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卷二十(起十二年,盡二十四年)

關燈
十有二年,春,王三月,莒人伐我東鄙,圍台。

    邑不言圍,此其言圍何?伐而言圍者,取邑之辭也。

    伐而不言圍者,非取邑之辭也。

    (外取邑有嘉惡當書,不直言取邑者,深恥中國之無信也。

    前九年伐得鄭,同盟于戲。

    楚伐鄭不救,卒為鄭所背,中國以弱,蠻荊以強,兵革亟作。

    蕭魚之會,服鄭最難,不務長和親,複相貪犯,故諱而言圍以起之。

    月者,加責之。

    ○台,他來反,又音台。

    背,音佩。

    亟,去冀反。

    難,乃旦反。

    長,丁丈反。

    ) [疏]“邑不言圍”。

    ○解雲:隐五年冬,“宋人伐鄭,圍長葛”,傳雲“邑不言圍”,注雲“據伐于馀丘不言圍”也。

    今此不注者,從彼可知矣。

    ○注“外取”至“責之”。

    ○解雲:凡外取魯邑,有所嘉,有所惡,皆當書見。

    昭二十五年冬,“齊侯取運”,傳雲“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為公之也”,彼注雲“為公取運以居公,善其憂内故書”者,是其有嘉而書也。

    宣元年“六月,齊人取濟西田”,傳雲“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所以賂齊也。

    曷為賂齊?為弑子赤之賂也”,注雲“子赤,齊外孫。

    宣公篡弑之,恐為齊所誅,為是賂之,故諱使若齊自取之者”,“月者,惡内甚于邾婁子益”者,是其有惡書也,故言外取邑有嘉惡當書也。

    然則外取魯邑,有所嘉,有所惡,當書取。

    今亦有所惡,所以不直言取邑而言圍者,深恥中國之無信故也。

    雲前九年伐得鄭,知九年伐得鄭者,以上言“公會晉侯”以下,即言“同盟于戲”,是其伐得之也。

    言楚伐鄭不救者,即下文“楚子伐鄭”,經無救鄭之文是也。

    言卒為鄭所背者,即十年夏,“楚公子貞、鄭公孫辄帥師伐宋”,是其背諸夏之文。

    雲兵革亟作者,即前年注雲“三年之中五起兵”是也。

    雲蕭魚之會,服鄭最難者,正以三年之中五起兵,然後得之,直會于蕭魚。

    蕭魚鄭人與會而已,經無同盟之文,故知服鄭最難矣。

    雲故諱而言圍以起之者,不直言取而諱之言圍,作無所嘉惡之文者,欲以起禍深,不可言故也。

    知此“莒人伐我東鄙,圍台”之經為文者,正以此傳作常文釋之雲“伐而言圍者,取邑之辭也。

    伐而不言圍者,非取邑之辭也”。

    下十五年“夏,齊侯伐我北鄙,圍成”,十七年“秋,齊侯伐我北鄙,圍洮。

    齊高厚帥師伐我北鄙,圍防”之屬,皆從此文而不釋,故知常文明矣。

    若此是義之經,至齊高厚之下傳當解之。

    雲月者,加責之者,欲道下十七年“秋齊侯伐我北鄙,圍洮”,及高厚“圍防”之屬,皆不書月,故知此特月,加而責之故也。

    而十五年“圍成”之下,注雲“俱犯蕭魚,此不月,十二年月者,疾始可知”者,正以去此勢近,故令從此義。

    十七年者差遠,故不複解之。

     季孫宿帥師救台,遂入運。

    (入運者,讨叛也。

    封内兵書者,為遂舉。

    讨叛惡遂者,得而不取,與不讨同,故言入起其事。

    ) [疏]注“入運讨叛也”。

    ○解雲:昭元年“三月,取運。

    運者何?内之邑也。

    其言取之何?不聽也”,何氏雲“不聽者,叛也。

    不言叛者,為内諱,故書取以起之”。

    然則運者是内邑,而季孫入之,故知讨叛也。

    ○注“封内兵書者,為遂舉”。

    ○解雲:《春秋》之義,封内之兵,例所不書,即定八年傳雲“公斂處父帥師而至”,經不書之是也。

    今書“救台”與“入運”者,為惡季孫之遂,是以舉之。

    ○注“讨叛”至“其事”。

    ○解雲:《春秋》之義,大夫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專之可也。

    然則讨叛之事,可以容其專之,而惡其遂者,正以得而不取,與不讨莫異。

    知得而不取者,正以經書入故也,是以隐二年夏,“莒人入向”之下,傳雲“入者何?得而不居也”。

    案下注雲“季孫宿遂取郓以自益其邑”,然則此言“得而不取”者,謂雖得運,不取以入國家,非謂全不取也。

    言故書入起其事者,以起其不取運以入國家之事也。

     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公不得為政爾。

    (時公微弱,政教不行,故季孫宿遂取郓而自益其邑。

