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卷十八(起十一年,盡十八年)
關燈
小
中
大
故連氏之。
經雲仲者,明《春秋》質家,當積于仲。
惠,谥也。
○長,丁丈反。
) [疏]注“叔仲者,叔彭生氏也”。
解雲:即文十一年叔彭生之氏族也。
○注“文家字積于叔”至“谥也”。
○解雲:知如此者,正以大姒之子皆稱叔,唯有?季而已,是文家字積于叔之義也。
注言此者,欲道彭生之經,所以不連仲之意也。
雲叔仲有長幼,故連氏之者,注言此者,欲道彭生之傳所以連叔仲之意也。
何者?彭生之祖生于叔氏,其父武仲又長幼當仲,是以彭生遠而言之,雖非正禮,要是當時之事,是以傳家述其私稱,連言仲矣。
○注“經雲仲”至“積于仲”。
○解雲:注言此者,欲道嬰齊此經,何故不連其父歸父之字,而單言仲者,欲明《春秋》當質,正得積于仲,是以不得更以佗字連之。
文公死,子幼。
(子赤幼也。
)公子遂謂叔仲惠伯曰:“君幼,如之何?願與子慮之。
”叔仲惠伯曰:“吾子相之,老夫抱之,(禮,大夫七十而緻事。
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杖,行役以婦人從,?四方,乘安車,自稱曰老夫。
○相之,貞亮反,下同。
) [疏]注“禮大夫”至“稱曰老夫”。
○解雲:皆上《曲禮》文。
鄭氏雲“緻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
謝猶聽也。
君必有命,勞若辭謝之,其有德尚壯,則不聽耳。
幾杖、婦人、安車,所以養其身體也。
安車坐乘,若今小車也。
老夫,老人稱也。
亦明君貪賢,《春秋傳》曰:‘老夫耄矣’”是也。
何幼君之有?公子遂知其不可與謀,退而殺叔仲惠伯,弑子赤而立宣公。
(殺叔仲惠伯不書者,舉弑君為重。
叔仲惠伯事與荀息相類,不得為累者,有異也。
叔仲惠伯直先見殺爾,不如荀息死之。
○殺子,音弑。
) [疏]注“叔仲惠伯”至“息死之”。
解雲:僖十年春,“晉裡克弑其君卓子,及其大夫荀息”,傳雲“及者何?累也。
弑君多矣,舍此無累者乎?曰有,孔父、仇牧皆累也。
舍孔父、仇牧無累者乎?曰有。
有則此何以書?賢也。
何賢乎荀息”,“骊姬者,國色也。
獻公愛之甚,欲立其子,于是殺世子申生。
申生者,裡克傅之。
獻公病将死,謂荀息曰:‘士何如則可謂之信矣?’荀息對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
’獻公死,奚齊立。
裡克謂荀息曰:‘君殺正而立不正,廢長而立幼,如之何?原與子慮之。
’荀息曰:‘君嘗訊臣矣,臣對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
’裡克知其不可與謀,退弑奚齊。
荀息立卓子,裡克弑卓子,荀息死之”。
若然,桓二年“宋督弑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案彼傳文,則孔父亦先見殺,與此正同,而得為累者,正以“孔父生存,殇公不可得而弑,故于是先攻孔父之家。
殇公知孔父死,已必死,趨而救之,皆死焉。
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則人莫政過而緻難于其君者,孔父可謂義形于色矣”。
然孔父雖先見殺,而事君之正義形于顔色,豈如惠伯但為傅子赤而吝之,公子遂但欲弑子赤而殺之,不畏惠伯衛若,甯得類于孔父乎?若然,内之弑例皆諱不書,假令成累,安可作文?而注言此者,雖不言弑,宜言冬十月子赤及叔彭生卒。
案今文公十八年經,直言“冬,十月,子卒”,故言不得為累矣。
宣公死,成公幼,臧宣公者相也。
(臧孫許,宣谥。
