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卷十九(起元年,盡十一年)

關燈
[疏]注“據外”至“不書”。

    ○解雲:正以《春秋》上下無外城邑之經故也,而何氏兼邑言之者,正以外城國都亦有書者,是以不得直言據外城國都,其書之者,即“城邢”、“城楚丘”、“城緣陵”、“城成周”之屬是也。

    其外城國都,雖非常例,要自數數有經,是以何氏據邑言之。

     取之也。

    取之則曷為不言取之?(據取牟婁。

    ) [疏]注“取牟婁”。

    ○解雲:即隐四年“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婁”是也。

     為中國諱也。

    曷為為中國諱?(○為中,于僞反,下及注并下文“鄭為”皆同。

    )諱伐喪也。

    曷為不系乎鄭?為中國諱也。

    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歸惡乎大夫也。

    (使若大夫自生事取之者,即實遂,但當言取之。

    ) 楚殺其大夫公子申。

     [疏]注“諱伐喪也”。

    ○解雲:考諸古本皆無此注,且與下傳文煩重。

    若有注者,是衍字也。

    ○“曷為為中國諱”。

    ○解雲:正據莒人取牟婁,不為中國諱矣。

    而何氏不注之者,以上文已據取牟婁,是以不能重出。

    曷為不系乎鄭者,正據下十年冬戍之時系鄭也。

    為中國諱也者,若系于鄭,還有伐喪之義,故雲中國諱也。

    ○注“即實”至“取之”。

    ○解雲:若實大夫自生事,即非諸侯使之取,是以不勞為諸侯諱,依實書之亦無傷,故言即實遂,但當言取之。

     三年,春,楚公子嬰齊帥師伐吳。

     公如晉。

     夏,四月,壬戍,公及晉侯盟于長樗。

    (○樗,敕居反。

    )公至自晉。

    (盟地者,不于都也。

    以晉緻者,上盟不于都,嫌如晉不得入,故以晉緻起之。

    不别盟得意者,成公比失意如晉,公獨得容盟,得意亦可知。

    ○别,彼列反。

    ) [疏]注“盟地”至“可知”。

    ○解雲:文三年“冬,公如晉。

    十有二月,已巳,公及晉侯盟”,彼不舉地者,以其在國都故也。

    今此舉長樗,故言不于都矣。

    雲以晉至起之者,昭二十八年“春,王三月,公如晉,次于乾侯”,二十九年“春,公至自乾侯,居于運”,何氏雲“不緻以晉者,不見容于晉,未至晉,然。

    此經上言“盟于長樗”,今若又言至自長樗,即嫌似次于乾侯然,亦不得入晉都,故以晉緻起其文也。

    雲“不别”至“可知”者,公與二國以上出會盟,得意緻會,不得意不緻。

    公與一國出會盟,得意緻地,不得意不緻。

    然則此襄公得與晉侯盟,宜直緻地,不緻地者,以其可知也。

    言成公比失意于晉者,即成公十六年“秋,公會晉侯”以下“于沙随,不見公”,傳雲“前此者,晉人來乞師而不與,公會晉侯,将執公。

    季孫行父曰:‘此臣之罪也’。

    于是執季孫行父”。

    經又雲“公會尹子、晉侯”以下“伐鄭”,傳雲“成公将會晉厲公,會不當期,将執公。

    季孫行父曰:‘臣有罪,執其君;子有罪,執其父,此聽失之大者也。

    今此臣之罪也,舍臣之身而執臣之君,吾恐聽失之為宗廟羞也。

    ’于是執季孫行父”是也。

     六月,公會單子、晉侯、宋公、衛侯、鄭伯、莒子、邾婁子、齊世子光。

