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卷二十一(起二十五年,盡三十一年)
關燈
小
中
大
稱王,亦知諸侯于其封内三年稱子也”。
然則靈王之崩,在二十八年十有二月,則于此時未三年也。
未合稱王,而稱王者,責其在父服之内,方當思慕而已,而殺其母弟,非人子之義,是以直稱天王,不與其子行也。
而昭二十二年夏四月,“天王崩”;至二十三年秋七月,“天王居于狄泉”,亦未三年而稱天王者,彼傳雲“此未三年,其稱天王何?着有天子也”,何氏雲“時庶孽并篡,天王失位徙居,微弱甚,故急着正其号,明天下當救其難而事之”是也。
○注“不從”至“有罪”。
○解雲:僖五年“春,晉侯殺其世子申生”,傳雲“曷為直稱晉侯以殺?殺世子母弟直稱君者,甚之也”,注雲“甚之者,甚惡殺親親也。
《春秋》公子貫于先君,唯世子與母弟以今君錄,親親也。
今舍國體直稱君,知以親親責之”。
然則殺世子母弟者,皆直稱君甚之。
今經雲“天王殺其弟年夫”者,甯知不是直稱爵之例,而知天王者乃是不與子行者,正以其在父服之内而不思思慕,反殺先君之子,以此為重,故知義然。
雲莒殺意恢,以失子行錄者,即昭十四年“冬,莒殺其公子意恢”,注雲“莒無大夫,書殺公子者,未逾年而殺其君之子,不孝尤甚,故重而錄之。
稱氏者,明君之子”是也。
雲設但殺弟,不能書是也者,正以莒殺意恢,以其在喪内,故書而責之,則知天王殺弟,若不在喪,不書矣若諸侯之義,不得專殺大夫,而言莒殺意恢,在喪内乃書者,正以意恢直莒子之弟,不為大夫故也。
今此王者自得專殺,若不在喪内,何勞書乎?故雲設但殺弟,不能書是也。
雲不為諱者,年夫有罪者,《春秋》之義,雖言黜周而王魯,乃實天子,服内殺弟,是甚惡。
何故不為尊者諱?因年夫有罪,則王者之惡稍輕,是以《春秋》不複諱矣。
王子瑕奔晉。
(稱王子者,惡天子重失親親。
○重,直用反,又直勇反。
) [疏]注“稱王”至“親親”。
○解雲:正以文元年“天王使叔服來會葬”,注雲“叔服,王子虎也”,“不系王者,不以親疏錄也”。
今此王子瑕言王子者,正惡天王重失親親故也。
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宋共姬。
外夫人不書葬,此何以書?隐之也。
何隐爾?宋災,伯姬卒焉。
(說在下也。
○共,音恭。
)其稱谥何?(據葬紀伯姬不言谥。
) [疏]注“據葬”至“言谥”。
○解雲:即莊四年“齊侯葬紀伯姬”是也。
然則宋伯姬得稱谥者,以其賢故也。
即紀伯姬不言谥者,不賢明矣。
若然案隐七年“春,王三月,叔姬歸于紀”,何氏雲“叔姬者,伯姬之媵也”,“媵賤書者,後為嫡,終有賢行。
紀侯為齊所滅”,“能處隐約,全竟婦道,故重錄之”。
然則紀叔姬亦有賢行,而莊三十年“葬紀叔姬”之經不雲谥者,蓋以劣于宋伯姬,故不得與之同文。
何者?能處隐約全竟婦道,豈同守節盡誠逮火而死乎? 賢也。
何賢爾?宋災,伯姬存焉。
有司複曰:“火至矣!請出。
”伯姬曰:“不可。
吾聞之也,婦人夜出,(謂有事宗廟。
)不見傅母不下堂。
(禮,後夫人必有傅母,所以輔正其行,衛其身也。
選老大夫為傅,選老大夫妻為母。
○傅母,如字,又武候反,本又作“姆”,同。
) [疏]注“選老”至“為母”。
○解雲:《春秋說》文。
作時王之禮。
“逮乎火而死”者,為火所逮環而死也。
傅至矣,母未至也。
”逮乎火而死。
(故賢而錄其谥。
) 鄭良霄出奔許,自許入于鄭。
鄭人殺良霄。
冬,十月,葬蔡景公。
賊未讨,何以書葬?君子辭也。
(君子為中國諱,使若加弑。
月者,弑父比髡原恥尤重,故足諱辭。
○加弑,音試,下同。
) [疏]注“君子”至“加弑”。
○解雲:凡君弑者,雖賊未讨亦書其君葬,故昭十九年“夏,五月,戊辰,許世子止弑其君買”,“冬,葬許悼公”,傳雲“賊未讨,何以書葬?不成于弑也”。
○注“月者”至“諱辭”。
○解雲:即上七年冬十二月,“鄭伯髡原如會,未見諸侯。
