執”至“滅之”。
○解雲:《春秋》之義,舉滅國以為重,其馀輕者皆從略,是以襄六年注雲“不書殺萊君者,舉滅國為重”是。
今并書其執者,正以楚人?義滅之,故見其義也,似若上八年注雲“不舉滅為重,複書三事言執者,疾谖?義,故列見之”是也。
楚既?義,執用蔡之世子以滅其國,當先書其馀,似若宣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殺陳夏徵舒”,“丁亥,楚子入陳”然。
今乃先書滅蔡者,起其本懷滅心故也。
是以八年注雲“?義不先書者,本懷滅心”故是也。
非怒也,無繼也。
(公誅,子當絕。
) [疏]“非怒也,無繼也”。
○解雲:莊四年傳雲“今紀無罪,此非怒與”,何氏雲“怒,遷怒。
齊人語。
此非怒其先祖,遷之于子孫與”。
然則齊人謂遷怒為怒也。
言今不成有為子者,非由惡其父,遷怒其子孫,但由靈公大逆,理無繼嗣矣,是以注“父誅,子當絕也”。
其“非”字有作“悲”字者,誤也。
惡乎用之?用之防也。
其用之防奈何?蓋以築防也。
(持其足,以頭築防,惡不以道。
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日者,疾谖滅人。
○惡乎,音烏。
惡不,烏路反。
) [疏]注“日者,疾谖滅人”。
○解雲:正以凡滅例月,即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上四年秋七月,“遂滅厲”之屬是也。
今而書日者,疾詐谖故也。
十有二年,春,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
伯于陽者何?(即納上伯款,非犯父命,不當言于陽。
又微國,出入不兩書,伯不當再出,故斷三字問之。
○斷,丁管反,又丁亂反。
) [疏]注“即納”至“問之”。
○解雲:納上伯款者,即上三年冬,“北燕伯款出奔齊”是也。
其犯父命而見納言于邑者,即哀二年夏,“晉趙鞅帥師,納衛世子蒯聩于戚”,傳雲“戚者何?衛之邑也。
曷為不言入于衛?父有子,子不得有父也”,注雲“明其父得有子而廢之,子不得有父之所有,故奪其國文,正其義也”者是也。
然則今此“納北燕伯于陽”,若是納上伯款,即非犯父之命者,正以出奔稱伯,不似蒯聩稱世子故也,是以何氏于款之上連伯言之,見非犯父之命。
雲又微國,出入不兩書者,僖二十五年“秋,楚人圍陳,納頓子于頓”,傳雲“何以不言遂,兩之也”,注雲“頓子出奔不書者,小國例也”是也。
公子陽生也。
子曰:“我乃知之矣。
”(子謂孔子。
乃,乃是歲也。
時孔子年二十三,具知其事,後作《春秋》,案史記,知“公”誤為“伯”,“子”誤為“于”,“陽”在,“生”刊滅阙。
○刊,苦于反。
)在側者曰:“子苟知之,何以不革?”曰:“如爾所不知何?(如,猶奈也。
猶曰奈女所不知何?甯可強更之乎?此夫子欲為後人法,不欲令人妄億錯。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女,音汝。
強,其丈反。
令,力呈反,下“令楚”同。
億,于力反。
錯,七故反,或七各反,字或作“措”。
) [疏]注“如猶”至“億措”。
○解雲:孔子雲當是歲時,我已年立,具見其事,奈汝在側之徒,不見之何?故曰奈汝所不知何也。
孔子雖知伯于陽者,是公子陽生,但在側之徒,皆不委曲,若改之,謂已苟出心肺,故曰甯可︹更之乎。