    已未,同盟于雞澤。

    (盟下日者,信在世子光也。

    ) [疏]注“盟下”至“光也”。

    ○解雲:言信任在于世子光,若如盟日定否世子光制之然,是以下日以近之,由如文十四年注雲“盟下日者,刺諸侯微弱,信在趙盾”之類。

    何氏何以數言信在?正以下十六年傳雲“諸侯皆在是,其言大夫盟何?信在大夫也”。

    舊解雲齊光亢諸侯之禮,晉侯貴緻大國,衆人畏之,故卻日以待之,非也。

     陳侯使袁僑如會。

    其言如會何?(據曹伯襄言會諸侯,曾阝子言會盟。

    ○僑,其驕反。

    ) [疏]注“據曹伯襄言會諸侯者”。

    即僖二十八年冬,“曹伯襄複歸于曹。

    遂會諸侯圍許”是也。

    雲曾阝子言會盟者,即僖十九年“曾阝子會盟于邾婁”是也。

     後會也。

    (不直言會盟者,時諸侯不親與袁僑盟,又下方殊及之。

    ) [疏]注“不直”至“及之”。

    ○解雲:若其諸侯親與之盟,宜雲公會單子、晉侯以下盟于雞澤,陳侯使袁僑來會盟。

    正由諸侯不新與之盟,故止得言如會矣。

    雲又下方殊及之者,即下雲“及諸侯之大夫,及陳袁僑盟”是也。

    言下方殊文,道及陳袁僑盟,是以此處未勞道會盟。

     戊寅,叔孫豹及諸侯之大夫,及陳袁僑盟。

    曷為殊及陳袁僑?(據俱諸侯之大夫也。

    言之大夫者,辟諸侯與大夫皆盟。

    )為其與袁僑盟也。

    (陳、鄭,楚之與國,陳侯有慕中國之心,有疾,使大夫會,諸侯欲附疏,不複備責,遂與之盟,共結和親,故殊之,起主為與袁僑盟也。

    複出陳者,喜得臣國也。

    不重出地,有諸侯在,臣系君,故因上地。

    ○為其,于僞反,注同。

    不複,扶又反,下同。

    重,直用反。

    ) [疏]注“陳鄭”至“國也”。

    ○解雲:即宣十一年“夏,楚子、陳侯、鄭伯盟于辰陵”是也。

    知有慕中國之心者,正謂使大夫如會是也。

    且僖八年“鄭伯乞盟”之下,注雲“時鄭伯欲與楚,不肯自來盟,處其國,遣使挹取其血,而請與之約柬,無汲汲慕中國之心,故抑之,使若叩頭乞盟者也。

    不錄使者,方抑鄭伯,使若自來也”。

    然則鄭伯無慕中國之心,抑言乞盟,又不錄其使,則今不言乞盟,又錄其使,則有慕中國之心明矣。

    又知有疾者,非直以其不自來,又見下四年三月,“陳侯午卒”矣。

    雲複出陳者,喜得陳國也者,欲決成二年“及國佐盟于袁婁”之經。

    彼不重言齊,今重言陳者,喜得陳國故也。

    孔子曰:“書之重,辭之複,嗚呼!不可不察,其中必有美者焉。

    ”是以僖四年傳雲“曷為再言盟?喜服楚也”,故此注雲“複出陳者,喜得陳也”。

    《春秋》意必如此者,正以楚人強盛,諸夏微弱,陳侯背楚,故喜得之。

    所以奪夷狄之勢,益諸夏之榮也。

    ○注“不重出地”。

    ○解雲:正決襄二十七年“夏,叔孫豹會晉趙武、楚屈建”以下“于宋”,“秋,七月,辛巳,豹及諸侯之大夫盟于宋”。

    彼所以再出地者,正以上無君故也。

    今諸侯在,臣系于君,故因上地矣。

    下十六年春,“公會晉侯”以下“于溴梁。

    戊寅,大夫盟”之下,不重出地者,亦以為諸侯在,臣系于君,得因上地,故彼注雲“不重出地者,與三年雞澤大夫盟同義”是也。

     秋,公至自會。

     冬,晉荀?帥師伐許。

     四年,春,王三月,已酉,陳侯午卒。

     夏,叔孫豹如晉。

