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卷二十一(起二十五年,盡三十一年)

關燈
二十有五年,春,齊崔杼帥師伐我北鄙。

     夏,五月,乙亥,齊崔杼弑其君光。

     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婁子于陳儀。

     六月,壬子,鄭公孫舍之帥師入陳。

    (日者,陳、鄭俱楚之與國,今鄭背楚入陳,明中國當憂助鄭以離楚弱陳,故為中國憂錄之。

    ○背,音佩。

    為,于僞反。

    ) [疏]注“日者”至“錄之”。

    ○解雲:正以《公羊》之義,入例書時,傷害多者乃始書月,即成七年秋,“吳入州來”;隐二年“夏,五月,莒人入向”之屬是。

    今此書日,故為憂錄之故也。

    言陳、鄭俱楚之與國者,正以宣十一年“夏,楚子、陳侯、鄭伯盟于辰陵”之文也。

     秋,八月,已巳,諸侯同盟于重丘。

    (會盟再出,不舉重者,起諸侯欲誅崔杼,故詳錄之。

    ○重,直龍反。

    ) [疏]注“會盟”至“錄之”。

    ○解雲:正以文十四年夏,“公會宋公”以下,“同盟于新城”,舉盟以為重,不言會于某。

    今會盟并舉,故須解之。

    僖九年“公會宰周公”以下“于葵丘”之下,注雲“會盟一事,不舉重者,時宰周公不與盟”也;昭十三年“平丘”之下,注雲“不舉重者,起諸侯欲讨棄疾,故詳錄之”,與此同。

     公至自會。

     衛侯入于陳儀。

    陳儀者何?衛之邑也。

    曷為不言入于衛?(據與鄭突入栎同。

    ○栎,力狄反。

    ) [疏]“陳儀者何”。

    解雲:欲言是國,衛侯入于;欲言其邑,不系于衛,故執不知問。

    ○注“據與”至“栎同”。

    ○解雲:桓十五年“秋,九月,鄭伯突入于栎”傳雲“栎者何?鄭之邑。

    曷為不言入于鄭”,注雲“據齊陽生立陳乞家,言入于齊”。

    今此亦據哀公六年齊陽生之事,與之同,故雲據與鄭突入栎同矣。

    哀六年傳雲“景公死而舍立,陳乞使人迎陽生于諸其家”,“諸大夫不得已,皆逡巡北面,再拜稽首而君之爾”。

    然則陽生實入陳乞家,而言入于齊;今衛侯入于陳儀,不言入于衛,是以據而難之。

    然則陽生入于陳乞之家,在國都之内,故言入于齊;陳儀非國都,故不得言入于衛。

     谖君以弑也。

    (以先言入,後言弑也。

    時衛侯為剽所篡逐,不能以義自複,詐原居是邑為剽臣,然後候間伺便,使甯喜弑之。

    君子恥其所為,故就為臣以谖君惡之。

    未得國言入者,起詐篡從此始。

    ○谖,況元反。

    以弑,音試,注同,後年放此。

    伺便,音司;下婢面反。

    惡,烏路反。

    ) [疏]注“以先”至“弑也”。

    ○解雲:謂今言入,二十六年弑剽是也。

    雲時衛侯為剽所篡逐者,初見篡逐在十四年,今仍未複,故言時也。

    雲然後候間伺便,使甯喜弑之者,在下二十六年春。

    雲故就為臣以谖君惡之者,謂就其君之文以惡之。

    雲未得國,言入者雲雲,欲言小白、陽生之屬,得國乃言入。

     楚屈建帥師滅舒鸠。

    (○屈,居勿反。

    ) 冬,鄭公孫?虿帥師伐陳。

     [疏]公孫?虿雲雲,亦有本作“公孫萬”字者。

     十有二月,吳子谒伐楚,門于巢卒。

    門于巢卒者何?入門乎巢而卒也。

    入門乎巢而卒者何?入巢之門而卒也。

    (以先言門,後言于巢。

    吳子欲伐楚過巢,不假塗,卒暴入巢門,門者以為欲犯巢而射殺之。

    君子不怨所不知,故與巢得殺之,使若吳為自死文,所以︹守禦也。

    書伐者,明持兵入門,乃得殺之。

    ○谒,《左氏》作“遏”。

    卒暴,七忽反。

    射,食亦反。

    ) [疏]吳子遏者,亦有一本作“谒”字者。

    ○“門于巢卒者何”。

    ○解雲:欲言好者,舉門于巢卒;欲言其殺,卒非殺之稱,故執不知門。

    ○“入門乎巢而卒者何”。

    ○解雲:雖加入者,仍未分明,故更以不知問之。

    ○注“先言門,後言于巢”者。

    ○解雲:正以先入其門,巢人乃殺,故言門于巢卒。

    傳雲“入巢之門而卒也”者,解入于巢而卒。

     吳子谒何以名?(據諸侯伐人不名。

    )傷而反,未至乎舍而卒也。

