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公卷二十二(起元年,盡十二年)

關燈
比自晉歸于楚,弑其君于乾?”是也。

     秋,八月,戊辰,衛侯惡卒。

     九月,公至自楚。

     冬,十有一月,癸未,季孫宿卒。

     十有二月,癸亥,葬衛襄公。

    (當時而日者,世子辄有惡疾,不早廢之,臨死乃命臣下廢之。

    自下廢上,鮮不為亂,故危錄之。

    ○當,丁浪反,又如字。

    鮮,息淺反。

    ) [疏]注“當時”至“錄之”。

    ○解雲:隐三年傳雲“當時而日,危不得葬也”。

    今此衛侯八月卒,至此正五月,而經書癸亥,故言危錄之。

    言世子辄有惡疾者,即下二十年“秋,盜殺衛侯之兄辄”,傳雲“母兄稱兄。

    兄何以不立?有惡疾也”是矣。

    知其不早廢,臨死乃命臣下廢之者,正以危錄其葬故也。

    其若不然,更無危事,不知使葬何以書日乎?言危錄之者,以其有危,故錄其日也。

     八年,春,陳侯之弟招殺陳世子偃師。

    (說在元年。

    變其言陳者,起招緻楚滅陳自此始,故重舉國。

    ○故重,直用反,年末同。

    ) [疏]注“說在元年”。

    ○解雲:即元年傳雲“大夫相殺稱人,此其稱名氏以殺何?言将自是弑君也。

    今将爾,詞曷為與親弑者同?君親無将,将而必誅”之屬是也。

    ○注“變其”至“舉國”。

    解雲:《春秋》之義,大夫相殺稱人。

    言其,即莊二十二年春,“陳人殺其公子禦寇”;下“陳人殺其大夫公子過”;文九年“晉人殺其大夫先都”之屬,今變兩下之例,言殺陳世子者,起招緻楚滅陳自此始,是以重舉陳矣。

     夏,四月,辛醜,陳侯溺卒。

    (○溺,乃狄反。

    ) 叔弓如晉。

     楚人執陳行人于徵師殺之。

     陳公子留出奔鄭。

     秋,?于紅。

    ?者何?簡車徒也。

    (徒,衆○?,所苗反,本亦作“?”。

    ) [疏]“?者何”。

    ○解雲:正以常事不書,今此見經,故執不知問。

     何以書?蓋以罕書也。

    (說在桓六年。

    ) [疏]注“說在桓六年”。

    ○解雲:桓六年“秋,八月,壬午,大閱”,傳雲“大閱者何?簡車徒也。

    何以書?蓋以罕書也”,注雲“罕,希也。

    孔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故比年簡徒,謂之?;三年簡車,謂之大閱;五年大簡車徒,謂之大?。

    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不地者,常地也。

    ?例時,此日者,桓既無文德,又忽忘武備,故尤危錄”。

    然則為?之法,比年作之,今此不然,故雲以罕書。

     陳人殺其大夫公子過。

    (○過,音戈。

    ) 大雩。

    (先是公如楚,半年乃歸,費多賦重所緻。

    ○費,芳味反。

    ) [疏]注“先是”至“乃歸”。

    ○解雲:即去年“三月,公如楚”,“九月,公至自楚”是也。

     冬,十月,壬午,楚師滅陳。

    執陳公子招,放之于越。

    殺陳孔瑗。

     [疏]“殺陳孔瑗”。

    ○解雲:《左傳》、《?梁》作“奂”。

     葬陳哀公。

    (日者,疾詐谖滅人也。

    不舉滅為重,複書三事言執者,疾谖?義,故列見之。

    ?義不先書者,本懷滅心。

    重舉陳者,上已言滅,不複重舉無以明。

    ○谖,況元反。

    複書,扶又反,下同。

    見,賢遍反。

    ) [疏]注“日者”至“人也”。

    ○解雲:《春秋》之義,滅例書月,即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十三年“夏,六月,齊人滅遂”之屬是也。