)君死不哭,聚諸大夫而問焉,曰:“昔者叔仲惠伯之事,孰為之?”諸大夫皆雜然曰:“仲氏也,其然乎?”于是遣歸父之家,(時見君幼,欲以防示諸大夫。
○雜,七合反,又如字。
) [疏]注“時見君”至“諸大夫”。
○解雲:于時見君幼少,恐有禍變,欲以有防衛之義,示其諸大夫。
然後哭君。
歸父使乎晉,還自晉,至柽,聞君薨家遣,?單帷哭君成踴,反命于介,自是走之齊。
魯人徐傷歸父之無後也。
(徐者,皆共之辭也。
關東語傷其先人為惡身見逐絕不忿怼也。
)于是使嬰齊後之也。
(弟無後兄之義,為亂昭穆之序,矣父子之親,故不言仲孫,明不與子為父孫。
) [疏]注“弟無後兄”至“為父孫”。
○解雲:案《異義》“《公羊》說”雲“質家立世子弟,文家立世子子,而《春秋》從質,故得立其弟”。
以此言之,嬰齊為兄後,正合諸《春秋》之義,何得謂之亂昭穆之序者?正以質家立世子弟者,謂立之為君而已,豈謂作世子之子乎?今嬰齊後之者,若為歸父之子然,故為亂昭穆之序。
言失父子之親者,若後歸父,即不為仲遂之子,故雲失父子之親矣。
癸醜,公會晉侯、衛侯、鄭伯、曹伯、宋世子成、齊國佐、邾婁人同盟于戚。
(○世子成,音恤,本或作“成”。
)晉侯執曹伯歸之于京師。
(為篡喜時。
○為,于僞反。
) [疏]注“為篡喜時”者。
即昭二十年傳雲“何賢乎公子喜時?讓國也。
其讓國奈何?曹伯廬卒于師”,注雲“在成十三年”;傳又雲“公子喜時,見公子負刍之當主也,逡巡而退”是也。
公至自會。
夏,六月,宋公固卒。
(不日者,多取三國媵,非禮,故略之。
) [疏]注“不日者多”至“略之”。
○解雲:即上九年“伯姬歸于宋”之時,“衛人來媵”,“晉人來媵”,“齊人求媵”,傳雲“三國來媵,非禮也”是。
宋得用天子禮而非之者,其婚娶當從諸侯故也,雖于伯姬為榮,而宋公有失,故死略之。
楚子伐鄭。
秋,八月,庚辰,葬宋共公。
(○共,音恭。
) 宋華元出奔晉歸于宋。
(不省文複出宋華元者,朱公卒,子幼,華元以憂國為大夫山所谮,出奔晉。
晉人理其罪,宋人反華元誅山,故繁文大之也。
言歸者,明出入無惡。
) [疏]注“不省文”至“文大之也”。
○解雲:襄三十年秋,“鄭良霄出奔許,自許入于鄭”,彼則省文,不言鄭良霄自許入于鄭,今則不省文,故決之。
必知不省文是大之者,正以孔子曰“書之重,辭之複,嗚呼!其中必有美者焉,不可不察”,故知也。
言華元以憂國為大夫山所谮,出奔晉者,皆《春秋說》文也。
○注“言歸者,明出入無惡”。
○解雲:即上桓十五年傳例雲“複歸者,出惡歸無惡。
複入者,出無惡入有惡。
入者出入惡,歸者出入無惡”是也。
宋殺其大夫山。
(不氏者,見殺在華元歸後,嫌直自見殺者,故貶之,明以谮華元故。
) [疏]注“不氏者”至“華元故”。
○解雲:襄二十三年夏,“陳殺其大夫慶虎及慶寅。
陳侯之弟光自楚歸于陳”,注雲“前為二慶所谮,出奔楚。
楚人治其罪,陳人誅二慶反光,故言歸。
宋大夫山谮華元貶,此不貶者,殺二慶而光歸,谮光可知”然則今此華元歸後,山見殺,故須貶山以見其義矣。
山者,魚石之親,若其不貶,宜言魚山也。
宋魚石出奔楚。
(與山有親,恐見及也。
後得言複入者,出無惡,知非君漏言,魚石不殺山。
). [疏]注“與山有親,恐見及也”。
○解雲:知如此者,襄二十年秋,“蔡殺其大夫公子燮。
蔡公子履出奔楚”,同稱公子,親眷明矣。
今此“宋殺其大夫山。
宋魚石出奔楚”,文與彼同,故知山之親也。
但山以谮華元而見貶,是以不得言魚矣。
○注“後得言複”至“不殺山”。
○解雲:複入者,即下十八年夏,“宋魚石複入于彭城”是也。
言複入者,出無惡者,桓十五年傳文。
案文六年冬,“晉殺其大夫陽處父。
晉狐射姑出奔狄”,傳雲“晉殺其大夫陽處父,則狐射姑曷為出奔?射姑殺也。
射姑殺則其稱國以殺何?君漏言也”,彼注雲“自上言世,下曰漏”;“其漏言奈何?君将使射姑将,陽處父谏曰:‘狐射姑民衆不說,不可使将。
’于是廢将。