    (以名卒,間無事,知以傷辜死,還就張本文伐名,知傷而反,卒系巢,知未還至舍。

    巢不坐殺,複見辜者,辜内當以弑君論之,辜外當以傷君論之。

    ○複,扶又反。

    ) [疏]“吳子谒”至“卒也”。

    ○解雲:上七年傳雲“鄭伯髡原何以名?傷而反,未至乎舍而卒也”,已是辜傳也。

    今複發之者,正以彼是臣傷其君,今此異國,因其異,故複發之。

    ○注“以名”至“本文”。

    ○解雲:正以伐楚而書名,門于巢而言卒,其間更無事,知以傷之故,傷辜而死,是以遷就于伐而書其名,為卒張本文。

    雲伐名,知傷而反,卒系巢,知未還至舍者,正以名者,卒爵之稱,今于伐已名,知其見傷而反也。

    其卒之時,仍系巢言之,故知于被傷還,未至于舍止之處而卒也。

    雲巢不坐殺,複見辜者,上注雲“與巢得殺”,是巢不坐殺也;言複見辜者,對上七年言之,故言複也。

    雲辜内當雲雲者,上注雲“與巢得殺之”,今見辜者,正以過國假塗,賓客之謙謹,重門設守,主人之恒備。

    今吳人無禮,淩暴巢國,若不與殺,開衰世諸侯得使縱橫。

    巢無禦備而殺人之君,若今舍之,又脫漏其罪,是以何氏進退月之。

    若以殺論,巢君合絕;若以傷論,貶黜而已。

    雲雲之說,在上七年。

     二十有六年,春,王二月,辛卯,衛甯喜弑其君剽。

    (甯喜為衛侯ぅ弑剽。

    不舉ぅ弑剽者,谖成于喜。

    ○剽,匹妙反。

    喜為,于僞反,下文“為惡”、“曷為”同。

    ) [疏]注“甯喜”至“剽者”。

    解雲:下二十七年傳文。

    雲不舉ぅ弑剽者,谖成于喜者,言喜若為ぅ弑剽,《春秋》舉重,宜書ぅ弑。

    今書喜者,正由谖成于喜故也。

    是以下二十七年傳曰:“甯殖死,喜立為大夫,使人謂獻公:‘黜公者,非甯氏也,孫氏為之。

    吾欲納公,何如?’”是谖詐于成喜之文也。

     衛孫林父入于戚以叛。

    (ぅ盜國,林父未君事ぅ。

    言叛者,林父本逐ぅ,ぅ入故叛。

    ぅ得誅之,猶定公得誅季氏,故正之雲爾。

    ) [疏]注“林父”至“言叛者”。

    ○解雲:正以凡言叛者,臣盜土之辭,故如此解。

    雲林父本逐ぅ者,在十四年也。

    ○注“猶定公”至“雲爾”。

    ○解雲:昔林父逐ぅ,ぅ得誅之;季氏不逐定公,而定公得誅季氏者,正以昭公是父,父子一體,榮辱同之。

    季氏逐昭公,故與定公得誅之也。

    知如此者,正以定公元年“?霜殺菽”,何氏雲“周十月,夏八月,微霜用事,未可殺菽。

    菽者少類,為稼強,季氏象也。

    是時定公喜于得位,而不念父黜逐之,恥反為淫祀立炀宮,故天示以當早誅季氏”是也。

     甲午?衛侯ぅ複歸于衛。

    此谖君以弑也,其言複歸何?(據齊陽生至陳乞家,時書入于齊,不書複歸。

    複歸者,入無惡文。

    ) [疏]注“據齊”至“歸者”。

    ○解雲:即哀六年秋,“齊陽生入于齊”,傳雲“景公死而舍立,陳乞使人迎陽生于諸其家”,“諸大夫不得已,皆再拜稽首而君之爾”是也。

    雲複歸者,入無惡文者,即桓十五年傳雲“複歸者,出惡歸無惡”是也。

     惡剽也。

    (主惡剽,衛侯入無惡,則剽惡明矣。

    ○惡剽,烏路反,注及下“惡剽”、“以惡”并上注“故惡”、“反惡”、“惡輕”、“以惡”皆同)曷為惡剽?(據齊陽生不書歸惡舍。

    )剽之立,于是未有說也。

    (凡篡立,皆緣親親也。

    剽以公孫立于是位,尤非其次,故衛人未有說,喜由此得成谖禍,故惡以為戒也。

    篡重不書,反惡此者,因重不得書,故得惡輕,亦欲以見重。

    ○有說,音悅,注同。

    以見,賢遍反,下“出見”同。

    ) [疏]注“凡篡”至“親親也”者。

    ○解雲:正以有繼及之道故也。

    ○雲“剽以公孫立于是位,尤非其次,故衛人未有說”者。

    ○解雲:若以昭穆言之,遠于公子,故曰尢非其次也。

    昭穆既遠,複無賢德,是以衛未有說之也。

     然則曷為不言剽之立?(據衛人立晉。

    ) [疏]注“據衛人立晉”者。

    在隐四年。

     不言剽之立者,以惡衛侯也。

    (欲起衛侯失衆出奔,故不書剽立。

    剽立無惡,則衛侯惡明矣。

    日者,起甯氏複納之,故出入同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