    上四年“秋,七月,楚子滅厲”之下,注雲“莊王滅蕭日,此不日者,靈王非賢,責之略”,是以還依常例書月矣。

    今而日者,疾詐谖滅人故也。

    ○注“不舉”至“見之”。

    ○解雲:《春秋》之義,舉滅為重,是以襄六年“齊侯滅萊”之下,何氏雲“不書殺萊君者,舉國滅為重”是也。

    今不舉滅為重,故須辨之。

    言複書三事言執者,謂複書三事,又言執者,以疾其詐谖?義,故須列而見之。

    三事:放招,殺瑗,葬哀公是。

    ○注“?義”至“滅心”。

    ○解雲:宣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殺陳夏徵舒”,“丁亥,楚子入陳”。

    然則彼乃楚子行義,先書其殺,今此楚子亦是?義讨賊,書在滅後者,見本懷滅心故也。

    ○注“重舉”至“以明”。

    ○解雲:成二年“秋,七月,齊侯使國佐如師。

    已酉,及國佐盟于袁婁”,不重舉齊,此重舉陳者,上已言楚師滅陳,若不複舉陳,無以明其是陳人矣。

     九年,春,叔弓會楚子于陳。

    (陳已滅,複見者,從地名錄,猶宋郜以邑錄。

    不舉小地者,顧後當存。

    ○複見,扶又反,下同;下賢遍反。

    ) [疏]注“陳已”至“當存”。

    ○解雲:郜者,是文王之子,春秋前宋人滅之,至隐十年夏,“六月,壬戌,公敗宋師于管。

    辛未,取郜。

    辛已,取防”是也。

    雲不舉小地,顧後當存者,言陳是總号,當是會時,未必在其國都,所以不舉小地而舉陳者,正以楚人暴滅,《春秋》欲闵陳而存之,故還舉其大号而言也。

    其存陳者,即下經“夏,四月,陳火”是也。

     許遷于夷。

     夏,四月,陳火。

    陳已滅矣,其言陳火何?(據災異為有國者戒。

    ○陳火,《左氏》作“災”。

    ) [疏]“陳火”。

    ○解雲:《左氏》作“災”字,《?梁》與此同。

    ○“陳已”至“火何”。

    ○解雲:所以不言外災不書,此何以書之義者,正以解言存陳,故書其火,則外災得書之義亦見矣。

     存陳也。

    (陳已滅,複火者,死灰複燃之象也。

    此天意欲存之,故從有國記災。

    ) [疏]注“陳已”至“記災”。

    解雲:即《考異郵》不“陳火之類,未當誅絕,天曉其君,死灰更燃之意”是也。

     曰存陳,忄希矣。

    (書火存陳者,若曰陳為天所存,悲之。

    ○忄希,音希,悲也。

    ) [疏]“曰存陳,忄希矣”。

    ○解雲:忄希,謂悲也。

    公羊子曰陳為天所存者,天悲痛之故也。

     曷為存陳?(據災非一,天意曷為悲陳而存之?) [疏]注“據災”至“存之”。

    ○解雲:弟子之意,以為《春秋》之内,書災者非止一處而已矣,意曷為正于此災之上,悲陳而存之乎? 滅人之國,執人之罪人,(罪人,招也。

    )殺人之賊,(孔瑗,弑君賊也。

    )葬人之君,若是則陳存忄希矣。

    (楚為無道,托讨賊行義,陳臣子辟門虛心待之,而滅其國。

    若是,則天存之者,悲之也。

    不書孔瑗弑君者,本為招弑,當舉招為重,方不與楚讨賊,于沒招正賊文,以将與上貶起之。

    月者,闵之。

    ○辟,婢亦反,開也。

    本為,于僞反。

    ) [疏]注“不書”至“闵之”。

    ○解雲:案如上文,則孔瑗與招本謀弑君,而責是弑文者,正以君親無将,将而必誅,故言當舉招為重。

    言故沒招正賊文者,謂不于讨處貶招,見其有弑君之罪矣。

    言以将與上貶起之者,上貶,謂元年稱公子,傳雲“此陳侯之弟招,何以不稱弟?貶”是也。

    雲月者,闵之者,正以外災例時,即襄九年“春,宋火”之屬是,今而書月,故言闵之。

     秋,仲孫ㄑ如齊。

    (○ㄑ,具縛反,又居碧反。

    ) 冬築郎囿。

    (○囿,音又。

    ) 十年,春,王正月。

     夏,晉栾施來奔。

    (○晉栾施,《左氏》作“齊栾施”。

    ) 秋,七月,季孫隐如、叔弓、仲孫ㄑ帥師伐莒。

    (○隐如,《左氏》作“意如”。

    ) 戊子,晉侯彪卒。

    (○彪,彼虬反。