莊七年“星?如雨”之下,傳雲“‘不?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複’,君子?之曰‘星?如雨’”,何氏雲“明其狀似雨耳,不當言雨星。
不言尺者,?則為異,不以尺寸錄之”。
然孔子?《春秋》,大有改之處,而特此文不改之者,欲示後人重其舊事,似劉公即君與為不上禮之類也,故曰夫子欲為後人法,不欲人妄億措也。
億措者,億謂有所拟度;措者置也,置意于言也。
不欲令人妄拟度,不欲令人妄置意于言矣。
若拟度而中之者無傷,即“柴也!其來乎”,“由也!其死矣”之類是也;若億措而妄者,正得學者不思之義也,則“學而不思,則罔”之類是也。
雲子絕四者,備于鄭注。
引之者,欲道無事億措,乃孔子所絕,是以?《春秋》,而有其義矣。
《春秋》之信史也。
其序,則齊桓、晉文,(唯齊桓、晉文,會能以德優劣、國大小相次序。
) [疏]注“唯齊”至“次序”。
○解雲:謂其盛時事也。
及其衰未亦不醇粹,是以僖十三年鹹之會,許男序于曹伯之上,而何氏于僖四年“許男辛臣卒”,“葬許穆公”之下,注雲“得卒葬于所傳聞世者,許大小次曹,故卒少在曹後”者,是鹹之會,當桓未年,許在曹上,非其次序之事也。
其會,則主會者為之也,(非齊桓、晉文,則如主會者為之,雖優劣大小相越,不改更,信史也。
)其詞,則丘有罪焉耳。
”(丘,孔子名。
其貶絕譏剌之辭。
有所失者,是丘之罪。
聖人德盛尚謙,故自名爾。
主書者,惡納篡也。
不書所篡出奔者,微國雖未逾年君猶不錄。
不足陽下言于北燕者,史文也北燕本在上,從史文也。
○惡納,烏路反。
) [疏]注“其貶”至“之罪”。
○解雲:即《春秋說》雲“孔子作《春秋》,一萬八千字,九月而書成,以授遊,夏之徒,遊、夏之徒不能改一字”是也。
雲“主書者,惡納篡也者,正以《春秋》之義,立、納、入皆為篡辭,且上有“伯款出奔齊”之文,知今納,宜是篡人也。
○注“不書”至“不錄”。
○解雲:正以上三年之末“伯款出奔”,遙曆十許年,計應有君矣。
陽生篡之,宜書其出。
今不書者,微國之君被篡而出走者,皆略而不書之。
假令非被篡,但是微國,未逾年之君,卒猶不書,況乎被篡出奔,甯不略之乎?何氏所以必将未逾年君約之者,正以所見之世,微國成君之出,例皆錄之故也,即伯款之徒是也。
○注“不足”至“史文也”。
○解雲:若足其文,宜雲齊高偃帥師納北燕公子陽生于北燕。
今“陽生”之下,不言北燕者,正以史之本文,“陽生”之上有“北燕”之字,因而從之,不及改順文。
楚殺其大夫成然者,《左氏》作“成熊”,《?梁》作“成虎”字。
三月,壬申,鄭伯嘉卒。
夏,宋公使華定來聘。
公如晉,至河乃複。
五月,葬鄭簡公。
楚殺其大夫成然。
(○成然,《左氏》作“成熊”)。
秋,七月。
冬,十月,公子整出奔齊。
(○整,之領反,或作“?”,魚觐反。
) 楚子伐徐。
晉伐鮮虞。
(謂之晉者,中國以無義,故為夷狄所強。
今楚行詐滅陳、蔡,諸夏懼然去而與晉會于屈銀,不因以大綏諸侯,先之以博愛,而先伐同姓,從親親起,欲以立威行霸,故狄之。
) [疏]注“謂之”至“狄之”。
○解雲:諸夏之稱連國稱霸,今單言晉,作夷狄之号,故須解之。
言中國無義,故為夷狄所︹者,即襄七年“鄭伯髡原”之下,傳雲“曷為不言其大夫弑之?為中國諱也。
曷為為中國諱?鄭伯将會諸侯于為阝,其大夫谏曰:‘中國不足歸也,則不若與楚。
’鄭伯不可。
其大夫曰:‘以中國為義,即伐我喪。
以中國為︹,則不若楚。
’于是弑之”,何氏雲“禍由中國無義,故深諱使若自卒”之屬,是中國無義之文也。
言遂為夷狄所︹也者,即四年“夏,楚子”以下“會于申”,“執齊慶封,殺之”之屬是也。