    ) [疏]“大夫無遂事雲”雲。

    ○解雲:莊公十九年“公子結”之下已發此傳,今此複言之者,嫌讨叛不惡遂,故明之。

    ○注“季孫宿”至“其邑”。

    ○解雲:遂者,專事之辭。

    言季孫自專取郓,故言遂取郓也。

    知以自益其邑者,正以讨叛邑而不入國家,故知以自益其邑也。

     夏,晉侯使士彭來聘。

     秋,九月,吳子乘卒。

    (至此卒者,與中國會同,本在楚後,賢季子,因始卒其父,是後亦欲見其疊為君。

    卒皆不日,吳遠于楚。

    ○疊,大結反。

    ) [疏]“夏晉侯使士彭來聘”。

    ○解雲:考諸正本,皆作“士鲂”字。

    若作“士彭”者,誤矣。

    ○注“至此”至“其父”。

    ○解雲:案宣十八年秋,“楚子旅卒”,而吳至是乃書卒者,正以其與中國會同本在楚後,是以《春秋》略之,不書卒,但因季子之賢,乃始卒其父矣。

    僖十九年冬,“會陳人、蔡人、楚人、鄭人盟于齊”;二十一年春,“宋人、齊人、楚人盟于鹿上”,“秋,宋公、楚子、陳侯”以下“會于霍”;成十五年冬,“叔孫僑如會晉士燮”以下,“會吳于锺離”。

    然則于傳聞之世,楚人數與中國會同”至“所聞之世吳人乃會故雲“與中國會同本在楚後也。

    知賢季子乃始卒其父者,正以吳子乘不慕諸夏,會大晚,理宜略之。

    今得書卒,問其有因,是以二十九年夏,“吳子使劄來聘”之下,傳雲“吳無君,無大夫,此何以有君有大夫?賢季子也。

    何賢乎季子?讓國也”,“賢季子,則吳何以有君有大夫?以季子為臣,則國宜有君者也。

    劄者何?吳季子之名也。

    《春秋》賢者不名,此何以名?許夷狄者,不壹而足也。

    季子者,所賢也。

    曷為不足乎季子?許人臣者必使臣,許人子者,必使子也”,彼注雲“緣臣子尊榮,莫不欲與君父共之”,“故不足乎季子,所以隆父子之親也”。

    以此言之,則知由賢季子卒其父也。

    ○注“是後”至“為君”。

    ○解雲:今書其父卒,亦欲見其四子疊為君之義故也。

    襄二十九年傳雲“其讓國奈何?谒也、馀祭也、夷昧也,與季子同母者四,季子弱而才,兄弟皆愛之,同欲立之以為君。

    谒曰:‘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季子猶不受也。

    請無與子而與弟,弟兄疊為君,而緻國乎季子。

    ’皆曰:‘諾。

    ’故諸為君者,皆輕死為勇,飲食必祝”,是其疊為君之事。

    ○注“卒皆不日吳遠于楚”。

    ○解雲:言皆不日者,即此文書九月,下二十五年冬十二月,“吳子谒伐楚,門于巢卒”;昭十五年“春,王正月,吳子夷昧卒”之屬,故雲卒皆不日也。

    言吳遠于楚者,正以宣十八年秋七月,“甲戌,楚子旅卒”;下十三年“秋,九月,庚辰,楚子審卒”之屬皆書日,故決之也。

    凡為人宜道接而生恩,楚迩于諸夏,數會同,親而迩近之,故書其日;吳側海隅,而與諸夏罕接,故皆不日,以見其遠也。

     冬,楚公子貞帥師侵宋。

     公如晉。

     十有三年,春,公至自晉。

     夏,取詩。

    詩者何?邾婁之邑也。

    曷為不系乎邾婁?諱亟也。

    (諱背蕭魚之會亟。

    取詩,二傳作“寺阝”。

    亟,去冀反,注同。

    背,音佩。

    ) [疏]“夏取詩”者。

    ○解雲:正本皆作“寺阝”字。

    有作“詩”字者,誤。

    ○“詩者何”。

    ○解雲:欲言其國,曾來未有;欲言其邑,又不系國,故執不知問。

    ○注“諱背”至“會亟”。

    ○解雲:正以上十一年蕭魚之會,邾婁在其間,如此解。

     秋,九月,庚辰,楚子審卒。

    ○冬,城防。

     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季孫宿、叔老會晉士モ、齊人、宋人、衛人、鄭公孫?虿、曹人、莒人、邾婁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婁人,會吳于向。

    (月者,危刺諸侯委任大夫交會︹夷,臣日以強,三年之後,君若贅旒然。

    ○?虿,敕邁反,二傳作“虿”。

    向,舒亮反。

    綴流,知銳反,又作丁?反,一本作“贅旒”。

    ) [疏]注“三年之後,君若贅旒然”○解雲:即下十六年春,“三月,公會晉侯”以下“于溴梁。

    戊寅,大夫盟”,傳雲“諸侯皆在是,其言大夫盟何?信在大夫也。

    何言乎信在大夫也。

    曷為遍剌天下之大夫?君若贅旒然”,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