丙戌,卒于操”,傳雲“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隐之也。
何隐爾?弑也。
孰弑之?其大夫弑之。
曷為不言其大夫弑之?為中國諱也”;八年“夏,葬鄭僖公”,傳雲“賊未讨,何以書葬?為中國諱也”,何氏雲“探順上事,使若無賊然。
不月者,本實當去葬責臣子,故不足也”。
然則案彼髡原為大夫所弑,雖為中國諱而書其葬,猶責不足其文。
今此蔡侯為子所弑,比于髡原為恥尤重,是以足其諱辭,備書時月也。
晉人、齊人、宋人、衛人、鄭人、曹人、莒人、邾婁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婁人會于澶淵。
宋災故。
宋災故者何?諸侯會于澶淵,凡為宋災故也。
會未有言其所為者,此言所為何?錄伯姬也。
(重錄伯姬之賢,為諸侯所闵憂。
○凡為,于僞反,下及注“所為”同。
) [疏]“宋災故者何”。
○解雲:上下諸會不錄所為,唯此特書,故執不知問。
諸侯相聚,(聚,斂也。
相聚斂财物。
)而更宋之所喪,(更,複也。
如今俗名解浣衣複之為更衣。
○更宋,音庚,又古孟反,複也,償也。
所喪,息浪反,下注同。
浣,戶管反。
)曰死者不可複生,爾财複矣。
(複者,如故時。
諸侯共償複其所喪。
○複生,扶又反。
償,常亮反。
)此大事也,曷為使微者?(據詳錄所為故。
)卿也。
卿則其稱人何?貶。
曷為貶?(據善事也。
)卿不得憂諸侯也。
(時雖各諸侯使之,恩實從卿發,故貶起其事,明大夫之義,得憂内,不得憂外,所以抑臣道也。
宋憂内,并貶者,非救危亡,禁作福也。
) [疏]注“時雖”至“其事”。
○解雲:以此言之,若恩從君發而使大夫行之,雖其非正,罪不至貶也。
○注“明大”至“臣道”。
○解雲:在禮,家施不及國,而言得憂内者,正謂救危亡之時,助君憂内,不謂自專行之。
以此言之,若助君憂内,以救危之時,雖恩發大夫,不合譏。
○注“宋憂”至“福也”。
○解雲:言宋雖遭災,未至于滅,而恩發于大夫,外求鄰國,近乎作福,是以禁之。
《洪範》雲“惟辟作福,惟辟作威。
”今乃大夫行之,故雲禁作福也。
三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夏,六月,辛巳,公薨于楚宮。
(公朝楚,好其宮,歸而作之,故名之雲爾。
作不書者,見者不複見。
○好其,呼報反。
見者,賢遍反,下同。
) [疏]注“公朝”至“雲爾”。
○解雲:正以上言“公如楚”,“公至自楚”,下言“公薨于楚宮”,故雲朝楚,好其宮,歸而作之,故名楚宮。
○注“作不”至“複見”。
解雲:哀公三年夏,“五月,辛卯,桓宮、僖宮災”,傳雲“此皆毀廟也,其言災何?複立也。
曷為不言其複立?《春秋》見者不複見也”,何氏雲“謂内所改作也,哀自立之,善惡獨在哀,故得省文”。
然則言見者不複見,謂《春秋》之義,諸是内所改作者,但随其重處一過見之而已,其馀輕處不複見之。
所以然者,正以哀自作之,還于哀上災之,善惡獨在于哀,故得省文矣。
今此作楚宮,亦是襄自作之,還複襄自薨之,善惡獨在于襄,故得省文,故引彼傳雲“見者不複見”也。
以此言之,則知成六年“立武宮”,昭十五年“有事于武宮”,亦是内所改作而重見者。
正以成公立之,至昭乃有事立之祭之者異,故不得省文。
秋,九月,癸巳,子野卒。
己亥,仲孫羯卒。
冬,十月,滕子來會葬。
(此書者與叔服同義。
) [疏]注“此書”至“同義”。
解雲:文九年春,“天王使叔服來會葬”,傳雲“其言來會葬何?會葬禮也”,何氏雲“常事書者,文公不肖,諸侯莫肯會之,故書天子之厚,以起諸侯之薄”。
然則今此會葬亦是常禮,而書之者亦是襄公不肖,諸侯莫肯會之,故書滕子之厚,以起諸侯之薄,故雲與叔服同義矣。
癸酉,葬我君襄公。
十有一月,莒人弑其君密州。
(莒子納去疾,及展立,莒子廢之。
展因國人攻莒子,殺之。
去疾奔齊。