雲令楚行詐,滅陳、蔡者,即昭八年滅陳,十一年滅蔡是也。
令楚行詐者,即?義讨招瑗,?義讨蔡般是也。
言諸夏懼然去而與晉會于屈銀者,即上十一年“秋,季孫隐如會晉韓起”以下“于屈銀”是也。
言先伐同姓者,正以鮮虞姬姓故也。
○侵羊,二傳作“?祥”。
) [疏]“盟于浸羊”。
○解雲:《?梁傳》作“侵祥”字,服氏注引者,直作“詳”字、無“侵”字,皆是所見異也。
○注“不日”至“善事”。
○解雲:上文五月“夫人歸氏薨”,君居喪,居喪而與人盟,至十三年秋平丘之會,邾婁子與晉為議,不容公盟而執季孫,理宜書日,見其不信。
而不書日者,正以身居大喪而不以為憂,是内惡可諱之限,其為信辭,使若此盟方欲議論,結其善事然。
齊國酌者,賈氏作“酌”字,與此同;服氏及“?梁”皆作“齊國弱”字也。
秋,季孫隐如會晉韓起、齊國酌、宋華亥、衛北宮佗、鄭軒虎、曹人、杞人于屈銀。
(○佗,大河反。
屈銀,并如字,二傳作“厥?”。
) [疏]“于屈銀”。
○解雲:《左氏》、《?梁》作“厥?”字。
九月,已亥,葬我小君齊歸。
齊歸者何?昭公之母也。
(歸氏,胡女,襄公嫡夫人。
○嫡,丁曆反。
) [疏]“齊歸者何”。
○解雲:欲言夫人,初至不錄;欲言其妾,薨葬具書,故執不知問。
○注“歸氏”至“夫人”。
○解雲:皆《史記》文。
而初至不書者,蓋為世子時娶之。
然則沙随之會,襄公始生,而成公之世已娶夫人者,案《公羊》上下,竟無幼少之文,則何氏不信《左氏》故也。
冬,十有一月,丁酉,楚師滅蔡。
執蔡世子有以歸,用之。
此未逾年之君也,其稱世子何?(據陳子也。
) [疏]注“據陳子也”。
○解雲:即僖二十八年“冬,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陳子”以下“于溫”是也。
不君靈公,不成其子也。
(靈公,即般也。
不君,不與靈公,坐弑父誅,不得為君也。
不成其子,不成有得稱子繼父也。
上不與楚誘讨,嫌有不當絕,故正之雲耳。
) [疏]“不君”至“子也”。
○解雲:靈公弑父而立,弑父之人,人倫所不容,今而見誅,正是其宜,是以《春秋》不與靈公為君也,故曰不君靈公也。
莊三十二年傳雲“君存稱世子,君薨稱子某,既葬稱子,逾年稱公”。
然則稱子者,嗣君之稱。
《春秋》之義,既不與靈公得為成君,故亦不成其子有得為嗣君,以繼其父,故曰不成其子也。
雲靈公坐弑父誅者,即襄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上四月,“楚子虔誘蔡侯般,殺之于申”是也。
雲上不與楚誘讨者,即上傳雲“曷為絕之?為其誘讨也。
此讨賊也,雖誘之,則曷為絕之?懷惡而讨不義,故君子不與”是。
不君靈公,則曷為不成其子?(據惡惡止其身。
)誅君之子不立。
(雖不與楚誘讨,其惡坐弑父誅,當以誅君論之,故雲爾。
言執者,時楚?義滅之。
) [疏]注“當以”至“雲爾”。
○解雲:若不君靈公,而以誅君論之,何故上四年申之會,及伐吳之經,上文楚子誘殺之時,皆稱其爵者,凡貶剌之例,正可于一事之上,足見其惡而已,甯可文文皆貶,似若莊四年“冬,公及齊人狩于郜”,傳雲“前此者有事矣,後此者有事矣,則曷為獨于此譏”,“擇其重者而譏焉,莫重乎其與雠狩也”,“其馀從同”是也。
○注“言執”至“滅之”。
○解雲:《春秋》之義,舉滅國以為重,其馀輕者皆從略,是以襄六年注雲“不書殺萊君者,舉滅國為重”是。
今并書其執者,正以楚人?義滅之,故見其義也,似若上八年注雲“不舉滅為重,複書三事言執者,疾谖?義,故列見之”是也。
