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卷十九(起元年,盡十一年)

關燈
再會,四年如晉,逾年乃反。

    ○又賦斂重,恩澤不施所緻。

    ○數,所角反。

    斂,力驗反。

    ) [疏]注“先是”至“所緻”。

    ○解雲:“圍彭城”在元年春,即經雲“仲孫蔑會晉栾?”以下“圍彭城”是也。

    其城虎牢者,在上二年冬,“遂城牢”是也。

    雲“三年再會者,蓋為三年“六月,公會單子、晉侯”以下“同盟于雞澤”,下雲“戊寅,叔孫豹及諸侯之大夫,及陳袁僑盟”是也。

    雖是一出行,頻有二事,停車費重而緻旱,緣是之故,得作然解。

    雲四年如晉,逾年乃反者,即上四年“冬,公如晉”,五年“春,公至自晉”是也。

    其元年夏,“仲孫蔑會齊崔杼”以下“次于合”;二年秋,“叔孫豹如宋。

    冬,仲孫蔑會晉荀?”以下“于戚”,于此諸事,豈不為費?而注不言之者,正以元年“舉圍彭城”,二年舉“城虎牢”,三年舉再會,四年舉“如晉”,年舉一事,粗而言之,見其緻旱之由而已。

    其馀不足舉者,文略不悉耳。

    其三年再會并舉之者,以其皆會事,可以一言而盡故也。

     楚殺其大夫公子壬夫。

     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婁子、媵子、薛伯、齊世子光、吳人、曾阝人于戚。

    吳何以稱人?(據上善稻之會不稱人。

    ) [疏]“楚其大夫公子壬夫”。

    ○解雲:《春秋》之内,君殺大夫,皆至葬時别有罪無罪。

    今吳、楚之君,例不書葬,不作他文以别之者,蓋以略夷狄故之也。

     吳曾阝人雲則不辭。

    (孔子曰:“言不順,則事不成。

    ”方以吳抑曾阝,國列在稱人上,不以順辭,故進吳稱人。

    所以抑曾阝者,經書莒人滅曾阝,文與巫訴,巫當存,惡曾阝文不見,見惡必以吳者,夷狄尚知父死子繼,故以甚曾阝也。

    等不使曾阝稱國者,曾阝不如夷狄,故不得與夷狄同文。

    ○惡曾阝,烏路反。

    不見,賢遍反。

    ) [疏]注“所以抑”至“不見”。

    ○解雲:經書言莒人滅曾阝者,在下六年秋。

    其經稱人,似貶黜之。

    雲文與巫訴者,即上文“世子巫如晉”是也。

    許之訴,即合存之義。

    然則上下二經皆非曾阝咎,故曰惡曾阝文不見也。

     公至自會。

     冬,戍陳。

    孰戍之?諸侯戍之。

    曷為不言諸侯戍之?(據下救陳言諸侯。

    ) [疏]注“據下救陳言諸侯”。

    ○解雲:謂曆叙諸侯,即下文雲“公會晉侯”以下“救陳”是也。

     離至不可得而序,(離至,離别前後至也。

    陳坐欲與中國,被強楚之害,中國宜雜然同心救之,乃解怠前後至,故不序,以剌中國之無信。