陽處父出,射姑入,君謂射姑曰:‘陽處父言曰:射姑民衆不說,不可使将。
’射姑怒,出剌陽處父于朝而走”,注雲“明君漏言殺之,
經雲仲者,明《春秋》質家,當積于仲。
惠,谥也。
○長,丁丈反。
) [疏]注“叔仲者,叔彭生氏也”。
解雲:即文十一年叔彭生之氏族也。
○注“文家字積于叔”至“谥也”。
○解雲:知如此者,正以大姒之子皆稱叔,唯有?季而已,是文家字積于叔之義也。
注言此者,欲道彭生之經,所以不連仲之意也。
雲叔仲有長幼,故連氏之者,注言此者,欲道彭生之傳所以連叔仲之意也。
何者?彭生之祖生于叔氏,其父武仲又長幼當仲,是以彭生遠而言之,雖非正禮,要是當時之事,是以傳家述其私稱,連言仲矣。
○注“經雲仲”至“積于仲”。
○解雲:注言此者,欲道嬰齊此經,何故不連其父歸父之字,而單言仲者,欲明《春秋》當質,正得積于仲,是以不得更以佗字連之。
文公死,子幼。
(子赤幼也。
)公子遂謂叔仲惠伯曰:“君幼,如之何?願與子慮之。
”叔仲惠伯曰:“吾子相之,老夫抱之,(禮,大夫七十而緻事。
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杖,行役以婦人從,?四方,乘安車,自稱曰老夫。
○相之,貞亮反,下同。
) [疏]注“禮大夫”至“稱曰老夫”。
○解雲:皆上《曲禮》文。
鄭氏雲“緻其所掌之事于君而告老。
謝猶聽也。
君必有命,勞若辭謝之,其有德尚壯,則不聽耳。
幾杖、婦人、安車,所以養其身體也。
安車坐乘,若今小車也。
老夫,老人稱也。
亦明君貪賢,《春秋傳》曰:‘老夫耄矣’”是也。
何幼君之有?公子遂知其不可與謀,退而殺叔仲惠伯,弑子赤而立宣公。
(殺叔仲惠伯不書者,舉弑君為重。
叔仲惠伯事與荀息相類,不得為累者,有異也。
叔仲惠伯直先見殺爾,不如荀息死之。
○殺子,音弑。
) [疏]注“叔仲惠伯”至“息死之”。
解雲:僖十年春,“晉裡克弑其君卓子,及其大夫荀息”,傳雲“及者何?累也。
弑君多矣,舍此無累者乎?曰有,孔父、仇牧皆累也。
舍孔父、仇牧無累者乎?曰有。
有則此何以書?賢也。
何賢乎荀息”,“骊姬者,國色也。
獻公愛之甚,欲立其子,于是殺世子申生。
申生者,裡克傅之。
獻公病将死,謂荀息曰:‘士何如則可謂之信矣?’荀息對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
’獻公死,奚齊立。
裡克謂荀息曰:‘君殺正而立不正,廢長而立幼,如之何?原與子慮之。
’荀息曰:‘君嘗訊臣矣,臣對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
’裡克知其不可與謀,退弑奚齊。
荀息立卓子,裡克弑卓子,荀息死之”。
若然,桓二年“宋督弑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案彼傳文,則孔父亦先見殺,與此正同,而得為累者,正以“孔父生存,殇公不可得而弑,故于是先攻孔父之家。
殇公知孔父死,已必死,趨而救之,皆死焉。
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則人莫政過而緻難于其君者,孔父可謂義形于色矣”。
然孔父雖先見殺,而事君之正義形于顔色,豈如惠伯但為傅子赤而吝之,公子遂但欲弑子赤而殺之,不畏惠伯衛若,甯得類于孔父乎?若然,内之弑例皆諱不書,假令成累,安可作文?而注言此者,雖不言弑,宜言冬十月子赤及叔彭生卒。
案今文公十八年經,直言“冬,十月,子卒”,故言不得為累矣。
宣公死,成公幼,臧宣公者相也。
(臧孫許,宣谥。
)君死不哭,聚諸大夫而問焉,曰:“昔者叔仲惠伯之事,孰為之?”諸大夫皆雜然曰:“仲氏也,其然乎?”于是遣歸父之家,(時見君幼,欲以防示諸大夫。
○雜,七合反,又如字。
