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卷二十一(起二十五年,盡三十一年)
關燈
小
中
大
甯喜弑君而衛侯歸,則甯氏納之明矣。
以歸出奔俱日,知出納之者同。
衛侯歸而孫氏叛,孫氏本與甯氏共逐之亦可知也。
名者,起盜國;盜國明,則複歸為惡剽出見矣。
○複納,扶又反。
) [疏]注“日者”至“納之”。
解雲:正以《春秋》之例,歸與複歸例皆時,即僖二十八年夏,“六月,衛侯鄭自楚複歸于衛”,何氏雲“複歸例皆時,此月者,為下卒出也”是也。
今此書日,故須解之。
○雲“故出入同文也”者。
○解雲:即十四年夏四月,“己未,衛侯ぅ出奔齊。
今此複日,故曰同文也”。
○雲“盜國明”至“見矣”者。
○解雲:正以複歸者,出有惡,入無惡,故得為惡剽之文。
何者?ぅ既盜國,甯得無惡而入言複歸?知更有所見。
夏,晉侯使荀吳來聘。
公會晉人、鄭良霄、宋人、曹人于澶淵。
秋,宋公殺其世子痤。
(座有罪,故平公書葬。
○痤,在禾反。
) [疏]注“痤有罪”至“書葬”。
○解雲:《春秋》之例,君殺無罪大夫及枉殺世子者,皆不書葬,以明其合絕,是以申生無罪,不書獻公之葬,至昭十一年經雲“叔弓如宋,葬宋平公”者,正以痤有罪故也。
若隐元年“鄭伯克段于鄢”,以其有罪,故去弟。
痤今若有罪,仍言世子者,正以段有當國之罪重,故如其意貶去其弟,使如國君,氏上鄭,所以見段之惡逆矣。
今痤之罪微,不足去世子,但是合罪之科,故得存其葬矣。
晉人執衛甯喜。
此執有罪,何以不得為伯讨?(據甯喜弑君者,稱人而執,非伯讨。
) [疏]注“稱人而執,非伯讨”者。
○解雲:僖四年傳文也。
不以其罪執之也。
(明不得以為功,當坐執人。
) 八月,壬午,許男甯卒于楚。
(○甯,乃定反。
) 冬,楚子、蔡侯、陳侯伐鄭。
葬許靈公。
二十有七年,春,齊侯使慶封來聘。
夏,叔孫豹會晉趙武、楚屈建、蔡公孫歸生、衛石惡、陳孔瑗、鄭良霄、許人、曹人于宋。
(○孔瑗,二傳作“孔奂”。
) 衛殺其大夫甯喜。
衛侯之弟?專出奔晉。
衛殺其大夫甯喜,則衛侯之弟?專曷為出奔晉。
(據與射姑同。
○?專,市轉反,又音專,一音直轉反。
射,音亦,又音夜。
) [疏]注“據與射姑同”。
○解雲:即文六年“晉殺其大夫陽處父。
狐射姑出奔狄”,傳雲“晉殺其大夫陽處父,則孤射姑曷為出奔”,彼注雲“據蔡殺其大夫公子燮,蔡公子履出奔楚,此非同姓,恐見及”。
然則今此亦據公子履出奔之事,與射姑同,故言據與射姑同矣。
其公子履之事,在上二十年秋。
執鐵钅賈者,若似司弓矢,雲甲革椹?之類。
為殺甯喜出奔也。
曷為為殺甯喜出奔?(據非同姓。
○為殺,于僞反,下“為殺”、“為我”、“為衛”,注“深為”皆同。
)衛甯殖與孫林父逐衛侯而立公孫剽。
甯殖病将死,謂喜曰:“黜公者,非吾意也,孫氏為之。
(黜,猶出逐。
○黜公,敕律反,下文注同。
)我即死,女能固納公乎?”(固,猶必也。
喜者,殖子。
殖本與孫氏共立剽,而孫氏獨得其權,故有此言。
○女,音汝。
)喜曰:“諾。