    ○解雲:七合反,又如字,十年注同。

    解,古賣反。

    ) [疏]注“陳坐”至“無信”。

    ○解雲:其與中國者,謂欲得與中國,即上三年“陳侯使袁僑如會”是也。

    其被強楚之害者,正見諸侯戍之故也。

     故言我也。

    (言我者,以魯至時書,與魯微者同文。

    微者同文者,使若城楚丘,辟魯獨戍之。

    戍例時。

    ) [疏]注“與魯微者同文”。

    ○解雲:以不載名氏及國,直言其事者,若莊公二十八年“冬,築微”之文,故雲與魯微者同文矣。

    雲微者同文者,使若城楚丘,辟魯獨戍之者,城楚丘在僖二年,彼時亦直言“城楚丘”,作魯微者之文。

    魯之微者,焉能獨城乎?明其更有馀國,是以書月,見其非内城。

    今此戍陳之經,亦作魯微者之文。

    魯之微者,焉能獨戍乎?明其更有馀國矣,故曰使若城楚丘辟魯獨戍之。

    雲戍例時者,正以此文直書冬;十年冬,“戍鄭虎牢”,故知例時也。

     楚公子貞帥師伐陳。

     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婁子、滕子、薛伯、齊世子光救陳。

    十有二月,公至自救陳。

     辛未,季孫行父卒。

     [疏]“十有二月,公至自救陳”。

    ○賈氏雲“月為下卒起其義也。

    ” 六年,春,王三月,壬午,杞伯姑容卒。

    (始卒,更名、日書葬者,新黜未忍便略也。

    ) [疏]注“始卒”至“略也”。

    ○解雲:案僖二十三年“冬,十有一月,杞子卒”。

    而于此言始者,彼注雲“卒者,桓公存王者後,功尤美,故為表異卒錄之”。

    然則傳聞之世,小國之卒未合書見,非其常例矣。

    至所聞之世,始合書卒,是以于此言始矣。

    文十三年夏五月,“邾婁子??卒”;宣九年秋,“八月,滕子卒”,其名、日與葬皆未書,今此盡錄,故解之也。

    言新黜未忍便略也者,即莊二十七年冬,“杞伯朝”,注雲“杞,夏後。

    不稱公者,《春秋》黜杞新周而故宋,以《春秋》當新王”者,以其禀氣先王,聖人胤嗣,雖其微弱,未忍便略之。

     夏,宋華弱來奔。

     秋,葬杞桓公。

     滕子來朝。

     莒人滅曾阝。

    (莒稱人者,莒公子,曾阝外孫。

    稱人者,從莒無大夫也。

    言滅者,以異姓為後,莒人當坐滅也。

    不月者,取後于莒,非兵滅。

    ) [疏]注“莒稱人者”。

    ○解雲:從莒無大夫,即莊二十七年傳“莒無大夫,此何以書”是也。

    ○注“不月者”。

    ○解雲:凡兵滅者例書月,即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十三年“夏,六月,齊人滅遂”之屬是也。