     秋,七月,戊子,夫人弋氏薨。

    (○弋氏,以職反,莒女也,《左氏》作“姒氏”。

    ) [疏]“四年”至“夫人弋氏薨”。

    ○解雲:《左氏》經作“姒氏”,字聲勢與此同。

     葬陳成公。

     八月,辛亥,葬我小君定弋。

    定弋者?襄公之母也。

    (定弋,莒女也。

    襄公者,成公之妾子。

    ○定弋,《左氏》作“定姒”。

    )○“定弋者何”。

    ○解雲:欲言君母,谥不言成;欲言是妾,卒葬并見,故執不知問。

     [疏]注“定弋”至“妾子”。

    ○解雲:正以曾阝世子巫者,莒之外孫,下五年傳意以為與襄公為舅出,故知弋氏為莒女也。

     冬,公如晉。

     陳人圍頓。

     五年,春公至自晉。

     夏,鄭伯使公子發來聘。

     叔孫豹、曾阝世子巫如晉。

    外相如不書,此何以書?(據晉?克與莊孫許同時而聘于齊,不書。

    ○巫,丘扶反。

    ) [疏]注“據晉”至“不書”。

    ○解雲:成二年傳雲雲者是也。

    然則臧孫許不書者,自是恥之故也。

    而?克聘齊不書之者,是外相如例不書故也。

    是以據之。

    若然,桓五年“夏,齊侯、鄭伯如紀”,傳雲“外相如不書,此何以書”,何氏雲“據蔡侯東國卒于楚不言如也”。

    何氏彼據蔡侯,此據?克者,欲逐其相類故也,何者?彼齊侯、鄭伯是君,且事不于魯,故據蔡侯卒于楚不言如矣。

    此曾阝世子巫事非親,且叔孫豹率之,故據晉大夫與臧孫許俱行者,所引譬連類,得其象也。

    且其齊、鄭如紀,州公如曹,皆得書者,彼文悉有成解。

     為叔孫豹率而與之俱也。

    (以不殊曾阝世子,俱言如也。

    ○為,于僞反。

    ) [疏]注“以不”至“如也”。

    ○解雲:正以不言及曾阝世子,與叔孫共作一文,故知叔孫率之矣。

     叔孫豹則曷為率而與之俱?(據非内大夫。

    )蓋舅出也。

    (巫者,曾阝前夫人、襄公母姊妹之子也,俱莒外孫,故曰舅出。

    ) [疏]“蓋舅出也”。

    ○解雲:謂巫是襄公舅氏之所出,姊妹之子謂之出也。

    言蓋者,公羊子不受于師,故疑,若下傳“蓋欲立其出也”之類。

    或言此蓋宜訓為皆,若隐三年傳雲“蓋通于下”,似蓋雲歸哉之類。

    言襄公與巫,皆是一舅姊妹之子也。

     莒将滅之,故相與往殆乎晉也。

    (殆,疑。

    凝谳于晉,齊人語。

    ○凝谳,魚竭反。

    )莒将滅之,則曷為相與往殆乎晉?(據當以兵救之。

    )取後乎莒也。

    其取後乎莒奈何?莒女有為曾阝夫人者,蓋欲立其出也。

    (時莒女嫁為曾阝後夫人,夫人無男有女,還嫁之于莒,有外孫。

    曾阝子愛後夫人而無子,欲立其外孫,主書者善之。

    得為善者,雖揚父之惡救國之滅者可也。

    ) 仲孫蔑、衛孫林父會吳于善稻。

    (不殊衛者,晉侯欲會吳于戚,使魯衛先通好,見使畀故不殊,蓋起所恥。

    ○善稻,《左氏》作“善道”。

    好,呼報反。

    ) [疏]注“書者善之”。

    ○解雲:六年秋,“莒人滅曾阝”。

    然則不能救滅而得善之者,雖不能救,有言之功故也。

     秋,大雩。

    (先是襄公數用兵,圍彭城,城虎牢。

    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