”甯殖死,喜立為大夫,使人謂獻公曰:“黜公者,非甯氏也,孫氏為之。
吾欲納公,何如?”獻公曰:“子苟納我,吾請與子盟。
”(盟者,欲堅固喜意。
)喜曰:“無所用盟,(時喜見獻公多詐,欲使公子?專保之,故辭不肯盟,曰:‘臣納君,義也。
無用為盟矣。
’)請使公子?專約之。
”(喜素信?專,以為?專能保獻公。
)獻公謂公子?專曰:“甯氏将納我,吾欲與之盟,其言曰:‘無所用盟,請使公子?專約之’子固為我與之約矣。
”公子?專辭曰:“夫負羁絷,(絷,馬絆也。
○羁絷,本又作“?革”下陟立反,馬絆也。
絆,音半。
)執??,從君東西南北,則是臣仆庶孽之事也。
(仆,從者,庶孽,衆賤子,猶樹之有孽生。
○?,音甫,又方丁反。
?,之實反。
從君,才用反,又如字,注同。
孽,魚列反,又五割反,注及下同。
)若夫約言為信,則非臣仆庶孽之所敢與也。
”(?專見獻公多詐不敢保。
○與,音預。
)獻公怒曰:“黜我者,非甯氏與孫氏,凡在爾。
”(欲以此語迫從,令必約之。
○令,力呈反。
)公子?專不得已而與之約。
已約,歸至,殺甯喜。
(獻公歸至國,背約殺甯喜。
○背約,音佩,下同。
)公子?專挈其妻子而去之。
(慚恚不能保獻公。
○挈,苦結反。
恚,一睡反。
)将濟于河,攜其妻子。
(攜,猶提也。
)而與之盟,(恐乘舟有風波之害,已意不得展,故将濟,豫與之盟。
)曰:“苟有履衛地,食衛粟者,昧雉彼視。
(昧,割也。
時割雉以為盟。
猶曰視彼割雉,負此盟則如彼矣。
傳極道此者,見獻公無信,剌纟專兄為︹臣所逐,既不能救,又移心事剽,背為奸約。
獻公雖複因喜得反,誅之,小負未為大惡,而深以自絕,所謂守小信而忘大義,拘小介而失大忠。
不為君漏言者,即漏言,當坐殺大夫,不得以正葬,正葬明喜有罪。
○昧,舊音刎,亡粉反,一音未,又音蔑,割也。
見獻,賢遍反,下“見此”同。
複,扶又反。
介,音界。
) [疏]注“誅之”至“大忠”。
○解雲:獻公之入,甯喜之由,背賢弟之約,殺所恃之人,應為大惡,而言小負者,正以甯氏殺逐兩君,累世同惡,雖納舊君,未足掩其前罪。
今獻公違約殺之,故謂之小負。
何氏必知小負者,正以下二十九年秋,“葬衛獻公”。
若殺無罪大夫,例不書葬。
而獻公書葬,甯喜有罪明矣。
喜既有罪,則殺之者罪輕。
其罪既輕,謂之小負,不亦宜乎?○注“不為”至“有罪”。
解雲:君漏言者,即文六年傳雲“射殺,則其稱國以殺何?君漏言也”是也。
然則君漏言者,即坐殺大夫,故當去其葬。
而文六年晉襄公由漏言以殺處父,而經書“公子遂如晉。
葬襄公”者,正以彼經殺在葬後,是以不得去其君葬矣。
秋,七月,辛巳,豹及諸侯之大夫盟于宋。
曷為再言豹?(據盟于首戴,不再出公。
) [疏]注“據盟”至“出公”。
○解雲:即僖五年夏,“公及齊侯、宋公”以下,“會王世子于首戴”,“秋,八月,諸侯盟于首戴”是也。
殆諸侯也。
(殆,危也。
危諸侯,故再出豹,懼錄之。
)曷為殆諸侯?(據首戴不殆。
)為衛石惡在是也,曰惡人之徒在是矣。
(衛侯ぅ不信,而使惡臣石惡來,故深為諸侯危,懼其将負約為禍原。