稱人以弑者,莒無大夫,密州為君,惡民所賤,故稱國以弑之。
)
然則靈王之崩,在二十八年十有二月,則于此時未三年也。
未合稱王,而稱王者,責其在父服之内,方當思慕而已,而殺其母弟,非人子之義,是以直稱天王,不與其子行也。
而昭二十二年夏四月,“天王崩”;至二十三年秋七月,“天王居于狄泉”,亦未三年而稱天王者,彼傳雲“此未三年,其稱天王何?着有天子也”,何氏雲“時庶孽并篡,天王失位徙居,微弱甚,故急着正其号,明天下當救其難而事之”是也。
○注“不從”至“有罪”。
○解雲:僖五年“春,晉侯殺其世子申生”,傳雲“曷為直稱晉侯以殺?殺世子母弟直稱君者,甚之也”,注雲“甚之者,甚惡殺親親也。
《春秋》公子貫于先君,唯世子與母弟以今君錄,親親也。
今舍國體直稱君,知以親親責之”。
然則殺世子母弟者,皆直稱君甚之。
今經雲“天王殺其弟年夫”者,甯知不是直稱爵之例,而知天王者乃是不與子行者,正以其在父服之内而不思思慕,反殺先君之子,以此為重,故知義然。
雲莒殺意恢,以失子行錄者,即昭十四年“冬,莒殺其公子意恢”,注雲“莒無大夫,書殺公子者,未逾年而殺其君之子,不孝尤甚,故重而錄之。
稱氏者,明君之子”是也。
雲設但殺弟,不能書是也者,正以莒殺意恢,以其在喪内,故書而責之,則知天王殺弟,若不在喪,不書矣若諸侯之義,不得專殺大夫,而言莒殺意恢,在喪内乃書者,正以意恢直莒子之弟,不為大夫故也。
今此王者自得專殺,若不在喪内,何勞書乎?故雲設但殺弟,不能書是也。
雲不為諱者,年夫有罪者,《春秋》之義,雖言黜周而王魯,乃實天子,服内殺弟,是甚惡。
何故不為尊者諱?因年夫有罪,則王者之惡稍輕,是以《春秋》不複諱矣。
王子瑕奔晉。
(稱王子者,惡天子重失親親。
○重,直用反,又直勇反。
) [疏]注“稱王”至“親親”。
○解雲:正以文元年“天王使叔服來會葬”,注雲“叔服,王子虎也”,“不系王者,不以親疏錄也”。
今此王子瑕言王子者,正惡天王重失親親故也。
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宋共姬。
外夫人不書葬,此何以書?隐之也。
何隐爾?宋災,伯姬卒焉。
(說在下也。
○共,音恭。
)其稱谥何?(據葬紀伯姬不言谥。
) [疏]注“據葬”至“言谥”。
○解雲:即莊四年“齊侯葬紀伯姬”是也。
然則宋伯姬得稱谥者,以其賢故也。
即紀伯姬不言谥者,不賢明矣。
若然案隐七年“春,王三月,叔姬歸于紀”,何氏雲“叔姬者,伯姬之媵也”,“媵賤書者,後為嫡,終有賢行。
紀侯為齊所滅”,“能處隐約,全竟婦道,故重錄之”。
然則紀叔姬亦有賢行,而莊三十年“葬紀叔姬”之經不雲谥者,蓋以劣于宋伯姬,故不得與之同文。
何者?能處隐約全竟婦道,豈同守節盡誠逮火而死乎? 賢也。
何賢爾?宋災,伯姬存焉。
有司複曰:“火至矣!請出。
”伯姬曰:“不可。
吾聞之也,婦人夜出,(謂有事宗廟。
)不見傅母不下堂。
(禮,後夫人必有傅母,所以輔正其行,衛其身也。
選老大夫為傅,選老大夫妻為母。
○傅母,如字,又武候反,本又作“姆”,同。
) [疏]注“選老”至“為母”。
○解雲:《春秋說》文。
作時王之禮。
“逮乎火而死”者,為火所逮環而死也。
傅至矣,母未至也。
”逮乎火而死。
(故賢而錄其谥。
) 鄭良霄出奔許,自許入于鄭。
鄭人殺良霄。
冬,十月,葬蔡景公。
賊未讨,何以書葬?君子辭也。
(君子為中國諱,使若加弑。
月者,弑父比髡原恥尤重,故足諱辭。
○加弑,音試,下同。
) [疏]注“君子”至“加弑”。
○解雲:凡君弑者,雖賊未讨亦書其君葬,故昭十九年“夏,五月,戊辰,許世子止弑其君買”,“冬,葬許悼公”,傳雲“賊未讨,何以書葬?不成于弑也”。
○注“月者”至“諱辭”。
○解雲:即上七年冬十二月,“鄭伯髡原如會,未見諸侯。
丙戌,卒于操”,傳雲“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隐之也。