    今此非兵滅,故書時矣。

    以此言之,即知僖二年“晉滅下陽”,僖十年“狄滅溫”之屬,皆蒙上月矣。

    僖十七年“夏,滅項”,彼注雲“不月者,桓公不坐滅,略小國”;僖二十六年“秋,楚人滅夔”,何氏雲“不月者,略夷狄滅微國也”。

    以此言之,則知僖十二年“夏,楚人滅黃”,文五年“秋,楚人滅六”之屬,亦是略之故也。

    其“衛侯毀滅邢”,“楚子滅蕭”,“蔡歸生滅沈”之屬,皆當文自釋,不勞備說。

     冬,叔孫豹如邾婁。

     季孫宿如晉。

     十有二月,齊侯滅萊。

    曷為不言萊君出奔?(據譚子言奔。

    ○曷為,于僞反。

    ) [疏]注“據譚子言奔”者。

    即莊十年“齊師滅譚,譚子奔莒”是也。

    國滅,君死之,正也。

    (明國當存。

    不書殺萊君者,舉滅國為重。

    ○重,直用反。

    ) [疏]注“不書”至“為重”。

    ○解雲:欲決定四年“四月,庚辰,蔡公孫歸生帥師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文也。

    彼注雲“不舉滅為重,書以歸殺之者,責不死位也”是也。

     七年,春,郯子來朝。

    (○郯,音談。

    ) 夏,四月,三蔔郊,不從,乃免牲。

     小邾婁子來朝。

     城費。

    (○費,音秘。

    ) 秋,季孫宿如衛。

     八月,?衆。

    (先是郯、小邾婁來朝,有賓主之賦,加以城費,季孫宿如衛,煩擾之應。

    ○?衆,音終,一音锺。

    ) 冬,十月,衛侯使孫林父來聘。

    壬戌,及孫林父盟。

     楚公子貞帥師圍陳。

     十有二月,公會晉侯、宋公、陳侯、衛侯、曹伯、莒子、邾婁子于為阝。

    (○為阝,于委反,《字林》:凡吹反。

    )鄭伯髡原如會,未見諸侯。

    丙戍,卒于操。

    操者何?鄭之邑也。

    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據陳侯鮑卒不地。

    ○髡原,苦門反,《左氏》作“髡頑”。

    操,七報反,一音七南反,《左氏》作“?阝”。

    ) [疏]“鄭伯髡頑如會”者。

    ○解雲:正本作“頑”字,亦有一本作“原”字,非也。

    ○“操者何”。

    ○解雲:欲言鄭邑,封内不地;欲言外邑,文不系外,故執不知問。

    其“?阝”字者,非正本也。

    ○注“據陳”至“不地”。

    ○解雲:即桓五年“正月,甲戍,已醜,陳侯鮑卒”,傳曰“曷為二日卒之?忄?也。

    甲戌之日亡,已醜之日死而得,君子疑焉。

    故以二日卒之”,是封内卒不地者,故據而難之。

     隐之也。

    何隐爾?弑也。

    孰弑之,其大夫弑之。

    曷為不言其大夫弑之?(據鄭公子歸生弑其君夷書。

    ○殺也,音試,下及注皆同。

    ) [疏]注“據鄭”至“夷書”。

    ○解雲:在宣四年夏六月書者,謂書大夫名氏矣。

     為中國諱也。

    曷為為中國諱?(據歸生弑君,不為中國諱。

    ○為中,于僞反,下及注皆同。

    )鄭伯将會諸侯于為阝,其大夫谏曰:“中國不足歸也,則不若與楚。

    ”鄭伯曰:“不可。

    ”其大夫曰:“以中國為義,則伐我喪。

    ”(據城虎牢事。

    ) [疏]注“據城虎牢事”者。

    ○解雲:上二年經雲“遂城虎牢”,傳雲“虎牢者何?鄭之邑也。

    其言城之何?取之也。

    取之,曷為不取之?為中國諱也。

    曷為為中國諱?諱伐 喪也”是也。

     以中國為︹,則不若楚。

    (言楚屬圍陳,不能救。

    ○屬,音燭。

    ) [疏]注“言楚”至“能救”。

    ○解雲:即上文雲“楚公子貞帥師圍陳”,終無救文是也。

     于是弑之。

    (?由中國無義,故深諱使若自卒。

    ○?由,音禍。

    )鄭伯髡原何以名?(據陳侯如會不名。

    ) [疏]注“據陳”至“不名”。

    ○解雲:即僖二十八年五月,“公會晉侯”以下“于踐土。

    陳侯如會”是也。

     傷而反,未至乎舍而卒也。

    (舍,昨日所舍止處也。

    以操定邑,知傷而反也。

    未見諸侯,尚往辭,知未至舍也。

    雲爾者,古者保辜,諸侯卒名,故于如會名之,明如會時為大夫所傷,以傷辜死也。

    君親無将,見辜者,辜内當以弑君論之,辜外當以傷君論之。

    ○處,昌慮反。

    見辜,賢遍反。

    ) [疏]注“以操定邑知傷而反也”者。

    ○解雲:正以操是鄭邑,操本去為阝彌遠,是以知其見傷而還。

    ○注“未見諸侯”至“舍也”者。

    ○解雲:凡言未見者,有欲見之理,知尚往辭,若其迥還至舍,便絕未見之義,經不應得言未見,故如此解。

    ○注“君親無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