先見此者,ぅ負?專殺喜得書葬,嫌于義絕可,欲起其小負。
會盟再出,不舉重者,方再出豹也。
石惡惡者,下出奔是也。
) [疏]注“會盟”至“豹也”。
○解雲:正以文十四年夏,“公會宋公”以下,“同盟于新城”,舉盟以為重,不言會于某。
今此會盟并舉,故須解之。
冬,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是後阍殺吳子馀祭,蔡世子般弑其君,莒人弑其君之應。
○阍殺,音昏;下音弑,二十九年同。
祭,側界反。
) [疏]注“是後”至“之應”。
○解雲:即下二十九年夏五月,“阍弑吳子馀祭”;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三十一年冬十月,“莒人弑其君密州”是也。
二十有八年,春,無冰。
(豹、羯為政之所緻。
) [疏]注“豹羯”至“所緻”。
解雲:成元年“無冰”之下,注雲“《尚書》曰:‘舒,恒燠若。
’《易》京房傳曰:‘當寒而溫,倒賞也。
’是時成公幼少,季孫行父專權而委任之所緻”,即其義也。
而偏指豹、羯者,正以數年以來,專見豹、羯之事,不見季孫見經,明是時豹羯用事故也,即上二十三年,“叔孫豹帥師救晉,次于雍渝”;二十四年,“叔孫豹如晉。
仲孫羯帥侵齊”;二十七年“夏,叔孫豹會晉趙武”以下“于宋”;案下文秋,“仲孫羯如晉”;二十九年夏,“仲孫羯會晉荀盈”以下“城杞”之屬是也。
夏,衛石惡出奔晉。
邾婁子來朝。
秋,八月,大雩。
(公方久如楚,先是豫賦于民之所緻。
) [疏]注“公方久如楚”。
○解雲:即下十一
以歸出奔俱日,知出納之者同。
衛侯歸而孫氏叛,孫氏本與甯氏共逐之亦可知也。
名者,起盜國;盜國明,則複歸為惡剽出見矣。
○複納,扶又反。
) [疏]注“日者”至“納之”。
解雲:正以《春秋》之例,歸與複歸例皆時,即僖二十八年夏,“六月,衛侯鄭自楚複歸于衛”,何氏雲“複歸例皆時,此月者,為下卒出也”是也。
今此書日,故須解之。
○雲“故出入同文也”者。
○解雲:即十四年夏四月,“己未,衛侯ぅ出奔齊。
今此複日,故曰同文也”。
○雲“盜國明”至“見矣”者。
○解雲:正以複歸者,出有惡,入無惡,故得為惡剽之文。
何者?ぅ既盜國,甯得無惡而入言複歸?知更有所見。
夏,晉侯使荀吳來聘。
公會晉人、鄭良霄、宋人、曹人于澶淵。
秋,宋公殺其世子痤。
(座有罪,故平公書葬。
○痤,在禾反。
) [疏]注“痤有罪”至“書葬”。
○解雲:《春秋》之例,君殺無罪大夫及枉殺世子者,皆不書葬,以明其合絕,是以申生無罪,不書獻公之葬,至昭十一年經雲“叔弓如宋,葬宋平公”者,正以痤有罪故也。
若隐元年“鄭伯克段于鄢”,以其有罪,故去弟。
痤今若有罪,仍言世子者,正以段有當國之罪重,故如其意貶去其弟,使如國君,氏上鄭,所以見段之惡逆矣。
今痤之罪微,不足去世子,但是合罪之科,故得存其葬矣。
晉人執衛甯喜。
此執有罪,何以不得為伯讨?(據甯喜弑君者,稱人而執,非伯讨。
) [疏]注“稱人而執,非伯讨”者。
○解雲:僖四年傳文也。