) [疏]注“時見君”至“諸大夫”。
○解雲:于時見君幼少,恐有禍變,欲以有防衛之義,示其諸大夫。
然後哭君。
歸父使乎晉,還自晉,至柽,聞君薨家遣,?單帷哭君成踴,反命于介,自是走之齊。
魯人徐傷歸父之無後也。
(徐者,皆共之辭也。
關東語傷其先人為惡身見逐絕不忿怼也。
)于是使嬰齊後之也。
(弟無後兄之義,為亂昭穆之序,矣父子之親,故不言仲孫,明不與子為父孫。
) [疏]注“弟無後兄”至“為父孫”。
○解雲:案《異義》“《公羊》說”雲“質家立世子弟,文家立世子子,而《春秋》從質,故得立其弟”。
以此言之,嬰齊為兄後,正合諸《春秋》之義,何得謂之亂昭穆之序者?正以質家立世子弟者,謂立之為君而已,豈謂作世子之子乎?今嬰齊後之者,若為歸父之子然,故為亂昭穆之序。
言失父子之親者,若後歸父,即不為仲遂之子,故雲失父子之親矣。
癸醜,公會晉侯、衛侯、鄭伯、曹伯、宋世子成、齊國佐、邾婁人同盟于戚。
(○世子成,音恤,本或作“成”。
)晉侯執曹伯歸之于京師。
(為篡喜時。
○為,于僞反。
) [疏]注“為篡喜時”者。
即昭二十年傳雲“何賢乎公子喜時?讓國也。
其讓國奈何?曹伯廬卒于師”,注雲“在成十三年”;傳又雲“公子喜時,見公子負刍之當主也,逡巡而退”是也。
公至自會。
夏,六月,宋公固卒。
(不日者,多取三國媵,非禮,故略之。
) [疏]注“不日者多”至“略之”。
○解雲:即上九年“伯姬歸于宋”之時,“衛人來媵”,“晉人來媵”,“齊人求媵”,傳雲“三國來媵,非禮也”是。
宋得用天子禮而非之者,其婚娶當從諸侯故也,雖于伯姬為榮,而宋公有失,故死略之。
楚子伐鄭。
秋,八月,庚辰,葬宋共公。
(○共,音恭。
) 宋華元出奔晉歸于宋。
(不省文複出宋華元者,朱公卒,子幼,華元以憂國為大夫山所谮,出奔晉。
晉人理其罪,宋人反華元誅山,故繁文大之也。
言歸者,明出入無惡。
) [疏]注“不省文”至“文大之也”。
○解雲:襄三十年秋,“鄭良霄出奔許,自許入于鄭”,彼則省文,不言鄭良霄自許入于鄭,今則不省文,故決之。
必知不省文是大之者,正以孔子曰“書之重,辭之複,嗚呼!其中必有美者焉,不可不察”,故知也。
言華元以憂國為大夫山所谮,出奔晉者,皆《春秋說》文也。
○注“言歸者,明出入無惡”。
○解雲:即上桓十五年傳例雲“複歸者,出惡歸無惡。
複入者,出無惡入有惡。
入者出入惡,歸者出入無惡”是也。
宋殺其大夫山。
(不氏者,見殺在華元歸後,嫌直自見殺者,故貶之,明以谮華元故。
) [疏]注“不氏者”至“華元故”。
○解雲:襄二十三年夏,“陳殺其大夫慶虎及慶寅。
陳侯之弟光自楚歸于陳”,注雲“前為二慶所谮,出奔楚。
楚人治其罪,陳人誅二慶反光,故言歸。
宋大夫山谮華元貶,此不貶者,殺二慶而光歸,谮光可知”然則今此華元歸後,山見殺,故須貶山以見其義矣。
山者,魚石之親,若其不貶,宜言魚山也。
宋魚石出奔楚。
(與山有親,恐見及也。
後得言複入者,出無惡,知非君漏言,魚石不殺山。
). [疏]注“與山有親,恐見及也”。
○解雲:知如此者,襄二十年秋,“蔡殺其大夫公子燮。
蔡公子履出奔楚”,同稱公子,親眷明矣。
今此“宋殺其大夫山。
宋魚石出奔楚”,文與彼同,故知山之親也。
但山以谮華元而見貶,是以不得言魚矣。
○注“後得言複”至“不殺山”。
○解雲:複入者,即下十八年夏,“宋魚石複入于彭城”是也。
言複入者,出無惡者,桓十五年傳文。
案文六年冬,“晉殺其大夫陽處父。
晉狐射姑出奔狄”,傳雲“晉殺其大夫陽處父,則狐射姑曷為出奔?射姑殺也。
射姑殺則其稱國以殺何?君漏言也”,彼注雲“自上言世,下曰漏”;“其漏言奈何?君将使射姑将,陽處父谏曰:‘狐射姑民衆不說,不可使将。
’于是廢将。
陽處父出,射姑入,君謂射姑曰:‘陽處父言曰:射姑民衆不說,不可使将。
’射姑怒,出剌陽處父于朝而走”,注雲“明君漏言殺之,