    ) 九月,叔孫舍如晉。

     葬晉平公。

     十有二月,甲子,宋公戍卒。

    (去冬者,蓋昭公取吳孟子之年,故貶之。

    ○宋戌,讀《左傳》者音成,何雲“向戌與君同名,則宜音恤”。

    去,起呂反。

    ) [疏]注“去冬”至“貶之”。

    ○解雲:正以《禮記》、《論語》皆有“昭公取于吳,謂之吳孟子”之文,但不指其取之年歲。

    今無冬者,無佗罪可指,是以何氏以意當之,以無正文,故言蓋也。

    取吳孟子所以不書者,諱取同姓故也。

    賈、服以為剌不登台視氣,範氏以為不書冬,甯所未詳。

     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叔弓如宋。

     葬宋平公。

     夏,四月,丁巳,楚子虔誘蔡侯般,殺之于申。

    楚子虔何以名?(據誘戎曼子不名。

    ○戎曼,音蠻。

    ) [疏]注“據誘”至“不名”。

    ○解雲:即昭十六年春,“楚子誘戎曼子殺之”是也。

     絕也。

    曷為絕之?(據俱誘之。

    )為其誘封也。

    (使不自知而死,故加誘。

    ○為,于僞反。

    ) [疏]注“使不”至“加誘”。

    ○解雲:即《左氏傳》雲“醉而殺之”是也。

     此讨賊也。

    (蔡侯般弑父而立) [疏]注“蔡侯”至“而立”。

    ○解雲:即襄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是也。

     雖誘之,則曷為絕之?(據與莊王外讨,晉文谲尊。

    ○谲,古穴反。

    ) [疏]注“據與”至“谲尊”。

    ○解雲:莊王外讨者,即宣十一年“冬,十月,楚人殺陳夏徵舒”,傳雲“此楚子也,其稱人何?貶。

    曷為貶?不與外讨也”,“曷為不與?實與而文不與。

    文曷為不與?諸侯之義,不得專讨也。

    諸侯之義不得專讨,則其曰實與之何?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天下諸侯有為無道者,臣弑君,子殺父,力能讨之,則讨之可也”者,是其實與莊王外讨之文也。

    雲晉文谲尊者,即僖二十八年“五月,癸醜,公會晉侯”以下“盟于踐土”,“公朝于王所”,傳雲“曷為不言公如京師?天子在是也”,“曷為不言天子在是?不與緻天子也”,注雲“時晉文公年老,恐霸功不成,故上白天子曰諸侯不可卒緻,原王居踐土;下謂諸侯曰天子在是,不可不朝,迫使正君臣,明王法,雖非正,起時可與,故書朝,因正其義”,“所以見文公之功”是也。

     懷惡而讨不義,君子不予也。

    (内懷利國之心,而外?讨賊,故不與其讨賊,而責其誘詐也。

    地者,起以好會誘之。

    ○好,呼報反。

    ) [疏]注“地者”至“誘之”。

    ○解雲:正以昭十六年,“楚子誘戎曼子殺之”,不書地,今言于申,故解之。

     楚公子棄疾帥師圍蔡。

     五月,甲申,夫人歸氏薨。

     大?于比蒲。

    大?者何?簡車徒也。

    何以書?蓋以罕書也。

    (說在桓六年。

    ○比,音毗。

    ) [疏]“大?者何”。

    ○解雲:欲言常事,而經加大欲言非常事,?是常獵之名,故執不知問。

    ○注“說在桓六年”。

    ○解雲:即桓六年“秋,八月,壬午,大閱”,傳雲“大閱者何?簡車徒。

    何以書?蓋以罕書也”,注雲“罕,希也。

    孔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故比年簡徒謂之?,三年簡車謂之大閱,五年大簡車徒謂之大?,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然則大?之法,五年一為,今此不然,故曰以罕書也。

    上八年“?于紅”之下,何氏雲“說在桓六年”,今複指之者,正以?與大?希數大異,禮亦不同,是以不得相因,各指其所在。

     仲孫ㄑ會邾婁子盟于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