不以其罪執之也。
(明不得以為功,當坐執人。
) 八月,壬午,許男甯卒于楚。
(○甯,乃定反。
) 冬,楚子、蔡侯、陳侯伐鄭。
葬許靈公。
二十有七年,春,齊侯使慶封來聘。
夏,叔孫豹會晉趙武、楚屈建、蔡公孫歸生、衛石惡、陳孔瑗、鄭良霄、許人、曹人于宋。
(○孔瑗,二傳作“孔奂”。
) 衛殺其大夫甯喜。
衛侯之弟?專出奔晉。
衛殺其大夫甯喜,則衛侯之弟?專曷為出奔晉。
(據與射姑同。
○?專,市轉反,又音專,一音直轉反。
射,音亦,又音夜。
) [疏]注“據與射姑同”。
○解雲:即文六年“晉殺其大夫陽處父。
狐射姑出奔狄”,傳雲“晉殺其大夫陽處父,則孤射姑曷為出奔”,彼注雲“據蔡殺其大夫公子燮,蔡公子履出奔楚,此非同姓,恐見及”。
然則今此亦據公子履出奔之事,與射姑同,故言據與射姑同矣。
其公子履之事,在上二十年秋。
執鐵钅賈者,若似司弓矢,雲甲革椹?之類。
為殺甯喜出奔也。
曷為為殺甯喜出奔?(據非同姓。
○為殺,于僞反,下“為殺”、“為我”、“為衛”,注“深為”皆同。
)衛甯殖與孫林父逐衛侯而立公孫剽。
甯殖病将死,謂喜曰:“黜公者,非吾意也,孫氏為之。
(黜,猶出逐。
○黜公,敕律反,下文注同。
)我即死,女能固納公乎?”(固,猶必也。
喜者,殖子。
殖本與孫氏共立剽,而孫氏獨得其權,故有此言。
○女,音汝。
)喜曰:“諾。
”甯殖死,喜立為大夫,使人謂獻公曰:“黜公者,非甯氏也,孫氏為之。
吾欲納公,何如?”獻公曰:“子苟納我,吾請與子盟。
”(盟者,欲堅固喜意。
)喜曰:“無所用盟,(時喜見獻公多詐,欲使公子?專保之,故辭不肯盟,曰:‘臣納君,義也。
無用為盟矣。
’)請使公子?專約之。
”(喜素信?專,以為?專能保獻公。
)獻公謂公子?專曰:“甯氏将納我,吾欲與之盟,其言曰:‘無所用盟,請使公子?專約之’子固為我與之約矣。
”公子?專辭曰:“夫負羁絷,(絷,馬絆也。
○羁絷,本又作“?革”下陟立反,馬絆也。
絆,音半。
)執??,從君東西南北,則是臣仆庶孽之事也。
(仆,從者,庶孽,衆賤子,猶樹之有孽生。
○?,音甫,又方丁反。
?,之實反。
從君,才用反,又如字,注同。
孽,魚列反,又五割反,注及下同。
)若夫約言為信,則非臣仆庶孽之所敢與也。
”(?專見獻公多詐不敢保。
○與,音預。
)獻公怒曰:“黜我者,非甯氏與孫氏,凡在爾。
”(欲以此語迫從,令必約之。
○令,力呈反。
)公子?專不得已而與之約。
已約,歸至,殺甯喜。
(獻公歸至國,背約殺甯喜。
○背約,音佩,下同。
)公子?專挈其妻子而去之。
(慚恚不能保獻公。
○挈,苦結反。
恚,一睡反。
)将濟于河,攜其妻子。
(攜,猶提也。
)而與之盟,(恐乘舟有風波之害,已意不得展,故将濟,豫與之盟。
)曰:“苟有履衛地,食衛粟者,昧雉彼視。
(昧,割也。
時割雉以為盟。
猶曰視彼割雉,負此盟則如彼矣。
傳極道此者,見獻公無信,剌纟專兄為︹臣所逐,既不能救,又移心事剽,背為奸約。
獻公雖複因喜得反,誅之,小負未為大惡,而深以自絕,所謂守小信而忘大義,拘小介而失大忠。