何隐爾?弑也。
孰弑之?其大夫弑之。
曷為不言其大夫弑之?為中國諱也”;八年“夏,葬鄭僖公”,傳雲“賊未讨,何以書葬?為中國諱也”,何氏雲“探順上事,使若無賊然。
不月者,本實當去葬責臣子,故不足也”。
然則案彼髡原為大夫所弑,雖為中國諱而書其葬,猶責不足其文。
今此蔡侯為子所弑,比于髡原為恥尤重,是以足其諱辭,備書時月也。
晉人、齊人、宋人、衛人、鄭人、曹人、莒人、邾婁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婁人會于澶淵。
宋災故。
宋災故者何?諸侯會于澶淵,凡為宋災故也。
會未有言其所為者,此言所為何?錄伯姬也。
(重錄伯姬之賢,為諸侯所闵憂。
○凡為,于僞反,下及注“所為”同。
) [疏]“宋災故者何”。
○解雲:上下諸會不錄所為,唯此特書,故執不知問。
諸侯相聚,(聚,斂也。
相聚斂财物。
)而更宋之所喪,(更,複也。
如今俗名解浣衣複之為更衣。
○更宋,音庚,又古孟反,複也,償也。
所喪,息浪反,下注同。
浣,戶管反。
)曰死者不可複生,爾财複矣。
(複者,如故時。
諸侯共償複其所喪。
○複生,扶又反。
償,常亮反。
)此大事也,曷為使微者?(據詳錄所為故。
)卿也。
卿則其稱人何?貶。
曷為貶?(據善事也。
)卿不得憂諸侯也。
(時雖各諸侯使之,恩實從卿發,故貶起其事,明大夫之義,得憂内,不得憂外,所以抑臣道也。
宋憂内,并貶者,非救危亡,禁作福也。
) [疏]注“時雖”至“其事”。
○解雲:以此言之,若恩從君發而使大夫行之,雖其非正,罪不至貶也。
○注“明大”至“臣道”。
○解雲:在禮,家施不及國,而言得憂内者,正謂救危亡之時,助君憂内,不謂自專行之。
以此言之,若助君憂内,以救危之時,雖恩發大夫,不合譏。
○注“宋憂”至“福也”。
○解雲:言宋雖遭災,未至于滅,而恩發于大夫,外求鄰國,近乎作福,是以禁之。
《洪範》雲“惟辟作福,惟辟作威。
”今乃大夫行之,故雲禁作福也。
三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夏,六月,辛巳,公薨于楚宮。
(公朝楚,好其宮,歸而作之,故名之雲爾。
作不書者,見者不複見。
○好其,呼報反。
見者,賢遍反,下同。
) [疏]注“公朝”至“雲爾”。
○解雲:正以上言“公如楚”,“公至自楚”,下言“公薨于楚宮”,故雲朝楚,好其宮,歸而作之,故名楚宮。
○注“作不”至“複見”。
解雲:哀公三年夏,“五月,辛卯,桓宮、僖宮災”,傳雲“此皆毀廟也,其言災何?複立也。
曷為不言其複立?《春秋》見者不複見也”,何氏雲“謂内所改作也,哀自立之,善惡獨在哀,故得省文”。
然則言見者不複見,謂《春秋》之義,諸是内所改作者,但随其重處一過見之而已,其馀輕處不複見之。
所以然者,正以哀自作之,還于哀上災之,善惡獨在于哀,故得省文矣。
今此作楚宮,亦是襄自作之,還複襄自薨之,善惡獨在于襄,故得省文,故引彼傳雲“見者不複見”也。
以此言之,則知成六年“立武宮”,昭十五年“有事于武宮”,亦是内所改作而重見者。
正以成公立之,至昭乃有事立之祭之者異,故不得省文。
秋,九月,癸巳,子野卒。
己亥,仲孫羯卒。
冬,十月,滕子來會葬。
(此書者與叔服同義。
) [疏]注“此書”至“同義”。
解雲:文九年春,“天王使叔服來會葬”,傳雲“其言來會葬何?會葬禮也”,何氏雲“常事書者,文公不肖,諸侯莫肯會之,故書天子之厚,以起諸侯之薄”。
然則今此會葬亦是常禮,而書之者亦是襄公不肖,諸侯莫肯會之,故書滕子之厚,以起諸侯之薄,故雲與叔服同義矣。
癸酉,葬我君襄公。
十有一月,莒人弑其君密州。
(莒子納去疾,及展立,莒子廢之。
展因國人攻莒子,殺之。
去疾奔齊。
稱人以弑者,莒無大夫,密州為君,惡民所賤,故稱國以弑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