楚既?義,執用蔡之世子以滅其國,當先書其馀,似若宣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殺陳夏徵舒”,“丁亥,楚子入陳”然。
今乃先書滅蔡者,起其本懷滅心故也。
是以八年注雲“?義不先書者,本懷滅心”故是也。
非怒也,無繼也。
(公誅,子當絕。
) [疏]“非怒也,無繼也”。
○解雲:莊四年傳雲“今紀無罪,此非怒與”,何氏雲“怒,遷怒。
齊人語。
此非怒其先祖,遷之于子孫與”。
然則齊人謂遷怒為怒也。
言今不成有為子者,非由惡其父,遷怒其子孫,但由靈公大逆,理無繼嗣矣,是以注“父誅,子當絕也”。
其“非”字有作“悲”字者,誤也。
惡乎用之?用之防也。
其用之防奈何?蓋以築防也。
(持其足,以頭築防,惡不以道。
孔子曰:“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
日者,疾谖滅人。
○惡乎,音烏。
惡不,烏路反。
) [疏]注“日者,疾谖滅人”。
○解雲:正以凡滅例月,即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上四年秋七月,“遂滅厲”之屬是也。
今而書日者,疾詐谖故也。
十有二年,春,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
伯于陽者何?(即納上伯款,非犯父命,不當言于陽。
又微國,出入不兩書,伯不當再出,故斷三字問之。
○斷,丁管反,又丁亂反。
) [疏]注“即納”至“問之”。
○解雲:納上伯款者,即上三年冬,“北燕伯款出奔齊”是也。
其犯父命而見納言于邑者,即哀二年夏,“晉趙鞅帥師,納衛世子蒯聩于戚”,傳雲“戚者何?衛之邑也。
曷為不言入于衛?父有子,子不得有父也”,注雲“明其父得有子而廢之,子不得有父之所有,故奪其國文,正其義也”者是也。
然則今此“納北燕伯于陽”,若是納上伯款,即非犯父之命者,正以出奔稱伯,不似蒯聩稱世子故也,是以何氏于款之上連伯言之,見非犯父之命。
雲又微國,出入不兩書者,僖二十五年“秋,楚人圍陳,納頓子于頓”,傳雲“何以不言遂,兩之也”,注雲“頓子出奔不書者,小國例也”是也。
公子陽生也。
子曰:“我乃知之矣。
”(子謂孔子。
乃,乃是歲也。
時孔子年二十三,具知其事,後作《春秋》,案史記,知“公”誤為“伯”,“子”誤為“于”,“陽”在,“生”刊滅阙。
○刊,苦于反。
)在側者曰:“子苟知之,何以不革?”曰:“如爾所不知何?(如,猶奈也。
猶曰奈女所不知何?甯可強更之乎?此夫子欲為後人法,不欲令人妄億錯。
“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女,音汝。
強,其丈反。
令,力呈反,下“令楚”同。
億,于力反。
錯,七故反,或七各反,字或作“措”。
) [疏]注“如猶”至“億措”。
○解雲:孔子雲當是歲時,我已年立,具見其事,奈汝在側之徒,不見之何?故曰奈汝所不知何也。
孔子雖知伯于陽者,是公子陽生,但在側之徒,皆不委曲,若改之,謂已苟出心肺,故曰甯可︹更之乎。
莊七年“星?如雨”之下,傳雲“‘不?春秋’曰‘雨星不及地尺而複’,君子?之曰‘星?如雨’”,何氏雲“明其狀似雨耳,不當言雨星。
不言尺者,?則為異,不以尺寸錄之”。
然孔子?《春秋》,大有改之處,而特此文不改之者,欲示後人重其舊事,似劉公即君與為不上禮之類也,故曰夫子欲為後人法,不欲人妄億措也。
億措者,億謂有所拟度;措者置也,置意于言也。