不為君漏言者,即漏言,當坐殺大夫,不得以正葬,正葬明喜有罪。
○昧,舊音刎,亡粉反,一音未,又音蔑,割也。
見獻,賢遍反,下“見此”同。
複,扶又反。
介,音界。
) [疏]注“誅之”至“大忠”。
○解雲:獻公之入,甯喜之由,背賢弟之約,殺所恃之人,應為大惡,而言小負者,正以甯氏殺逐兩君,累世同惡,雖納舊君,未足掩其前罪。
今獻公違約殺之,故謂之小負。
何氏必知小負者,正以下二十九年秋,“葬衛獻公”。
若殺無罪大夫,例不書葬。
而獻公書葬,甯喜有罪明矣。
喜既有罪,則殺之者罪輕。
其罪既輕,謂之小負,不亦宜乎?○注“不為”至“有罪”。
解雲:君漏言者,即文六年傳雲“射殺,則其稱國以殺何?君漏言也”是也。
然則君漏言者,即坐殺大夫,故當去其葬。
而文六年晉襄公由漏言以殺處父,而經書“公子遂如晉。
葬襄公”者,正以彼經殺在葬後,是以不得去其君葬矣。
秋,七月,辛巳,豹及諸侯之大夫盟于宋。
曷為再言豹?(據盟于首戴,不再出公。
) [疏]注“據盟”至“出公”。
○解雲:即僖五年夏,“公及齊侯、宋公”以下,“會王世子于首戴”,“秋,八月,諸侯盟于首戴”是也。
殆諸侯也。
(殆,危也。
危諸侯,故再出豹,懼錄之。
)曷為殆諸侯?(據首戴不殆。
)為衛石惡在是也,曰惡人之徒在是矣。
(衛侯ぅ不信,而使惡臣石惡來,故深為諸侯危,懼其将負約為禍原。
先見此者,ぅ負?專殺喜得書葬,嫌于義絕可,欲起其小負。
會盟再出,不舉重者,方再出豹也。
石惡惡者,下出奔是也。
) [疏]注“會盟”至“豹也”。
○解雲:正以文十四年夏,“公會宋公”以下,“同盟于新城”,舉盟以為重,不言會于某。
今此會盟并舉,故須解之。
冬,十有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
(是後阍殺吳子馀祭,蔡世子般弑其君,莒人弑其君之應。
○阍殺,音昏;下音弑,二十九年同。
祭,側界反。
) [疏]注“是後”至“之應”。
○解雲:即下二十九年夏五月,“阍弑吳子馀祭”;三十年“夏,四月,蔡世子般弑其君固”;三十一年冬十月,“莒人弑其君密州”是也。
二十有八年,春,無冰。
(豹、羯為政之所緻。
) [疏]注“豹羯”至“所緻”。
解雲:成元年“無冰”之下,注雲“《尚書》曰:‘舒,恒燠若。
’《易》京房傳曰:‘當寒而溫,倒賞也。
’是時成公幼少,季孫行父專權而委任之所緻”,即其義也。
而偏指豹、羯者,正以數年以來,專見豹、羯之事,不見季孫見經,明是時豹羯用事故也,即上二十三年,“叔孫豹帥師救晉,次于雍渝”;二十四年,“叔孫豹如晉。
仲孫羯帥侵齊”;二十七年“夏,叔孫豹會晉趙武”以下“于宋”;案下文秋,“仲孫羯如晉”;二十九年夏,“仲孫羯會晉荀盈”以下“城杞”之屬是也。
夏,衛石惡出奔晉。
邾婁子來朝。
秋,八月,大雩。
(公方久如楚,先是豫賦于民之所緻。
) [疏]注“公方久如楚”。
○解雲:即下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