不欲令人妄拟度,不欲令人妄置意于言矣。
若拟度而中之者無傷,即“柴也!其來乎”,“由也!其死矣”之類是也;若億措而妄者,正得學者不思之義也,則“學而不思,則罔”之類是也。
雲子絕四者,備于鄭注。
引之者,欲道無事億措,乃孔子所絕,是以?《春秋》,而有其義矣。
《春秋》之信史也。
其序,則齊桓、晉文,(唯齊桓、晉文,會能以德優劣、國大小相次序。
) [疏]注“唯齊”至“次序”。
○解雲:謂其盛時事也。
及其衰未亦不醇粹,是以僖十三年鹹之會,許男序于曹伯之上,而何氏于僖四年“許男辛臣卒”,“葬許穆公”之下,注雲“得卒葬于所傳聞世者,許大小次曹,故卒少在曹後”者,是鹹之會,當桓未年,許在曹上,非其次序之事也。
其會,則主會者為之也,(非齊桓、晉文,則如主會者為之,雖優劣大小相越,不改更,信史也。
)其詞,則丘有罪焉耳。
”(丘,孔子名。
其貶絕譏剌之辭。
有所失者,是丘之罪。
聖人德盛尚謙,故自名爾。
主書者,惡納篡也。
不書所篡出奔者,微國雖未逾年君猶不錄。
不足陽下言于北燕者,史文也北燕本在上,從史文也。
○惡納,烏路反。
) [疏]注“其貶”至“之罪”。
○解雲:即《春秋說》雲“孔子作《春秋》,一萬八千字,九月而書成,以授遊,夏之徒,遊、夏之徒不能改一字”是也。
雲“主書者,惡納篡也者,正以《春秋》之義,立、納、入皆為篡辭,且上有“伯款出奔齊”之文,知今納,宜是篡人也。
○注“不書”至“不錄”。
○解雲:正以上三年之末“伯款出奔”,遙曆十許年,計應有君矣。
陽生篡之,宜書其出。
今不書者,微國之君被篡而出走者,皆略而不書之。
假令非被篡,但是微國,未逾年之君,卒猶不書,況乎被篡出奔,甯不略之乎?何氏所以必将未逾年君約之者,正以所見之世,微國成君之出,例皆錄之故也,即伯款之徒是也。
○注“不足”至“史文也”。
○解雲:若足其文,宜雲齊高偃帥師納北燕公子陽生于北燕。
今“陽生”之下,不言北燕者,正以史之本文,“陽生”之上有“北燕”之字,因而從之,不及改順文。
楚殺其大夫成然者,《左氏》作“成熊”,《?梁》作“成虎”字。
三月,壬申,鄭伯嘉卒。
夏,宋公使華定來聘。
公如晉,至河乃複。
五月,葬鄭簡公。
楚殺其大夫成然。
(○成然,《左氏》作“成熊”)。
秋,七月。
冬,十月,公子整出奔齊。
(○整,之領反,或作“?”,魚觐反。
) 楚子伐徐。
晉伐鮮虞。
(謂之晉者,中國以無義,故為夷狄所強。
今楚行詐滅陳、蔡,諸夏懼然去而與晉會于屈銀,不因以大綏諸侯,先之以博愛,而先伐同姓,從親親起,欲以立威行霸,故狄之。
) [疏]注“謂之”至“狄之”。
○解雲:諸夏之稱連國稱霸,今單言晉,作夷狄之号,故須解之。
言中國無義,故為夷狄所︹者,即襄七年“鄭伯髡原”之下,傳雲“曷為不言其大夫弑之?為中國諱也。
曷為為中國諱?鄭伯将會諸侯于為阝,其大夫谏曰:‘中國不足歸也,則不若與楚。
’鄭伯不可。
其大夫曰:‘以中國為義,即伐我喪。
以中國為︹,則不若楚。
’于是弑之”,何氏雲“禍由中國無義,故深諱使若自卒”之屬,是中國無義之文也。
言遂為夷狄所︹也者,即四年“夏,楚子”以下“會于申”,“執齊慶封,殺之”之屬是也。
雲令楚行詐,滅陳、蔡者,即昭八年滅陳,十一年滅蔡是也。
令楚行詐者,即?義讨招瑗,?義讨蔡般是也。
言諸夏懼然去而與晉會于屈銀者,即上十一年“秋,季孫隐如會晉韓起”以下“于屈銀”是也。
言先伐同姓者,正以鮮虞姬姓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